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幼儿园课程聚焦的问题研究论文

幼儿园课程聚焦的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课程聚焦的问题研究论文

现行幼儿艺术课程的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纳要〉》,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纳要》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实现我国幼儿园课程以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幼儿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01年至2003年,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编写了一套符合我区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自治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纲要细则》,作我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和指导,各类幼儿园强化自身教育教学管理,建立自身课程模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今后在我区形成国家课程、自治区课程和幼儿园课程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幼儿园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许多一线教师从认识的层面上对幼儿艺术领域新理念能够理解和认同,但在操作的层面上却缺乏对新理念的实践运用策略。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缺乏对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整体把握,因此,提出幼儿艺术教育新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努力营造幼儿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按照生态式艺术教育观,任何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生成和发展的。同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形成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和环境。为幼儿营造艺术能力的生成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不管是一个人的幼年时代,还是整个人类的早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都是融为一体的,而且这些艺术活动还与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感表达等紧密联系。

这种多艺术形式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为活泼多样。所以,幼儿艺术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幼儿营造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2.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两个层面:即,内容的完整和过程的完整。所谓内容的完整是指幼儿园开设艺术活动内容的本身应全面。这在我区的调查中不难发现,节奏乐、音乐欣赏及美术欣赏活动在许多幼儿园是很薄弱甚至是被砍掉的内容。这种内容的薄弱性和不全面性必然会限制幼儿艺术能力的充分发展。所谓过程的完整是指幼儿艺术活动中的艺术感知、艺术创造和艺术反思。传统幼儿艺术教育的一大误区,是删除了在艺术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感知、欣赏和批评,仅仅教授幼儿创作和演唱。而此处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则是把幼儿视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者,这种学习者自始至终需担负三种相互变换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创作者和反思者。他们必须亲自感知和接受艺术大师和同伴的作品,在接受中得到启发和创新。他们必须亲自动手创作,但创作又是建立在对大师作品的感知和对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联想基础之上,或是对人类情感和生活有所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他们必须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升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

3.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现代幼儿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以幼儿的发展为本”,而新(〈纲要》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成为精英式的教育,基础教育必须使每个幼儿享有学习的机会,必须为每个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全面的基础。

面向每个幼儿,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孩子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有利条件。

面向每个幼儿,还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

意大利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目前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的艺术教育特色就在于老师鼓励孩子拥有开放的、个性化的探索学习,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创造宽松的氛围。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不同材料、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活动。瑞吉欧学前教育的创办者为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成果巡回展,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里的语言泛指文字、动作、图形、绘面、建筑雕塑、皮影戏、拼贴、戏剧或音乐等多种活动形式以及丰富的媒介材料。

4主张开展具有游戏性的艺术活动。

(1)在游戏中,幼儿得到大量机会“扮演”或“进入”不同的角色,而角色的扮演就无形地发展了其艺术对话才能,这种对话一方面丰富了幼儿的艺术感受,另一方面促使其语言智能的发展。

(2)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频繁地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而这种自我表现相当大一部分又是与视觉艺术形象或造型能力紧密联系的,久而久之,幼儿的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交流智能会得到同步发展。

(3)在游戏中,幼儿有许多机会得到节奏的训练,使他们的音乐和舞蹈才能得到发展,无形中丰富了他们追随音乐的直觉能力和音乐智能。

(4)在游戏中,幼儿能频繁地得到“建构”事物的机会,而“建构”又总是与手的动作和工艺紧密联系的。很多时候,“建构”还必须与他人合作,这就无形中强化了幼儿的身体动感智能、空间智能和人际交流智能。

二、组织实施幼儿艺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愉悦性原则

幼儿艺术活动应充满愉悦性,使幼儿在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与探索的乐趣,选择的内容应是基本的、启蒙的,通过幼儿努力能够达到的。在艺术活动中,变“苦学”为“乐学”。在“玩中学”“学中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创造性原则

此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活动,要勇于开拓、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二是教师所采取的一切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具体到艺术活动过程中,即,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幼儿要创造性地学。

