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殿下
俄国画家谢洛夫出身名门,父亲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家境也算殷实,只是可惜去世比较早,在谢还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子的时候就死掉了,即使是这样的音乐氛围也并没有启发到谢任何的音乐细胞,他对绘画更有兴趣。于是他亲爱的母亲就带着他出国去观看各种绘画作品,这在后期谢的发展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九岁,谢回到祖国,由母亲交给当时注明的画家列宾,他在列手底下当了六年左右时间的徒弟,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思想,这对之后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也使得他有了自信或者说是自负的资本,在之后进入一家学校学习的时候,他变得自不量力,甚至目空一切,不过要感谢那里的老师给他了忠告,使得他继续学习,继续深造。于是,俄国画家谢洛夫就成了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全材的人物,肖像画风景画历史画无所不会,但是最好的也是被后世敬仰的还要属他肖像画的创作,在他本身技艺已经极其精湛的情况下,他又接收到了那个时代兴起的现代主义的影响,画技更加精进,创作出了很多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比较著名的有《少女与桃子》,这幅画的创作是在俄国画家谢洛夫年纪还小的时候,也因为这幅画奠定了他在肖像画创作之中的地位,对后世影响颇深,以上便是对俄国画家谢洛夫的介绍。位于中国北部的俄罗斯不仅拥有广阔的土地、强悍的民族性格,而且还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艺术家,谢洛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谢洛夫是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其主要生活轨迹集中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但谢洛夫的作品则影响了接下来的一个世纪,直到现在依然是俄罗斯美术史值得骄傲的人物。谢洛夫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人物的写生,通过油画的渲染效果,将人物的性格反映的栩栩如生,且不生灵气。正如之前的一位中国美术大师所言,谢洛夫的作品融入的不仅是颜料,更多的是人物本身的精气神。在谢洛夫的作品中,有的人物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生活于俄罗斯所拥有的封闭个性,有的则优柔华贵、颇有沙皇俄国贵族的气质,还有的集中表现了学者的对于知识真理的孜孜以求。此外,谢洛夫的作品不乏对于下层平民生活的关注,这也反映出谢洛夫对于人间疾苦的关怀。初次赏识谢洛夫的作品,便能够被其深入浅出的画风所打动。尤其是其对于人物性格刻画方面给人带来的持久恒新的映象。画如其人,虽然出生时被人收养,但总体上生活于音乐世家的谢洛夫,正如其作品一样,带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人如其画,谢洛夫的作品在另一方面也是谢洛夫本人细腻的观察视角、善于体会别人性格与情感变化的真实写照。谢洛夫的艺术成就谢洛夫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在其身上反映出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气息,因而是研究俄罗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具体现状的有利途径。而且,其本身被载入世界美术史的画册,离不开其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贡献。谢洛夫的身世坎坷,总体上生活在一个音乐世家,在列宾的照顾下感染了诸多难以比拟的艺术气质,也使其画作的推广创造了非常好的平台。例如,在其画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画作很多是以历史名人作为主人公,例如高尔基、尤索布夫王子等等。以这些名人为对象的肖像画有广泛的市场,有助于其发家致富,这与其出生时脱不了干系的。但是,谢洛夫真正的艺术成就并不依赖于此。在谢洛夫的诸多画作中,以广泛的人物为对象,刻画出许多经典的画作。例如持桃子的小姑娘、少女等等。在这些画作中,能够生动的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是多么细腻和准确,无比传神、动人。谢洛夫艺术成就主要依赖于其运用西欧画风对于传统的俄罗斯美术的改造、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俄罗斯美术与西欧美术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其次,谢洛夫艺术成就在于其作品上开创了运用肖像刻画人物性格、思想的新方向。最后,谢洛夫作品的人物中不乏重要的历史主人公,也是寻求人物研究不可多得素材。总之,谢洛夫在艺术上取得成绩是耀眼且夺目的~
