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3

茱莉亚罗伯杨
首页 > 期刊论文 > 大地电磁法勘探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气球飞哇

已采纳

这种色散将导致非物理原因引起的脉冲波形的畸变、人为的各向异性及虚拟的绕射参考文献〔1〕文舸一.计算电磁学的进展与展望〔J〕.电子学报,1995,

85 评论

夏天天夏天

李立

(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廊坊065000)

摘要利用深大地电磁测深结果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地电结构。30km深度的地电结构复杂,由很多大小不等电性各异的块段组成,大多数低阻区对应于高地温区。90km深度的地电结构相对简单,在高阻的背景上分布着一些低阻异常带,其中的松辽、华北地台东部以及扬子地台西部连成一片,构成了北东-南西向的巨大低阻异常带,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汾渭地堑、龙门山-攀西构造带位于该低阻带西侧,依兰-伊通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位于其东侧,推测该低阻异常带与上述断裂带的形成有关,并有部分熔融的地幔物质存在。150km深处的电性结构则以低阻为背景,在其上零星分布着高阻块体,其轴向线构成的“构造线”将中国大陆分割成若干地质构造单元。在新生代裂谷区和近代活动构造区大多存在壳内低阻层,且深度浅,浅源地震的震源一般分布在壳内低阻层以上。上地幔低阻层的深度变化较大,最浅处仅50~60km,而最深可达200km以上,东部地区平均约100km,西部地区约120km。从东北的松辽地区经华北地台东缘向西南沿汾渭地堑再折向南直到扬子地台西缘有一个北东-南西向的巨大的上地幔低阻层隆起带,大部分上地幔低阻层隆起区与高热流区以及强震震中分布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地壳上地幔电阻率中国大陆

1引言

本项研究的数据是基于地质矿产部系统十余年的大地电磁测深(MTS)深部调查结果以及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质院校等单位多年的MTS结果[1~24]。搜集并整理了近1000个测深点的资料得出了30km、90km、150km深度的电阻率值,壳内低阻层以及上地幔低阻层的深度值,并将这些数据按1°×1°的经纬网格分别进行平均,以平均值代表每个网格的电阻率值与低阻层的深度。由于深大地电磁测深的测点分布不均匀,尚有不少空白区,有些空白区的壳内与上地幔内低阻层的深度是用大地热流值估算的[25],因此只能粗略地给出中国大陆深部的地电结构与格架。

2不同深度上的地电特征

根据30km、90km以及150km深度的电阻率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地电结构,它们基本上反映了地壳内、岩石圈底部以及岩石圈以下的电性结构。

2.130km深度

在30km深度上电阻率的变化无规律,由很多大小不等,电阻率各异的块段组成,说明了地壳内构造复杂。根据岩石电阻率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地壳内的低阻异常大多是由含流体或石墨化的地层引起[26,27]。多数的低阻异常带与高地温区对应。

2.290km深度

图1中国大陆90km深度上的地电结构及低阻异常

①松辽地块;②华北地台东部;③扬子地台西部与地台东缘;④华南褶皱系东部;⑤腾冲褶皱带;⑥青藏高原;⑦祁连褶皱带;⑧鄂尔多斯西缘的银川地堑;⑨天山-北山褶皱带;⑩阿尔泰褶皱带;⑪班公错-嘎尔地区。图中等值线为松辽—扬子正磁异常[28]

90km深度上的地电结构较为简单,在高阻的背景上分布着一些低阻异常带(图1),它们是松辽地块、华北地台东部、扬子地台西部与该地台东缘、华南褶皱系东部、腾冲褶皱带、青藏高原、祁连褶皱带、鄂尔多斯西缘的银川地堑、天山-北山褶皱带、阿尔泰褶皱带以及西藏西缘的班公错—嘎尔地区。其中的松辽地块、华北地台东部以及扬子地台西部连成一片,构成了一个北东-南西向的巨大低阻带,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汾渭地堑、龙门山-攀西构造带位于该低阻带西侧;依兰-伊通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位于东侧,推测上述断裂构造带的形成与该低阻异常带有关。这一北东-南西向的低阻带与安振昌编制的卫星磁异常图[28]中的松辽-扬子正异常带基本吻合,推测该低阻带是上地幔的隆起区。

