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2

一只泡芙er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与老石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tisgoodtoforget.

已采纳

我正在忙,老家人打电话来说了些老家最近的事情,谈话中得知老石匠已经走了,我记忆快速回放到当年在农村的一些生活画面,心头有点涩涩的感觉,不知说什么好。于是,便停下手中的活,想写点东西,为老石匠和石磨留作纪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老家的农村家家要有石磨,用以粉碎粮食,玉米、小麦、大豆等粗粮用石磨就磨出白米细面来了。

小时候,我帮妈妈用小手磨磨嫩苞谷米、黄豆浆,先舀半勺苞谷或黄豆浆倒进石磨上的一个小洞,妈妈用手磨拐拉着小石磨转动,磨浆从石磨里淌出,流进磨下的大木盆里。石磨转几圈停下来,我便用勺子将泡好的苞谷或黄豆小半勺加水灌进去,这样周而复始,直到磨完。

然后,妈妈再将苞谷浆发酵,打出美味的浆粑吃。磨出的黄豆浆,要经过纱布口袋过滤再倒进大锅里煮,烧开后点上浆水、加上明矾之类的,不一会儿美味的豆腐脑就可出锅食用。如果是做豆腐,还得将豆腐脑盛在用纱布铺垫的竹筛里,经过加压,冷却,清白细嫩的豆腐就做成了。

小麦、玉米等粮食,需用大石磨磨。大石磨很重,生产队大集体的时候,牛是耕田耙地用的,私人家磨面需用人力,我们兄弟几个就前前后后每人抱着一根磨杠推着石磨转圈,直到把要磨的粮食磨完。后来,土地承包到户,牛也分给私人养了,拉磨的活当然是老黄牛当仁不让了。

石磨用的久了,齿也会磨平。这时,便要请来石匠錾磨。

老石匠是村里錾磨的把式,年轻时揽的石匠活比较多,年纪渐渐大了,已只是錾磨,人们大都不叫他石匠而是只叫老磨匠了。他的装束特殊,头戴一顶泛黄的旧草帽,旧衣褂外扎着一条长布巾,背后挂着一个沉沉的帆布包。小时候,我望着他那双生着老茧且粗糙的手和一张沟壑难平而沧桑的脸,显然明白,錾磨的活不好干,没我们小孩闹着玩儿那么悠闲浪漫。

当然,每次我家小手磨和大石磨牙齿钝了,都是请他来錾。他从帆布包里掏出小锤和錾头,一手握着锤,一手握着錾,在磨盘上一锤一錾地刻,石磨在他手中被錾的电光火闪,半天功夫,老钝的牙床又长出了一圈整齐的新齿。每次,他帮我家錾好磨,总说只混顿饭吃,不收工钱。

我们一群小孩,好奇地围着神奇的老石匠后头打转,忙的时候,他会火冒三丈地赶我们走。一群孩子,边跑边张口就来大孩子们教的顺口溜: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錾子送姐姐。

姐姐送给老石匠,

錾得石头咣咣响。

咣咣响,咣咣响,

錾成石磨磨细粮。

磨得苞米冒黄浆,

打个浆粑养儿郎。

磨得黄豆冒白浆,

做成豆腐孝爹娘。

磨出糯米打糍粑,

留些过年灌香肠。

磨出细面烙馍馍,

送给石匠做干粮。

石匠錾回大石磨,

家家户户磨细粮。

我们不理解这顺口溜啥意思,也不知老石匠爱不爱听,就这么一遍一遍地重复。老石匠大声地说:“真好听、真好听!”然后,我们便不再哇哇喊叫了。他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这群孩子,真淘。也不知谁教的,咋不编成歌唱?”