3.操作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操作”包括动作操作、语言操作和思维操作。人的认知结构是逐步建构起来的,它的发生起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联接点—活动(即,动作操作)。皮亚杰说: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强调幼儿的操作活动,仅仅是看和听而没有操作活动的学习是表面的学习。应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向幼儿“操作”为主。教师应布置情境,提供艺术工具和材料,让幼儿自由操作,在操作中尝试、思考、认识事物。

4.激励性原则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幼儿参与,引导幼儿逐渐懂得怎样去思考,怎样在‘不懂”和“不会”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去大胆地探索。要坚持正面教育,不断鼓励幼儿去观察、实践、探索、创新,激发其好奇心和内驱力。

5.整体性原则

幼儿艺术教育是整体性的,应注意幼儿期人格建构和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不仅在艺术素质和艺术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同时,应融体、智、德、美等相关内容为一体使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有机地联系。做到相互渗透、融合、补充、强化,取得最大的整体效应,促进幼儿素质得到整体、综合、和谐的发展。

6.交互性原则

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与同伴间愉快的合作交流,是艺术活动优化的重要标志。这种交往是建立在合作之上,而不是竞争之上。这样的活动中没有权威性,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均处在平等民主的地位,活动中幼儿的相互交流、迁移、合作、协调,推进其社会化的发展。

三、现行幼儿艺术课程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通过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调查了解发现,目前我区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1)未从根本上把握“活动”本质。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己把“课”改为“活动”,随之,“音乐课”“美术课”’被合称为现在的“艺术活动”。但在艺术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与传统的课堂集体教学并无差异,所以,其效果亦无差异。

(2)活动对象的“狭隘化”导致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相脱节现象。由于对艺术活动对象的特点、内部规律认识不足,致使艺术活动的客体未能蕴涵或承载艺术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出现了艺术活动内容与艺术活动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3)活动缺乏开放性。活动的开放性是活动主体幼儿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艺术实践中却呈现出一种低开放性。体现在艺术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空间、师生互动及活动结果等方面的低开放。

(4)未充分体现活动的建构性。活动的建构性是活动主体在活动中自主、能动、创造性的集中体现。然而,艺术实践中却在艺术活动内容、方式、时间、伙伴等方面,让幼儿自己选择的自由度很小,加之教师又往往青睐“像”的活动结果,因而,艺术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较为严重的压抑。所以,在这样的艺术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未能得到理想的建构。

(5)活动的整合性较差。幼儿艺术教育的整合,应该是系统的整合,包括在艺术教育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及幼儿发展方面的整合。这一点在我区普遍存在着操作上的种种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实施幼儿艺术教育新课程对“活动”提出如下对策:

(1)深刻了解和把握活动的本质。“活动教学”的缘起是在反对“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强制灌输’的传统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活动教学的本质精神是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幼儿、解放幼儿,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幼儿的天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2)以幼儿艺术活动课程目标为依据提供丰富的活动对象。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活动主体正是通过占有和改造活动对象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志,进而加强自身本质力量。要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和谐发展,就必须提供相应的艺术活动对象,艺术活动对象的形式应包括:客观艺术事物与环境、艺术符号、艺术表象、艺术情感和艺术知识。艺术活动对象的内容应包括:艺术知识经验、艺术技能经验、艺术行为规范经验和艺术情感经验等。

(3)全方位向幼儿开放活动。艺术活动内容要保证丰富性、可选择性和层次性等,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需要。艺术活动过程要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之成为动态的、发展的、生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空间不局限于本班和幼儿园,教育资源要全园共离,同时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师生关系上,要建立一种充满支持、接纳、肯定、鼓励、赞扬的人际关系。在艺术活动结果上,要鼓励多样性和独创性,要以建设性的方式纠正幼儿不适当的艺术活动结果。

(4)真正使“活动”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幼儿艺术活动应成为促使其进行艺术学习发生的桥梁。通过幼儿对艺术客体的主动探索、主动变革和主动建构,形成相应的艺术审美心理结构。

