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发表论文
青稞发表论文
青稞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甘肃藏区高原青稞种植技术
[摘 要]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由于深居西北内陆,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干旱,呈现出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再加之甘肃省地形复杂,多高原、山地、沙漠,因此粮食作物种植的难度比较大,青稞是甘肃省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重要影响,对当地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影响青稞品质以及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种植技术。本文将结合甘肃省青稞种植情况,简要谈谈高原青稞的种植技术。
[关键词] 藏区 高原 青稞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52-01
青稞,又称作裸大麦,是甘肃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青稞对藏族人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且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青稞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青稞品质的要求,就需要对青稞的品质进行改良。
1 影响青稞种植的因素
1.1 遗传因素
甘肃的青稞在其生长的前期大都势头迅猛,通常表现为茎秆粗壮,叶片宽大,而且穗粒多且饱满,然而到了生长的后期,却很容易产生田间倒伏的情况,这导致了青稞的成穗率实际上并不高,而且籽粒的品质也受到严重的影响。青稞的田间倒伏与雨期的到来也有很大的关系,大量的雨水是导致青稞田间倒伏的原因。在青稞选育品种的时候,就能提前5到十天抽穗成熟,赶在雨期之前完成收割工作,这样就可以成功的避开后期雨水对青稞品质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使得青稞的生长成熟期处于气温最高的时候,对于提高青稞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大有益处。
1.2 气候条件
甘肃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较为稀薄,因此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并且紫外线照射强,丰富的光能资源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紫外线对避免作物的虫害也有益处。再有就是高原地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阳光充足有利于青稞的光合作用,夜晚温度低可以减弱青稞的呼吸作用,对青稞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甘肃高原地区多夜雨,雨对青稞的生长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主要在于人们在种植上的把握,若能躲过雨季对成熟青稞的影响,又能够利用好夜雨白天晴这种水热相配合的气候条件的话,对青稞品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1.3 栽培管理方法
栽培管理方法对高原青稞的种植也有较大的影响。举个例子,甘肃人民普遍较晚收割青稞,过晚收割常常导致青稞成熟过度,籽粒的饱满程度、色泽和蛋白质含量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即便在收割之后,甘肃人民又习惯堆放一段时间后才运回进行脱粒处理,甚至运回后还要堆放在院中一段时间才脱粒,堆积的高温高湿度环境会使得青稞的呼吸作用加强,消耗籽粒中的营养成分,高温高湿度的环境甚至还会引起籽粒的霉变,使得青稞种子失去发芽能力。
2 恰当的高原青稞种植技术
2.1 做好选种育种工作
遗传因素对青稞种植有很大的影响,选择优良的适合甘肃地区的青稞品种进行种植是确保青稞种植质量和产量的基础也是关键。当前市面上的青稞品种很多,其中也不乏更加适合甘肃地区种植的新品种,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比较弱。因此当前想要做好选种育种工作的关键在于做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让农民们更多的选种优良的高原青稞品种。
2.2 选择适合青稞成长的环境
正如前面所言,青稞的生长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想要在种植中获得高品质、高产量的青稞酒需要尽可能的为青稞选择适合的成长环境。在选择青稞的成长环境的工作中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三点。首先是土壤因素,要尽可能选择土壤疏松、酸碱度合适的土壤进行青稞的种植;其次是水源因素,青稞的生长需要必要的水分,应当尽量选择在接近水源,能够保证青稞生长需要的水分的土地进行种植;最后还需要考虑光照因素,光照条件对青稞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充足的光照是促进青稞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种植青稞的地址最好要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2.3 做好青稞的防害工作
这里所指的青稞防害工作主要指的就是防虫害和防病害两个方面。高原青稞在种植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的危害,并且病虫害多发生在青稞生长的中后期,因此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做好防害工作。首先,对于青稞而言,其最可能遭遇的虫害就是蚜虫害。针对蚜虫害,主要需要进行的就是喷洒农药工作,适时适量的喷洒农药可以有效的预防蚜虫害。其次,青稞在生长过程中还容易患上黑穗病、白粉病以及锈病这三种植株病,针对这三种病害,主要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主要方法也是适当的喷洒农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旦发现青稞植株出现的病虫害,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4 预防青稞倒伏
青稞田间倒伏是影响青稞品质和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青稞出现倒伏除了和青稞本身不是抗倒伏品种有关,还和种植技术有关。种植过程中的密度过大、过度灌溉或者过度施肥都容易导致青稞出现倒伏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合理的密植,同时进行适度灌溉和施肥,灌溉和施肥应该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2.5 及时收获并脱粒
在青稞成熟之后及时进行收获也是保证青稞产量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太早或者太迟进行收割都对青稞的品质和产量有不利的影响,从甘肃当地的气候情况来看,最佳的收获时间大约在蜡黄的末期,或者是在地里的青稞茎秆90%都变成黄色时进行,过晚收割常常导致青稞成熟过度,籽粒的饱满程度、色泽和蛋白质含量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在收割之后,不能按照过去的习惯将其堆放一段时间后才运回进行脱粒处理,甚至运回后还要堆放在院中一段时间才脱粒,堆积的高温高湿度环境会使得青稞的呼吸作用加强,消耗籽粒中的营养成分,高温高湿度的环境甚至还会引起籽粒的霉变,使得青稞种子失去发芽能力。相反的,收获之后就应该及时的运回并且进行脱粒处理。
3 小结
总而言之,青稞作为甘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甘肃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提高高原青稞的种植技术,有利于提高青稞的品质和产量。
参考文献
[1]张文会. 西藏青稞加工产业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2]拉旦.青海高寒地区青稞种植技术及利用[J].草业与畜牧,2014,04:18-19+39.
