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9

小小荷尖
首页 > 期刊论文 > 古文观止的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陆是吃货

已采纳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后来在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

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天在这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知道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

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面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封建士大夫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后世以方孝孺为迂者真该好好读读《深虑论》。言而有文行之方远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骈体文之一。骆文慷慨激昂气干云霄王文则行云流水水银泻地风格虽然迥异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优美辞藻和韵律之美常常让我反复吟诵不忍释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者敢为“万世开太平”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扑面而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那种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喷薄而出。只不过同为“初唐四杰”的骆王二人也同样命运多舛骆一生失意兵败被杀而王勃也因溺水受惊而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滕王阁序》本为聚会上的应酬之作王勃临席赋文而倚马可待且千古流传真正是天纵其才但他二十几岁而历几沉几浮的人生经历和后来的英年早逝又让人陡生天妒英才之叹每次读两人文章感受他们无与伦比的才情之时也难免为他们的惨淡身世感慨系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李陵的《报苏武书》有说系后人托名伪作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描绘让人几欲落泪不忍卒读。如《报任安书》中的写狱中的屈辱“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写受腐刑后的心灵创伤“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苏武书》中写身处异域的悲凉“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起听之不觉泪下”写遭朝廷曲解的冤屈“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再有如《春夜晏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兰亭集序》、《严先生祠堂记》、《五人墓碑记》等等都是辞章优美的不朽文章很多名段名句脍炙人口得以千古传唱。学路漫漫上下求索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读懂更为古奥的先秦文章我先后通读了《东周列国志》、《白话左传》等一些相关书籍回过头来再看《古文观止》中的先秦文章又觉得理解更深一层。“学然后知不足”读《古文观止》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我费尽周折弄清文中一句话的句读的时候几百年前的三尺蒙童已能倒背如流了可见在古文学习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贤们的不朽文章观止矣而我的学习之路才刚刚启程。

最近带学生在业余时间读《古文观止》,每周一卷。研三学生原原的《读文观止》前三卷的读后,写得颇有意思,于是贴在这里留存,虽偶有错漏,但也无伤大局,为尊重作者原貌,未作任何改动。

似乎从幼儿园起,老师们就会提及《古文观止》,相信我们很多人也记住了这个名字。只是真正研读过的人有多少呢,我也一样,要不是今次林老师给我们推荐、然后又预先买了几个版本供我们选择,之后再订购我们选择的版本,几次周折之后,终于拿到了这本属于自己的《古文观止》,自己喜欢的封面、喜欢的版式、喜欢的文字结构,再也没有理由不去拜读,不去了解它。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从孙吴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奇伟倜傥。他们二人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

这几周跟实验室的同学一起学习了前三卷的内容,总的来说这三卷在讲周朝衰退,春秋时期诸诸侯国的历史,文中涉及了不少的君王和大臣、大夫,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历史的好坏,人物的功和过,只从这些古文的形式上,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论说抒情、写景状物、众体兼备,就能体会出古人的智慧、才智。

子家、王孙满、齐国佐、子产……他们的足智多谋、大智大勇,直到今天还是传为一段佳话,还是值得咱们学习借鉴。所以说智慧是无时空界限的,也是经久不衰的。有智慧还不足够,还得有胆量、有魄力,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讨论时老师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古代时候是不分科的,无论哲学、政治、生态、地理等等,全部涵盖在了一起。”我也觉得很有意思,不自觉的想把这些古文的内容给分分科,体会一下古人的见解和认识。首先,古人崇尚“德”“仁”“孝”“民心”“贤才”,得民心者得天下,当今社会,国家要求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三农问题”,古人的智慧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印象最深刻的是展禽解释海鸟来居是海洋灾难的先兆,里革破鱼网进行强谏,进谏的方式借古讽今,可见古人那时已经对生态环境很重视。

漫漫历史长河,现在我们看待历史,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发展,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相对于历史太短暂了,好好珍惜,把握这短暂的生命,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人,加油!

