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英尺001
1956年9月—1964年8月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与本科先后随陆钦信、沙汉昆、陈铭志、王云阶、黎英海等教授学习作曲。1964年9月转至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并于次年毕业。之后,一直在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任教。1983年—1996年,先后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教务处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1996年之后专任《中国音乐》主编。1998年—1999年曾兼任作曲系主任。现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部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等书目的全国特约编审。1956年以来,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方面,主要教授和声学、作曲及民间多声部音乐等课程。创作方面,迄今为止,已发表包括声乐、器乐、影视音乐等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200余部。主要作品有:童声合唱《喂得猪儿肥油油》、《校园里的小白杨》;艺术歌曲《大庆啊,我愿把火红的青春献给你》、《醉吟商小品》(古曲改编)、《牧野的早晨》;二胡与扬琴《火红的山村》;圆号与钢琴《草原音诗》;儿童钢琴曲集《中国各民族民歌56首》(人民音乐出版社)、《小花鼓——中国民歌小曲61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影视音乐《南京长江大桥》、《战乌江》、《中国花鸟画》、《泥人常》等。研究方面,已发表了包括作曲技术理论、民间多声部音乐、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及音乐评论90余篇:《广西民间合唱研究(一、二、三)》、《多声部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中国民间多声与西方近现代和声》、《〈十番锣鼓〉中的节奏、音色序列与当代音乐创作》、《五声性调式的远关系转调及其和声处理》、《论马思聪〈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和声技法》、《论“变唱”——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创作手法研究(一、二)》、《多声部民歌研究四十年》、《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刀郎木卡姆多声形态研究》、《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的和声特点》、《中国和声学研究四十年》、《阿美与布农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研究》等。出版了《儿童歌曲写作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声写作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等三部著作。2002年初,完成了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课题《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
永远幸福66
将音乐课带入中国课堂的第一人是李叔同。他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他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音乐类核心期刊不算多却也不少, 黄钟 音乐艺术 音乐创作 交响 这几个都是的。
1、《工业催化原理及应用》(英文版)(张纯)2、《催化剂及其应用》(张纯)3、《精细化工原理和技术》(英文版)(张纯)4、《工程化学》(英文版)(张纯)5、《催
不是, 从没有入选过的。 是个普刊。
音乐艺术类北大核心期刊: 1、音乐研究 本刊始终致力研究祖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关注国内外音乐学术最新发展,成为各学术评价机构公认的全国中文一级核心期刊。 《音乐研
问题一:推荐一些国内权威一点的音乐类杂志 新望 问题二:有什么好的音乐杂志请介绍几本好的音乐杂志,多少钱 ,国内目前惟一一本纯粹介绍欧美流行音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