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325

susanwangyue
首页 > 期刊论文 > 论文天祥的思想影响成果简介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车厘子妈妈

已采纳

文天祥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富贵不能淫“、舍生取义的民族浩然正气;对后世影响巨大:人得有骨气,得有正气,否则对不起天地,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国家。以下文章供参考,请采纳文天祥:精神万古长存 他只做了四年的遗民,却比做了一辈子遗民的人留给我们的东西要多得多。他的政绩乏善可陈,军事才能也平淡无奇,只是因为这四年的“善养浩然之气”而名垂青史,被我们永远地记住!我们记得的应该是一种精神,学习那种浩然正气。■ 在仕途上的无力可为 多年以后,面对潮湿阴冷的狱壁,文天祥总会想起当年参加殿试的情形。 那是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高中状元,进而走进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大堂。在试卷上,文天祥运笔如飞,洋洋洒洒万言,提前交了考卷。 他的题目叫“御试策”,以《周易》中“生生之道”为核心观念,集中阐述了“法天不息”的精神。或许,当时稍有民族斗志的人和他一样,都希望朝廷与皇帝可以积极有为,消民怨,除国难,以天下百姓之幸福为目标。 《御试策》在今天读来,仍旧给我们以震撼,倘若我们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还会痛哭。当时担任考官的学者王应麟,对文天祥的这份考卷评语为:“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 理宗皇帝御览试卷,看到“天祥”的落款,脱口道:“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对其文章赞叹不已,亲擢为第一。 “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他最终没有使大宋的天明朗,却成了中国亘古不灭的祥瑞。 景定三年(1262年),文天祥通过朝臣的举荐,被召回为秘书省正字,后到太子宫中任教师,升为著作佐郎。 倘若注定你命犯疯狗,你想躲都躲避不了。就在文天祥的仕途看似平坦时,曾遭他上书奏斩的董宋臣也被召回。而且,还成为文天祥的直属上司。 文天祥是真的看不惯这个董宋臣,倘若以今人的观点,文天祥这个“君子”是绝不可能与董宋臣那个“小人”有所融洽的。在给皇帝写了坚决要求让董宋臣滚蛋的《癸亥上皇帝书》后,文天祥不安地等待着结果。结果和上次一样,毫无消息。可不久后,就有了消息,董宋臣连连升级,文天祥只好再度辞官退归田园,后来,又是朝臣的努力,朝廷才任命他到瑞州做官。 但我们看文天祥的攻击手法,其实是先把自己立于君子之地,然后一股脑地攻击董宋臣是小人。洋洋洒洒一大篇,切中不了董宋臣虽然对皇帝有功但反过来却是百姓有害这一实质。其铮铮铁骨自然令人赞叹,但根本就没有起到多大效用。他后来在给友人书中自明其志:“某不量其愚,辄上书论其事,区区以为宗社有故,死亡亦在旦夕。不若犯危一言,有及于今日之难。其得祸与否,不计也。” 在家乡的生活,作为南宋文人,当然会有诗篇留下。“日日骑马来山中,归时明月长在地。但愿山人一百年,一年三百余番醉。”“一笠一蓑三钓矶,归来不费买山赀。洞天福地深数里,石壁湍流清四时。樵牧旧蹊今可马,鬼神天巧不容诗。”这些篇章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文天祥,恬静安然,与世无争,与后来那位铮铮铁汉居然有天壤之别。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文天祥,因为他还没有走尽仕途那条该死的路。 咸淳四年(1268年),文天祥再度被起用,任学士院权直,又兼国史院检讨官。不过,不久就被免职。咸淳六年(1270年),贾似道以退为进,玩弄辞官致仕的把戏。那时,文天祥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小看的能臣,就起草挽留贾似道。按惯例,诏书草成应先呈稿于宰相,而文天祥独不遵循,贾似道极为不满,指使其他的官员另作诏书,当时的皇帝度宗也采用了改作之辞,于是,文天祥只得第四次辞官退职。贾似道不等其退,就指使台臣张志立奏免其职。 十年的宦海沉浮,几度罢官黜职,文天祥的心理承受能力到底还有多大,我不得知。他在给友人太傅朱埴的信中,很悲伤地谈道:“仆十年受用顺境过当,天道反覆,咻者旁午。七八月以来,此血肉躯,如立于砧几之上,粉毒手,直立而俟之耳。仆何所得罪于人?乃知刚介正洁,固取危之道;而仆不能变者,天也。” 不退缩,自然是正道,相信天倒不如相信自己。是自己拉不下脸来融进那个浑浊圈,十年的官场险恶居然改变不了文天祥的人生观,中国传统教育倘若运用得当,在教育人方面其威力之大,可想而知。而这种教育带给文天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恐怕是人人可以想见的。