90km深度上的低阻异常大多分布在岩石圈的减薄区,那里可能存在部分熔融的地幔物质。

2.3150km深度

150km深度在低阻的背景上零星散布着一些高阻块(图2),大部分地区的地幔物质已处于部分熔融状态,只有松辽地块北部、冀鲁陆核东部、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接合处,右江褶皱带南部、龙门山-攀西构造带、柴达木地块、祁连山褶皱带、阿尔泰-天山地区以及西昆仑山表现为局部的高阻区。推测上述高阻区是由难熔的残余地幔物质形成的“硬块”。这些高阻块体有可能是深部构造带的标志,如果将一些高阻块体的轴向线分别连接,则可得出6条有趣的“构造线”F1—F6。自西昆仑山经柴达木、祁连山及其东延部分直到冀鲁陆核南端构成近东西向的“构造线”F1,它将中国大陆分割成南北两大部分,准噶尔、塔里木、华北地台位于其北侧,青藏高原、扬子地台及华南褶皱系位于南侧。松辽地块北部的轴向线向南延伸则与郯庐断裂带相连构成北东-南西向的“构造线”F2。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系间的高阻块体轴向线向西南延伸与右江褶皱带的高阻轴同线相连构成“构造线”F3,它可能是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深部边界。除此尚有位于龙门山-攀西的“构造线”F4以及天山-阿尔泰“构造线”F5,它们可能分别反映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的深部边界以及准噶尔地块的深部边界。

图2中国大陆150km深度上的地电结构及低阻背景上的高阻块体

①松辽地块北部;②冀鲁陆核东部;③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接合处;④右江褶皱带南部;⑤龙门山-攀西构造带;⑥柴达木地块;⑦祁连褶皱系;⑧阿尔泰-天山地区;⑨西昆仑山;F1—F6为高阻块体轴向线构成的“构造线”

3壳内低阻层的深度变化

在中国大陆上除华南褶皱系、扬子地台及松辽地块的部分地区外,大多发现了壳内低阻层。壳内低阻层的深度一般为15~30km,厚度几到十几公里,电阻率几到几十欧姆米。大多数的壳内低阻层与活动构造区对应,且地温较高(表1)。此外,壳内低阻层的上隆区还与莫霍面的上隆区(图3)以及上地幔低阻层的上隆区(图4)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多数浅源地震的震源位于壳内低阻层以上(图5)。

表1壳内低阻层上隆区

图3壳内低阻层上隆区与莫霍面上隆区的分布

①松辽地块北部;②华北地台东缘;③汾渭地堑;④二连-呼和浩特-东胜;⑤南北地震带北段;⑥祁连山;⑦松潘-甘孜-康滇地区;⑧雅鲁藏布江-腾冲地区;⑨天山-准噶尔地区;⑩北山;⑪下扬子地区;⑫泉州-赣州地区;⑬洞庭盆地;⑭建始-恩施盆地;⑮西昆仑北部;⑯班公错-嘎尔地区

图4汾渭地堑壳内低阻层与上地幔内低阻层的对应关系[5]

图5拉萨与唐山地区壳内低阻层与浅源地震震源分布[29]

4上地幔内低阻层的深度变化

中国大陆上地幔低阻层的顶面深度变化很大,从最浅的50~60km到最深的200km以上,平均深度为100~120km,一般情况下,中国的东部地区浅,西部地区深(图6)。从东北的松辽地区经华北地台东缘,向西南沿汾渭地堑再折向南直到扬子地台西缘有一个北东-南西向的巨大的上地幔低阻层隆起带,在90km深度的地电结构图上也清楚地显示了一个巨大异常带。

