S君临天下
在农业领域除了袁隆平,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尊敬的科学家,例如 :方智远 他是蔬菜遗传育种专家,张子仪他是畜牧业和动物菅养学专家。沈荣显: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庄巧生:遗传育种学,傅廷栋:作物遗传学专家,徐冠仁:核农学家,陈华癸:土壤微生物专家,刘更另: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专家。
堆高于岸
福建农林大学的学校代码是10389,福建农林大学创建于1936年,是在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福建省立农学院基础上建立。1952年,原厦门大学农学院和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和考研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
学院介绍
福建农林大学,简称“农林大”,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由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3所高水平大学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高校。
截至2022年3月,校园占地5700余亩,另有科教基地1200亩,教学林场5.5万亩。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3000多人,专任教师1700多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万人计划人才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0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学科建设
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植物病理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作物遗传育种。
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7个):森林培育。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21个):植物保护、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畜牧学、兽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工程、公共管理、统计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9个):林学、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生物学、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共有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61门,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13支,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教育部和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和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国家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7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生物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植物保护、林学、蜂学、农学、动物医学、园林。
省级特色专业:园艺、生物技术、车辆工程、农村区域发展、木材科学与工程、人力资源管理。
对外交流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还与美国加州大学、耶鲁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英国北威尔士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里大学、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圣玛丽大学、新斯科舍农学院、泰国甲色沙特大学、马来西亚农业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等结成为友好学校。学校与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农学院联合举办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生态学本科专业教育项目。学校的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还编辑出版了《甘蔗》、《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林业经济问题》、《高教理论与实践》等刊物。
科研成果
2010年,学校主持完成的“细菌农药新资源及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有14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2项进入一等奖答辩。鉴定(评审)科研成果46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
2011年学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灾变机理及其持续控制关键技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有15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8项进入二等奖以上答辩;4项成果获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1项、二等2项、三等1项。鉴定(评审)科研成果35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
截至2016年11月,学校在全球率先破译小菜蛾基因组、菠萝基因组、香荚兰基因组,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32项,其中包括糖料界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覆盖福建省73个县区和全国32个省市370个县区。
2013年1月11日下午,由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尤民生主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国剑桥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小菜蛾基因组研究成果——“小菜蛾杂合基因组揭示昆虫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于2013年1月13日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发表。福建农林大学小菜蛾基因组的破译,宣告世界上首个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的完成,同时也是第一个世界性鳞翅目害虫的基因组的完成。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31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303.90万册。拥有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331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80个(外文数据库28个),形成了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相结合的资源体系。
图书馆围绕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学科服务组工作,开展成员馆高校WOS发文分析、ESI学科分析和专利竞争力分析等分析评价工作,自建福建农林大学学术论文“高被引潜力”检索系统。
气球飞哇
学校还是很不错,环境优美。到杭州汽车西站有半小时的路程,距离稍微有点远,但还可以。学校适合读书,可以说是远离喧嚣。学校近几年发展很快,实力还是可以的。推荐你到学校来亲身体验下。
夏天天夏天
我说些作为学生的感受:学校环境是很好的 学风也不错 不过宿舍没空调没热水器 食堂还可以价格实惠 大一六人一间 大二以后四人一间 门口小吃餐馆很多很方便 去杭州40-50分钟 坐车较方便 就是时间久 林业专业都不错 老师还都是蛮好的 主要是看你抱什么专业
sisley0522
博士生导师——李玉李玉,男,1944年出生,真菌及植物病理学教授,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菌物研究》主编,《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科院微生物所客座研究员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6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吉林省农业推广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菌类作物学和作物生态学。博士生导师——高洁高洁女,1964年11月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吉林省梨树县人。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198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吉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估中心专家,吉林省科技专家特派员,吉林省检疫性有害生物审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科院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委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的鉴定和诊断、综合治理技术和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研究,在细菌病害的鉴定及诊断方面具有专长。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或副主持项目4项,获奖10余项。在国家级及省级重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近10部书籍的编著;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在研项目近5项。多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讲授《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理学Seminar》、《高级植物病理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吸收与教学有关的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入到教学中来。主讲的《农业植物病理学》2001年获省级优秀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3名。博士生导师——图力古尔图力古尔男,1962年11月出生,内蒙古通辽市人,蒙古族,农学博士,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副会长,长春市政协委员,民盟吉林省委委员、农业与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菌物研究》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2001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5部(合作)。