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2

洛洛智久
首页 > 期刊论文 > 洛神赋论文提纲模板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墩子921

已采纳

网上百度模板呗···文科论文基本上是提出一个论点,然后各种举例解释

344 评论

是淡淡的忧伤啊

一、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的联系与区别经常听人说,理科论文难写;文科论文好写,文科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文科中(我且以中文系为例),语言觉得他们和数学类似,语言的传播和流行病的传播,大致可以用同一个公式概括,所以瞧不起文学;文学中,古典文学又觉得自己历史最长,是国学的主干,瞧不起历史短的现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觉得我们是母语文学,瞧不起不可能对国外有那么了解的外国文学,如此种种,都是误解。什么是研究?我们首先应该把研究的性质和意义弄清楚。所谓研究,都不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什么,而是在前人理论或实验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真理性、客观性向前推进一步的工作。我们的研究,都只是整个研究的一部分,是前面有人,后面也有人的接力运动。有人以为,理科研究不用翻阅前人的文献资料,有实验室就行了;其实,在进实验之前和进实验室之后,理科对文献资料的依赖,和文科具有同一性,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文科论文,要在大量调查和统计数字的基础上,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说花“好看还是不好看”的,并不是文科论文(有人误解这就是文科论文了);文科论文应该研究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是这种颜色的”。譬如枫叶,到秋天颜色渐渐变红。枫叶为什么到秋天颜色变红呢?这和花青素有什么关系?花青素变化,与土壤、气候、温度有什么关系?文学研究,是一种追问的研究。不仅应该和历史、哲学不分家,也应该和地理、天文、生物、环境等科学交叉起来。其实,许多研究都有一条潜在的“研究链”,譬如,我们从“化学”这条道路出发,从“无机化学”走到“有机化学”;再从“有机化学”走到“生命科学”,此时,人和人脑,便是“生命科学”的核心,而人脑产生的“意识”,又是“生命科学”中最奇特、最珍贵,其复杂性可与地球和外宇宙媲美的神奇事物;而在人的“意识”中,“文学”又是其中最鲜丽的花朵之一;研究“文学”,就是研究人类特有的“意识花朵”,不仅很有意思,而且,也与“无机化学”在同一条“研究链”上,从这角度说,文科、理科,是分工不同的研究。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就科学性说,应该是一样的。真正研究出来的论文,都应该有很强的客观性。二、写作文科论文的原则与方法写作论文,特别是写作学位论文,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既是态度,也是方法。王运熙老师对我们说,以前郭绍虞先生写《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他这么大的学问,他也只写他所熟悉的诗文部分。不写小说、戏曲。后来周扬一定要求他写,他写一点,就请专治小说、戏曲的赵景深先生看一点,最后请赵先生把关,才敢拿出去。实事求是还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的态度上,文学研究因为有“人”在,有“情”在,就容易把“研究对象”看成是“崇拜对象”,正确的态度,应该把研究对象看是“调查对象”和“解剖对象”。古代诗人、作家经常受到贬谪,我们采取的态度,经常是站在诗人作家一边,因为喜欢他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就以为该诗人是受了诬陷,非常同情。其实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从当时的法律来看问题。要区分受诬陷打击和确实是犯了经济或其它错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譬如对苏东坡的经济问题,辛弃疾的经济问题和对下级过于粗暴的问题。譬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确有贪污问题才贬到巴陵郡的,范仲淹的文章,有为他说好话的意思等等,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理性精神。乾嘉学派的研究者,为了探求真理,有时甚至会批评自己父亲的文章,说:“家大人之说非也。”这种精神,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首要条件。 实事求是研究,必然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提出,他的研究,是“即山铸铜”式的,即是从深山开采矿石,提炼精铜,以备铸造鼎彝或钱币之用。