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rinbiubiubiu
“可怜无数山” 近日,一位甘肃籍博士的论文致谢和回望“火”了,有网友称读后“泪眼婆娑,戳到了灵魂”,也有网友评价“一字一句,熠熠生辉”。 “回首望过去,可怜无数山。” “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负笈远游, 至今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时间过去。 其间 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 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赵安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甘肃籍博士赵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致谢中的一段话,这篇“致谢”也不断被网友转发、点赞。有人称质朴真诚的笔触下,是生命的重量和青春的炽热,读来触及灵魂。 “学历只是经历的一部分,并不必然代表什么。任何层面上的探索都是难能可贵的,即便有些经历被视为失败、无用,但也绝不意味着这些唐吉诃德式的挣扎过程就不重要、没有意义。恰是因为岁月打磨和风雨雕琢,才能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漫漫旅途中,总有一些重要节点,必须要站出来总结,才显得庄严肃穆。” 对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内容刷屏朋友圈一事,6月11日,赵安表示,他原本只是在个人粉丝数并不多的小号上,把这篇个人小传、小日记存在里面,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转发,很惊讶。 提及致谢中写道的“曲折废弛难以尽述”,赵安有些感慨。 他介绍自己很热爱读书,学习也非常有自觉性、主动性。“但是往往越是这样,(学业)这条路就走得特别不顺利、特别挣扎 ,不像有的同学,本硕博一口气连着读完,没有中断,节约了大量时间,像我这个年龄已经走到比较高的一个层级上了。但是我中间受了这么多的挫折,换了这么多的方向。”赵安说道。 赵安(左三)和群众冬季抢修保障房 七次考研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1987年,赵安出生在甘肃省镇原县一山区农村,6岁时被送到镇里,上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 2005年,赵安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草业学院,四年后获得兰州大学草业经济管理学士学位。 2009年,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赵安称其因“考研不第”,遂赴广州打工。 “我从小在落后山区长大,渴望通过高考等前往大城市并改变命运,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现在看来,这种做法过于着急,人的社会化和城市化终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安坦言。 赵安说,在广州的三年里,他住最差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这些都没什么,最可怕的是对未来的无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在此期间,赵安一直自学经济学,先后三次考研,但因专业跨度过大,目标过高,考了3年只收到一个不是很理想的学校通知书。 他在致谢中写道,那时 “因长期居住黑暗的握手楼和胶囊屋,后来造成了不小的心理疾患…… 一边风餐露宿,一边屡试不第,无法再返校园,大好青春与天赋岂容如此虚掷?珠水汤汤,人海茫茫,谁会购买这一腔才情与梦想?我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但从来都没有像那个时候,那样的切肤、蚀骨和无助”。 2012年,赵安听从母亲的建议,从广州回到甘肃参加了事业编制考试,在甘肃省镇原县工作。彼时,时任镇原县城关镇党委书记的李四科,见其做事勤谨、为人忠诚,便力排众议,任命当时只有24岁,且入职只有三个月的赵安,担任五里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半年后转任祁川村党支部书记、村合作社理事长。 同年,赵安又参加了第四次考研,这次考出了不错的成绩,但因工作原因赵安选择了放弃。 “当时还是略有遗憾,现在回头看则完全不必。” 赵安说,当时自己的工作处于重要机遇期,他所在的祁川村被列为当地精准扶贫的联系单位,县乡两级组织反复酝酿后,决定由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在这个窗口期撂挑子去读研,有违职业道德。 在镇原县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赵安始终没有放弃继续读书的梦想, 2013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 2015年, 赵安又考入兰州大学法学院,读全日制法律专业硕士。 此后,赵安辞去了镇原县的工作。2018年, 赵安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攻读全日制管理学博士。 “考研7次、屡试不第” 的赵安在致谢中尤其感谢那段看似曲折的基层经历,他在致谢中评价那段经历,是“自此开启了一段对我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基层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塑了我认识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 博士论文致谢全文(滑动可查看全文): 历经三次答辩终获博士学位 2022年5月, 赵安在经历三次博士论文答辩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赵安以《可怜无数山》作为自己论文致谢的题目,回望自己高中阶段后的十七年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坎坷,也遇到了许多无私的帮助。 2018年,赵安在第二个硕士毕业之后,经过长达十年的实践与深造,学历、经历、作品都比较充分,很快就申请到了农学、法学、经济学的博士入学机会。 赵安最终选择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张晓山团队,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这也是赵安基于对研究方向和过往积累高度耦合的一个选择。 赵安说,博士三年级时申请了答辩,当时做了充分准备,但没有通过。半年后再申请答辩,虽然穷尽浑身解数,但依然没能通过。 赵安承认,这对他的自信心造成很大打击,后来在诸多师长的费心指导下,总算在第三次答辩时顺利通过。 “当时国家对博士每月有1250元的补助,补助三年,其间还提供宿舍。”赵安说,每月的补助天天吃食堂也勉强够了, 自己博士延期毕业的那一年不但没了补助,也没了住的地方。 三十而立,上有老下有小,对许多寒门学子来说,坚持到这一步其实对整个家庭都是巨大的挑战。 吃住在北京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赵安先后到北京两家农业企业的研究院打工。 “企业是一所大学校,在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时,我接触到了农业全产业链条,认识了许多产业精英。”赵安说,在这些企业工作也是一种学习,让他更深入地了解农业产业经济。 “此生最幸运的事情,并不是读了博士,而是认识了我的妻子,有了我可爱的小公主,以及我和母亲的身体都算康健。”赵安说,没有家人的支持,他无法完成学业。妻子是他在兰大法学院的硕士师妹。他最欣赏妻子的宽容和谦让,十年来,对他性格的塑造是润物无声,对他学业的支持是绵绵用力。 