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光影效果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3-06 21:37

光影效果论文范文

浅议影视拍摄中光线艺术运用论文范文

光线是影视拍摄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媒介素材,如果没有光线就没有影像,所以说光线不仅仅是一种拍摄过程所展现的物质条件,更加是一种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议影视拍摄中光线艺术运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在中国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光线的运用是决定影视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合理的运用光线,可以让拍摄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和逼真的画面色彩,让整部影视作用充满艺术感。所以说,光线是影视作品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所。因此,本文对影视拍摄中的光线运用艺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 影视拍摄;光线运用;艺术

世间万物只有在光的照耀先才能够显示出事物的形状和色彩,也只有在光的照耀下才能够拍摄出具有丰富层次感的图像[1]。所以说,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光线的运用不仅仅是把影片中的人物所展现出来,更加是真实的还原人物的质感,比如说老年人脸上的皱纹能够显示的一清二楚以及玻璃光滑的程度近乎透明等。

一、影视拍摄中光线的类型

在目前的影视拍摄中,一般都是分为外景和内景这两种主要的场景进行拍摄。其中,在外景的拍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光线是自然光,而内景的拍摄光线则是运用人工光线,所以说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光线类型运用。

然而,在影视拍摄的过程,内景的光线运用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半大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屋内的光线比较暗,人物在拍摄的过程中没有版办法展现最好的状态。所以,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也会运用一些特殊的光线运用情况,当室内场景中的自然光没有办法达到拍摄的要求,可以利用扔光线进行补充,比如回光等以及聚光灯等工具[1]。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分清和探讨影视拍摄中的光线运用艺术,我们可以把光线类型基本上划分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根据不同的光线运用性质将其可以划分为散射光进而直射光这两种光线,其中散射光主要是来自太阳光的散射所展现的一种光线,而这种光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经过某些物质发射后所形成。相反,散射光如果不是由太阳光的散射所展现的一种光线,那么就是人工光中的散射光,主要是表现在白炽灯和钨丝灯所产生的散光,常常是用来显示物体的特有色调反差,但是这种光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所以也被称之为柔光[3]。

其次,除了散射光之外还有一种直射光线,这种光线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被称之为硬光,主要在拍摄的光线中体现人物的立体形态和具体的'轮廓,同时也表现一些具有反差性较大的剧情人物心理变化状况等。因此,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影视拍摄的光线要求不同进行拍摄,同时把不同类型的光线分为主光和副光以及背景光等。

二、影视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具体运用艺术

1、控制好光线的运用比例

通过上述的文章,我们知道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光线就是自然光和人工光线,而这两种光线又可以表现为边缘光和反射光。所以,影视拍摄工作者在运用光线拍摄的过程应该要控制好不用的光线比例,以此来达到良好的光线运用效果,让影视作品充满艺术魅力。与此同时,在光线比例的控制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运用不同的光线进行调和,那么拍摄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拍摄的最终效果[4]。另外,光比的调过大将会让一些黑暗的地方光线变强,但是如果调和过大的话会将一些原本的较为明亮的色彩失去原有的色彩层次感。相反,如果将光线比例调适到适中的位置,那么可以让一些比较黑暗的部分能够得到正常光线的照耀,并且可以在影视拍摄过程中能够运用好光线的效果。

2、运用好光线进行室内的外景背景营造

在室内的外景背景的营造中,很多时候除了拍摄道具的搭建和布置,最为主要的就是室内光线的运用。尤其是在一些拍摄场景需要在室内完成,并且还是属于一种较为大型的外景工作背景,这些大型拍摄场景的要求高以及拍摄难度大,所以如果不能合理的运用光线则会导致拍摄失败[5]。所以说,在进行室内的外景拍摄的过程中,影视拍摄者要尽量运用合理的光线营造所需要的拍摄氛围,并且让整部的拍摄作品能够有较好的光线效果。其次,在挑选合适的拍摄角度时,也要很好的运用光线的拍摄效果与之相结合,进而拍摄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表现作品的主题。

3、光线运用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布局

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光线的运用进行合理的布局,促使拍摄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和逼真的画面色彩,进而充满艺术魅力。其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被光线所照射,所以光线的照射范围是比较广而杂的。所以这就要求拍摄者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对室内室外的场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对总体进行构思,让其拍摄的作品能够发挥理想的艺术效果,进而促使整部作品的成功[6]。另外,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应该要把不必要的光线尽量的避开,从而影响整部作品的最终效果。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影视拍摄者还应该要根据拍摄要求来对光线进行合理的布局,尽可能的让光线能够尽情的发挥主体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影视拍摄中的光线运用艺术进行探讨。光线在影视拍摄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光线的运用是决定影视拍摄的原因所在。所以说,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光线是影响整部作品成功的关键。

