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1

飞火+流萤
首页 > 期刊论文 > 炎帝最新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aggie800315

已采纳

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汉代文化观的演变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提要] 关于炎帝的称谓有多种模式,主要与神农氏和蚩尤氏存在关联。对于炎帝的不同称谓,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炎帝神农氏为一系,炎帝蚩尤氏为一系,是炎帝文化的杰出代表。所谓炎黄之战,所谓黄帝战蚩尤乃汉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所致。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改变了汉初以蚩尤为宗的炎帝文化本色,但炎帝文化的内在力量与影响,与黄统展开了长时间的较量,终于使汉王朝重回炎帝文化怀抱。班固等人重新改写古史,并提出三皇说和新的五帝说,实际上是对于历史的恢复性书写,具有历史实录和维护汉初赤统本位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 炎帝神农氏炎帝蚩尤氏 炎黄之战 政治文化 对于炎帝的研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困扰着学术界,那就是关于炎帝的称谓,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关于炎帝与蚩尤氏的关系,他们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自汉代的典籍称炎帝神农氏,炎帝是不是神农氏,或者神农氏是不是炎帝的问题,后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了[1][第一章]。此外,蚩尤是否炎帝也是一个焦点问题。这种争论带来了学术界对炎帝和神农氏的关注,但同时也使得炎帝研究陷入迷茫:一个连对象都不明确的课题,科学性如何建立起来?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炎帝文化研究热起来以后,这个问题再次被提起。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些制约炎帝问题的深入研究了。如果神农氏不是炎帝的话,炎帝就无足轻重了,他不过发动了一场不义战争而最终被黄帝打败,是个不光彩的角色。像农耕发明,医药发明等,都是和炎帝没有关系的。果真这样,炎帝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假如是,我们又怎么解释司马迁的态度?如此看来,炎帝的身份还是不得不辩的。 此外,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司马迁的叙述矛盾重重,突如其来的这样一场战争带给人们困惑。这场战争描述是怎样诞生的呢?我们也必须加以考辨。 一,炎帝担当者的称谓 炎帝本身是一个特定的首领位置的称号,它是由许多曾经担任这一职位的首领的共称。我们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把炎帝仅仅视为一人的独称,把炎帝视为唯一的一个首领。这样,许多历史上本来合理的叙述就成为矛盾。我们不能掏空炎帝的内涵来谈炎帝。 炎帝称谓是由两个部分或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炎帝这个称号,二是担当炎帝的那个氏族的姓氏,二者的结合是炎帝的一般称谓,如炎帝神农氏,指的是担任炎帝的神农氏族,他的身份是双重的,炎帝是一个特定的联盟的公共领袖,神农氏是氏族的姓氏。还有三部分的构成者,除帝号,氏族姓氏外,那就是这个首领的名字。如,炎帝神农氏,有名魁隗者,也有名帝承者[2][卷一],神农氏凡八代担任炎帝一职。帝承即炎帝神农氏帝承,魁隗即炎帝神农氏魁隗,这是炎帝的完整称谓,怎么能够凭炎帝两个字就可以论述炎帝呢?到底哪些氏族的首领担任过炎帝这样一个职位呢? 第一,神农氏。这是后来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但是,这无论如何都是确认炎帝身份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早于司马迁《史记》的《世本》里,已经明确指出:“炎帝神农氏。”[i]《世本》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或者秦到汉初,司马迁也引用讨论该书内容,说明早在司马迁 以前,人们已经将炎帝神农氏合一了。东汉郑玄注《礼记·月令》称:“炎帝,神农也。”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有神农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也,代伏羲氏。”东汉时期的人们已经很清楚得懂得炎帝和神农是不同的称号,但二者是统一的。所以,班固在《汉书》的《古今人表》里,明确指称:“炎帝神农氏。”司马迁也没有说他们是两个人。我们很清楚看到,炎帝为神农氏是汉代较为普遍的看法。炎帝神农氏除了魁隗,还有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和帝榆罔。神农氏族的八代首领担任了炎帝的职务。 第二,厉山氏。厉山氏又称烈山氏,因为音变成为两种称呼,所以这二者是一样的。《左传》和《国语》都提到烈山氏之子柱的事迹。