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8

无敌的小饭桶
首页 > 期刊论文 > 学生良好个性发展与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homas0488

已采纳

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整理的教育中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几乎每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都给孩子们上过《拔萝卜》这一课。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现在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为什么不让儿童想一想,如果让他一个人拔萝卜,没有别人帮忙,该怎么办呢?

这个异议提得好,好就好在它触及到了一个深层次的教育上的认识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教育中的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发展问题。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行为的独特的综合。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还必须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所谓发展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让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社会性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要掌握与该社会相适应的行为体系。一个社会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对它的社会成员提出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提出社会化的目标。一个人是社会的人,他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发展。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就开始与其他人接触、交往,个体一方面接受社会各种环境刺激影响,另一方面又依照社会各种行为方式产生许多反应,经历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就是实行社会化过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与社会,个性与社会性是对立的统一。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也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应该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的发展。但是,以往我们的教育实践并未按照正确的教育理论思想运行。

一、中国传统教育偏向发展人的社会性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只注重对人提共同的要求,个人是集体的附属物,不需要有个性,也不允许有个性。这种情形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从教育发展史考察,在某种社会形态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的思想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想意识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礼”或“礼治。”“礼”的内容是等级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最集中的表现是维护忠孝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它要求个人“克已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系统,培养封建治世人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并同科举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教育还是偏重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个性。比如:现行的高考制度用一个标准,一种尺度取人,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偏向于发展人的个性

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教学内容针对生产实践,重实用学科。教学方法,主张顺应自然,适应学生的心理过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鼓励人们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去认识征服自然;尼采发出“上帝已经死了”的呼声,鼓励人们认识和肯定自我。

卢梭则大力提倡自然教育,重视人们的自然发展,反对人为地对儿童发展加以限制。被称为心理学第三思潮的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弘扬历代人本主义者追求人性解放的精神,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潜能的发挥,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提出“自我实现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们高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鼓励竞争,当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种以“个人主义”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确实促进了个人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人们的精神衰落。由于空虚、孤独、焦虑、恐惧,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心理疾病,青少年道德沦落、暴力行为、男女性关系混乱、吸毒和酗酒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面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的精神危机,西方社会已开始探索教育的新路子,开始大力强化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例如:在美国,众多教改报告都竭力论证并呼吁强化个人价值目标与学校价值目标上的社会共性取向,认为:“美国教育的个性传统压倒了共性传统,当前必须充分肯定共性,帮助学生超越个人利益,强化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①

三、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走的路子

当前,我国教育界已注意到只偏重发展人的社会性,忽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已不能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失误在于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当成了教育本体,压倒了教育中个人的价值,束缚了个人天赋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反过来也扭曲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西方那种“个体本位”的教育观,失误在于错把教育的培养目标当成了教育本位,结果导致了人类普遍的文化范式的遗失和丢弃。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必将走发展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道路。为了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的发展,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向外国学习。西方教育,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在美国,高校的价值目标之一,就是以多样化来满足每个求学者个人的需要、利益、兴趣,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一个国家的教育要发展,必然要同其它国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西方教育采取“拿来主义”精神,吸取其精华,抛弃其槽粕,在前进的过程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崇洋媚外。

2、向历史学习。我国传统教育中有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部分。例如:重视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坚持个人的利益服务集体利益,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传统,是我国教育的优势。这一点,西方已经认识到“西方人为了消除个人主义产生的精神危机,开始把目光转向以‘群体主义’文化传统为主体的东方,一些有识之士纷至沓来到东方寻求答案”⑧。

3、切实搞好教育改革。通过改革促使教育实现发展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传统的学科考试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必须明确考试不是为了排名次,而是为了给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提供一个依据,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和弱点,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潜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学习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兴趣,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然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得到真正的体现。例如: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多出人才,但集体教育,统一要求,不利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适当变革,通过适当分组活动,讲授、谈话、实验、演示、参观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

还要重视开展课外、校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对社会对集体的负责精神,培养自主自律、自尊自爱、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品德。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为了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鼓励个人发挥才能,而不助长个人主义;要密切关注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教育要培养既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①《比较教育》1996年第3期王义高《当代四年大宏观教育思潮之考察》

②《比较教育》1996第4期,王冬桦《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一、婴儿期

婴儿的气质: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情绪型,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表现为愤怒、悲伤、恐惧;活动型,表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冲动型,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社交型,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得与他人接触和交流。

托马斯和切斯,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性

婴儿兴趣的发展: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百日)——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半岁前后)——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

婴儿哭泣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分离焦虑,婴儿在离开母亲后,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分离焦虑的阶段:悲伤、求助——希望破灭,情感冷漠——企图适应新环境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是一种情绪,是一种需要的满足,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情感联结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础)——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把母亲作为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离开自己的原因)

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

哈特,婴儿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出现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两周岁前后,出现客体我的自我意识,能运用人称代词,用“我”表示自己。

