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音音乐
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 学校是知识的发源地与动力源,是最为典型的可适用于知识管理的领域。本文将教育知识管理引入教师专业发展中,详细介绍了教育知识管理的概念,讨论了中国教师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途径与方法,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教育知识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一、教育知识管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管理学领域首次提出了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其核心理念为对各类知识的分类与转化。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的知识(Know-what)、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Know-why)、如何去做的知识(Know-how)、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Know-who)。[1]其中,前两种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即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知识;后两种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即经过长期积累而得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2]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逐渐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学校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知识的发源地与动力源,是最为典型的可适用于知识管理的领域。教育知识管理为一种教育知识管理视角,是以各类教育知识作为文化资源,以知识或知识活动作为教育组织的核心财富,对知识的获得和继承、知识的学习和使用、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知识互换和教育组织内部知识的分享结构、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增加进行管理,以发挥个人、团体乃至整个教育组织的智慧,从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谋求生存和发展。[3]
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为动态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持续的学习、思考、探究模式,不断丰富和升华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结构。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即基本知识素养、专业知识体系、教授知识及研究学习能力、积极上进的个人情感和高尚的品质。现代社会中,新一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不断拓展与深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类信息和知识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爆炸性增长。在此背景下,具有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其中的知识精髓,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对广大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代社会提出的复合型教师观,不仅要求教师从传播的角色向教育合作者积极转化,而且还要具有研究能力,具备对工作的反思和探索能力,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4]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成长一度具有“自然成熟”烙印,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环节完成新教师的自发成长过程。为了实现教师专业的科学发展,当前中国采用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在职进修等方式为辅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目前教育培训一般以技术操作类为主要内容,片面地注重教学技能和技法的作用,忽视了实践在教学过程起到的不可或缺作用,使得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作用极其有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在上述基础上,通过教育知识管理思想的引入,改善中国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创新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
第一,个人知识库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化教学对教师个体的各类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个人知识库以整理容纳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汲取的有价值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第一要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通过自主总结学习,又可以利用培训学习等途径完成知识库的建立。此外,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来获得各类富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也是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对个人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后,教师先建立知识地图,随后形成知识架构,进而完成个人知识库的建立。第二,个人知识共享与交流。个人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显性知识,从而充实个人知识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而且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与其他人员的积极分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外化。通过上述交流与分享,教师自身可以达成汲取新观点,获得新思路,感悟新知识,增加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作为新兴的网络交互式技术,博客、虚拟学习社区等手段,可以实现教师个体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并且创造了自由、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第三,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根据知识转化理论,通过教学实践完成知识应用,可以获得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经验,完成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积极转化,最终加速知识的内化进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自身经过观察、体验和反思,不但可以获得其他个人的隐性知识,还能够把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播给他人,从而通过上述双向过程,完成知识的社会化,并实现知识的价值特点。
参考文献:
[1]张红岩,张军辉,张新明.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43-45.
[2]葛萱,张新明,王清.教育知识管理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35):227-228.
[3]王继新.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2005(1):4-6.
[4]曹霞.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个人知识管理[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2):51-53.