四、幼儿艺术课程的评价

1.注重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综合评价。艺术课程不仅仅关注幼儿艺术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以及整体艺术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估,还强调对幼儿通过艺术的学习,在情感、态度等人文素养上获得发展的评价。

2.注重对幼儿艺术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与教学活动、评价与具体的艺术活动情境融为一体。幼儿艺术学习活动比一般的其他活动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方式。因此,幼儿艺术课程的评价,更应关注对幼儿艺术学习过程与个性发展的评价。幼儿的艺术学习过程,更直接、真实地反映了幼儿学习艺术的状况和变化,教师只有及时针对这种变化或问题,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才会更有利于把握幼儿学习艺术的发展动向,促进其艺术能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评价是与教学活动、与幼儿具体的艺术活动情境分离的,这种评价大都发生在幼儿艺术学习活动过程结束、艺术作品完成的时候。它忽视了幼儿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只针对某个客观的、孤立的学习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掌握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这种趋势也反映到评价中,要求改变以往对幼儿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评价脱离其学习的过程,脱离知识技能的具体应用情境的状况,要求评价与幼儿的艺术学习活动、问题任务紧密相连,使评价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以往注重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不同,在综合艺术教学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扩展了,加强了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幼儿和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摘要: 幼儿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上涌现多种形式的幼儿学前园,并随之产生了多种幼儿学前教学风格和课程模式,在实践上推动了幼儿学前教育的繁荣。

关键词: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

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学前教育已被大众们广泛关注,并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当今时代幼儿学前教育成了教育界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幼儿学前园教育是一种自我意识培养教育的同时也是是一种启蒙的教育。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幼儿学前需要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培养,通过积极的活动来进行思维的开放以及模仿能力的增强,从而使他们能渐渐地学会学习并且适应社会。因此选择幼儿学前园也成了家长们的首要重大问题。然而,现阶段幼儿学前教育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盲目特色化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对办学的竞争压力和社会的期待,各幼儿学前园办出自己的特色已是众园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推出双语、钢琴、美术、舞蹈、书法等作物幼儿学前园的特色。但是,这些办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些特色是不过是心增设了一些课程内容,这与有利于孩子的多方面健康发展并不是成正比。反而,在某种情况下,外界带来的压力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2.课程上追赶潮流

由于幼儿学前教育交流的“国际化”,出现了许多课程的模仿不当的现象。造成了盲目的模仿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经验,采用“拿来主义”且忽视了地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例如,在课堂上,盲目的提出新问题后让孩子们自由发言,或者让孩子们动手做或画他们所想象的东西等。一味的追求新思维、新模式而忘记教育幼儿学前的初衷,使幼儿学前教育陷入一片混乱中。一味的模仿也会形成无形的负担,会对幼儿学前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研究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并且,使幼儿学前教育得到相应的发展。

3.课本内容超载现象

课本内容超载是指,幼儿学前园里的课程增多,超出了幼儿学前所能担当的量。家长关心怎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更多是关心用什么方法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然而这些都很少考虑甚至忽略掉了幼儿学前是否按照自己身心快乐成长的'问题。因此,随着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所谓的特色幼儿学前园,开始了他们任务繁重的幼儿学前园生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甚至有些家长从幼儿学前园开始就让孩子学习电脑,幼儿学前园开始就提出对孩子的“谋略教育”。有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哪一方面会落后,在接送幼儿学前园的同时,也会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提前复习小学知识等。

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孩子们的幼儿学前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现象。因此,最基本的幼儿学前教育成了引起家长和社会关注重大的问题。以下是对于这些问题要提出的相应对策。

1.了解”特色“的实质

所谓的”特色”不能一味地单方面追求独特风格,或者新增独特课程。而是应该根据该幼儿学前园的环境和教师队伍以及孩子们的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特色模式。特色并不是特色班和兴趣班的代名词,也不是指盲目的艺术教育。因此,应该共同探索具有特点的教学模式和科学教育,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和增加孩子们的兴许和爱好。好的特色不仅有利于幼儿学前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学前园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教育要从促进幼儿学前全面发展出发,将好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计划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从而达到幼儿学前真正获得更好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创造快乐的学习气氛