拓展

风光摄影怎么运用光线

关于测光模式

既然要谈光线,那当然不能漏了相机的测光模式。不同的测光模式,会为同一画面带来不同的测光结果。依测光的区域范围不同,常见有以下三种模式介绍如下。

矩阵测光(权衡测光)

一般最常用的测光模式,会针对画面的平均亮度决定测光值。以风景摄影来说,矩阵测光就可以应付多数拍摄需求。

偏重中央测光

同样以整个画面的亮度作平均测光,不过会加重中央区域测光的权比,因此被摄主体占满中央区域时用此测光模式会更为精准。

重点测光此

模式仅以观景窗约3%左右的区域进行测光,再加上Nikon相机的点测光会与对焦点连动,适合场景或主体以特定部分为焦点进行测光。

摄影的第一大要素,无疑就是光线。光线就有如画画的颜料,画家用颜料在画布作画,摄影师用光线创作影像,不论是以前的底片机,还是现在最先进的数字相机,都要有光线才能拍出照片。没有光线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只要掌握了光线的运用技巧,作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光线的方向

光线有分自然光和人造光,在风景摄影中讲的当然是自然光,但不论是哪种光线,都会因为它的方向性而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不同方向光线的特性,以及拍摄方式。

顺光

当光从正面直接照射到景物,称之为顺光),虽然这种光线拍起来较平淡,但却是一般人拍照最习惯也是最常用的光线,只要对着亮部做点测光或平均测光即可拍得一张漂亮照片。

侧光

另一种在风景摄影中常碰到也是很棒的光,叫做侧光。它的意思就是光线从景物的侧面照射过来,这使得景物不但有好的明暗对比,而且更有立体感。拍法也很简单,对着亮部做点测光,再将EV值略为调整即可,至于要加多少或减多少得视现场情况而定。

侧逆光

光若是从侧后方照射在景物上则称之为侧逆光,这种光可强调对比及纹理,是拍花最理想的光线,也最有立体感。拍摄的时候,对着亮部做点测光,再将相机EV值略减一格,以避免亮部过曝,但拍风景则对着亮部测光即可拍出理想照片。

逆光

另外一种是光线从景物背后照射过来,称之为逆光,太阳正对着镜头,景物背着光,因此拍起来成剪影。如果要将景物拍出正常的亮度则天空必然过曝而一片死白,拍照时对着天空测光,让天空曝光适度即可。另外一种拍法是阳光透过树叶及树叶间隙,而拍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此种拍法最好是用超广角或鱼眼镜头,小光圈由下往上拍,让太阳入镜而拍出太阳光芒。此种拍法,对着亮部树叶测光即可。

活用各种光线

由前述介绍的各种光线可以知道,光线不同所造成的效果也都不同,如何妥善运用则需要多加观察和练习。光线用得好不但能化腐朽为神奇,更能画龙点睛,一只在咸丰草上小小的红边黄小灰蝶,利用光线的特性让主体和周遭环境有很大的明暗反差,小蝶有了光的照射使得整只鲜活了起来,而光线照不到的杂乱背景让它曝光严重不足而隐藏起来,于是花上的小蝶就突显而出!尤其羽翼在逆光下呈半透明,更增添美感!

另外,我们都知道光线照到的景物是亮的,没照到的地方是暗的,同时也会有影子产生,利用这特性可拍出另一种味道的作品,而其产生的就是所谓的光影效果。

红边黄小灰蝶(Nikon D300+105mm F2.8 Macro。光圈F8, 快门1/250秒, ISO 200, 自动白平衡)

北疆那拉提大草原之中秋夜(Nikon D300+10.5mm F2.8。光圈F18, 快门25秒 ISO 400, 自动白平衡)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2)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1.1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1.2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1.3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1.4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1.5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2.1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2.2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2.3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1
  浅析新女性主义下小妞电影的人物塑造

  那么“小妞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看准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尤其是现代女性观众的内心需要,从年轻女性对爱情、都市时尚以及独立精神(这也和“小妞电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过电影的自身特质的展现,不断迎合女性消费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年轻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摄出多部口碑票房双赢的“小妞电影”。

  “人物是电影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实现者,电影是通过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画面和声音,进行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角色的诠释,使得电影的叙事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通过人物走进电影。上世纪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要在各方面与男性看齐,而不是再作为男性的依附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反射,小妞电影逐渐走红。小妞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现代女性,具有经济、情感上的独立性,电影设定的轨迹一般是女主人公经过重生获得了美好。

