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颖emma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生,江西瑞昌人,著名焊接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南昌大学校长。参与创建国内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50年代末实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尚扬,1932年3月1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现任国家机械工业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顾问,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1931年生人,装备维修工程及表面工程专家。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1954-1961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61年至今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91年至今任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少将,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和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热喷涂与堆焊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兵工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主任、《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编委会主任、《机械工程学报》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设备管理》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并在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徐滨士院士是我国设备维修和表面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关桥,山西襄汾人。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1963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高能束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航空焊接技术与焊接结构的研究,率先开展了航空结构脉冲氩弧焊及扩散焊并指导了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搅拌摩擦焊及空心阴极真空电弧焊等航空特种焊接技术研究,攻克了新机试制的技术关键,用新技术装备改造生产线。在焊接力学及其工程应用中,采用实验测试和数值分析方法,开展焊接应力和变形的动态过程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明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法”,攻克了长期危及飞行器薄壳结构安全和可靠性的焊接变形难题;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及多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济泰、田锡唐、陈剑虹、杨士勤教授、吴林教授、钱乙余教授、王其隆教授、钟国柱教授等都是著名的焊接专家
馋嘴鱼了乐
全国焊接领域的4位院士,有3人是哈工大校友: 潘际銮—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生,江西瑞昌人,著名焊接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南昌大学校长。参与创建国内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50年代末实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 林尚扬—男,1932年3月1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现任国家机械工业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顾问,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滨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装备维修工程及表面工程专家。1931年生人,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1954-1961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61年至今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91年至今任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少将,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和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热喷涂与堆焊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兵工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主任、《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编委会主任、《机械工程学报》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设备管理》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并在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徐滨士院士是我国设备维修和表面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 杨士勤教授、吴林教授、钱乙余教授、王其隆教授、钟国柱教授等都是著名的焊接专家
扈志泉额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是EI级别,主要刊登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学术论文。
CSCD,EI,SCI的级别解说如下: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
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EI),1884年创刊,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摘录质量较高,文摘直接按字顺排列,索引简便实用。
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SCI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
扩展资料: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的学术地位:
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唯一的官方刊物,已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界的顶尖期刊之一,力争成为世界一流。CJME代表CMES为80多个国际协会/机构提供国际交流,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机械工程师学会(IMechE)和国际机械与机械科学促进联合会(IFToMM)。
涉猎范围如下:
1、机械和机器人,包括但不限于:创新机制设计、机械传动、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控制、机器人应用(例如,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坐标机器人。
2、智能制造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工业设计、智能加工工艺、人工智能、微型和纳米制造、材料增加制造、智能监控技术、机器故障诊断与预测。
3、先进的运输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驾驶车辆、先进的铁路运输、智能运输系统。
4、海洋工程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深海勘探设备、自主水下航行器。
5、智能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材料成形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机械工程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索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引文索引
机械工业出版社和机械工程学报是从属关系。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出版机械工程学报的机构,而机械工程学报是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出版的。
普通的就容易些,普通的难度没有那么大
初审只是第一步,还有外审,初审通过并一定能保证论文通过,只能算50%的可能性吧,机械工程学报审稿周期比较长,出版周期更长,慢慢等待吧。
高学术水平。《机械工程学报》(半月刊)创刊于1953年,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承办的机械工程类高学术水平期刊。本刊是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顶级
s,were red-rimmed and watery. There was no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