从《左传》到《后汉书》,从李斯到张溥,文中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题目中的“观止”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

韩愈的《原道》中说“《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做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

韩愈看待事物,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批判角度和价值观,他是一个很爱国,很有抱负的人。他对仁义、礼仪和伦理是很尊重的,他推崇《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他认为只有用这些来教育自己和别人才是合适的。转身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了,忘记我们的本性。他们对道德、对伦理的认识,只是放在心里,而并没有将它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对自己的祖国热爱,也表现在了这些忧国忧民的人身上。自古总是有很多的文人,为国家的设计建言献策。作为我们现在社会的人,也不能忘记这些被载入史册的故事、人物和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每个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能被重用,可是这不能成为你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理由。哪怕你只是空气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你也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再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定义了老师的作用,那就是教会孩子做人,传授知识,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成为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不断的学习。老师不一定什么知识都拥有,他也需要向有才能的人学习。这个有才能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是不确定的,只要这个人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知识就可以你的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生活中,最怕听见别人说,你是老师都不知道。凭什么做老师的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呢?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只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学生的领域有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并不是百科全书。师者,要知道活到老,学到老。

《古文观止读后笔记800字》全文完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我有过两套《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读书笔记800字。一套是高中时在学校门口地摊上买的盗版的,一套是这版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竖排书。

那个时候正在农村上高中,穷,不仅穷钱,更穷书。我记得一个寒风凛冽的深秋下午我花了8块钱买了一本盗版的《古文观止》,如获至宝。接下来的半年里,我拿着一本王力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一字一句地读那本盗版质量很差的《观止》。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一句话,怎么也读不通,查查字典才发现原来印错了一个字。我非常喜欢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例文证字所出自引文大多在《观止》里。所以,我一边读书,一边作注,一边“校改”这本错讹颇多的《观止》。

等读到《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时候,我就上高三了。那种不管上什么课我都不听,只顾看我自己闲书的生活实在是不能再继续了。于是就把她放下,想着等上了大学再完成剩下的半本吧。后来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虽然把后面的文章都读了,但是高中的那种一字一句、每个字都查查它的释义、用典、出处的研读是再没有了。这一放就是10年,我终究也没有完成当年的“遗愿”,研读完剩余的《观止》。

后来的一版《古文观止》,是我从我的姑姑家里“巧取豪夺”来的。我跟我爸爸说,要高考了,我很喜欢读古文,姑姑家里有一套《古文观止》,你去帮我借过来看看吧(多么苍白的借口)。借来之后我就没打算再还,这么一套竖排古朴经典的书,谁都会“心生不良意”的。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标准:如果拿起《古文观止》,随便抽出一篇,你都能从头讲到尾,讲它的构思,讲它的文义,讲它的用典,讲它的历史背景,讲得滔滔不绝行云流水……达到这种程度说明你的古文功底,至少是古典散文的功底算是扎实了,可以得80分了。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秘密:这么多年来,我作文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的能力完全归功于那一百多篇古文。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你不自觉地就会被她哺育。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觉得,一大篇几万字的论文,其结构和构思与几十字的论证仍是大同小异。

如果你想涉猎一下古文,体会古典语文的魅力,《古文观止》绝对是不二选择。如果你是字斟句酌研究古文,吃的就是这碗饭,那么读精读透《古文观止》是个门槛,跨过去才能登堂入室吧。

近一段时间读了读古文观止,忽然间有一种道德败坏的感觉,看着我们的老祖宗们那一段段的慷慨激昂的文字之间,恍惚的窥探出丝丝的历史的足迹与尘埃。 不知是社会进步了,还是这个社会已经跌落一个不可挽回的深渊了。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已经的变的如此张狂和不在乎所谓的什么脸面了。

