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保护生物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2 00:37

保护生物学论文

baohu shengwuxue 保护生物学(~rvation bid。盯)研究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保护的学科。生命的两大基本特征是其延续性与多样 性。生命的延续性指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具有自我复制、繁衍再 生的能力;生物多样性指生命形式的遗传因素、物种,以及它们 之间和它们与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由于生物多样 性是生物的存在方式,所以保存生物多样性即保证了物种的延 续。因此,保护生物学也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研究当前物种濒危、灭绝的机制,如遗传多样 性与种群生存力,生境破碎与种群生存力,以及种群结构与种 群生存力的关系。保护生物学也研究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 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历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生物环境 的相互作用。其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 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 保护生物学既具有理论科学的性质,又具有应用管理科学 的特征。生态学理论中的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保护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有关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 化理论,如群落演替中种群的消长兴衰,环境梯度上的物种分 布格局和不同地点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都是构成保护生物学 的生态学基础。群体遗传学探讨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选择、群体 大小的关系。因此,保护生物学与群体遗传学紧密相关。另 外,进化论、生物地理学和动植物分类学都是保护生物学的 基础。 保护生物学的特点之一是其综合性。许多应用学科与保 护生物学有关,如野生动物管理学、水产养殖学、林学、农学和 环境保护科学等。自然保护的概念己经从单一物种的保护发 展到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然而,野 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最活跃、最引人注目、对环境变化敏 感的部分,其保护和持续利用仍然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焦点 之一。 保护生物学也涉及到社会科学问题。制定环境保护法、野 生动物保护法需要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的 生存和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紧密,于是,人类学和民族学 研究亦提供出了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 题。保护生物学还是一门决策科学。为了保护自然,减缓物种 灭绝,人们依据保护生物学原理作出管理决策。检验决策的标 准,是珍稀物种是否仍有可生存的野生种群,具有代表性的自 然生态系统是否保存完整,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是否既满足当代 的需要,又保存了未来利用的基础。 l卯8年,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动 物园召开。1985年,保护生物学会成立。这个学会是目前世界 上会员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学会。从19男)年开始,北美的许 多大学已经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许多基金会,包括美国国 家科学基金会,都将保护生物学研究作为优先资助领域。两本 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生物保护”(Biol哈以肠脱四以沁n)和“保 护生物学”(。概口ation Bio】o留)已分别在1980年和1987年创 刊发行

