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的现状论文
医患关系的现状论文
一、医患关系现状
2.医患双方缺乏信任。
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1.从患者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1)病人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2)患者存在不信任心。
2.从医务人员方面看,存在以下一些因素:(1)医疗质量存在薄弱环节,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造成差错事故发生;或是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误诊误治。(2)院风建设方面的问题。(3)医务工作者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
三、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的对策思考
1.加强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1)加强医方与患者家属的沟通。(2)加强医方与患者本人的沟通
2.不断完善卫生法律法规。
3.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协调医患关系。
4.完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以医患关系为话题写一篇2000字论文
一、做好物理诊断可密切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往往是从相互问候开始的,这是一个反复和同学们强调的问题,语调、语态都有艺术,就是贴近患者,比如:称呼“老奶奶,老爷爷”比“老太太,老先生”更有亲和力,对患者家属更有感染力。不可否认,由于大环境造成个别医生的浮躁,使患者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那么医生花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接触,聆听患者的声音,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关心其疾苦,非常有利于密切医患关系。比如我们临床工作繁忙,很多医生在采集病史时,往往不让患者叙述完毕,就打断患者并进行提问。医生担心患者说到与病情无关的内容,耽误时间,从表面上看这节省了时间,然而,医生频繁打断患者,会严重干扰患者叙述病情的连贯性,不仅医生可能遗漏某些重要的病史细节的采集,也会让患者感到医生不关心自己的感受。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有一篇研究报告,对医生打断患者叙述做了调查,该研究在一家大学附属医院的内科门诊进行,纳入了335例患者。结果发现,在医生不打断的情况下,患者叙述病情只需要92s,78%(258例)的患者在2min内叙述完毕,超过5min的仅有7例。有理由相信,即使医生非常忙碌,在很多情况下,也不需要通过打断患者来节约时间,这对建立医患互信尤为重要。
二、做好物理诊断需要扎实的基本技能
传统的单一物理诊断体检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医学教育需要。现在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往往在基础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本文认为在基本检查法教学中贯穿对患者体贴关心,言传身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技能起到重要作用。比如:上腹痛,要排除心绞痛,要听诊心脏,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视诊,观察前后胸壁部,看是否有疱疹。带状疱疹可引起上腹痛,这就要求我们对待患者要心细,要有耐心。又如:患者心悸,除了听诊心脏,还要用爱心拿出你的手背触诊患者额头,可能发现患者发热,而非心脏本身疾患。再如:患者左下腹痛,当你触诊无阳性体征,要叩诊肾区,看是否有扣击痛,再指导进一步辅助检查,明确是否有泌尿系统结石。当你用温暖的手熟练的给患者检查时,是对患者最大的安慰,也赢得患者的信任。每当讲到这些临床实例,同学们都恍然大悟,进一步明确了过硬的基本技能才可获取患者的信任。
三、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做好物理诊断中的科研、教学工作
物理诊断教学强调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除传统的教学方法,还采用录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标准化病人(SP)及虚拟实验室等现代化新概念教学方法,但对于物理诊断中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虽然无量化指标来指导学生,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把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的临床经验、科研成果、教学感受传授给学生,必定会极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比如:很多疾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很难找到满意的实验室标记物来指导临床。而深入研究发现,该病的某些临床表现,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完全可以做临床诊断。比如:临床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全部由症状构成: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同时,为了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规定了一套“报警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黑粪、呕血、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这种依靠症状体征筛检模式简单明了,在问诊和基本检查中就可完成,对临床科研十分必要,这需要医生耐心细致,还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如果没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很难想象这种诊断模式。再如:物理诊断见习,具有典型体征的患者,往往是那些老患者,或许为了教学我们把他们请回医院,这一传统在我们教学医院一直延续至今。总之,物理诊断是诊断学这门桥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医疗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先进技术的不断应用、各类先进设备的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使学生们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但也普遍出现了忽视物理诊断这一基本的技能。很多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诊断思维。本文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在物理诊断教学中贯穿医患关系教育,强调医患关系实例并与多种教学手段融为一体,相互补充促进,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合格医学人才。
论新医患关系下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论新医患关系下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注,医患关系的和谐,关系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新医患关系下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之论文范文。
【摘要】当下我国的医患关系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医患矛盾愈演愈烈,高校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基于分析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剖析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而从在校期间、实习期间、职业期间三阶段探索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医患关系;沟通能力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向,我国医患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近几年,全国医疗纠纷事件成上升趋势,恶性伤医事件连续频发。提升医学生沟通能力是增进医患互信、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1临床医学生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缺乏平等、互信、互谅,医患矛盾由此滋生。相关研究表明[1],医学生具备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是帮助其在诊疗过程中准确获得疾病诊断所需的相关信息、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基本前提。医生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医患之间只有是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发现疾病的真相与诊治措施。医患之间如缺乏有效沟通,不仅阻碍病情诊断,也同时造成医患双方失去信任与相互理解,导致医患矛盾逐渐恶化升级。
1.2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高度重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相关技能课程,注重培育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而我国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仍未走出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仍被边缘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培育都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医学生职业信仰淡化、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关怀缺失等弊端。病情诊断并非只针对“病”,更需关注“人”,疾病的产生与患者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职业背景、行为习惯等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疾病背后的产生原因,势必对病情诊断的精准性有所阻碍。而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与背景,必须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技能,才能有效探知病情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能有效地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原因,而且缓解患者家属的猜疑与顾虑。此外,疑难病情诊断需要团队协作,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而言,十分必要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讨论,这都需要注重加强培育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医患沟通所处现状的深层原因
