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9

多啦X梦521
首页 > 期刊论文 > 点石斋画报论文研究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帅哥小蜜

已采纳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共出44部528册。内容 “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 贴近生活,及时报道社会热点,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俗奇闻等。生动地展现了晚清各阶层人群的思想涌动和社会变化,对艺术及服装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参与《点石斋画报》绘画者有吴友如、张志瀛、周权香、顾月洲、周慕乔、田子琳、金桂生、马子明等20余人,原来大多是苏州年画的画师,他们没有学习西洋画的记录,更没有远赴重洋,到海外“镀金”的经历。《点石斋画报》中有大量介绍“海外奇谈”的画面,一部分是参照外国报纸中的照片绘画的,照片有极佳的透视效果,能更正确反映物体,所以《点石斋画报》及画师们对透视技巧在中国画中应用所起的作用,可以“功不可没”来形容。但是,更多的画面是根据新闻报道的文字,再加上作者的想象力来画的,画面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很大,这就如上海人讲的“西洋镜”,千万当不得真。

84 评论

MING0720HK

Opera, Society and Politics: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Popular Culture, 1901-1937 (Ph.D. Dissertation, Committee of History & East Asia Languag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Pleasures of a Man of Letters: Wang Shizhen in Yangzhou, 1660-1665,” in Lucie Olivova and Vibeke Bordahl eds., Lifestyle and Entertainment in Yangzhou (Copenhagen: NIAS Press, 2009), pp. 131-148〈西安易俗社与中国近代的戏曲改良运动〉,收於陈平原编,《西安: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页195-211“Bidding Farewell to Late Ming Nanjing: Literary Accounts of Politics, Pleasure and Disruption,” in Olga Lomova ed., Paths Toward Modernity: Conference to Mark the Centenary of Jaroslav Prusek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08), pp. 61-97〈冒辟疆与水绘园中的遗民世界〉,收於《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与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页54-102〈桃花扇底送南朝──断裂的逸乐〉,《新史学》,第17卷第3期,2006.09,页1-59〈序──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收於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页1-35〈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收於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页213-234〈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收於丘慧芬主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页257-282。〈士大夫的逸乐──王士禛在扬州(1660-166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1分,2005.03,页81-116〈袁枚与十八世纪中国传统中的自由〉,收於刘青峰、岑国良编,《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研讨会论文集》(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页103-130〈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1880s-1930s)〉,收於刘翠溶、石守谦主编,《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组「经济史、都市文化与物质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页361-409〈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情欲与身体──礼教世界外的嘉年华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2001.09,页543-595〈明清的社会与生活:计画简介〉,《汉学研究通讯》,第20卷第2期,2001.05,页54-57“Making a Name and a Culture for the Masses in Modern China,”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Volume 9, Number 1, Spring 2001, Page 29-68〈中国近代大众文化中的娱乐与启蒙──以改良戏曲为例〉,收於张启雄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论文选集》(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页967-994。亦收於陈平原、王德威、商伟主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页199-226〈明清的统治阶层与宗教:正统与异端之辨〉,收於郝延平、魏秀梅主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页83-102〈十七世纪以来的士大夫与民众──研究回顾〉,《新史学》,第4卷第4期,1993.12,页97-139〈民初的戏曲改良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下),1993.06,页281、283-307〈胡适与白话文学运动的再评估──从清末的白话文谈起〉,收於周策纵等著,《胡适与近代中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页1-42〈从中国传统士庶文化的关系看二十世纪的新动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06,页299-339〈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兼论中国史在这方面的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8期,1989.09,页95-104〈胡适与整理国故:兼论胡适对中国传统的态度〉,《食货月刊》,第15卷第5-6期,1985.11,页52-80〈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运动: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公民、卫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1982.07,页161-195〈托古改制──历代政治改革的理想〉,收於刘岱总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制度篇──立国的宏规》,(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页467-509〈「平教会」与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运动〉,收於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8册,《十年建国》,(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页301-334 〈走向世界,还是拥抱乡野──观看《点石斋画报》的不同视野〉,收於刘东主编,《中国学术》,2002年第3期,总第1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页287-293〈评介梁其姿的《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大历史学报》,第23期,1999.06,页471-479〈评介《危险的逸乐:二十世纪上海的妓女与现代性》(Gail B. Hershatter, Dangerous pleasures: 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5期,1997.08,页239-248〈Joseph W. Esherick著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义和团之乱的源起》〉,《新史学》,第1卷第3期,1990.09,页151-160〈评介贾祖麟著《中国近代的知识份子与国家》(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in Modern China: A Narrative History, by Jerome B. Grieder)〉,《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1983.06,页415-423〈评介《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吴相湘著)〉,《食货月刊》,第12卷第4-5期,1982.08,页179-187 〈从乡村到城市:社会史和文化史视野下的城市生活研究〉,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八方风来:复旦文史讲堂之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203-230〈序──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国的逸乐与宗教〉,《书城》(上海)2007.9〈序〉,收入大木康(Oki Yasushi)著,辛如意译,《风月秦淮──中国游里空间》(日文原题《中国游里空间:明清秦淮妓女之世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页i-viii“Writing History or Collecting Facts? Different Ways of Representing Modern Chinese Rebellions”,《古今论衡》,第9期,2003.07,页31-34《发现故宫》(编撰),(台北:故宫博物院,2002)〈皇权与礼教之外:十八世纪中国传统中的自由〉,《二十一世纪》,第67期,2001.10,页60-65〈从近年史学著作中译看台湾史学〉,《当代》,第167期,2001.08,页84-91〈代译序〉,收入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著,李孝恺译,李孝悌校译,《妇人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1),页17-20〈博雅而专精的思想史家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当代》,第150期,2000.02,页68-85〈娱乐、情色与启蒙──俗文学的几个面向〉,《古今论衡》,第3期,1999.12,页43-50〈序〉,收於乔伊丝.艾坡比(Joyce Appleby)等著,薛绚译,《历史的真相》(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台北:正中书局,1996),页2-9〈戏里乾坤大──大陆主要戏曲剧种在台湾的发展〉,《表演艺术》,第33期,1995.07,页30-35〈放不大的小脚──潘金莲的前世今生〉,《表演艺术》,第28期,1995.02,页70-71〈那圣洁的战他都已打过──论晏阳初先生的识字教育运动〉,《历史月刊》,第26期,1990.03,页52-56〈再论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从黑格尔到葛兰西〉,《中国论坛》,第29卷第4期,1989.11,页73-80〈晏阳初与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国论坛》,第17卷第2期,1983.10,页29-32〈平教会在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运动──三大方式〉,《大陆杂志》第65卷第1期,1982.07,页7-17〈略论五四时代的保守思潮〉,《幼狮月刊》,第353期,1982.05,页22-26