达林太的主要论著

(一)论文(理学论文、调研报告、皮书略) 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研究: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大学学报,2015.05. 奶业现代化趋势下小奶户发展研究——基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小奶户的调研,中国畜牧杂志2015.06. 矿产资源开发与资源诅咒:以内蒙古为例,北方经济,2015.07. 草地安全的重要信号——内蒙古天然草地过牧问题讨论,《中国环境安全评论》,金城出版社,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10. 草原生态环境政策对牧户生计影响的分析——基于阿拉善左旗的调查,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6. 人民公社内蒙古合作组织与机制,《综合农协:中国三农改革突破口》,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克什克腾旗永胜综合农协参与式规划报告,北方经济,2013.7. “过牧的逻辑:内蒙古草原牧区过牧问题的讨论”,中国社科院环境发展研究中心主编:《中国环境发展评论》第五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8 真实的过牧与虚构的过牧:内蒙古草原过牧问题讨论.中国农村经济.2012.5. “TheEcologicalLmpactofInstitutionsandPoliciesontheMongolian-ManchurianGrasslandEcosystem:Pastandpresent”:ublisedby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EnvirtonmentandDewelopmemt(uk)in2011Copyright©Internatitutefor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 “TheNewOtor:ManagementinDesertGrassland”:RESTORINGCOMMUNITYCONNECTION“TheNewOtor:ManagementinDesertGrassland”:dandboundbyCPIGroup(UK)Ltd,Croydon,CRO4YY.2011.10. “TheEurasianSteppe:HistoryofUtilizationandPoliciesontheRangeland”dandboundbyCPIGroup(UK)Ltd,Croydon,CRO4YY.2011.10. “AParticatoryFrameworkForBuildingResilentSoial-EcologicalPastoralSystems”:dandboundbyCPIGroup(UK)Ltd,Croydon,CRO4YY.2011.10. 对内蒙古过牧理论的反思,北方经济,2010.12. 内蒙古牧民的现实需求和牧民合作,北方经济,2009.22. TheConfessionofOver-grazingTheoryandGrazingPoliceofInnerMongliaGrasslandSystems,《第二十三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论文集》,2009. .RethinkingovergrazingandstrategiesforitsmandagementinInnerMongolin,MultifunctionalGrasslandsinaChanfingWorld,volmeI,2008. 制度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创新导报》全文转载,2008.4. 制度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期,2007. 牧区反贫困策略——资金互助,中央汇金公司、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5. 草原荒漠化的反思,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保护》2005.8. RethinkingtheTheoryandSystemofGrasslandDesertification,ChineseCrossCurrents2005(4). 草原荒漠化的反思,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3. 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2. 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重新认识,内蒙古政协经济论坛,2004.4. 内蒙古土地荒漠化定性定量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4. 草地生态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新目标.新体制.新学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内蒙古草地利用方式的回顾---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二卷,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5. 入世与草原畜牧业理论与制度的反思,《民族研究文丛》第三辑,民族出版社,2004.11. 放牧畜牧业理论与实践,《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12. 内蒙古草地荒漠化定量分析:以阴山北麓为例,《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12. 征税方式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1 对内蒙古牧区贫困系统的研究,内蒙古政协经济论坛,2003.3. 对草原荒漠化的几点思考,《中日荒漠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11. 内蒙古牧业税对草原利用方式的影响,草业科学,2002.5. 牧业税对草原保护的影响,中国草地学报,2002.5. 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内蒙古畜牧业,2002.3. 长寿畜的饲养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中国饲料,1999.3. 放牧半径与饮水半径的设置对绵羊的增重的影响,甘肃畜牧兽医,1998.4. 积极探索农牧业税收征管新路子,草原税务,1997.12. 缓释尿素对绵羊增重的比较研究,中国饲料工业,1996.7. 划区轮牧草地对绵羊增重研究,中国饲料,1995.2. (二)专著 《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研究:以内蒙古为例》,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12. 《环境保护框架下的可持续放牧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12. 《内蒙古生态安全带建设与发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3. 《牧区与市场:牧民经济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10. 《国外合作经济研究》,远方出版社,2009.12. 《蒙古高原生态脆弱性与人地关系研究》,远方出版社,2009.10.

