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1

huazhiqingci
首页 > 期刊论文 > 姓李的历史现状研究报告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品尝滋味real

已采纳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03 评论

世界杯之猪

姓李的人口很多 所以排到第一

286 评论

davidzeng168

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308 评论

哆啦Y梦

李姓来源有三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

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

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

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

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

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

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

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

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

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

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

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

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

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

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

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

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

颉利曾屡次扰唐,咄苾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突地稽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于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

李嘉庆 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

其子李怀光,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 李姓:7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 *** 人来中国并定居;13世纪以来,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 *** 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 *** 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 *** ,又称“ *** ”。

*** 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1982年统计约有721.9万人。

李姓在 *** 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 *** ,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

苗族李姓: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1982年统计约有503万人。

李姓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

汉姓李,苗姓为“孟恩路”,这是他们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

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姓的原义无关。

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

据有关学者考证,清代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单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

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这样产生的。

壮族李姓: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982年统计约有1337.8万人,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

李姓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姓人。

瑶族李姓: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

1982年统计约有140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5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冤强。

李姓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12姓中居于第五位。

瑶族李姓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

瑶族李姓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代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白族李姓: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82年统计约有113.1万人。

唐代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姓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

这又说明1700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姓。

三国以后,有不少李姓 *** 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 *** 。

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李姓不容易分清谁是汉族还是白族。

在历史上,白族李姓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代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代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

现在,李姓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畲族李姓: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

畲族即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1982年统计约有36.8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他们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

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姓。

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犹太人中的李姓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

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

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代;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

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纪 70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之后,于 11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

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

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

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 *** 的姓。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

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姓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 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

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们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名为 *** 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

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

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500余户,约4000余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 *** 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 *** 寺。

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

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们已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

三、赐姓改姓

封建社会的赐姓,是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因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所以,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

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全族感到无尚荣耀。

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以前咨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

李勤(594-669),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东南)人。

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绩。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

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

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臣,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安、史叛唐。

761年,史思明死,他献恒、赵、深、定、易5州,唐代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曲流处)羌族,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代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赐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即回纥)族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一亿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

342 评论

杜嘉班纳Ricky

你是猪、野猪、蠢猪、乌克兰小乳猪

254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金姓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论文

    一问的提出里也有一进同学姓白,那么自这个性是想么末的呢!历史上え有咖此名人业自呢7姓价的人教占全国人数的第几 L 位师着这证问题,我对白性的历史和现伏级了一坝石

    旺泰纺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冀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论文

    当然是河北人呗

    双子座K先生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研究现状论文

    刘姓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刘雨汐,谐音“刘禹锡”。 我们常和她开玩笑:“你是一个大诗人,以后成名了,要请客呀!”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 于是

    聰軎膥賳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姓李的历史现状研究报告论文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

    huazhiqingc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蓝姓的历史研究报告论文

    蓝姓的起源和历史是: 蓝姓源于嬴姓,出自秦国公子向,属于以封邑地名为氏。据《竹书纪年》和《姓氏考略》记载,秦献公为了向东发展,在蓝地设县。 周显王二年,封子向为

    桃色蔷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