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91

贪吃的pinko酱
首页 > 期刊论文 > 人性主题论文方向选题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魔都魔都

已采纳

人类一向自诩为“万物之灵长”,是故,常傲慢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供我随意驱使,以满足我无穷无尽的欲求。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力的增强,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所带来的恶果日益呈现——如果人类不能摆正它在宇宙中的位置,清醒地认识到地球并非只是围着人类旋转,而是所有生物的地球,并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阻止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终有一天,地球将成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狱,整个人类文明将毁灭在人类自己的手里。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地虽无情,却对万物一视同仁。为了生命的延续,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其他物种来满足其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这自然无可厚非。然而,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应以满足人类基本的需求为度,若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仍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那便近乎贪婪了。作为动物家族成员之一的人类,在食物链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其利用动植物的种类与方式远非其他所有物种所能比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行为才有可能扰乱自然的秩序,对生态的平衡造成破坏。在农耕及渔猎时代,为了食物及保暖的需求,人类固然会猎杀动物,但这种捕杀的规模往往是有限的,在生态平衡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况且那时人类对动植物生长的环境的破坏也非常有限。《淮南子·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有非常健康的生态保护意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步入了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开发的利用的朝代,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与生态代价,因此,环境与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逐渐提到了人类的议事程。时至今日,人类生产的各种替代性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以往只有依靠野生的动植物才能满足的需求。如饲养动物已经完全能满足人类对于蛋白质及皮革制品的需求,而在此以外的以环境与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需求满足,则应该视为不道德的。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动物的态度可以视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即便是为着营养的杀生,文明人对于那些死去的动物也怀着某种程度的愧疚和恻隐的情感。古人说,“君子远庖厨”,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维持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古典和谐。人类道德的底线就是——不故意伤害他人(或“他者”),尤其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或“他者”的痛苦之上。尽管很多皮草制品来自于饲养动物,仍然不能不说,在现时代,皮草的制造与使用是不道德的。首先,大量生产的替代性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人类因保暖或美观的需要而对于皮草的使用,换言之,对于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来说,皮草的使用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很多人将皮草视为高贵或时髦的符号,认为穿着皮草制品是身份和时尚的象征,事实上,却未必如此。因为,符号的意义是人为建构的,具有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就像剃光头的未必都是和尚或囚犯一样,穿皮草的未必就是贵妇。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须向内心去寻求,对于一个内心充满自信,圆满自足的人来说,不管穿什么,都不会觉得有损身份——即便穿得像乞丐一样,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就是皇帝;而需要某种外物来支撑自己的虚荣心,恰恰是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没有找到自己生命之意义的表现。在此意义上,皮草其实是虚荣、自私、内心脆弱,甚至残忍和冷漠的符号。其次,为了确保皮草的质量,皮草的生产是建立在对于动物的残忍虐杀之上的。据统计,制作一件皮草大衣需要残杀的动物数量为:狐狸15-20只,水貂60-80只,貉27-30只,水獭10-12,松鼠60-100——以这种不必要的残忍杀戮为代价,满足某些个人无节制的私欲,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道德上的罪过。一个对生命缺乏尊重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而一个对生命缺乏尊重的人则是一个邪恶的人。如阿尔诺.格鲁恩所言,“我们失去了同情心,其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同我们自己内心痛苦的联系。”一个对动物的痛苦缺乏感觉的人往往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甚至也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因此更容易伤害他人。不但如此,对于虐待和残杀动物者的容忍也将付出巨大的道德成本。马丁·路德金说,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因为,这种意味着容忍的沉默将助长坏人的气焰,导致个体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环境的“他者”是人类身体的延伸,甚至就是人类的身体本身,因为整个世界可以看成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或者说“超级生命体”。人类个体对“他者”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会反射到自己或自己的后代身上。因此,伤害“他者”,无异于借“他者”之手伤害自己。相反,善待“他者”,也就等于善待自己。保护动物,也就等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在很大程度上,善待动物,“拒绝皮草”,既是对人类肉体生命的救赎,又是对人类道德生命的救赎——人类必将从这种“生态道德”之中获益。因为,这种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核心的道德具有生产性,能减少人类对于有限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和利用,并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避免人类有用精力的内耗,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具有生产性的领域中去。生命的伦理学告诉我们,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人际博弈在很多情况下未必是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变成正和博弈——合作比竞争能让你得到更多,合作是更有效的竞争手段和生存策略。如何处理人与包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的关系,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人类进行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就是——尊重生命,善待“他者”,因为作为环境的“他者”其实是人类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可以不

