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4

tobyzhao520
首页 > 期刊论文 > 人才与就业议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osebonbon

已采纳

网上搜 ,实在不行请人捉刀

253 评论

大坏蛋make

关于人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世纪交替之初,就已经提出了“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样的观点,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中,更是将这一观点提炼成一句脍炙人口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在进入新世纪已经八年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否有所不同?在新时代下,人才标准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2008年7月8日, 一场主题为“新时代·新人才培养”的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信产部、中国成教协会、微软(中国)、联想集团、华育国际、前程无忧等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就新时代下人才培养话题进行了讨论.在会上,华育国际总裁张大力提出了新时代人才的标准:“技能+学历”的双优人才才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模式.大学生不如民工:新时代下人才需求变化峡山镇的织带厂奇缺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老板开出的价码常在3000元/月-10000/月之间,但是仍然一人难求.与此同时,广东的招聘会被省内外应届毕业生挤爆.为了给用人单位递一份简历,不少学生排着长队,衣衫尽湿.许多本科生已把身价降到了1000元一个月.而据专家介绍,把自己训练成一个高级技工一般需三五年,中小学文化都可做到.技工奇缺和身价的走高,已成为社会的共同现象.再看一组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对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这对于寒窗十几年,辛辛苦苦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的莘莘学子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在新的时代,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业需要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企业的招聘会现场,我们经常看到本科生、硕士、博士出现扎堆的现象,有时出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竞争一个职位.高学历人才受欢迎,但高学历人才竞争激烈,缺少实际技能,在就业时也会经常碰壁.其次,企业也需要技能性人才.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强调“通才”教育,重学科、理论,忽视了对学生的技能、技术方面的教育.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针对性强、对企业的认知程度高,人才培养跟着市场在走,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但很多技能性人才往往受到学历低的制约,在找工作时也容易碰壁,受制于“学历门”.单纯的高学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的是技能+学历的双优人才,是真正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学历:培养新时代人才技能实战和高等学历,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不少学校和培训机构力求在“技能”和“学历”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培训助推就业,满足企业找到所需人才、学子找到好工作的双向需求.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到教育培训机构接受技能培训,尤其是在IT相关的专业,根据调查,有将近50%的学生在毕业后会再次进入培训机构学习技能.严格的说,中国还处在第一次工业化期间,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对应,初等的人才,熟练工人占主要地位,中间层次还是相对少,高端人才需要更少.受经济结构所限,中国不可能跨越人才供求的金字塔阶段.但九十年代后期到2005 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滑到38%.不少职业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萎缩.中国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没有相协调的后果.在这点上华育国际IT教育创始人、著名教育专家张大力深有感触,2006年华育国际发起的“ 工程”就是在对企业对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的产物,华育国际 工程采用“订单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社会、个人所需开展订制式的培养,并坚持实训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学员的动手和项目实战经验,保证学员在就业和掌握技能方面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保障.到目前为止,该工程已培养了上万名合格的优秀学员,并顺利推荐到全国各地就业.同时,张大力还表示,华育国际并不是单纯培养学员技能,通过结合学历教育,推出+1行动,使学员在获得职业技能认证的基础上,同时拿到大专、本科学历证书.而且针对高中生群体,华育国际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推出了旨在支持高中生成才的援助计划,通过“技能+学历”的培养模式,使其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像德国就是职业教育帝国,70%的初中毕业生在16到19岁接受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学生不到30%,“德国制造”之所以厉害,就得益于职业教育.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人才,人才是决定中国在新世纪获得高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因此需要我们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不断革新,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应需而变,实现人才与需求的和谐发展.

