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Li$Li
作者\林庆顺教授
(2020-1-15)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发表Association of Pla *** a Concentration of Vitamin B12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荷兰一般人群中维他命B12的血浆浓度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
我想,绝大多数人知道维他命B12对健康很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过度摄取维他命B12是很危险的。
我在去年6月有发表素食,从海藻摄取B12?,劝告素食者不要听信一位所谓的养生专家的建议要从海藻摄取维他命B12。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有提供一篇刚在一个月前发表的研究论文,表明过度摄取维他命B12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请看Association of High Intakes of Vitamins B6 and B12 From Food and Supplements With Risk of Hip Fracture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在护士健康研究中,停经后妇女的食物和补品中维他命B6和B12的高摄入与髋部骨折的风险相关)。
推荐阅读:研究发现:骨折机率增加一半,竟和服用过量维他命B群有关
除了会增加骨折风险之外,过多的维他命B12也与死亡率有正相关性。请看下面这三篇研究论文:
■Elevated Total Homocysteine in All Participants and Pla *** a Vitamin B12 Concentrations in Women Are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Very Old: The Newcastle 85+ Study(所有参与者的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女性血浆维他命B12的浓度与非常老的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有关:Newcastle 85+研究)
■Elevated Pla *** a Vitamin B12 Concentrations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Adult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有营养风险的成年患者血浆维他命B12浓度升高是住院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Association of serum vitamin B12 and folate with mortality in incident hemodialysis patients(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维他命B12和叶酸与死亡率的关系)
上面这三篇论文都是针对特殊族群(高年,洗肾,住院)所做的研究。然而昨天在美国医学会期刊发表的这一篇则是针对一般人,所以它就更应值得大家关注。
推荐阅读:晚上不能吃B群?揭开B群错误吃法
这项研究的调查对象在一开始时总共有40856人,但在经过一系列的筛选之后,最后合格的只剩下5571人(男女约各半,平均53.5岁)。他们依照血浆维他命B12浓度的高低被分配成4组,第一组的维他命B12浓度是小于338.85pg/ml,第四组则为大于455.41pg/ml。
在经过八年多的追踪,以及去除所有可能的干扰因素(如年龄,性别,肥胖,肾功能,等等)之后,分析的结果发现,第四组的死亡率约为第一组的两倍。
有鉴于此,研究报告的最后提供这样的建议:
有关维他命摄入过多,特别是维他命B12,已引起关注。Løland等人在2010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报告说,补充维他命B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进展没有有益的作用,正如先前所假设的那样。
此外,在一项针对75864名女性的前瞻性研究中,补充维他命B12与髋部骨折风险增加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结果还可能建议,在没有维他命B12缺乏的情况下,对于是否要补充维他命B12,应谨慎行事。
【科学的养生保健 】授权转载原文出处【维他命B12浓度越高,死亡率越高】
snake20001981
徐建国及其团队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新发、突发、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主持完成9起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一、成果概述徐建国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可分为三类:(1)在我国发现两种新发传染病——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该成果在2008的《JAMA》上发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2)发现并命名两种发生变异的病原菌——脑膜炎萘瑟菌4821序列群和福氏志贺菌Xv血清型。该成果在2006年《Lancet》上和2010年《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上发表。(3)在病原体的传播和致病机制方面有三点突破——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人-人传播方式、提出了猪链球菌二阶段致病理论、证实了大肠杆菌O157:H7的一种新的流行模式。该成果在2008的《JAMA》和2009年的《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徐建国院士及其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为控制疫情的流行做出贡献。此外,以责任作者在 JAMA(2008,IF=31.5)、Lancet (2006,IF=24.8)、以合作作者在Nature (2003)等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共发表论文281篇,影响因子合计606.8,被引用2943次。包括:SCI论文76篇, 影响因子合计432.9, 被引用1537次;中国引文数据库论文205篇,影响因子合计174,被引用1406次。1996年徐建国院士及其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医学药学奖。二、成果简述(一)在我国发现携带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NDM-1)的细菌2010年8月,柳叶刀-传染病杂志报道,在印度发现的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已经传到欧美日等许多国家。引起广泛关注。徐建国团队和相关实验室合作,在我国发现带有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2010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之一),为国家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策略,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二)在我国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现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人传人2006年11月,安徽一临床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死亡5-13天后,5名陪护亲属和4名医护人员被传染。徐建国团队和安徽省CDC合作,在患者血液标本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特异性基因,发现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的特异性抗体呈4倍升高,提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意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通过蜱叮咬传播,之前没有人传人的报道。