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131

大酸杏儿
首页 > 期刊论文 > 杨振宁博士论文答辩视频讲解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oo0O傻猫咪O0oo

已采纳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回顾20世纪科学的发展,杨振宁认为主要成就体现在3个方面:学会了控制电子的行动;发现了研究极小结构的方法;离开了地球引力实现了登月梦想。 展望21世纪,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我这样说原因有四: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杨振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几年就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从那时就培育和积累了一大批基础人才。“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比如清华大学的生源就不比美国哈佛大学的差,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把高质量的生源变成高质量的人才。”杨表示有信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条件的改善,继本世纪的华裔科学家之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必将于下个世纪在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姓名:杨振宁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贯:安徽合肥 学历:博士后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309 评论

FACE家具和设计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 ,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说,“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振宁

82 评论

明天努力找吃喝

邓稼先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10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他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因手术时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244 评论

Hello,umi酱!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折叠早期经历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邓石如六世孙[1] ,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1] 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 母亲王淑蠲,操持家务。[7]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17]

折叠求学报国

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邓稼先同志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7] 1939年9月,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0年5月,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17]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7]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7]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7]

邓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时间,他和洪朝生(后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邓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

折叠毅然回国

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7]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 王淦昌教授以及 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17]

折叠两弹元勋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照片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此后不久,中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启动成功![6]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14]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妻子表示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撒谎说前五大业务几乎为収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14]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兴奋难眠,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1958年8月邓稼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6]

从此,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14]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14]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4]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2]

1959年,邓稼先根据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作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选对主攻方向,是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贡献。[3][4]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对于中1964年10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6][5]

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6]

在这以后的五年时间里,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迎来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决战阶段。[6]

中国大西北昔日的荒凉景象。就连生存都是很难的。可见搞科学研究时也是非常困难,然而"五九六"的战士们凭着爱国心和革命的豪情壮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古战场建设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6]

1962年9月11日,由罗瑞卿审定,二机部向中央打了一个:"两年规划"的报告,此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此时,邓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3年2月,在华北某地参与并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9月,接聂荣臻元帅命令,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原子弹氢弹第一次爆炸 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7][8]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 (前苏联8年、美国6年、法国4年、中国2年8个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14] 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折叠文革期间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中央决定,国家研制核武器的基地和人员不能受冲击,加上他们所处的是军事管制单位,因此"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稼先所在的单位和他个人没有受到冲击。正是在这种保护下,邓稼先和一批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继续埋头苦干,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1971年, 造反派侵袭九院,许多建立过大功的1974年,邓稼先(左二)游览北京颐和园。科学家蒙冤被整,邓稼先和于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

有的造反派还在批斗中要求科学家们把核武器研究关键数据"交待"出来,这使身处逆境的邓稼先经受了严重的考验。在被批斗时,邓稼先为了不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没有说一句违心的话,虽然处境很危险,他却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决不把重要科研成果披露一丝一毫。

正在此时,杨振宁自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首次回大陆探亲访问。他开列了在北京要见的人名单,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周恩来总理批示要邓稼先回京会见,救出了邓稼先,也解救了一批中国宝贵的科学家;依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邓稼先连夜写信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此信派专人乘民航航班送到上海,在1971年8月16日饯行的晚宴上送到杨振宁手中。[17]

1972年, 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 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次年,在一次试验中,身体受辐射影响,但仍坚持工作。

折叠晚年生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学部委员)。[9]

1982年,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1979年,邓稼先(左)寻回未爆的核武器弹头。委员会委员。[9]

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10] 邓稼先高兴地写下:"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5年, 因直肠癌于7月30日住院。 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10] 时年,因"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11]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18]

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许德珩老人也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悼念邓稼先;稼先逝世,我极悲痛![18] 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昔日好友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也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发来了电报。[18]

折叠主要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17]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邓稼先晚年照片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折叠担任职务

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邓稼先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折叠人物评价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左起: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17]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中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折叠人物轶事