242 评论

坚吃不懈1208

人才是什么、如何发掘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关于人才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关于人才的高中议论文精选范文两篇,供大家查阅参考。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智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现代研究表明,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

美国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机构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和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智商略逊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能成功。

李开复说,情商意味着: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他十分认同“要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情商不是靠背书、考试能学到的。在中国传统背考模式的影响下,情商的培养受到了长期的忽视甚至忽略。应试心态造成了不少中国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追求好成绩当做惟一人生目标,没时间交朋友,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而中国学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种“零和”心态(每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学生都彼此当作竞争对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情商很低的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育中藏着巨大的情商因素培养空间。如果教师在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塑造孩子的心灵为本,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从人格上尊重孩子,从日常行为规范上教育孩子,让孩子从高层次的教育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那么,这些接受情感教育的孩子不会只成为学习的机器。

智商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情商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着情感品质的差异。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士,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的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它可以影响其他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冷兵器时代,千里马是一名战将所梦寐以求的。有了一匹千里马,在战场上就会如虎添翼,马不好就会影响战斗力。如吕布、关公的赤兔马、秦琼的黄骠马、呼延灼的踢雪乌骓都为他们建功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今天,马已失去了以往的意义。除了在草原和一些旅游景点,以及一些交通特别不便的地区,骑马的人非常少见。自然界中的千里马自然也就失去了识别和寻找、保留的意义。

但人们通常都是以“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的,人才是每个时代,每个单位都需要的,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才兴、事业兴,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单位说他们不需要人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能否找到真正的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怎样寻找人才、留住人才,每个单位却做得并不一样。不是找不到人才,就是留不住人才。甚至是造成人才浪费而不自知。

不是吗?有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看的是学历而不是能力。将高学历做为硬指标,将人招聘回来后却又束之高阁,让其从事一些不需高学历也能很好地完成的一般性工作。甚至让其从事一些与他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还美其名曰是让其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至于一般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其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更是比比皆是。这固然有体制上的原因,但与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也有更大的直接关系。这就好比找到了千里马,却不让它当坐骑跑长途、冲锋陷阵,而是让其从事拉车、耕地、驮重等与其不相适应的工作,又怎能有利于人才发挥专长,进而做出更大的贡献呢?

也有的单位对人才是口头上重视、工作上支使、待遇上忽视、培养上轻视,造成人才留不长、留不住,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就好比是自己先一步找到了千里马,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出于种种考虑,基于各种原因。不能或有能力也不满足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的要求,工作标准要求对方高,给对方各方面的待遇却很低。甚至是对方因工作消耗办公用品多、快也感到不满意。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形成了千里马食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的局面。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压制人才、埋没人才,使人才一辈子在小圈子里默默无闻,怀才不遇。二是留不住人才,导致人才一有机会就外流,本单位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为外单位,甚至是为外国、特别是敌对国家所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现在单位之间频频发生的跳槽即是明证。

178 评论

remotesummer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逐步呈现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由一国向全球蔓延、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其他生活领域扩展的趋势。美国实体经济的疲软,直接造成中国经济及其他领域面临严峻形势。而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当其冲。据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么多企业倒闭,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在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一、2009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10万,这些应届毕业生急需要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人力资源供需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冷“寒冬”,主要表现在: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1)2009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家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09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我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2、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院校,由于所设专业限制,所受冲击必将更大;(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从今年下半年各地举办的人才供需交流会以及我校举办的秋季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来看,尽管经济“萧条”,但一些知名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计划,但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可以明显感到的变化。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岗位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性。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用人单位很难像以往那样给予新晋员工较长时间的实习和培训。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3)《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单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的时候,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3、从学生角度看:(1)“硬件”缺乏。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专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2)“软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傍身。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4)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毕业生打算延迟就业,期待危机过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不及时就业一方面使自己前面的投入一无所获,另一方面也浪费了自身作为应届生应有的优势。

360 评论

相关问答

  • 成才与就业投稿

    成才与就业 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

    乖乖米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人才与就业议论文

    网上搜 ,实在不行请人捉刀

    tobyzhao52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环境造就人议论文题目

    由于我们使用的大多数塑料制品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直接降解,如果不加干预其平均寿命会超过5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而分子结构却没有任何改

    影子kerr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以人才为话题的议论文

    尊重为话题的作文500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一个优良传统。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同学们正处在独立人格形成的时期

    小胖怡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逆境出人才议论文题目

    人生总是顺逆交加,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大吉。它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他可能使人忧伤,痛苦不堪,但也能磨练人的意志,是人奋进》逆境成就人才。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

    游走老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