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考拉721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评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倦怠现状,探讨提高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心理测评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某小学114名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选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90题)、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 ES(22题)施测. 结果: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维度上高于全国常模,值得关注;根据MBI量表的计分和测量标准,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因子均呈正相关. 结论: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抑郁方面得分偏高,并可能是引起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改善其职业倦怠现状. 【关键词】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厌倦职业性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burnout,to evaluate their psychologic status,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ement of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construct interview were used in the study.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 90) were applied to 114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3 factors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in the SCL 9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model. Occupational burnout am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as common but not serious in general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MBI.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The scor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re higher in the 3 factors of the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d that may be the reason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We should surmoun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through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ir mental health.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occupational burnout, professional 0引言 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关于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国内大范围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不多,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索克服措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意义深远[1-2].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有代表性的一所小学全部教师114人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男教师19人(16.67%), 女教师95人(83.33%); 20~30岁教师43人(37.72%),31~40岁教师39人(34.21%),41~50岁24人(21.05%), 51~60岁8人(7.02%); 本科及以上学历27人(23.68%), 专科及以下87人(76.23%);从职称上看:初级31人(27.20%),中级46人(40.35%),高级37人(32.46%); 已婚97人(85.09%), 未婚17人(14.91%). 1.2方法 1.2.1Maslach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 tory, MBI)此问卷为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 MBI ES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8个项目)[3-4]. 所有项目都从0~6的7点频率评定量表打分,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 情感耗竭用来描述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而导致的个体情感资源消耗的情况. 人格解体主要指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的、冷淡的、犬儒主义的态度. 在这两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体验到的职业倦怠程度越重. 个人成就分量表主要考察个体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中所体验到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该量表经国内修订[5],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判别效度等等. 1.2.2SCL 90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 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评分标准采用五级,即每个题目从“无”到“严重”分为五级,以1~5分来记分. 凡自评“无”的计1分,自评“轻度”的计2分,自评“中度”计3分,自评“重度”计4分,自评“严重”的计5分. 3分以上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1.1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SCL 90各因子中,小学教师与国内常模比较,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高于全国常模,即在这些心理方面小学教师存在问题,值得关注(表1).表1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 2.1.2小学教师SCL 90阳性检出率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阳性症状的人数及比例有差异,按严重程度依次是强迫13(11.4%),人际12(10.53%),抑郁10(8.77%),躯体化6(5.26%),焦虑5(4.39%). 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按国内常用标准,SCL 90任一因子分如达到3分以上,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中度水平,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倾向. 2.2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小学教师MBI ES测评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平均得分21.24,每题平均得分2.36;去人格化维度平均得分6.39,每题平均得分1.28;低成就感维度平均得分28.22,每题平均得分3.53. 说明就平均分数来看,小学教师整体上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程度不高,个人成就感较低,有轻微职业倦怠现象. 小学教师已经产生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最为严重,高个人成就感低落29.28%,其次情绪衰竭问题也较突出,高情绪衰竭5.26%,中等情绪衰竭36.84%,去人格化的问题不太普遍(表2).表2职业倦怠概况 2.3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关系小学教师MBI ES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正相关(表3).表3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之间相关分析 3讨论 3.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数据显示: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比较明显,去人性化维度症状不太明显;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表明小学教师的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后,职业倦怠的感受较深,这与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难题多、工作内容单调重复有关,也与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状况有关. 3.2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克服与预防 3.2.1给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小学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重要外部资源,可以减轻个体压力,延缓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社会首先必须对小学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使小学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导小学教师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 其次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对小学教师形成合理的期望. 学校还要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减轻小学教师负担,增加工作乐趣,增加对小学教师教学及生活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 小学教师应积极寻求来自同事、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6-7]. 3.2.2小学教师要提高心理素质教师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培育中有重要作用. 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 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情感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 研究认为,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3.2.2.1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优抑弊,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境,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意志消沉. 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己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学校、同行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等等.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3.2.2.2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人际关系当中,要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的工作. 教师要处理好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在与同事相处时遵循:尊重、换位思考和自我反省三大原则. 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8-9]. 沟通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与领导、同事、学生的沟通,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宽容、理解与以诚相待,建立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师在生活中,要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3.2.2.3意志坚定、行为适度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 只有意志坚定,有顽强的自制力,能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教师,才能有适度的行为,才能良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3.2.2.4有效情绪管理、培养情绪智慧由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情绪健康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生活于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中,当产生烦闷、恼怒、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不良情绪. 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和家庭. 注意培养情绪智慧的五种能力.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用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5)和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亲爱的猪小呢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下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院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高职院校专案化课程改革的特色,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设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而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当前大学生却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职业心理素质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与思路
1.专案的实施背景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许多高职学生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对学校课程缺乏热情,厌学情绪滋长,缺乏自信心和价值感,情绪调节能力较低等情况,这些都急需心理辅导或治疗。此外,由于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在人才培养上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2.专案的性质和思路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组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工程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为前提,以专案设计为重点,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评价体系中,遵循以任务评价为主,强调过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团队合作、讨论分享、情景模拟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法与过程
1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
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来体验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强调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和反馈机制。在体验—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陪伴学生一起探索心理的奥秘,面对自己的问题,完成心灵之旅。
2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包括小组活动、个人分享、集体讨论、专业装置体验、心理剧编演、案例分析、电影赏析、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冥想练习、放松训练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建立课程QQ群、微信群、微课、教学资源库、云班课、微电影制作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课程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孙英.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2]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J].新课程中,2011
[3]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摘要】在人才强国战略意识逐步加深的今天,教学工作者不再将工作内容局限于保障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教学的范围逐渐的扩充套件到了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大量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重点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作用;应用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科学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人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部分出现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观等不良心态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摩擦、争执等现象无法避免,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帮助学生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协调或者沟通来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发育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优势,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班级的管理,通过细节的处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诚实的优良品德。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回馈社会储备力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络,因此,在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观察逐步的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这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群体也各不相同。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爱会让学生非常的自我、自私,这些性格极易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相处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4.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宣泄情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稍显不足,但是基础性的感恩教育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领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自己的历练和爱护。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形式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教育和集体教育两组形式来进行。单独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科学的引导,如学生在出现较大心理问题的时候,单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教育则可极大的减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都运用的较为普遍,教师可以依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2.具体的实施方法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领悟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学龄段的不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填充,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预见性。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适时的帮助学生减压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有目的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2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德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和措施落实奠定基础,二者是互补的,德育过程中,采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班的小学班主任,至少担任著这个班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取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心理驿站中受教育的学生是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希望得到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观意识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时时留意,对于一些表现较为特立独行的学生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让其步入正轨。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动都非常可行,学生在体验过班级管理的角色之后会一改之前的不足,学会为他人着想,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总结
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确保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现有方法的科学运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资讯化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资讯非常的繁杂,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2]沈清峰.管理有方法,真情最为佳———谈谈我眼中的小学班级管理[J].学周刊,2013,15.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
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区域(市、县)教育整体和谐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区域(市、县)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 3.区域(市、县)校长培训实践研究 4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新模式 论文摘要:绩效考核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文章对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民办高职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规律的科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是其研究的主要物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论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