本次研究通过对所有63名陪护亲属、医护人员和首例病例的接触地点、接触时间、接触方式等的深入调查,发现是在患者病危阶段、实施气管切开等抢救措施的过程中,通过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把病原体传染给和她近距离(≤0.5米)、长时间(≧2小时)接触的医护人员和亲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人-人传播的发现,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JAMA以重点论文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耶鲁大学Krause教授撰写的编者按指出,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以人传人,在中国第一次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2009) , Nature China (2008), Science Daily (2008),Science News (2008)等杂志做了专题报道。ProMED-Mail(2008)等十余个英文专业网站发表了评论文章。由于这个发现,卫生部2008年颁布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在全国部署预防控制工作。(三)发现和命名了脑膜炎奈瑟菌ST-4821 complex(序列群)2003—2005年我国突发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爆发,迅速从安徽传到其他省市,病死率增高,社会广泛关注。在国家CDC已经没有专门从事流脑研究队伍的情况下,迅速组织起一支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力量,紧急攻关。研究发现,我国新出现的C群流脑菌株,是发生了变异的ST-4821序列群(Lancet,2006),是一个新的具有世界流行潜力的亚群,对预防用抗生素之一磺胺耐药。因此,卫生部在2006年修订颁发了《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调整预防用抗生素的种类。(四)提出猪链球菌的二阶段致病机理假说2005年在四川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215人感染,61人表现出以前未见报道的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样症状,38人死亡。徐建国团队发现,病原体是序列7型猪链球菌,发生了变异,毒力增强,致病机理发生了改变,提出猪链球菌“两阶段致病机理”,指导防治和研究工作(JID 2009)。这个假说把猪链球菌的致病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病原菌进入血液到出现症状后2天左右,是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样症状的发生期;第二阶段从发病后2天至2周左右,是脑膜炎发生期。序列7型猪链球菌进入血液后4小时左右,就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在发病后9至48 小时左右引发休克和死亡。因此,早期治疗的重点是预防和控制休克。研究论文2009年在JID发表。世界著名的猪链球菌专家加拿大Segura教授在编者按中指出,这为猪链球菌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JID 2009)。(五)发现和命名了福氏志贺菌Xv血清型我国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福氏志贺菌引起的。福氏志贺菌有15个血清型,其中福氏2a的分离率多年来一直最高。 2001年河南省出现一种新的血清型,分离率连续5年跃居第一,并传到其他省市。我们把它命名为Xv(JCM 2010)。这也是第一个由我国科学家发现和命名的志贺菌血清型。(六)证实大肠杆菌O157:H7的一种新的流行模式1999年4-8月,苏皖交界地区发生了严重不明原因疫情。194人以有腹泻病先驱症状、少尿、无尿入院,174人突发肾衰和其它脏器衰竭死亡;估计2万余人感染。徐建国团队和苏皖CDC一起,从患者、鸡、牛、猪、羊、苍蝇、蜣螂等分离到病原体,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率先提出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诊断意见,并证实了一种新的流行模式:和常见的通过食品、蔬菜、饮料等传播的方式不同,苏皖大肠杆菌O157:H7疫情,是因为当地农村家庭饲养的鸡牛猪羊等携带病原菌,通过粪便排泄,污染了环境,造成大面积流行(2003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依据这些发现,卫生部迅速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流行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发病情况最复杂的一起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爆发。卫生部 2000年颁发了《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在全国部署预防控制工作。徐建国及其团队主持完成的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还有,1995年山东某儿童的多细菌协同性坏疽(1995年全国十大卫生新闻之一),1997年四川星状奴卡菌群体注射感染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一输入性类鼻疽的细菌学诊断,2004年人工饲养果子狸携带SARS病毒调查。
龙井12345
诺贝尔奖大家都知道,但是搞笑诺贝尔奖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前都会先举行搞笑诺贝尔奖,比起高大上诺贝尔奖的一本正经,搞笑诺贝尔奖则表现出了极大的荒诞滑稽。
看似是用来娱乐,但是他们其实质是一些比较有趣的发现,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意义和一些启发的价值。
医学奖:过山车可以甩掉肾结石,这项研究源于美国医生们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很多泌尿结石患者似乎都因为坐了过山车而导致体内的结石被排除。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用结石以及尿液进行的模拟实验,最后的结论令人非常吃惊,坐在过山车后补甩掉结石的成功率为64%,而坐在前面的成功率为17%。
营养学:人肉的卡路里热量远远低于其他的传统肉食,对于想要健身减肥的人来说,鸡胸肉因为其较低的热量成了教练推荐的首选,而现在来自英国布莱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与其他牛肉或者猪肉相比人肉所能提供的卡路里明显要低于很多,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考古学家及社会学家更好地分析原始人的食人文化,但是这个研究还是令人虎躯一震。
经济学:雇员扎小人诅咒老板能缓解焦虑,一般来说扎小人这种歹毒的桥段,只会出现在一些灵异电视和宫廷剧中。但是无神论的今天毫无用武之地不过来,自中国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的团队却发现雇员扎小人诅咒老板能缓解焦虑。
这些研究看似毫无作用。但能帮助人们认识不一样有趣的世界,对生活产生兴趣。
一般学校规定的是硕士研究生必须至少在省级公开刊物发表一篇毕业资格论文,这就是说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省级刊物,就是其主管单位是省级机构;二是公开刊物,就是有国内
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级别具体分为A类论文、B类论文、C类论文。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发表论文从来不分什么等级。但是被中科院信息研究所收录期刊称之为科技核心,被北大图书馆
刊大师:为作者投发学术期刊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研究生怎么在CN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下半部分来喽~快点进来看看吧!(侵、私、删)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最近有些想法,想写篇论文,大学生发表论文一些什么社也要收钱吗?
作者\林庆顺教授 (2020-1-15)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发表Association of Pla *** a Concentration of Vi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