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King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为全球范围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的主旋律,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 绿色建筑的概念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于是,学者们提出“绿色建筑”(或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为:(1)建筑物的自然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致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2)建筑物的资源利用:要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达到最高程度、消耗降低至最低程度。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外墙、窗户、门与屋顶,应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充分利用太阳能;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气密性良好,又有良好的通风系统,特点是保证夏季有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3)建筑物的施工建设: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噪音,注意粉尘的排放、运输的遗撒,建筑垃圾要合理处理等。(4)建筑物的材料选择:尽可能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并积极利用工农业废弃物料;室内装修,应选择无环境污染的油漆、地毯、胶合板、涂料及胶粘剂等。(5)建筑物的废物排放:减少建筑物的污染排放;生活用水可实行分类多次重复使用;粪便可实行脱水灭菌处理,生产农家肥料,或发酵综合利用。(6)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阳等效果。(7)建筑物的人文景观:积极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8)建筑物的费用选择:建筑造价与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使用合适的先进技术,使建筑运行费用较低,使建筑造价得到节约。(9)建筑物的拆除回收: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总之,“绿色建筑”归纳起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ResourceEfficientBuildings)”。有人把它归纳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2 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21世纪是人类由“黑色文明”过渡到“绿色文明”的新时期,在尊重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题。大家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在某些地区及某些方面已向“绿色建筑”这一目标迈进。出现许多良好的势头。(1)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已不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不但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同时,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今天,人们除了对于煤气、电器、房屋结构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由于居室空气污染导致的法律纠纷屡屡见诸于报端。(2)“绿色建材”的开发应用。传统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天然资源消耗最高、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随着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重视新的建筑材料的研究,寻求既能满足材料性能的要求,又不破坏环境,而且还能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材料。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绿色材料”的概念。随后,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提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reen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GHPC)的新概念,并致力于新材料的开发。绿色混凝土愈来愈受到工程界的青睐,人们正向着这一目标迈进,经过不懈的努力,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HPC)已经面世,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日本新建的世界最长的悬索桥——明石跨海大桥,总长3910m,中跨为1990m,在两个锚墩中使用了40万m3HPC,其预期使用寿命100年。连接英两国之间的跨海隧道其HPC要求使用寿命为200年。法国最近又成功研制出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RPC),其中的一种活性细粒混凝土(ReactivePowderConerete简称RPC),其强度可达到800MPa。利用超高性能,采用新的结构和构件制成的型材,甚至可以代替某些金属材料。在加拿大舍布洛克镇修建了一座有名的步行桥。该镇处于严寒、高湿地区,最低气温达-40℃,使用了RPC—200钢管混凝土桁桥架,混凝土强度达200MPa。另外,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涂料、地毯、复合地板、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乳胶漆等建材也已开始应用,塑料金属复合管正在取代镀锌管。(3)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的颁布。我国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包括: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J121—88《建筑隔声评价标准》,JBJ11—82《住宅隔声标准》,50189—93《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DBJˆT01238—98《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规程》50189—93、《天然石材产品放射防护分类标准》、《北京市绿家装工程验收规范》(试行)等,这些标准正成为建筑施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随着新技术的不出现,还将不断出现新的标准、以更新旧的标准。(4)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建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建住房[1999]295号)。《通知》中规定,从2000年6月1日起,在新建住宅中,淘汰砂模铸铁排水管,推广应用硬聚乙烯(UPVC)塑料排水管和符合《排水用柔性接口铸铁管及管件》(GBˆT12772—1999)的柔性接口机制铸铁排水管。禁止使用冷镀锌钢管,推广使用铝塑复合管、交联聚乙烯管等。同时还规定各直辖市、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530m2的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应逐渐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施工方面,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于2001年6月7日联合发出《关于有效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一方面要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扬尘和其他扬尘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明确要求防止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单位现场的扬尘污染。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有许多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5)从1992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河北、辽宁、甘肃、宁夏等地开展了8个城市的建筑节能试点工程和试点小区建设。1999年先后组织了20个试点工程与试点小区,一些地区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试点,带动了节能建筑的建设。在我国的农村,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如张家港生态农村建设,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针对张家港地区的地貌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建成农田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庭院种植、房屋种植等融为一体的生态农宅区,使生产、生活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生活中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都用来发酵,所产的沼气用来发电、烧饭等,沉积物用作农家肥。这样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垃圾的排出,保护了环境。(6)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起来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名为“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美国匹斯堡CCI(ConservationConsultantsInc.)中心和卡耐基梅龙大学智人办公室是美国著名的绿色建筑,也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典型,现成为展览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回收利用能源和相关技术之所。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绿色环保奥运会,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上届奥运会的主体。绿色环保思想渗透在方方面面,如:比赛场馆路灯的电力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体育场利用两个天燃气发电机同时供电,功率各为500kW,发电机产生的有害气体比传统上利用干线输电的方法减少了40%;在跳水和游泳比赛的场馆里,空调系统只为观众供冷,而不达及游泳池,这就意味着在运动中心的观众席面积降温和给游泳池加热过程中减少了能量耗。以运动村为代表的节能型建筑也提供了广泛应用太阳能技术新范例。运动村的动力能源包括照明、供热均来自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光板,而在新闻中心,太阳能转换装置还能通过屋顶通风起到空调作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太阳能最高转换纪录的持有者,转换率达2415%;建筑材料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回收材料,如新闻中心房间分割材料就是木框加上稻草和纸板,奥运会后,这些建筑材料还能再被利用。回顾近些年“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绿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应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绿色世界”才可能实现。2008年我国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的口号是“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呼吁更广泛的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精神,“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树立“绿色中国”的理念,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
龙发集团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结束语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进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行为大多数都是在网上完成的, 因此
同学,你不要这么直接好吧,我也是在那上课的,也是上网搜就行了,唉,,,木有办法。哈哈。。。这个老师应该会让咱们过吧
楼下已经说了什么是智能水杯了,我现在来回答智能水杯有什么作用。饮水提醒和水质检测是智能水杯的基础功能,我们总是感到口渴才会喝水,饮水提醒就能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的饮
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物流方向经典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流配送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展现农村面貌和经济发展的亮点工程。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自建房屋越来越多,为了提高用地效率,节约土地资源,统一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