课程要避开盲目追赶潮流的现象,不能盲目模仿和直接吸收国外所谓的先进教学模式。应按照孩子们的正常水平来规划教学计划,并且研究相应的教学模式。由于环境对于启蒙阶段的幼儿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创造有助于幼儿学前探索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指,幼儿学前园外部的装饰以及教师营造出的环境。在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里,教师的一个眼神和吴昕的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不应该经常用“不许这样”、“这个不行”等强制性的词语,而应党用“你能行”、“试试看”这类词对孩子进行鼓励,营造相对放松且快乐的氛围。这些气氛中进行的幼儿学前教育,可以给增加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敢于尝试的勇气。

3.课程的平衡化

幼儿学前的课程应满足幼儿学前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幼儿学前园的课程首先要关注孩子们的需要和要求。幼儿学前的课程不能像中小学一样,以课本中的知识为主。应在自由、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并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因此,社会和家长要摆正想法,不应该一味的把幼儿学前教育当作起跑点,而是要更多的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在建立健全的、合理的课程的基础上,也要相应的避免课程内容选择的过分随意和无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课程超载的同时也要做到课程的平衡设计。要在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要多提供动手创新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让孩子们直接接受难以理解的知识。应当更注重让孩子们在对这些知识和实验的充分观察引出对其好奇心后再一一进行解释,从而达到在求知的期盼和现象的感悟中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知识的效果。并且通过动手能力能产生极大的自信与满足感,从而有利于幼儿学前全面健康发展。现阶段处于启蒙阶段的幼儿学前教育倍受家长和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在这阶段中能培养很多良好的习惯和有助于智力的开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中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学前教师不仅要交给孩子们的基础和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自主能力。并且,应随时察觉出他们的需要和关注孩子们的活动,同时,应努力去培养他们各项方面的能力。通过良好环境的创造来促进孩子个性的和谐发展并且让孩子们在感受快乐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成为健康活泼、兴趣广泛、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学前。通过以上几点的改善来更好的进行对孩子们的幼儿学前教育,并且在孩子们的成长和社会交往方式和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与改善。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师 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

近年来,教育活动有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各领域活动的领域性特征却呈弱化现象。不少教师对课程领域目标和关键经验把握不到位,特别是新进园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果再一味地上综合活动,就会造成对课程领域活动不熟悉。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课程本体性知识,帮助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对目标的理解,对问题的预设及对策等。一是加强领域教研组的建立。开展领域活动特点和关键经验研讨,把握领域核心经验,凸显领域目标,在基础模式上进行自我特点调整,使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同模式推广。二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忠实课程取向,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帮助教师重温各领域的目标,掌握其特点,了解其核心经验,同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尽量将每个活动中的重点目标由教师转化到幼儿身上。三是幼儿园应在原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尽量利用幼儿园资源,多形式地进行小组或结对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加强读书与学习,帮助教师提高自我管理与提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学的作用。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努力缩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的落差,通过园级、组级、班级三个不同层面的师资培训及有效互动的课程管理机制来培育教师,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搭建研究和培训的实践平台,为各层面的教师架设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行为的互动共生的桥梁,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实施中成为有意义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从而保障和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发展。

幼儿园小课题论文研究问题

1、《双减背景下,儿歌在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思维导图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应用研究》

4、《幼儿园成长记录册的实践研究》

5、《小学语文自主参与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6、《劳动教育探索能力的实践研究》

7、《双减背景下,构建时空化育人格局,促进每一个生命生动和谐发展的研究》

8、《培养教师课题开发能力的研究》

9、《在大语文背景下多角度、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策略研究》

10、《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

11、《小学数学课堂沉闷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1、幼儿园评估督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执行研究

3、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4、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与管理研究

5、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6、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7、学前教育片区教研责任制研究

8、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保障研究

9、普惠性幼儿园的基本标准和维持体系研究

10、幼儿科学探索能力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11、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其获得方式研究