闲下来时,老石匠喜欢叫我们到他跟前,听他讲不知重复过多少遍的故事。

我们听他讲过的故事很多,都离不开石磨,其中就有一个与石磨有关的神话故事我记忆得很深。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农妇正做饭,忽然间,一位留着一缕长须,童颜鹤发的老人经过门前。农妇心地善良,正值吃饭的当口别让老人饿着肚子,就热情地让老人到家中与家人一起吃饭。老人并未推辞,而且吃饭时还说粗粮要细吃,提了一肚子的意见。老者走后,家人对这个古怪的老头议论了几句后,就谁也不在意了。

夜晚,农妇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到家中吃饭的老头,他在一个山沟里的大石头边站着,指着石头对她说,照石头上画的图形錾出石磨,将粮食磨得又碎又细,就能做出更加香甜可口的饭。农妇惊醒,急忙叫起丈夫讲述刚刚做过的梦。第二天一大早,农妇的丈夫便去寻找妻子昨晚讲的梦境。终于,在厘民沟里,他找到了与妻子所述梦境一模一样的地方,而且真有凿着石磨图的石头。

他仿照图,不几天便錾出了一付石磨,将粮食磨成细米白面,做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饭食。于是,他将石磨磨粮的技巧传遍了伏羲山下婿姑河一河两岸的人家,石磨也就成了一河两岸家家户户的农具。

渐渐长大,不管是放牛放羊打猪草砍柴,我们都进厘民沟。厘民沟里实实在在有一个磨场,掩映在幽深沟谷中的大石头上也真有凿着石磨的图。人们把这儿称磨场沟,这石磨图也就成了磨场沟里的一道风景。但我们不知,故事是否真实,石磨图又是出自何时何人之手的杰作。

后来,农村有了现代化的打米磨面机器,我家的磨台已经倒掉,磨盘和石磨都成了铺路石,但老石匠却慢慢地令人感到亲切。多年没有他的消息,突然听说他走了,心中不免有丝丝痛楚,石磨和石匠都退出了他们的舞台,寿终正寝了。

若干年后,我终于回到了曾经生养我的故乡。

站在老石匠的坟前,忽然想起不知谁写的这几句:“石匠用铁凿书写硬笔,用“粗糙的岁月,凸现出生命的质感”。对于老石匠,这些是应该刻在他墓碑上的。

我也再次踏进了那个久违的磨场沟。然而,路已经被丛生的荆棘连接上了历史的久远。磨场沟布着石磨图案的石头分明完全被遮挡在杂草灌木中已难以找寻,我俯身翻捡着童年对磨场沟记忆的丝丝缕缕,辨认着脚下的路找寻着。