蒋志的学术研究

蒋志教授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济世致用、古为今用的治学方向,不为学术而学术。除在李白研究中坚持这一原则外,还对文昌文化的现代价值,禹羌文化的现代价值发表了论文。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他对此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参加编写了《保护生物学》(四川科技岀版社出版), 承担其中古代环境保护部分的撰写。《古代环境文化的活化石》一文获绵阳市政府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绵阳山区少数民族的环境意识》一文,被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办的《ICDP通讯》转载,在海外有一定影响。蒋志教授从1958年至今己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个人专著和参加编写的专著10余部。曾先后十余次出席国际性学术讨论会,11次获市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 还荣获了绵阳市劳动模范称号。现已年逾古稀,仍坚持在电脑上写作,到实地去考察。“生命不息,攀登不止”,是他的座右铭。(一)李白研究主要成果:专著类:《李白诗歌赏析》(参编)巴蜀书社1989年《李白大词典》(参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李白蜀中论考》个人专著 绵阳社科丛书(内部书刊)《李白的江油》主编 绵阳旅游丛书(内部书刊)论文类:《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补正》《四川大学学报丛刊》15辑1982年《李白的第一次隐居》《西南师大学报》1983.3.转刊《文科学报文摘》 1984.3.《李白与体育》《成都体育史料》 1984.1.《李白出生地诸说质疑》《绵阳师专学报》1986.1.转刊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国古代文学月刊》1987.1.《试论李白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绵阳师专学报》1986.2.《李白的家庭是富商吗?》《绵阳师专学报》1987.2.《李白出生哈密说质疑》《荆门大学学报》1988.1.《李白生于蜀》《新疆日报》1988.6.4.《李白的家庭出身考异》《成都大学学报》1988.3.转刊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国古代文学月刊》1988.12.《李白未隐青城辩》《绵阳师专学报》1989.3.《李白与青城山》质疑 《李白学刊》第2辑 1989.8.《李白与大匡山》《绵阳论坛》 1991.2.《李白之父考异》《西南师大学报》1991.2.转刊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国古代文学月刊》1991.8.《李白之父是隐士而非富商》《李白研究》1990.1.《岷山之阳.戴天山.大匡山》《绵阳师专学报》 1992.1.《李白家世诸说平议》《绵阳师专学报》1992.2.《李白异族说质疑》《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李白曾为小吏及对其一生影响》《祁连学刊》1993.2.转刊《李白与谢眺》(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从唐代碎叶镇位置看李白出生地》《绵阳师专学报》1993.2.《蜀文化鲁文化对李白之影响》《绵阳师专学报》1995.2.《再谈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四川大学学报》1996.1.《李白与大自然》《绵阳师专学报》1995.3.《李白与巴蜀文化》《成都大学学报》1996.3.转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李白专刊《李杜异同与地域文化》《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绵州山水养育了伟大诗人李白》《绵阳宣传》1997.9.《李白—大自然之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7.4.转刊《中国九五科学研究成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白与旅游》《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李白越中诗的审美价值和现代价值》《中国李白研究》1998-99年集《戴天山考察记》《绵阳宣传》1998.8.《李白旅游资源的开发》《绵阳师专学报》2000.3.《李白故里---青莲镇》《绵阳宣传》2000.10.《昌明河畔李白魂》《绵阳宣传》2000.11.《李白与赵蕤》《绵阳师专学报》2001.1.《读李白《蜀道难新探》》《绵阳论坛》2002.2.《“李白是外国人说”质疑》《绵阳师专学报》2002.3.《李白在故里的遗迹及诗作》《绵阳文史丛书》之十一《中华多元文化孕育了李白》《绵阳师专学报》2002.6.《李白与孟浩然》《中国李白研究》2003--2004年集《李白与孟浩然的山水诗》《绵阳师院学报》2004.6.《李白的山水诗与柳宗元的山水记》《柳宗元研究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江油李白民俗文化与旅游》《民间文化研究》巴蜀书社 2005年《李白与西域文化》《绵阳师院学报》2006.3.《李白与民俗文化》《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以上共43篇普及类:《李太白的故事》其中收集整理故事10则 李白纪念馆印发 1997年《李太白的传说》上、中、下《绵阳宣传》2000.6—8.(二) 历史方面研究成果专著类:《四川马克思主义先驱者》初稿执笔 198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撰写其中第六、七章 西南师大出版社 1989年《史学概论》撰写其中第三章 东方出版社 1991年《绵阳历史》(中学历史乡土教材)主编 1990年《绵阳史稿》个人专著 1995年内部印刷 获绵阳市政府1996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绵阳简史》个人专著 1998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获中共绵阳市委“五个一工程” 奖《绵阳古今名人选》撰写其中六个人物传 199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绵阳城市文化研究》撰写其中第一、三章及年表 2000年四川科技岀版社出版 获绵阳市政府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告诉您一个真实的绵阳》撰写其中第二、五、六章 2003年巴蜀书社出版 获绵阳市政府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乾隆绵州志》参予古籍整理重印 获绵阳市政府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绵阳与三国文化》副主编 2004年电子科大出版社出版《三国演义学刋---2004号》主编 200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文类:(三) 旅游方面研究成果专著类:《绵阳导游员讲解员培训教材》编委审阅全书撰写江油部分 内部印发《名胜古迹趣闻录》参加编写 内部印发论文类:(四) 其它专著类:《保护生物学》撰写其中第一章保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四川科技岀版社2001年出版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的论文谁有?