12、幼儿数学学习策略研究

13、幼儿数学学习策略研究

14、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15、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16、幼儿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研究

17、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研究

18、婴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课题题目:

1、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纸艺特色活动的研究。

2、通过体验教育促进幼儿班级共同生活的实践研究。

3、深化混龄教育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4、以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合作的研究。

5、军营文化渗透于幼儿园领域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英文/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适龄幼儿一般为3岁至6岁。

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

幼儿园研究课程论文题目

1、《双减背景下,儿歌在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思维导图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应用研究》

4、《幼儿园成长记录册的实践研究》

5、《小学语文自主参与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6、《劳动教育探索能力的实践研究》

7、《双减背景下,构建时空化育人格局,促进每一个生命生动和谐发展的研究》

8、《培养教师课题开发能力的研究》

9、《在大语文背景下多角度、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策略研究》

10、《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

11、《小学数学课堂沉闷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课题题目:

1、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纸艺特色活动的研究。

2、通过体验教育促进幼儿班级共同生活的实践研究。

3、深化混龄教育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4、以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合作的研究。

5、军营文化渗透于幼儿园领域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英文/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适龄幼儿一般为3岁至6岁。

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所以, 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只有揭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基础, 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我整理幼师毕业论文题目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 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 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 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 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 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 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 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 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研究论文

针对目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趋向,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观,遵循教育规律、教育科学,规范办学行为,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策略探究》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准备阶段”。其真正含义是:品质、习惯、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准备,而非阶段性的知识准备。针对目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趋向,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观,遵循教育规律、教育科学,规范办学行为,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习惯 能力 情感 态度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社会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要求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幼儿园教育的科学发展面临重重挑战。一些违背教育规律、不敬畏教育科学、错误的教育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正严重干扰幼儿园的正常工作,使幼儿教育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目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急功近利、过度焦虑的思想作祟;二是部分幼儿园以“生存压力”为由,用各种所谓的幼儿超前教育与经济捆绑起来;三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幼小衔接标准不统一。从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镜头一:家长期盼幼儿园老师教授小学低年级数学、大量识字、拼音等内容。

镜头二:幼儿报名入学时学校进行知识测试,并以此评价作为幼儿发展优劣的标尺。

镜头三:部分社会辅导机构大肆渲染学前知识学习的“优势”误导家长。

镜头四:部分幼儿园教育一味迎合家长“需要”,开设所谓的“小学知识教育”课程,而忽略了对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我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1 营造氛围,家园同步,统一认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因此,我园对全园教师进行专题集中学习培训,认真解读《指南》精神内涵、基本框架、教育理念。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排解教育困惑,牢记各领域教育目标、教育建议,规范办学行为,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夯实幼儿园教育理论水平,保证幼教队伍的专业化。以内涵建设促进幼儿素质教育。坚持“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注重幼儿体验式、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和过程评价,而非脱离幼儿生活经验、高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氛围中,不跟风,不盲从,不迎合,而是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的科学性,即着重关注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自主的学习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幼儿园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家庭有意或者无意的影响,孩子在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已经能够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园会以特有的方式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有计划的“再加工”。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不仅会给幼儿园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影响老师正常教学。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教育。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援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援、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园充分借助网路、幼教宣传月、家长开放日、家委会、家园联络手册、幼儿成长记录、家教宣传栏等平台向家长宣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南》、《纲要》,帮助家长了解幼教发展的动向,强调科学的教育理念,明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牢固确立幼儿教育的独立地位和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发展观。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准备阶段”的真正含义,即:品质、习惯、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准备,而非阶段性的知识准备,使其克服浮躁情绪,缓解思想焦虑。正如大班幼儿王某某的妈妈所谈:过去看到别人家即将升小学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就要忙着做100以内加减法、书写汉语拼音,甚至家长借来小学一年级课本辅导孩子学习,心里不免有些着急,对幼儿园的教育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幼儿园不重视幼小衔接教育。通过《指南》学习,帮助家长进一步明确3-6岁幼儿学习发展目标,树立科学儿童观、教育观。