一个人淋着雨
油画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感染力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就色彩而论,它在视觉上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和情绪)其效果强烈与否,取决于贴切地表达作品主题的,富有魅力和独创性的色调对比色的调和:即色相。明度、饱和度都相差较远的颜色配和,通过对比而组织在统一的关系中,给人以强烈的感觉。梵高于1888年画的《向日葵》、用色相轮中相隔较远的铬黄色的花与浅蓝色的背景形成色相、明度、色度三方面因素的对比,又用茶色的轮廓线和少量绿时相对比。由于将整幅画面上的次要部分:背景、茶色线、绿时等来陪衬主要部分浓烈铬黄色的花,取得所有部分在形体和色彩细节上相互谐调,”统一在黄色调之中,给人以平衡和美的感觉。《播种者》则以互为补色的黄与紫构成整幅画面的色彩基调。柠檬黄的天空和金黄色的太阳与占画面三分之二的蓝紫色地面形成强烈的对比。那洋溢着生命感的大地又由紫色系统里的古蓝、蓝紫、玫瑰紫和黄色系统里的土黄、中黄、黄绿相互交替、对比,整个色调运用由大至小的补色关系的色块和线对比构成的效果,充满着强烈的光感,从而呈现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梵高的色彩创作方法基本上采取对比色调和的色彩原理。由补色对比关系而产生的强烈。浓郁、闪烁的色调,正反映出忱高狂热、神经质的生命像一团烈火在燃烧。所谓对比色调是两个相挨的色表现出构成它们对照的效果,还可以说成是根据双方的颜色产生对比作用的现象。一般来说,对比调和在色相轮中利用黄色与紫色、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桔色等的补色关系。像这样非常对立的配色以及相互的衬托,构成有韵律感的色彩方法,在马蒂斯和毕加索有些作品中表现得很成功。1939年马蒂斯的《音乐》以近乎原色的红与绿、黄与紫、黑与白对比色主宰整个画面,运用它们的大小色块的比例变化。线与面的节奏变化组织出有旋律感的、轻重照应的色彩结构,产生绚烂富丽的效果。色彩感本身就呈现出强弱、冷暖、明暗、高低的音乐旋律。毕加索的《镜前的少女》(1932年)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中国民间年画和彩色剪纸的用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十九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色彩科学理论的普遍兴起,法国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为色彩中对比调和的规律性的认识与应用;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更重视掌握运用自然色彩本身的规律,抓往大自然的光和色种种变化的色调,分析,进而表现出了在同一光源下色相上的冷暖关系。明度上的黑、白、灰关系,色度上的鲜灰关系,由这些因素相互对比又相互依存于统一的总色调,即称条件色色调。苏里柯夫、谢洛夫、福楼拜尔、列维坦等都是运用这种色调的大师,他们纯熟的色彩技巧,完美而有力地表现了创作内容。苏联近代画家普拉斯托夫是一位表现大自然色调美的歌手。他对自然和人有着真挚淳朴的感情。从而使他创作中的色彩真实而集中地传达出大自然浓厚淳朴的情调;他满怀激情地把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各种情深意浓的色调,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深深地牵动着人们的心灵。以上从色相轮中所探讨的色彩的三种关系,是便于清楚他说明问题和寻求色彩的内在规律。那么是否在色相轮中的色彩都被包含在这三种关系之中而都调和了呢?不然,这里所探求达到三种色彩调和的前提是从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和色度三个方面,通过艺术法则的处理运用,求得变化统一,达到色调的创作。例如:从色相轮中取出任何一个色相,就无从说它的调和与否。又如对比色调和的中“国古建筑彩画,常常并列采用红、黄、绿、紫等色,有强烈的对比,并不调和,但巧妙地发挥了金银色的镇抑作用而使之调和并产生富丽堂皇的效果。
和斯蒂芬is