一阵风吹过,耳畔似乎听见宁静的山沟回荡着清脆、悠远而厚重的錾磨声。

公众号:美丽的坝河小镇

307 评论

空空的小新

罗帮义文 清明再次回到故乡,闲暇之余整理一下老家的卫生。 打开很久没有进的杂物房,老家的石磨依旧摆放在那低矮的老屋里,一种说不出的思绪慢慢地走来。 石磨是那些年老家人必备的生活用具,也是石磨是老家人最常用的工具,老家人用石磨磨面,每天主食面疙瘩,都要通过石磨来完成。我对石磨的记忆从我记事起就开始,每天都会看到爷爷奶奶或是父亲母亲在晚上都要挑选最好的玉米粒,通过人的力气让石磨转动,每次只放3到四粒玉米粒到石磨里,通过石磨的转动挤压出玉米淀粉。 我从小就喜欢听石磨转动的声音,它有时像远处传来的雷声,有时像清脆的火烧麦秆发出的响声。每当听到石磨的声音,我都会走进装有石磨的杂物间,看大人们让石磨转动,入迷之时,有冲动的感觉,不经意间把手伸到石磨上,就会打断大人们的劳作,接下来就会迎来大人们的批评或享受细棍子的皮肉之苦,哭是过去我的专利,一哭大人们就会哄,停止哭泣,我又呆呆地看石磨的转动。 听石磨的声音是爷爷应付我捣蛋的最佳办法,每次石磨转动,爷爷让我把耳朵贴在磨槽的边上,第一次把耳朵贴在磨槽的边上,震耳欲聋的声音让我贴上去迅速离开,再贴上去又离开,逗得爷爷笑得合不拢嘴,爷爷的真实想法就是让我不要打扰他磨玉米的时间。可我就这样听石磨声音上了瘾,每次都搬个木凳子坐在石磨旁边,用心地听,我对轰隆隆的声响入了谜,父亲说这种声音是飞机飞行的声音,农村孩子没见过飞机,也不没听到过飞机的声音。第一次知道飞机声音就是石磨的声音。 每天老家人磨玉米粒都是在吃过晚饭后,每到这个时候村庄里都会响起石磨的声音,那种热响声,有时如流淌的小溪发出轻快的声音,有时如洪水冲刷地面发出强劲有力的怒吼。有时如一首歌,从平淡到高潮。我很喜欢石磨发出的声音。我从把耳朵贴到磨槽前的一惊一乍到一直把耳朵贴到磨槽上静听,从此享受着这种声音,有时会慢慢地享受着睡去,仿佛石磨的响声就是一曲催眠曲。慢慢长大,我也学会了磨玉米粒,才知道这个活计是很费力气,每次都想逃跑,可每次都被大人拉着磨,开始手被磨出了血泡,那种疼现在想想都后怕,但不得不磨,因为每天晚上都要准备第二天的口粮。我7岁就可以和大人一起磨玉米粒,到12岁我可以说能完全掌握磨玉米粒的所有技巧,从听石磨的声音到我可以掌握声音的快慢,声音节奏一致时那是石磨工作状态,声音节奏很快时证明玉米粒磨完。 到我12岁时,玉米疙瘩饭逐渐走出了农村人的饭桌,取而代之的是大米饭,都是集市现成的,石磨主要功能也就是莫玉米粒成面来喂猪。集中在晚饭后的石磨声音也就再难统一。到后来村里有头脑的人买了磨面机器,在柴油机的带动下,几百斤玉米粒几十分钟就完成,石磨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到最后,村里通了电,小型磨面机普及,石磨完全失去了它的功能,很多农村人觉得这东西占地方,有的直接把它丢弃在外面,让它在室外任由风雨的侵蚀和岁月的摧残中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去北京出差,听到空中飞机的轰鸣,和石磨声音还真有点相似,可能是听到这种久违的声音,我不知不觉地睡了过去,等我醒来,飞机已经安全着陆在首都机场。 可能是我农村的父母念旧,我家的石磨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但也没有再用过,每次回家都来去匆匆,很多年少时的记忆在讨生活的路上也无心顾及。 我在的小城市,每次去山庄吃饭或是去酒吧喝杯小酒,都能看到农村消失了的石磨,在这种地方,石磨只是城里人当作古色古香的摆设或称作古董来展示,石磨完全失去了它的功能。但每次看到它,都让我想起故乡和我童年的回忆。 看到沾满灰尘的石磨,我思绪万千。时代在变,我们每个人不得不跟随时代的脚步。有人来收石磨,开价600元,父亲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舍不得卖,让我也好好保留,以后把石磨的所有故事讲给子孙,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讲好,可我知道石磨是过去农村几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这故事很平常,但它是几代人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 再次转动石磨,转动中的石磨似乎在重述着久远的故事,我想装入玉米粒,可我忘记了我已经没有了那块种植玉米的土地。擦去石磨上的灰尘,拿一块塑料纸,把石磨包裹严实,封存,不让新的时代打扰安静多年的石磨。

