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2

qq810833606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道德基础的论文文献综述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情左面右面

已采纳

关于德育教育的思考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 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 矛盾,社会生活中还需要克服消极倾向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分清是非,认清方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坚强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 指导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投向 、价值取向的培植等。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也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新形势下对 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而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育人课题,关键点就是要同科学的教育方法、手段去引导学 生正确认识形势、认识自己、摆正位置、理顺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启迪学生实现人生的真正 价值,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献计献策,做新时期的四有新人。对此,笔者认为:一、重要性的认识人的一切正确思想都是来源于客观实际,来源于社会实践。对一事物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往往建立在付出 重大代价之后才能获得。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 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页),在德育问题上,我们既有经验 又有痛楚。建国初期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正规的,是成功的,是有经验的。其后是“文革”时期, 德育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形而上学的,是以只抓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教育形式,放弃了对其它科目 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抹煞了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其间的德育教育也是扭曲了的,既不反映人的正确思想, 也不体现与教育规律的关系。再次是一手软一手硬时期,片面削弱了德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和标准去判断 衡量一个人一个事物。理论上是非不明,实际操作中一边倒。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问题, 德育课程被砍掉,机构被兼并,最终导致了一场动乱。同时也给全党全国人民吹响了警觉号:任何时候任何情 况下,都不能忽视德育教育。最后是动乱之后的德育教育得到了更高的重视,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取得了 令人满意的成效。有为才有位,有绩才有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德育教 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负效应,这就要靠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的调节,实行科学 的教育来加以弥补。培养四有新人是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必 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感,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 ,加大改进德育工作的力度,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学校德育工作有针对性,更 富有成效。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二、系统性的构成德育工作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科学地对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整体规 划,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和脱节,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德 育教育有它的系统性,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有机地完整地结合体。教育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要结 合当前的实际,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系统地讲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讲求实效。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马克思 主义真理性的灌输而且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讲授内容要接近大学生的要求,将真理、事实、要求融为一体。 要处理好几门课之间的内容、学时、协调、互补、渗透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上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完善自我,更全面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同时要注意教材中基本理论的通用性和 内容的完整性及相对稳定性。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不同阶段的形势需要及时地补充调整内容。形势政策课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专题。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立足于一个专题解决一个问题,每次课 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不能面面俱到,要紧贴实际生活,要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方法要注意启发,专题要 注意系统,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要根据教育对象 的思想境界、知识水平、可接受心理、国内国际的形势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内容上要形成 一定的有序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掌握应用。除了教育的内容要系统外,教师队伍要健全,每门课都要有学科带头人,人人都有乐于从事这门课的心愿 ,不论形势如何变化,要有敬业精神。教师的思想要到位,立场要坚定,观点要明朗,教风要正派,队伍要稳 定。以确保德育教育的系统性。三、心理性的互映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价值观念和利益获得结构的冲击,而一 些空头政治论教给学生造成一种较强的逆反心理。加之社会风气不正和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改革过程中不 完善的空子,导致了一些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怀疑心理,心态上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矛盾——正确与错误对峙,希 望与困惑交织,有序与无序同在,伴生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消极心理,出现了理想虚无,个人主义膨胀,道德 价值观畸变和对优良传统的否定,这些消极的因素构成了学生对思想教育的不接受心理,也使德育教育地位和 效果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更加说明了德育教育承担的重任和必须加强的紧迫感。