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距今有2400年的历史,经久不衰,伴随墓主人安然伫立在那奢侈、经济的地下音乐厅里,它不仅规模壮观,而且制作精美,配件齐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华丽的古代编钟,也是至今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型乐器。
曾侯乙编钟音列及其它. 杨匡民. 【摘要】: 正 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1987年第2期刊登的拙作《楚编钟与民歌音阶的比较》中 (写于1984年),我对随县擂鼓墩一号墓曾侯乙编钟的音列作了些统计与肤浅的分析,后来继续进行学习,感到这套编钟的音列结构还蕴藏 ...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礼乐文明的最高体现。事实上,曾侯乙墓出土的音乐文物数量惊人,共计125件,相配的演奏工具和各种附件1000余件,涵盖古代八音的七种,其中多件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见。 出土青铜器总量超10吨
曾侯乙编钟共有大小65枚,“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 那么这些钟能发出的声音(包括有其中有些钟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也就是一钟双音)形成的音列究竟运用的什么律制?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研究发现,编钟之所以产生双音,是由于采用了合瓦式,鼓部中钟腔内的音脊结构是发双音的关键。 此外,编钟采用了组合陶范铸造工艺,铸制时仅钟体就需要108块范( …
介绍曾侯乙编钟 - ?--->>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及其铭文,以声音和文字互相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年前的音乐记忆。围绕双音技术及曾侯乙编钟的成就,记者采访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副主任、编钟研究院院长冯光生。对双音有精确的控制能力《中国社会科学报》:曾侯乙编钟堪称双音钟中
曾侯乙编钟的结构和声学特性的研究. 王玉柱 华觉明 常滨久 贾云福 贾陇生 章木生. 【摘要】: 正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宫庭乐器。. 商周时代用乐礼制度规定各位、等级制礼作乐成为政教施行的大事。. “钟呜鼎食”作为众乐之首的编钟标志着王公贵族的权势 ...
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编钟乐舞艺术实践展》于2018年10月19日开展,展至2019年4月19日。展览内容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从礼乐之乐、钟乐之乐和今乐之乐来展示编钟礼乐文化!
图为曾侯乙甬钟。编钟在摆放时,最上层的是钮钟,中间和下层的钟叫甬钟,其中最大的重203公斤,最小的重8公斤。每件甬钟外表都刻有“曾侯乙作(持)”和有关音乐内容的铭文。
如果你了解中国古代乐器,那么就一定会被曾侯乙编钟所震撼,作为沉寂2千多年的乐器,仍可在千年之后演奏出千古绝响。可你知道曾侯乙编钟曾三次奏响?具体奏响时间,...
【摘要】: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出土的战国初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
在以曾侯乙编钟为主角的《中国之声》中,一段没有旁白、配乐的原始音响记录,一改整部纪录片的萌趣画风,让不少网友听到泪目:“这是跨越千年而不朽的声音”,“感觉...
参观者在湖北省博物馆观看展出的曾侯乙编钟(2018年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来自“孔子时代”的音乐曾侯乙编钟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70...
在以曾侯乙编钟为主角的《中国之声》中,一段没有旁白、配乐的原始音响记录,一改整部纪录片的萌趣画风,让不少网友听到泪目:“这是跨越千年而不朽的声音”,“感觉它们在敲击我的灵魂”...
通过对与曾侯乙编钟编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的解读,理清了各学说产生的来龙去脉;并以此为契机断想下葬编钟件数经历了48件至64件的变化,64件钟是有意选定而并非随意凑成;进而认...
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对于古代音乐的研究印证了七声音阶、十二律的音乐等众多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编钟的铸造艺术也反映了...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技术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泰山...
在以曾侯乙编钟为主角的《中国之声》中,一段没有旁白、配乐的原始音响记录,一改整部纪录片的萌趣画风,让不少网友听到泪目:“这是跨越千年而不朽的声音”,“感觉...
曾侯乙编钟音律研究潘建明【摘要】:正过去音乐史的研究主要凭藉文献记载,而音乐艺术的特点是通过音响来表现生活,所以,大量出土的音乐文物,不仅能生动地展现古代音乐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