  一、现代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

  现代都市年轻女性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加快,情感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孤独。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于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奉献精神,因此她们面临着就业、竞争、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而20岁到30岁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比较多。“小妞电影”恰恰是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和主要受众,很多刚刚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女性都会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她们和电影中的“小妞”们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能够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能够在幽默轻松的电影氛围里得到放松,她们也就会在做观影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小妞电影”。“电影《欲望都市》在首映当天,女性观众的比例高达85%,而在25岁以上的观众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万美元登顶北美票房榜,而3-4亿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全部由女性撑起。”

  二、新女性主义下的寻找自我与成长

  新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不仅要求变革法律制度、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而且呼吁突破父权制思想的压迫,建构女性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代女性从内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获得自由,不再成为男性操纵的对象,强调男女性别平等。她们渴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让自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社会站稳,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为自己的生活中心。现代的新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决性别冲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这里对文学作品不做赘述)。

  在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中,她始终信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处地方能够体现杜拉拉追求独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试时回避说出离开之前公司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而是强调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内部竞聘HR的时候,拒绝王伟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议,而是说到“我还有我的职业理想”;

  三是当王伟提出让拉拉和自己一起当背包客的时候,杜拉拉摇摇头,说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会的上,王伟评价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对她的看法。显然,无论是从杜拉拉自己的口中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甚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撼动。

  并且在好友海伦因为办公室恋情曝光,主动离开公司,甘心做DB员工家属的举动,也可以衬托出杜拉拉的独立个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杜拉拉一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拥有新型婚恋观的新女性身上,她们认为“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苏菲在失恋时体会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都市里的年轻白领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独立个体的意识很强烈,反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渴望成为职场精英,以至于成为“女强人”,在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现,使女性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找到了一个“发声筒”,一个“反光镜”,所以这样一个能够充分找到共鸣的电影类型成为广大年轻女性观众的重点观影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小妞电影作为新女性主义文化的反光镜之一,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向往。国产小妞电影起步较晚,存在着类型不明确、故事牵强等不足,目前小妞电影需要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塑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妞电影。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2
  浅析电影《大追捕》对暴力场面的美学处理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可以是一场洗礼,洗尽观者一身铅华;可以是一台闹剧,缓释观者紧绷的神经;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带领观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银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纯白幕布上跳跃的影像就如同电影导演这位“自由的画家”挥洒的不同风景,传递人生喜怒、世间伦常,带给观者心灵的感悟和视觉上的享受。电影就是这样直观的所在,即使于影像之外体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也是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位优秀的导演就是有那样的能量,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冲击,就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因此在场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重要考量。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程,“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暴力场面在多种题材的影片中的展现长盛不衰,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导演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逐渐归于一种“美学”呈现,弱化了暴力场面的血腥和冲突感,在表现上趋于柔和的观感和视觉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就别具匠心。

  一、打斗场面的美学处理

  由周显扬执导的影片《大追捕》上映于2012年3月15日。该片围绕两宗相隔二十几年却被警方认定是同一凶手所为的凶案展开,通过警匪间扑朔迷离的故事将真相娓娓道来,其中暴力情节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影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片中共有10处暴力场景的呈现,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影片开端男主人公王远阳在狱中与人打斗的情景,四人搏命相争、刀拳相向,本为血腥气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却被导演打造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舞大戏,堪称视觉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运用

  色彩情感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当人在视觉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后,会经由思维并融合过往的经历等而生发情感,感染人的情绪。影片导演周显扬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对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味的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该片主要采用了昏黄的色调对暴力场面进行了渲染。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通常给人以灿烂、辉煌、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黄色被降低色度,虽然会瞬间失去光彩,却给人以沉重、肃穆的压迫感,而用在王远阳与人打斗的场景中,则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殴场面带给人的惊惧感,一方面加强了整个过程的恢宏气势,与浴室喷头潺潺而下的水帘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满暴戾气息的浴室瞬间化作一个炫目的舞台,成为王远阳四人的“斗舞场”,张扬而不牵强。

  (二)形式化搏斗场面的打造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在烘托气氛、美化视觉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转、舒缓悠长的乐曲是治愈忧伤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围,直抵观众心田;一段欢快优美、高亢悠远的歌声是快乐情绪的催化剂,促进观众情感的迸发,使其与影片人物同喜同乐。而在该片中,音乐始终贯穿于王远阳与三人的打斗过程中,弱化了喊叫声的呈现,其中咄咄紧逼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使武舞形式下打斗场面的戾气以更加温婉的气势直抵人心,引导人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过程,从而削减了这个暴力场面的道德意识。

