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8

快乐皇帝
首页 > 期刊论文 > 传统文化校本化育人模式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仙姓朱

已采纳

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犹如是一棵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树,而它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年不倒就在于它的根。它的根博大而精深,蕴藏着华夏民族无数的瑰宝,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可是面对这样博大隽永的文化,却有无数的青少年对此无动于衷,而是身陷于那些所谓的主流文化的泥潭之中,更有甚者将其抹上本不应有的色彩。如此种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

一、传统文化青少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

一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同学们在台下茫然的看着老师。老师问道:“你们知道这个‘子’是谁吗?”大家面面相觑,一阵交头接耳的唏嘘声后,仍是无人应答,只有一位同学似乎略有所思地喃喃道:“是孟子还是庄子?”老师见此情此景,几乎无言以对,只好大吼:“是孔子!”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似的“哦”了起来。老师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初一课堂上。

或许你会认为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但是,《新闻周刊》曾于2004年5月4日在《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一文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著,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在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程度这方面上,“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尽管这已经是20XX年的事了,可直至今日,这种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年轮而销声匿迹,反而又“重出江湖”了。近日,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红楼梦》的“非主流”版。图片中的林妹妹剪着碎发,颓废地坐倚在阑干上,死气焉焉的样子;薛宝钗也染了发,一脸的盛气凌人。这还是昔日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吗?这简直是在亵渎,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是曹雪芹先生还在世,看到这些,必定要失声痛哭了。

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

这些所有,都向我们极其严肃的揭示了一个问题,并督促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这里,我仅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可配有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娱乐活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

2、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业考核项目。这是通过考试来引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又必须区别于其他考试,否则岂不是又要让学生们叫苦连天了?因此,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考试时,只需回答最基本、最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想获得高分,就得靠平时的努力。老师将根据你平时在课堂上的认真积极程度进行主要评分,此外将测试你的古典作品阅读量来作为另一个评分要点。而这门课的总分值又占得不是很大,以20~40分为最佳。这样就能达到既不给学生施加太大压力,又能更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目的。

3、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举办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可以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学校,更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延传下去,发扬光大!

217 评论

maymay552000

传统文化的大学德育论文

一、大学德育的使命:厉行四“为”

德育使命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担的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任务,是决定德育工作发展的核心指南,是国家和社会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大学德育使命较之中小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层次上,中小学主要以“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规范为基本内容,而大学之道,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大学》);朱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二者之区别,“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甚焉者,他在《小学辑说》中强调二者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由此可见,小学重视形而下的行为规范和日常操守,旨在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大学则偏向于形而上的意义生成和价值认同,以提升人的德行为鹄的。不同于中小学德育的奠基任务,大学德育应高瞻远瞩,以一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姿态去肩挑伟大使命,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气概,即引导社会建立一套以仁、义、礼等道德伦理为内核的精神价值系统;教导民众自觉选择其命运方向从而确立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恪守笃实的学术理想,为先贤往哲继承和弘扬中断学统;坚定为天下后世开拓太平基业的政治理想。“横渠四句”言简意宏,不仅强化内容的经度,涵盖了社会担当、生命追求、学术愿景、政治理想,还拓宽内容的纬度,递进式地涉及个人、民众、社会、国家、世界,这与“三不朽论”交相辉映,大学德育应当厉行四“为”,直面“立德、立功、立言”的社会担当,去完成亘古不变的历史使命。

二、大学德育的信念:必有四“得”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内在就包含了超越性。”人们在接受大学德育之前,心中往往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对自身变化的前瞻预测基础之上,人们希望通过德育使现在的“实然的我”转变为将来的“应然的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升华。《易经蒙卦》中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揭示了心诚则灵的道理。因此,大学生要始终抱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信念,心中常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要始终坚信“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哲理,心中常怀“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能动性期待;要始终恪守“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的至理,心中常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坚毅愿望。康德说过“,道德是配享幸福和自由的权力”。所以,“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福一致的认同是人们追求道德、践行道德的重要推动力。得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理解为“得到”,诚所谓“德者,得也”。孔子在《中庸》里说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德行伟大的人必定得到高位,必定得到厚禄,必定得到名声,必定得到长寿。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得相通”或“德福一致”的思想,无形之中增强了“道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自然也增加了人们遵守道德的心理倾向。故而,大学德育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不仅仅是利他的,而且是“利己”与“利人”的统一,有大德必享“四得”,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道德,践行道德。

三、大学德育的境界:持经达变

道德是有境界的。“没有深度的教育,不会真正震撼人的灵魂”,大学德育因其对象、目的、内容等因素的特殊性更应该追求一定的高度,正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大学德育在境界定位上要明白“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只有笃信且领悟玄妙深邃的不变之经,方能智圆行方、旁通四达。“持经达变”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为“持不变之经,达万变之易”,时代更迭,“经”字也往往用“常”、“方”、“道”等字互训,总体而言,“道”(即“经”)包括四个层次:本体论上的“道”———道者,万物之奥;秩序、规律之“道”———阴阳、刚柔、仁义;政治主张与思想体系意义上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规范意义上的“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社会体系语境之下的“经”。社会中的“不变之经”有两套体系,一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我们称之为“明线”;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我们称之为“暗线”,前者是确保安身立命的底线准绳,后者则是为学进道的心中标尺。谈及到境界问题,论述的重心自然放在秩序、规律之“道”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第一章》)说明了持续性是“道”的一大本质特征,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老子则从反面警示不守“道”的后果,“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启示我们要从瞬息万变的纷繁事物中洞悉深埋其后的内在规律,深谙“变易的是现象,不易的是本质”的恒久之道,做到既知权达变,又权不离经;既圆通四达,又恪守底线;既八面玲珑,又曲中求直。以“处世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叶动;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为人生格言,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的贤达境界。

四、大学德育的目标:得“道”之人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与不同我点,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大学阶段,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化,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开始形成,理想的结构趋向完备、稳定”。因此,大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审美与精神享受,关注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将“外适性”德育目标转化为“内生性”的德育目标,凸显一定的超越性,即便是具有少许令人激动的乌托邦色彩。“离开理想主义的指引,人类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平庸和乏味。”鲁洁教授也认为,“德育发展到最后就是信仰教育”,大学德育不能脱离具有宗教性的私德基础,“私德不同于公德的制度化和实体化,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强调个体自身通过体验和内化来实现价值生成和思想涅槃。”中国古代强调“自修”、“悟道”,具有一定的“僧侣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着宗教的作用,但因内心的虔诚与敬畏,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圣贤”“、君子”,德育实效着实不差。大学德育目标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终极关怀,培养“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得“道”之人———具备“上善若水”的儒雅人格,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十六章》)。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心思善于沉静,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到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大学德育目标要具有前瞻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的眼下之思,更要登高望远,培养“周于德者邪世不乱”(《孟子尽心章句下》)的宝贵人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理应做一个具有文化基因、流淌文化血液的中国人,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德育应有大视野,要积极主动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探究当前德育变革的新路向和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方法。

268 评论

相关问答

  • 传统文化校本化育人模式研究论文

    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犹如是一棵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树,而它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年不倒就在于它的根。它的根博大而精深,蕴藏着华

    快乐皇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育研究论文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

    Johnhockso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

    长平公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研究传统文化论文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我为大家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政治论文2500字,希望你们喜

    难般聊聊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你去参考下(社会科学前沿 )这本期刊,找一些自己想参考的论文,参考下吧

    少年卡米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