这句话被不少学者引用,清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把他们的研究归结成一句话:即后人的研究,绕不开他们的成果。因为他们的研究,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是“二王”不被人忘记和他们自豪的原因。后人前进,必定要在他们的基础上起步,这样,事业才会趋新,研究才有价值。我们是后之来者,应该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由此开创新气象,拓展新局面。除了像乾嘉学派那样重视材料,认真细密、实事求是的方法和风格(由此派生出日本的“京都学派”)以外,我们还要注入新的思路和新的时代精神。程千帆先生说过:学术也像体育,也有记录;作为学者,不仅要打破前人的“学术记录”,创造“新的学术记录”;还要打破自己创造的学术记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既要身体力行,培养研究生时,要积火传薪,金针度人。理科的论文往往是世界性的。文科的论文,也应该是世界性的。随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意识形态、心理特点、文化方式上互相渗透融合,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都在迅速世界化,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早已不是中国学者的专利,故当今之世,要把过去视为国粹的中国文学研究,放在“汉字文化圈”的平台和世界汉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这种开放型的研究,和理科精神是共通的。三、写作论文前,先问几个为什么对一篇论文,先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第一,你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第二,你这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第三,对这个问题,你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得可靠不可靠?第四,你写这篇论文的意义在哪里?笔者多次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或论文评奖,以上几点,都是评委评审优秀论文的标准和要问的问题。写一篇文科论文,就像做一道几何题;已知什么?求证什么?已知条件是你收集来的文献材料,你的结论就是论文要证明的问题。做几何题时,要有大前提、小前提和推论;推理要符合逻辑,得出的结论要可靠。因此,每一篇合格的文科论文至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其然”(该事物是怎么样的);二是“其所以然”(为什么是这样的);三是这篇文章意义何在?要很明确。四、文科论文的选题 在复旦大学时,我的导师王运熙教授反复对我们说,写好一篇文科论文(这里以中文系为例),第一步是选题。题目选好了,论文就成功了一半。论文的题目,有大小之分;有宏观、微观之分;有生、熟之分。作为初学,我对研究生的希望是,题目先小一点,微观一点,生一点;以小见大,先微观,后宏观。题目有很多类型,如作家、作品研究;某种文学思潮的研究;某一作家群体、文学集团的研究;某一体裁、题材、主题、类型的研究;专书研究;某一文论范畴、概念、术语以及意象的研究;比较研究(有影响比较或无影响比较);跨学科交叉研究(如历史与文学、地理与文学、天文与文学、文字学与文学、语言学与文学、哲学美学与文学等等)。选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定,自己擅长什么,有人擅长文献考证,有人擅长理论分析,选题时有所侧重,才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把论文写好。 题目的来源,可以是导师上课,你突然有了心得,产生灵感。最好的方法是划定一个范围读书,在阅读中积累心得,做成读书札记,然后整理札记,写成论文。写的时候,不是全面展开写,而是写自己的见解。凡是别人说过的,别人写过的,就不必再写。立题的技巧也不能忽视,要把你论文中的思想,最精彩的观点放在论文题目里,表述的时候要新颖,要陌生化,让人看了眼睛一亮。五、文科论文收集资料的方法 写好一篇文科论文,收集材料很关键。有人收集材料很容易,有人收集资料很困难,什么原因?问题出在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有没有学会在网上查找各种资料?工具书分好几类:如版本学、目录学、如书目解题、年谱综录、论文目录索引、类书、方志、家谱等等;网上有各种书籍、期刊。文科的期刊网,学校图书馆基本上都买了,你可以上学校图书馆网连接,找你要的资料。