《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这里说烈山氏是有天下的,是人们把他和炎帝联系起来的重要因素。东汉郑玄注释《礼记》,于注《祭法》篇指出:“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当时,他没有直接说厉山氏就是神农氏。他是分别说炎帝神农氏,炎帝厉山氏的,这说明,炎帝是多个氏族、多个首领曾经担任的一个具有公共权力的职位。 第三,大庭氏。也为郑玄所称。《礼记·月令》注:“炎帝大庭氏也。”《左传》昭公十八年疏也称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又有言伊耆氏为炎帝者,吕思勉先生著文详论此事。[3][第七节] 第四,归藏氏。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在炎帝神农氏以下,先列列山氏,再列归藏氏。班固对司马迁的《五帝本纪》有所不满,因为司马迁将历史从黄帝开始,把黄帝以前的一段很长的有记载的历史割断了,又因为他改变了汉初的炎帝崇拜习俗,因此,在《汉书》这样一本断代史的著作里,班固想通过这样一个具有通史性质的古今人物表,补足一段历史世系。在这个表的序言里,班固说,唐虞以上,“诸子颇言之,虽不考乎孔氏,然尤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诫后人,故博采焉。”[4][古今人表序]归藏氏属于炎帝系列,应该是有所本的。 第五,蚩尤氏。炎帝蚩尤氏是历史的存在,是不能否定的事实。《逸周书·史记篇》:“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 烈山氏可以归于神农系列,归藏氏也排在神农氏之下,大庭氏归属不详,或为独立一支,今不可考。炎帝系列最著名,影响最大,引起争议最大的即是神农氏和蚩尤氏两家。 二,《史记》的叙述模式与成因 否定炎帝神农氏为一人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史记》的两处记载,一处是《五帝本纪》,里面没有明确说炎帝和神农氏为一人,而是分别称炎帝和神农氏。另一处是《封禅书》,里面明确说:“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看起来神农氏和炎帝是两个人。 我们不能以《史记》的不明确的表述来否定《世本》、《汉书》和《帝王世纪》的明确表述。简单地否定任何一方都是没有道理的,凭什么说司马迁就是对的,而班固就是错的呢?这种判断的方法论上本身就有问题。何况司马迁并没有说神农氏本身没有担任过炎帝,《史记》本身也给了我们关于炎帝和神农氏关系的丰富信息。事实上,是我们没有理解司马迁特有的历史观造成混乱,并不是司马迁本身有什么问题。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五帝中除黄帝外,称谓都叫帝某某,如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而不叫颛顼帝,喾帝,但是,《五帝本纪》里却提到了炎帝。这里的含义是:黄帝外,其他四帝均为黄帝之后,五帝是一个血统,一个系列,这在叙述中十分明白。五帝是从黄帝开始的,故称黄帝,而不是帝黄,其他继承者,都是帝某某,既表现为血统的一致性,也表现为文化的一致性。《大戴礼》有《五帝德》篇,五帝之所以为五帝,在于德,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而炎帝和黄帝不一样,是“异德”,因此,炎帝不能和五帝并列在一起。炎帝是另外一个系列。我们在《帝王世纪》里发现了这样的叙述,炎帝称谓是某帝,但是,炎帝的后裔则是帝某,如所谓的炎帝八代,帝临魁、帝直、帝榆罔等,和《史记》对黄帝系列的称谓一样。显然,黄帝和炎帝是不同的两个系列。 由于《五帝本纪》是从黄帝开始的,所以,黄帝为尊,炎帝就不能尊称为帝了。对于既往的老炎帝,便直呼其氏姓神农氏,而对于那个新的炎帝蚩尤氏,司马迁时而称之为炎帝,时而称之为蚩尤。于是,对于炎帝系列的首领,司马迁用了三个称谓,即神农氏、炎帝、蚩尤。这就容易让人们十分迷茫了。其实,这里只有两个人,即炎帝神农氏,炎帝蚩尤氏。蚩尤曾经驱逐炎帝神农氏的最后一位领袖帝榆罔,自称为炎帝。 关于蚩尤,在传世的材料里,他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是被诛杀,一是做了黄帝的战神。司马迁是认同被杀的材料的。今天所见到的蚩尤被杀的事迹,主要来自《史记》,《山海经》主要是“荒经”记载蚩尤被杀之事,但“荒经”一般认为是汉代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受《史记》的影响。而在先秦时期,人们没有说过蚩尤被杀,没有黄帝战蚩尤的记载,相反,他与黄帝关系十分和谐。《韩非子·十过篇》载: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在这里,蚩尤最多是臣服了,在黄帝的仪仗里,蚩尤居前,显然关系和谐。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与此明显不同,现引述如下: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里逻辑其实是清楚的,但是由于神农氏、炎帝和蚩尤分开叙述,两位炎帝一下子好像变成了三位。“神农氏世衰”,说明统治联盟达八代之久的神农氏族目前有些力不从心了。蚩尤夺取了炎帝之位,所以是“蚩尤最为暴”,那么那个侵陵诸侯的炎帝就是蚩尤无疑。轩辕组织诸侯联盟,三战取得胜利。但是,蚩尤还是作乱,于是轩辕再次组织联盟,擒杀了蚩尤。轩辕于是不客气,代替了神农氏,作了黄帝。叙述中,司马迁对于蚩尤时称炎帝,时称蚩尤。 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实为一战,学术界已经有较多的论述,如梁玉绳,蒋观云,吕思勉,杨宽等,战炎帝就是战蚩尤,这样,在司马迁的心中,炎帝就是蚩尤。