242 评论

景德镇瓷器

关于人性的本质问题,我想从中国先秦时代的先贤们就有了很打的争议,这里就罗列一下,希望楼主能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结合自己的需要,作自己的文章……冯友兰先生曾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枣确切地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枣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性善论-----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既然人是性善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施展人的这一性善本质,也就是如何依据性善而实践的问题了。孟子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有行之者,有不行之者,孟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取舍”一点上。所以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强调一个“求”字……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荀子·礼论》)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荀子·天论》)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认为:“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性、情欲都源于天,因此人对于性、情、欲最多只能是“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天不能治人,叫做“天人之分”。既然有“天人之分”,就可以有人治,有人与天情、天性的对抗。所以,荀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了“天人之分”一点上。�《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伪即为,意即人类的作为。性和情是天生的,人不可干涉,也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选择、思考、学习、行事,却完全取决于人,应该由人自己承当,“天”也同样不可以干预人事。“伪(为)”与“虑”与“学”与“行”,正是荀子思想中所最终强调的部分。荀子著《劝学》、《修身》诸篇,并以此作为《荀子》全书的开始,是有着特殊含义的。�荀子认为,礼义是出于圣人君子之伪(为)。《荀子·儒效》:“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伪(为)是建立仁义、消化性情的关健,是在否定了孟子之后,礼义和人治赖以重建的新的根据。“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荀子说:“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为与不为。《荀子·性恶》:“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是有区别而对立的,又是一致而并存的。性虽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样恶,不加以节制才乱,才恶。所以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参考资料:人性是后天的结果----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墨子虽然是以所染喻王者之成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无非愚贤善恶,只在乎“所染”而已……也就是说,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后天的性格习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性本功利……墨家也强调人性的功利性……所以墨家提出的一切主张都是围绕着“实用主义”这一原则展开的,就自我学派的推销也是这样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但是对功利主义的强调,法家的人士才是至始至终围绕的主题……法家商鞅代表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的立场.他认为,任何事物的价值都要用它所能够导致的后果或效果,即以它是否能够富国强兵来衡量.商鞅认为刑罚的唯一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富国强兵,国家应当利用重刑、暴力与恐惧来防止人民犯罪.人性本就是趋利避害的,所以以国君的威严用法律形式规定明确的赏罚措施才能富国强兵,将国家治理妥当……事实上,这一思想正是利用了人功利主义的本性倾向,所以,法家的思想和措施最终帮助秦国一统六国,不可不谓是对人性本功利的一个有力证明……诚如管仲说言:做棺材的人希望人多多的死去,不是因为良心太坏,是利益所在而已……

