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笨儿9999
一 理论视角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对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否要进行,理论界有巨大争议,而争议的其中一个焦点是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对此,主张产权改革的学者和反对产权改革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主张产权改革的学者倾向于产权改革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得到改善了,至少没有恶化;或者说当期会有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但是长远来看改革后的经济、社会效益改善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成本。如周其仁,张维迎等人认为在产权改革前,由于所有人缺失问题,国有资产早已在流失。因为国有企业的所有人是全体人民,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人权利,政府又委托任命经理管理企业,即国有企业的管理存在各层代理。而各层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其利益并不总是一致,存在道德风险,即政府官员与全体人民的利益可能并不一致,企业经理和政府官员的利益并不一致,那么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有偏离全体人民利益最大化德动机。相比于所有人清晰的私有企业,当所有人利益受到侵害时,国有企业发现和制止这种侵害都更为不易,再考虑到由于旧有体制因素使得价格信号无法正常释放而带来的资产贱卖,因此如果不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国有资产会像雪糕一样流失。即使不考虑“所有人缺失”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评判也是个大问题。萧灼基认为国有资产有部分高估,因为原有国有资产存在着大量无法偿清的坏账,这些资产从会计角度来看已经没什么价值了,而且如果不及时处理,制度性的精神磨损要比物质磨损更严重。樊纲承认产权改革带来了国有资产流失,但不严重。他认为产权改革只是国有资产从经营性项目(国企为代表)向非经营性项目(社保,基础建设等公共产品)转变,而这种转变恰恰又促使国有资产的实际掌控人——政府的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无疑,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这种产权改革由资产形态转变造成的损失要远小于它当期和未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反对产权改革的学者,认为改革后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更严重了,或者尽管产权改革减缓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程度,但是它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这个代价或许比它带来的收益更大。显然,反对派的前一种逻辑和改革派的前一种逻辑针锋相对。林毅夫质疑产权改革对促进国企提高效率的必要性,他认为国企的“政策性负担”过重是造成国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国企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需要投资于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或产业区段而形成战略性政策负担以及承担过多的冗员和工人福利等社会性政策的负担,这些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成本有隐性变成了显性,使得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表象更为明显。但是如果我们对国企剥离了“政策性负担”,那么国企的效益就可以改善,即产权改革不是国企提高效率的必要条件,从而也可以消除因产权从全体人民到私人的变更而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郎咸平从实证角度认为国企效率要比私企高,并且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存在着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广大职工的利益,是“民企瓜分国有资产的一场盛宴”。而反对派的后一种逻辑认为,产权改革对减轻国有资产流失有帮助,但是不恰当的所有人变更造成了更大的公平问题。如秦晖认为国企产权私有化无可厚非,但是前提是在转变过程中需要公平公正,不然就会引发俄罗斯私有化式的“权贵私有化”悲剧,他认为捷克的“民主私有化”虽然损失了变更过程中的部分效率,但是赢得了“起点的公平”,这对消除“权家通赢进而赢家通吃”的“尺蠖效应”无疑是具有巨大作用的,而产权改革后进行的管理人收购方式(MBO)更像是一种“权贵私有化”,因此,在没有“起点的公平”的前提下,尽管以MBO等方式快速推进国企产权改革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但很可能将催生一大批“权贵资本”,这或许会影响到更为重要的社会层面的稳定问题。 由上可知,改革派的前一种逻辑与反对派的前一种逻辑相对,而改革派和反对派的后一种逻辑更多的是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权衡,因此争论焦点主要在于前者。评判前者观点对错的核心在于国企和私企的效率孰低孰高。如果私企的效率要比国企高,那么反对派的前一种逻辑就不再存在,那么他们就要在公平问题与之对抗了。如果国企的效率要比私企高,那么改革派的前一种逻辑就“阵亡”了。由于效率问题是他们的必争之地,但是一百个经济学家有一百零一种说法,而且每种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选择方法和变量具有差异性的基础上,两者的实证研究谁也不输谁,看来我们对他们观点的评判似乎遇到了困难。因此,下文笔者拟以政策视角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二.政策视角的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政治总体稳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且国有企业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可以推断政府的政策大体上是合理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决策者通过权衡各方观点,综合考虑各种变量,所作出的政策应该是对当今经济现象的最接近的反映,故政策的实施与理论的适用具有一致性。接下来我们将考察政府有关国有企业的政策以此来推断那个逻辑更合适。
袜子飞了
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方式较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操之过急,优惠过多。二是自卖自买,暗箱操作。三是收人钱财,给人“方便”。国企改革势在必行,而国有资产流失也不是无药可救,是可以有效预防的。防止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应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积极稳妥,谨防刮风。国企改革必须警惕简单化、片面化倾向,防止乱下指标、定时间表之风,防止改革走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坚持因企制宜原则,从企业实际出发,成熟一个改革一个,不能用行政命令推进企业改制,不能搞“一刀切”,保证改制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同时要坚持着眼于企业发展、区别对待原则,制定较为具体的改制企业范围,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政策,防止国有资产政策性流失。其次,民主决策,严格程序。涉及企业改革决策,事前务必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改革能够统筹兼顾国家、债权人和职工等各方面的利益。改制不规范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原因。要堵塞国资流失黑洞,必须规范操作,切实增加改制过程的透明性、竞争性。操作过程中,要把好评估、交易和决策“三道关”:在资产评估工作中要引入竞争机制,从有资质的评估公司中选择具体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出资单位进行审查批准;国企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产权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决定国有资产的转让价格,通过产权市场实现公开、公正、透明交易;由于国企改革涉及各方面复杂的利益关系,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所以要加强决策的规范性,要求决策过程要民主科学,结果要公开透明。第三,健全法规,强化监管。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目前,国企改制的规章制度尚存漏洞、不够完善,有的还缺乏法律效力。所以,应着重建立科学的规则和程序,加强国企改革的法规建设,堵塞由于法规缺位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要健全产权交易制度,规范交易行为。产权交易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国有产权的转让必须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认定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实现“阳光交易”;国有产权的转让必须按照规定的内容、方式、时间公开披露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以杜绝暗箱操作,逐渐形成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市场发展机制;国有产权必须实行竞价交易。防止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加强改制的外部监督制约力量,加大上级督察力度,鼓励广泛的社会监督。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和产权转让不规范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检查和查处。(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公司员工流失机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
国有固定资产报废处置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 :国有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问题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该项国内工作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摘 要]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主创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即通过产学
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住宅问题日益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也成为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我国市场
你河南科技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