收集材料也有学问:收集材料时,不能单一收集某种材料,而要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要注意某作家此作品与彼作品、不同体裁作品间的联系;注意一个作家与其它作家的联系,同时代尤要注意朋友、师生、亲戚等关系;如收集白居易的材料,也要注意元稹的材料;研究谢灵运的时候,同样要注意颜延年的材料;研究苏轼,更要看看他们父子兄弟的材料;要注意作品与同时代评论之间的材料;要将作品和当时的理论互相参读;将文、史、哲互相参读;将地下出土的材料与纸质的文献材料相参读。注意作家、作品与当时社会、时代风气、当时审美意识的联系;注意时代横的联系和历史纵的联系。如与前后时代作家、作品和理论的联系。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论文写得单薄,没有厚度和深刻性,就是因为你在收集材料的时候,没有注意以上几种联系。六、要建立自己材料的“根据地”真正做学问的人在收集材料的时候,还有一个诀窍,即建立自己材料的根据地。前人的体会是熟读一种书,你的许多学问都和那一本书有关,随时可以回到那一本书里去,找你要的材料。陈寅恪虽然搏通中西典籍,但最熟悉的还是新旧《唐书》。他的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与新旧《唐书》有关;直到陈晚年双目失明,写文章,做学问的时候,还经常对女儿说,某段话在两《唐书》中那一段,叫女儿帮他校对。扬树达熟读《汉书》,他就以《汉书》为根据地做学问。写了《论语疏证》(汉人对《论语》的看法),《婚俗考》(汉人婚嫁习俗)等。取得很高的成就。他的侄儿杨伯峻,也从杨树达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做了《论语译著》、《孟子译著》等系列著作。熟读的书,不必是僻书,可以是常见的书。但要处于学问要路津上的书,或历史,或哲学,或文学,最好是材料信息丰富,又文、史、哲结合的书。所以,余嘉锡说:“要读常见的书。” 西方谚语说:“要注意对一本读得很深的人。”七、对材料要正确读解对收集来的材料,要正确读解,要注意它是否可靠。这就要注意查前人补正的书。二十五史、《四库全书》,都有补正、辨伪的专书,后者纠正了前者的错误;国外材料也一样,譬如,黑格尔的美学固然是权威,但是在德国,辩证、补充黑格尔书中错误的著作,也成了经典;读黑格尔,要了解这一情况,并读一读辩证的书。当然,有可能这些书还是德文,还没有翻译过来。再如美国理论家韦涅克"沃伦写过《文学原理》,里面有几处错误,他在第二本著作《诗学》里已经作了订正,你如果不注意他的《诗学》,就不知道他错在哪里?《诗学》尚未翻译,要看英文原版才行,所以,文科学术研究也是艰难的工作。有些人看外国文艺理论只看译本,看中国古典也只看白话文翻译就进行比较研究,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有条件的同学,应该尽可能地看原版书,至少核对原版原文。八、创新思维加文献实证写好一篇论文,第一种功夫是努力发现新材料,尽可能让新材料说话;第二种功夫是运用新思维,让常见的材料说话,让旧材料出新观点。发掘新材料,靠文献学功底;在常见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靠创新思维;这是新与旧的辩证法。文科论文在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材料的同时,还要学习新理论,特别是国外的哲学、美学等等。二十世纪王国维用尼采、叔本华的理论研究中国词学,发明地下发掘与典籍记载互证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以诗证史”和“以史证诗”,都是创新思维和文献实证的典范。最近,有人用荣格的原型理论研究曹植的《洛神赋》,有人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研究《孔雀东南飞》,都获得了成功。九、写作的语言和技术性问题写作的方法,尤其初写论文,先立个提纲,再分段论证;为求清晰,每段文末可以用几句话小结一下,归纳一下;一篇论文完成后,最后再用几句话总结一下,就像实验完毕填好数据、报表,让人看起来眉目清楚,主题突出。论文的语言,可以风格多样,什么样的语言都可以。但要简洁、明白、晓畅,“达”而已。“达”就是“语言到位”,“语言到位”其实是写作中一种很高的境界,是很难做到的。写科学论文,追求的应该是论文的逻辑意义,在文字上不必作过分的修饰;有文采当然好,但不要以文害意;最忌把简单的道理用很“深”的语言说得人们看不懂。论文的引文要可靠,要规范;要尽可能用第一手资料;如果用了第二手材料,一定要核对第一手原文,要符合学术规范。 最后的注释要注意“十大要素”:(1)时代或国别;(2)作者;(3)译者;(4)书刊名称;(5)卷次;(6)章节;(7)出版地点;(8)出版单位;(9)出版时间;(10)页码。 由此你知道,写好一篇文科论文,其实与理科在实验室里得出结论一样难。尽管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方法、手段有所不同,文科不进实验室,理科要进实验室,但社会也是文科的大实验室,因为文科和社会科学是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点上,文科、立刻、工科都是一致的。最后论文的写作,都是试验报告和研究的结果,是对前人的总结,更是新的开拓,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对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224 评论

