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成立于1991年1月23日,是由从事中国抗日战争史、中日关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其宗旨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科学地总结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经验,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工作的繁荣 ...
简介: 《抗日战争研究》是全国以抗日战争史为研究对象的唯一的学术期刊。 本刊内容涵盖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社会以及战后中日关系等方面。本刊发表的论文,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状况,受到海内外学界和其他各界的广泛关注。
延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封锁、诋毁、污蔑,我们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开展了一系列对外宣传和国际交往活动,摆脱了舆论困境,赢得了各界人士支持。其中所秉持的理念、建立的机制、采取的措施,对于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发挥了重要
1941年新华社的外文刊物《中国报道》,通过香港或其他途径发往外国,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提供了平台。除报刊外,新华广播电台也成为该时期我们对外宣传的重要方式。 “请进来”:架设对外传播的直接平台。
党在延安时期的对外宣传,国民党,毛泽东,延安,中共,抗战 (原标题: 党在延安时期的对外宣传) 延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封锁、诋毁、污蔑,我们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开展了一系列对外宣传和国际交往活动,摆脱了舆论困境,赢得了各界人士支持。
既名为“抗日战争研究”,这本刊物自然会重点关注中日两国在抗战期间的重大军事活动,包括日军的侵略活动和中国的抗日努力,还有中日两国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围绕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政治活动,刊物发表了不少史料翔实、见解独到的学术性文章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陪都的重庆,是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精神堡垒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指挥中心” (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重庆分会,2005 : 24)。特殊的时代语境,形成了重庆独特的抗战文化。
摘要:据笔者实地调查及文献统计表明,胡佛研究所典藏有150个全宗,计2,933盒(文件夹)及1,796个缩微胶卷的中国抗战档案。这批档案的形成主体,绝大多数是由战时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人员构成,同时包括少量战时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个人;档案的载体,主要由 ...
抗战时期中共对美外交工作的三个转向 抗战时期,中共对美外交工作在抗战进程中发生了一些显著的转向。在战略谋划方面,由服从共产国际指示转向独立自主决策;在实现路径方面,由民间外交转向半...
《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倪嗣冲函电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 《侵华日军 731 部队细菌战资料选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 3. 参与编辑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抗战时期的外交来自:juliano2010-03-0313:17:57有没有相关资料,帮助介绍一下,谢谢。赞“喜欢”升级啦觉得内容不错,点个赞吧;想Mark,收藏到豆列是最好的...
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传播国际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政治传播,其目的性强,追求传播效果,注重信息接收者在政治观念和态度上向传播主体希望的方向转变;传播内容侧重...
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对外交往,是战时中国外交的主要组成部分。%DuringChina'sResistanceWaragainstJapan,theRedCrossSocietyofChinalaunchedaseriesoffor...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08出版物刊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页码:18-24页年卷期:2011年第2期主题词:中国;抗战时期;外交学研究;学科建设摘要:抗...
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共外交工作一、积极主动地与国际友好人士和国际组织交往。中共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条件,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和阻...
@@南京中华门外,菊花台公园数百亩翠竹深处,掩映着一排九座陵墓,陵前的墓碑上刻写着由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撰写的<九烈士殉难事略>: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日寇发动太平...
【摘要】: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外交政策随着战争进程和国际形势的演变,所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抗日战争初期、中期和后期。抗日战争初期(19...
【关键词】民间外交,抗战时期,保卫中国同盟,中国抗战,宋庆龄,民间救济,抗战期间,物质援助,民间交流,中美民间外交,【基金】【分类号】K265【文献来源】海南...
抗战时期的老期刊。抗战时期的老期刊作者:夏峰作者机构:无来源:档案ISSN:1004-2733年:2005卷:000期:002页码:封二页数:1中图分类:G255.2正文语种:chi关键词:抗战...
外交成就:1、抗战之初,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迅速将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并通过艰苦的谈判,先后促使苏、美、英等国政府采取援华制日的政策...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抗战时期外交类期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