“蚩尤炎帝一人,阪泉涿鹿一役”。[3][第八节]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又单称神农氏,而不称其为炎帝呢?称神农氏,表明那时神农氏已经不是联盟首领,所以不能称为炎帝了。由于蚩尤实际上做了炎帝,炎帝的称谓仿佛就不怎么光彩,故把它和神农氏分开。这是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对炎帝系列的称谓的基本特点。 在《史记·封禅书》里,司马迁引管仲的话,叙述十二家封禅者,前几位是: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等,神农氏是单列出来的,后面是炎帝。显然,这个炎帝和神农非一人。据《路史》后记所述,蚩尤号炎帝,兴封禅,那么,这个炎帝也是指的蚩尤。司马迁是非常注意身份的,在轩辕未作黄帝前,司马迁一直称他为轩辕。当他说道轩辕“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后,《五帝本纪》的叙述就都用黄帝的称呼了。由于司马迁的正统思想,他没有在本纪中承认蚩尤的地位。故没有说代炎帝,也没有说代蚩尤,而是说代神农氏,表明了他对蚩尤的态度,这里炎帝便只是一个作乱的坏蛋。 隐去炎帝是一批古史专家形成的一种叙述语气。如《易传》“系辞”称伏羲、神农、黄帝,中间没有炎帝,炎帝到哪里去了?因为炎帝就是神农,为什么不称炎帝呢?这是他们正统的史学观的缘故。《大戴礼》里的“五帝德”从黄帝开始,以前就不能称帝了。伏羲和神农皆为氏,虽然他们都是远古的首领,是实实在在的“帝”,但正统儒典的不能称他们为帝。这就是炎帝为什么在有些史籍和文献里见不到的缘故。 我们在汉代画像石的古代帝王图谱中,如嘉祥武氏祠里,也看到这样的叙述语法:神农后便是黄帝,没有炎帝。这是一批人坚持儒典的叙述语气,认为炎帝和蚩尤关系太重,神农氏的名声很好可用,便用神农氏代炎帝,蚩尤被视为篡逆,不予承认。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在《封禅书》里又要说出一个炎帝来呢?这不是司马迁本人的意思,他对十二个古代封禅的帝王的名单抄录是来自《管子》,是实录而已。同时,蚩尤确实是以炎帝的身份封禅的,由于封禅的都是杰出的古代帝王,不好说蚩尤也参加封禅了,所以就用炎帝之名,增强封禅的神圣感。 引起最大争议的《史记》中的这段话,称神农而不称炎帝,是遵循了儒家史学的语法,五帝前不称帝,体现尊卑秩序,与《易传》精神一脉相承。 那么,既然炎帝如此之坏,而刘邦又崇拜炎帝,怎么办呢?《史记》使用了炎帝的另外一个代名词:赤帝。如刘邦是赤帝子,把刘邦在家乡对于炎帝蚩尤的祭祀分别称谓赤帝,蚩尤。仿佛赤帝和炎帝就没有关系。这样一种语汇的变化体现出司马迁的良苦用心。赤帝与炎帝的区分表现出面对一个复杂的历史对象,司马迁处理的一种独特方式,既表现了自己的历史观和现实立场,又不能明显动摇现实的文化秩序。 另外一种关于炎帝称谓的叙述模式与此相反:黄帝以前的帝王皆称帝,神农即是炎帝。其代表是《世本》,班固《汉书》和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世本》称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称:太昊帝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皇甫谧在黄帝之前,称炎帝神农氏,称太昊帝伏羲氏,这便是三皇系列。在三皇系列里,炎帝神农氏获得帝的身份,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不是班固、皇甫谧的杜撰,反而是对古史的重要修正。改正了儒典造成的古史系列太过短促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历史的修正。事实上,不是班固、皇甫谧把炎帝和神农氏连在一起了,而是司马迁有把神农氏和炎帝分开了。人们一般责怪皇甫谧,其实,他只是承袭了《世本》和《汉书》的表述而已。但是,他们和司马迁一样,没有给蚩尤帝王之位,班固还将蚩尤视为下下之流。 三皇的意义在哪里呢?它不是层累地造成古史,而是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恢复历史的一定的本来面目,改正司马迁叙述的偏颇,展现较为真实的上古史的面貌;二是改变汉武帝以来,以黄帝为尊的文化表述,恢复到汉初的赤统,构建像刘邦那样的炎黄同祀的和谐传统。宋衷注《世本》,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均以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三皇,这是在构建炎黄的和谐,这种传统为后代所继承,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乃三皇世系影响的结果,而不是司马迁五帝世系的结果。这样看,三皇对于历史的实际影响要大于司马迁的五帝说,也就是说,后来的人们并没有完全接受司马迁的世系。而新五帝说的开头一位是少昊,即青阳,本来继承黄帝作为联盟的领袖的,但是司马迁竟然不予叙述。《史记》“索隐”以为少昊为金天氏,不合五行之次序,所以不叙。但是,这里面的更深层的问题是:少昊可能与炎帝族有关。少昊号青阳,这样的太阳崇拜的名号显然有些炎帝嫌疑。又据《帝王世纪》,炎帝都曲阜,即古穷桑,而那里也称大庭氏故国。如前所述,大庭氏乃炎帝之族。而少昊都曲阜,并有号穷桑帝,[2][卷二]这不是炎帝的传人吗?而《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记,少昊以鸟示师而鸟名的,继位时,有凤来仪。日鸟一体,这是中国神话传统,少昊与炎帝的渊源太深。更有甚者,吕思勉先生认为少昊乃是蚩尤一系,也是有相当的依据的,如《逸周书》说“蚩尤于宇少昊”[3][第九节]。