  影片开头,水帘下王远阳一张扬起的脸像是一个亮相,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果真,镜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便是在王远阳的徒手撕扯下一张狰狞的脸,镜头中王远阳对对方的拳脚相向引来被打者的帮手,这些人的出现不是粗暴乱入,而是“踏水而来”,昏黄的灯光,溅起的水滴晶莹剔透,像是给那只脚穿上了水晶鞋,画面绚丽夺目,如果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观众该会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长”,几人厮打在一起,王远阳扭曲的脸庞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慢镜头的运用,道尽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气。王远阳挣扎之余用脚踹开了对面的人,此人倒地时还是一个慢镜头的处理,借着飞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地面动作”,美轮美奂。与此景相同的处理还有被王远阳打到晕倒而撞墙的人物形象,撞向墙壁的瞬间,都在慢镜头的处理中,与周围晶莹的水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几个人扭打的场景,都被呈现于全景镜头中,雾气缭绕,水声阵阵,健硕的身体线条,无一不为弱化场面的暴力气息发挥了作用,给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美而壮阔的舞蹈大戏。

  二、暴力虐待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有两段对立且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与在音乐方面极负盛名的徐翰林有关,他是杀死养女徐依云并伪造现场掩盖真相最后嫁祸于人的凶手,又死在也有着他养女身份的徐雪的错手推搡下。徐翰林与两人的纠缠在于他看不得他的养女们与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发现,哪怕是眉眼间传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骂。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于他在接徐雪放学时发现有一个男生对徐雪微笑,虽然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反应,还友好地和徐雪就读学校的校长谈笑风生,但回到家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对徐雪大肆唾骂,骂她不要脸、不知廉耻,言语之间尽是变态与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亲应有的姿态。

  面对徐翰林的质问,徐雪一句“没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显然这个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但接下来的情形则充分显露了徐翰林的变态,他一方面对徐雪否认的回答产生质疑,逼她承认与那个男生有关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产生与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还摸徐雪的手,与她耳鬓厮磨,告诉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徐翰林对徐雪第二次暴怒发生在发现徐雪将电话号码告诉了别人,在并未弄清这个电话到底源于哪里时,就对徐雪一顿暴打,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徐雪太不要脸了。这两个场景的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徐翰林的暴打还是辱骂,徐雪都没有任何反抗,这无疑弱化了两者对抗间的冲突感。此外,这其中还穿插了4个徐太跪拜佛前的场景,这是对徐翰林罪恶的救赎,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气,缓和了观众的情绪。徐翰林与徐雪的第三次冲突其实是第二次冲突的续写,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对好朋友吐露心声,承认是自己失手将徐翰林推下楼。第三个场景中,徐翰林的行径更加恶劣,其下手之狠戾透着杀气,徐雪被推向酒柜,酒瓶瞬间倒落,足以见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气之大,而后徐翰林仍没有放过虚弱倒向沙发的徐雪,这时徐雪开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时导演则采用了近镜头,镜头中徐翰林的腿和后背成为主体,弱化了整个争持场面的紧张气氛。

  徐翰林与徐依云的冲突源于徐依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家里,她打电话求助男朋友王远阳,没想到这一切被本来因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听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将徐依云推向墙壁和钢琴上,最后推到地上,徐依云被地上的尖锐物扎到,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气,他拽起徐依云倒在床上,嘴里说着让她说话,却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终徐依云死在他的手里,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徐翰林撕碎徐依云的衣裙,制造了她被奸杀的伪证,并报了警,打开门想让王远阳替他背死罪,此时应徐依云要求来接她们母女的王远阳赶到徐依云的家,看到徐依云被害的场景,他惊呆了,警察赶到,王远阳成为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这一场景中,徐翰林对徐依云动手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眼泪的控诉徐依云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冲突感因此而大大减少,另外,雨帘下徐翰林残忍谋杀徐依云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气的呈现,使徐翰林杀人的整个经过在情绪渲染上柔缓了些,更易于观众接受。

  三、警匪暴力对峙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10个暴力场面中有5个是王远阳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对峙。第一个是王远阳接受审讯的过程,面对警方的暴力质问,王远阳一声未吭,被逼到忍无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却遭到警方暴打,一脚将他从凳子上踢下来,揪住他的头撞向桌角,但此时镜头并未直接对这一情景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通过晃动的桌腿展现出来的,削减了血腥感。整个过程中音乐元素再次被启用,肃穆低沉的乐曲似乎在为这个无辜青年鸣不平,银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忆的味道,同时也加强了压抑感,虽然视觉上观众并未看到更多王远阳被打的细节表达,但从心理上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哀怨,这是导演对该场面的处理之美。

  王远阳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的第二个场景其实算不得一场真正的对峙,他来找阿萤并用衣服罩住她的头却并未给她造成致命的伤害,随着后来的情节推进可以知道,他去找阿莹的目的其实是想引导警察偏离真相,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替亲生女儿徐雪顶罪。王远阳挟持阿萤走进房间,抵抗中的阿萤被王远阳抱起抡到地上,过程中阿萤的腿扫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两人冲突间力量的最好诠释。阿萤被迫躺在王远阳身上并挣扎时,镜头为观众呈现了阿萤的视角,一个被衣服盖住的白色空间,压迫感顿时倍增,加强了阿萤的情感诉说,无助而恐惧。