252 评论

阿里上市前

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有西人里那制成新式气球一具,能载八千五百磅之重,升放空中,每点钟行二十五米,各国苟制造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废;况配大炮于球中,居高击下,凡铁桥、轮舰、炮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陆兵弁,皆不可恃。此气球之善于摧敌也。这是一则关于热气球研制及其在战争中作用的设想。由于《字林西报》上绘有热气球的形状,所以画师朱儒贤描绘的热气球与真实的十分接近,而利用热气球作为攻击性武器只是一种想象,所以画师绘画的热气球下悬的“篮子”也纯是凭空想象。在《点石斋画报》报道“气球破敌”后仅几年,上海的侨民也在上海跑马场试验气球升空,不久又借杨树浦的“大花园”(旧址于今腾越路195号一带)进行热气球升空表演,一位美国女运动员还从升空的热气球上跳了下来,这也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次跳伞表演。 几乎与报道“热气球”消息的同时,《字林西报》又报道了美国人研制“飞船”的新闻,大意讲,美国某学堂教习蔺茉近思得新法,用矾石(这里是指铝)等类轻质材料制造风舟一只,舟内汽锅一,汽器一,暗轮(螺旋桨)二,风翼四(实际上是双翼飞机),舵一。风翼宽二迈当又百分之四十。曾在华盛顿地方试行,颇觉灵捷。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画师只能参照文字所描述的“飞船”的样子,把它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而在《点石斋画报》的另一位作者的画面上,干脆就把一只水中航行的轮船搬到了天上。人类幻想飞上天空,研究、制造飞行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11年,法国飞行家环龙(Rene Vallon)应邀来上海做商业性飞行表演,他携带“山麻式”(Somer)单翼和双翼飞机各一架,搭乘邮轮来到上海,飞机先被运到江湾跑马厅,组装后经过几次试飞,然后飞抵市中心的跑马场,按计划于5月6日作正式飞行表演。这一天,上海人空巷而出,上海周边城市的人们也争相进入上海,希望一睹会飞的“船”。环龙驾驶的双翼飞机腾空而起,在空中作各种飞行动作,引起底下的人们无数的尖叫声、惊叹声、欢呼声。但是,飞机在空中盘旋时发生故障,按常规环龙可弃机自救,但是他看到地下方圆一公里的地方全是仰首观望的人群,于是他放弃了弃机的念头,努力争取将飞机迫降到跑马场的中央,结果是——人亡机毁。不过,这一天确实是在中国进行的第一次飞行表演,也是上海人第一次看到“会飞的船”。 电梯的发明使人们免去登高的艰难,钢铁、水泥的发明和广泛用于建筑材料,为建筑物向更高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可能。1885年,美国建筑师詹尼放弃了传统的承重墙结构,首次大胆采用钢框架结构,成功设计和建造成10层的美国芝加哥国内保险公司大楼,并成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这种很高的建筑被美国人叫作Skyscraper building,Skyscraper是Sky(天)和Scraper(摩擦物)的合词,后来Skyscraper building就被汉译为“摩天大楼”,指很高的大楼。19世纪后期是美国城市发展的规模化时期,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的地价急剧上涨,于是又刺激了美国Skyscraper building的规模化兴建。《点石斋画报·第一高楼》中讲:美国拨分屯营造司近因市中地价日益昂贵,乃创建二十八层楼。高三百五十尺,周广八十丈,柱以钢为之;其下一层全无障隔,设梯二道,并置起落机器十二架,编定逐层号楼,欲由某层达某层,则按号坐于其上,自由辘轳递送,瞬息即到,无须用力;其余二十七层皆隔为二十八间,除每层占去机房一间,合计共得七百二十八间。绝顶登临,凭栏俯瞰,真有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之慨。这段文字显然译自西方消息报道,描述得很正确和清楚,文章记述了该大楼的层数、总高、占地面积,总计有多少房间,其中“最下一层全无障隔,设梯二道”应该即今日上海商场常见的“自动扶梯”,“并置起落机器十二架”则是总共设有12架电梯。但是画师张志瀛无法理解能载人随意上下的“起落机器”(电梯)是怎么一会事,于是浮想联翩,把“起落机器”画在建筑的外墙上,真的很像中国人打井水用的“辘轳”。看到这幅中国画师画的“摩天大楼”,你一定会哑然失笑。 