2.1医学生的培养
从临床伦理的视角,在临床诊断决策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疾病的信息,探寻患者的忧虑、期望、生活背景、家庭及经济等因素,这对培养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有效引导患者主动倾诉的能力、使患者充分理解信息的说明技能、赢得与患者共感互动的能力等。而目前由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主要是学习文化课,大多为书本上的基础专业知识,缺乏实践性,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学生沟通技能薄弱,且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灵活的应对能力。此外,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公平的意识、人文关怀的需求等都不断提升,这对刚进入临床工作实践的医学生来说,如何积极面对患者,有效化解矛盾,是必须应对的实际挑战。临床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存在部分医疗技术问题都是导致当今医患关系的紧张的原因。研究表明,目前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胆怯、亲和力不足、自身信心不足”等问题[2]。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结合于临床实践、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学生培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
2.2先进仪器的普及
先进仪器的普及日益简化沟通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为医疗过程带来极大的方便,减少了医生繁琐的劳动强度,但为医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些冷冰冰的器械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真正的交流时间,淡化了医生从职业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病史信息正是通过医生与患者的直接沟通所获得的。“病人”对医生而言,治“病”必须重视全面的“人”,疾病背后有患者的生活、职业、家庭、环境等背景因素及深层原因,并非显而易见,有些患者对于难以启齿的病史会有所保留,不愿向医务人员透露,医生通过良好的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缓解患者的戒备、理解患者的痛楚、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为患者的诊疗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2.3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由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让忙碌的医务人员和病患之间根本无暇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造成了医患之间不信任和不理解,使得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不到缓解。由此可见,医患关系的日趋激化,医患纠纷的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医患纠纷,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占49%[3]。这样的大数据更是说明了,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良好的医患秩序,应当从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开始,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大环境入手改善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
3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3.1在校期间
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沟通理论学习。作为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必不可少,只有自身的知识储备过硬,才能既在临床工作中充满信心,又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往往会忽视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缺少医患沟通的意识,极度欠缺医患沟通技巧。据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8%左右[4]。即使开设一些课程,也因教学理念落后、方法陈旧、缺乏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得不到师生的重视。所以,高校应做出合理的课程的安排,改革教学,加强师资,完善考评,在无形中使医学生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医学院校应在各个学历层次有针对地对医学生加强教育,力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加强医学生自身意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其次,在理论学习中渗入医患角色扮演。早期医患沟通理论学习期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与患者接触有限,所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医患角色扮演来模拟医患沟通过程,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医患关系。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参与教学的组织是十分必要,此外,应聘请临床骨干教师、科主任、专家等参与授课,提供临床真实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场景再现,或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场景之中。通过模拟练习,既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3.2实习期间
在实习阶段应引导医学生增强医患沟通的意识,主动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顺利向临床医生过渡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医院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早接触患者,感受医院紧张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加入导医团队,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机会,通过与患者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医学生通过早临床的实践学习中应该意识到,作为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为首要职责外,更需要给予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和关怀。医学生要始终牢记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3.3职业期间
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诊疗技术,还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充盈的人文情怀,运用高超的沟通技能,得到患者的充分理解与信任,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与激化。钟南山教授曾说过:“如今中国的医生差的不是技术,而是医德,是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因此,良好的医患关系应从医患沟通开始,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则应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做起。只有医生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底蕴,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做出最适合的诊疗决策[5]。医学生在刚步入工作岗位后,因为年轻的外表、临床专业知识应用不自如、体格检查等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等都会遭受患者及其家属的质疑和不信任,出现患者排斥刚进入临床的年轻医生,甚至出现对其询问爱搭不理、不屑一顾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热情和信心。医学生应尽快适应社会的要求,尽快进入临床医生的角色,应以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耐心与患者沟通,获得必须的病史信息,同时赢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等的综合能力提升,加强服务意识,充盈人文关怀,善于倾听、耐心解答、共享信息、对患者的感受积极做出回应,努力与患者搭建平等、人道、互尊、互信、互谅的沟通平台,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自信。在工作中,注重业务培训,加强沟通技能专业培训,结合日常临床实践工作心得,融会贯通,逐步提升沟通技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注,医患关系的和谐,关系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化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极为重要。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应该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更好的人文关怀成就更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2]李正关.医学生和谐医患关系意识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0):700-701,712.