看了“青稞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青稞种植的方法
2.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2)
3. 藏族传统的生育习俗及其优生学分析论文
4. 浅议中国民族政策论文
5. 传承红色基因的文章
青稞酒论文的参考文献?
1、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规则为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适用于“着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着录规则”.
2、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着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3、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word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着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写青稞酒业的毕业论文从哪些方面写?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西藏青稞博士尼玛扎西逝世的原因是什么?
西藏青稞博士尼玛扎西逝世的原因是在阿里出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于2020年9月5日17时57分在阿里逝世,终年55岁。
据悉,记者9月7日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官网看到,网页转为黑白色,网站首页悬挂“沉痛悼念尼玛扎西同志、秦爱琼同志”字样。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等多头衔的尼玛扎西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C、PNAS、BMCGenome等SCI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英文专著3部,中文专著6部、主编出版科普图书18种。
扩展资料:
尼玛扎西个人简介:
尼玛扎西出生于西藏山南地区(现山南市)的普通农民家里,1982年,考入西北农大农学系,1985年他被选送到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进修一年,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学进修深造一年,1995年,他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自1989年起,尼玛扎西一直潜心青稞的良种研究和推广,历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牧科技交流培训处副处长、处长,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所长,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西藏青稞博士尼玛扎西不幸逝世 终年55岁
西藏历史地理论文
一、西藏地理环境的功能与价值
西藏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它的自然环境,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地域文化使其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然而其不一样的神奇环境,深远地影响着西藏地区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过往与未来。
(一)西藏的地形地貌
讲到西藏,大家熟悉的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高原,并且也是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因此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它也是南极、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它的地形�驮佣嘌�,并且还有高峻的山,景象万千。由于具有冰川、戈壁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因此具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象称号。
横断山脉――藏东高山峡谷区,位于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中间夹杂着怒江、澜沧江以及金沙江这三条大江,由于山顶终年有着不化的白雪,加上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形成茂密的森林以及山麓四季常青的景象,从而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的田园景观。
(二)西藏的农牧区
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高达6000米左右,终年覆盖冰雪,而且南北两边的气候温差较大。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以及喜马拉雅山之间,因此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西藏的主要农作物区,能促进当地农作物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及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由地势低平的山丘以及低矮的盆地组成,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能促进当地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因此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同。西藏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例如冬虫夏草,青稞,牦牛等等。在藏族服装方面,藏族衣服的最本质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编、金银珠玉饰品等,因为长期的封闭性生活,大体上,藏族的衣服发展的差异不会很大,而且变化甚小。因此从藏族衣服上可以看出藏族人所生活的生存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西藏历史人文的价值和功能
(一)西藏的文化精神
西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由藏族等各个民族一起携手共创的,各个民族在创建文化的过程中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二是自主选择的独立实践精神。因此,只有让西藏的文化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习俗以及特色的民族风情,并将此风情融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浪潮中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和它相互交流。
(二)西藏文化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藏文化,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也是西藏文化面向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的唐蕃和亲讲述的就是吐鲁番的松赞干布两次派遣使者到唐去求婚,迎娶了文成公主,促进了蕃唐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和平往来。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懂得西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西藏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历史,要促进全面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促进西藏各个地方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坚持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其文化交流事业,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西藏的历史文化
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光鲜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在藏族,佛教的文化艺术在西藏文化艺术中占主导地位。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撞击以及相互吸取是公元七世纪的一大特色,并且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高速发展。在清朝时期,西藏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并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雕塑、绘画以及建筑等艺术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布达拉宫的建立也显现出这一领域的显著成绩。表现出精湛的技术以及奇特的历史文化。
(四)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
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入藏旅游,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因此,人文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起先西藏在人们心中是一片纯洁的净土,是神圣的。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藏旅游,西藏自然风光原有的纯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加强对西藏地区旅游行业的管理,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并且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积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开发城镇以及周边地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保持其原有的神秘性,为西藏的旅游保留一丝神秘感。,
总之,共同合作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我们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西藏的特色民族风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不足,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并在保护中弘扬,在发展中继承,共创民族灿烂文化,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发表论文过世
下一篇:重视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