87 评论

游客56742389

1.周国平说“恨是狭隘,爱是超越”他说在读《圣经》时读出了一种真正博大的爱的精神。又说“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 是容易的”,“这是出自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读到这里,我不禁自言自语“容易吗?不容易!谁说容易了?”在利益的唆使下,在虚荣的驱动下,谁不是殉葬品?父亲 与儿女,丈夫与妻子就能置身事外了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到头来也只能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说这是容易的,我不信,殊不知天下本为容易其实却极难的事情也不占少数。又云耶稣说“有人打了你了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吧!”我想自己不是有那么大肚量的人,这一点我很清楚。要知道,一个人能任何人却永远也不了自己的心,当你扪心自问的时候对自己说实话,上帝会听到的。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也好,什么都没错也好,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便是最好的。一个人如果以假面具对别人却能拿真面孔对这自己,即便是心底最邪恶的念头也敢对自己说,并且承认下来。那他还算是一个人,即便有错,有罪却是明事理的,你可以理解为这是生存的需要;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人连自己都欺,那他连人都不是。他可以毫无愧疚的欺自己,就等同于他可以真大光明的把一切丑陋的事物以美的观点来审视,以错为对,以丑为美,以邪恶为正义。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最可怕的人吗?说的好听点是“披着羊皮的狼”,说的难听点就是“衣冠禽兽”,或者连禽兽都不如,禽兽尚且还知有恩必还,有仇必报。而这种人未必知道。贾雨村便可推为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换而言之,就是连天生万物最基本的天性都泯灭了,人乎?禽兽乎?该置于三界之外了吧!古话云:“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也常想这个问题。倘或人真的有下辈子,是不是该报今生之仇?再如说,今生他害了我,来世我又来害他,再来世他再害我。这样一来一去何时才是个头啊?但是若将此恨了了,又何来“善恶都头终有报”之说?说什么“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又岂不是空话?这一来一去不是相互矛盾了吗?我想,或许对立和联系并不都是相互矛盾的,关键看自己怎么想。我们自己的思想虽不能改变世界上的对与错,却能左右自己分辨对与错的态度。你是怎么想的,这一点最关键!不过我想,能说出“有人打了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这话的人,有两种,一者是大圣大贤之人,此一者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不能望其项背;二者便只是说说而已,多半是玩嘴上功夫的,或是故作高深。他们并不曾遇到很值得他们思考是否该将自己的左脸也一并送上的事情。不过,是“很值得”,如若只是一般的事,我想但凡有些气量的人也不会斤斤计较的。与“送上左脸”这种说法相反的,就是我所厌恶的捏着别人的错不放的人。这种人会应为别人说错的一句话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不说将其当做过眼云烟,反而没事拿出来宣扬宣扬,将其当做把柄,抓住一切可趁之机旁敲侧股,端着一副不可一世的霸气,没的叫人恶心!就好像是说:“我永远是对的,你永远是错的!”是啊,你是大贤,是至圣,我该如何待你呢?把你当做圣贤高高供起?然后每日歌功颂德?三炷香不离手?天生万物,样样各别。然道真像电视里所说的那样“这人造的多了,次品也就多了”?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但是,生活中这样那样的次品还真不少呢!作文这种胸襟狭小之人虽可恨,却也没什么值得横加指责的,毕竟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因为谁也不好强迫谁怎么做。