如果不是后来蒙古人人侵,朝廷用人,文天祥一生的建树实在不值得一提。 他告诉自己:“碌碌不如人,独有愚憨,不能改其素。”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非是智者,有时候,往往是愚夫。 文天祥真的有机会力挽朝政,在他成为太子老师时,倘若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并将姿态放下,未来的储君成为皇帝后,他的身价自然倍增。唐朝的王叔文就是用这种方式一跃而成为中唐改革者的。 但文天祥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他一直在坚持着“不能改其素”。 ■ 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覆亡 早在咸淳九年(1273年),南宋的壁垒襄阳就被元军攻破,元军顺江东下时,南宋政府已经鸡飞狗跳。可看着这混乱状态,主掌朝政的贾似道依然沉浸在西湖美景中。贾似道并非白痴,我一直疑心他想学东晋那个踩到狗屎运的宰相谢安。不过,大元帝国不是前秦,南宋士大夫们也没有东晋士大夫的那份沉静。 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命伯颜担任最高统帅,率大军二十万,水陆并进,打响了灭宋的最后一战。三年前被任命为江西提刑的文天祥在接到由谢太后下的《哀痛诏》及另一道命起兵勤王的圣旨后,泪流满面。 他立即变卖家产,要知道,这位状元的家底颇丰,将家产变卖后所得钱财,居然招集了一万多人。他与这些人约定共赴国难。有人认为他这是送死,说:“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文天祥毅然答道:“我当然知道。但国家养育臣子们三百余年,一旦有事,召唤天下兵马,却无一人一骑入关,深恨于此。我虽然知道自己是不自量力,但我希望自己的行为能使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大概社稷可保。” 他想得太多了,到了这个地步,恐怕连天神下凡都无法保得住南宋社稷。 南宋朝廷得知他有一万兵马后,就派遣他守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宋朝政府仍旧亲自部署,但失策,又加上其他路的将军怯战,他虽然在常州给蒙古人制造了些小麻烦,可于事无补。 最终,都城还是要紧的,他被招回临安。德祐二年(1276年)他被任命为临安知府。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南宋的那群受了儒家臣死社稷教育多年的官员纷纷逃遁,包括宰相陈宜中。朝廷没有了宰相,这可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被迫之下,有人提出让一直叫嚷着身死社稷的文天祥出任宰相。听政的谢太后也听过他勇敢非常,就让他出任右丞相。 但伟大是后来的事,南宋朝廷开始时并不想成全他的伟大,一日升为丞相,还没有来得及做他想做的事,就被朝廷全体上下请求率领若干要员,到元军中和谈。 文天祥不得不去,因为在这群人背后,是哭泣不停的谢太后。文天祥到元军中后,在嘴巴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辩,并且对一批降元的官员进行了严酷的抨击。元朝的统帅伯颜很快发现,文天祥虽然是自己的敌人,但不失为有骨气的宋人,这样的人,让他回去等于是放虎归山,况且,文天祥的口才太好,惹得他几次不是很高兴。于是,文天祥被扣留了。 在扣留期间,临安失陷,文天祥被元军押解过了大江,他历尽艰险,有许多次想要自杀殉国,但终究没有得逞。后来,终于在许多人的或明或暗的帮助下,成功逃脱,泛海南下温州。他后来自己总结那段岁月时说道:“厄运一百日,危机九十遭。孤踪落虎口,薄命付鸿毛。” 临安的失守没有使文天祥丧失半点斗志,因为还有小皇帝在。当时,被张世杰等人拥立的宋端宗正在福州。文天祥跑到福州,继续担任宰相一职。他主张出兵温州,可当时的掌政者张世杰不这样想,许多年后,我们也判断不出,两人谁对谁错。两人都是传统意识中的君子,君子无所争,文天祥只好以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开设都督府,进驻汀州(今福建长汀),出兵江西。 让他想不到的是,在到汀州不久,福州随即被元军攻下,小朝廷浮海南逃往广东。文天祥痛苦之后,于景炎二年(1277年)移屯漳州,后又转入梅州(今广东梅县)。最后他经略江西,于同年五月进军江西赣州。这年的六月三日,宋军在雩都县大捷,一时声威颇盛。 要知道,文天祥当时的处境是相当恶劣的,一无钱粮、二无支援,可他却能奇迹般地起兵十万,转战江西,收复不少州郡。这局部的“中兴气象”迅速将元军主力吸引过来,那个著名的汉人,蒙古大将张弘范把兵锋转向他,在重兵的围剿下,文天祥的队伍很快被打散。 1278年3月,文天祥被捕三个月后,端宗在湛江砜洲病逝。 陆秀夫、张世杰又立赵昺为帝,以崖山为根据地。在张世杰的治理下,崖山官民将士多达二十万人。 蒙古人对这一“后起”之秀非常不满,命令张弘范将其剿灭。张弘范出兵崖山,同时还带着文天祥,这是发生在1279年的事。张弘范一直不杀文天祥并非是用他做什么筹码,而的确是因为文天祥的一股浩然之气让他佩服。 不过,这位站在囚车里的人,不知道是否明白张弘范的心思。