在做好家长宣传的同时,我们还主动与小学沟通,通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共同研究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互通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规范小学招生办法,定期举办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形成了幼儿园、幼儿教师、家长、小学老师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从而解放了幼儿,排除了“小学化”对幼儿园教育的干扰。

2 强化教科研,提升教育质量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让幼儿快乐地成长,并不是片面让幼儿无目标没有挑战的嬉戏,幼儿时期正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幼儿适度、适宜、建构式的学习不仅是好奇心满足的过程,也是建立自信、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我们通过大胆创新园本课程;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园本教研;“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教师适宜行为研究;幼儿园活动区课程研究等教科研活动,让教育回归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使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

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家长存在的种种焦虑,我们向家长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一是鼓励家长激发幼儿上学的自信心,帮助幼儿做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二是调整幼儿学习生活规律,学会守时、自律、自理;三是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幼儿安心学习的氛围;四是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远离危险,确保自身安全;五是学会规范行为,学会自律、自理,懂得安全自我保护,不要给同伴造成危险;六是做好幼儿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加强幼儿社会 *** 往能力的培养,使其身心愉悦地渡过幼小衔接的适应期。

作者简介:林元1970-,女,大专,小学高阶教师,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云龙幼儿园,山东烟台 264000

浅论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导语:课程建设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也是幼儿教育工作成果重要、直接的体现,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特质。

一、幼儿园课程的实质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是一件正在发生着的事。这是近年来为幼儿教育界的很多人士所关注的一个课程命题。这个命题用在其他年龄段,可能会产生不少争议,但在幼儿园课程中采用这个定义,可能会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原因是,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什么?就是行动,就是有事可做。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并不反对必要的概念的获得。课程就是让幼儿依照一定的目的做事。因此,课程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事,无论这些事情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人为制造的。那么,什么是做事?做事,就是多感官的、全身心的投入和行动,以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因此,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做适宜的事;或者说,让适宜的事在幼儿身上发生。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关心已经发生的事和将要发生的事,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聚焦现实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根据活动的状况,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也就是说,我们追求在过程中把握成效。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思想到位:

就是要确立科学的课程观和课程建设观。对课程和课程建设过程要有明确的`、正确的见解。所谓正确,就是反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这是课程建设最为核心的要素。如果大部分教师还是把幼儿园课程当做一些已经选择好的待传递的知识,那么,幼儿园课程的完整过程就无法得到全面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就无法得到真正地关注和展开。

2.人员到位:

这里所谓人员到位,不是从数量和空间的意义上,而是从素质的意义上说的。也就是说,师资培养和培训部门及幼儿园要培养一批能胜任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教师,让他们站在课程与教学的第一线。幼儿园教师的改革和建设意识、与课程建设要求相符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际的课程实施能力等,都对课程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让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让所有的教师都得到发展,课程改革和建设需要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

3.措施到位:

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幼儿园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把各项措施落实到工作中,落实到实质处。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措施,既涉及课程与教学,也涉及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还涉及资源配备等相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课程建设成功的保证。

4.成效到位:

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关注成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同的工作产生不同的成效,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关注成效。对于那些投入很大,成效不高的工作,就应该很好地反思。我们认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成效是幼儿的发展。一切有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工作就值得肯定;相反,一切无助于或有碍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工作,就应该坚决制止。在坚持幼儿发展的核心成效的前提下,确定不同工作的具体成效标准。有的幼儿园过于关注特色,特色课程在整个幼儿园课程中占的比重很大,影响全面发展目标的落实,那就是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相矛盾的。有的幼儿园将读经之类已经为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所否定了的、违背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内容和方式引入幼儿园,这也是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相抵触的。当然,还有一些幼儿园借国际化和赶先进之名,行乱收费或装门楣之实,最终损害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目的相背离的。

三、幼儿园课程的建设

(一)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

1.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即2—5岁是幼儿提高语言素质的最佳期,幼儿园课程应将语言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其他学科应少设或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穿插进行。

2.幼儿的记忆规律

幼儿的记忆效果与事物的重现率成正比。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幼儿身边的生活为主,以幼儿常见和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教学进程也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尽可能在重现幼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但是,这里所说的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3.幼儿的生活实际

幼儿每天在园平均时间可达9小时。三餐两点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时,除去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余下的是教育活动时间。也就是说,幼儿正式的教育活动时间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另外,课程的内容还应考虑到幼儿离园后的生活需要,如:幼儿在家要进行看电视、听音乐、打电话等活动,如果我们将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讲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更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吗?