[3]王新萍.教学中应渗透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药与保健,2015(1):3.
[4]李凯军,崔荣军,胡江平.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3):89-90,94.
[5]强威,简红江,蒋位哲,等.当代医学技术特征下的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5,36(3A):51-53.
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缺失及对医德教育论文
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缺失及对医德教育论文
医学生走进临床,是一个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能否联系实际的必经之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马上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与病人打交道,即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医学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有效的医患沟通,因此掌握全面的医患沟通技能对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生的身份相对特殊,他们是一群从学校刚进入医院的特殊医务者群体,他们是学生,同时又是医护人员。很多临床医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后都有这样的困惑,他们与自己的同学、老师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不能与病人友好相处。因此临床医学生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尽快适应“学生”到‘‘医护人员”的角色转换,已成为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领域。
1.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现状
为了调研临床医学生是否能正确处理与病患的关系,笔者专门对浙江中医药大学150名临床医学生和150名患者进行“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及医患矛盾处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涉及或引发医患沟通冲突事件多达98.7%,但更令人担扰的是,近92%的临床医学生都表示在面对病人时,不知如何与病人交流,不知如何与之建立较和谐的医患关系,更不知如何及时应对和处理已存在的医患冲突,更有甚者害怕与病人接触。医患沟通技能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1)临床医学生对就医信息表达不清楚、不全面。有近85%的病人表示听不明白或很难理解医护人员口中描述的医学专用名词,同样,有近89%的医学生表示不知如何用通俗语言描述或解释相关医学现象。
(2)临床医学生与病人沟通时极少使用礼貌用语。在与病人沟通中,仅有12%的医学生习惯性使用‘‘你好”‘‘请稍等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有27%的医学生偶尔使用,而有43%的医学生没有习惯使用。
(3)在病人求诊过程中,临床医学生重‘‘询问”,轻“倾听”。有93%的病人都感觉医生在看病时经常打断自己对病情的描述。同样,有78%的医学生认为医生主动询问病情比倾听病情更重要。有82%的医学生认同只听取病人对病情的有效描述,谈及其他(主要指与病症无关的描述)应忽略不计。
(4)在听取病人的主诉时,临床医学生很少有相应的情感反映。当问及医学生看到病人非常痛苦的表情、伤心低落的情绪等负性心理活动,自己内心有何感受时,仅12%的医学生选择了“与病人同样感到难过和伤心”,而有46%的医学生选择了“这种情况在医院经常发生,习以为常,不觉得难过和伤心”。
在临床医学生对自己在医患沟通、整体评价方面,认为与病人沟通相当困难的竟高达89%,而病人对医护人员服务表示不满的也高达67%。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与病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沟通障碍,而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使这个障碍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病人对医护人员乃至整个医院的不满意,病人的排斥心理又加剧了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抗拒,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2.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界定,医德内涵一共包括7项:①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③文明礼貌服务;@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⑤为病人保守秘密;⑥互学互尊、团结协作;⑦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2]。医德内涵里的内容多涉及医患沟通领域,并为正确、有效的医患沟通设立了定性要求。医患沟通与医德医风就如同是形式与内容的逻辑关系,医德医风是基础和核心,医患沟通是重要表现形式。医护人员的医德修为决定了其医患沟通的行为方式;反之,医患沟通技能的练习和提升,使之形成沟通行为习惯,内化提升自我的医德修为,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医患沟通技能[3]。然而,医患沟通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凭理论的传授即可获得的,它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加以反复的培训,才能真正有效掌握。因此,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的现状,究其原因,虽然与医学生自身家庭教育、个性特质、病人的不信任等因素有关,但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目前医德教育在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造成的重大影响。
(1)高校医德教育课程权重偏低、内容单一。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为例,与医德相关专业课程只有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2门,总课时共计108学时,仅占学生综合培养课程体系的5%,与数10门的医学专业基础和技能课程相比,医德教育课程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医德教育课程设置较少,医德教育不仅丧失了第一课堂的主战场,同时也让学生在主观上形成医德教育课无关轻重的认识。医学生普遍重视医学技能的习得,而轻视自身的医德修为的培养,更不关注在校园里培养医患沟通的技能。
(2)高校医德教育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医德实践教学。仍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开设的2门医德相关课程,不仅全部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而且开课时间均放在大二、大三阶段,学生根本没有接触临床,对医患关系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该2门课的授课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到了大四、大五阶段,学生走向临床时,其所受的教育绝大部分是医学技能教育,告诉学生怎么操作仪器、如何写病案等等,在实践中又忽视了医德教育。医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停留在概念认知上,无疑是教育的一大败笔。即使在课堂授课中,教师仍以教科书的理论宣讲为主,极少使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这样灌输式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即使知道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却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使得医德教育陷入“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偏离了医德教育之“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的初衷。