  王远阳与警察的第三次对峙是与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林正忠的对决。林正忠是个“死脑筋”的警察,执著而倔强,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怀疑王远阳是徐翰林被杀案的凶手,意图套出口供将他逮捕。林正忠在惩教所等到来报道的王远阳,并将他带到大屿山,那个王远阳与徐依云曾经常常约会的地方。缆车上,林正忠对王远阳循循善诱,试图让他承认因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云在一起而起杀意,出狱后就杀了他,无奈20年牢狱中隐忍的生活已经让王远阳声带受损,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而他的手势林正忠也并不理解。而后王远阳猛然拿出刀子,与林正忠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枪后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显然,此时王远阳在狱中的苦练显现出成效,林正忠并不是他的对手,林正忠头部被打后,变得晕晕乎乎,王远阳趁机对缆车底部开枪,并用力踩踏,最终他和林正忠掉下来摔倒在山林中,王远阳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这场冲突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淋漓尽致,但导演却将场景选在了美丽的大屿山,绿意盎然、辽远开阔的视野带给观众非常美的观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王远阳与警察对峙的第4个和第5个场景源于同一事件,王远阳面对的对立者同为警察,但他却有不同的目的。金钟大厦里面,黑暗中王远阳只身打伤了两名警察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枪,黑暗场景的设置,摒除了部分打斗过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声为这场争斗做了说明。之后,王远阳来到女儿身边,将带有徐雪母亲徐依云照片的项链戴在已经晕过去的徐雪身上后离开。而后,由林正忠带队的警察赶到,却是王远阳开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远阳将他们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枪声中飞奔的王远阳矫健的身影,又一次为画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后王远阳站到天台边上,林正忠赶过来,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丢掉手枪,屏退身后的同事,向王远阳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叙述的王远阳和徐依云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杀死徐翰林的凶手这一线索的确就是真相所在,王远阳听完之后用已经坏掉的嗓子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然而他最终说出了什么,林正忠的理解对不对,都听不到正确的答案了,为了替女儿顶罪并把这件事做到天衣无缝,王远阳选择了投进身后的万劫不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图换来女儿的新生。深沉的父爱掩盖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隐忍,包括真相,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美好。
猜你喜欢:
1. 电影类的论文参考范文大全