在我看来,虚伪之人才是最可恨之人!我不敢奢望你是君子,你哪怕是真小人,我也会佩服你敢作敢当。但你偏偏是伪君子,这伪的却也怪,对外是君子,对内却是小人。虽说这个世界上让我佩服的人不多,憎恶的却不少。只可惜,你却是后者之一。然而,我也不得不回到俗事上来。就拿这次高考填报志愿的事来说,我一生一世不会忘记的是你行为的拙劣。而我,则成为令你摆布的木偶。自此,我深知我的人生之舵将不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若只是对我,我也就认了,只怪自己生错了地方。但是你那样对她,我则不能原谅。你说的是什么话?是人话吗?偏不只是这样,你还拉上一个帮凶。而这个帮凶却是使我曾经觉得是值得敬重的。但我还是错了,悔恨自己是那么的不知世,涉世是那样的浅,又是那样的不识人。为了内心的一点见不得人的私欲,你可以不惜牺牲我的前途,剥夺我的快乐!。想起在临川的时候,我的房东是一个信佛的老人,她是个明眼人。房东婆婆说“好好考,为自己争口气!你看吧!考到了大学他就不是这样对你了。”虽然她很多话是对的,只可惜这句话却是错的。但我又是多么希望这句话如其所言。看来,我是太痴心妄想了些。抱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活着这些年。但你却不知道,我的痴心妄想换做别人却是一件简单之极,天经地义的的事情。我真的不明白,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的私欲是多么的可怕呀!对此,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我又还能再说什么呢?就让这一切连同这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人的欲望一起沉默!我真的该认真思考一下路在何方……… 2.讲道理谁都会,可是如何让沉沦的人们心动甚至心痛呢?我并不是想取悦于大众,让所有人难过,我的专业也并非多愁善感,可是,我知道我的灵魂深处依附着一撮永不退色的阴霾,它指引我去探索人间的挚情挚爱。《野性的呼唤》一书,我不能说它是尘世间最有价值的书,那会是对其他优秀文学作品的一种否定和打击,甚至是诽谤,的确,它没有四大名着般显赫的名声,所以它鲜为人知,然而它的魅力毋庸置疑,它的吸引力直到我的骨髓里,同时也带给我人性的感悟。感悟终究是一个过程,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做完美的阐述,一切只能用心去聆听,因为,世界的声音是属于每个人的。《野性的呼唤》是一篇长篇小说,书的主角是一只叫做布克的狗,其大概内容如下:自从阿拉斯加发现金矿后,引来一批又一批淘金人潮,这些人需要大量的狗来替他们拉雪橇,于是很多狗被卖到北方去,布克就是这样的一条狗。它本来生活在温馨的南方,在法官家里过着舒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被园丁偷偷卖掉,它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布克在北方经受了种种艰难困苦,同时也磨练了它的意志……小说虽然是虚拟的,然而它也是人类幻想的另一种境界。读完此书后,我仿佛听见了来自那个世界的虚弱的喘息声,那是人性的呼唤,像颤巍巍的小溪,从溪涧穿过,却穿进了我的心,穿透了我的世界,我的脑海里开始浮现出布克那凶猛强悍的形象,它那霸道的眼神,隐隐之中流露出七分聪慧三分狡猾,它终究是野兽,有来自体内的野性与兽性,可是一想到它对主人桑顿那忠诚的爱,我觉得它是那样的温柔,尤其是书中描写布克得知桑顿被害后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布克疯狂的扑向那群毫无准备的印第安人,他不停地撕着、吼着、扯着人们的喉咙,鲜血在那一刻像喷泉一样涌出……它的动作像风雷般迅速,使得人们射出的箭毫无效用,最后,所有的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布克回到了属于它的森林……在此,我并不同情人类,反而憎恶他们的欲望,一批又一批的淘金人潮令我反感,欲望越大,心就越贪婪。其实,一个人从生活中汲取的蜜浆越多,那么储存在他体内的“脂肪”也就越多,最终人类自己也会觉得臃肿甚至累赘,于是又开始盲目的虚伪的“减肥”。我懂得不多,只是我不想装傻,世界没有那么浑浊,我也没有那么单纯,却也没有那么复杂。天空永远不可能是透明的,我要的高度绝不是地平线。生活,我不要重叠,更不要空隙,我只要不反复的充实。最后,我想再次发出人性的呼唤,竟是人类不要吮吸过多的蜜浆。或许,没有人需要我的召唤,而我的心声或许空气都不如,因为,至少人类需要空气,却不需要我所谓的劝导……