司马迁对炎帝有偏见,故略去了这样一位有影响的首领,可见他也不是“实录”。 宋衷和班固的五帝说,以少昊为五帝之首,这是明显要把司马迁的五帝世系改过来,主要是去除黄统的地位,还汉代的赤统之本。少昊为五帝之首也是给他一个实在的地位。 宋衷和班固更接近历史本源,三皇说更富有历史的内涵,新五帝说也较司马迁之说更忠实历史事实本身。司马迁过于拘泥“考信于六艺”,他的叙述有其自身的逻辑,但不能因此说班固等人的说法有问题。 三,关于炎帝蚩尤氏 承认蚩尤的赤帝的地位,把蚩尤视为炎帝,这是一种叙述模式。如《逸周书·尝麦解》有段话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解释历来不是很准确。现引述如下: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野,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这段文字有个关键词,即“二后”。人们过去说的,无论是天皇还是地皇,都没有根据;说成炎帝黄帝,也于与语义不连贯。其实,文字本身很清楚,说完“二后”,即“命赤帝”云云,“命蚩尤”云云,二后即二帝,实际上就是赤帝、蚩尤。黄帝此时势力尚弱小,从他与蚩尤作战开始节节败退可以知道,那时,黄帝也只是一个联盟成员而已。作二后者是谁不详,应是一次联盟大会的决议,由于联盟对天的信仰,故有上天的名义。这次分派,似乎赤帝的任务是分正二卿,即确定联盟成员的职位,而蚩尤则总理天下大事,执掌上天给这个联盟的最后的权力。为什么说是“末成之庆”呢?我们看《史记》所说的“神农氏世衰”就会明白,确实,掌管了八代五百多年,神农氏炎帝族有些力不从心了。神农氏“世”衰,即神农氏的后代有些软弱,新一代的首领是榆罔,他的任务不是临四方,似乎只是一个象征席位,实际执政者乃是蚩尤。是谁来主持召开这样一次盟会呢?如果是榆罔,他不大可能把重要的权力交给蚩尤,如果有其他的强者,这个“二后”赤帝和蚩尤谁都没份,那么主持者可能就是东方的蚩尤。炎帝族东迁,蚩尤族是东方土著,实力强大,炎帝神农氏实际上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区,他必定要求得和当地土著的结合。炎帝迁都,必有隐忧,实际上前后都有危机。蚩尤族有条件地接纳了炎帝神农氏,这就是那次“建典”。 《逸周书》和《路史》的相关材料说明,蚩尤后来赶走了炎帝榆罔,自己号炎帝,可见在那次盟会中,这个“临四方”的权力是他自己争来的。由于其权力中心主要在阪泉一带,又号阪泉氏。他有一项重要的事务,就是兴封禅。《史记·封禅书》记载的古代帝王,有神农氏封禅,炎帝氏封禅,就是没有提蚩尤氏,说明炎帝就是蚩尤氏。现在看,蚩尤不是神农氏炎帝血统,但蚩尤是炎帝联盟的主要成员。蚩尤夺取了炎帝之位,并使用炎帝之号,表明他对该联盟历史的认可,他自然也就成为炎帝族,这和黄帝不一样,黄帝接管联盟,名称都改了,炎帝的文化包括传说信仰等,都受到一定的抑制。今天我们见到的历史,炎帝的文献有限,说明黄帝族不是炎帝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他有更多的新的文化要素。黄帝族是改朝换代,蚩尤族是内部调整,性质是不同的。我们要强调的是:蚩尤氏举起了炎帝的旗帜,而黄帝改变了这面旗帜。虽然榆罔向黄帝求救,但黄帝似乎没有帮榆罔的忙,而是自己登上了联盟盟主的席位。 蚩尤被击败,炎帝文化便退出主流文化的舞台,转而进入民间,从东方到南方,到处留下蚩尤氏的足迹,实际上也是炎帝的足迹。蚩尤的存在使东部一度成为文化中心,也使东部成为炎帝文化区。蚩尤是炎帝文化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继承者,他给已经衰微的炎帝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将东部一个庞大的族群整体加入了炎帝文化的阵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西部的古老文化是炎帝神农氏主宰的,他向东部发展时,带动了东部的一大片土著加入炎帝集团,蚩尤氏接过了炎帝的大旗。这时,黄帝轩辕氏开始崛起,神农氏与黄帝合作了,炎帝蚩尤氏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和黄帝发生尖锐冲突,其结果传世的文献有两种说法,一说蚩尤战败被杀,一说蚩尤也和黄帝合作,担任战神。就传世的文献看,后一种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关于黄帝和蚩尤合作的记载很多,如齐国宰相管仲把蚩尤说成是黄帝的“六相”之首,《管子·五行》篇称: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那么,蚩尤不仅不是一个武夫,而是懂天道的道德建设者。 在更早的文献,《韩非子·十过》里,神话般地记载了黄帝的典礼:蚩尤奔走先后。这说明,在战国时期的传说中,蚩尤和黄帝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和谐的关系在秦汉时期还在延续,最珍贵的一段史料是《史记正义》所引的《鱼龙河图》: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谴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这里蚩尤不是被杀,而是臣服,作了黄帝的总兵指挥。他死后,连画像都有安天下之功。 东汉的《越绝书·记倪内经》是这样记载炎黄和蚩尤的关系的:“臣闻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该书应该是东部的作者所写,他们似乎没有认为蚩尤被杀,也没有认同炎黄大战。 综上所述,蚩尤一度代榆罔成为炎帝,并到泰山封禅。他可能和黄帝发生冲突,但最后与黄帝合作,辅佐黄帝安定天下。东西部地区,这种民间传统尤深。