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真理 的趋向心理还是普遍存在的,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度是可信的,对社会现实存在的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绝的, 对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追求是执着的,富有风险意识,敢于挑战,想在大潮的风浪尖上拼搏一番。他们注重行为 效果,不尚空谈,通常以客观效果和实际效益作为评价人和自我的尺度。要求社会为他们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 机会。有的大学生也有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对知识的需求、择业的标准和人际关系 都以能否带来实惠为基准。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对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淡漠,人际关系商品化。当 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会感到惶惑不安,以至精神颓废,失去信心。德育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条件和 心态要求,用真理去给学生以启迪和指导。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还要通过自己人格的感召 力去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力。将自己的经历,对社会现象的体验溶进讲授的内容,使其接近社会、接近现实、 接近学生。注重情理交融,培植互信心理,以情感人,以理化人。按照心理规律去把握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 想品德修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将大学生的心理受一些不正常的阴暗因素的影响而扭曲了。教育者与被 教育者在心理上要有一个互通性,用实际行动与心理反映的一致性去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以沟通思想,产 生共鸣的心理互映克服茫然、浮躁情绪,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使大学生走出心理“围城”,使他们的心理随 着时代大潮的步调而波动起伏。四、真理性的输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先进思想不可能自发产生,共产主义思想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才 能被学生接受掌握。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这块阵地无产阶级先进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就会去占领 。向大学生输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这块阵地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是时代的需要。“要大力宣传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 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 《邓小平文选》第219页)。要向学生输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使学生认识真理、掌握真理、运用真理。列宁指 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17页)。 要让大学生通过多渠道学习,接受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输入要讲究形式的多样化,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 的思想,采取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输入方式。在输入的过程中,要将真理性贯穿于全过程,将正确理论和社会 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要符合内容,内容要适合对象。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就理论谈理论就不能使学生更 好地接受真理。输入真理的同时,要做好疏导工作,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堵塞言路,学生能说出心里话,就 是认识提高的表现,不要横加指责,求全责备,要加以引导。在真理的输入上要讲原则性,在方法上要讲策略 性,在具体工作上要讲引导性,在教育效果上要讲实效性。五、实效性的追求今天的德育教育面临的是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一些负效应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就很现实地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由于每个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不同,主观能动性有差异 ,所以德育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感触点和效果就不同。这就要求德育教育把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针对 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稳定的平衡过程,在行动上有一个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能动性; 在价值观上,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教学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立意新颖,上层次上水平。列 宁指出:“我们反对教育脱离政治的旧观点”(《列宁全集》第4卷363页)。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以逐步形成课程教育的特色。同时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边溶合,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紧密相联,不 能就低随俗。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的沃土,必须强调教育的层次性,从人生价值标准角度去探 讨、设计、建构德育的科学性;在效应上,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环节,不仅要有自己的理论 结构和特色,而且在许多重大问题的探讨上要有形影俱在的效果。知识性要广,说理性要强,系统性要高,效 应性要佳,真正体现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思想实践课,在要求上,注意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新时期德育教育的 不适应状况。过去强调学生按照社会统一目标模式行事,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改 造功能。在内容上,着重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社会理想化模式的建立,忽视了对社会两面性的认识和了解。 方法上,着重强调课堂的灌输、说教,忽视了双向交流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教育效果;在趋向上 ,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拓宽教育工作的渠道。德育教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 强管理相结合,要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规定,调动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责 任感,形成全员育人格局。要加强和扩大各门学科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渗透,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实 践环节。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贴切性,不断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普及度和接受度 ,增强学生的自强、奋斗、奉献精神的真切感悟,是时代的必然,未来的呼唤。