告诫学子树立正确的“学历观” 赵安在镇原县工作期间,出版了著作《祁村奋斗——一个村支书的中国梦》,跨专业考上了法律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经历,在他看来理所当然。 “在镇原县祁川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在我的人生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学术方向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赵安说,当村干部的那些年,天天处理邻里纠纷,天天钻研法律,工作何尝不是学习,这也是他跨专业考研的底气。 赵安认为,学历只是经历的一部分,高低并不必然代表什么。当初他在村支书岗位上,工作三年所获得的知识,与攻读硕士三年相比毫不逊色。社会也是个大学校,逆境往往是最好的教育。 “求学、求索,不等于求取学历,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有必要深造学历,如许多应用性岗位也可以提升职称,而我所从事的专业以基础理论为主,进步的途径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获取学历方面。即便如此,获取学历也只是在充分学习和实践之后的一个副产品,并不是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赵安说,这个逻辑关系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示。希望他们能多关注“求学”的过程,而不只是“求取学历”的过程。仅凭较高的学历,可能会改变一些事情,但这种改变是有限度的,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树立正确的“学历观”。 赵安认为,七年备考加上三年硕士在读,一共十年时间,前五年自学经济学,后五年系统学习法律。 30岁之前,基本搭建好了自己知识架构的四梁八柱。与其说是“七次考研”,不如说是“七年求索”。 以考试论,七次有些长;以求索论,七年则太短。若问其中借鉴,最初三次的考研确实很有挫败感。建议学弟学妹们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和目标,知识的积累需要周期,应试终究只是个技巧。 赵安说,任何层面上的探索都是难能可贵的,即便有些经历被视为失败、无用,但也绝不意味着这些堂吉诃德式的挣扎过程就不重要、没有意义。恰是因为岁月打磨和风雨雕琢,才能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star小朋友
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不经意间,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是不是该好好写一份工作总结记录一下呢?为了让您在写工作总结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整理的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学院20xx~20xx学年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圆满完成,现就过去一年的工作予以总结,提出新学年的工作要点。
一、完成研究生招生任务,招生专业和人数大幅度增加
20xx—20xx学年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增加最多的一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批准后,增加了两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建筑系开始了首届三个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全院硕士招生专业增加到16个,博士12个。
学院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程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建筑学专业考试和阅卷等方面都认真做好周密的组织工作,制定了“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xx年研究生调剂与招生规定”和“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xx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方案”,利用校园网及时公布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招生较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招生人数再次超过本科生。
20xx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21名,博士研究生35名,工程硕士与高校师资专业硕士7名,招生总数163名。博士和硕士具体分布如下:
土木系:66名,其中博士20xx名,硕士48名;
力学系:42名,其中博士11名,硕士31名;
建筑系:15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4名;
岩土中心:33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28名。
目前学院在校研究生总数为46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20xx名,硕士生333名,工程硕士21名。
二、研究生导师队伍壮大,指导力量得到加强
20xx—20xx年度,经学院教师申报,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我院增加了8名硕士生导师,3名博士生导师,为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增添了新鲜力量。
三、规范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毕业生论文评价较高
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必修和选修学分以及选题报告的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都及时通知导师进行了更改或补充。
对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资格和答辩情况都进行了严格审查和监督,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按15%的比例抽查外审,学位论文水平整体评价较高。
20xx~20xx学年学院共毕业研究生xx名,其中博士学位xx名,硕士学位xx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x名。
在学院抽查由校外专家评审的xx份硕士学位论文中,8篇论文的校外专家评阅成绩全在90分以上,占总数的50%。全院xx名硕士毕业生中,评阅和答辩成绩均在90分以上的论文有28篇,占总数的30%以上。
学院xx名博士毕业生的论文中,专家评阅的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有15篇,占总数的65%。
四、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修订,特色课程大幅度增加