2. 电影类型的论文

3.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

4. 电影类的论文例文

5. 有关于电影论文

求一篇风光摄影的论文,字数3000~4000字之间。。。

论风光摄影及构图
摘要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其特点是讲究意境,重在寻找和
发现,贵在创新和突破,需要寻天时、求地利、谋人和,还要耐心和等待。其构图讲求章法,包括前景的运用和拍摄
角度的选择。
关键词风光摄影概念特点构图
1风光摄影的概念
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
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其拍摄范围
十分广泛,就季节而言,包括春、夏、秋、冬,
就拍摄对象而言,包括山、水、花、草,日、
月、星、辰,风、雪、雾、霜、雨、夜等等。它大
到名山大川、天际宇宙,小到一花一朵、一
草一木,都可以入镜。从广义上讲,风光摄
影还包括城市风光、建筑风光、工业风光、
农业风光、文化遗产风光等。不过,本文在
这里侧重于讲述自然风光。
2风光摄影的特点
2.1风光摄影讲究意境
意境是艺术境界中的最高峰,是作品
艺术性的最高体现。具有意境的作品必然
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体现
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对客观景物的
感受通过摄影的手段表现出来,再传达、影
响并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风光摄影作品的意境是指,作者的主
观思想和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境
界。具有意境的风光摄影作品是作者通过
观察与思考而创作出来的触景生情、寄情
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它
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应。只
有将感情移入作品之中,才能使作品感染
读者,达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
果。把自然景物通过相机记录在感光片上
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要达到情景交融的意
境却很难。它不是单纯的春花秋月、闲情逸
趣,而是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思想
情感;它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现象的记录和
再现,而是作者在浩如烟海的万物中提炼
的结晶。当然并不是每一幅作品都能表现
出深邃的意境,但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是
画卷、音乐和诗歌的集合体,具有很高的艺
术意境。
2.2风光摄影重在寻找和发现
在这个并不缺少美的世界里,寻找和
发现最为重要。即便是在同一个拍摄点拍
摄同一个景物,你也要能从中发现与别人
不一样的美景,把握住最佳的拍摄时机。寻
找和发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到宏观,小
到微观。可以是具体的形状,也可以是粗壮
的线条,可以是绚丽的色彩,也可以是欢快
的节奏;可以是空间透视,也可以是趣味中
心。寻找是一种过程,发现是一种创造。寻
找和发现是个人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体
现。世界并不缺少美,更不应该缺少发现。
2.3风光摄影贵在创新和突破
摄影创作不仅仅是提倡与众不同,更
应该有所创新。风光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
是有规则的,而规则是可以打破的。但规则
首先应该是遵循和掌握,在熟练掌握的基
础上,有意识地去变革,才可能有所创新和
突破。因此,学好技术、掌握技能是创新和
突破的前提,而创新和突破则是技术过硬、
技艺精湛的良好结果。
“喜新厌旧”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审美心
理,求新必须求变,变法才能出新,创新才
能突破。非常规的拍摄观念和方法是求变、
求新的重要手段,创新和突破是摄影创作
的精髓。
2.4风光摄影、要寻天时、求地利、谋人和
“天时、地利”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气,
“人和”则是主观努力。在风光影摄中有句
不成文的行话,叫做“三分拍摄,七分运
气”。
寻天时是指天气、光线的选择。例如,
张家界、黄山等景点,只有下雨或下雪后才
最容易出现云雾和云海,就可以通过天气
预报和卫星云图来了解天气的变化,进而
选择拍摄的时间。阴沉或下雨的天气虽然
拍不出阳光明媚的景物,但适合拍摄温馨
和色彩丰富的景物,可以通过改变拍摄主
题来适应天时的效果,这就叫随机应变,顺
应天时。求地利是指拍摄点的选择。古人说
“山形步步移”,同一座山,远近高低的视觉
效果截然不同。拍摄同一景点,常常需要尽
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较,然后
做出最佳选择。
2.5风光摄影需要耐心和等待
耐心是风光摄影家的基本功。因为理
想的光线是“等”出来的,绝不可能轻而易
举地获得(当然不排除偶然性)。当你发现
或认为某一景物值得拍摄,而拍摄条件又
不理想时,这时你必须耐心地去等待,直到
合适的拍摄时机到来。例如,我国名摄影家
袁毅平拍摄的《东方红》,从发现到等待到
拍摄成功,经过了几年的时间,这幅作品早
已成为摄影名作而载入摄影史册。
3风光摄影的构图
构图就是以最佳的布局方式把景物安
排在画面最恰当的位置,即把构成整体的
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
以实现创作者的表现意图。
摄影构图有一个被公认的普遍原则:
画面简洁,主题突出。画面简洁并不等于画
面简单,更不等于画面内容越少越好,而是
多一点会使画面显得臃肿,少一点又可能
使画面太单薄;简洁就是恰到好处。画面简
洁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
摄影构图中的另一个规则是“黄金分
割法”,也称“九宫格构图法”,即在画面中
画一个井字形,四个交叉点及其附近就是
主体所处的最佳位置。所谓最佳位置就是
最符合人们视觉观看习惯的位置。但是人
们审美视觉经常会疲劳,所以需要以新的
最佳布局来调整人们的审美习惯。
3.1风光摄影构图可分为四个阶段
(1)构思。摄影师通过对被摄景物的观
察、比较、酝酿、思考,确定表达主题。
(2)艺术处理。摄影师如何运用摄影造
型手段,包括构图的形式、光线的运用、色
彩的搭配、拍摄时机的把握等等,对拍摄对
象进行形象塑造。
(3)完成拍摄。把握最佳瞬间,特别是
光线复杂、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尤其要坚决