333 评论

闪灯背后

社会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社会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反思》

摘要: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拷问着社会道德,本文就孔孟荀的人性观以及义利观进行讨论,以此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孔孟荀的人性观是有差异的,但他们都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这也是他们在义利观上主张“重义轻利”的基础和前提;孔孟荀的义利观则让我们看到,义利思想的普遍意义在于肯定人性的可塑造性,义利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所以我们要看到人性的可塑性,并通过道德约束使人性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孔孟荀;人性观;义利观

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拷问着社会道德,例如好心人搀扶跌倒的老人,而老人却反过来诬陷好心人以此来讹诈医药费等等,此类报导的屡屡出现不禁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人就大呼社会道德因此类问题的出现而退了三十年,社会道德已滑坡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等等,那么,现在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是因为人变坏了还是因为人太贪财了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一问题不仅涉及道德,同时也涉及人性观以及义利观问题,本文就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观以及义利观进行讨论,以此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中国性论有一特点,即以善恶论性;关于性的主要争点,是性善或性恶的问题。”①追述到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与他们的义利观紧密联系。孔子对于人性善恶并未有明确定义,孔子论“性”兼及“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程树德在《论语集解》中将这句话解释为:“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②广义而言,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习行,即个人的知行活动;二是指习俗,即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孔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环境和习行的不同而导致人格的差异。对于人天生本性的善恶孔子并未明确说明,但人性的善恶的表现是会受到“习”的影响的,孔子承认人性具有可塑性,并且人性的可塑性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明确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此来正确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按义利范畴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君子深晓于义,故以义为行为标准,小人专注于利,故以利为追求目标,孔子在这里强调人们应该成为“君子”而非“小人”,这就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义利观导向,指出将义视为行为的根本准则,“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在强调先义后利的同时,孔子也指出追求自己利益的合理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但如果因求利而有悖于“义”,在他看来是不足取的,对此他态度很明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面》)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富贵,符合仁义的要求,内心坦然,得之无愧,而利用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富贵,违背仁义的要求,内心愧疚,要坚决加以拒绝。

孔子的“性相近”在孟子那里被引申为“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每个人天生就是道德完善的人,而是指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向善的资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四心”为人的完美德行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同时构成了人格完善的内在根据,所以孟子的“性善”在指出人具有向善的本能的同时,也承认了人性的可塑性,所以在义利观上孟子强调人们要重义轻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提出人和禽兽的差异很少,而这很少的差异就体现在“仁义”上,人的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是超越动物本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精神文化里的“仁义”,在这里取义和取利,已经不仅仅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是人与动物的分野,所以在孟子这里,重义轻利的选择不仅仅是人的行为准则规范,更是人的道德主体意识的体现。对于孟子来说人生来就具有“四心”,但因为种种原因,从现实状况来看人的道德意识往往会落空,人会选择抛弃仁义而选择利益,“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腾文公下》)“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生活的时代较之于孔子时代更为复杂,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更加不讲道义,在杨朱的“为我”观念盛行之时,孟子提出人不能只顾个人私利而抛开义,人应该重视义而不是被利益所驱使。

荀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习相远”持“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指出,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欲望,就定会出现争抢掠夺,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荀子的人性论是从人的生理感官上来讲的,是一种自然人性论,但这只不过是荀子对人的自然本能的描述,至于人所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特性,荀子的回答与孟子有着相似之处:“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化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邀莫不有辨。”(《荀子・非相》)荀子在这里区分人的自然之性与道德之性,他认为人的本然状态包含着向恶的趋向,但认为通过“化性起伪”可以使人的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存在,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是善的礼乐教化,荀子强调用后天的礼义,包括法律规范等的引导和约束来改变人的本性之恶,从而使人走向道德上的圆满,这里也同样体现了人性的可塑造性。荀子指出人对“利”的欲望是人不可避免的本性,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人是有选择的,“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因此利欲必须有所节制即“以义制利”(《荀子・正论》),荀子强调“义”的重要性,认为处理义利关系的立足点是“义”而不是“利”。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孟子、荀子对于人性观是有差异的,但他们都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道德的完善,这也是他们在义利观上主张“重义轻利”的基础和前提;而孔子、孟子、荀子的义利观则让我们看到,义利思想的普遍意义在于肯定人性的可塑造性,肯定人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义利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与繁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③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的确需要社会进行反思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但我们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对社会道德失去信心,我们要看到人性的可塑性并通过道德约束使人性得到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程树德.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注解:

①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50.

② 程树德.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181.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2卷,17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社会道德论文

85 评论

相关问答

  • 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论文格式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

    路人乙198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法律基础的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慕课背景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bismarck6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道德基础的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德育教育的思考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qq81083360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思修论文为题,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描写,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 正文: 时间无情的在我们年轻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不知不觉间,

    菩缇紫maripos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论文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时间无情的在我们年轻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不知不觉间,来到石家庄计算机职业学院将近一个学期了。在这段时间里面,伴随着生活环境和

    马路口的miraal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