修订新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是20xx—20xx学年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事关学院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大事,学院先后召开了各系、所负责人和各学科带头人会议,根据研究生院的相关要求,制定了切合实际、突出特色、适合学院发展的修订原则。经过各学科带头人和学院研究生导师的辛勤工作,学院学位委员会的反复审查修改,按时、按质完成了所有招生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任务。
土木系和岩土中心完成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四个硕士点、两个博士点培养计划的修订,新制定了两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的培养计划。力学系完成了力学一级学科下的全部硕士和博士招生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建筑系新制定了四个硕士专业的培养计划。
全院各专业在调整和编写新的培养计划的同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为研究生开新课的积极性,为制定高质量的培养计划奠定了基础。在调整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一轮的培养计划全院新增加硕士课程近40门,博士课程近30门。这些课程都体现了我院教师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反映出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特色,将为提高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五、全面总结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完成工程硕士自评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监督管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实施方法",要对全国各专业领域的招生单位进行评估。研究生院对我校参加评估的各专业进行了部署,要求首先在校内进行自评。
根据研究生院的安排,学院组织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导师对招收工程硕士以来的情况按评估要求进行了全面总结,从以下七个方面完成了自评报告,即:
1、培养单位概况(包括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及基础条件);
2、工程硕士招生情况(包括考生来源、生源质量);
3、课程教学情况(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
4、学位论文与培养质量(包括论文选题、科学研究与指导、论文答辩和质量、培养人才质量);
5、管理工作(包括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档案管理);
6、体会(包括收获与经验、存在的问题);
7、综合评价。
经学校5位自评专家认真评分,我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情况平均得分89.7分,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研究生院决定,我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培养将申请参加第二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工作。
六、学院研究生培养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科研和学习场所紧张,部分研究生课程修完后,没有专门的地方开展研究工作,导师的办公空间严重不足。
2、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力度不够,招生报名和上线考生严重不足,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远远低于学校平均值。
3、高水平的学位论文缺乏,研究生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学院对优秀博士生的关注和培养力度不够,毕业后的继续跟踪支持也不够。
4、部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精力不够。
根据以上工作总结和目前仍存在的问题,20xx-20xx学年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要点如下:
1、进一步做好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做好20xx年的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和管理工作,充分发动学院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招生宣传,利用校园网扩大对外宣传,力争报考人数比去年大幅度提高,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达学校平均水平。做好研究生入学命题和复试工作,确保研究生招生质量,完成招生任务。
2、继续完善新增博士点、硕士点培养方案
20xx~20xx学年是各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实施的第一年,特别是新增加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有大量新课要开设。学院将严格审查新开课程,对培养方案中不完善的部分及时进行修改,对有问题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
3、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好毕业生的论文评审工作
20xx~20xx年度将有毕业的博士生40名左右,硕士生约110名。学院将完善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规范论文评审和答辩程序,提高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质量。
4、力争改善研究导师和研究生的工作环境
学院将利用学校对研究生宿舍和导师办公室调整的契机,尽力争取改善我院教职工的办公条件,特别是建筑系的导师和研究生还没有工作场所,学院将努力向学校申请解决。
5、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审查程序,建立选拔优秀论文机制
选题和论文审查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有个别导师并不重视,学院将建立研究生选题报告和论文审查规范条例,建立选拔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机制,加大优秀博士论文的培养力度。
“可怜无数山” 近日,一位甘肃籍博士的论文致谢和回望“火”了,有网友称读后“泪眼婆娑,戳到了灵魂”,也有网友评价“一字一句,熠熠生辉”。 “回首望过去
2020 年9月19日晚,南京大学女博士跳楼身亡,该事件再一次牵动着全国博士生的神经。「女博士」本是花样年华,光彩夺目,前程似锦,路途坦荡,一路求学 20 余载
一、答辩时间、地点答辩时间:2022年12月12日(星期一)上午8:00-18:00答辩方式:线下答辩(林学楼505)二、答辩委员会成员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主
不是的,但博士毕业的条件是论文录用通知,就可以申请博士预答辩和答辩了,等论文见刊了,再来领毕业证和学位证。
0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案计算机教研组为完成我校0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