在崖山海战打响之前,张弘范希望他能写信给张世杰,让他投降。 文天祥就朗诵了那首名扬千古的《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的不劝降并没有能阻止张世杰的水师遭受灭顶之灾,在经过一番空前的海战后,文天祥看着宋军数以千计的楼船化为乌有,尸浮海上十万余人,他简直比被人用针刺心脏还要疼痛:“楼船千艘天下角,两雄相遇争奋搏。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鹤蚌。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这个时候,是1279年阴历二月才刚刚开始,宋室就真的亡了。 当他看到海上的腥风血雨时,捶胸顿足痛哭流涕,挣扎着想要投海自尽,却被人拦住。他几次想死,最终都没有死成,恐怕还是不到时候。 那场海战,宋军遭受的灭顶之灾,在他几年后于狱中难以人眠时往往会想起。南宋的灭亡给对大宋一片忠心的文天祥打击不可谓不大。正如一个建筑师亲眼看着自己倾毕生心血的建筑转瞬间轰然倒塌一样。文天祥的理想顷刻化为乌有,他甚至有时候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像他这样一个拥有着被人人称赞的节操的人,一旦理想破灭,生存的价值还有吗?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凯旋。同时将文天祥押送至大都,由广东过梅岭至江西的南安军时,文天祥就决定绝食,希望在七八天后到庐陵故乡时能正好死去,此时,他在追求“尽节”的同时,还希望能得“善终”,归葬故土。在这期间,他写了首诗阐明了这种想法:“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但是,元军的路线让他绝望了。过梅关后,元军突然改由水路乘船。按文天祥自己的打算,六月二日是该到吉州的,可却提前一天到达,这样,他之前派人告诉那里的人在那个地方为其送行的计划破产了。 他已经饿得头晕眼花,想死前见上朋友们一面都不可,遂悲愤中挥笔写道:“英雄扼腕怒须赤,贯日血忠死穷北。首阳风流落南国,正气未亡人未息。青原万丈光赫赫,大江东去日夜白。” 六月四日,押送文天祥的元军到达丰城,已经八日没有吃东西的文天祥放弃了绝食,并写道:“余虽不食,未见其殆。众以饮食交相逼迫,予念既过乡洲,已失初望。委命荒滨,立节不白,且闻暂止金陵郡,出坎之会,或者有陨自天,未可知也,遂复饮食,勉徇众情。初,众议以予渐殆,欲行无礼,掩鼻以灌粥酪,至是遂止。乃知夷、齐之心事,由其独处荒山,故行其志耳。” 文天祥终于还是明白了,自己即使要死,也应该有个符合自己身份的死,而不是在这荒野里把自己活活饿死。那简直太愚蠢了。 于是,这位当年的状元,不久前的丞相远离江南故国,肚子很饱地来到了北方他国之地。等待他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富贵荣华,另一条通往只需用死就能换来的流传千古的气节。 ■ 是浩然之气 文天祥并非牢不可破。忽必烈可能永远都不知道,文天祥所以能走上必死这条路,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那些他的同僚。 我们先来看《宋史》上的一段记载: (文天祥)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宫,王积翁言:“南人无如文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做道士),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后为乱,丞相可无忧者……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这段记载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信息。首先就是,文天祥曾经有过以道士的身份回乡的念头。但是,那个被他侮辱过的留梦炎与闽僧等一批龌龊的人将他这个念头打消了。我想,与其说文天祥是被忽必烈的刀杀掉的,倒不如说是被他的同胞陷害死的。 这是《宋史》上一段真实的记载,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一件可怕的事。而如留梦炎那样的小人随处可见,并不奇怪。 留梦炎难道真的担心文天祥出去后会号召江南吗? 不会,即使他们相信文天祥有这样的本事,更相信忽必烈能轻易将江南再次平定。有人说,他们可能担心文天祥一旦获释,会重召南宋遗将反元,不是将他们这些“保人”置于死地吗?所以,他们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就不惜用谎言的方式来尽快把文天祥解决掉。 先是编造“土星犯帝坐”,又在京城中伪造“匿名书”,直言“丞相可无忧”,可以说真是用心险恶。 那么,他们怕因为文天祥获罪的推论就能成立。因为如果真是那样,他们有能力使忽必烈不释放文天祥,却不必那么着急想把文天祥解决。 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些人很担心天长日久,文天祥被忽必烈说动而投降。