20世纪后叶生命科学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子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很多科学家认为在未来的自然科学中生物科学将成为带头学科,甚至预言本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也越来越多,例如,在美国近年统计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从事生命科学的占51%。在生物科学诸多的分支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生物科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据可靠的数据说明每天约有100多种生物在地球上绝灭,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以前就消亡了,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悲哀和灾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近年来国内外最为流行的一个词汇。由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在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例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共同成立的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每年支出数亿美元支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美国MacArthur Foundation1992年花了$17millions支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世界许多国家都派出代表团参加会议。我国领导人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以往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转入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提出
��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5大危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并且在拯救珍稀濒危物种、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1948年,由联合国和法国政府创建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建立。197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著名的"人与生物圈计划"。1980年由IUCN等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编制完成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正式颁布,该大纲提出了要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观点,对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是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要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不仅要对所涉及的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或者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
生物多样性(英文为biodiversity 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对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学者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例如oNorse et al.(1986)认为,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次上。而Wilson等人认为, 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The diversity of life") (Wilson & Peter, 1988; Wilson, 1992)。孙儒泳(2001)认为,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
��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1992)里,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The variability among living organisms from all sources including: inter alia, terrestrial, marine and other aquatic ecosystem and the ecological complexes of which they are part, this includes diversity within species, between species and of ecosystem)"。
��
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蒋志刚等(1997)给生物多样性所下的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
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3.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
��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
(1)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Gene pool)。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世界资源研究所,1992)。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在自然界中,对于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的物种而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往往没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种群就是由这些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多个个体组成的。
��
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基因位点内部核苷酸的变化。前者称为染色体的畸变,后者称为基因突变(或点突变)。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导致生物产生遗传变异。
��
(2)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
物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对于什么是物种一直是分类学家和系统进化学家所讨论的问题。迈尔(1953)认为: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拥有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类群存在着生殖隔离。我国学者陈世骧(1978)所下的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组成;物种是进化的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在分类学上, 确定一个物种必须同时考虑形态的、地理的、遗传学的特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物种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①具有相对稳定的而一致的形态学特征,以便与其他物种相区别; ②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内,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分布区,并在该区域内生存和繁衍后代; ③每个物种具有特定的遗传基因库,同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可以互相配对和繁殖后代,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配育或即使杂交也不同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蒋志刚等,1997)。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
在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时,最常用的指标是区域物种多样性。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测量有以下三个指标:①物种总数,即特定区域内所拥有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 ;②物种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 ③特有种比例,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个特定类群特有种占该地区物种总数的比例。
��(3) 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
��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从结构上看,生态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对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进行循环和维持能量在各组分之间的正常流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
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了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第四个层次。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空间,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要素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遗传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施立明等1993 葛颂等1994),或者说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物种多样性是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单元。因此,生态系统多样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也离不开不同物种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

4.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国际社会所达成的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最重要公约之一。该公约于1992年6月5日在联合国所召开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正式通过,并于1993年12月29日起生效(因此每年的12月29日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目前为止,已有 100多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该公约的秘书处设在瑞士的日内瓦,最高管理机构为缔约方会议(CoP)。 CoP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其职责为:按照公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修正案、附件及议定书等。
��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是:
��
(1)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
(2)促进公平合理地分享由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利益。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面:
��
(1)各缔约方应该编制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的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或按此目的修改现有的战略、计划或方案。
��
(2)尽可能并酌情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持续利用纳入到各部门和跨部门的计划、方案或政策之中。
��
(3)酌情采取立法、行政或政策措施,让提供遗传资源用于生物技术研究的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切实参与有关的研究。
��
(4)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促进并推动提供遗传资源的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公平的基础上优先取得基于其提供资源的生物技术所产生的成果和收益。
��
(5)发达国家缔约方应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使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够支付因履行公约所增加的费用。
��
(6)发展中国家应该切实履行公约中的各项义务,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