171 评论

永琳欧雅

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前天晚上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成为第一位“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的得主。李安、章子怡、谭盾作为娱乐界的代表获得大奖。 杨振宁这位给人感觉应该很严肃的科学家,在前晚的致词中却幸福地提起了自己的“绯闻”,他很认真地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晚年的时候有了一个美丽的伴侣翁帆。他们现在过得很好。信报记者 任嫣/文 李方宇/摄杨振宁、李政道就是发现了“若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都还没有加入美国国籍。他们在1956年提出“李-杨假说”: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是不守恒的,简称“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旅美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用实验证实了这一定律。李政道和杨振宁推翻了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成功挑战爱因斯坦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李政道素有“神童博士”之称,20岁在西南联大读大二时,就考取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3年后以“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李政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研究院任教期间,因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工作,还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国立学院奖、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等,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他与毛泽东主席会见时,毛泽东首先发问:“什么是对称?”李政道介绍了韦氏大辞典的解释,两人便探讨起来。从此李政道一直倾力于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建议建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担任顾问;他创立了由美方资助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研究生10年规划,先后接纳了915位大陆学生赴美留学;促成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等。199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科研经费支持,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都回来主持国际交流。1998年,李政道和夫人将30万美元积蓄捐出,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他还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建起了现代物理中心,并担任教授。李政道博士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杨振宁20岁大学毕业,就考入西南联大研究生院,后又考进芝加哥大学读博士。进入普林斯顿研究院做博士后时,开始与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除了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方面都有贡献,他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特方程”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杨振宁任教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将该校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他是美国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从1971年成为首批访华的美国科学家后,几乎年年回来讲学、交流,主持各类学术活动,为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合作起了重要作用。1994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当人们问起他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形时,杨振宁告之:“我说: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时,中国被迫在八国联军的协议书上签字赔款,给美国的赔款用来接受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我是其中一位。我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2002年80岁寿辰时,杨振宁正式“落户”清华大学,他不仅给大学生们上课,还邀请了1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参加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论坛。

87 评论

品名暂无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扩展资料:

“两弹一星”人物简介:

1、王淦昌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赵九章

在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过程中,赵九章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等重要建议,领导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

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究工作的建议。

在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等诸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领导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弹一星

215 评论

小熊de爱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毕业于普渡大学,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因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10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他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27 评论

Yoyo030303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 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1933年 就读北平崇德中学1938年 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1938年 入西南联大就读1942年 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1945年 抵美国1948年 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1949年 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1956年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 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1971年 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1986年 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1994年 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1996年 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一、生平简介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二、科学成就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同年,获纽约市长颁赠的"自由奖章"。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994年,他获得了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国鲍威尔科学成就奖(bower prize)(25万美元奖金和一座2.25英尺高的金质奖牌)。1971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工学院、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5年6月9日,在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访问时谈到他1957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时,他说,当时他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在领奖仪式上,他用中国普通话说"我虽然是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89 评论