(二)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和认知特点

其一,在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个体态度的重要成分,作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形式必须首先考虑的。幼儿阶段最大的兴趣就是“玩儿”。所谓的“玩儿”就是游戏。如:美术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体育活动等等,仍没能跳出“上课”的框框(到底怎样的活动才是游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不加展开)。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目标的中心指向,这不仅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重要的是对幼儿人格、天性、权利的尊重。

其二,要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明显的顺序性,如思维发展,总是由具体实物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3—6岁的幼儿,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三,要考虑幼儿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发展特点。3—6岁的幼儿注意和记忆特点是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幼儿的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事物的物理性质;幼儿的兴趣和情感需要;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总之,幼儿的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由此,对幼儿施教过程中,要针对3—6岁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抽象思维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设置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多采用直观教学法,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声、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实地观察活动,设置一些感官参与性强的活动,少进行抽象的讲解和原理的灌输。更不要总是问幼儿为什么。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4.

〔2〕张晓东。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16-18.

〔3〕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5.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21-27.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师 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

近年来,教育活动有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各领域活动的领域性特征却呈弱化现象。不少教师对课程领域目标和关键经验把握不到位,特别是新进园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果再一味地上综合活动,就会造成对课程领域活动不熟悉。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课程本体性知识,帮助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对目标的理解,对问题的预设及对策等。一是加强领域教研组的建立。开展领域活动特点和关键经验研讨,把握领域核心经验,凸显领域目标,在基础模式上进行自我特点调整,使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同模式推广。二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忠实课程取向,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帮助教师重温各领域的目标,掌握其特点,了解其核心经验,同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尽量将每个活动中的重点目标由教师转化到幼儿身上。三是幼儿园应在原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尽量利用幼儿园资源,多形式地进行小组或结对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加强读书与学习,帮助教师提高自我管理与提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学的作用。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努力缩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的落差,通过园级、组级、班级三个不同层面的师资培训及有效互动的课程管理机制来培育教师,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搭建研究和培训的实践平台,为各层面的教师架设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行为的互动共生的桥梁,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实施中成为有意义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从而保障和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发展。

幼儿园论文课题研究

幼儿园要在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教学,让幼儿深刻地理解节能减排的理念和作用,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教研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美感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美感教育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美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艺术目标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与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活动中要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更要注意发掘他们的艺术潜能,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尊重他们的想法,肯定、鼓励、接纳他们的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艺术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中,来自美术界的代表委员共40多人,其中包含职业画家、美术教育工作者和民间工艺美术家等,到会委员代表非常关注现代美术教育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花鸟画家何水法提到他在国外时常看到教师带领少儿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画展,了解他国和世界艺术历史。现在中国的教育结构中,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教育的主线多是知识教育。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入初中后更为严重。不少学校和家长更是将学生从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期间,按照“精打细算”“争分夺秒”的标准来制定流程,几乎完全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沧州市国学院创办者何香久也表示,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受教育主体“人”的关注,只关注知识,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塑造,造成了美感能力的缺失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华.浅议美育对幼儿自身发展的影响[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

[2]庄虹.审美感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J].幼儿教育,1987(10)

[3]傅梅芳.美育与创造个性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4]郭建军.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0

摘要:通过月考核评定教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开展的质量,同时纳入学期考核。如发生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职称”与“评优”资格。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

一、多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细致化

为使安全教育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更细致,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幼儿活动场地设置安全标志,提示幼儿注意安全。比如在每个楼梯上都利用可爱的小脚印标识,让幼儿区分上下楼梯的方向;电源插座旁都是孩子自制的安全标志,小心有电;盥洗室的地上都有防滑标志、墙壁上有如何洗手的顺序图示,以此来规范常规以及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多方位安全教育环境的创设,凸显了安全环境标致化,强化了安全教育效果。