二、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

��1.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历史
��
��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彭奕欣、黄诗笺, 1997)。
��
��(1)前寒武纪 (5.7亿年前)
��
�� 通过对1978-1980年澳洲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原核生物。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异养生物。在南非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大气层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厌氧生物的灭亡,但甲烷细菌以及它们的近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环境中存留至今。由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时20亿年。
��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真核生物的形成,染色体、减数分裂和有性繁殖开始出现。在前寒武纪(8-6.7亿年前), 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中的几个门便形成了,动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到前寒武纪结束时,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
��
��(2)古生代
��
��寒武纪(5.7---5.05亿年前):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前,类型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纲开始形成。这些门类存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下来。在距今5.1亿年前的海相沉积中,发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的遗迹-甲胄鱼外甲的碎片。在寒武纪时,所有动物的门都已经形成了。
��
��奥陶纪(5.05---4.38亿年前):许多动物的门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大量的纲和目。例如棘皮动物形成了21个纲,腔肠动物门中珊瑚纲也开始出现了。奥陶纪时期,无颌、无鳍的甲胄鱼大量出现并留下了完整的化石。
��
��志留纪(距今4.38-4.08亿年前):生物多样性增加,无颌类出现多样化。同时,有颌类中的盾皮鱼开始出现。维管植物(蕨类)和节肢动物(蝎子、多足类)开始侵入陆地。
��
泥盆纪(距今4.08-3.60亿年前):珊瑚和三叶虫发生大规模的适应辐射;头足类出现。无颌类和盾皮鱼达到多样性的高峰。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陆续起源并随后发生了适应辐射。与此同时,两栖类、苔藓、维管植物(蕨类、裸子植物)和昆虫起源于这个时期。
��
石炭纪(距今3.60-2.86亿年前):陆生孢子植物(蕨类)繁盛并形成大面积的森林,两栖动物的种类多样化,并出现最早的爬行类。昆虫发生适应辐射,一些原始的目(直翅目、蜚蠊目、蜉蝣目、同翅目等大量出现。
��
(3) 中生代
��
二叠纪(距今2.86-2.48亿年前):爬行动物出现适应辐射,兽孔类成为占优势的类群;昆虫的各个类群多样化,形成了蜻蜓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类群。菊石大量增殖。
��
三叠纪(距今2.48-2.13亿年前):菊石第二次大规模增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类群(如双壳类)的多样性增加。裸子植物开始占优势。爬行类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龟类、鱼龙、蛇颈龙和初龙类(进一步形成植龙、鳄类和恐龙)。早期哺乳动物出现。大陆开始漂移。
��
侏罗纪(距今2.13-1.44亿年前):恐龙多样化,翼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等种类出现。原始鸟类(始祖鸟等)出现。古代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占优势。大陆继续漂移。
��
白垩纪(距今0.65-1.44亿年前):大多数大陆分隔开来,恐龙继续适应辐射并在本期结束时灭绝。最早的蛇类出现并发生适应辐射。具有现代鸟类特征的黄昏鸟出现。被子植物和哺乳类开始多样化,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开始分化。
��
(4)新生代
��
第三纪(距今6500-200万年前):被子植物大规模的多样化,并成为在森林中占优势的组成成分。昆虫发生适应辐射,并形成了大多数的现代科。脊椎动物的许多现代科已经形成。
��
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到现在):冰川反复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如剑齿虎、猛犸象、大型的美洲野牛等)绝灭,人类出现。

2.物种形成(speciation)的基本方式
��
从原有的物种中形成一个新的物种,称为物种形成。对于新的物种形成的机制有不同的假说,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是两个基本的过程。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成种的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异域型、同域型和邻域型三种。
��
(1) 异域型的物种形成
��
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绝使这些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出现障碍,导致特定的种群积累着不同的遗传变异并逐渐形成各自特有的基因库,最终与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
(2) 同域型的物种形成
��
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物种,由于资源的限制和种群内部的激烈竞争,导致生态位出现分化。占据不同生态位的群体出现基因交流的障碍,通过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的物种。
��
(3) 邻域型的物种形成
��
有些物种的分布区很广但扩散能力较差,在其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的一些种群,由于栖息地环境的差别而形成基因交流的阻碍,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基因库,并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