标题:赵力中:对目前艺术环境的检讨暨俄罗斯近代绘画艺术赏析 《白嘴鸦飞来了》是萨甫拉索夫于1871年,根据他的科斯特罗马附近的莫米尔诺夫村的两次写生草稿创作的,这年秋天在彼得堡首届巡回展览会上第一次展出。如果说展出的其他一些画,在观众中间引起了这样那样激烈争论的话,那么只有这幅画得到人们异口同声的称赞。萨蒂科夫·谢德林、斯塔索夫等都给它以很高评价,克拉姆斯科依在给瓦西里耶夫的信中,说它是实际上最好最美的作品。他说,尽管有鲍加留包夫、克洛特、希什金这样的风景画家,但他们画的只是乡村、空气和水,而在《白嘴鸦飞来了》中“却有着灵魂,而且只有它才有这种灵魂”。这个评价是抓住了要点,是符合实际的,不然,为什么从第一天开始,人们就在它面前流连忘返,而当恋恋不舍地离去时,也往往带着激动而沉思的神情呢? 的确,在这幅画中,有某种把痛苦、喜悦、微笑和深思统一起来的东西,某种用语言难以尽述的隐秘的东西。你感到春天的气息,不光是用眼,而是用全部五官感觉:田野上虽然还覆盖着白雪,第一次春汛后的乡村还很冷,但是,已经听得出冰雪融化的叮咚声,白嘴鸦归巢的啁啾声,白桦树随风摆动的沙沙声。同这些早春的自然音响相和谐,赤裸的纤细的白桦树枝沐着微弱的阳光,融化的雪水在雪堆中间形成蓝色的湖泊,农舍、教堂、塔楼从严冬的萧瑟中抖擞起精神,广阔的天际凝聚着薄云,弥漫着水气。深邃的原野被融雪滋润,显得苍黑而肥沃。如果再深入一步观赏,那么,你会看到,疏稀树林的粉红色枝头正在抽芽、膨胀,那喧嚣的鸦群在盘旋奔走,忙碌营巢……,你感到春在胎动,同时也触动了你的乡土之情,也许你就出生在那个普通的俄国农村中,穿过长满了绿苔的篱笆就是你的家,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迎着早春的晨光,在噗哧响着泥浆的大地上嬉戏,在滋润的留着残雪的村道上追逐,甚至荡着散发着香气的松木做成的小舟,去探讨春潮的涨落…… 画的色彩是明快、纯净和谐的,基本上是两种色彩的交织和对比:树和房子的灰色—深棕色,水和天空的白色—蔚蓝色。这两种色彩不仅达到和谐的统一,而且它们在各种具体对象上的运动变化,如雪地上的褐色斑点,反映在水中的石头房子的深黑色,赋予绘画以生动性、透明性和运动感。这种和谐的色调不仅悦目,而且表达了自然本身所含的诗意,它的意境的真实性和作者感受它时跳跃着幻想的心理素质。运用一切色彩来表现光和空气,是萨甫拉索夫一向特别注意的,他曾说过:“没有空气的风景画,不成其为风景画;……如果你没有画出空气来,——那就意味着是一幅糟透了的风景画。” 画家希施金(1832-1898)一生为万树写照,探索森林中的秘密,是一位俄罗斯森林的歌手。他的作品以精细、深入以及善于发现和创造自然界的幽邃意境而引人入胜。他的名作大多为描写俄国的松树和橡树,他喜欢宏伟、豪放、粗犷的大森林,从他19世纪60年代的《砍伐森林》到70年代的《松树林》、《森林深处》、《麦田》,几乎都是对松树的描写。他的《在平静的原野上》、《三棵橡树》和《橡树林》,又描写了橡树坚定、稳固、强大的相貌特征。 《松林的早晨》是一幅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作品,希施金在画中欢畅地描写了森林中大自然的盎然生机。雾气弥漫,阳光从松梢射入密林,观众如入清新的密林中,呼吸着带雾的潮湿空气,闻着枯树上青苔的芳香,看着顽皮小黑熊的嬉戏。 希施金在创作后期,画了不少冬天里的森林,具有代表性的有《在玛尔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里》(1891),在高大茂密的林间深处,人们在感受寂静气氛的同时,似乎还得到某种哲理的思考,在他逝世的那年,他画了一幅取名《大松树林》(又译作《造船木材森林》)的作品,此画写大自然的富有,同时有很高的技巧。 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是一位专攻海洋风景的画家,画海的名手。他笔下的海景,气魄雄伟而庄严秀丽,他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有写实的技巧,在海洋风景画领域独树一帜。作为巡回画派中年长的画家,他的作品在19世纪中期就受到艺坛的重视。他画于1850年的《九级浪》,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在巨大的画面上,他用变化无穷的色彩,展示了海浪的惊险和壮美。 艾伊瓦佐夫斯基自小生长在海边,对大海有浓厚的感情和丰富的知识,因此他画的海景有真实感,有磅礴的气势。他一生中画了3000多幅作品,还有不计其数的草图和小稿。他笔下的海景,不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不论是日出、日没、月夜、霓虹、风雨、雷电,无不具有内在的力度。 库茵芝(1842-1910)是一位以浪漫主义的画笔来咏叹自然的风景画家。如果说希施金的作品像“大自然的肖像”那样细腻,那么库茵芝的画幅则以其装饰情调而独立于众之外。他爱画月光、夜色、晨曦、傍晚,如《在凡拉姆岛上》、《乌克兰的傍晚》和《拉多加湖》,他以某种看似单一的色彩,表现景色的迷人风采。 库茵芝在1879年同时展出的《白桦树丛》、《北方》和《雷雨之后》,描绘了自然界不同的风姿,画中的色彩和光影的变化,使普通的自然景色达到诗一般的境界。《第聂伯河上的月夜》的描绘手法更为浪漫,艺术效果强烈,列宾曾用“触动观众心灵的诗”这样的评语来赞美这幅作品。 