在他们心中,文天祥的才能和受到忽必烈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他们,所以,他们想把这个才能高的人尽快除掉! 这是宋人士大夫最惯用也最阴毒的方法。 明人王世贞在《文天祥论》中就一语中的:“凡闽僧之告‘星变’,‘中山狂人’之欲‘起兵’与诏使之‘不及止’,皆所以成信公也。‘方外备顾问’之言,毋亦馁乎?然此非公之志也。留梦炎之不请释公,虽以害公,其为知公者矣。即:不杀公而公竟以黄冠终,不可也;即:公不以黄冠终而有所为,必败,败而死于盗贼之手,以歼其宗,而夷赵氏之裸将,亦未可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文天祥想要做道士,除去他可能“有所为”的目的外,应该说还存在着面临大宋王朝天亡的情况下,本能地产生了对宋朝宗教——道教的倾向性。在前面我们说过,无道家,英雄无退处。有道家,落魄豪杰才有家。 中国的许多隐士,诸如伯夷、叔齐、范蠡、张良、陶渊明、陈抟、林和靖、王船山等人都有了退处,他们相信道家和以道家为根基的道教。事实上,儒家也有“穷则独善其身”的话。文天祥有这样的思想,一点都不奇怪。首先他自己已经对得起大宋,其次元朝统治者对自己的重视,也是他提出这个条件的前提。 当然,我不得不怀疑,文天祥这个“理想”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我就是宁可去当臭道士,也不做你元朝的官。 可是,不论怎样,他的同仁对他的理想不但没有推波助澜,反而横加干涉,他最终没有实现这个理想。 那么,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以殉国的名义自杀,许多人都采取了这个办法,简单并且有效;二是活下去,抗争到底。几乎没有人会走第二条路,因为这是一条极具挑战和风险的道路,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本人是无法预料到的。文天祥轻轻地选择了后者。 他凭什么?! 我们在把场景拉回到文天祥被押至大都时,当他在囚牢里待了几天后,就受到了所谓“水气、土气、日气、火气、人气、秽气”的侵扰,肉体上的折磨使他在生死边缘上挣扎,但他仍旧乐观地认为,自己有一种“正气”可以战胜这些恶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乱七,吾何患焉。” 文天祥的这一“气”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功效?他的《正气歌》给出了答案:“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原来,这是一股浩然之气。孟子善养的浩然正气。惟善养浩然正气者,才可称为大丈夫! 但孟子并没有解释浩然之气到底是什么气,他自己也说,这个东西很抽象,“难言也”。他只是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塞于天地之间”;可以无坚不摧,所以,拥有浩然之气的人才能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文天祥始终坚持中国传统士人所颂扬的“三不朽”。这“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这“三不朽”告诉我们:崇高的品德可以使人世世代代传颂,建功立业可以让民众长久地受益,精辟的言论具有永恒的价值,故而三者都能使人超越短暂的生理生命的局限,恒久地活在人世间。 若是愚夫与小人,对这种论调是坚决不相信的。但是文天祥相信,并且从他被俘后的行为来看,他始终在坚持让自己达到“三不朽”。 仅从他的《过零丁洋》诗中就能看出他奉行的原则。 他说,任何人都难逃一死,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生前的努力奋斗而“留取丹心照汗青”,由此而实现不朽。 他的那封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也是他道德品质上的极致表现,这也可以通往“不朽”;他曾位及状元、宰相,是为事功的不朽;而他的诗文皆佳,脍炙人口,读之让人感动,此为言论的“不朽”。 由此可知,他正是以一腔热血实现了儒者“不朽”的理想,成为“三不朽”精神的代言人。 后人在作《宋文丞相祠堂记》时更是概括了他的这“三不朽”:“为臣死忠,为子死孝。死,一也,可以动天地,可以感鬼神,可以贯日月,可以孚木石,可以正万世之人心,位万世之天常。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塞于天地之间。’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非浩然塞于天地之间者,能与斯乎?若宋丞相信国公是已。” 可是,最后我们一定要知道,文天祥只是一个书生,即使他真有强兵在手,但是通过他那段时间与元朝军队的接触,我真的不敢相信,他能挽救南宋败局。 当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前,忽必烈再次问他,愿不愿意做大元的官。文天祥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看向远方。 上路了。 他的精神必将被我们铭记在我们自己的路上,跟着文天祥永远在路上!