288 评论

我的猫叫毛毛

圆形石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粮食加工机械方面的一大发明。但长期以来,关于它的起源历史问题却一直未曾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许多研究农业机械发展史的专家,在谈到这一问题时,都加以回避。截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人发表过一篇专门探讨圆形石磨起源历史的文章,为了揭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这一发明创造,笔者根据考古学方面提供的材料和文献记载,将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 圆形石磨问世的时间上限 磨,起初称�,汉代才叫作磨。究竟它诞生于什么时代,目前很少有人能回答清这个问题。据《世本》等文献所记的“公输般作�”推断,圆形石磨在我国的使用,战国早期即已开始。因为公输般即指鲁班,鲁班与墨子为同时代人(公元前475~376年)。但是《世本》的记载是否正确,人们长期持怀疑态度。我国著名工程机械史专家刘仙洲教授引证这一资料时,只是谨慎地推断道:石磨的使用至少应在二千年以前�①。 在未经论证以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圆形石磨在诞生之前所需的生产技术条件,这就是说,圆形石磨在当时的生产技术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诞生,促使它诞生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大家知道,所谓圆形石磨,皆分上下两扇,两扇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块所雕凿成扁圆柱形,且下扇中间有一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下扇固定,上扇才能绕轴转动。同时,两扇的接触面有一个空膛,叫作“磨膛”。膛的外周还有此起彼伏的磨齿,上磨还留有磨眼。可见,制造一台石磨工序之多,雕凿之难,在铁器尚未出现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石磨出现的。 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冶铁技术的发明,当在春秋晚期。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铁块,经科学分析,是白口铁。这是目前我国出土并经过科学分析的最早的生铁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铁实物。用生铁铸造工具,大约开始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晚期,我国已经比较广泛地使用铁器,目前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铁器,仅生产工具的种类就有十六种之多�②。但是,这是不是说《世本》所记“公输班作�”就一定正确呢?单从冶铁技术发明的时间上看,《世本》所记石磨出现的时代不会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它并非鲁班发明,也未必发明于鲁班时代,它应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创造,有可能发明于鲁班之前,也有可能出现于鲁班之后,下面我们可以再看考古学在此方面提供的材料。 据笔者所知,关于石磨方面的考古发现,属战国时代,仅河北邯郸市一例,而且报道又过于简单,既无图照,也无尺寸,只是在出土遗物石器后面写道:“有大小石磨,石臼,石锤,石磙,柱础等”�③,不能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可靠的材料。现在,能被人们公认的石磨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应首推陕西临潼郑庄秦石料加工场遗址出土的石磨。该磨“直径54、厚7厘米,磨中间轴孔为5×5厘米的方形,靠内圈有径20厘米的平面,从此往外有旋槽相隔的四圈磨槽”�④。这是下扇。其次就是河北汉墓出土的一台完整的石磨。该磨“分上、下两扇,上扇表面中心作圆形凹槽,周边突起,当中有一道横梁,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孔,底面满布圆窝状磨齿,中心稍内凹,下扇磨齿亦为圆窝状,表面微隆起,中心有一圆柱形铁轴,磨通高18、径54厘米。铜漏斗上部大口下腹收敛作小口,腰部外施宽带纹一道,上口径94�5、下口径29、高34厘米。自上口向下16厘米处,漏斗内壁平伸出四个支爪,两两相对,其跨度超过石磨直径,这说明四个支爪上原当置有承托石磨的木质器”�⑤。另外,见于公开报道过的考古材料中,还有秦都栎阳出土的石磨,原报告把该石磨定为秦代遗物。其实,从该磨(仅存上扇)的大小形制上看,与满城石磨十分相似。尤其是磨齿,同为圆窝状,有人认为可能为汉磨�⑥。现在我们姑且不论临潼郑庄出土的秦代石磨与满城汉墓出土石磨是不是一脉相承,仅从上述材料来看,我国圆形石磨的使用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如果考虑到秦代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年代十分短暂的话,那么把我国圆形石磨开始使用的时间定在战国晚期也还可以站得住脚。当然,《世本》所记“公输般作�”带有传说性质,不足为凭。那么为什么说在普遍铸造铁农具的战国中期圆形石磨能够诞生而没有诞生呢?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⑦。笔者认为,圆形石磨在我国的诞生,是大豆、小麦在粮食加工技术上的需要。早在战国以前,我国北方地区虽然已开始种植大豆、小麦,但这两种作物在整个农作物中并不占首要地位。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大豆,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一时期的文献中,经常菽粟并提:“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⑧“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⑨“贤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菽粟加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10��“菽粟深藏”���11��,“耕种树艺,聚菽粟”���12��,“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13��。