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太过落伍,还是我们现在的人都已经彻彻底底的忘却了,那千年以前的老人们在那歇斯底里的呐喊中高举的伦理与道德了!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总是在提倡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啊,这就是所谓的发展啊!发展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是那国人了。是美国,是韩国,还是意大利?我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孩不禁的想问问,为什么现在的都在哈韩哈日哈美,为什么现在的人为了钱可以变的湮灭了人性,可以伤天害理的干出那一出出所谓的进步。

我真的不明白是我们丧心病狂了,还是老祖宗的话都已经过时的老掉牙了,已经不足已叫人学习和推崇了。

朋友小牛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1、鲁仲连义不帝秦

慷慨陈辞,一言可退千军万马,令平原君相形见绌,使辛垣衍瞠目结舌;功成身退,千金为寿只当粪土,战国士子之翩翩风采,二千年之后仍然栩栩如在眼前。然雄辩刚烈如仲连者,当其义正辞严阐述帝秦之恶果时,可否想到: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历史车辙终将前行,而弃礼义尚首功之秦国,最后必定一统天下,建朝称帝;凌厉诸侯,烹醢黎民?问此时天下,有几人赴东海而死耳?

2、鲁共公择言

美酒足以乐生死,美味足以忘旦夕,美色足以毁君王,美景足以失天下。此四者,本为人间罕见之尤物也,可以娱耳目、快人心;畅幽怀、兴斗志。然人性本恶,若醉美酒如商纣之酒池肉林,若嗜美味如晋惠之“何不食肉糜”,若迷美色如褒姒之烽火一笑,若贪美景如南宋之歌舞杭州;美亦恶矣!然古往今来,上至一国之君,下至一介布衣,有几人能在此四尤物之前毅然却步,坚守素志?

3、唐雎不辱使命

区区五十里之安陵,与纵横万里之强秦相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己粉身碎骨,而对方毫发无伤。然自古欲成大事于当时、显美名于青史者,当其慨然受命之时,俱已绝亲族、忘生死。由唐雎不辱使命,可见天下之大事难事,非尽力而为即可;当置之于死地,方有重生之希望。然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虽为武士报答君王之知遇之恩,然于不自觉中为君王改朝换代清除异己、铺平道路;而唐雎之与嬴政一决生死,固然是完成安陵君之殷殷嘱托,亦是怜惜安陵国之黎民百姓。其高尚之行为,与前三者相对比,犹闪烁之星辉与皎洁之明月也。

4、乐毅报燕王书

望诸君乐毅诚为奇崛磊落之士,其非凡之处浓墨重彩且脉络清晰于《报燕王书》中。其一,身为魏国之使臣,察燕昭王有高世之心,且有拔擢之意,故毅然弃魏投燕,以报昭王知遇之恩。其二,昭王慧眼识英雄,乐毅倾情酬圣主,行成于赵楚魏三国,并亲率轻卒锐兵,下齐国七十余城,一雪燕王奇耻大辱。其三,当其论功行赏之际,因其战功显著,裂地封侯,欣欣然受命而不辞,略无忸怩矫饰之态,尽显潇洒之风范。其四,燕昭王死,新君即位,听信谗言,疏远贤臣。乐毅不屑做屈原之再三致志,决然离燕奔赵,为赵之望诸君,未蹈伍子胥之覆辙,可谓明智之士。重知遇之恩,雪君王之耻,享高官之位,远罹身之害,乐毅磊落纵横之气度,异于时,异于史,异于人。

5、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可比诸后世之曹操,二者均有智谋,有文才,有野心,有运气。然曹操身为丞相则成就三国鼎立之形势,博得后人代代景仰;李斯亦为丞相却最终被处以腰斩极刑,为天下人所嘲笑。方其位卑身轻,为秦客卿,极谏逐客,文采辉煌;而后辅佐嬴政,一统天下,制衡度量,威风赫赫;李斯之文才政绩,确非常人所及。然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囚韩非,妒贤忌能;立胡亥,贪图富贵。竟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单纯老实之韩非,固非李斯之对手,于默无声息中,悄然毙命;而阴险狡诈之赵高,早已磨刀霍霍,只等时机一到,立马取而代之。叹惜李斯如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21 评论