peipei1222

从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年间到隋朝统一中国之前( 196-589 ), 期间约四百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是一个战乱和分裂的年代,朝代更替频繁,统治集团互相倾轧,争权夺利。战争、饥馑、瘟疫等,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性命。 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争而遭杀戮,如孔融、嵇康、陆机、潘岳、谢灵运、鲍照等。这些反映到文学中,作家们往往感慨人生的短促、命运的无常。因为社会的动荡不宁,儒家的正统思想有所动摇,玄学与佛学思想盛行,学术文化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中发展。 辞赋创作沿着东汉末年的赋风继续前进,随着经学的衰微,人性的觉 醒,抒情小赋得以迅速繁衍,呈现出一派生机。这时赋家在题材内容上表现出无限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广阔性,他们把视线从宫廷转向社会生活和自然美景,注重抒写心灵世界。在艺术形式上’此时的赋大都篇幅较短,注重对偶与音律,由此形成骈赋创作的主流。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在五言诗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形成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即“建安风骨”。他的辞赋创作,主要以四六言的骈偶句抒情小赋为主,显得工整精致。 王粲,字仲宣,才高而貌丑,年少时去拜访蔡邕,恰逢蔡府宾客盈门,蔡邕知道王粲来访,急忙出迎以至于连鞋子都穿倒了。蔡邕对王粲如此敬重,是因为欣赏他的才华。王粲十七岁时因避乱,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可是因为王粲长得矮小,其貌不扬,刘表不喜,多年不加重用。王粲感到时光流逝,十分忧伤,登城抒发自己的忧思,写下了千古名赋《登楼赋》,赋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为写景抒情的线索,把登楼眺望之景与思归不得的忧思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曹植,字子建,天资颖慧,博学多才,得到父亲曹操的宠爱,几乎被 立为嗣子,但因他任性放荡,不拘小节,逐渐失宠。曹丕登上帝位后,对他多加猜忌、迫害。曹植在其封地都受到监视,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终抑郁而死。曹植今存赋六十多篇,题材广泛,不少赋作富有深意,或针砭时弊,或疏泄悲愤,或追求自由。曹植赋中最有特色者,还是那些物言志的咏物赋。如《白鹤赋》《蝉赋》《鹞雀赋》等。《鹞雀赋》似一则寓言,曹植以生动通俗的语言,通过鹞雀与麻雀的对话,表达出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曹植最为人称道的、影响深远的当属《洛神赋》,赋写曹植从京师返回封地途中,经过洛水,与洛水女神相知、相恋,到最后因人神殊途而不得不分离的爱情故事,其中对洛水女神容貌姿态的描写尤为细腻传神。此赋以爱情的失败象征君臣遇合的政治理想的幻灭。集团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司马氏家族用以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名教,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虚伪性,所以首先觉醒的魏晋士人明确标榜“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内心的情感。这一时期的文学,又分为正始文学和太康文学。 魏自曹丕以后,司马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司马氏家族用以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名教,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虚伪性,所以首先觉醒的魏晋士人明确标榜“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内心的情感。这一时期的文学,又分为正始文学和太康文学。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中又以阮、嵇两人更突出。 阮籍的诗文多表达其身处脸恶政治环境中的内心苦闷及愤世嫉俗的情感,但大多隐晦曲折。《猕猴赋》借对猕猴的具体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上那些人面兽心之徒的丑陋嘴脸。《大人先生传》塑造了一个超脱现实、神游天地之外的大人,其实就是作者形象的化身。表面游仙,实际上是作者内心的满腔忧愤无处疏泄而不得不向仙界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首阳山赋》是一首寄寓深刻的吊古之作。 嵇康的《琴赋》在艺术上较有特色,赋对琴声的各种曲调变化的描绘能曲尽其妙。向秀的《思旧赋》是向秀从京师归来途经嵇康旧居,听到笛声,感而作此赋。表达对故友的怀念,故友是遭迫害而死的,但作者没有直接道出,而是用李斯被赵高诬陷而处死的典故,来隐喻其对现实政治的抗议。西晋太康时期的文学,有两个突出的特征:1、以抒情为主。2、崇尚文采。代表赋家有张华、潘岳、陆机等。张华《鹪鹩赋》,以微不足道的鹪鹩与那些举足冲天的苍鹰等进行比较,说明有用之才遭害而无用之才安处之意。 陆机,在当时文坛甚有名气,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作赋三十多篇,咏物赋有《白云赋》《漏刻赋》《羽扇赋》等,描绘精细,文辞清丽。陆机尤擅抒情小赋,或行怀述志.或思亲怀乡,或伤逝悼亡。《愍思赋》写对亡姊的悼念。《叹逝赋》伤悼已故的亲友,其中充满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悲伤的人生情绪,往往成为陆机抒情小赋的基调。 潘岳作赋讲究文辞的华美,来摹写客观物象和抒发主观感情。《秋兴赋》先描绘秋日萧瑟零落的景象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无常之感,最后抒发自己欲摆脱官场束缚、归隐山林的情怀。《西征赋》历叙征行之处所见所闻,表达怀古伤今之慨。《怀旧赋》《悼亡赋》《闲居赋》等都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成公绥作的《天地赋》第一次把天地当作赋的描写对象,《大河赋》第一次对黄河进行正面的颂扬。