菽,大豆也。可见大豆在战国时期已超过任何一种粮食作物了,大豆便于脱粒,但如何加工食用呢?这在当时来说,磨就是一种急需问世的粮食加工工具。磨的诞生,不仅使人们改变了对大豆、小麦粒食的传统吃法,而且促进了小麦的大面积推广种植。由“粒食”改为“面食”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圆形石磨的诞生,最初并不是为了将粮食加工成 面粉,而更有可能是为了将农作物加工成流质的浆类���14��,诸如麦浆、米浆、豆浆之类,而大豆更有利于这种加工。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圆形石磨就是用于浆类加工的。所以我们说,圆形石磨诞生于战国晚期是有一定根据的,它是在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两个方面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问世的。 二 圆形石磨是由何物发展而来的 陈文华先生认为,圆形石磨是由石碾发展而来的���15��。那么石碾盘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呢?原始的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盘的发展产物是什么呢?石磨盘、圆形石磨、石碾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必须搞清的问题。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考古学在此方面提供的材料。 如果圆形石磨真的是由石碾发展而来的,那么石碾盘在考古学方面的发现,就应该比圆形石磨在考古学方面的发现时代为早,而事实恰恰相反。目前见于公开发表的材料中,有关石碾的发现尚无一例。见于明器材料中的石碾模型陶碾,河南安阳张盛墓仅出土过一件,且时代为隋���16��,与圆形石磨考古发现的实际年代相差七百年左右。既然圆形石磨不是由石碾盘发展而来的,那么它和石碾盘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它们之间仍然有一种承袭发展关系,但却不是像陈文华先生所说的那样,圆形石磨是由石碾盘发展而来的。相反的,石碾盘是由圆形石磨发展而来的。这不仅从它们问世时间的先后关系上可以得到证明,而更重要的是从它们在设计原理上的差别可以反映出来。圆形石磨和石碾盘其下部即底盘皆为固定的圆形平面石盘。磨的下扇有齿并凸,石碾盘齿较平或无齿,两者底盘中心都有一立轴。在加工粮食时,石磨的上扇和石碾的石磙都是绕轴转动。所不同的地方是,石磨是靠上、下扇磨齿的接触来研磨,石碾是靠碾盘与石磙曲面的接触来碾压。石磨加工谷物经过上扇磨眼而进入磨膛,经过磨扇转动的研磨从磨齿缝中研出。属封闭式加工。石碾则是将加工的粮食直接铺倒在石碾盘上,经石磙多次碾压而脱壳,属启开式加工。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磨的下扇和碾的碾盘都看作磨的底扇,因为二者除了在大小上的差异之外,其形制基本相同。更何况石碾诞生于圆形石磨之前还有一个社会生产是否急需的问题。所以说,圆形石磨并非由石碾发展而来,与之相反,石碾倒可以考虑它是由石磨发展而来的。 前面我们否定了圆形石磨是由石碾盘发展而来的说法,那么圆形石磨究竟是何物发展而来的呢?考古学提供的材料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作为谷物加工工具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杵臼结合的舂捣加工法。根据马洪路先生的考证:“杵臼结合的春捣法代替磨盘磨棒的碾磨法,大概是在仰韶文化中期之后逐渐推而广之的。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里,以杵臼舂米,可能 成为妇女和少年的主要家内劳动之一。这个看法不仅可以从仰韶文化中期以后的各时期遗存中常发现石杵得到证明,而且古代文献已做了确切的记载。相传黄帝、尧舜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制,万民以济’,可知在氏族社会后期,人们已普遍使用杵臼加工谷物了。”���17��从仰韶文化中期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老花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信用社论文篇2 浅谈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市场 经济的 发展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 文化建设对农村信用社日益

    smilejune52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石锦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菩萨蛮 辛弃疾 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

    狐狸的小屋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与石头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周中1 傅鹤林1 刘宝琛1 谭捍华2 龙万学2 (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2.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木有雨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与老刘卖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治平间,河北凶荒,继以地震,民无粒食,往往贱卖耕牛,以苟延岁月.是时,刘涣知澶州,尽发公帑之银以买牛.明年,震摇息,逃民归,无牛以耕,而其价腾踊十倍.涣复以所买

    八点了解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我老爸老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父爱中蕴藏着一种光泽,像山河的气息一样,用沉默触动我们心跳的脉搏,父爱如山,父母是永远的靠山。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 高一 作文 我的爸爸800字大

    一起去听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