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0

金舟创元
首页 > 期刊论文 > 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论文开题报告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的臭熊熊

已采纳

浅谈校园文化与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风建设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学风是高校学术气氛、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从正面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建优良学风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培养学生和提高全员文化乃至综合素质为目的,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先进性、教化性和辐射性,校园文化是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通过几代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职工、学生认同的有学校特色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必须立足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目前高校改革发展的现状。高校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是一种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高校学术气氛、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二、校园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导向和激励的功能。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好的学习风气会影响和感召学生,对学生综合发展和学生建设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充分挖掘、整合文化育人的资源,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学风建设新的突破点。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引导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健康的校园文化,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它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得知情意行,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受到熏陶,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如言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校园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学校凝聚力,对外增强学校竞争力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毕业于不同院校的学生在行为举止、思维习惯方面会有所不同。如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使学生有“民主”、“批判”之风;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使学生有“严禁”、“认真”之风,大学这些独特的传统和精神气质,形成了鲜明特色校园文化的'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铭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三、校园文化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事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充分认识加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紧密结合社会文化的原则,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紧密结合社会所体现出来“常为新”、“常向上”的精神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顺利地融入社会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学风建设。 (二)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以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结合学校专业优势,充分发挥雕塑、手工艺等专业特长,在校内设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浮雕或景墙。在教学楼及办公区域悬挂一些名人名家作品或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美术、手工作品,建设充满学习风气的校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科学人文知识,让学生在思想品德、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三)建立学术科技活动平台,鼓励、支持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和实践,营造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 通过引导和资助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活动,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管理,注意调动和发挥教师和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四)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统计有85%的大一新生会报名参加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会、学生社团,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富有时代精神、生动具体的活动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 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动漫COSPLAY动漫协会,该社团演出的节目全部都是协会成员根据动漫作品改编,从演出服装、演出道具的准备到排练都是协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形式多样的协会活动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动漫艺术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坚持校内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搞得风风火火,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应当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育内容贯穿于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之中,建立教学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教育体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拓展,以创新教育为突破,构建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联动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六)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的主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2]郑廷友、陈静、冯亮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3) [3]李倩茹,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4]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345 评论

