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2

美人儿不哭
首页 > 期刊论文 > 进食障碍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乐趣小鱼

已采纳

转眼,已经吃药一个月了。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一个月,那便是“尽管在初期有比较明显的副作用感受,但服药的体验比想象中要快乐多了。” 上周六去复诊,医生问及我的感受。 我说,“好多了,感觉应该早些吃药”,她即刻应答: “对啊!戴安娜不也是这个问题吗?一辈子和它作斗争。 何必因为害怕吃药,而让自己一直处在痛苦之中呢?” 一句话随即让我感受到,身在其位,日常接触病患,她似乎已经对进食障碍的痛苦感同身受。这份率性也让我想起学生时代喜欢的那些有趣、直爽的老师,顿感亲切。 我谈到状态大幅度好转,是否需要减药,她说:“绝对不能减,其实按你的情况需要一天两片(即40mg氟西汀),你一天一片,还需要维持。” 虽说减药未成功,但我仍因这样的回复感到一丝欣喜。似乎自己在这一团糟之后仍不小心做对了什么,以至于药量“少于平常”,康复之路,也因此多了一点信心做加速。因为肠道本身的脆弱,和5-HTP导致的肠道产气增加——反酸气,仍是影响我睡眠的主要因素。这种情况在刚开始的2周尤为明显,第二周的反酸几乎影响了我当周一整周的睡眠,一度让我感到曾经在18年夜间,那种熟悉的痛苦。 我知道吃蔬菜会导致肠道产气的增加,便在第二周执行了将近一周的纯肉饮食,在第三周,才慢慢增加蔬菜的进食,这多少起到一些帮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服药的第四周应该是我经前综合症(PMS)的一周。按过去一两年的经验,如果没有服药,第四周的我,应该会深陷于”几乎为零的工作效率“、”非常沮丧的心情“、”轻而易举就可以伤心痛哭“、“比平时水肿3-5斤体重”,“反酸加重”,这几个看上去特别drama而又真实困扰我的问题里。 而在服药后首个经历的经前综合症周(PMS week)里,我的情绪比起之前有了太大的好转,我完全不会感到有能痛哭的可能——最多只是低沉几个小时,补个觉或看会儿书就能恢复。此外,水肿的问题也不及之前明显,我猜与体重减轻也有关系,但”不再每时每刻感到自己是一个行走的水球”,也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工作效率有一点降低,但不至于像之前,完全低于我的自我预设,而导致我的痛苦。 不过,这周反酸的情况确实比第三周要严重,比第二周最严重阶段要轻。我每天晚上大概会醒来3-4次,大口喝水,等待“气”嗝出来,再开始下一段睡眠。我猜这也与这周的蔬菜食用量上升有关,所以接下来几天,计划再次减少蔬菜的摄入。服药后首个经历的经前综合症周(PMS week)里,我体验到了更强、更快速的心跳,这种心跳不是一种“正常加强“,而多少带有些“恐慌感”。我分析了原因,想着是与工作有一些关系(创业团队,工作内容不确定性大)。但在一篇名为 Women with Premenstrual Dysphoria Lack the Seemingly Normal Premenstrual Right-Sided Relative Dominance of 5-HTP-Derived Serotonergic Activity in 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ices - A Possible Cause of Disabling Mood Symptoms 的论文看来: 经前焦虑和情绪障碍,可能与前额叶皮质的血清素缺乏(5-HTP衍生物)有关。 由于现在我体内的5-HTP量显著高于之前,所以理论来看,我的经前焦虑应当在此时有所减轻——即心跳加速可能是5-HTP增高的结果?这方面我也还在看相关的文献,也计划观察这种症状的持续时间,之后一起问诊医生。服药三星期,体重大概减少了五六斤,体温和代谢都有加强。 饮食方面,我延续了服药之前试图保持的习惯,即一日一到两餐,保持较长的空腹,间歇性断食既帮助降低炎症,也减少消化负担,增加胃肠道排空。 只不过,像这样的饮食方式,在服药前着实很难长期坚持,常在坚持2-3天后,破功于一次贪食催吐;而服药后,我那种异常的、生理性的进食欲望,被稳定地遏制,除去刚开始服药三五天时,食欲的过多降低(表现为很饿的情况下仍没有胃口,对进食有一定生理性抗拒),往后的时间,进食频率都维持在了每天上午和晚间两个时段,分量也是“感到饱腹/即将饱腹”的状况。食欲从异常到正常的变化,也令我感受比较强烈。如前所说,之前的食欲,总是不受控制的、生理性的、怀有很强渴望的。一边痛恨自己拥有这样的渴望,一边无法抑制地产生对食物无穷的渴望……痛苦由此产生。 而现在,“吃饱了”“吃够了”的信号则更能被感知,进食不再意味着负担,停止进食也不再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因为我知道,自己吃到某个额度时就会感到“够”而停止。这种重新获得的对进食的掌控感,对我非常重要。所有转变之中,最令我关注且欣喜的,是“可以在该笑的时候轻松笑出来”的细节。 我害怕自己再次陷入那种“为了迎合期待,逼迫自己好起来”的速成康复陷阱里去,所以当我被小猫逗笑,被好玩的东西逗笑,且不自觉的笑出来的时候,我由衷的欣喜。笑这个行为,不再需要我逼迫自己完成,不再需要任何强制性力量,而可以不时自然流露,这真的很消解我无时不在的负罪感,以及”责备自己为什么一切都好,却如此不开心“的自我讨伐。工作效率的提升,导致情绪的好转,于我而言简直是一个默认的循环(笑哭脸)。从小的自我教育中,我努力使自己养成太多工作上(学习上)的动力,建立了太多反馈通道,以至于当我察觉自己“最近脑子不太好”、“这个活儿干的有点慢”的时候,都会引发我的恐慌,对自己的怀疑,多少年,屡试不爽。 商业的大部分目的,其实是通过服务对人进行取悦。随着情绪的提升,我放下自我的困惑,”取悦他人”的努力,也更加顺畅,工作效率和沟通效率都因此提升,很欣慰。之前买了《对抗进食障碍的DBT方法》和《帮助孩子对抗进食障碍》两本书——是的,进食障碍的成因有多种,但许多的进食障碍病例,都最终会被归结为“家庭病”,或是通过家庭进行治疗。 《DBT方法》我目前正在看,粗看包括三个部分:正念、情绪调节和痛苦忍耐。争取这周看完,和有相同困惑的同学一起分享。总的来说,我仍然是那句话,“哎,早知道应该早点吃药”。但是,当然,任何的“早知道”,往往发生在“当时不知道”之后,才能体现其价值。尽管我绕了弯路,冒了巨大的风险,但幸好行至此处,还可以说出这句“早知道”,也足够欣慰。 而如果你是因为进食障碍而搜索到这篇文章,那我想说:“我知道那种痛苦,但真的希望你早点去看医生!”

