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alili
钠电池的研究始于1960年。高温钠硫电池首先被开发出来。该电池采用熔融的金属钠作为负极,熔融的单质硫作为正极,并采用具有钠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作为隔膜。但由于其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近些年来有关钠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电池的工作温度上。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对常规锂离子和钠离子插层型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始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但是由于缺少合适的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并没有进入到实质阶段。但由于钠资源储量丰富以及分布广泛,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低成本储能系统的理想候选产品。自2009年以来,与钠电池有关的论文数量有着显着增长。由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的储钠性能远远低于储锂性能。目前大多数研究活动都致力于开发高性能负极材料以提高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最近,由于其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166 mA h g-1)和较低的电极电势,科学人员的研究兴趣重新集中在钠金属负极的研究上。采用金属钠为负极的电池,例如室温钠硫(Na-S)电池,室温钠氧(Na-O2)电池和室温 ZEBRA型钠金属卤化物电池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成为新一代高比能量、低成本的储能装置。但目前关于钠金属负极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在电池充放电反应过程中的复杂机理还没有被完全了解。为了在实际的可充电电池系统中有效使用钠金属负极,需要克服诸多挑战。首先,抑制钠枝晶的生长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其次,提高电极循环过程中的库仑效率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所需金属钠的用量,从而降低材料成本,增加整个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同时出色的循环性能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薇枫1988
钠,铝,碱液能否形成原电池,这也太快了,不能控制住速率的!太多危险! 如用Na,也有钠硫电池,是一种以金属钠为负极、硫为正极、陶瓷管为电解质隔膜的二次电池。在一定的工作度下,钠离子透过电解质隔膜与硫之间发生的可逆反应,形成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官方网站显示,贝廷格和惠特克发明了一种可食用的钠电池,并在4月发表了相关论文。这种电子药丸能在患者体内检测体征情况,精确性把药物送到需要治疗的患处,并且最终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值得注意的是,4月初,一家专门研制钠电池的初创公司-阿奎恩能量公司获得了比尔·盖茨领投的3500万美元融资。阿奎恩成立于2007年,与卡耐基·梅隆大学一样坐落于匹兹堡市。而公司的创始人、现任的首席技术官,正是惠特克教授。 新的研究表明,钠充电电池可以取代锂离子电池,以支持电子产品和电动车。这将需要使用一个含有铁的新电极材料,而不是镍和钴。钠和铁的广泛使用可降低成本,同时还能创造更高密度的电池。电池将需要重新设计,以容纳不同的化学反应和较大的钠原子。东京理科大学以Shinichi Komaba为首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混合三氧化二铁,氧化钠,氧化锰等材料成粉末,然后放入一个球,并在摄氏900度加热12个小时。由此产生的材料配方是NA2/ 3[Fe1/2Mn1/2] O2,以及被用来形成电池正极与负极的金属钠,平均电压为2.75V。
淡淡的生活
研究亮点(1)利用原位磁性监测技术研究了一个典型的Fe3O4/Li电池内部电子结构的演化;(2)揭示了Fe3O4/Li体系中,表面电荷容量是额外容量的主要来源;(3)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电容机制可以推广到大范围的过渡金属化合物中。图文导读1.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用传统的水热法合成了单分散的空心Fe3O4纳米球,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图1a),第一次放电容量为1718 mAh g−1,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为1370 mAh g−1和1364 mAh g−1,远远超过926 mAh g−1的理论预期。完全放电产物的BF-STEM图像(图1b-c)表明,经锂还原后,Fe3O4纳米球转化为尺寸约为1-3nm的更小的Fe纳米颗粒,分散在Li2O中。为了证明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磁性的变化,获得了完全放电至0.01V后的磁化曲线(图1d),显示了由于纳米铁颗粒的形成而产生的超顺磁性行为。