三、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1. 自然资源与生物资源
��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或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的总和。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自然界的任何部分,包括土壤、水、森林、草原、矿物、野生动植物等物质,凡是人们可以用于改善自己生产或生活状况的,均属于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资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例如,过去被认为属于外在因素的空气、自然风景等,现在已经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
��
自然资源的比较确切的定义为: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金鉴明等,1991)。
��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1)气侯资源:包括空气、热量、光线、风、降水等。
��
(2)水资源:包括地上水(江、河、湖、海)与地下水两部分。
��
(3)矿物资源: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矿物,各类宝石,及各 种可做建筑的岩石。
��
(4) 能源:包括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
(5)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生命的自然资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资源和其它非生物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果进行合理开发,能够长期予以利用。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生物资源也就是生物多样性,有的生物已被人们作为资源所利用,另有更多生物,人们尚未知其利用价值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一般人们利用生物资源时,没有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被消费,只是取而用之而已。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中,生物多样性的开发与利用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价值(Direct Value):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
消费使用价值:指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消费的一些自然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对于居住在出产这些生物资源地区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得薪柴、蔬菜、水果、肉类、毛皮、医药、建筑材料等生活必需品。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用生物资源是人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
例如:
��
A. 大约80%的世界人口仍主要依赖从植物中获得的各种药材(Farnsworth, 1988)。 在亚马孙河流域有2000多种动植物被作为药用, 在中国,能够入药的物种多达5000多种。
��
B. 木材和动物粪便提供了尼泊尔,坦桑尼亚和马拉维主要能源需求的90%和其它一些国家的80%(Pearce, 1987)。
��
C. 在偏僻地区生活的居民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狩猎野生动物。在非洲,野生动物的肉制品在人们食物中占据了所需蛋白质的很高的比例;在尼日利亚为20%,博茨瓦纳为40%;扎伊尔为75%;在加纳,大约75%的人口的蛋白质来源为动物,包括各种鱼类、昆虫和蜗牛;在尼日利亚的一些边远地区,猎物为人类提供的蛋白质占其年消耗总量的20%。
��
D. 在马来西亚东部的沙捞越(Sarawak),猎人每年捕获到并吃掉的野猪的价值可折合成市场价的40亿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要捕获1亿吨的鱼类, 主要为野生鱼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渔民自己吃掉。
��
生产使用价值:指商业上收获时,用于市场上进行流通和销售的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的产品一经开发,往往会具有比其自身高出许多的价值,常见的生物资源产品包括:木材、鱼类、动物的毛皮、麝香、鹿茸、药用动植物、蜂蜜、橡胶、树脂、水果、染料等)
��
例如:在美国西部,可从一种药鼠李的树皮中提取轻泻剂产品,十分的畅销,每年约为100万美元,而市场销售价更高达每年7500万美元。在1976-1984年期间,美国从生物资源方面获得的利润高达每年876亿美元。
��
木材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 全世界每年的木材产值在750亿美元以上。在印度尼西亚,木材是第二大出口产品,地位仅次于石油。从1981-1983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出口的木材产品的价值为平均每年81亿美元。
��
一些非木材的生物产品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印度尼西亚1982年非木材产品的对外贸易达2亿美元。
��
(2)间接价值: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是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关,它并不表现在国家的核算体制上,但它们的价值可能大大超过直接价值。而且直接价值常常源于间接价值,因为收获的动植物物种必须有它们的生存环境,它们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没有消费和生产使用价值的物种可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供养那些有使用和消费价值的物种(陈灵芝,199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价值。
��
①非消费性使用价值:保护生物资源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日益增长的利益,这种效益因地域和物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 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光能经绿色植物进入食物链,从而给可收获物种提供维持系统。
��
*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传粉、基因流动、异花授精的繁殖功能、维持环境的效力和对经济物种获取有益遗传品质有影响的物种,保持进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使竞争者之间保持永恒的张力。
��
* 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包括有机废物、农药以及空气和水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
* 娱乐和生态旅游(recreation and ecotourism)。指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利用生物资源开展娱乐活动。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旅游活动称为生态旅游。如野外观鸟、赏花、森林浴等。这些活动的价值也叫休闲价值。在全世界,生态旅游可获取120亿美元的收入。例如, 在加拿大,每年大约84%的人口要参与到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中去(如狩猎、参观动物园、保护区旅游等),每年可为加拿大创造约8亿美元的收入(Fillon等,1985)。我国四川省九寨沟,社区共管。另外,生态旅游还有一定的生态教育功能。
��
* 保护土壤:受自然植被覆盖和凋落层保护的优质土壤可保持肥力、防止危险滑坡、保护海岸和河岸以及防止淤积作用对珊瑚礁、淡水和近海渔业的破坏。
��
* 调节气候: 生态系统对大气候及局部气候均有调节作用包括对温度降水和气流的影响
��
* 稳定水文:在集水区内发育良好的植被具有调节迳流的作用。植物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对雨水更具有渗透性。有植被地段比裸地的径流较为缓慢和均匀。一般在森林覆盖地区雨季可减弱洪水干季在河流中仍有流水。例如马来西亚森林集水区内,每单位面积迳流在高峰期大约相当于橡胶园油棕园内迳流量的50%。在迳流的低峰期约为种植园的1倍。
��
②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例如:家猪与野猪杂交,培育形成了瘦肉型猪的新品种。 家鸡目前已有上百个不同的品种,均来自于原鸡。紫杉和红豆杉中提取抗癌药物。(现在自然界的许多野生动植物,也许断时间内人类无法进行利用,其价值是潜在的。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发现其价值,找到利用它们的途径。因此多保存一个物种,就会为我们的后代多留下一份保贵的财富。)
��
③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例如: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褐马鸡等是我国的特产珍稀动物,全国人民都引以为荣。熊猫已成为中国的象征。
��
④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如一些孑遗物种(银杏)。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
(1)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
(2) 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