主要从事北温带菌物分类学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菌物多样性(Mycodiversity)及其保育(conservation)研究领域颇具特长。博士生导师——王玉兰王玉兰女,1936年12月10日生于沈阳市,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高级专家、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科协委员、吉林省专用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特用玉米东华北区区域试验主持人。曾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玉米科学》编委。先后主持科研课题20多项。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农业技术改良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著作8部。博士生导师——王丕武王丕武男,195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曾先后去日本和美国开展合作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生物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吉林省遗传学会、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大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先后被遴选为“吉林省农业科技骨干”,“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吉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长春市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十五”以来主持选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大豆新品种9个,主持培育出玉米新品种3个。获得吉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0年以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国家重要核心期刊论文3篇 。博士生导师——马景勇马景勇1951年11月生于吉林省前郭县。1985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1年赴澳大利亚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高产机理研究。马景勇同志多年来培育了“吉农大3号、7号、19号、吉农大808”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10个,其中吉农大3号、7号、19号3个水稻新品种分别被评为吉林省一、二、三届优质水稻品种,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马景勇同志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与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开发”项目,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示范”项目,吉林省科技厅“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代表作有:《北方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借鉴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 探讨我国农业发展途径》等。曾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三等奖多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被批准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吴春胜吴春胜 1956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现任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吉林中心)、吉林农业大学作物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首批农业专家顾问组成员,长春市科技评估中心咨询专家。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国家“863”项目一项、省级课题三项,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一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先后在《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玉米科学》等国家一、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2部。博士生导师——徐克章徐克章,男,1954生,汉,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党总支书记,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作物学报》、《大豆科学》编委。吉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徐克章教授主要从事作物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原国家医药总局、农业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委等10多项研究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四项。先后在《植物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大豆科学》、《植物学通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7部。博士生导师——杨伟光杨伟光,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玉米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高产杂交种的选配”等15余项;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吉玉8、吉玉106和高粱新品种吉农8。通过吉林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5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选育与推广”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作物学报》、《玉米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主要从事作物育种教学和玉米育种工作。博士生导师——杨信东杨信东,男,1945 年生,汉族。吉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1968 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1982 年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自 1982 年起,他一直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植物病原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病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害流行学》、《生理及分子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编写了《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病研究常用技术》、《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常见病害诊断》等教材。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病害流行学。针对生产中危 害严重的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烟草野火病、赤星病;瓜类霜霉病等病害,开展了病害流行环节的定量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解决了空气相对湿度对叶部病斑产孢的定量影响、降雨对空气中游浮孢子携落率的计算及雨露中病原细菌数量动态等问题。首次在国内提出“天气促病指数”概念并组建了稻瘟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野火病的天气促病指数表解模型(利用查表代替计算机运算的模拟模型)。首次发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衰老病斑仍然保持旺盛产孢能力的独特规律。提出了科学实用的稻叶、穗瘟、烟草赤星及野火病的药剂防治指标,已在吉林省稻区、烟草产区普遍推广。在病害影响因素监测及病害防治效果分析研究领域,研制成 DLY-2 型重量式结露仪,获国家实用型专利;提出利用地面台站常规观测因子推算露时的回归方程。提出了针对多循环病害疫情控制效果计算的杨信东公式,解决了公式的广适性问题。对稻瘟病、大豆花叶病等病害的抗病性鉴定、评价也进行了研究。已发表植物病害研究论文 70 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其中“吉林省稻瘟病预测技术研究”课题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于 1997 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
优尼makeup
校园环境很好!。。。不过离杭州还是有点距离,近40公里!。。[编辑本段]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坐落于杭州西郊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可持续发展城市”之美誉的临安市,是浙江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是浙江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浙农林大校标以绿色为主色调,由“浙江农林大学”中英文字样、银杏叶、建校年份(1958)三部分组成。采用绿色和银杏叶寓意学校以农林为特色,以培养绿色科技人才、服务现代农业、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浙江农林大学校徽 校名中文全称 浙江农林大学 校名中文简称 浙农林大 校名英文全称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校名英文简称 ZAFU 校 训 求真,敬业 精 神 坚韧不拔,不断超越 学校层次定位 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 校 级 别 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发 展 战 略 生态育人,创新强校 学校服务定位 三个面向:面向三农,面向基层,面向社会 [编辑本段]学校概况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2年本科历史。经过52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大门浙农林大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 校园占地面积2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与建设。