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从来也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品德的教育,更没有放松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如果一位老…
党委宣传部 郭昱轩报道 9月5日下午,我校在远教大厦801会议室召开了广西开放大学校歌歌词创作交流座谈会。国家发展计划重大项目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社长,广西开放大学校歌的歌词创作者李维福应邀出席 ...
教育结果与百科所述相反。教育方法解:类,是类似、一类,不是差别、区别。所以有教无类说的是有所教,教育 不要类似,要因而人施教、因材施教、专业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对于个人来讲,有所学有所不学。这是一个倡导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
海南师范大学熊澄宇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作者: 来源:海南教育期刊社 发布时间:2021-06-30 2021年6月28日上午,海南师范大学熊澄宇院士工作站揭牌成立。熊澄宇院士、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刁晓平、旅游学院院长陈才、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党委书记陶海生、人事处副处长黄武、新 …
2500年前,孔圣人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他第一个为私立学校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说孔圣人是私立学校的鼻祖。 有教无类,讲的是教育公平,不应只是贵族的特权,不分种族、不分贵贱、不分阶 …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摘要:“有教无类”是与“教育要面向全体”相类似的一个朴素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教育对象不分阶层,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或者说人不论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能予以教育。另外也可理解为“有教”则“无类”,即人原本“有类”,有高下、智愚、贤与不肖之分。
中国期刊网,期刊,杂志,读者服务,电子杂志,论文,文库,期刊网,电子刊 [导读] 教育公平是时下热门的话题。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现状初探,农村教育,教育公平,公平竞争。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古老理念。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目的是让生而平等的人们获得公平...
[摘 要]研究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依据,梳理自古至今对于“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并阐述了“有教无类”的深层含义,以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孔子 “有教无类”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20-02 …
来自维普期刊专业版喜欢0阅读量:18作者:牧惠摘要:读《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至胡适《自由主义》,发现原来孔子说的"有教无类"还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教无类,"类"是门类,是阶级民族,"有教无类"...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智慧库,在《论语》中浓缩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探讨...
关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学理研究[J].魅力中国.2019,(4).275-276.doi:10.3969/j.issn.1673-0992.2019.04.432.[2]蓝华明.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对普及义务教育...
2019有教无类:恩师爱新觉罗毓鋆教育理念的承传行践陈明哲(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22903)前言从就读博士班时期的马里兰大学,到任教的哥伦...
1.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兼论"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J].雷登应,周志强.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004期2.“有教无类”新解[J].陈敏[1...
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作者张松辉出处《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93-94,共2页QiluJournal...
孔子教育思想内容实质,是以追求成人、君子人格为目标的德育,而"有教无类"其实正是孔子德育思想理论原则的总结。作者王世巍机构地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出处《上海教育科...
来自维普期刊专业版喜欢0阅读量:13作者:颎南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对"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理解为孔子不分人的贫富、贵贱,只要奉上一束乾脯为贽,均...
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盲的人数逐年下降,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中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投资逐年增加,然而在“教育公平”...
[3]周奇志,刘伟.中国传统教育公平思想的现代价值拓展[J].东岳论丛,2008,(11)[4]刘远碧.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与我国义务教育法[J].教学与管理,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