小吃货圈圈y

论《古文观止》的选文标准

王忠

《古文观止》选者吴乘权,字楚材,山阴人。其侄调侯亦参与其事。书成于康熙三十四年春。卷首有吴兴祚序。略云:

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诵之外别有会心。与徒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今年春余统帅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

从序言可以对选者有三点认识:第一,工举业;第二,好读经史,以古学相砥砺;第三,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从第一、第二两条,知选者所谓古文,所谓古学,实与举业之时文有关,故《古文观止》亦与吕袓谦《古文关键》的作用相同;从第三条,知选者即能文之士,故能“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序),因而所选文章多合近代文学的意念。

选文依据旧选本,选者亦不讳言。其例言云:

古文选本如林,而所选之文若出一辙,盖较(当作教)学相传,既为轻车熟路,欲别加选录,虽蹊径一新,反多扞格。故是编所登者,亦仍诸选之旧。诚如选者所直认,未能“蹊径一新”,但既参考“诸选”,有所弃取,中间自然也有选者自己的标准了。

《古文观止》书成时,桐城派初袓方苞正二十七岁(生于康熙七年,西历1688年)。是时朴学日盛,理学日衰,学者争为注疏名物之学,专务文章者甚少。方氏初亦如吴楚材精于举业时文,与其兄百川着名东南。及壮,悔之,始力为古文。

如果我们将方氏特点与吴楚材叔侄比较,几乎完全相同。其文学观念相近,可能彼此影响,亦可能贤者所见略同,因为他们的时代与学养本来相同啊!因此,我们研究桐城派古文不能不注意《古文观止》;研究《古文观止》的选文标准也得检讨桐城文派的古文理论,至于《古文观止》所尽推广这理论的功绩已经属于文学史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古文观止》共收文二百二十二篇,其时代虽自周至明,但六朝因骈文极盛,仅收六篇;南宋古文运动已衰,卓然名家者不多;元以国祚短促,也许还因为选者正处异族统治之清代,斥而不取,暗寓民族意识于其中。总之,皆未收录;与宋并立的辽、金亦未录及。好在只是个古文的代表作选本,容许割弃一些无关重要的作品,缺几个时代也无损本书为一个完美的选本。

书名《古文观止》,其实并不纯粹收罗古文,也羼入一部分骈文,如孔稚珪《北山移文》、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等皆是。大概这几篇文章都曾传诵一时,深为选者所喜,故宁自乱体例,不肯割爱,遂得鸠占鹊巢,在这个最流行的古文选本中占一席地。而且正因为骈文数量上太少,物以稀为贵;又由于文句整齐,易于成诵,尤为读者所深喜,当非选者始料所及吧?

以时代统计,周五十七篇,秦十七篇,两汉三十篇,六朝六篇,唐四十二篇,宋五十一篇,明十八篇。合唐、宋共九十三篇,合周、秦、两汉共一百零四篇,实为全书主干。如果再细加分析:唐、宋文中,韩愈二十四篇,柳宗元十一篇,欧阳修十三篇,苏洵四篇,苏轼十七篇,苏辙三篇,曾巩二篇,王安石四篇,共六十八篇,占三分之二以上,知又以八大家为主,尤以韩、柳、欧、苏(轼)四家为主。周、秦、两汉文中,《左传》三十五篇,《国语》十一篇,《国策》十四篇,《史记》十四篇,共七十四篇,亦占三分之二以上,自然也是这一段时间中为主的几部书了。

要解释以上的现象,必须研究当时的“古文”论。

和选者相距最近的明代是个复古浪潮最高的时代,前后七子都以周、秦、两汉文章为古文最高的标准,所谓“文必秦汉”者是。其中意见最有系统的要算屠隆的文论,他说:

世人谈六经者率谓六经写圣人之心,圣人所称,道术醇粹深白,昭告天下万世,灿然如揭日月而行,是以天下万世贵之也。夫六经之所贵者道术,固也,吾知之。即其文字,奚不盛哉?《易》之冲玄,《诗》之和婉,《书》之庄雅,《春秋》之简严,绝无后世文人学士纤秾佻巧之态,而风骨格力高视千古;若《礼》、《檀弓》、《周礼》、《考工记》等篇,则又峰峦峭拔,波涛层起,而姿态横生,信文章之大观也。六经而下,《左》、《国》之文,高峻严整,古雅藻丽。……贾、马之文,疏朗豪宕,雄健隽古。……其他若屈大夫之词赋……庄、列之文,……亦天下之奇作矣!

同时又有推尊唐、宋八大家古文的一派,罗万藻《此观堂集》壹《韩临之制艺序》云:

文字之规矩绳墨,自唐、宋而下,所谓抑扬开阖,起伏呼照之法,晋、汉以上绝无所闻,而韩、柳、欧、苏诸大儒设之,遂以为家。出入有度,而神气自流。故自上古之文至此而别为一界。

莫不针锋相对,一取秦、汉以上,一取唐、宋以下,主张分明,无可假借。但桐城派古文的创立者清初方苞氏却有了调和之论。他自己学唐、宋八大家为文之法,原应归入唐、宋派,却又推尊《左传》、《史记》、《国语》,他说:

记事之文,惟《左传》、《史记》各有义法。一篇之中,脉相灌输而不可增损。然其前后相应,或隐或显,或偏或全,变化随宜,不立一道。(《方望溪文集》贰《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

在《古文约选》序例中又说:

义法最精者莫如《左传》、《史记》,子长世表、年表、月表序义法精深变化。

又:

义法备于《左》、《史》。

又《方望溪文集》陆《答乔介夫书》云:

《国语》载齐姜语晋公子重耳凡数百言,而《春秋传》以两言代之,盖一国之语可详也,传《春秋》总重耳出亡之迹而独详于此,则无所取。今代以姜语备入传中,其前后尚能自运掉乎?世传《国语》亦丘明所述,观此可得其营度为文之意也。

显然企图调和明代“秦汉古文”与“唐宋古文”长期对垒的两派。而且以唐、宋派为主,因为推尊《左》《史》而以“抑扬开阖起伏呼照”谈义法,正是《此观堂集》作者罗万藻所谓“晋、汉以上,绝无所闻,而韩、柳、欧、苏诸大儒设之”的唐、宋八大家作文之法,不过以之运用到《左传》《史记》《国语》的分析研究罢了。这样,第一,不以唐、宋以下为限,向上追溯源流,古文所包更广,与唐、宋派的狭隘的自限自划不同。第二,秦、汉文既然亦重“营度为文”之意,更接近现代的文学意念,与秦、汉派盲目地推崇六经、子、史亦不同。

现在回过头看《古文观止》:第一,秦、汉文中收《左传》《国语》《史记》最多,可与方望溪的话互相参证。第二,《史记》收《秦楚之际月表序》《高祖功臣侯年表序》而方望溪谓“子长世表、年表、月表序义法精深变化”(见上)。第三,《古文观止》中不选《书经》《易经》与先秦诸子文。因此,我们可以说《古文观止》的选者完全抱桐城派初期的古文观念,几乎像把方望溪的意见当作选文的主要的标准了。

桐城派的古文选集代表作并非《古文观止》,而是另一本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这书依文章体裁分类编辑,比《古文观止》仅依时代先后排列是一个很大的改进,因为分朝代编选只有在收集一时代重要作品,企图看出文学演变趋向时才有用。古文选本不过选取古文中的代表作品,并不要追溯文体发展演变的痕迹,难免于时代有所畸重,因此依时代排列只是习惯的方法而已。分类编辑既便于依某种文体模仿学习,又可收比较研究之功,而且组织更严密,排比也整齐一些。