179 评论

cupid8698小博士

jìn shí zhàng ài

食欲是一种在进食前或进食时对某些食物有一种愉快的感觉,它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躯体的和精神的任何疾病均可引起食欲的改变,包括食欲减退、食欲亢进及拒食。

1.胃肠道的生理功能:摄食是胃肠功能的基础,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借饥饿、食欲及饱食感来调节和保证食物的摄取。食物在口腔内嚼碎并和唾液搅和,通过食管入胃,在胃骨与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胃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堿性肠液中,在胰酶、胆汁和多种激素的充分作用下,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将食物残渣浓缩成粪便经直肠 *** 排出。

2.摄食中枢:食物是高级活动现象之一。饮食后饥饿感即消失。但对美味佳肴仍能引起食欲。已知下丘脑和摄食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当毁损下丘脑的腹侧区,会引起动物过分摄食导致肥胖,毁损其外侧区则引起拒食和拒饮,面对食物无动于衷直至饥饿而死。反之,对下丘脑腹侧区和外侧区分别予以 *** 则出现与毁损相反的结果。

3.摄食的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对摄食功能的影响,将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到鼠的下丘脑的外侧区,5~10分钟后开始进食,持续20~40分钟,也可使饱食的猴子进一步饮食。外周注射5羟色胺可减少鼠的摄食量,而将5羟色胺直接注射到脑室或下丘脑房室核,可抑制鼠摄食,具体机理尚不清楚。乙酰胆堿可通过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促进动物进食。血糖高时,对摄食亦有抑制作用。