图1(a)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的Fe3O4/Li电池的恒流充放电曲线;(b)全锂化Fe3O4电极的BF-STEM图像;(c)团聚体中存在Li2O和Fe的高分辨率BF-STEM图像;(d)Fe3O4电极在锂化过程前(黑色)和之后(蓝色)的磁滞曲线,以及后者(紫色)的Langevin拟合曲线。2.结构和磁演化的实时检测为了将电化学与Fe3O4的结构和磁性变化联系起来,对Fe3O4电极进行了原位X射线衍射(XRD)和原位磁性监测。在从开路电压(OCV)到1.2V的初始放电过程中,一系列XRD衍射图中的Fe3O4衍射峰在强度和位置上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图2a),表明Fe3O4只经历了Li插层过程。当充电到3V时,Fe3O4的反尖晶石结构仍然保持完好,这表明在这个电压窗口中的过程是高度可逆的。进一步进行了与恒流充放电试验相结合的原位磁性监测,以研究磁化是如何实时演变的(图2b)。图2原位XRD和磁性监测表征。(a)原位XRD图;(b)研究了Fe3O4在3 T外加磁场下的电化学充放电曲线及相应的可逆原位磁响应。为了从磁化强度变化的角度对这种转换过程有一个更基本的了解,实时收集了磁性响应,以及伴随电化学驱动反应的对应相变(图3)。很明显,第一次放电时,Fe3O4电极的磁化响应与其他循环不同,这是由于第一次锂化过程中Fe3O4发生不可逆相变所致。当电位降至0.78V时,Fe3O4的反尖晶石相转变为含Li2O的FeO类盐石结构,Fe3O4相在充电后无法恢复。相应地,磁化强度迅速下降至0.482μbFe−1。随着锂化的进行,没有新相形成,(200)和(220)类FeO衍射峰的强度开始减弱。当Fe3O4电极完全锂化时,没有明显的XRD峰保留(图3a)。注意到当Fe3O4电极从0.78V放电到0.45V时,磁化强度(从0.482 μb Fe−1增加到1.266μbFe−1),这归因于FeO到Fe的转化反应。然后,在放电结束时,磁化强度缓慢下降至1.132 μB Fe−1。这一发现表明,完全还原的金属Fe0纳米颗粒仍可能参与锂存储反应,从而降低电极的磁化强度。图3相变和磁响应的原位观测。(a)Fe3O4电极第一次放电过程中采集的原位XRD图;(b)Fe3O4/Li电池在外加磁场3 T下电化学循环的原位磁力测定。3.Fe0/Li2O体系的表面电容Fe3O4电极的磁性变化发生在低电压下,在该电压下最有可能产生额外的电化学容量,这表明电池内存在未发现的电荷载体。为了探索潜在的储锂机理,利用XPS、STEM和磁性能谱等手段,研究了Fe3O4电极在0.01V、0.45V和1.4V的磁化峰,以确定磁性变化的来源。结果表明,磁矩是影响磁性变化的关键因素,因为测量到的Fe0/Li2O体系的Ms不受磁各向异性和粒子间耦合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Fe3O4电极在低压下的动力学性质,在不同的扫描速率下进行了循环伏安测量。如图4a所示,矩形循环伏安曲线出现在0.01V和1V之间的电压范围内(图4a)。图4b表明Fe3O4电极上发生了电容响应。伴随恒流充放电过程的高度可逆磁响应(图4c),电极的磁化强度在放电过程中从1V下降到0.01V,在充电过程中又重新增加,说明Fe0的类电容表面反应是高度可逆的。图4在0.01–1 V下的电化学性能和原位磁性表征。(a)循环伏安曲线。(b)利用峰值电流与扫描速率的相关性确定b值;(c)在5 T外加磁场下,磁化强度相对于充放电曲线的可逆变化。上述Fe3O4电极的电化学、结构和磁性特征表明,额外的电池容量是由Fe0纳米粒子的自旋极化表面电容引起的,并伴随磁性变化。自旋极化电容是界面上自旋极化电荷积累的结果,在充放电过程中可以显示磁响应。对于Fe3O4基电极,在第一次放电过程中,分散在Li2O基底中的细Fe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表体积比,由于高度局部化d轨道,可实现费米能级的高状态密度。根据Maier的空间电荷储存理论模型,作者提出在金属Fe纳米粒子的自旋分裂带中,可以储存大量电子,这可能会在Fe/Li2O纳米复合材料中产生自旋极化表面电容(图5)。图5Fe/Li2O界面自旋极化电子的表面电容示意图。(a)铁磁性金属颗粒表面(放电前后)的自旋极化态密度示意图,与铁的体自旋极化相反;(b)超储锂表面电容模型中空间电荷区的形成。总结与展望通过先进的原位磁性监测,研究了TM/Li2O纳米复合材料内部电子结构的演变,以揭示该锂离子电池额外存储容量的来源。结果表明,在Fe3O4/Li模型电池系统中,电化学还原的Fe纳米颗粒能够储存大量的自旋极化电子,导致过大的电池容量和明显改变的界面磁性。实验进一步验证了CoO、NiO、FeF2和Fe2N电极材料中存在这种电容,说明锂离子电池中金属纳米粒子的自旋极化表面电容的存在,并为这种空间电荷存储机制在其它过渡金属化合物基电极材料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1 锂钠同族,物化性质有类似之处 锂、钠、钾同属于元素周期表ⅠA 族碱金属元素,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有相似之处,理论上都可以作为二次电池的金属离子载体。 锂
化学问题 水果电池 水果电池就是说在水果里面插入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这样由于水果里面有酸性电解质,可以形成一个原电池。 水果电池的的发电原理是:两种金属片的
PNNL近日发表论文称,使用石墨和锂组成的混合电极,锂硫电池的基本循环寿命可达400倍,从而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虽然400次循环的循环寿命并不突出,但与普
到百科里找下嘛!
钠离子电池优缺点如下: 优点是钠离子资源丰富,地球上拥有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相比锂电池材料,获取资源方便,有利于将产业最大。成本低廉,随着纳离子电池批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