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7

晶莹剔透0702
首页 > 期刊论文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答辩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lue-taste

已采纳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9 评论

减肥的小新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包信和所长的带领下,着眼于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入手,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并举,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学术环境和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了一支以国际知名专家为龙头,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科研队伍。包信和院士在会上发言——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创建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包信和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研究所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在领导分工中,他直接分管人才工作。他经常提到:研究所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各项工作要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研究所的发展战略中去思考和实践。他始终坚持鼓励扶持青年学者勇挑重担,实现了学术带头人的代际转移;坚持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相结合,推进了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坚持研究队伍的动态优化,不断提高队伍整体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科技、管理队伍和科研环境创建协调发展,营造了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保证了整个研究所科研、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为保证优秀人才在一个较高的工作平台上开展工作,化物所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实验工作条件。对引进的“百人计划”入选者,提供2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和100平方米以上的实验室。对杨胜利院士和杨学明博士的实验室,分别投入2000万和1000万元的学科创建和实验室创建经费。此外,还设立了所长科研基金、创新基金、青年基金、博士探索基金等支持青年研究人员自由选题开展科研探索工作。5年来,化物所用于人才的各类基金总额已达12580万元。通过所里各类基金的支持,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热情。在坚持高标准创建科技队伍的同时,包信和所长带领全体职工不断营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和人文环境,加速实现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的代际更新,坚持服务科研、管理创新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提高个人素质和服务能力,重视研究生培养,加强创新文化创建和团队精神培育,实现了整个研究所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创新。——重视人才引进,为引进顶级人才亲历亲为。包信和同志任所长以来,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2000-2003年,全所共引进了73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其中留学回国人员40余位,18位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对国内外顶尖人才,包信和所长更是亲自商谈引进事宜。2000年,大连化物所引进了台湾中研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博士。杨学明博士是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曾获海外华人物理协会2001-2002年度亚洲成就奖、2000年美国JILA访问学者奖、2001年国际自由基会议Broida奖、ISI的经典引文奖。为了使杨学明博士能够加盟到化物所,包信和所长先后两次亲赴台湾商谈引进事宜。包信和的诚意打动了杨学明博士,他决定放弃在台湾的职位和到美国发展的机会,接受邀请到大连化物所工作。他说,大连一直给我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这些年我也一直关注着大连化物所的发展,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水平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在这里可以干一番事业。杨学明博士现担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项目“化学反应的本质及选控”首席科学家;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杨学明博士的领导下,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分子动态化学创新团队,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国际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杰出科学家,使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步入国际一流行列。他领导的课题组连续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进一步提升了大连化物所的国际影响力和基础研究水平。2001年,为加强生物技术学科创建,包信和所长多次组织全所各方面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决定组建生物技术部,并亲自邀请杨胜利院士来所担任生物技术部主任。经过多次争取,杨胜利院士终于在2001年11月从包信和所长手里接过聘书,成为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杨胜利院士担任生物技术部主任后,通过研究单元整合和学科目标凝练,全面提升了生物技术部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使生物技术研究在国内和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均占有一席之地。曾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年仅36岁的张东辉博士,是国际理论与计算化学界的新秀,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为了引进张东辉博士,包信和所长经过多方努力,邀请张东辉博士组建大连化物所理论与计算化学中心,并聘任了其他几位颇有潜质的青年学者加盟。目前理论与计算化学中心已经开始运行。包信和作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中英BP项目的首席执行官,与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家保持工作联系,他还担任着多个国际组织的职务,使得他有较多的机会和许多海外人才面对面地交流。包信和所长每次出席国际会议,都积极宣传大连化物所,介绍大连化物所的学科布局、研究方向及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介绍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介绍大连市的城市创建和环境气候,时时不忘吸引人才,热情邀请海外留学生来化物所发展创业。2004年初赴英国出席国际会议期间,他在剑桥大学偶遇2位留学生,经过深入交流,觉得这两位博士的研究方向正是化物所急需的,而且发展潜力很大,就热情地邀请他们来所访问。不久,两位博士先后来所访问并做学术报告,均对加盟化物所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表示在包信和所长的感召下非常愿意到大连化物所工作,现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关心人才成长,为培养优秀人才倾注大量心血。包信和所长非常重视各类专家的推荐申报工作,他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协同组织、精心筹划,认真做好各类专家的推荐申报工作。在2003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包信和所长组织全所研究员认真进行推荐和评议,尤其是院士大会答辩之前,他组织所内参选人员在化物所预先答辩多次,请有经验的老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2003年全国两院院士增选中,大连化物所共有4名科学家分别当选两院院士。包信和非常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对他们倾注了大量精力来培养和扶持。他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为科研人员搞好服务,要与上级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沟通信息,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李灿研究员任负责人的创新研究群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李灿本人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称号和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并于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领导的分子动态化学创新团队也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论证。张涛研究员2003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同时,积极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在国际组织和国内组织中任职,申报国家的各类基金和人才计划。1996年毕业的程谟杰博士在日本做了两年博士后,1998年慕名来到包信和所长的题目组,在包所长的合作和指导下,成长很快。2001年,所里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决定成立高温燃料电池课题组,在包信和同志鼓励下,经过竞争考评,程谟杰博士被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题目组现已步入良性运转阶段。包信和本人已培养研究生数十名,遍及世界各地,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人才。他的博士研究生马丁在读期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优化人才使用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建立竞争择优、公开公正的人才使用机制,包信和所长组织全所人员开展学科战略研讨,经过科技目标凝练,全所上百个课题方向整合成10个研究室、51个课题组,行政管理部门由11个精简为6个,全所的机关管理人员也由73人调整到50人左右。机构和岗位确定后,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所内外应聘人员在同一个起点上公平竞争。在2001年和2003年的两次管理骨干竞聘中,都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应聘人数达到岗位数量的数倍,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答辩,从所外聘用了10余位优秀管理人才充实到全所各级管理岗位上,进一步优化了管理队伍的结构,促进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所里把进入创新工程的人员分为骨干岗位人员和流动岗位人员。骨干岗位人员由所长聘任,任期四年;流动岗位人员由所长委托骨干岗位人员聘任。竞聘上岗做到三公开:竞聘岗位公开,竞聘程序公开,竞聘结果公开。通过竞争上岗,使一些人脱颖而出,走上了重要的岗位,而更多的人是转变了观念,由过去的“让我干”转变成为“我要干,而且干好”。通过制度保障为每位研究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不论背景和资历,都委以重任。现在51个课题组组长平均年龄只有39岁,最年轻的任组长时仅28岁,许多优秀博士直接被聘任为课题组长。近几年引进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周永贵、杨启华、赵宗保等,均只有30岁左右,现都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为大连化物所科研工作的新生力量。——关爱人才,为各类人才尽显才华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包信和所长的带领下,大连化物所坚持用感情、待遇和良好的环境拴心留人,使化物所成为英才荟萃、各显所长的舞台。每年包信和所长都参加留学回国人员座谈会,介绍化物所的战略发展目标和近期学科布局发展规划及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和所区创建的情况,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意见,了解大家工作生活中的困难。2003年,包信和所长倡导召开了大连化物所骨干人员家属迎新春茶话会,感谢家属对骨干人员工作的支持,并通过向大家介绍化物所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让家属们对化物所有更多的了解,给骨干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对新引进的优秀人才,所里提供20万元以上的购房补贴,对引进人才配偶工作的安排、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所里都想方设法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2000年引进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张华民研究员,本来已准备到另一个单位去工作,在化物所的诚挚邀请下,张华民答应到化物所工作,但希望所里能为其爱人在所里安排工作。包信和所长亲自协调,解决了张华民爱人的工作。在包信和的领导和亲自参与下,通过近年来的引进、培养、整合、优化,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已经拥有一批以两院院士和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和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敢打硬仗、勇于胜利的研究队伍,为实现研究所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09 评论

