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2050
199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该校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骨干教师,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及地方文献 。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2、中国文学史。
3、中国小说史。
4、中国戏曲史。
5、《红楼梦》研究。
主要研究论著及编著:
1、《中国古代戏剧辞典》,(参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古代卷)》(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河北戏剧》(合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4、《笠翁传奇十种校注》(合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
5、《枫冷乱红凋--叶氏三姐妹传》,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
6、《汤显祖〈邯郸梦记〉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7、《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
主要专业研究论文
1、《文献》2001年第4期:《灵寿傅氏遗稿文献考述》。
2、《文献》2000年第2期:《元好问在真定路行迹》。
3、《文献》2003年第4期:《燕地贾恩绂手稿中的桐城派资料》。另见《莲池书院研究》一书,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4、《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古代的媒妁》。
5、《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对蒋寅新发现的疑问》。
6、《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谈〈金瓶梅〉中的媒婆形象》。
7、《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1期:《评吴圣昔对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论述》。
8、《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论明末清初的"妒风"及妒妇形象》。
9、《河北学刊》1999年第4期:《元曲研究的新奉献》。
10、《河北学刊》1997年第5期:《试论古代女子诗词作品中的苦闷情结》。
1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封龙三老"与真定元曲作家群》。
1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试论汤显祖〈邯郸梦记〉的思想意蕴》。
13、《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略谈关汉卿戏剧的荒诞性》。
14、《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略论李渔戏剧的美学追求》。
15、《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方法论研究的杰作》。
16、《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关于明代戏剧家沈自征经历的一段史实考辨》。
17、《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明末清初戏剧家的创作心理论略》。
18、《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试论丁耀亢的戏剧创作》,另见《丁耀亢研究》一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9、《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冯氏家谱〉中有关冯国璋的几件史料》。
20、《大舞台》2007年第2期:《戏剧的写实与荒诞》。
21、《大舞台》2009年第6期:《昆剧衰微原因新探》。
22、《大舞台》2006年第5期:《〈绝唱〉--对荆轲形象的新诠释》。
23、《首届元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元代文人剧与科举制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4、《元曲通融》论文集:《论元代文人剧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5、《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论文集:《综论戏曲的创新与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桐城派研究》2007年第9期:《1926年桐城派学者贾恩绂赴日本观感诗及与日本学者的交往》。
27、《桐城派研究》2004年第1期:《桐城派作家资料钩沉》。
28、《桐城派研究》2007年第10期:《贾恩绂年谱》。
29、《戏苑》2003年第1期:《〈蝴蝶杯〉谱出新篇章》,另见《周喜俊剧作选》一书,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0、《燕赵学术》2007年春卷:《略谈桐城派在北方的传播》。
31、《燕赵学术》2010年春卷:《试论元杂剧中的"公弼"官员形象》。
32、《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史》:《谐谑奇幻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浪漫主义色彩》 新华出版社1994年12月版。(下同)
3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史》:《悲剧的题材 喜剧的手法--〈救风尘〉探析》。
34、《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史》:《因情而死 因情而生--浪漫主义剧作〈牡丹亭〉》。
35、《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史》:《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探析》。
承担科研课题:
1、《莲池书院对北方文化、学术及政治的影响》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5年。
2、《河北戏曲研究》河北省教育厅项目2009年。
3、《笠翁传奇十种校注》,全国古籍整理委员会"十一五"重点图书资助项目,(与王学奇教授合报)2006年。
安妮果果33
《试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西升经>的教育思想探微》,《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5期;《<太上灵宝元阳妙经>的教学思想》,《教育史研究》2003年第4期;《韩非的学习思想探微》,《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目标定位及其发展走向》,《教育史研究》2007年第2期;《中国教育史教材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应对》,《教育史研究》2009年第6期;《复杂学视域中的教育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教育史研究》2010年第3期;《民国时期劳工教育的特点》,《教育史研究》2010年第1期;《中国教育早现代化的多轨路径》,《教育史研究》2011年第2期;《前近代商人对教育的介入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年第4期;《清末企业的教育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4期;《建国后教育史研究取向的转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年第1期;《企业兼具教育机构职能的历史考察》,《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社会教育在底层民众实现社会流动中扮演的角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0期全文转摘(原载《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20世纪后半叶工业化国家企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9年第2期(原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教育史研究问题的尝试性分解》,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2期(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终身教育需要澄明的几个问题》,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10年第10期(原载《当代教育科学》);《教育活动的概念厘定及其研究维度的划分》,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0期(原载《教育研究与实验》);《近代中国“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互动》,《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知识变迁视野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冲突与整合》,《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研究生学习中的三个主要问题及其应对》,《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从维持性到创新性——研究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7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五重障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9期;《知识观的转变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9期;《治学小议——为新入学的研究生进一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5期;《知识视野下的大学教育及其大学生发展》,《江苏高教》2009年第3期;《<太上灵宝元阳妙经>的学习思想》,《中国道教》2003年第5期;《爱与教育精神》,《中国教师》2008年第21期;《学徒教育在底层社会民众实现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与方式》,《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第3期;《没有问题的问题——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3期(《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转载);《近代中国兴学三特点》,《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5期;《培养“爱智统一”的品格需要尊重人的教育》,《科学时报》2008-8-1;《生命力是学术评价的重要因素》,《科学时报》2009-6-19(《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第28期与《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年第Z5期分别全文转载);《教育、学术自由与青年发展》,《科学时报》2010-9-10;《大学须对大学生有所承诺》,《科学时报》2010-12-17;《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代价及其补救》,《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7期;《论近代商人对教育的介入及其影响》,《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19期;《民国时期劳工教育的成绩及问题》,《职教论坛》2010年第28期;《大学的可为与不可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年第4期;《中国教育史研究问题的反思与应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年第7期;《标准化考试的实质及引发的教育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年第12期;《近代中国劳工教育的历史变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年第5期;《穆藕初实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1期;《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8年第7期;《近代中国商会谋求实业与教育互动的原因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5期;《试论民国时期企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民国时期劳工教育综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清末民国工商团体创建新式学堂的价值及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清末民国工商团体创建新式学堂的实践及特点》,《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企业何以能承担教育职责——以上海康元印刷制罐厂为例》,《职教论坛》2011年第13期;《企业何以能承担教育职责——以荣氏企业为例》,《职教论坛》2011年第4期;《企业何以能承担教育职责——以民生公司为例》,《职教论坛》2011年第33期;《近代中国劳工教育的制度建设及影响》,《职教论坛》2010年第4期;《教育如何实现解放: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为例》,《生活教育》2012年第2期;《视人为人 将教育当作教育》,《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清代官学教育的特点》,《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0期;《大学中人何以有脊梁地自尊》,《中国科学报》2013-3-28;主持及参与课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年度)——“民国时期劳工教育问题研究”,已结题;主持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08年度)——“教育与中国企业早期现代化研究”,已结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2010年度)——“民国时期劳工教育的思想、制度及实践研究”,正在结题;主持中国博士后第五十批面上资助项目——“从视野下移到步入现场:晚清官学教育活动研究”,已结题;参与全国教育科学“九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研究”,陈德安先生主持,已结题;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商人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正在结题;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2009年度)——“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在研;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2009年度)——“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比较研究”(批准号:BAA090010),在研。
1.1 该刊是教育类专业性学术理论刊物。提倡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倡导探索创新,对于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该刊将优先发表,稿酬从优。1.2 该刊对校内外来稿一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类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98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组组长。原任河北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分析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本科教学
秦皇岛好地方
199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该校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骨干教师,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及地方文献 。 1、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