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二、幼儿期

幼儿期个性初步形成:

1、显现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2、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3、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4、最初性格特点的表现。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严格要求;民主;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认同,即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

儿童认同的对象,通常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

儿童第一叛逆期,3-4岁左右,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第一叛逆期的发展性特点:

1、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2、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三、幼儿期

大约8岁,儿童开始脱自我中心化,属于转折时段。

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自我评价包括多方面;

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有密切关系。

延迟满足,(罗滕伯格)是抑制欲望的即使满足,学会等待。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又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内化)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欺负是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分为三类: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2、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易于合作。

2、不受欢迎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

3、受忽视儿童—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1、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2、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3、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

四、青春期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婴儿期是第一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情绪变化的特点:

1、烦恼增多

(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少年期自我中心的特点:(皮亚杰)独特自我、假想观众

少年期属于第二叛逆期,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反抗主要对象是父母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但也有迁移性

3、观念上的碰撞

逆反年龄时段,2-4岁,多在3岁左右为第一逆反期,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15、16岁,是第二逆反期,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共同点:都聚焦在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都具有成长发展的超前意识,前者有“长大感”,后者有“成人感”。

不同点:前者要的独立自主在于要求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后者要求是人格独立、社会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和有关方的控制。

五、青年期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特点: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有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自我接纳,是对自己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是对自己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马西亚归纳出青年自我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扩散(混乱)。

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症候群的特点归纳为:

同一性意识过剩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与他人距离失调时间前景的扩散

勤奋感的扩散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延缓偿付期,青年期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成的内在需要,即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社会的延缓,是一种心理的延缓,也称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认知,归根结底凝聚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上。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1、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思维发展、自我意识、社会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性事件的影响。

道德认知发展:柯尔伯格——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取向、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好孩子”取向、“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其发展的顺序。

六、中年期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第一“组织者”,自我的改变意味着个体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年人自我发展水平:

1、遵奉者水平,按规则行事。

2、公平水平,能将社会、外规则内化为个体的规则。

3、自主水平,能承认并接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矛盾和冲突,容忍。

4、整合水平,不仅能正视矛盾和冲突,还能积极解决。

影响自我水平发展的因素: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因素

中年期人格特征:稳定性、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初级控制,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

刺激控制,通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

七、老年期

老年期人格基本稳定,但有些许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造成老年人格变化的因素:生物学衰退、心理上的老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1、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2、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3、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4、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5、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6、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法

288 评论

贪吃的晨晨

如何帮助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论文如下:

篇一:

孩子的良好性格是如何塑造出来的?为什么人们在谈论孩子的个性时经常喜欢着眼于性格特征?因为最能体现一个孩子个性的莫过于性格了。所谓性格,就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那么,怎样通过家庭生活来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呢?

第一,正人先正己:孩子的性格常常是父母性格的写照。老舍分析自己的性格的时候就说“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讲究教育方式和态度:父母应该常备理智这个家教的“节制器”,因为孩子的有些性格就是父母家教方式和态度的副产品。

第二,把握好教育内容: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孩子的性格,这就需要把握好性格培养的内容,性格不同于气质。性格有社会评价意义,也就是说性格有好坏之分,它标志一个人的为人方向。比如善良、勤奋是好的性格特征;虚伪、懒惰就是不良的性格特征。

第三,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具有活泼、开朗、热情、乐观等良好性格的孩子,都生活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中,他们的父母家人之间关系正常良好,注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影响。  增进父子接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家里和父亲接触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其体力、智力就越发达,个性品质就越健全。

第四,要考虑到孩子的自身特点:孩子年龄越小,其性格特点越多地受到先天数值及生理发展的影响。

因此,无论孩子的性格发展如何,主要看家庭生活给他奠定了何种基础。

篇二:

人生的路千万条,谁是我们人生之路的总设计师呢?是上帝吗?不是。是命中注定的吗?不是。是我们自己的性格。有句印度谚语是这样说的:“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们在在修塑自己性格的同时,也就是在修塑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要严于律已,塑造良好的性格。

首先,我们要加强自我修养。第一,要善于自省。古人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每天回顾、检点自己的行为,通过内心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辨别,对性格进行反思。反思越深刻,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就越多,改正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自省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通过自省,可使性格更趋于完善,更趋于稳定,这是一个智者修养自己的必由之路。

第二,要学会借鉴自警。针对自己的性格弱点,选择相关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提醒和勉励自己。比如,有的人比较暴躁,冲动,就要学会“忍”,做到“忍”字当先。林则徐就在他的书房里挂一个大匾,上书“制怒”,林则徐每天要看这个匾,其天长日久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转化作用。