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创办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定名“天目林学院”。当年6月,以省林业厅为主,建德地委抽调党政干部,一批知名教授和留学归国学者共同参与筹建。当时确定专业设置为林业、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工艺专业。招生规模400名。 1959年7月,省委、省人委决定,温州林学院与天目林学院合并。 1960年2月,省委决定,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 1962年2月,省委决定,天目林学院从浙江农业大学划出,归省教育厅领导,党委工作归省高校党委领导。原属省农科院领导的林科所划归省林业厅和天目林学院双重领导。 1966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天目林学院”改名为“浙江林学院”。 1970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林学院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 1978年4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天目分校。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浙江林学院。设林学、林业特产专业,学生规模1000人。 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浙江林学院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浙江林学院由省林业厅主管改由省教委主管。 1997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该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9年5月,学院制订了《浙江林学院十年改革和发展纲要》。 2000年12月,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浙江林学院扩建工程选址临安市锦城镇镇北,按远期建设15000在校生规模设计,总规划用地124.4万平方米(1866亩),总建筑面积43.6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2001年5月,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规划创建功能分区合理的校园总体布局和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及自然环境于一体,校园文化气氛浓郁的开放型、旅游型、现代化的绿色大学。6月6日,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2002年10月8日,一期工程竣工启用。 2003年,学院出台《浙江林学院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3-2020)》。 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五届第四次会议于1月18号开始在广西南宁广西艺术学院行。1月20日下午举行的议程是针对本科高校升格更名为大学进行投票,浙江林学院高票获通过,正式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 2010年6月6日,浙江林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这也是浙江省唯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长吕祖善分别发来贺信。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为学校揭牌,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致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出席揭牌庆典大会。[1][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学校的机构设置大致可分为三大系统: 教学单位(二级学院):包括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等。 党群系统:包括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办公室、学工部、学校工会、学校团委等。 行政系统:包括校长办公室、监察室、审计处、学生处、人事处、教务处、设备管理处、科技处、研究生部、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基本建设处、产业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教育发展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图书馆、产业后勤集团公司等。[编辑本段]学科建设,科研实力 学校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林学、园艺、园林、木材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本科专业3个(园林、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告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拥有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9个,涉及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六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国家级木质资源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具有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学科12个,拥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拥有牵头的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02年来,学院承担科研课题152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1.94亿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5项,其中“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与应用”成果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与实践”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3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368篇。《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影响因子超过1.0,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后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编辑本段]省部级重点学科名单 1、森林培育学科(省“重中之重”学科) 2、木材科学与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 3、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省级重点学科A类) 4、森林保护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5、森林经理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6、林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B类) 7、城市规划与设计(省级重点学科B类) 8、土壤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10、林木遗传育种(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编辑本段]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 浙江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 2 浙江省森林碳汇研究重点实验室 3 省部共建“竹业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第7所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高校) 4 亚热带森林培育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第3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高校)[编辑本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唯一拥有的高校)[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8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30余人。共享院士2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70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硕士生导师230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高教新秀等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编辑本段]人才培养浙农林大学子风采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在校研究生1020人。学校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的品质,素以实际操作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08年教育部正式确定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编辑本段]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培养人才。聘请长期外籍专家43名,长期外籍语言教师50名驻该校任教。[编辑本段]浙农林大风景 [编辑本段]任领导 党委书记 耿启明 1959年7月---1978年7月 徐炳全 1978年7月---1984年2月 赵学廉 1984年2月---1988年1月 施社模 1988年1月---1988年8月(主持工作) 方心一 1988年8月---1990年10月(主持工作) 林华刚 1990年10月---1992年10月(主持工作) 林华刚 1992年10月---1998年8月 陈敬佑 1998年8月---2009年9月 汤 勇 2009年9月---2010年6月(副书记,主持工作) 宣 勇 2010年6月---至今 校 长 耿启明 1959年7月---1960年11月 赵雨农 1960年11月---1978年7月 王宪恩 1978年7月---1984年2月 戎文治 1984年7月---1987年1月(代校长) 刘茂春 1987年1月---1988年9月(主持工作) 刘茂春 1988年9月---1990年10月 忻士文 1990年10月---1991年6月(主持工作) 忻士文 1991年6月---1992年9月(代校长) 田荆祥 1992年9月---1998年8月 方志刚 1998年8月---2000年7月(主持工作) 张齐生 2000年7月---2008年12月 张齐生 2008年12月— (名誉校长) 周国模 2008年12月—至今[编辑本段]浙农林大建校初期的五个知名教授 牛瑞延教授(1912—1982),福建崇安县人,19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赴日本留学。先后任福建农学院、英式大学教授,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教务科研处处长。