1900年,世界博览会又一次在法国巴黎举行,法国为此兴建了世界最宏伟的全钢结构纪念性建筑物——艾菲尔铁塔,《点石斋画报》也对巴黎世界博览会的筹备情况作了介绍,其中“游观台”一文中讲:法国巴里(黎)一千九百年开设万国大博览会时,法国人阿鲁莽过思创一奇器,以眩各国来观者之耳目,于是独出心裁创造游观台,长四吉米二百米突,距地高十五米突,安设于会场之首。游观者缘梯登台,台上可载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二人。台自行走一点钟可行中国十七八里,循游会场纵览一周,可代足力。每行一周,计收台价每客五十参云。按:此说见之西字报,大抵仿火车之制而改其式为楼台。画师朱儒贤也没看见过这个庞大的“游观台”,依然概据西文报纸中描述的样子,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了巴黎世界博览会中使用的“旅游观光车”的画,今人看来,依然有趣,还能增加一点思路。而巴黎是用一种双层车作为市区观光游览车的,也许,其之历史真的可以追溯到1900年世界博览会的“游观台”。 《点石斋画报》不仅画了许多外国的“西洋镜”,还画了不少外国人在上海租界里的“西洋镜”,其中“卖野人头”一则令人捧腹。上海的福州路俗称“四马路”,以位于“大马路”(南京路)以南的第四条马路而得名,旧时属“英租界”。在19世纪80年代,有一帮美国人租赁四马路“第一楼茶室”的对面门面开了一“游乐场”,在门口扯起写有“新到美国野人,有头无身,供人观览”的幌子,客人只要付几个铜钱就可以入内观瞻“野人头”。画师田子琳既出自好奇,也是职业的敏感,也到那里去看“野人头”,后来他发现,这个被悬挂在墙上幕布里的“野人头”倒是像外国人的人头,但他发出来的声音则是“其音似上海左近口气”,于是揭露这美国人卖的野人头是一场商业,“其为赚钱之戏,无甚奥妙,不足推敲”,但是作为社会新闻,确实是一有价值的新闻。美国人“卖野人头”是一场商业被揭露后,美国人立即逃之夭夭,而上海则多了一俗语——“卖野人头”,它有二层含义:其一,商业上的以次充好,民国胡祖德《沪谚外编·新词典》:“卖野人头:以恶劣之物品,向人求善价也。”其二,虚张声势的方式吓唬或蒙他人,如上海人讲的:“侬用勿着五劲吼六劲,啥人勿晓得侬来勒‘卖野人头’。”

308 评论

相关问答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点评

    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统计源期刊(月刊),是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获得荣誉情况:中国

    陈果果12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聊斋志异的论文

    聊斋志异的论文切入点:在《聊斋志异》中,悬念的设置往往非常巧妙,作家既不预设伏笔,也无需后来亮出谜底,而是在读者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悬念的设置,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

    我吃了一鲸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聊斋志异论文的研究方法

    在自己的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他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并交这些故事,陆云自己的创作最终创作出了这本书;他的文笔是非常好的,这本书中很多的小说细节都是非常的到位

    纽约纽约k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中班观察画特点研究引言

    希望可以帮到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下面对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仅供参考: 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

    janelin100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聊斋志异论文研究方向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

    瓜的小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