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之垣
茶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在大学生中开设茶文化学课程很有必要。它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代至今,不少文人雅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文化都进行了全面地搜集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已向世人展现了茶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内容的广泛性、思想内涵的深刻性。目前,国内外已掀起了学习和研究茶文化的热潮,茶及茶文化不再仅仅是农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纷纷涉人茶文化领域,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的在不断地挖掘古代茶文化典籍,有的撰写新的著作,使茶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外延不断扩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茶文化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古代传统文化,当责无旁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茶树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及茶道亦源于中国。是东方传统文化底蕴所释放出的伟大融合力,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所具有的特别灵感,才能使饮茶上升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茶树的原产地如果不是在东方的文化圈里,茶是不可能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大自然的安排往往就是如此的微妙!茶文化已被世人瞩目,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大学生对茶文化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2.丰富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化,其系统内渗透了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及文化艺术等理论,并与宗教思想、教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几千年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商业流通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茶树栽培、茶的制造技术、品饮规范、欣赏艺术、饮茶礼仪,并由此引发创作了茶学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茶经》、茶的文学作品(诗词、小说和散文等),进而形成了茶文化和茶道。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当今社会各领域科学前沿内容飞速发展,交叉区域也滋生了许多新科学的生长点--边缘学科。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良好学风茶文化学虽然已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但在学习过程中应体会到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整个茶叶科学和茶文化形成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任何一个科学家、专家在某一领域内要有所建树,一定离不开实践活动。茶圣陆羽与茶结缘后,隐居深山,潜心研究,每到春茶期间,白带制茶、烹茶、品茶工具,跋山涉水,走遍江南各个茶区,虚心向茶农学习,亲自制茶、烹茶、品茶。他把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予以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终于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编写。《茶经》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在选修《茶文化学概论》这门课时,大学生们也纷纷走上社会,积极参加各类茶文化实践活动,搜集各个方面的茶文化资料,如茶诗、茶画、古茶具等,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要同学们结合实际布置各种类型的茶话会,如毕业茶话会、婚礼茶话会、节日茶话会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个良好的学风。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这种学风在他们人生道路上均是十分重要的。4.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茶是健康之饮、文明之饮。茶树虽无艳丽的花朵和高大魁梧的身躯,但是面对严寒酷暑,它不失本色,傲然屹立,默默地为人类作出无私奉献。它的"淡泊、清纯、朴实、自然"的品格与文明社会倡导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助人为乐"等高尚精神是一致的。这种精神正是当今建设祖国所需要的。茶业工作者、茶文化研究人员历来倡导这种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需要有这种精神。大学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环境,而茶文化课是他们进行思想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茶树的自然属性,它所象征的精神、品格以及历代茶事活动中具体的茶人品行都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生活。大学生们从陆羽的一生中得到启示:要勤于读书,注重实践,务真求实,执着追求,善于交友,团结协作,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人生的目标。他们对陆羽的一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同学还写出心得体会,表示要像陆羽那样,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人生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攀登,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茶文化课的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学习祖国茶文化利于陶冶情操,同时,在弘扬民族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及促进国际间茶文化交流诸方面均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必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木木停留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孔子文化学院是曲阜师范大学设立的专门从事孔子、儒学、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教学和学术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孔子、儒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学院前身是建于1979年的孔子研究室,1983年改为孔子研究所,1993年升格为孔子文化学院。目前,学院拥有“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思想史)博士学位授予点、专门史硕士点,历史文献学硕士点;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设于本院,“山东孔子学会”挂靠单位;本院与孔子研究院共同拥有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设有孔子与早期儒学、儒家与相关思想文献、中国儒学史、齐鲁文化、比较文化、文献情报等研究室。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博士10人、硕士8人。除本院学者外,学科还有校内20多位从事儒学与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并聘请李学勤、深见东州先生为我院名誉院长,聘请李学勤、杜维明、方克立、葛荣晋、刘蔚华、远藤哲也、崔根德等3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本院兼职教授。现任院长为杨朝明教授。学院拥有藏书四万余册,其中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孔子文化大全》等大型类书、丛书。学院每年编辑出版高品位学术性的《孔子文化研究》期刊,每学期编辑出版普及性的《孔子文化》期刊。自1986年以来,本学科学者发表了20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鲁国史》、《中国儒学史》(七卷本)、《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稷下学史》、《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孔门弟子研究》、《孔氏家族全书》、《诗论解义》、《古文献与古史考论》、《尚书注训》、《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孔子家语通解》、《论语新校释》、《大戴礼记汇注校释》、《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等一批高水准的学术专著。在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辑出版了《孔子资料汇编》、《孔子弟子资料汇编》、《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碑文录》等大型的文献资料集。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奖励50余项,承担《儒家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六经之教与孔子遗说》、《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大戴礼记汇校集释》、《论语汇校集释》、《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汉魏孔氏家学研究》、《〈孔子家语〉综合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100余项。由于地处孔子故里、儒学故乡而研究孔子、儒学,学院受到普遍关注。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常常来学院视察、交流,推动了学院和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学院、学科和学校的影响力。学院与韩国、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沙特等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保持经常、广泛而密切的学术联系和交流。与日本的岩手大学、东日本国际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等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学术合作。与我国港台地区学者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在研究经费上,除省财政投入和学校匹配外,还积极吸引外资。2001年日本友人深见东州先生捐助300万元人民币,设立“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支持以本校为中心的孔子儒学研究。学校利用这一经费向全国公开招标,共设立开放课题50个,资助出版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专著31部,极大地推动了孔子儒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院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与韩国成均馆大学签有友好交流协定,每年定期联合举办题为“中韩孔子文化论坛”的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我院访问讲学;派出多位学者赴海外讲学、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学院独立或联合举办了“国际孔子与儒学研究讨论会”、“全国孔子与儒学研究讨论会”、“儒学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儒学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区府汉魏碑刻考察研讨会”等十多次大型学术会议,先后邀请匡亚明、孔德懋、李学勤、杜维明、金圣基、胡晓伟、周孝正、皮介行、高明士、丁原植、田旭东、黄一农、夏传才等百多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学院学者教授也先后到韩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台湾、澳门及大陆许多省市高校访问讲学。学院还多次接待海内外团队或个人的来访,接待过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200多次,有力地促进了孔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学院经常举行学术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每周二作“学术前沿”讲座;以研究生为主体,每周五开办“洙泗讲堂——中华元典会讲”,吸引了广大师生踊跃参与,为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以来,我院创刊《孔子文化》,赠送到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思考作文
日本历史 文化 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日本在国民心中以及其他国家心中的地位的提,许多国家也以日本的文化作为借鉴,积极吸收有益的成分,对各国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国
《边城》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边城》论文提纲,希望大家喜欢。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
悄然忧愁上心头,提笔文词赞不绝,国破家亡亲目睹,身世飘零与夫隔,叹不尽,愁无边,凄苦孤寂度晚年。李清照,你的词穿越时空仍昭示光芒,轻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散发一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