长期从事森林经理的教学科研工作。 林刚教授(1891—1979),浙江平阳人,1921年金陵大学毕业。先后任林业部广西油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湖北农学院教授、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经济林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经济林科研的开拓者。著有〈〈油桐十年实验纪要〉〉、〈〈浙江省乌桕品种的优良单株选择调查研究〉〉。 徐明教授(1905—1975),浙江嘉兴人,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林木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朱大猷教授(1901—1968),安徽无为县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先后任浙江大学讲师,金陵大学副教授、教授、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森林经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郑止善教授(1913--1990),江苏武进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俄勒岗州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浙江大学、东北林学院、浙江农学院副教授,浙江林学院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木材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编辑本段]浙农林大校歌 词:王旭烽 曲:周斌 钱塘澎湃,天目巍然, 桃李不语,桃李不语东湖畔, 松风竹节养育我们情怀, 风华正茂恰少年,恰少年。 同学啊,同学少年, 青春作伴莫等闲, 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 文理通观,东西博采, 银杏参天,银杏参天集群贤, 求索无疆我们笃行致远, 薪火传承不舍昼夜,不舍昼夜。 同学啊,同学少年, 青春作伴莫等闲, 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编辑本段]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规划到2013年建成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2020年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编辑本段]浙农林大部分优秀校友 1 中科院博士生导师李春阳 李春阳,男,1967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89年在浙江林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3年,1994年赴芬兰留学。1998年获赫尔辛基大学建校350周年青年研究奖。1999年10月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2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主持植物生态生理与分子遗传实验室,主要从事木本植物的生态、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2 知名学者——王传宽 1983. 浙江林学院林学学士 1989.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硕士 2002. 威斯康星大学生物统计学(Biometry)硕士 2002.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林学博士 职称或头衔: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所所长 国家重点学科 - 生态学科带头人 国家科技部野外观测网站 - 帽儿山生态定位站站长 3 多伦多大学博士后滕元新 2005年,浙江林学院优秀校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滕元新博士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滕元新博士1982年从原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林学院工作。1987年赴加拿大留学,获博士学位,期间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林科院担任树木营养专家。以后相继在加拿大国家自然资源部任森林生态及树木营养专家,在多伦多大学任博士后。现主要从事森林生态与树木营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在权威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专题报道和论文。 4 科技标兵——李金昌 李金昌,诸暨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现任诸暨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省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先进工作者”,“省先进林业科技工作者”,(二届)“绍兴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李金昌同志长期从事林业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是我国著名板栗品种“毛板红”的主要选育者,要林业工作中成绩显著,先后获得9项科技成果,13次获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参加编写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5 病虫害的克星——郎学军 郎学军 建德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科长、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成果:板栗产前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2003年12月获得省林业局科技兴林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2004年荣获“首届建德市青年科技奖”、“浙江省森防检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6 廖永平:根扎在“林”中 廖永平:我校八四届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绿化奖”获得者 7 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郑勇平 我校校友、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勇平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获奖励20万元。“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从2001年开始授予,每5年评审一次。评审活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进行,奖励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力支撑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的个人。 郑勇平于2000年创办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六年间,森禾已被誉为“中国花卉园艺产业的领跑者”和“中国民族花卉产业的旗手”。郑勇平董事长连续两年获得“中国花卉企业十大新闻人物”称号。会上,郑勇平作为唯一一位企业界获奖代表作了发言。他说,森禾从机制、投入、项目、渠道等方面入手,定位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工作方向,创新品种、革新流程、提升技术含量,开发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8 “花仙子”让花儿忘了季节 林霞 林霞1993年毕业于我校经济林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她曾引种蝴蝶兰、红掌、一品红、凤梨、仙客来等这些原本在温州难觅踪影的花卉品种,并使之在温州落地生根。她的一品红、仙客来高山反季节栽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林霞主持的“良种花卉种子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9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 周国模 1961年4月生,男,汉族,浙江诸暨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留校任教;1984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专业,1987年获农学硕士学位。 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森林经理学科带头人,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林业系统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 主持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退化林地改造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手段综合研究”分获1999年度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浙江省“九五”重点项目“集体林区森林经理应用技术体系研究”获200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浙江开化县杉木人工林经营技术研究”获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区域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研究”获2002年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分别于2004年和1993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先后在《林业科学》、《自然资源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New Forest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出版科技专著1部。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7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00年获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1 内容范围:《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
农业类核心期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作物学报、
黑泽明,1910年生于日本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1936年,创作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由此进入了电影圈。1941年
中国农业科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棉花 种子
排列应该按字母的前后顺序来排列,不要乱七八糟!时间是一定要的,还要有出版社的名字,你的有的有,有的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