19世纪后期俄国风景画派中最后一位大师是列维坦(1861-1900)这是一位兼有抒情和史诗品格的风景画大师,是一位对俄罗斯自然有独特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并善于揭示自然奥秘的艺术家。 列维坦青年时代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学习,他的老师是萨符拉索夫。在他的早期作品如《索柯尔尼基之秋》中,还能看到萨符拉索夫那种偏重叙事的痕迹,但画中已经显示了列维坦用抒情的笔调再现自然的才华,他善于抓住自然形象中与人们思想感情有联系的部分,表达自然界内在的情绪。 列维坦在1888年左右创作的“伏尔加河组画”已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创作风貌。组画中的《傍晚》、《白桦丛》、《雨后》、《黄昏·金色的普寥斯》等,画出了伏尔加河岸明净的美,传达了伏尔加河流域雄伟开阔的乡土气息。 19世纪90年代是列维坦的创作盛期,这时他完成了《深渊旁》、《符拉季米尔路》、《晚钟》和《墓地上空》等佳作。在这些作品中,似乎没有伏尔加河组画那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他注意表达的是一种情绪,《符拉季米尔路》的压抑,《深渊》的民间传奇悲剧,《晚钟》中人们在古老宗教中寻求的感情寄托,列维坦又在两年以后的《墓地上空》画中加以综合的表现。这幅画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创作意图:严峻、宽广、富饶的俄罗斯,贫困、受难的俄国人民。列维坦是生长在俄国的犹太人,父母早亡,自童年起就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90年代初沙皇对犹太人的迫害,使列维坦内心十分痛苦。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现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一切,都包含在这一画中了。”《墓地上空》的画面,表达了雷雨将临,狂风吹折树梢的时刻,严峻的天色,宽广的河湾,正处在极大的变化中。在荒僻的山冈上,是一座被人们遗忘的小教堂和寂静的墓地。一切似乎正孕育暴风雨的来到。画家在构图处理上的大胆和才智,使画面更具博大恢宏之气势。 列维坦在最后五年中,画了一系列有愉悦、欢乐情绪的风景。和他的挚友、作家契诃夫一样,感受到这一阶段社会进步势力的活跃,情绪有所变化,他们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对生活的信心和爱。在1895年列维坦画了《伏尔加河上的清风》、《三月》和《金色的秋天》三幅出色的风景画。伏尔加河上绚丽的夏天,三月艳阳天里暖和的阳光,金色秋天是诱人的白桦和宝石般透明的溪水,都流露出了画家内心的激动之情。 1895年以后的作品,如《春天·大水》、《黄昏·月亮》、《农村中的月夜》、《黄昏里的草垛》,列维坦的艺术技巧更加完善。在他逝世前不久完成的《湖》,对自然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造型手段凝练,可以作为他对俄罗斯大自然多方面的探索和总结。列维坦的艺术风格带着一种内在的忧伤感,这与他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15岁丧母,17岁丧父,艰辛的童年和求学之路给了他创作的基因,以至在他的作品中透射出性格的坚韧和对生命的渴望,他终生未娶,没有子嗣,晚景凄凉。1900年,当俄罗斯春回大地,鲜花开满了白桦林中的时候,列维坦在修道院钟声的祈祷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列维坦生命短促,他在39岁正当创作日趋成熟时离世。他属于巡回画派的后起之秀。他在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包括法国印象派绘画的技巧,进行了艺术上的革新和创造,使俄罗斯风景画派进入一个更高的文化艺术层次。 第2部分:19世纪的俄罗斯的历史画 读历史画,先略论历史画在历史上的位置和意义。 我们应对自己历史中的精神缺失而勇于检讨!我们一个文明古国,却鲜见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和艺术的精神内涵。 当我们翻开世界美术史,不乏有历史画的经典之作映入眼帘,并为之撼动,而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此类的作品却不多见,是为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 西方绘画史上的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都将历史画作为十分崇高的主题来表现,而且都以此来确立画家的历史地位,历史画在西方美术史上实际形成了光彩夺目的绘画史。