《述异记》记载有蚩尤神,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冀州一带有蚩尤戏,头戴牛角相抵。据说,汉武帝时,太原有蚩尤的神像出现,龟足蛇首,当地立祠祭祀。《述异记》的这些记载,表明在民间有着与官方(武帝时候开时形成的主流意识)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 东部地区一直没有忘记蚩尤,汉初,不仅刘邦所在的东楚地区如此,齐地八神祭祀依然。八神古已有之,一天二地,第三就是兵祖蚩尤。显然,人们一定不会认为蚩尤是败兵之将,否则怎么能够作为战神呢? 四,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传说与汉代文化观 汉代所称的炎帝多指蚩尤。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与汉代政治生活有关,汉代存在着关于黄帝和炎帝的不同派系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影响炎帝的称谓,并且是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发生的动因。 关于炎黄之战,日本学者认为,可能是齐国田氏代齐的政治舆论。田氏属于姬姓,是黄帝族,姜齐是姜姓,是炎帝族。田氏代齐即黄帝代炎帝。所以炎黄大战表现了齐国的政治生活,体现陈(田)氏击碎姜齐的政治信仰机构的目的。[5][上编]钟宗宪则认为是姬周成长与姜姓矛盾的体。[5][上编]把炎黄或者蚩尤的故事视为一种现实反响是一种颇有价值的思路。因为我们发现,这些传说演绎出不同的版本均因为不同的现实观念所致。传说中的历史并不都是历史的再现,更多的是现实的反响。传说中的事实反映的不是传说时代的历史,而是传说产生时代的历史折射及其愿望抒发。 从汉初的情况看,至少在东部地区,在刘邦的家乡一带,蚩尤还是被视为炎帝,并且获得与黄帝同等的祭祀地位。刘邦被视为赤帝子,著名的斩蛇起义的故事,刘邦就是一个赤帝的化身。刘邦对蚩尤尤为敬重,在沛县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6][高祖本纪]这实际上就是在祠炎黄二帝。他造反,首先亮出的是红旗,“帜皆赤”。弥漫朝野的角抵戏即蚩尤戏,表达出人们对这位古代帝王的怀念。汉代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蚩尤文化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发展起来的。这个来自东部的帝王明确说,他十分重视祭祀,“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6][封禅书]这是东部老家的神灵进入国家祭祀的中心,同时也把西部固有的炎帝崇拜重新恢复起来。在汉代,人们把炎帝和蚩尤联系起来是很正常的。在汉初很长的时期里,赤帝是信仰的核心。而炎帝,蚩尤,刘邦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那时蚩尤即使不是独尊,也是和黄帝等神和谐并存的,他的地位比黄帝更高也是事实,这说明,汉初炎帝受到尊崇,而这位炎帝是东部的蚩尤氏,是最后的一位新的炎帝。刘邦把自己视为赤帝,实际上是把自己当作蚩尤传人。 那么。炎黄大战,或者黄帝战蚩尤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这与汉代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这种传说发生的背景,在形式上看,是帝德五行之争,实质上则是汉王朝政治矛盾的体现。 这种以赤统作为汉王朝代表的政治神话来源于战国以来的五德终始说。邹衍是最早阐述五德转移的学者,他说“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6][孟子荀卿列传]高祖刘邦时尊赤统,崇拜炎帝,文帝时虽然有人提出要行黄帝土德以尚黄,但是,文帝没有采纳。景帝时一仍其旧,继续崇拜炎帝。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文化发生变革,很重要的一点是炎帝赤统变成了黄统。齐人公孙卿上书称“汉兴当复黄帝时”,他讲了一大堆故事,尤其是黄帝封禅升仙的故事,弄得汉武帝心里痒痒,梦想自己要像黄帝一样成为神仙。后来武帝去祭祀黄帝冢,仿黄帝封禅,最后“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尚黄”。[6][封禅书]这是太初元年,汉家的天下改变了颜色。文化上也一改汉初以来的黄老无为学说,实行儒学独尊。 这样,黄帝被遴选为民族祖先,五帝的历史系统中便没有了炎帝的地位。不仅如此,炎帝,还有蚩尤氏被描绘为恶劣的形象,在神话和传说里因为无道而被杀死了。这些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被记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实录”精神的司马迁不去叙述炎黄和谐、黄帝蚩尤和谐的故事,而是选择炎黄大战、黄帝战蚩尤的故事予以书写,体现出强烈的改变文化形象的意图。 关于先秦的炎黄矛盾的记载,只有《国语·晋语》里有几句记载:“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人们把用师相济说成“相挤”,这可能就是司马迁炎黄大战的最初源头。但是,司马迁好像并没有采纳《国语》记载的其他内容进入《史记》,《史记》有着明显的价值选择。首先,《国语》里的这种兄弟关系被司马迁拆散了,《五帝本纪》只是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并没有说炎帝与他有什么关系,便直接说神农氏衰败,蚩尤为暴,炎帝侵凌诸侯。司马迁是有明显的倾向性的,他