胡刚的代表论文

1 Hu. G.. “Birth season and intervals of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at MN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habitat qua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 dynamics” Submitted to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2 Hu. G. “Does the tenure of the King influence the birth interval of his concubines in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Submitted to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3 Hu, G. “Foraging patterns of François’ Langur at Mayanghe Nature Reserve, China”.Submitted t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4 Li, W., Guo, AW., Wang, B., Wu, AK., Liu, N., & Hu, G.*, (2010). “Nutritional contents ofwinter food and its influences on food choice of François’ langur at Mayanghe Natur Reserve”.兽类学报. Vol30(2)5 Hu, G. (2009). “Present status of François’ langur over its reg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conservation”. Asian Primates Journal (IUCN/SSC/PSG). Vol. 2(1)6 Hu, G. (2009). “Surviving status and suffering threats of François’ langur within its broadregion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conservation”. In Compilation of the 23rd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Beijing, China. P88.7 Hu, G. (2009). “Feeding flexibility of wild François’ langur at Mayanghe Nature Reserve, and its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In: Compilation of the 5th National Symposium of Wildlife Ecology &Conservation. P: 109~110.8 Hu, G., Luo, H.Z., Wang, B. & Wu, A.K. (2007). Feeding flexibility of wild François’ langur atMayanghe Nature Reserve, China. In: Abstract in the 2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Primate Society, Brisbane.9 Hu, G. (2006). François’ langur infant behavioral development and color change of natal : Abstract in the 2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Primate Society, Perth.10 Hu. G., Dong, X., Wei, Y., Zhu, Y., Duan, X.H. (2004). Evidence for a decline in population of theFrançois’ langurs,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Fusui Nature Reserve, southwest Guangxi, Vol 38 (1): 48-54.11 Li. Z.Y., Liu, Z.M., Wei, Y., Rogers, E., Hu, G. (2003). Population status of white-headed langur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in Guangxi, China. Tigerpaper Vol 30 (2): 21-29.12 Hu. G., & Wei. Y. (2002). Population decline and habitats destruction of François’ langur,in Fusui Naturel Reserve, Southwest Guangxi, China. In: Abstracts of the 19th Congress, the IPS,Beijing, China. Pp: 74-75.13 胡刚, 杜勇 (2002). 云南省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资源分布及保护现状. 西北林学院学报.17 (3): 67-71.14 胡刚, 韦毅, 李兆元 (1999). 广西岜盆自然保护区白头叶猴种群动态及濒危机制分析. 国土与自然资源. 82 (2): 63-66.15 胡刚, 韦毅, 李兆元 (1998). 广西陇瑞白头叶猴种群调查及濒危机制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6 (3): 71-75.16 胡刚 (1998). 高黎贡山片马丫口小熊猫生境选择初步研究. 西南林学院学报. 18 (3): 184-188.17 胡刚 (1998). 高黎贡山小熊猫生态对策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研究. 19 (5): 358-366.18 胡刚 (1998). 山蝠、绒山蝠和爪哇伏翼LDH同工酶比较研究. 四川师院学报. 19 (2):135-141.国际学术会议报告:1 2009年7月. 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第23届年会专题报告 “Surviving status and suffering threats of François’langur over its broad range”中国北京.2 2007年3月. 澳大利亚灵长类学会第25届年会专题报告: “Feeding flexibility of wild François’ langurat Mayanghe,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volution & conservation”. Brisbane, Australia.3 2006年7月. 澳洲国立大学(ANU)与美国Janny Goodall Institute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 “Feeding and rangingflexibility of François’ langur at Mayanghe, China”. Canberra, Australia.4 2005年5月. 澳大利亚灵长类学会第24届年会专题报告: “Infant pelage discoloring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of François’ langur”. Perth, Australia.5 2002年8月. 国际灵长类学会第19届年会专题报告: “Habitat destruction and population decline ofFrançois’ langur in Guangxi”. 中国北京.安徽省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科研中心主任公路桥梁检测行业权威

上一篇:青春类杂志投稿

下一篇:学子期刊已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