在西方历史中文化艺术巨匠往往最终形成时代英雄,其贡献显赫存在于社会历史中,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他们的文化艺术精神最终演化为时代精神,而在东方,这一现象却属罕见,以艺术家的精神为社会时代的旗帜似乎是没有的,由于艺术在中、西方历史上的功能完全不同,特别是在文化传统中的形态及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其存在地位和现状大不一样也就是历史的事实与现象而已了。 对于影响我国美术界较广泛而深刻的俄罗斯美术有着深厚的历史画传统,其丰富而经典的作品常见于19世纪的俄国巡回画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了解的俄国绘画是十分片面而狭窄的,产生了诸多的历史误会,然而苏联时期的历史画和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画却散失了历史画本身的学术意义和审美功能,弱化了其精神内涵,这个时期的历史画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曲解历史,被政治斗争浸透画面,使之多少丧失了历史画的崇高意义和人文价值。 中国近现代历史画和历史画家与西方历史画及画家比较在若干方面有着较本质的区别;首先是历史画本体上的学术没有达到深度,对历史上的主题事件在其历史上的意义和精神层面上的价值以及在现实中的启示。均未达到如《自由领导人民》、《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其二是历史画家的个人问题,也就是艺术家本体的问题,画家对历史及其事件的思考和判断都受到社会传统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局限,综上所述、对审美人性社会道德等各方面的评价这就取决于画家的个人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立精神的思考。画的本体思想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内涵。由于中国画的内在精神和形式的欠缺,长期形成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消遣方式,没有以科学的精神和洞察社会的方法与手段融入绘画,以创作出波澜壮阔的以人物为主要对象的惊天巨作而垂青史,这就是历史留下的缺憾。其三是历史画家艺术创作能力,一个成熟历史画家的绘画技能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具备了完美的技能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控制力的历史画家,历史画是一个写实画家的试金石,否则画家的宏图之志就会变为一席空谈,由于历史画的因素十分复杂,其审美的意象随着历史的进程也在流动,历史画家也应更富有探索精神,更深入揭示历史画的精神价值和人性的尊严,对我们过去凝重和漫长的历史多加思考、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悲哀的,如果中断了历史性绘画的民族更加可悲! 在巡回展览画派中有杰出成就的,是伊里亚·列宾(1844-1930),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奠定了俄国19世纪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列宾在此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独到的深度,外光的表达和炎夏闷热空气的渲染非常出色,在构图上——巧妙地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的描写,使画中的人物犹如一群雕塑,被塑造在一座黄色隆起的底座上,这空间布局上的成功,使这幅尺寸不大的画面具有宏大雄伟的效果。 在画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后,列宾随后去法国留学。19世纪70年代初,正是法国印象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刻,印象主义画家对光和色彩的探索成果,无疑对列宾产生了影响和启发。他在法国画成的《渔民的女孩》、《巴黎咖啡店》、《萨特阔》等,表现出他对绘画语言形式的浓厚兴趣,这位年轻画家,内心里关注的依然是绘画的内容,所以当他1876年回到俄国以后,很快画出了像《祭司长》和《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那种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俄国的民俗宗教作了深刻的描写,并刻画了心地纯真善良及形形色色各阶层人士遭受社会歧视的小人物。 如在列宾的《索菲亚公主》这一油画中,描写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俄国改革初期宫廷中的保守势力的代表彼得一世的姐姐索菲亚公主的悲剧下场。在《伊凡雷帝杀子》中,列宾深刻地揭示了俄国16世纪的暴君、一个生性狐疑、性格怪癖的沙皇的形象,他杀害了皇储后的恐怖和精神上的崩溃,被列宾刻画得精细入微。 