243 评论

泡芙小工坊

炎帝,姜姓,连山氏(烈山氏),号神农氏,是中国汉族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天下共主,与黄帝同为华夏始祖。 炎帝部落从少典氏及有蟜氏派生出来。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炎帝善火耕,发明了草药学,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并联合黄帝打败蚩尤。中文名炎帝字号号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朱襄别称赤帝、农皇、神农大帝、五榖神农大帝身份部落首领朝代新石器时代更多93%的人还看了蚩尤地皇三皇刑天尊为始祖宝鸡炎帝祠炎帝与黄帝是华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汉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但是一直没有弃用华夏族称谓。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来历传说炎帝炎帝跟黄帝同时代,且均带有传说色彩。从古到今,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象征的炎帝就是与黄帝齐名的炎帝神农氏,据传生于陕西宝鸡姜水(现宝鸡市清姜河流域)。姓:伊耆,也姓姜氏:烈山氏号:神农(神农也是氏,可能是这一部落区别于其他部落的称呼,神农氏即对该部落或部落首领的称呼)名:石年(石年这名极有可能是后世之人所加)诞辰: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出生地:陕西宝鸡姜水生母:任姒(名女登,有娇氏之女,有熊氏少典之正妃)生平事迹

282 评论

BOBO薄荷

1.《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服饰》,《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2.《“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新解》,《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论先秦时期官工贾的社会身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工商食官”解体说献疑》,《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5.《〈洪范〉制作年代新探》,《人文杂志》1995年第3期。 6.《秦圜钱始铸时间考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7.《春秋战国商人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8.《〈大浩〉作者及年代》,《光明日报》1996年7月2日《史林》。 9.《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0.《周初东都成周的营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期。 11.《论〈召浩〉、〈洛浩〉的制作年代》,《光明日报》1998年3月27日《史林》。 12.《略论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 13.《关于鲁燕齐始封年代的考察》,《大陆杂志》[台湾]第97卷3期,1998年。 14.《〈康浩〉、〈酒浩〉、〈梓材〉作者辩证》,《孔孟学报》[台湾]76期,1998年。 15.《浅谈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孟月刊》[台湾]第36卷5期,1998年。 16.《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 17.《关于〈多土〉、〈多方〉编次问题的探讨》,《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18.《杞国的东迁及其他》,载《杞文化与新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19.《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历史教学》2000年第11期。 20.《关于令方彝的年代问题》,《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1.《评月相定点新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陕西博物馆馆刊》第八辑,2001年版。 22.《评月相定点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载《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丛刊》2001年。 22.《安州六器与麦氏四器年代考辨》,《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 23.《黄帝与道学文化》,载《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读〈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5.《令簋、禽簋中的“伐楚”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6.《关于初吉是否月相的问题》,《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2002年。 27.《金文“生称谥”新解》,《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8.《从班簋的年代看徐偃王的事迹》,载《蚌埠涂山与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版。 29.《关于弧壁方彝的分期断代问题》(第二作者),《文物》2002年第8期。 30.《古文字中“莒”字的鉴别问题》,载《莒文化研究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鬼谷子〉著作年代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33.《蚩尤非东夷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4.《商朝政区蠡测》,载《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5.《徐偃王与龙游》,载《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36.《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又载《巴蜀文化与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关于“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有关问题》,载《赵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虞舜文化研究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赵文化论集》(崇文书局2006年版)。 38.《关于炎帝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炎帝文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 39.《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0.《从阪泉之战看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载《炎帝与民族复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论夏朝国家形式及其统一的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42.《说<禹贡>九州与五服》,载《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论<禹贡>梁州相关诸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又载《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4卷),巴蜀书社2008年版。 44.《论大禹治水广为流传的缘由》,载《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45.《关于春秋时代晋县的性质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6.《从陶寺文化看尧舜部落联合体的性质》,《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 47.《<古文尚书·说命>真伪与傅说身份辨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又载《中华傅圣文化研究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48.《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49.《说甲骨文中的“巴方”—兼论巴非姬姓》,《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50.《莒国亡年辨》,《管子学刊》2010年第5期。 51.《论<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2.《〈左传〉“德乃降”辨析》,《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0年版。 53.《子贡与儒商精神》,《子贡与中华儒商文明》,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54.《夏朝夷夏关系新说》,《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载《嬴秦始源》(首届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55.《清华简<金縢>有关历史问题考论》,《古籍整理学刊》2012年第2期。56.《清华简<尹诰>与晚书<咸有一德>辨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4期全文转载。57.《夏商时期方国地位下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22日历史学版。58.《论商朝统一贵族国家的建立》,《汤风濩韵》(全国首届商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59.《奚仲作车与中国马车的起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60.《从清华简<金滕>看周公与<鸱鸮>的关系》,《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3期。61.《从清华简<说命>看古书的反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306 评论