(3)医德教育的客体只针对于学生,缺乏对带教老师的`医德再教育。医德教育的客体应该是所有医护人员,而且这个道德习得的过程应该贯穿每位医护人员的终身。本来走向临床岗位时应该是医德教育的最佳时间,现在却成为教育的终结时间。而且医德教育的最佳教学方式是言传身教,但现实中,一些带教老师自身人文素质较低,一些不文雅、不文明、甚至道德败坏的行为公然暴露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的形成影响很大。据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选择影响学生职业道德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行为举止。因此,带教老师自身的医德教育缺失、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轻视是导致医学生医德意识淡薄、忽视医患沟通的重要因素。
3.完善医德教育体系,促进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提升
医患沟通技能的提升,对于医学生与病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同时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是反映医学生自身人文修养、医风医貌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可尝试以下教育对策:
(1)加快医德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建立较完整的医德教育教学体系。首先,扩充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医学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者应着力于开发更多的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增加医德教育课程权重;其次,将医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伦理学与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本来就是交叉学科,把医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可以扩展医学生医德教育平台,弥补医德教育第一课堂弱势的缺陷,又能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政治修为和道德修为,鼓励医学生从新角度、新视野去理解“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等医德理念。
(2)加速转变医德教育的授课方式。特别是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要开展医患关系经典案例教学、医患关系情景剧角色扮演教学、临床医患关系处理实景演练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医学生熟练掌握倾听、解释、重复、强调、共情等沟通技巧。医学院校可以将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作为医学生走向临床的必修课,并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进行定量化考核,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医患沟通技能,使技能成为行为习惯,并升华自身的医德修养。
(3)加强带教老师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和医德医风的再教育。学生是一个绝好的模仿者,模仿与实践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手段,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医院要重视定期对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进行培训,让带教老师树立起“为学生做榜样”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医德操守。同时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医德培养,引导临床医学生时刻树立“以病人为本”的思想,在病人挑剔临床医学生时,带教老师要用实际行动耐心向病人解释、替学生解围,获得病人的理解,同时也给临床医学生树立良好医患沟通的典范。
(4)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相处时间,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上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既是对临床医学生校内医患沟通技能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快速提升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最佳办法。上述问卷调查也显示,临床医学生引发的医患冲突有近78.4%发生在实习前半年。因此,临床带教老师要尽可能鼓励临床医学生走近病患,多与病患交流,即使是遇到拒绝、冷面孔,也不能灰心丧气,实习管理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应制度,如建立临床医学生每日问诊制等等,从制度上确保临床医学生与病人的直接沟通机会。
从法律的视角谈谈如何解决医患关系中的医疗纠纷问题 论文2000字
从法律的视角谈解决医患关系中的医疗纠纷问题的论文如下:
立法环节。首先,应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医患纠纷具有独特的、专业的特点,完全可以制定一部专门法来规范。其次,应加强医疗事业立法。通过立法来规范医疗事业体制已经成为迫切之需。此外,还应不断完善专家鉴定人员出庭制度和建立相关规范鉴定活动的法律。“鉴定”在医患纠纷诉讼中扮演了非比寻常的作用,理应有公平、公正、公开的鉴定才可以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医患纠纷”。
执法环节。有了比较健全的法律,如何发挥其作用就是重中之重了,“医患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要求。推行专门司法是重要的措施。与经济类,知识产权类案件相比,医患纠纷类诉讼同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是涉及人身损害的,公平的健康权和生命权遭到了损害,应该培养一批有一定的医学素养,又有能力从事审判工作的专门的司法人员,或者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吸收相关医疗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此外,还应缩短诉讼时间。
法制教育。医患纠纷存在问题一方面是法律及其它制度不建全,但深层次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民在法律的态度上存在问题。医务人员不了解法,没有严谨的法律意识,在医患纠纷出现的早期不按规定程序处理,采取隐瞒事实,篡改原始资料等方式,试图撇清关系,逃避责任。而患者市场漠视法律,在与医方产生一定矛盾的时候采取暴力、殴打、辱骂、威胁医务人员的方法来试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守法主体普遍缺失法律意识的时候,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没有了施展的余地。诚然,自古以来长期形成的以德治国,以人治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了法制教育的过程。只有当人们真正理解、信仰法律的时候,理想的法治国家才能实现,法制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制观念。
医患纠纷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独特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应该理性分析原因,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权。
上一篇:教研小论文500字
下一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