列宾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以其英雄的群像和乐观的色彩,表现出与《伊凡雷帝杀子》迥异的绘画风格。整个画面洋溢在一片笑声中,豪迈而自信的查波罗什人,围坐在桌边,用尖刻、幽默的语言给土耳其苏丹王写复信,耻笑苏丹王对他们劝降的企图。为作此画,列宾曾到查波罗什人聚居过的乌克兰,先后数次搜集素材,因此画面上查波罗什人的服装、用具、乐器、装饰品等,都相当真实,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列宾的肖像画十分卓越,他认为肖像画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他为同时代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作了各种类型的肖像,他的名作如《穆索尔斯基肖像》、《托尔斯泰肖像》、《斯塔索夫肖像》、《特列恰可夫肖像》等,用笔自由,刻画深入,是俄罗斯肖像画艺术中很见功力的作品。陈列在普希金博物馆中的《国务会议》一画是列宾在20世纪初接受官方订件,为沙皇的国务会议作一幅大型的群像画,此画在助手们的协助下完成,《伊格纳吉耶夫伯爵肖像》和《盖拉尔德和高列梅金肖像》是列宾为国务会议中的重要人物绘制的肖像,此肖像作品是《国务会议》很有代表性的习作。 列宾长寿而多产,他丰富的艺术创造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国绘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接受了当时俄罗斯进步文学的影响,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华,辛苦耕耘,他艺术中深刻的批判精神,标志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高峰。 苏里科夫(B.И.Суриков,1848-1916),是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成熟阶段成长起来的画家。他的历史画,在取材和创作思想上,都作出有价值的革新,在巡回展览画派中他与列宾齐名,并同被认为是俄罗斯的历史性绘画巨匠。 在巡回画派的创作中,历史画原是比较薄弱的,因为历史题材处理往往不易与现实生活关联。苏里科夫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里科夫从事历史画创作,有他得天独厚的条件。19世纪中叶,在他出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西伯利亚小镇,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而在他学习的城市圣彼得堡,地处欧洲,深受欧洲的影响,并已经是一个相当现代化的大城市。 在1871年的第一次巡回画展上,有一幅题材新颖的历史画,这是画家盖依创作的《彼得大帝审问王子阿历克赛》。这幅画表现了俄国历史上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的片断,揭示了改革与守旧两种对立观点的冲突。彼得大帝及其时代,给当年还是学生的苏里科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从他定居莫斯科以后,红场上的历史陈迹使他对彼得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1878年着手起稿《近卫军临刑的早晨》(30岁时创作此画),画面描写的是彼得从国外赶回莫斯科镇压近卫军的场面。为这幅画,苏里科夫花了三年时间,他阅读了相关历史文献,在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鉴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红场,因此画中用著名的华西里·伯拉仁诺教堂为背景,右侧是克里姆林宫的卫城,这些高大的历史建筑物,大大烘托了这幅作品肃杀与铁血的时代气氛。 这幅画展出于1881年第九次巡回画展,列宾对它曾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此画是整个展览会上印象最深的杰作。 继《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以后,苏里科夫接着创作了《缅希科夫在贝留佐夫》。前一幅描写了彼得大帝事业的开端,后一幅则是彼得身后事业的衰落。缅希科夫是彼得大帝的宠臣,他曾协助彼得大帝巩固了俄国的政权和国家地位。在判处近卫军的事件中,缅希科夫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彼得去世后不久,在安娜女皇和宫廷中德国人的阴谋策划下,缅希科夫和他的全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小镇贝留佐夫。缅希科夫的悲剧,是彼得时代以后宫廷权力之争的缩影。 