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7

szcarol617
首页 > 期刊论文 > 就业与创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牙签victor

已采纳

摘 要: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对高职院校所应承担的任务从两大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就业工作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评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讲,既是关系到学生安身立命的大事,也是检验学校优良与否甚至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大事。 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中,高职院校所起的作用应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它所应承担的任务可从两大方面进行探讨。 一、不断提高学校软、硬件条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2011年9月份《中国青年报》的一篇资料显示:今年高职院校的整体招生遭到了生源危机的猛烈袭击,在部分省甚至大面积出现大量零投档现象。但仍有少数高职院校招生却异常火爆。 为什么有些高职院校门庭若市,而有些高职院校却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作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校,应该以怎样的特色来吸引生源?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它是和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严峻的今天,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往往成为学生择校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所以,高职院校要想保持旺盛的生源,就必须牢记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具体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依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些学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设置成本低、易于教学、见效快的专业,造成学生就业时因专业雷同而竞争激烈;有些学校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热门专业,却不顾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办学质量是否达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并未真正合格,不能为单位所青眯。 针对上述各类情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考虑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要与其他高职院校“错位”发展,避免与其所设置的专业雷同,更要重视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强化体现特色的品牌专业,围绕品牌专业设置新专业,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作为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践、实训课的数量,提高实践、实训课的质量。以确保毕业生毕业时,不仅掌握岗位所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 (二)重视教材和知识的更新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职业技术教育是要求其教材应用性较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岗位及岗位的能力需求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一线教师对不适于社会岗位能力形成需要的教材内容,甚至教材本身进行修整调适或更换。 同时应督促和鼓励教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一方面在教学中尽可能调整和补充现有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适当地增加并加重讲授具体操作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组织有关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学一线的教师编写高水平的高职专业教材。 (三)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要培养出真正合格的高职生,关键是要有一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既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又要有类似工程师或技师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其基础理论知识一般都比较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职业院校应将他们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同时要允许并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支持专业课教师每年到企业挂职、实践,及时掌握生产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四)增加实践、实训的学时,使学生深入第一线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生产发展、满足企业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核心。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模拟训练环境、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产教(学)结合、依托行业、背靠企业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加强实习过程的引导和监督,不使实习的方式和过程流于形式。以实训实践代替参观、课堂作业,以此为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评份的参考,并使平时成绩占期末成绩一定比例,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发展观,要求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学校寻找自身因素,通过加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措施,为市场提供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还可通过对学生就业的心理进行引导和向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实现就业。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作为高职生,心理定位一定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而不是输送高级科研人才,所以,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上更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对未来应该要有明确的心理定位,就业时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技术银领,要放得下架子。 各高职院校可以就业指导课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主渠道,针对高职生在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时,着重帮助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切实转变“就业定终身”观念; 2、必须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 3、大学生要转变精英意识,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行择业,要转变就业“盲目攀高”的观念; 4、要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5、拓宽就业渠道。能进入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仅为少部分,非公有制单位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6、就业要主动。 (二)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提供及时、安全可靠的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是择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可靠保证。就业信息并不仅仅局限于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它还包括政府和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为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 规章制度 、政策。 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作为毕业生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因此学校应细致入微地向学生提供和介绍各种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时确定择业的方向。对于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同学,更应该让其了解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工商注册、行政审批、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政策,并通过创业培训课程的实践等,帮助大学生以创业带就业,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另外,向毕业生提供真实可靠的求职信息,也是学校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在指导毕业生分辨各种信息,发布各类安全可信的就业网站的同时,还可以可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稳定可持续的用人信息,以促进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朱霞,刘建忠.专业建设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关系[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2]课题组成员:梁玉光,杨钟诚,蒋光明.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服务重装基地建设――德阳重装基地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德阳市教育局课题组,2005-8-19.□

217 评论

haorantaba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01。

2、席升阳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05

3、王英杰、郭小平主编。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006.09

4、彭行荣主编。创业教育——21世纪高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适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8

5、高建伟、丁德昌主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2

6、储克森主编。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6

7、董平、石爱勤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通识课规划教材——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8、胡长健、孙道胜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

9、张涛主编。创业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2

10、伍维根、张旭辉、彭德惠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西南交大,2007.08

11、徐振轩编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6

12、陈敏主编。创业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8

246 评论

小树旁的小树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 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二、 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表1,1970-1982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与成人失业率之比。国家 1970 1976 1980 1982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2.12.41.82.22.23.02.41.53.1 3.32.52.73.21.73.63.13.12.6 3.82.42.83.62.03.83.63.12.6 2.92.22.93.72.13.93.32.42.3(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就业展望》,转引自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2008)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M.Blaug)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表2,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状况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毕业一年后失业率(%) 毕业五年后失业率(%) 所有劳动者失业率(%)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 2408026050282602012014510 66.949.642.740.646.1 2017mm58 92055246 116mm31 610mm17 9.75.95.2m16.6 6.27.04.77.313.8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等问题也是对这种观点的补充。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4);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2003,3)。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由非市场因素产生的。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2000,5)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第三种观点则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力下降。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二)、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1. 扩大就业市场。傅军(2007)指出,目前我国失业群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供需量的矛盾、供需结构的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等几个方面构成。他提出:(1). 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增加就业容量。(2). 促进劳动力流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盘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3).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化。刘俊艳(2010)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很多大学生将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2.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朱继光(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特色项目的研究,指出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第一,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傅军(2007)提出“突出就业再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劳动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萨如拉(2004)指出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有这几方面的要求: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3.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帮助学校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朱继光(2009)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王霆(2007)的研究表明,各高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刘介明和史金平(2010)提出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大学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一)、研究的不足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较少。(二)、研究的趋势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四,参考文献[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80.[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美)Elchanan Cohn,Terry.G.Geske.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9[5],(美)Wayne K. Hoy,Cecil G. Miske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eventh 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161 评论

相关问答

  • 就业创业课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新闻传播学类高校毕业生创业优劣势分析及方向探究的论文 摘要: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加上媒介逐渐融合的趋势,社会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新

    lulubukema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经典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论文题目

    在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也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欢

    zhang太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教育与就业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

    皇后镇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生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写毕业论文需要注

    拉菲兔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会计教育与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三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引导语: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

    心无车马喧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