果断地按快门。
(4)后期制作。在制作照片的过程中,
可进行第二次构图,即通过对画面的剪裁
来弥补前期构图中的不足。同时可运用数
码技术修整影像,使照片更加完善和完美。
3.2景深在摄影构图中的运用
景深在风光摄影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和
重要。拍摄时对焦清晰点为焦点,焦点前后
的清晰范围就是景深。景深就是被摄景物
成像清晰的范围。景深大,影像清晰的范围
就大,在一般情况下风光摄影要求景深越
大越好。景深小,影像清晰的范围就少,小
景深易产生较强烈的虚实对比,这也是风
光摄影中的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3.3影响景深的因素
(1)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焦距的长短。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摄距的远近。摄距越近,景深越小;
摄距越远,景深越大。
3.4超焦距在摄影构图中运用
超焦距在风光摄影中的运用更为广
泛。所谓超焦距是指当镜头对焦至无限远
时,景深的最近清晰点至镜头的距离。运用
超焦距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景深。其方法
是:首先确定使用的光圈,随后将镜头调焦
环上的无限远符号调至与景深表上所确定
使用的光圈数字相对应即可。拍摄时无需
对被摄景物对焦,因为你所拍摄的景物都
在景深清晰的范围之内。运用超焦距最适
合风光摄影,如果使用短焦距的广角镜头
拍摄,画面景深范围更大。
4风光影摄的前景运用
前景是处在主体的前面,靠近画面四
周的景物。构图中经常充当前景的物体有
树木、花草,石块等等。在风光摄影中常有
“一步一景”之说,即在很小的变化中就会
产生新的景点,这种变化既包括拍摄点的
移动,也包括前景的选择和运用。
4.1前景的特点
(1)成像大、色调深的景物,特别是大
场面和远景常常需要前景来点缀。
(2)烘托主体,因为前景的存在而使主
题更加突出。例如,拍摄秋景时用红叶或黄
叶作前面,秋意更浓,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
主题。
(3)加强画面的空间感、透视感和纵深
感。前景由于成像大色调深,与远景形成明
显的大小和色调深浅的对比。有前景的画
面有起伏,因为前景的存在使主体和背景
有了参照物,从而使画面产生空间感和透
视感。
(4)均衡画面,增强画面的装饰美。用
一些有规则排列或形状美的景物作前景,
能使画面生动活泼,别具一格。有时画面中
有空缺或不均衡的时候,也可利用来均衡
画面。
4.2运用前景时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前景的意义在于丰富画面的
语言,增强画面的效果。切记前景不可滥
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
洁。
(2)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色彩要尽
可能优美,与主体联系紧密,成为整体的一
个部分,能帮助主题表达思想,否则宁可不
用。
5风光影摄拍摄角度的选择
风光摄影的构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拍
摄点的选择来确定拍摄角度。照相机位置
的远近、高低决定画面的构成形式。在具体
拍摄过程中,拍摄角度千变万化,即使是面
对同一景物,拍摄角度也是见仁见智,各有
不同。这里主要阐述和展示最基本的构图
方式———平拍、俯拍、仰拍。
5.1平拍
平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角度与被拍对
象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绝大多数摄
影作品都是平拍的角度拍摄,因为它最符
合大众的审美习惯。
(1)平拍的特点:容易使人亲近自然,
画面易接受;画面容易被地平线平分,景物
易被压缩和重叠,特别是使用长焦镜头更
是如此。
(2)平拍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拍摄中要
尽量避免画面被地平线平分,因为它不太
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则,画面显得呆板。但是
如果构图需要也是完全可以的,例如在临
近的水面拍摄将会产生十分有趣的倒影,
这时可有意强调上下对称,天水相映;为避
免景物被压缩和重叠在一起,在构图时要
把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也可稍站高一点
拍摄。
5.2俯拍
俯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角度高于被拍
对象,从上往下拍摄。俯拍时地平线上移,
地面上由远至近的景物在画面上的表现是
由下至上依次展开。
(1)俯拍的特点:有“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的感觉。登高望远,给人一种纵深
辽阔的感受;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纵深感,表
现景物的层次、线条、图案、地形、地貌、位
置、距离、数量以及景物的整体感和结构
感;如果说仰拍重在写意,那么俯拍则重在
写实。因为仰拍的夸张作用明显,而俯拍的
记实作用显著。
(2)俯拍时应注意的问题:构图时要注
意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选择适合表现主题
的镜头,不要过度地使广角镜头;登高望
远,安全第一。不少摄影家在登高俯拍时一
不留神照相机或人掉落,损失惨重。
5.3仰拍
仰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角度低于被拍
对象,从下往上的拍摄。仰拍时地平线下
移,被拍对象下部分大,上部分小,具有夸
张的效果。
(1)仰拍的特点:高度差别越大,被夸
张的效果越明显;被拍距离越近,被夸张的
效果越明显;镜头焦距越广,被夸张的效果
越明显。
(2)仰拍时应注意的问题:仰拍的夸张
变形效果能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使人耳
目一新,视觉感受比现实生活要强烈得多。
镜头离被摄景物越近,变形越明显,因此在
运用这一拍摄手法时一定要符合所表现的
主题;仰拍具有较强的写意效果。但如果运
用不好也会产生很大的压抑感。因此拍摄
时不要过度的靠近被拍摄主体。
参考资料
1颜志刚.摄影技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5
2姜锡祥.摄影基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
3张苏中,薛华克.摄影技巧[M].杭州:浙江摄影
出版社,2000
4张韫磊.风光摄影[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7