超爱吃的丫头

杨振宁1997年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被退休,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在美国大学排名表是200名左右,相当于中国的江西理工大学左右。杨振宁不得不在1997年之后到香港来混混,现在在清华大学,由全国纳税人给他享受部长级待遇,住1000万元的别墅(二层楼,有电梯),每年消耗全国纳税人大约几百万元(包括他出行的保镖等费用)。中国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是李政道,第二个是杨振宁他们是同时获得的,获奖的论文作者是李政道-杨振宁。但是在1957年的颁奖大会上,杨振宁的虚荣心发作,以比李政道大4岁为由,要求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错觉。这件事被了解事件过程的美国教授看到,为此打抱不平,美国物理学会的期刊封面上在1957年第一时间发表了相关的物证--李政道1956年的手稿。这件事造成了杨振宁的终身心病。为了第一个虚荣心,不得不不断地编造新的谎言。杨振宁的谎言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在当事人去世以后编造故事,例如,在大物理学家费米去世后,杨振宁自称自己是费米的学生,并且自称自己的统计力学比费米好 (这是打击报复费米不接受杨振宁为博士研究生)。不但如此,杨振宁还自称李政道的费米博士研究是杨指导的。又例如在李杨的共同老师吴大猷去世后,杨振宁又拿出一封杨振宁给吴大猷的信,编造了很多故事大骂了李政道一通;又例如,在杨振宁的父亲去世后,发表否定杨振宁的父亲在李政道面前讲过的话:“是振宁不对,振宁对不起你”,但是杨振宁没有想到,同时在场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位主任并没有去世,这位主任出来证明了这个讲话。由于杨振宁的谎言成了习惯,居然在全中国人们的面前出世了天大的谎言:“中国人即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但是诺贝尔奖中并没有数学奖。美国学术界对杨振宁不正之风的客观评价杨振宁最怕的事实---美国科学家打抱不平,向世界公布事实李政道在1956年4月开始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在4月份完成了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分析工作。并找到他的浙江大学校友吴健雄,请她进行实验验证。吴健雄立即着手进行这一新的实验。在此同时,美国另一教授也与李政道共同研究进行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工作,并相约各自在同时发表有关论文。1956年5月,李政道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杨振宁不支持李政道的发现,听了李政道的说明后被李政道说服。但是杨振宁对李说,你的论文慢慢发表,我们来写得多一点。李政道不知杨振宁的心机,同意合作。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实际上,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也已经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工作。杨振宁利用了李政道的善良)。哥伦比亚大学暑假1956年6月期间,李政道教授夫妇以及两个儿子应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邀请,在那里做为期两个月的暑期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是在1947年间通过多所大学与美国政府合作成立的,是那种纯粹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每年该实验室都举行非常活跃的暑期讨论会,给分隔各地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见面讨论问题的机会。1956年的那个暑假,在这里的物理学家很多。理论物理学家费恩曼、莱德曼以及斯瓦茨都在这里工作。 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叶铭汉院士介绍,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为科技人员提供的办公桌上,都放了一本“拍纸簿”(打草稿用的纸本),供科学家随手写用。有什么灵感或想法随手记录下来,在与同行讨论时也会随手演示,这种草稿每天都会有。李政道就是这样,而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又会随手将它们撕下扔在废纸篓里。 最有趣的是,李政道办公室隔壁有一位Church教授,对李政道的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每晚都将李政道涂写的那些草稿纸从纸篓中收集起来并加以保存。第二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后,Church教授看到了杨振宁的“居心不良”的表现,就把他保存的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那些手稿赠送给了美国物理学会。1957年12月,《今日物理》杂志将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这是美国物理界对杨振宁“居心不良”表现的自然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李政道在1963年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教授,而杨振宁恰没有著名大学聘请他为讲座教授的客观事实。杨振宁只有1966年到刚组建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这样的新学校才当上了讲座教授(学校就比哥伦比亚大学差很多, 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大学排名在10名之内,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和教授中一共有8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三位美国总统是该校的毕业生。石溪分校在美国大学排名在200名左右,2010年为197名,只是引进了还没有当上讲座教授的杨振宁,算是有了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即使这样,杨振宁到1997年也被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退休,而李政道至今仍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杨振宁不得不在1997年之后到香港来混混,现在在清华大学,由全国纳税人给他享受部长级待遇,住1000万元的别墅(二层楼,有电梯),每年消耗全国纳税人大约几百万元(包括他出行的保镖等费用)。) 仔细看这张手稿会看出更具有意味的内容。在完成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之前,实验数据的量虽然有一些,但还是太少,李政道虽然确信理论分析是正确的,但物理最终要由实验来定案,李政道在1956年5月初就向他的浙江大学校友和系友吴健雄建议进行相关的实验。吴健雄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着手准备。就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个空隙,李政道一边积极思考宇称P和C、T不守恒等问题,同时也对统计力学进行着新的研究,在发表的手稿上可以看到他思考统计力学时随手写的公式和符号。正如美国伯恩斯坦的文章里所说的,“在这一页上李整齐地写满了符号和公式,偶尔可见墨水的污渍。有趣的是它的内容。大约有一半公式是有关统计力学的,而另一半是有关弱相互作用以及宇称不守恒的,对于理论物理学家,在实验物理学家进行测量的时候,只能等待和即兴随写,而李就是在等待和即兴随写”。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杨振宁无关。吴健雄的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后召开的记者会,也只有李政道参加,并没有杨振宁参加。但是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会前,杨振宁恰以比李政道年长4岁为由,要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形象。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与李政道办公室隔壁的Church教授完全了解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过程,对杨振宁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Church教授打抱不平,把当初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写的手稿寄给美国物理学会,向世界公布事实。美国物理学会在1957年12月立即在《今日物理》杂志将李政道写的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杨振宁50年来,最怕的就是这个洋教授的打抱不平和美国物理学会在第一时间的表态。杨振宁1962年发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企图打压李政道的发展,企图早于李政道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杨振宁没有得逞。美国学术界是清楚的。此后,李政道1963年就升任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教授,而杨振宁只有1966年到刚组建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这样的新学校才当上了讲座教授(学校就比哥伦比亚大学差, 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大学排名在10名之内,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和教授中一共有8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三位美国总统是该校的毕业生。石溪分校在美国大学排名在200名左右,2010年为197名,只是引进了还没有当上讲座教授的杨振宁,算是有了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

248 评论

相关问答

  • 杨振宁博士论文答辩视频讲解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

    大酸杏儿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食品质量与安全论文答辩视频讲解

    食品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光阴如水,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我们的工作又将在我们的努力下收获新的成绩,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职业规划吧。为了让您在规划

    gansk兵临城下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大气科学毕业论文答辩视频讲解

    不好意思,你问的有点多,我回答的也不少。有空慢慢看吧本科论文答辩不同于研究生的有点走过场的感觉,讲下当时的经历吧1.其实PPT什么的都无所谓,除非有特殊要求,你

    小小桐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大全及讲解视频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议论文大全

    shop移民Shero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答辩告别演出视频讲解

    随着软件的逐步升级,在众多的毕业论文答辩中也广泛采取PPT 演讲稿来进行,所以做好一个PPT演讲稿对于自己的论坛答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的核心就在于怎样讲

    薄荷红茶cheer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