公元316年西晋王朝覆灭,偏安于江南的东晋王朝开始。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东晋的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情趣发生改变,他们规避世俗,喜谈玄虚,这直接影响到恬淡清虚文风的形成。这一时期辞赋作品中仍有慷慨不平之音。郭璞的《江赋》,用散体大赋那种铺张扬厉的手法对江海这类气象博大的事物进行描绘,局面宏大雄伟。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为后世所称道,赋作以游历为线索,把对天台山景物的描绘与玄理佛教思想合而为一。他本人对此赋也颇为得意,赋写成后,对他的友人范荣期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赋作共三篇(《归去来兮辞》《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在赋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归去来兮辞》表达其归隐田园的愿望及在田园生活中怡然自得的心情。《感士不遇赋》抒发的却是志士不遇的悲愤。《闲情赋》似有深意,不仅表达其对爱情的追求,更在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晋宋之际文风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变平淡为绮丽,在尚文风气的影响下,宋代作家辈出,辞赋留存的有谢灵运、颜延之、谢庄、鲍照等人。谢灵运,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赋也颇可一观,《撰征赋》写作者于东晋义熙十二年奉命至彭城慰劳刘裕的途中所见所感,其手法颇似前代潘岳的《西征赋》。《山居赋》借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寄托其怡情山水的闲逸情趣。谢庄《月赋》,假托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来谋篇,清空的月色与遥远的悲伤之情相融合,构成清冷惆怅的氛围。古人言其“只写月夜之情,非为赋月也”,确为精到之论。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的赋感慨沉悲,清丽中见风华。最突出者当推《芜城赋》,赋以芜城(广陵,今扬州)昔日的繁华兴盛与今日的衰败荒芜进行对比,抚今追昔,悲愤满怀,让人产生无限的悲伤和惆怅。齐梁陈时期的统治者爱好文学,形成了宫廷文学集团。文学创作多局限于宫廷闺房和个人的狭小天地里,文风趋向轻靡而缺乏气骨。但他们在形式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极大贡献,主要体现为追求语言的华美,精工的对偶和和谐的音律。这时期的代表赋家赋作有沈约的《丽人赋》,谢脁的《游后园赋》《临楚江赋》。江淹(江郎才尽的典故)存有辞赋数十篇,其中最为人所称颂的是《别赋》和《恨赋》。《恨赋》从恨极处着笔,后依次写帝王之恨、去国之恨、屈死之恨,最后将不同命运的人的死都归结到“恨”字上。《别赋》就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统摄全篇,然后再特写富贵别,任侠别、从军别、绝国别、夫妇别、学道别等种种人生之别,最后以难写别情结尾。江淹将恨与别两种普遍的人类情感,细腻深刻地加以描写,引起了后世人们强烈的思想共鸣,无怪乎经久不衰、脍炙人口。 融合南北文风,集南北朝辞赋之大成,取得辞赋创作突出成就的当推庚信。庚信本仕于梁,后出使西魏,正值梁朝灭亡,只好羁留于西魏;北周代魏后,又仕北周。庚信的赋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仕北以前,多写宫廷生活趣昧,如《春赋》《灯赋》《镜赋》《对烛赋》等;仕北以后,着重表现的是国破家亡之痛和故国乡关之思,文风也由前期的华艳轻巧转变为后期的遒劲悲凉,如《枯树赋》《小园赋》《竹杖赋》。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哀江南赋》,被认为是中国赋史上最优秀的篇章,叙述了他的家世背景及其前半生的经历与感受,着重追叙了侯景之乱、梁元帝偏安一隅、与西魏的战争以及陈霸先篡位等一系列导致梁朝衰亡的史实。在这一系列的追叙中作者用自己的眼睛来捕捉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的社会心理,哀悼故国 ,从更高的层面把握历史精神。

260 评论

无人边框

一、这一幅画作参考的文献是屈原的作品《离骚》和曹植的《洛神赋》有关解释如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相传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二、补充解释这一幅名画:《洛神赋》,是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内容画的作品,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上的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82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提纲文献模板

    毕业论文提纲模板范文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

    cissy5211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洛神赋论文提纲模板

    网上百度模板呗···文科论文基本上是提出一个论点,然后各种举例解释

    洛洛智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画面奇幻而绚丽,情

    sherilyxi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w论文提纲模板

    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 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

    cherryhu11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神话提纲怎么写模板

    具体要求如下: 1、提纲包括这样几个部分:论题观点来源,论文基本观点,论文结构。 2、在论题观点来源这一部分,学生需要说清楚自己论文的观点是如何得到的。论题观点

    辉帅LED照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