空想城城主

绪论 1.1 关于“中原”的界定中原民间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事象,特别是中原文艺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保留了一-份丰厚的遗产”,作为文学艺术的“母体”或称“源头文化”的神话,它所给人类的启迪是其他民俗事象所无法替代的,正因为此中原神话便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原黄帝神话传说的研究将黄帝神话研究的范围缩小到中原地区,以具体的点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能更好的对黄帝文化作个平面阐述,使其更加具体和清晰。因此,“中原”概念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其关系到本文的出发点和研究对象的针对性。“中原”从其平面意思来解释,“中"即正中,跟四周的距离相等:“原”指广阔的平地。 《诗小雅吉日》中有“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之句,其“中原”意为平坦之地的原野。 《尔雅释地》日:“广平曰原。”《辞源》在解释作为地域名的“中原”时也说“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2由 此可见,作为地域之名“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很多学者认为广义的中原泛指我国中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全省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但是,对 狭义的“中原”的界定,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今天的河南省,而不包括其他地区; 这是因为,中原作为河南的代称有其 历史 和地理的原因;《尚书禹贡》将当时的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称“九州”, 豫州因在九州之中,谓之“中州....因其符合河南古代特征和地理位置,以及令人追忆的辉煌 历史 发展时期,故至今仍旧被人们用做河南的代称。 2黄帝的 历史 文献记载 2.1黄帝名号的考证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具有的号也有很多,古史上对其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史记》中所载“姓公孙,名轩辕”,钱穆在《黄帝》一书中云:“他的帝号,又叫皇帝,又叫黄精之君,又叫中央之帝。他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除此之外还有有熊氏、帝鸿氏、帝轩氏、缙云氏等。在诸多文献中清人梁玉绳针对黄帝的名号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也能对黄帝的名号作一个全面的概括,其在《汉书人表考》卷- -中言: 黄帝始见《易系》、《鲁语上》,轩辕始见《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三皇之三也(《书》序《释文》)。亦日黄帝氏(《左昭十七》),亦曰帝轩(《后汉书张衡传》),亦日黄轩(《后汉.文苑边让传》、北齐刘书《新论审名》),亦曰轩黄(晋陶潜《靖节集读山海经四>》、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赞》),亦曰轩皇(《路史后纪五》注),亦曰地皇(《三坟》),亦曰黄神(《淮南览冥》。本书《叙传幽通赋》、《路史前纪三》注引《归藏》),亦曰黄灵(《张衡传》)。名茶,亦曰轩,字玄律(《路史后纪五》。又注云:“茶,古舒字,或作余。《世本》、《淮南子》云:‘伯余作衣。轩辕是古帝,黄帝惟名轩也。”罗氏谓黄帝不名轩辕,《前纪七》辨之,然颇难信。古有轩辕氏,何妨黄帝亦号之。如神农号大庭而古别有大庭氏矣),亦日有熊氏(《白虎通号章》,《易系疏》引《世纪》,而《路史》注:“熊或作雄。”《史五帝纪正义》及《拾遗记》“黄帝乃有熊国君”、《路史》所谓“自有熊启胙”是也。又《白虎.通.号谥章》曰“黄自然”,余姚卢学士文召校本以自然为有熊之讹,甚确),亦曰归藏氏(《周礼太仆》注、《易正义论》),亦曰公孙(《五帝纪》、吴韦昭《鲁语》及《晋语四》注云:“黄帝,少典之裔子,则公孙者,公子之子,称公孙之谓也。史以为姓,恐非),亦曰皇帝(《风俗通声音》),亦曰黄精之君(《月令》注),亦曰中央之帝(《淮南天文》注)。 其中最为常用就是黄帝,名号的产生和应用都有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于黄帝名号起源进行探讨。 2.1.1 黄帝名号与黄帝居住地有关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蠕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 (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名号的来源与其居住地有很大的关系。国学大师钱穆云:其余还有黄帝氏、帝轩、黄轩、轩黄、轩皇等名称;这些名字多半与他住的地方有关....他是有熊君,有熊是后来的河南新郑县,县西北有轩辕丘,又有黄水,《水经注》 说:“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至郑城东北与黄沟合,注于洧水。”黄帝的名称或者和黄水、黄沟有关。台湾考古学家张光远对于钱穆先生的猜测作了肯定:有熊,黄帝都邑,学者称其地在今河南省的新郑县西北,此处有黄水,出于有熊山之黄泉,黄帝是因居于黄水而得名。 2.1.2 黄帝名号与古人崇谷崇物有关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一个伟.....他以前,人类虽然已经开始有很多的发明,但是到了他,似乎有一个时期的急剧发展。远古人类最初的生活只是为了适应自然,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生存问题,早期人类对于谷物瓜果等被人体吸收,使人类获得体力,并促进人类体格体质成长的这一现象感到神秘莫解,往往因此对成熟了的黄色谷物瓜果怀有某种特殊浓厚的迷信崇拜的理念或 情感 ,对谷物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土地的崇拜,《拾遗记》“轩辕黄帝”条云: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日昊枢,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戊,为天干第五位,己为天干第六位,按古人意识,戍己日即五行中的土日;黄色成了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从其他色彩中突显出来变得格外尊贵。"根据许多古籍记载黄帝也属于“三皇五帝”之一,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发展到部落阶段,其后父系氏族 社会 也出现了 社会 文明,氏族先民的一- 些图腾崇拜转变为祖先崇拜,口耳相传的传说保留了一些氏族公社或部落首领式的人物,这就是所谓的“三皇五帝”,“三皇”为远古时期皇王根本无据可靠,神话色彩比较浓,黄帝属“五帝”之一被后人作为人文始祖而崇拜。徐旭生认为:“固然因为古代人相沿着这样称呼他们,而最主要的,却是因为当日处在原始公社时代的末期,宗教势力很庞大,专名前面加一帝’字,很恰切地表明他们那半神半人的性质.....他们虽说‘神'气十足,而人格却并非子虚。必须兼这两种性质来看,才近真实。”,因此对于黄帝族首领的尊称黄帝是人们的愿望所归,其赋予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2.1.3黄帝名号与阴阳五行说有关,有些学者认为黄帝的名号与阴阳五行说有关,其包括五行、五德、五位、五色、五灵和五帝之说。