4.胃肠道对食欲的调节作用:胃的充盈与否入收缩程度对食欲是重要的信息反馈,胃空虚时收缩增强, 人就有饥饿感,食欲增加;胃内食物充盈时,收缩减弱,人就有饱感,食欲减退。

5.心理因素对食欲的影响:胃肠道受植物神经支配,心理与生理之间通过植物神经、激素及神经介质等中介物质沟通和调节,精神愉快时,食欲增加,悲伤抑郁时食欲减退。

98 评论

快乐糖糖K

一、进食障碍概述与背景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可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进食障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瘦为美的风潮就在西方贵族小姐们之间流行起来,原因是维多利亚风格的欧式宫廷裙会显得腰粗,所以束腰、节食等减肥方法应运而生,进食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进食障碍属心理疾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本人认为进食障碍的流行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将进食障碍的普及列入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之内。 二、中国进食障碍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加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以“胖”为有福相、忠厚的观念,进食障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近二十年来“进食障碍”这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2013年在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对女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中国的进食障碍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当,该调查被认为是对中国进食障碍发生率进行的最准确评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988 年 12 月至 2000 年 12 月的 13 年间收治进食障碍患者 51 例,平均收治 3.9 例/年;2001 年后进食障碍住院患者迅速攀升,由每年几十例增加到百例左右,到 2014 年住院患者达 150 例以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近 10 年(2004-2013 年)收住院的进食障碍患者为 134 例,前 10 年(1994-2003 年)仅为 49 例,前者为 2.7 倍。 神经性厌食症在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Steinhausen 等(2002)报告成人神经性厌食症的平均死亡率为 5%,Treasure(2005)报告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约为 5.9%。进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 5%。三、进食障碍易患病人群 从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发表的论文可得根据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维度划分,进食障碍高发病人群聚焦于青少年、女性、白人和亚裔、模特与舞蹈生这类对体重要求严格的工作中。 四、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此部分将结合“进食障碍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一文中的进食障碍调查现状,根据具有不同特点的患病人群及部分临床病例来分析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1.个人 (1)遗传因素 在ed的基因学研究中,遗传因素可能达28%~83%,影响ED的基因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情绪基因、代谢基因和性别。在ED表观遗传机制中,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的ED症状与母亲孕期和分娩时所处的环境和情绪以及硬件条件(以营养摄入为主)有关。具体表现为环境恶劣、情绪低落和营养缺乏对胎儿的表观遗传产生负面影响。 (2)性格特点与个人经历 通过本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身边病友的采访归纳出进食障碍患者的相似的性格特点与经历: 一、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较为优秀 二、有特定的诱因导致患者对体型极度不满意 三、都通过极度节食的方法来减少体重 2.社会因素 (1)经济:经济发展与进食障碍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繁荣让越来越多的人的消费类型从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一对应并逐级向上推进,我们可发现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往上的需求层次与这个时代“以瘦为美的观点均有联系,且随着需求等级的上升,体型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加。在情感和归属需要这层,你还不需要“瘦”来维持友情和爱情,交友与恋爱更注重的是性格和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外貌与之相比显的就不太重要了。但是在尊重需求和审美需求中,外貌的姣好就比较有优势了。古语有言:相由心生。虽然这句话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貌条件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是很重要的。除去被他人羡慕的满足感和优越感,通过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也会让人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带给人高度的精神满足感,而精神满足往往是钱所无法带来的。 (2)文化:文化可以说是造成进食障碍流行的罪魁祸首了。以瘦为美的观点始于西方,主要归结于宗教,物质和政治三个因素。首先说宗教。宗教在欧洲有着极高的地位。基督教中,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行,少吃少喝,忍受饥饿的煎熬。教皇甚至把把"暴食"列为七宗罪之一。其次是物质,欧洲开辟新航路后,大量财富流入了欧洲,穷人的温饱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胖”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利,人们也就不再羡慕那些身材肥胖的人了。最后一点就是政治对审美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肥胖的代表,革命群众把胖和腐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不会以胖为美了。 