苏里科夫在这幅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至精至微。他深入到这个失意者的内心深处,刻画了他复杂而又微妙的精神世界。对缅希科夫形象的塑造,苏里科夫下了很大的功夫,从构图、色彩、人物安排到服饰和穿戴,无不进行精心的推敲。这幅画在1883年展出后,立即被著名的收藏家特列恰可夫收购。 苏里科夫的另一巨作《女贵族莫洛卓娃》,描写的是彼得大帝父亲时代的事件。17世纪初,日趋扩张的俄罗斯专制政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教会以加强沙皇和贵族的统治。当时在宗法族长尼孔主教的倡议下实行了教会改革,但社会下层的教徒仍坚持民间的传统礼拜仪式,因而他们被称为“旧教徒”或“分裂派教徒”。莫洛卓娃女贵族就是一位分裂派教徒,她虽有相当的政治背景,由于他坚持旧教而遭到残酷的迫害。画面上,苏里可夫描写莫洛卓娃被人从囚禁的修道院带到另一处审讯的场面。市民们拥挤在修道院门口,等待这位闻名妇人的出现。莫洛卓娃坐在简陋的雪橇上,高举右手,并以两个手指示意自己信仰的坚决。她的动作,除了象征神学上的争论以外,其意义还在于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分裂派的同情和对宗教改革的反抗。苏里科夫刻画了一个苦行者消瘦的、没有血色的清癯面颊和狂热,她眼中散发出令人可怕的光芒。她放弃了自己的财富,抛弃了贵族的显赫地位,勇敢执迷地走向自我牺牲之路。在苏里科夫这一反叛的、不可驯服的形象中,人们似乎看到了俄国妇女倔强性格。 《攻陷雪城》是苏里科夫在故乡西伯利亚画成的一幅风俗画,也是他惟一的一幅风俗画。冬天的积雪,节日里的民间游戏,古老的哥萨克服饰,唤起了他的创作欲望。 90年代中期前后,苏里科夫创作了三幅大型历史画:《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和《斯切潘·拉辛》,前两幅画的是俄国民族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画幅的场面很大,主调鲜明,苏里科夫把“近卫军”中刻画的俄国人的顽强的性格特征,再次赋予了叶尔马克和苏沃洛夫的士兵。而《斯切潘·拉辛》则是苏里科夫花了相当精力去塑造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这幅画完稿于1910年,画中的拉辛在战斗中受了挫折,他瞪大眼睛,满腔积愤,遏制着怒火,在思考复仇的计划。这位使沙皇统治者们闻风丧胆的英雄,在起义失利后被富裕的哥萨克人出卖,最后在1671年就义。 在以后几年中,农民起义的历史题材常使苏里科夫激动,他开始起稿《布加乔夫》、《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的暴动》,但这两幅画都没有最后完成。他后期创作的《公主参观女修道院》,已带有风俗画的特点。 苏里科夫画过一些肖像,画中人物大都是与创作有关的模特或自己的亲友,而且大多为故乡的哥萨克妇女,她们都是平凡的无名人物,因而画来比较随意、自由,画风质朴。 苏里科夫力求通过历史题材,呼应当时的社会思潮,这既是巡回画派的创作倾向,也与俄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潮流一致。从绘画领域来看,他革新了俄国的历史画,并在人物刻画的深度和表现技法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就。 谢洛夫(B.Aceepoв,1865-1911)是一位世纪转折期的大师。他的创作,承前启后,在这一阶段的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谢洛夫初期的创作活动,正逢巡回画派的盛期80年代,自小跟列宾学画,列宾的创作对谢洛夫有过较大的影响。他的创作后期,正值1905年以后俄国各种艺术流派崛起的时候,谢洛夫和当时的青年画家一样,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形式上作过大胆的追求。因此在谢洛夫的绘画中既可看到俄罗斯美术在内容和形式语言上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可觉察20世纪初期绘画中经历的新的变化。 谢洛夫的成名之作是《少女与桃》和《阳光下的少女》。两幅画虽是具体人物的肖像画,但表现的都是自然和人类的青春这一主题。这两幅作品显示了谢洛夫卓越的表现技巧,画中格调清新,人与自然景色和谐融洽。两幅肖像使当时画坛十分震动。 90年代起,谢洛夫以专业肖像画家驰名于俄国,社会名流纷纷以重金向谢洛夫定画。谢洛夫接受了一系列肖像订件。在订件人中,有沙皇、公爵、达官显贵的工商界的暴发户,谢洛夫对他的入画对象始终抱着严肃的、客观的态度。 谢洛夫在绘制画家亲近和尊重的人物肖像时,则力求表达对象性格中高尚、美好的品质。如他的《科罗温肖像》、《列维坦肖像》等画中人物或是潇洒而富有才华,或是可亲而善良,或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尤其是列维坦的忧伤情绪,充溢着画面。如叶尔玛洛娃这位卓越的、曾演出过300多个不同性格角色的老演艺家,被人们称为戏剧界的女杰。