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人远古的 历史 观,渊源极早,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邹衍的阐发,形成了一套基本完备的理论,到汉武帝时经董仲舒的综合更加深入人心;据《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邹子有始终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邹衍通过将土、木、金、火、水五要素与各季节的搭配,确立了春作为木、夏作为火、秋作为金、冬作为水的关系,并利用相生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与相克理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形成了循环往复而相互转化发展的思想观。五帝的确认在考古界、学术界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五帝系统的确认是研究这-- 历史 时代最基本的出发点,根据许顺湛先生所著《五帝时代研究》一书中将古人对于五帝的确认分为了五种情况,其中最早记载也最有权威的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黄帝居于首位。在《孔子家语》中通过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也阐述了孔子在五行理论基础上将五帝与五行,五方相对应,并且阐述-一个观点即上古的五帝不仅仅是因为这五个人能配称为帝,而是因为德不能增多。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德即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位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色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五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龙。在五德之中土德为首,黄帝在其中为土.德,为黄色,为黄龙,居于中央之位。关于黄帝土德的原义,《史记索隐》有考,其说:“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蟥见'是也。蟥,土精,大五六围,长十余丈。音引。”认为黄帝代炎帝立,炎帝为火德,黄帝乃有土瑞,奇异的黄龙地精出现,代表士德之瑞。《淮南子天文训》云:“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为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根据上述黄帝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可以作 - 2.1.4黄帝名号的含义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中“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其将黄帝作为-一个具体存在的人物来看待,对他的生死,业绩,婚姻和子孙等方面进行的一一介绍。 “黄帝轩辕氏在位一百年地裂。 帝陟。”《竹书纪年》 “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八岁矣。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帝王世记辑存》 黄帝“年百十有七,或云三百。宰予以问孔子,子曰:人得赖利百年,用其教百年,威其神百年,曰三百年也”。《路史疏仡纪黄帝上》 以上引用的文献记载也都是将黄帝看作是具体的人物,寿命只有百十岁,而其对后人的影响长达百年。陈建宪先生《神只与英雄_-中 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云:“在原始 社会 ,命名制度还处于萌芽时期,同一个名字,往往既指一个氏族的保护神(或图腾),也是该氏族的族名,同时也是氏族首领的称号。‘黄帝’之名也是这样,他是当时华夏族团中一个氏族的族名,亦是该族的保护神与酋长的名字。 9黄帝名号不仅仅是代表个人,更是部族首领名或者族团的称号。 “黄帝传十世- -千五百二十年。或云十八代。”《命历序》 “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纬书集成.易纬稽览图》 “黄帝一日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 “黄帝居代总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五年.....子孙相承,凡一-千五百二十年。”《轩辕黄帝传》 由此可见,如果作为具体人物的黄帝的寿命达到百余年甚至上千年是不可能的,这里文献所记载的黄帝就应该是若干世黄帝集合的代名词,而记载下来的这些“世”的黄帝也是具有卓越贡献和政绩的氏族领袖人物。《纬书集成》的作者将黄帝作为一个朝代看待,经历了1520年与夏、商、周、秦并列,是一个时代的称号。黄帝传10世达1520年,说明黄帝族团作为当时的领导者有1520年,说明这个族团的世袭领袖黄帝中,有10世黄 帝是有作为的,是值得后人称道的;黄帝族团作为当时多达1500余年的领导族团,我们将它居于领导地位的年代成为黄帝时代,应该是说得过去的;因此,黄帝也是黄帝时代的代名词。所以借用李耀宗先生的观点:黄帝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群杰出始祖的指称或代称,也可能是作为“该始祖群象征”的某某特别杰出的代表人物,是作为其部落或部落联盟传诸后世的崇高象征。

335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冠肺炎治疗研究论文

    确实可以起到预防新冠的效果,预防的效果也得到了相关的认证,而且也得到了相关的认可。

    品名暂无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炎帝最新研究论文

    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汉代文化观的演变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提要] 关于炎帝的称谓有多种模式,主要与神农氏和蚩尤氏存在关联。对于

    飞火+流萤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结核病肺炎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和许多医生交流可以知道,死因可以这样写,1、写清楚是否因新冠肺炎是否导致肺结核病发病导致的死亡原因并说明根本死因的定义。2、填写死因链的相关顺序,要有序的说明,

    麦麦咔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pcos最新研究论文

    1935年,Stein和Leventhal首次在美国《妇产科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了7例双侧卵巢多囊性增大病例和卵巢的病理学改变。临床症状包括:1.闭经或月经稀发

    糊糊101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非酒精性肝炎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医疗政策和医疗资讯1. 首个国产抗新冠口服药物获批,疗效如何?7月25日,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适应症注册申

    ilikedianping22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