一般情况下,上地幔低阻层顶界面是岩石圈的底界面,因此根据上地幔低阻层的深度粗略地给出了岩石圈的厚度,并对中国大陆的岩石圈进行了分区,岩石圈厚度小于100km的地区定为岩石圈减薄区,岩石圈厚度大于120km的地区定为岩石圈的增厚区。表2给出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厚度。

岩石圈的减薄区大多对应于高热流区(图7),多数的强地震分布在岩石圈减薄区。这些都说明岩石圈减薄区具有活动构造带的特征。有资料[30,31]表明大型内生金属矿多数分布在岩石圈的减薄区或岩石圈厚度的陡变带上。因此,上地幔低阻层的起伏变化对矿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图6中国大陆上地幔低阻层的深度(单位:km)

表2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厚度

5结论

在90km深的上地幔内发现一个自松辽盆地直到扬子地台西部的北东-南西向巨大低阻异常带,推测该低阻异常带是上地幔的隆起带。

中国大陆自90km到150km深的上地幔是由塑性的“软体”和致密的“硬块”组成,而不是简单的层状结构。中国大陆150km深度的大部分地区,地幔物质已处于部分熔融状态,反映为低电阻率,只有局部地区为高电阻率,它们构成的一些“构造线”有可能是大地构造单元的深部边界。

图7岩石圈减薄区与高热流区(金昕)的分布

①松辽-华北地区;②扬子地台东缘-华南褶皱系东部;③鄂尔多斯西缘;④汾渭地堑;⑤康滇隆起区;⑥腾冲褶皱带;⑦金沙江-玉树地区;⑧东昆仑;⑨祁连褶皱带;⑩天山褶皱带;⑪二连-东乌珠穆沁带

在多数的近代活动构造区内均发现了壳内低阻层,且埋藏度浅,一般小于20~25km。

在上地幔内发现一个自松辽至扬子地台西缘的北东-南西向的巨大的低阻层隆起带。

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为100~120km,东部小于西部。岩石圈的减薄区大多位于活动构造区内,并与高热流区以及强地震区对应。

参考文献

[1]袁学诚,李立,金国元等.西藏洛扎—羊八井地区的磁大地电流地壳测深.地质学报,1985,59(1):25~32.

[2]李立,金国元.西藏地区岩石圈的电性与热状态.地质矿产部物化探研究所所刊,(2),121~128.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3]李立,金国元.攀西裂谷及龙门山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物探与化探,1987,11(3):161~168.

[4]陈沪生.下扬子地区HQ—13线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及其地质意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9(3):211~222.

[5]邢集善,姚典群,黎明.试从地球物理资料论山西地堑系的构造特征.山西地质,1989,4(2):95~108.

[6]蒋宏堪,战双庆,王宏勋.十堰至洛阳大地电磁观测结果.物探与化探,1990,14(4):285~291.

[7]蒋宏堪,战双庆,王宏勋.湖北麻城—九宫山剖面深部地质特征初探.物探与化探,1990,14(5):357~364.

[8]詹麒.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的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及其初步地质成果.地球科学,1990,15(增刊):97~106.

[9]罗志琼.开封—灵壁大地电磁测深研究.地球科学,1990,15(增刊):87~95.

[10]张胜业,欧阳昌定.大地电磁测深在鄂中地区区域地电结构探测中的应用.地球科学,1990,15(增刊):79~85.

[11]李立,金国元,刘畅往等.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的地电特征.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2]蒋宏堪,战双庆,王宏勋.四川大足—福建泉州深部地电特征.地球物理学报,1992,35∶214~222.

[13]顾群,孙洁,史书林等.华北、西北一些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内高导层.地震地质,1980,2(2):21~29.

[14]国家地震局《深部物探成果》编写组.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271~285.

[15]吴广跃,曾陆海.大地电磁法在福建漳州地热区的应用.地球科学,1988,13(3):325~333.

[16]张云琳,安海静,刘晓玲等.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横向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地震地质,1988,10(2):65~73.

[17]孙洁,徐常芳,江钊等.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地震地质,1989,11(1):35~45.