第三,要懂得自励。即自我激励。选择一个先进榜样,时时处处以先进榜样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在周围的同志、英雄模范人物、杰出的领导人性格品质中,都可以找到我们可学之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将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通过自励,自觉磨练坚强的意志,自觉培养战胜困难的坚毅性格。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性格的改变是很困难的,但是,面对困难,我们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严格自我训练,塑造良好的性格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篇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基本在3-6岁之间形成。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主要是和父母呆在一起,潜移默化影响其性格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性格。那么就应该从孩子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培养,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下面是父母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一些方法。

做游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守游戏规则。那么在我们很多家庭不是这样的,父母很难以自己站在孩童的心理去陪孩子,让其泡在众多的玩具堆想玩就玩,毫无规则。那么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就是从游戏开始的。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时常表扬和鼓励孩子,教育孩子做事负责,认真是一种做事态度。在劳动中锻造孩子的品格:让孩子以劳动为荣,父母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考虑孩子的兴趣,及时赞扬孩子的成绩。

不要欺你的孩子。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一些所谓善意的谎言,如果你不想孩子欺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欺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因为这时候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撒谎行为,及早教育、及时纠正。

与孩子多交流,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平常要与孩子多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亲子间的感情,让孩子对父母更加有信任感,同时也能平静地解决很多误会和冲突。父母主动跟孩子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是家庭教育重要的一环。

教育孩子保持积极心态,让孩子学会幽默,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管教孩子要适度,给孩子一份简单生活,培养孩子广泛地兴趣与爱好,让孩子又自信心。开朗乐观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卓越的品质。

总之,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好的性格,杜绝不良的信息灌输到他们的身心,在6岁之前,孩子所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都应该是积极地、美好的,这样对孩子的优良个性和健全人格有着积极地影响。父母要随时关爱孩子的动向,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和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207 评论

围脖猫猫

个性发展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是以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与研究为前提,以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根本,促进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其核心思想是“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是时代发展战略的需要,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每一位关心教育,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所不能回避的。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能各展其才、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就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畅通班级信息渠道。班级信息渠道的畅通是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系统工程的关键和基础。只有深入、细致、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班级极其每个学生的动态,才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正确引导并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挖掘。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完善班级考核评价体系。班级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据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内容上突出全面加贡献的特点,即基本素质比较全面发展并有特长体现的学生可以获得优秀的评价。民主则体现于班级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各个环节中。班级发展目标:是以民主集中的形式确立的;考核评价细则的制订是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定期进行逐条的表决和修订,使之更好地体现全体学生的意志,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考核结果每日公布;便于民主监督;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起到及时有效地激励与批评的作用;完全依据考评结果而不是班主任的主观认识来做期末评比和总结,客观公正地填写学生素质报告单。培养班级个性化的领导核心。把班主任看作是一个班级的“总统”,班干部采用“自荐竞选考核制度”,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意愿进行任命,自主管理各项事务,班主任只在班干部例会上和私下交流中作适当的指导和鼓励。班干部向班主任负责,但由全体学生进行定期考核,考核优秀给予加分奖励,良好以下进行及时的撤换。这样的制度可以让班干部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特长,在工作中既学会解决问题又学会合作协调,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同时促使班干部在工作中多与同学沟通和商议,充分体现全体同学的意愿,使班级工作民主和谐。构建促进学生个性积极发展的班级活动体系。开学初,由各主管干部根据班级发展目标,广泛征集同学建议,制定班级活动的学期计划,包括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而后由全体同学审议通过要实施的计划。当然,随着教育教学形式的发展、班级形势的变化、同学良好建议的提出,计划应该可以调整。促进学生个性积极发展的班级活动体系,内容和形式上都应突出丰富多彩并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丰富多彩的内容中应适当侧重于自尊自信的培养、理念信念的追求、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共同探讨一些对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形式上则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以班干部与普通同学共同组织、主持为佳。友谊赛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有计划地举行各种形式竞赛,可以开辟学生驰骋个性才能的活动天地。竞赛的竞争性质,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竞争意识、自强意识、合作精神,在竞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个性。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能力,让个性在实践中升华,则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活动。在定期组织的活动中,即要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相近性进行分组活动,还要注意给个人留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总之,个性发展的教育首先应该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差异,这需要教师具备平等的学生观;同时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因势引导学生发展其特长,挖掘其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33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术研究方法的共性与个性论文

    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及要求 学术论文是专业工作者发表在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的论文。和其他的文章有较大的区别。根据我在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做《学术论坛》主编工作的实践和

    瑶瑶瑶姚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在CNK里收一下就有了

    winnie22262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关键词:学生;习惯;主动性;影响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34-01小学

    天天~甜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论文

    结合我国社会的现实,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一些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偏差,使不少幼儿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如任性、懒惰、依赖、好强、自私等,妨碍

    杜佳妮62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研究论文

    1.膀胱呈小梁作为BPH外科干预的初步探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8(32)539-541 2.年龄相关的下尿路症状,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9,30(3

    很多时候会想起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