飞翔25874325
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摘要:21世纪的经济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管理将被深化与发展,并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现代管理科学将向“人”的科学发展。重视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所以,探讨人在企业管理系统的新特点,认识人的变化趋势,将是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人本管理,迎接时代挑战,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本文分析研究了面向21世纪,企业文化中“人性”假设的新定位;支持企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灰领阶层”的形成;新型“人本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想三部分内容。关键词:企业系统;人本管理;灰领阶层;立体管理模式中德鲁克说:"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人力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工业经济时代实物资本和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核心,随着人类社会劳动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于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显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面向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世界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拥有新时代的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此,现代管理科学蓬勃发展,更加展现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深远影响。人本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科学将向“人”的科学发展。重视人的价值和贡献,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发挥人的创造力,已成为企业战略思考的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因此,认识“人”随管理科学发展的各种假设的变化,探讨人在管理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正确运用“人本管理”、“知识管理”[1]原理,是企业管理系统适应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出快速应变反应,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而必须研究的课题。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文化人”理念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管理科学从研究“物理”扩展到研究“事理”,后来又探讨“人理”,最近又提出研究“人件”,即研究人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等活动规律。由此可见,人的地位与人性的假设随之变化。(如表1) 管理科学发展传统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管理科学管理目标出产产品提高效率激励措施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管理重点“物理”“事理”“人理”“人事物”组合战略与文化组合的“人件”企业文化中“人性”假设“机器人”“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决策人”“创新人”“文化人”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取代了“把人看成机器附属物”的传统管理之后,又被行为科学的“社会人”替代,逐步发展为管理科学的“复杂人与决策人”之后,由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最终是优秀人才竞争的经济环境;同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发展,使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信仰的文化碰撞加剧,促使企业系统的经营管理活动要跨越民族的界限,在不同的文明区域内运作。因而,使精于靠数据模型作决策的经营管理者们而无法使顾客更为满意,甚至不知如何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2]。正因如此,现代管理科学必然转向“战略与文化”组合的管理方式,提出“创新人”与“文化人”的“人性”假设理念。这种变化规律,正好与孔茨先生很早就将人的才能划分为三个层次(低级是技术才能,中级是人事才,高级是思想才能。)的学说不谋而合;也同本粟明。布鲤穆将人类的能力分为三大范围:①认知范围;②感情范围;③心理动力范围;[3]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认知范围包括知识的记忆或认识,理解能力及技术的发展;感情范围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欣赏与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动力范围即操纵或推动技术的发展。所以,21世纪要求的“创新人”“文化人”,应该是站在全球知识经济爆发性“驱动器”上的人,应该是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知识的人,是对新知识敏感而又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的人,是敢于和善于应用新知识,将其固化、物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人,是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人。这才是“创新人”“文化人”的理念的真正内涵。2、“灰领阶层”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支柱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创新人”、“文化人”的理念的提出,必然使企业管理系统要把提高人的素质,启迪人的创新意识,培育人的创新能力,发挥人的知识潜力、智慧优势放在首位。这种理念的形成,会促使“灰领阶层”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企业系统的支柱。众所周知,在农业社会里,位于社会中心地位的生力军是绿领阶层;前工业化社会,则变为蓝领阶层,高度工业化时代,又分离出“白领阶层”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企业系统中的运用(如CIMS,MPPⅡ,MIS等),蓝领阶层将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工作在管理与技术岗位上的“白领阶层”逐步被脱颖而出的“灰领阶层”所取代。所谓灰领阶层[4]是指在经营决策、研究开发、技术攻关、工程设计或市场开拓等领域内,具有高度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与“白领阶层”最大的区别在于,灰领阶层是以头脑为资源,以脑力劳动为职能,具有被称作为“无穷经营资源”的脑力,并有开辟新产业领域的创造力。“灰领阶层”在21世纪的经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这些“脑民”们能够不断把创造知识、获得知识的工作组织起来;把孤立的片断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整体的知识;把个人的知识组织成集体的知识。因此,它的滋生与壮大,必将成为企业管理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使企业经营的主导力,从过去的经济力、资本力过渡到信息力和知识力。这种变化趋势意味着,具有信息力、知识力的人才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谁拥有这样的人才优势,谁就能占领市场竞争优势。其结果将促使企业系统逐步向智能化系统(如21世纪灵捷制造企业系统、虚拟化企业系统等)方向发展。从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型模式的研究,就成为企业系统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3、以人为中心的立体管理模式的必然形成 在企业管理系统中,作为管理者的“人”,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乃至法律等手段,对管理系统的被管理者的“人”,以及财、物、信息、时间等要素实施管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具有创新知识与能力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将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管理系统将是实现最佳效益的前提。因此,构想以人为中心的立体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化与发展。4.1 以人为中心的立体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根据行为科学研究“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的相互关系,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构建一个“三维九要素”的以人为中心的立体管理模式。[5](如图1所示)
论文的格式包括三个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具体的格式要求的话,论文正文的字体必须采用宋体,而标题需要用到的是黑体,并且根据标题的级别不同需要用到不同
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 学校是知识的发源地与动力源,是最为典型的可适用于知识管理的领域。本文将教育知识管理引入教师专业发展中,详细介绍了教育
论文格式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以及其它类似文件是主要的科技信息源,是记录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性文件.为了统一这些文件的撰写、编辑、印刷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
论文现成,有诚意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