除了美,健康也是促使瘦成为主流的一个原因。诚然,超重和肥胖是不健康的表现,然而健康要求的“瘦”并不是真正的“瘦”,而是BMI在18.5到24之间的适中体重。在个体完美主义和“害怕反弹”的想法与社会传媒、营销的大肆宣传下双重作用下,部分的减肥者走了极端,演变成了“进食障碍”。 随着“以瘦为美”观点的普及,体重管理的产业应运而生:减肥药、薄荷健康app、keep……除去减肥药不说,健康监测、运动健身的app既然能合法进入手机的应用市场就说明合理使用它对人是无害的。但是根据进食障碍的年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14岁到19岁是进食障碍的高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一般都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三观未定型,情绪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大,而由于国内对进食障碍了解相对较少,此类app也没有相对的使用指南和年龄限制,部分孩子可能会突破最低体重的红线从此掉进进食障碍的深渊。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患病的几率更大。根据我国大学生活现状,第一,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空闲时间多,花在“抖音”“快手”和各类综艺节目的时间更长,会在网红和各类偶像团体的视频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一种“瘦即是美”的观念。第二,不管是通过兼职还是家庭支持,大部分大学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就为神经性贪食提供了基础,即大量进食然后通过泻药、催吐的方式来防止发胖。第三,除了个别走读生,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采取住校模式的,家长的管控难以触碰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ED提供了可乘之机。 传媒对进食障碍的传播起了重要影响。首先是传媒内容。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男孩对体型的管理没有女性那么苛刻。但是近些年来男孩患进食障碍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考虑到男性在此问题上更倾向于隐瞒,进食障碍女性与男性之比可能高于2:1,此现象与近年韩流文化的入侵导致男性“娘化”的现象有着一定的关联。 虽然进食障碍的男性比例在提升,但在整体上女性的患病率仍然高于男性。 其次是传媒手段。当今的传媒手段愈发丰富,报纸、广播的功能性在逐渐减弱,电视、互联网和手机这几种信息传递媒介在当下极为火热。传媒手段的丰富开阔了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的通道,大众在媒体的宣传下潜移默化地被“瘦就是美、就是好、就是优秀”的观念影响。但由于“减肥”在社会大观念下只是女孩子追求美丽的一种方式,且健康的瘦是对人有利的,所以薄荷app、keep在合法的范围内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除了减肥产业的发展,小视频领域的网红也市场通过秀身材而吸引流量——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这些“热点”只是网红哗众取宠的噱头,一开始人们也只是处于觉得好玩和跟风的心理去模仿,但是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被洗脑,观念发生扭曲,觉得这样才是“好”,是“优秀”,是炫耀的资本,这样的影响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 五、预防措施 由于发病率逐年增高,近些年进食障碍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央视发文整治吃播不良现象、广电开展“扫娘”行动,由此估计进食障碍的发病率速度会小幅减缓,除此之外,作者对进食障碍的预防提出以下建议: 1.坚决执行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 2.规范身材管理行业的标准,设置体重下限,对于app要求企业发布科学的使用指南,限制适用年龄。 拿薄荷app来说,里面不少用户反映有个别营养师和教练也是进食障碍患者,所以要严格限制从业人员标准,不能让有害之风传播。 3.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监测,将心理健康包括进食情况纳入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要专业人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4.国家对进食障碍的危害进行宣传,发布政策让学校、公司组织进行有关进食障碍疾病的学习,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的危害与严重后果。 六、结语 进食障碍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但由于国内对此方面缺少关注导致患病率逐年增高,很多没有意识到饮食异常行为是一种病的患者最后会被活活饿死。但现在不少专家已经认识到此问题严重性,国家也开始采取相对措施,相信通过国家辅助人们改变对于体型和饮食的认知和相关政策的加持,进食障碍致死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控制,进食障碍导致的悲剧有一天将不再重演。

191 评论

吉吉狼外婆小号

精神压力大和工作压力大,还有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自他们对食物没有兴趣,或者是熬夜造成的消化不良使他们没有饥饿感,不想进食,最后成了进食障碍患者!

117 评论

相关问答

  • 进食障碍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转眼,已经吃药一个月了。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一个月,那便是“尽管在初期有比较明显的副作用感受,但服药的体验比想象中要快乐多了。” 上周六去复诊,医生问及我的

    美人儿不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认知障碍进食问题研究进展论文

    是因为这些人都比较崇尚减肥,让自己拥有婀娜多姿的身材,但是在减肥这条路上,方法不正确,所以都患上了这样的病症。

    幸福的小萝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智力障碍儿童记忆研究现状论文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小黑妈跃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的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

    吃那么一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论文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

    e元素78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