223 评论

ai我家小乖

也谈谈人性(1)2008-11-20 19:58 有人说,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诚然,作为自然界的杰作,人的确是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但是,纵观人的方方面面,如果从深了去追究人的本性,却是没有几个人敢这样做的。为啥?因为,人除了是最聪明的动物外,亦是自然界最丑陋的动物。 入江湖几年,虽说识人有限,但总是五花八门见过一些,在此小议一下,仅作个人观点。一、人的好斗性 自然界的动物,为了争夺自己的生存、繁衍权利,都会彼此争斗。“一山不容二虎”就是说老虎会在一个山头彼此争夺地盘。人是万物之灵,但他终是属于万物,所以,人的争斗性也会体现出来。 但是,人虽说会彼此争斗,却不一定表现在外表。人总是想踩着别人,成为人上人。“要想千人头上走,必先万人脚下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踩在人头上,不惜一切代价,在力量微小时,忍辱负重,事事小心而为;但一旦能成为人上之人,却是变本加厉,硬要体现出人上之人的威风和气派。 好斗性,其实在人幼年的时候体现最为充分,但随着年岁的长大,就变得所谓的“懂事”了。其实,“懂事”并不是人好斗性泯灭了,而是转移了。不再体现在外表,而转向了内心;不再在小地方争斗,而在具体利益上争斗。随着这种转移,好斗性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这种特性,体现在小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体现在大处就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像在一个单位,领导层总存在着这种好斗,员工之间当然也会存在,只不过,危害不同罢了。最高领导总是想削弱副职的权利,副职却一直在找着让最高领导翻船的证据。高处不胜寒啊!越高的权势,这种争斗越激烈,而争斗失败的危险性也就越大。几年前网络小说的鼻祖《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中这种单位内部的争斗就有很多描写。二、人的多面性 如果让一个小孩子把人分成几类的话,那一定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但是,随着见识的增长,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我们知道,人不光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有很多时候,这两种角色会迅速地互相转换。 人在人面前,都是好人,但是人在人背后呢? 有人说“没经历过文革,就不知道人性有多疯狂”。我们的确无幸去经历文革,但是我也可以去思考人性。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文革的照妖镜下,才能体现出人性的疯狂的丑恶。文革只不过是为表现这种丑恶提供了一个市场而已,而今,这个市场仍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谁敢说,在这物欲的世界中,自己的丑陋一点也没有体现过? 张三在李四面前,确实是又忠厚,又善良,又老实,从不恭维权势,从来都是把利益看得最淡,能为朋友两肋插刀,像是天底下最耿直的人就是他了。但是,说不定当李四转过身去,张三就去了领导那打小报告啦。为什么张三会这样做?因为整人害人自己取宠仍然有市场,提供这个市场的就是张三汇报的那个领导。设想一下,如果张三打一料小报告,得到了一顿臭骂,那他还会去这样做吗?如果张三的下场是如此,那王麻子还会去这样做吗?正因为张三这样做,得到了好处,于是才会继续去打小报告,然后其他人看见张三得利了,才会跟着去效仿,这种风气才会在一个组织中愈演愈烈。 所以,年轻的朋友们,正因为涉世不深,才不要被这些假像所迷惑。我们身边,可有不少这种靠整人害人发家致富的“能人”呢。写到这里,也很累了,想结个尾。内容肯定没完,说的肯定不全,而且也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补充。而且今后,我还会写续节。

168 评论

中暑山庄产橘子

不会抢 呀!才5岁大的小孩,你忍心抢啊

198 评论

威斯东wisdom

一、人的好斗性 二、人的多面性 有例文什么是人?人是什么?人活着为什么?为什么人要活着?怎样活才算活?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什么是准则?

291 评论

咂咂咂1

你去看苍蝇王,看过之后你就会对人性有个深刻的理解.

238 评论

爱妃朕累了

个人观点:1、5岁大的小孩,尽管他拥有够他一个人走出沙漠的食物和水,但是食物和水他能携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按照常理,这个小孩能独自走出沙漠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2、你已经在沙漠中行走了5天5夜,没有吃过任何东西,按照常人,你应该快坚持不住了,如果继续没有食物和水,又不能短时间内走出沙漠,你必然会倒下。3、从你论题内容上分析,出现在沙漠中的小孩只有5岁,而且小孩是拥有够他一个人走出沙漠的食物和水,那说明的是不是距离走出沙漠的路程不会太远呢,甚至小孩可能可以指引你离开沙漠的正确方向。4、最后就要回答你要不要抢小孩的食物和水,我觉得你应该带上小孩,利用一些野外求生的技能(例如喝尿水、吃昆虫等)再坚持走下去,不能放弃,也许生存的希望就在眼前。你不带上小孩又不抢他的食物和水,可能两人都会倒在沙漠中;如果你抢了小孩的食物和水,抛弃小孩,那么说明你自私,在危难之际可以为了个人出卖身边的其他人,没有大局意识。尽管你抢了小孩的食物和水,也未必真能够找到出路,最后害人害己。

182 评论

黑粉精灵

往坏处写多谢弊大于过

332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翻译方向选题

    可以找清北医学翻译,这家收费不贵,价格也合适。

    晴天花生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主题方向

    1. 注重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

    会员27643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俄语论文选题方向

    俄语毕业论文范文这里有

    败家小歪歪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日语论文选题方向

    这个百度一下吧。、

    全能小吃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美学论文选题方向

    论文的题目不仅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的核心内容,也是读者最先映入眼帘的内容。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论文选题目录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文学论文选

    一叶扁舟8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