如何写出文章画面感?(光影篇)

擅用“光与影”

——营造氛围,把读者带入环境

电影讲究打光,游戏讲究光照引擎,而写作,则尤其讲究光线与光作用。

光能给予环境以质感。反射,折射,漫反射,光在不同介质间游走,不同角度中深浅,或五光十色,或阴沉黯淡。在环境刻画中用好光影,能营造出极佳的氛围和临场感。

如果把环境刻画比作修建房屋,素材是砖瓦、语言风格是水泥、条理层次是设计图纸,那么光影则能决定最终成型的是温馨的小窝还是恐怖的鬼屋。然而很多时候,写作者在进行环境刻画时极容易忽视“光与影”,或将其加之公式化运用,将脑中场景转化成文字之后,读之味同嚼蜡。

擅用光影,不是难事。首先我们要善于用脑取材,将一些极为常见的、直观的画面,如雨后透明的野花、艳阳中无精打采的叶子、阴云间漏下来的阳光、云层中游走的惊电……细致地以文字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对这些画面中的“光”进行捕捉、分析,了解光的特性、光的呈现形式、光与环境的互动等......最后或理性或感性地用文字去丰富整个环境。

例如:

归纳我们可以发现,光与影有这些相关性:

光源移动,影子也移动;光源晃动,影子会摇动;光源角度变化,影子会变短变长。光影变幻与人心境变化可以产生某种联结。

只要掌握这几点,再加点脑补能力,在描写一个人心境变化时,简直不要太有画面感好么?

如:人脸隐在阴影里,显迷茫无助。   

光源移动,人脸逐渐隐在阴影里,可用来描写人心境黑化。 

站在阴影与光明分界线上,显示心中挣扎。   

被逆光照成剪影,显示心境的空虚,活得像纸片人……

生活中无数的光影现象,首先在脑中记下它,然后安排到你文章中你觉得与之相配的场景里,不但有画面感,还很有味道……关键是特别简单!

同时,光还是一个空间大师。

灯笼,是不是会在以灯笼为圆心,投出一个界限不明的光罩来?它的光多贴近地面,因为地面的反光,而显得地面较亮。如果前面出现一个人,那一定是他的鞋子最先出现在光亮里吧!

手电筒,是不是会向前照出一道光柱,光柱中的东西,都会呈现正面极亮,背后却是黑暗阴影?

火把的光,会不会受到空气流动影响,有时一边亮有时一边暗,举高火把,光会照得远些?打火机的光,微小而多变,而且其下多是一片晃动的影子?

好,我说了这些,大家应该立刻就想起平时接触过的光源的特性了吧!来,跟我做个灯光师,咱们来试试文章里打光!来试试如何以光影的变幻,来推动情节戏剧性的发展。

例文(摘自变先生《如何将文章写出画面感·二》):

这里光起着情绪引导作用,恐怖故事中常用。利用灯笼照东西只照下边的特性,再利用灯笼抬高这一动作,迅速将普通诡异的场景转换为恐怖离奇的场景。那么,类似的场景,你先不要往下边看,你自己构思几个?

………

总之,利用光影变化的界限,可以做出非常戏剧化的效果,当然也不仅限于恐怖故事。

一篇文章,一部电影,当行进到某一情节时,必然会有适宜这个情节的氛围出现,而这个氛围往往借助“光影”来烘托。

我们来举例,光一个太阳,其实对氛围的烘托就相当有用。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一场景:

太阳的光穿过摇摆的树叶,变成一缕缕变幻的光线,仿佛天上垂下来用光做的琴弦,让一只无形的大手轻轻弹动。

呈现的是一种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氛围。

还是太阳,你也可以这样写:

太阳的光明亮而燥热,树上每一片叶子都透明了一般,随风起伏的长草,如燃起的火焰般,热气逼人。站在树下,无数光做的箭矢从树叶间射下,把热力射在肌肤之上。

这里呈现了一种热情却烦燥的氛围。

关于太阳的,其实稍一想,都能有很多种描写方法,更不消说月亮啊,星光啊,这些本来就有氛围加成的光源啦!

试想:有风,残月,流云遮月时,暗与黑的光影变幻,能不能塑造一种不安的氛围?

再如,朗月,稀星,月照水面,鱼跃出水,水面幻成银光点点,能不能塑造一种静谧的氛围?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你自己在构思一篇文章时,有没构想过文章氛围,构想过那个环境是怎么样?自己脑中都没有相关思考,你怎么可能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想法传递给读者?换言之,几句话带出氛围,让人似乎能感受到光的热烈,光的氛围,文字中似乎都能闻到阳光下青草的气息,你又何愁人家不沉浸在你的描写中?

任何故事,都必定有一个它发生的环境。首先,你得告诉读者,这环境是怎么样,一边说,一边就带着各位进到这个环境中。

环境要怎么写,有时只消简单几句,有光,有影,环境的氛围和画面感也就出来了。

(知乎大V@变先生,专栏作家。公众号【投稿指南】签约作者)

上一篇:公基论文素材

下一篇:军阀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