164 评论

豆浆煮菠菜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山川毓秀,自古美称"文章节义之邦"。文天祥二十岁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尝受业于大教育家欧阳守道。宝佑四年(1256),文天祥在进士考试中以《易经》为本源,提出"法天地之不息"的立论,深得考官王应麟赏识,赞叹?quot;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为理宗亲擢为黄榜状元。德佑二年(1276)元军进逼临安,文天祥毁家纾难,起兵勤王。除右丞相兼枢密史,至皋亭山与元军统帅伯颜会谈。在宋廷向元投降称臣之际,文天祥在会谈中仍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君降臣不降,被元军拘执北上,至镇江逃脱。几经辗转,赴温州拥立端宗,抗击元寇。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于海丰五坡岭战败被俘。第二年,元军押解文天祥至崖州追歼宋帝赵昺,文天祥被缚舟中,亲身目睹了南宋行朝全军复没的崖山海战,他带着巨大悲痛写下了《海上大战》诗。北上途中,文天祥记写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其中《过零丁洋》诗?quot;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两首诗满溢着悲怆、哀绝的末世之情。在元大都囚禁三年,他又写下了气吞山河,千古不磨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坚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弄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些诗作表达了文天祥哀绝悲怆的情感和崇高的人格精神,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优秀篇章。《宋史·文天祥传》载,元帝忽必烈深知文天祥坚贞不屈,也尝商议释放他,并遣人问他有何要求,文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临行前挥毫书《出狱临刑歌二首》:"昔年单舸走淮阳,万死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淡路茫茫。""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灵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写罢从容南拜曰:"吾报国至此矣。"逝后于衣带间留下带有序言的赞:"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言,今天与之机,谨南向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文天祥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其诗作现存六百零八首,以德佑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受江湖诗人的影响,为一般的文人诗。多为题咏酬唱之作,其间还有抒发忧国伤时之感,表现"身在江湖,心存巍阙"高蹈之志的诗作。后期则效法杜甫自出机纾。重要作品收于《指南录》、《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共三百七十多首。"指南"取自《渡扬子江》诗:"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此外,还有著名的《集杜诗》,(又名《文山史诗》)二百首和《集杜诗胡笳曲》十八首,《集杜诗》是文天祥在狱中,以集杜甫诗句的形式写成的诗歌。文天祥的诗作,是一部悲壮?quot;英雄史诗",其间记下南宋灭亡的一段残酷历史以及亡国之后至死不屈的心历路程。特别是拘执北上途经江西,写下了许多乡情诗。踏上江西最南端的南安军,文天祥写道:"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知古在,城廓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指南后录·南安军》)文天祥开始绝食,期望饥死于故乡庐陵。八日绝食未死,走过家乡,他又开始新的抗争。途中每至一处都赋诗抒怀。如:"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指南后录·赣州》)"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指南后录·泰和》)"首阳风流落南国,正气未亡人未息。青原万丈光赫赫,大江东去日夜白"(《指南后录·发吉州》)"半生几度此登临,流落而今雪满簪。"(《指南后录·隆兴府》)此外,还有狱中所作:"天地西江远,无家问死生。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集杜诗·思故乡第一百五十六》)诗中英雄气慨与故乡情怀相交融,表现出一片赤子之心。 文天祥原本状元及第,学识渊博,功力精深。他的诗在内容上"善陈时事",直抒胸臆;在艺术上或雄浑悲壮,或沉郁苍凉,"韵调天成,不求工而自工,为宋诗留下了最后的光辉篇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瞻,如长江大河,浩翰无际。其廷试对策及上理宗诸书,持论剀直,尤不愧肝胆如铁石之目。故长谷真逸《农田余话》曰:宋南渡后,文体破碎,诗体卑弱,惟范石湖、陆放翁为平正。至晦安诸子,始欲一变时习,模仿古作,故有神头鬼面之论。时人渐染,既久,莫之或改。及文天祥留意杜诗,所作顿去当时之凡陋。观《指南前·后录》可见不独忠义贯于一时,亦斯文间气之发见也。"(卷一六四,集部,别集类十七)