但《古文辞类纂》所采十二类,《古文观止》亦应有尽有。

第一,论辩类:如韩愈《原道》《原毁》《获麟解》《杂说一》《杂说四》《讳辩》;欧阳修《朋党论》;苏轼《贾谊论》《留侯论》《晁错论》等。

第二,序跋类:如《史记》的《秦楚之际月表序》《高祖功臣侯年表序》;《五代史》的《伶官传序》、《宦者传论》等。

第三,奏议类:如晁错《论贵粟疏》;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

第四,书说类: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韩愈《上宰相书》《后十日复上宰相书》《与陈给事书》《应科目时与人书》等。

第五,赠序类: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送杨少府序》;欧阳修《送杨寘序》等。

第六,诏令类:如武帝《求茂才异等诏》;高帝《求贤诏》;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等。

第七,传状类:如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种树郭槖驼传》等。

第八,碑志类: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箕子碑》;王安石《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等。

第九,杂记类:如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欧阳修《丰乐亭记》;苏轼《超然台记》等。

第十,箴铭类:如刘禹锡《陋室铭》;苏轼《三槐堂铭》等。

第十一,颂赞类:如《史记》中《项羽本纪赞》《孔子世家赞》等。

第十二,辞赋类:如《楚辞》《卜居》宋玉《对楚王问》;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第十三,哀祭类:如韩愈《祭十二郎文》;王守仁《瘗旅文》等。

因此,《古文观止》一样是体裁最完备的古文的选本。

从体例上说《古文辞类纂》也比《古文观止》严格得多。第一,骈文绝不入选,虽因《汉志》即有辞赋,而八大家既盛赞两汉之文,且有古文赋之创作,为体裁完备起见,列入辞赋类,但序目云:

古文不取六朝人,恶其靡也。独辞赋则晋、宋人犹有古人韵格存焉。惟齐、梁以下,则辞益俳而气益卑,故不录耳。

不正是以辞俳与否定去取标准吗?

第二,真正以唐、宋八大家古文为中心,虽亦收《左传》、《史记》、《国语》之文,数量比例简直少到无关重要的程度。这样,才真正有一个派系的明确主张,不但与骈文对垒,连秦、汉文的去取也立下严格的标准,划下一道极显明的界限了。

但后来从桐城派分出的阳湖派便兼容骈文,经过阮元的提倡,更有走向骈散合流的趋势了。《古文观止》这个通俗的选本正因为力求调和当时各派意见,甚至有意迎合各方面趣味,能够历久长新,文学观念的变更中,反觉得更有适应能力,直到今天还是古文中最流行的选本呢!

总计《古文观止》的优点:第一,视《左传》、《国语》、《史记》为文学,其选文标准接近现代的文学的意念。第二,调和各种文论,不囿于一家一派,合乎普通读者的需要。第三,文包众体,便于摹仿练习。第四,不废骈文,在反对古文的潮流中更能适应,这就是它所以最流行的原因吧!

(原载《国文月刊》第76期,1948年)

223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文观止的研究论文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古文观止》读书笔

    小小荷尖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犯罪中止研究的论文

    我看下交通肇事就很好啊,随着汽车的增加现在问题很多啊,可写的也是很多的,

    张祝君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古诗文的论文

    古诗词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

    袜子飞了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的研究观点

    开题报告中拟解决的问题就是你的论文的核心观点。 开题报告中拟解决的问题就是你的论文的核心观点。例如你的论文是《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为了完成这个论题,你需要提出

    萌萌cxm100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古代农业景观研究分析论文怎么写

    (1)农业推广论文的基本格式 简短的农业推广论文除标题外,基本结构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写研究的背景、主要内容,研究的目的意义等。第二部分为本论,主要

    蔻蔻妖妖柒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