[18]高文,蒋邦本,白登海.邢台地震区大地电磁观测与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0,33:291~297.

[19]邓前辉,刘国栋,刘金汉等.湖北襄樊—福建罗源的大地电磁测量与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研究.地震地质,1990,12(2):149~157.

[20]史书林,徐常芳,王继军等.辽宁义县—内蒙古乐乌珠穆沁旗剖面深部电性研究.地震地质,1991,13(2):115~125.

[21]孔祥儒,刘士杰,张建军等.福建东部地区大地电磁测深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1,34:724~735.

[22]白登海,张丽,孔祥儒.内蒙古东部古生代块体碰撞区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3,36:773~783.

[23]秦国卿,陈九辉,刘大建等.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地球物理学报,1994,32:193~198.

[24]Белявский,В.В..ГЕ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МОдЕЛЬТЯНЬ-ШАНЯ.Физика Земли,1995,(1):3~13.

[25]Adam,A..Geothermal effects in the formation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zones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Earth.Phys.Earth Plan.Int.,1978,17:21~28.

[26]Ваныян,Л.Л..Мекдународный симиозиум“Природа злектропроводности земнойй коры”.физика Земли,1995,(1):95~96.

[27]Жамалетдинов,А.А..Модель Электропроводности Литосферы по Результатам Исследовании с контролируемыми источниками поля.Ленинград:Наука.1990,125~147.

[28]安振昌,马石庄,谭东海.中国及邻近地区卫星磁异常的球冠谐和分析.地球物理学报,1992,35(增刊):188~201.

[29]马杏垣.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30]Щеглов,А.Д..Эндогенная металлогения и тектоносфера.Геотектоника,1990,(5):9~16.

[31]郭文魁,刘梦庚.中国内生金屑成矿图.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32]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29~65.

334 评论

sisley0522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同时也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武盛,王守杰,吕锦有等.辽宁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2008.4(2):25-29

[2]李智慧,姜延辉,郁凌峰.辽宁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1(11):30-34

[3]赵秀风,弓丨水隧洞洞内消能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6.

[4]袁丹青,陈向阳,白滨等.水力机械空化空蚀问题的研究进展[J]#灌机械,2009.7(27):269-272

[5]肖富仁,苏玮,消能工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旳应用[J].水电站设计,1991.7(1):63-69.

[6]李超,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7]王才欢,肖兴斌,底流消能设计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四川水力发电,2000.1(1):79-85.

[8]张慧丽,王爱华,张力春,底流消能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2:82

[9]方神光,吴保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闸前变水位运行方式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9.9633-639.

[10]李冰,变水头无压输水隧洞洞内消能和稳定输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7.5.

[1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教研室.水力计算手册[M].水利出版社,1980.

[12]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13]赵昕,赵明登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4]刘亚坤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5]李桂芬.水工水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9(3):183-189

[16]左东启等.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SL155—95.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1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专题)模型试验规范(SL156~165-95)[M],水利水电出版社.

[19]电力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陈肇和等人翻译,泄水建筑物水力计算手册[M],1993.11.

[20]刘士和.高速水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水工模型试验(第二版)[D],水利出版社,1985.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5-17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

[3]陈泽民.中国矢量数据交换格式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5):451-455.

[4]吴文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8-29.

[5]Kang-tsungChang著,陈建飞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3-44.

[6]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7]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0-133.

[8]陈先伟,郭仁忠,闫浩文.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中图斑拓扑关系的创建和一致性维护[J].武汉大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4):370-373.

[9]毋河海.关于GIS中缓冲区的建立问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J].1997,22(4):358-364.

[10]张国辉,胡闻达,李慧智.基于GDI+的缓冲区建立及边界描述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27(3):292-232.

[11]冯花平,连文娟,卢新明.求缓冲区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57-59.

[12]张欣,陈国雄,钟耳顺.优化栅格细化算法的`线状地物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2007,9(3):25-27.

