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2

猪小七ice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与输液港有关的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那一年里

已采纳

26丨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 1、输液源于霍乱:开启生命的新通道 我们知道,决定一场战役胜败的,不仅在于有多少战斗力强的士兵,也不仅在于拥有多少威力强劲的炮弹。 能够把这些决定胜负的“能量”投放到战场上,至关重要。 在医学上,药、液体、营养、电解质、白蛋白、氨基酸、葡萄糖,甚至血液等等,都是治病的能量。 如果这个系统失效,结局是什么呢? 输液源于霍乱:开启生命的新通道 19世纪,英国霍乱爆发。这种病导致死亡的一种主要原因,就是能量投放系统失效。 我解释一下。 得了霍乱的病人会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病例,几个小时就可能脱水而死。 病人无论吃进去啥,喝进去啥,立刻就会拉出来。腹泻又造成了严重脱水,体内电解质也会发生紊乱。 这个时候,怎么通过口服这个原有的能量投放系统,补水、给药、给营养呢? 这个系统失效,自然就会危及生命。 1832年,相当于清朝道光年间。有个英国医生托马斯(Thomas Latta)想到:既然全身的血管是连在一起的,那么把液体通过血管输进去,不就可以解决能量投送问题了吗? 虽然这个理论很早就存在,但是从来没有人成功实施过。 托马斯反复地做试验,做研究。最后他实现了。 托马斯尝试着把煮沸的盐水输进病人的血管里。煮沸是为了通过加热来消毒。 当时,托马斯的病人是一个得了霍乱的老年女性。她意识微弱,眼眶凹陷,皮肤苍白。这都是严重脱水的症状,病人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托马斯说:“我都担心还没有准备好输液的器械,病人就会马上去世。” 但是,当液体一点一点进入到她的血管时,这个病人的脉搏逐渐变得清晰有力。半小时后,病人的声音开始变得坚定。病人说:“现在,我最需要的是睡一小会儿。” 这个技术,发表在1832年6月23日医学著名期刊《柳叶刀》( The Lancet )杂志上,这种方法开始传播。 但是不得不说,虽然托马斯发明了静脉输液技术,但是当时很多理论还不完善。 比如,盐水的浓度应该是多少?电解质是什么比例?如何正确消毒?所有这些关键因素在当时都没有得到解决。 所以,一直到70年后,当电解质平衡理论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阐释之后,静脉输液技术才迅速推广开。 到了1972年,美国成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1980年,这一学会更名为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 从此,INS标准成为了世界各地静脉输液治疗的指南。 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2014年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静脉输液国家行业标准——《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从此,静脉输液技术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安全。 静脉输液就是这样从最原始、最初级的阶段,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2、输液技术广泛迭代 比如,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怎么给药呢?这些病人全身的皮肤都烧坏了,怎么找血管呢? 这个时候,医生可以深静脉穿刺。 也就是从颈部,或者从大腿根,或者从锁骨下,把一根无菌导管放到深部的、更粗大的血管里,输送药物。 再比如,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病人,化疗药有刺激。用表浅的血管就容易得静脉炎,就需要刚才说的这些深部大血管。 但是,化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每次都穿刺,病人太痛苦了,而且也不安全。 那怎么办呢? 以后每次给药,把药直接打到这个“港口”里,然后药就能进入人体了。这样的装置,不仅安全、无菌,还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洗澡、游泳。 输液港示意图 再比如,肿瘤病人的用药,经过血液稀释,人体代谢之后,能达到癌症组织的药物浓度就低了很多。 如果加大药量,药物浓度增加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会增加。 肿瘤科的医生就开发出介入治疗。 也就是把导管直接放置到供应肿瘤组织的那根血管里。局部给药,既增加了药效,还降低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比如,静脉营养。 在我国,有一个著名的“无肠女”的病例。这个女孩因为大面积肠坏死,医生不得不切掉了她所有的小肠。 我们知道,营养主要是通过肠道吸收的。病人没了肠子还怎么活呢? 讲到这里你应该猜到了,就是通过静脉把营养输进去。 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微量元素、电解质,这些生命必须的能量物质,按照合适的比例,计算好热卡混在一起,通过静脉血管输送到她的身体里。 在这条新通道的支持下,她健康地活了30年。其间,她还成功怀孕,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 这都是静脉输液带来的奇迹。 毫无疑问,今天的静脉输液技术已经成为了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治疗技术。 我们应该记得,这项技术源于人类危难之际,它挽救过无数生命。从此,医生利用这条新通道,把能量、把生的希望投放给人体。 3、各种新的能量投放系统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目的是解决新问题。 举几个你熟悉的例子: 比如,在我国每年有110多万早产儿出生。这其中就有很多离开母体不能独立生存的孩子。 在母体内孩子可以获得温度,还可以从母体摄取营养。一旦离开母体怎么办呢? 既然生出来的孩子不能再回子宫,那就换条思路:在体外模拟一个“子宫”。 用一个恒温的早产儿温箱,保持恒定温度、湿度,同时给孩子营养、补液。 这样一项技术,可以挽救数以百万计的新生命。这个温箱就是一种新思路。 新生儿温箱 再比如,尿毒症病人的肾没办法工作了,体内的毒素也就清除不出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清除这些毒素。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技术,可以利用分子弥散原理,让这些毒素物质排到体外。替代器官的功能,同样也是一条治病的新思路。 对于病情不适合透析,或者能够有机会等到捐献器官来源的病人,还可以肾移植。 在未来,还有可能利用人工制造出新的肾脏,完全解决器官来源和排异问题。这都是新思路。 4、 医学就是不断地转换思路,开发新技术,寻求新通道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因为战争,东巴基斯坦有大量的难民涌入难民营。 当时正值雨季,霍乱爆发了。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尤其是儿童,在短期内感染上了霍乱。 这个时候,静脉输液却行不通了。 为什么呢? 因为几百万人需要同时输液,到哪里找这么多医生护士呢?又如何保证输液安全? 而且,每天一套输液设备加上液体,就要上百块钱。如果几百万人同时需要,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国家,怎么承担? 这个时候,曾经帮人类抵抗霍乱的新思路——静脉补液,遇到这次的霍乱却成了死路。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再次寻找新通道。 医生们不得不再次把目光转回消化道。 经过研究发现,即便在腹泻的时候,肠道也并不是一点都不吸收。 在今天,儿童腹泻,多数情况通过口服补液就可以解决了,只有严重病例才会需要静脉补液。静脉输液未必比口服来得更快。 每项医疗技术都有各自的适应症,有各自的优缺点。今日得到: 1、在医学上,药、液体、营养、电解质、白蛋白、氨基酸、葡萄糖,甚至血液等等,都是治病的能量。给药途径,本质上就是一种“能量投放系统”。 2、病人病情的危急程度,是倒逼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静脉输液就是这样从最原始、最初级的阶段,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1832年,英国医生托马斯发明了静脉输液技术,试着把煮沸的盐水输进病人的血管里,救治了一些霍乱的病人。 70年后,当电解质平衡理论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阐释之后,静脉输液技术才迅速推广开。 1972年,美国成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1980年,这一学会更名为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INS标准成为了世界各地静脉输液治疗的指南。 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2014年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静脉输液国家行业标准——《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4、静脉输液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让医生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能量投送通道。 比如,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皮肤都烧坏了无法找血管,采用——深静脉穿刺 比如,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病人,化疗药有刺激,用表浅的血管就容易得静脉炎,就需要深部大血管,而且化疗一次很痛苦,采用——“输液港”的技术。 比如,肿瘤病人的用药,经过血液稀释,人体代谢之后,能达到癌症组织的药物浓度就低了很多。如果加大药量,药物浓度增加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会增加,这时采用——介入治疗 5、比静脉输液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带给医学的一个思路。这就是在治病过程中,总能遇到一条老路在新困难面前走不通了,那么,就必须开拓一条新路。 6、纵观医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的新技术都是在老路走不通,或者走不好的情况下,医生必须转换思路,从而诞生的。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目的是解决新问题。不同的技术具有各自相应的适应症,又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这些技术让医学目标越来越逼近患者需求。 7、在未来,还有可能利用人工制造出新的肾脏,完全解决器官来源和排异问题。这都是新思路。医学就是不断地转换思路,开发新技术,寻求新通道的过程。 8、 重点:. 静脉补液诞生于霍乱,它是一个新的能量投放系统。 . 新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打开新思路的过程。 9、发现一条走不通的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

