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3

可可京99
首页 > 期刊论文 > 景观生态学论文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包子熊二

已采纳

前言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一、景观与景观生态学(一)景观(二)景观生态学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一)景观综合思想的萌芽(二)景观生态学学科思想的巩固(三)景观生态学的科初创(四)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三、景观生态学的展望(一)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范式研究(二)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三)面向实际问题,拓展应用领域参考文献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一、系统论与景观生态学(一)系统论(二)景观生态学与系统论的关系二、自然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一)自然等级理论(二)尺度效应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异质种群(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二)异质种群(三)异质种群与岛屿生物地理学四、渗透理论五、地域分异规律六、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与核心概念(一)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二)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参考文献第三章 景观结构一、景观发育二、斑块(一)斑块起源(二)斑块大小(三)斑块形状(四)斑块镶嵌(五)斑块化与斑块动态三、廊道(一)廊道起源(二)廊道结构特征(三)廊道分类四、基质(一)基质的判定(二)孔隙度和边界形状五、景观异质性六、景观空间格局(一)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构型(二)景观构型的确定(三)景观对比度(四)景观粒径(五)附加结构七、网络(一)廊道网络(二)斑块网络八、生态交错带(一)边缘效应(二)生态交错带参考文献第四章 景观生态过程一、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一)干扰类型与常见的干扰现象(二)干扰的性质(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二、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一)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概念(二)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特征(三)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生态学意义三、景观中的物种运动(一)景观中物种运动的方式与类型(二)景观中的动物运动(三)景观中的植物运动四、景观中的水分和养分运动(一)景观中水分和养分运动的形式与特征(二)景观结构与水分和养分运动五、景观中的人文与文化过程(一)人类文化与景观建设(二)农田景观(三)城市景观(四)乡村景观(五)城乡过渡景观参考文献第五章 景观动态变化一、景观稳定性(一)景观稳定性的概念(二)景观要素的稳定性(三)景观稳定性的尺度问题(四)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二、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自然驱动因子(二)人为驱动因子三、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一)景观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二)景观变化对土壤的影响(三)景观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四)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四、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一)景观变化动态(二)景观变化模拟的步骤(三)景观变化动态模型(四)几个景观动态模拟的实例研究(五)景观动态模拟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一、景观生态分类(一)土地分类方法评价(二)景观生态分类(三)景观生态分类体系与指标选取(四)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评价(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四条基本原则(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二)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原则(三)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四、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一)生态系统评价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参考文献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一、景观生态规划(一)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三)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四)景观生态规划的类型(五)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三、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一)景观生态设计原理(二)景观生态设计类型(三)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关系参考文献第八章 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一、景观空间格局指数(一)景观单元特征指数(二)景观异质性指数二、景观格局分析模型(一)空间自相关分析(二)地统计学方法(三)空间局部插值(四)波谱分析(五)小波分析(六)聚块方差分析(七)趋势面分析(八)分维分析(九)亲和度分析(十)细胞自动机三、景观模拟模型(一)零假设模型(二)景观空间动态模型(三)景观个体行为模型(四)景观过程模型参考文献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二、景观多样性(一)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划分(二)斑块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三)类型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四)格局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三、景观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斑块与生物多样性(二)廊道与生物多样性四、景观破碎化与异质种群动态五、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多样性的关系(一)物种多样性(二)景观格局多样性六、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设计(一)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过程(二)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研究(三)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四)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设计案例研究参考文献第十章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一、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一)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二)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一)土地质量指标的基本概念(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一)生态指标体系(二)经济指标体系(三)社会指标体系(四)环境效应指标体系(五)景观指标体系四、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与过程(一)一般问题(二)初步商讨(三)土地利用方式评价(四)土地利用系统评价(五)景观或区域评价(六)综合评价、成果与监测参考文献第十一章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一、全球环境变化(一)森林锐减(二)荒漠化(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四)水资源短缺(五)全球气候变化二、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景观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二)景观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三、景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气候变化对景观的影响(二)景观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四、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一)景观尺度上全球变化研究(二)全球变化下自然资源适应性管理参考文献第十二章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一、遥感技术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一)遥感技术基本原理、类型与特征(二)遥感图像处理及其在景观分类中的应用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发展过程(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与功能(三)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参考文献

145 评论

一粒砂的梦想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内容摘要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3.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4.展望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85 评论

相关问答

  •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

    战斗鸭鸭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生态景观论文主题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1.郑州紫荆山公园植物群落美景度评价2.多肉植物在景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3.南宁市彩叶植物研究概况4.合

    奥迪风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生态工程园林景观毕业论文

    写好怎么给你呢 邮箱多少?

    oo0O傻猫咪O0o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生态景观餐厅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引言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

    阿富汗小海参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城市景观生态治理研究论文范文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用水研究与规划思路郑连生摘 要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很突出。水利规划应体现水资源利用

    yeye要吃好吃的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