[13]潘瑜春,钟耳顺,刘巧芹.土地资源数据库中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2001,24(6):12-17.

[14]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15]尹为华,刘盛庆.ARCGIS在地类面积统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9.

[16]刘洪江,曹玉香.基于ArcGIS实现地类图斑净面积的计算[J].城市勘测,2012(10)114-116.

[17]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18]任娜,张道军.基于空间推理及语义的图斑扣除线状地物面积关键算法及其在土地调查建库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39(35):22013-22016.

[19]计长飞.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化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4):159-163.

[20]马欣,吴绍洪,康相武.线状地物的区域影响模型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87-94.

[1]韩绍伟.GPS组合观测值理论及应用.测绘学报,1995,21(2):8-13.

[2]常青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理论研究.航空学报,1998,5(19):614-616.

[3]王泽民,柳景斌.Galileo卫星定位系统相位组合观测值的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6):723-727.

[4]申俊飞,何海波,郭海荣,王爱兵.三频观测量线性组合在北斗导航中的应用[J].全球定位系统,2012,37(6):690-695.

[5]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2.0版)[R].2013,12:3-6.

[6]邢喆,王泽明,伍岳.利用模糊聚类方法筛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1):23-26.

[7]黄令勇,宋力杰,刘先冬.基于自适应聚类算法的GPS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优化选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31(4):99-102.

[8]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熊伟,伍岳,孙振冰,王泽民.多频数据组合在周跳探测和修复上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4):319-322.

[11]伍岳.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D].武汉大学,2005.

[12]楼晓俊,李隽颖,刘海涛.距离修正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2,32(3):646-648.

[13]徐军,陶庭叶,高飞.GLONASS三种载波频率组合值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1):86-89.

[14]陶庭叶,高飞,李晓莉.一种高精度GPS卫星钟差预报方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3-4:56-61.

[15]何伟,陶庭叶,王志平.基于改进FCM的北斗三频组合观测值选取[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已录用).

[16]何伟,李明,阚起源.抗差加权非等时距GM(1,1)模型在大型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4-3,34-37.

[17]徐军,陶庭叶,高飞,张京奎.基于GLONASS三频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与修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6):45-49.

[18]罗腾,白征东,过静珺.两种周跳探测方法在北斗三频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测绘通报,2011(4):1-3.

[19]范建军,王飞雪,郭桂蓉.GPS三频非差观测数据周跳的自动探测与改正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5):24-26.

[20]刘旭春,伍岳,黄学斌等.多频组合数据在原始载波观测值预处理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7(2):14-17.

[21]梁开龙,张玉册.现代化GPS信号的宽巷组合及其求解模糊度研究.测绘通报,2002年第4期:l-3

[22]张成军,许其凤,李作虎.对伪距/相位组合量探测与修复周跳算法的改进[J].测绘学报,2009,38(4):402-407.

[23]刘旭春,伍岳,张正禄.GPS三频数据在周跳和粗差探测与修复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6,31(5):334-339.

[24]王帅,高井祥.利用三频组合观测值进行GPS周跳探测与修复[J].测绘科学,2012,37(5):40-42.

147 评论

相关问答

  • 地质勘探毕业论文

    因你的叙述的材料背景少,所以本人跟你几点参考,愿对你有帮助。题目的话你根据你做的重点来定题,作为金属矿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分析:矿床(矿产)的等值线构造图的描绘

    靓丽人生00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地质与勘探论文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煤炭生产方针、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现状,讨论了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提高勘探精度,开展动态地质研究

    么么哒狂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安徽地质勘探毕业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

    多好的青年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地质探勘毕业论文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工程地质勘查为调查工作,进行是为了研究影响建筑的地质因素,水文条件、一些天然的地质现象、岩土的力学性质及地质构造为地质勘查的主要因素。以下是我

    Leven小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地质与勘探编辑部电话

    1,单位名称: 西南有色三0六勘察工程有限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晋宁县中和乡大新 电话号码: 08715067540经营范围: 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 分机号

    燕郊美心木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