小蟠桃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首先必须“传道”。道者,道德、品德、做人的道理也。现代,国家教育部明确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明确了它的重要地位,指明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着力打造品学兼优的人才。当前,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学生的思想也大都是健康向上的。笔者从教农村小学多年,一直是班主任兼教思品课,发现了农村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学校重智轻德近年来,初中、高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把德育工作渐渐置于末位,这种风气也彼及到了小学,这便是所谓的重智轻德。因为“大环境”的“重智轻德”,很多“小环境”也随之而改。对教师而言,每年度的教师岗位考核表无异于学生的成绩单。考核结果代表着老师每学年的成绩,所得到的成果,任何一个老师也不敢对考核表等闲视之。可是,综观考核表,对师德有量化的条例,但在大分值的实绩考核,却找不到关于学生品德的教学效果的量化考核分数。对小学而言,语数便是教学效果的全部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老师。但是据资料表明:在对被测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中,老师群体占其数额之大是令人咋舌的。为师者自己也存在那么多的心理缺陷,何谈培养心理健康明媚的学生。要知道,心理素质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德育教材相当好,有深度,有广度。如果有心,那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我们没有余力把思品课上透彻到语、数的程度。思品课,老师浮光掠影,方式简单;学生走马观光,认识模糊。要上好思品课真的不容易,要说要写要唱要画要做要演,要课前准备,还要课后总结。疲于语数的老师难以充分利用开发其潜能,这是相当可惜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可否认,品德的主流是好的。在家长看来,孩子成绩好便是可值得骄傲的。在学校,语数好的学生倍受师生的关注。我们当然希望学生品学兼优,但当学生优秀的成绩与品德发生小冲突时,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品德。而普通学生,老师的关注程度就更少,他们不好的表现为:他们会乱扔垃圾,会不敬师长,对爱集体,爱祖国认识模糊等,但是在教师看来,好象这类问题可以先放一放。与上两种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品德特别不好的学生。他们是德育的重点生,他们应该受到重视。可以说,他们如任其发展则会成为害群之马,现在给学校,将来给社会造成危害。更何况,这些学生给学校带来的不只是损失,来自社会上的舆论将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作为当务之急,老师必须对他们加以教育匡正。二、家庭教育不当家是孩子出生成长的地方,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然而商品经济大潮下,许多父母外出务工,他们被留下来给爷爷奶奶----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爷爷奶奶除了能满足留守孩子的生理需要,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心有余力不足,对孩子的思想关注程度也是很低的。隔代教育,使孩子失去了与父母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而且由于“隔代亲”对孩子的溺爱,老一辈与现代教育的格格不入的教育方法等都对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性格孤僻,行为学习习惯不好,自控能力差,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等。相比留守孩子,非留守孩子幸运很多,可以享受父母带来的温暖与亲情,但问题也是不容乐观的。首先,家长也重智轻德。为了学习成绩,孩子就是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读书的机器,自己想做的事不可做,自己能做的事被“剥夺”,他们只要一心读圣贤书就可以。久而久之,孩子对现实麻木,对亲情麻木,他们不体谅父母,不关心父母,自私心强。他们自己也认为学习好代表一切好。其次,家长忙于生活,无暇管教孩子,而且家教方式简单甚至粗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毫无感染力,当孩子犯错时,便是打和骂。他们对孩子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暴风雨”过后,孩子心灵是“枝折花落”,产生厌家、仇恨的心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最后,家长本身未能做好示范作用。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说的是一套,背着孩子做的是另一套。孩子发现后,先震惊后不信父母也是在情理之中。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脏话连篇,动作粗鲁。人格上的缺陷也袒露无余:比如不诚信,自私心强,只爱小家,不爱大家。有此熏陶哪个孩子不入色入香入味呢?三、社会环境熏染社会上,大人间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长期存在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时刻产生着极大的威胁。小学生辨是非能力差,最容易被感染。另外,农村精神文化产品少,有也是粗劣,低俗的。集市上内容荒诞的VCD片,内容不健康、错字连篇的盗版书是他们的主要精神食粮。家长娱乐,孩子也娱乐,但能乐出什么好东西来呢?孩子是什么呢?我把他比喻成鸡蛋,身体是外壳,蛋清是各种文化素养,知识,技能等,而核心的蛋黄应是他的品德。我们要用教育,家长的关心,社会的熏陶“孵”出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个建议:(一)注重学科渗透 多辟德育途径相比思品课,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好,更透彻。当然上好品德课也是非做不可的。但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倒也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同时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素养。这情感若理解为品德虽然有些牵强,但我个人看来也是合适的:对大自然的情感也是品德,对人间美好感情的珍惜更是品德。在我看来,语文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绝好的品德教育素材。《给老师的一封信》教育学生尊重老师;《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教育学生爱祖国,要有拼搏精神;《果园机器人》教育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将来也为科学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每组课文侧重点不同,有些偏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如《夏明翰英勇就义》;有些则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洞察力,爱大自然,如《观潮》;还有些用一个个隽永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如《落花生》。除课本外,学生的课外作业也能发掘出思想教育的素材。表现明显的是文短意长的阅读材料,如《敬重卑微》向我们说出团结和智慧的重要性,《微笑难忘》教育我们常怀一个善意的微笑会给别人带来温暖,《野鸭》展示了伟大的母爱。这些文章,除了阅读教学,还必须记住挖掘出其深刻的思想来。语文课可以学科渗透,其他学科也可以。美术课教给学生认识美的方法,以及美本身;音乐课教给学生美好的声音;运动本身就是美。这种“细雨”更能“润物”。另外,我们要多开展一些感性的活动,给学生以感性的思想认识。比如植树节植树,雷锋日学雷锋,清明扫墓等。小学生小,我们要在行为前或行为后阐明意义,这是很有必要的。再比如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收看大型教育活动,比如长征组歌,这可说是本小利丰。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生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隐性德育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作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学校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设置等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都会起作用,因为校园建筑、环境 设施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 学校管理体制是否民主、集体生活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理与否学校与班级的传统、校风班风、领导方式、人际关系、 教师言行等等,都将成为隐性德育课等等。学校精神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它所传载、倡导的道德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学校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二)改变评价体系 体现客观动态在方式上,我们要改变以往只由老师给学生“一锤定音”的方法,可以采用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师互评的方式,使评价不定性,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对德育工作质量反馈的有效手段。在手段上,要改变量化为主的技术性办法,而采取座谈、访问、问卷调查等激励性评价方法,尊重学生,以表扬与激励为主,增强学生思想行为的内动力。在内容上,不要过多地关注纪律、卫生行为,而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多种智力,非智力因素,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使个性潜能更好地发挥。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成长银行”。“成长银行”是学校立足校本实际,结合课程改革而开展的一种新的农村小学德育评价载体和平台。它借鉴银行机构的操作方法和理念,结合学生德育实际,为每位学生办理一张德育“成长银行卡”,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从思想面貌、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给“星”鼓励,每颗星可以换算成相应积分,存入学生“德育银行个人分数账户”。当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后,予以表彰和奖励,从而调动学生进步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善于合作、积极向上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品质。(三)与家长社会联手 共同打造良好环境在农村,不可否认,德育的主力军肯定是老师,但还有很多可借用的社会力量。为了不让“5+2=0”,我们必须与家长联手,与当地政府联系,把德育工作做大做实做强。何况,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所以我们必须做:1.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让老师了解孩子,让家长老师共同合谋出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方法。通过校训通平台及时发布学校的活动开展情况。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清楚每一位孩子家庭的联系方式。并且与家长多联系。2.请当地派出所做法制报告,了解法律。3.让孩子走进工厂、社区、烈士墓等去亲身实践,体验感悟,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请当地政府整顿文化市场。地摊上不健康的文化制品该清的就清,该扫的就扫,多建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中心,多搞一些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总之,只要我们正视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寻求更新的方法,我们的孩子的行为举止将更文明,思想品德将更完善,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参考文献][1] 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2] 李晓蕾;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 [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3] 潘慧芳;小学德育新课程的课堂文化解读 [J];中国德育;2006年08期[4] 论学校隐性德育课程的优化[J]教育探究;2006年03期[5] “成长银行”:农村小学学生德育评价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德育;2007年12期

327 评论

相关问答

  • 以幸福校园为主题的论文

    “幸福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着力构建幸福校园呢?谈点肤浅的看法。一、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是构建幸福

    小珠珠12399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以大学舍友为主题的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背景: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2、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在该领域内有什么促进作用。3、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当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状态。4

    梁小姐1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校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 文章题目 作者及工作单位 摘(提)要 关键(或主题)词 引言 正文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必要时) 统计图

    鹿脸脸舅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校园文化为主题的论文800字

    为创建文明校园而努力为创建文明校园而努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

    KingkonG1987021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以校园管理为主题的论文

    我心目中的学校管理者 “教干”是教育干部的简称,或曰俗称,多指学校各层级、各层面的管理者,有时被称作学校“领导”。“教干”这种称呼是否是赣榆本

    飛846968264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