357 评论

黑马胖子666

皮肤表面看不见装置,但是在皮肤植入局部能够触摸到。

181 评论

萱萱小宝

静脉输液港是一种较新的输液管路技术,简称输液港,是一种全植入的、埋植于人体内的闭合输液系统。该系统包括一条中央静脉导管,导管末端连接一种装置称为穿刺座。利用小手术方法将导管经皮下穿刺置于人体大静脉中,如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部分导管埋藏在皮下组织,将另一端的穿刺座留置在胸壁皮下组织中并缝合固定,手术后皮肤外观只看到一个小的缝合伤口,愈合拆线后病人体表可触摸到一突出圆球。治疗时从此定位下针,将针经皮穿刺垂直进入到穿刺座的储液槽,既可以方便地进行注射,也可以长时间连续输液和采血,而且适用于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完全胃肠外营养、血液制品的输注。因为导管末端在大静脉中,能够迅速稀释药物浓度,避免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比一般静脉输液减少血管硬化的机会,也减少了因为找不到血管反复扎针之苦。输液港植入后病人的日常生活不受限制,接受药物治疗方便又轻松,大大提高生活质量,这种专门为需要长期及重复输液的病人设置的输液港,可在人体内存留使用3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353 评论

相关问答

  • 静脉输液毕业论文范本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内科护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护理个案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

    刘小贱爱花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静脉输液的毕业论文下载

    等会给你传呀 把分给我

    长平公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静脉输液毕业论文

    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儿科护理学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儿科护理学 》 【摘要】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

    mercury21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护理静脉输液毕业论文

    护理学新的研究成果必将对护理实践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1具体的术后护理 措施 1.1保持呼吸道畅通 在

    abcdeffgg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静脉输液技术毕业论文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内科护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护理个案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

    陈70947955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