写下文字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共规划筹建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大连化物所还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围绕国防安全、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广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设立化学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等五个研究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和SABIC-DICP先进化学品生产研究中心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2016年以来,大连化物所按照中科院的统一部署,经过反复研讨和凝练,确定和完善了研究所“十三五”期间。

141 评论

姣姣Devil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怎么样 知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中科院下属强所之一,属于四大化学所之一,去了不吃亏,学了不上当,当然毕业之后的毕业证不属于985,进上海工作积分落户上吃亏较大,至于以后的路,相信你经过化物所的锤炼,输出能力方面不输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专业人士。怎么样么,给你个比喻吧,大连化物所和上海有机所在中国化学科研的地位相当于清华北大在中国高校的地位,一点都不夸张,在化学方面,像北大南开实力很强,但是和上面两个比,还是有差距,想考上那是必须得有真正的实力的,一般的都是高校保送的,自己的考上的都是大牛,北京化所也就是站的地点优势,学术上还赶不上北大南开至于生活方面,肯定是赶不上高校,妹子数量少,校园文化缺失,这也是研究所和高校区别比较大的地方,所以你向往校园生活的话,需要权衡一下利弊。

245 评论

相关问答

  • 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 导语:博士学位论文是一种很正式的场合,如果没有注意一些基本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甚至影响到将来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

    请别叫我龙爷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北大深研所博士论文答辩的评委

    博士论文答辩流程: 一、前期工作。 1、录入论文发表情况。 博士学位申请人要求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或者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发表学

    会员353345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答辩报告书

    2022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标准(一)全日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指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达到毕业要求的,按照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

    桐叶封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生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环节,是大连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的最后一道关卡,经过了漫长的学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了重重关卡,在职学员终于走到了这最后一步。但是其

    happppylee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匈奴文化研究博士论文答辩

    关键在于帮导师和答辩老师搞好关系。谢谢。

    冷夜寒池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