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误区:倡导“躲避崇高”,导致文化界的道德溃坝。 早在1993年1月,王蒙先生就在有汪晖教授主编的《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颇有争议的文章《躲避崇高》。王蒙在文中明确提出“告别革命,躲避崇高”的观点。一时间, “躲避崇高”似乎成为文学时尚。
利奥塔的崇高美学-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利奥塔在奋力的地追求崇高时,崇高在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境遇并不好。文艺创作中弥漫着浓重的躲避崇高和反崇高的情绪。先是王朔的精神矮化的痞子文学,之后又是王蒙的躲避...
1993年,王蒙出人意料地提出“躲避崇高”,时过20年,王蒙又提出“快乐主义”,提倡“幽默”,对文化消费主义抱宽容态度。 学者林贤治认为,王 ...
王蒙过去提倡“躲避崇高”,此时提出“快乐主义”,提倡“幽默”,我认为,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这场讨论重提生存价值、文化理想、生存立场,哪怕带有一点凌空蹈虚的味道,也仍然是对现实的反应,对现实有补救性和纠偏性的正面意义。
让千百年来沉重的信念和操守化为茶余饭后的一阵阵哈哈大笑,则是大陆最早涉足市场的作家王朔和20世纪末最走红的大众文化明星周星驰的手笔。. 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逃避、亵渎、解构和颠覆,与商业社会的无信仰心态一起,制造了新的大众文化消费图景。. 1 ...
王蒙在《读书》杂志发表《躲避崇高》一文,目的是借王朔的创作反思极“左”文艺观念对当代文学的统治。 1993年,王晓明等上海学者对此很有异议,他在华东师大组织研究生发起“人文精神”讨论,讨论内容虽然广泛,但也有专指王蒙此文所代表的社会倾向的用意。
[3] 王蒙:《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1期。 [4] 徐惟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提供信息服务》,《新闻出版报》1993年2月12日。 [5] 参阅拙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7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王蒙以“文革”前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得名与得罪,进入新时期后,从早期的《布礼》《青春万岁》可以归入“重放的鲜花”,到《活动变人形》《夜的眼》对意识流与叠词的大规模使用,再到《坚硬的稀粥》对历史与现实的讽喻,直至《躲避崇高》对王朔的
第一误区:倡导“躲避崇高”,导致文化界的道德溃坝。 早在1993年1月,王蒙先生就在由汪晖教授主编的《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颇有争议的文章《躲避崇高》。王蒙在文中明确提出“告别革命,躲避崇高”的观点。
王蒙在80年代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命题,奠定了自己批评家的地位。他在90年代的“转向”却让许多人错愕不已,其实王蒙对王朔“躲避崇高”的支持和对“人文精神”的质疑,是基于他对现时代条件下文学何为的思考,仍与他一贯的政治情结和务实精神紧密相连。
当王蒙谈一代青少年作家之时,王蒙最容易忘却的,是自己扮演的历史角色。先有王蒙先生的“躲避崇高”,后有“80后”一代虚置历史,躲避崇高是因为消解自己的责任感...
王蒙:躲避崇高“五四”以来,我们的作家虽然屡有可怕的分歧与斗争,但在几个基本点上其实常常是一致的。他们中有许多人有一种救国救民、教育读者的责任感:或启蒙...
承认不承认,高兴不高兴,出镜不出镜,表态不表态,这已经是文学,是前所未有的文学选择,是前所未有的文学现象与作家类属,谁也无法视而不见。不知道这是不是与西方...
【摘要】在"人文精神"论争中,王蒙"躲避崇高"的理论吁求之核心就在于对知识界所普遍持有的"二元对立"思维范式提出质疑和批驳.这一思维范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反右斗争",...
先有王蒙先生的“躲避崇高”,后有“80后”一代虚置历史,躲避崇高是因为消解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虚置历史,则是看不见自己生活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将生活在哪里...
导语:王蒙,男,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
王蒙对此抱以理解和尊重,甚至在文中主动拿自己“开涮”,今日读来,都很有意趣。而所谓“崇高”,是亲近还是躲避,或许都有各自不同的意义。躲避崇高文|王蒙(原...
王蒙,“躲避崇高”15年刘松萝最近,王蒙先生以总顾问的身份,参与了郭敬明先生发起的“第一届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对于王蒙的新潮,公众早已经领教过了。...
有“不知老之将至”的王蒙、“躲避崇高”的王蒙,再讨论王蒙为郭敬明牵马入作协挨骂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王蒙早就表扬过王朔,说其“不歌颂真善美也不鞭挞假...
爱学术(全网免费下载)维普网维普期刊专业版知网相似文献引证文献"躲避崇高"与"二元对立"思维的消解——论王蒙在"人文精神"论争中的意义在"人文精神"论争中,王蒙"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