在狭长的画面上,叶尔玛洛娃站在休息室的大厅里,高视点的构图,突出了她形体的庄重与高大,黑色的长礼服,灰色的墙面,在朴素的色调律动中,显示了这位艺术家的内在气质。这是一幅代表俄罗斯肖像绘画新水平的作品。 谢洛夫为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作了很多插图,那些人格化了的动物,神态逼真,使克雷洛夫的儿童读物更显华彩。 由于对18世纪文化的爱好,谢洛夫还画过一组彼得大帝时代的组画,如《彼得在工地上》、《彼得一世在夏宫散步》、《彼得二世和伊丽莎白公主巡猎》等。 1910年,谢洛夫在巴黎观看由佳吉列夫率领的俄国芭蕾舞剧团的演出,俄女演员伊达·鲁宾施坦领衔主舞《埃及之夜》,她出色而新颖的现代表演,在法国十分轰动,谢洛夫当时画了一幅未卸装的《伊达·鲁宾施坦》,谢洛夫以单线平涂的技法,以夸张而简约的线条,画下了伊达·鲁宾施坦的半裸肖像,这在谢洛夫的绘画中虽极少见,从中可以看到他对现代画风和对形式感探索的兴趣。这幅画在俄国画派中曾有不同看法,但未引起太大的波澜。1911年夏天,在罗马的世界美术展览会上,谢洛夫的作品在俄国绘画馆中单独占了一间展览室,欧洲艺评界对谢洛夫的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秋天他回到俄国,不久即和友人一起去高加索作画。回莫斯科以后即感到心脏不舒服,医生劝他休息,但他自己认为正处在壮年阶段,创作上比较得心应手,要做的事实在太多,因而继续废寝忘食地工作起来,就在这年冬天,这位肖像画大师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时年46岁。 谢洛夫对他同时代的法国艺术现象极为关注,他多次去意大利和法国观摩那里的艺术作品,他没有像一些肤浅的艺术家那样对外国的时髦亦步亦趋,也没有像一些思想僵化的画家那样抱残守缺,不能容忍别家的探索和新人的涌出。他对革新不抱成见,善于吸收他人之长,但又深知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所以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他肖像画的深度和在绘画技法上的进展,对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苏联画坛,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巡回画派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了,许多画家相继去世和移居海外。这一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影响超越了文化和艺术的范畴,以至于百年之后还能见到其影响和听到其历史的回声。今天,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夏宫、普希金博物馆和特列季亚科夫国家画廊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人、艺术家、旅游者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川流不息。 历史证明:艺术家留下的只有作品,一切思想、观念都蕴含在作品之中。当代也不例外,出力作是硬道理,表明了艺术家只有靠作品说话,决非是主义和流派,精品、力作,才能永驻史册! 尾 声 100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巡回画派大师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虽然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显得纷乱和浮躁,需要冷静和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因此学习和研究这些优美、充满时代精神的作品,仍然会使我们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今天的讲座,主要介绍俄罗斯巡回画派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不同的画家。
想 查电脑
你可以尝试一些新颖一点的题材,可以是意大利画家马佐里尼的死亡和罪恶的题材,可以走传统的古典风格的油画的路线,也可以讲26岁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马扎乔运用文艺复兴时
油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自有其特殊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视觉来传达的。这有篇论文,参考地址:
可以写《民族油画的研究》
写人的都小,比如梵高,塞尚,等一类的都行,论他们的艺术成就,或一个时期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