227 评论

蓝色晚风blue

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人

300 评论

Lemonice柠檬冰

在百度的百科里面有文天祥的介绍

311 评论

顺宏冷暖-MISS冯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

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

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

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

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

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

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

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93 评论

嘻哈精神9999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中文名: 文天祥别名: 文云孙国籍: 宋民族: 汉出生地: 江西吉州庐陵县(江西青原)富田 出生日期: 1236年6月6日逝世日期: 1283年1月9日职业: 丞相,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主要成就: 赣南奏捷代表作品: 《过零丁洋》,《正气歌》

144 评论

小开心文文

文天祥被俘后,元庭为了能尽快消灭残留的南宋抵抗力量,拉拢被占领区的汉族。所以极力不惜代价的劝说文天祥投降,因为一个活着的文天祥的意义远大于死了的文天祥,文天祥于公元1278年12月2日被俘:被汉奸张弘范用战船押解至珠江口外的伶仃洋逼迫他写降书劝降正在抵抗的张世杰,他断然拒绝劝降却借此机会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以明心志。这就是名闻天下的《过伶仃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崖山海战宋军败北。之后文天祥被押解至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后押解至大都,被关押三年这段时间元庭不断威逼利诱全其投降,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蒙元政府俘虏后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十四岁。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义诗篇:至元十九年(洋历1282年),忽必烈大汗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现在更不吃。」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至元十九年(洋历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276 评论

兜兜有糖sd

文天祥之所以能够如此坚强不屈,因为他胸怀大志,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也即有一种“至大”“至刚”的男子汉大丈夫精神。“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文天祥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他说:“平生读书为谁事,临难何忧复何惧!”为了推行正道和直道,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唯有葵藿心,不改铁石肠”,他要做到一生光明磊落,仁至义尽。在文天祥看来,个人的生死算得了什么,只有让爱国赤心、民族节操、人间正义长存于宇宙之中,才是最重要的,他要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千年在,丹心射碧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说到做到,他终于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名垂千古。

209 评论

kasumi0330

为国为民,无论后世政府或是民间都传有美名。明朝的于谦家里供奉的就是文天祥,从文天祥到于谦就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5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丰收的秋天论文题目题目简介

    .写秋天作文的题目最好写什么.........................就是秋1.无数片金黄的秋叶,如随“波”荡漾的小船,摇摇摆摆、飘飘停停…把灰白色的水

    皇后镇Z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成果论文

    浅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梳理并挖掘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及其在这方面取

    幽深的猫巷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发垃圾论文影响学术成果吗知乎

    sci论文发表是一件比较严谨的事,近年来国内外学术圈中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些人员的名单也都会曝光。那么scisci论文触及学术不端的后果有哪些呢

    静妙奔奔112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毕业论文成果介绍

    论文成果可以按照如下格式来写:(一)题名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

    原来我在这里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a对b影响的论文思路

    本科毕业论文如果要求一般的话写B就可以了。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一个研究对象”这个大原则来完成的,所以文献综述也要着力去focus on B的研究动态。可

    Cindy森小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