二、多通道体验:安全教育融入一日生活

1.游戏体验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幼儿园中游戏活动的时间比例非常大,让幼儿在玩中体会什么是安全、遵守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自身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行为,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

2.主题活动法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它是依据幼儿的生活,又以幼儿的快乐、健康生活为目的。同时,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只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才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理解。

3.安全讨论会

我们注重把安全教育纳入日常课程,充分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把自我防护知识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如,针对玩滑滑梯的情况引导幼儿讨论“:怎样玩才能安全又开心?”让幼儿在观察、体验、讨论和总结的基础上自主制订游戏规则,消除安全隐患。吃点心、午餐时不要急着把太烫的食物送入班级,不要催促幼儿“快吃“”比赛看谁吃得快”等;午睡前提醒他们自我检查,不带玩具杂物入寝室,加强午睡时的巡查……在每个生活细节中有机渗透安全教育,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多形式推动: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做好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及生命安全,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联合家庭及社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人人

为强化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明确一把手(园长胡海燕)为组长;专设安全负责人尤燕飞;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突出领导班子全面管安全的理念,党政共抓,形成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安全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每月安全排查、在重要节假日前排查安全隐患,能及时排查幼儿园周边环境异常情况和异常人物。

2.安全培训,一个也不能少

安全培训辐射全体教职工,涉及教师、保育员、食堂、门卫等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此,我园每月对教职员工开展1~2次的安全专题培训,如学习安全文件,实践活动(灭火器的使用、出现火灾、地震时怎样逃生、幼儿意外事故处理)等,以此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识。

3.安全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通过月考核评定教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开展的质量,同时纳入学期考核。如发生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职称”与“评优”资格。

参考文献

1、以“做”为中心 让幼儿在操作中感悟数学——谈“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启示林华帧;生活教育2009-03-10

提高实践与理论的对接意识。提高实践与理论的对接意识,注重家园沟通之桥,注重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边学习边思考,研究性论文是针对某一个(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

浅析幼儿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急需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幼儿园课题研究逐渐成为幼儿教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也进一步提出:园长应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机制,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幼儿园成为园长、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家园。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开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幼儿园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但有利于推进教育科研规范化,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

一、幼儿园发展背景

为落实首轮《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公办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30%”的目标,2013-2014年广州市天河区以民办转公办和新建公办园的方式,新增区属公办园28问。在当时“平稳过渡”的大原则卜,我园保留了原民办园师资。两年来,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并以优存劣汰和引进优质师资的方式逐步优化师资结构。

我园除了三位管理人员外,所有教师均未参与过课题研究,均无课题研究经验。但我们认识到开展基于幼儿园实际的课题研究是提高保教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园在民转公的第一年,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引领教师开展了园本课题《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培养策略的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要求及教师分工细则》《幼儿常规培养经验总结集》(教学笔记、观察记录、经验总结、论文集);2015年我园参与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广东特色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目前,我园正准备独立申报区级课题研究—《自在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

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衡量教育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我园教科研管理的实际来看,课题研究还处于“摸门找路”的状态,幼儿教师在教育科研时自目无序,容易诱发教育科研过程中诸多不良问题。

(一)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研究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缺乏主动研究的精神,处于被动研究的状态;参与教研活动欠积极,“任务式“完成研究资料的积累;对研究任务找困难推托,习惯性上交困难,缺乏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等等。影响教师研究积极性的成因分析如下:

1.工资福利待遇低于个人期望值,工作干劲不足。幼儿园民转公对原民办园教师来说是个机遇,绝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留任幼儿园。她们期望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办园的工资福利待遇必然远高于原民办园。然而,由于原民办园是双语幼儿园,收费颇高:普通班幼儿保教费为1800元/人/月,全英班幼儿保教费达2800元/人/月,因此,该园教师的工资福利也是东方社区甚至是员村片区私立园中最高的。民转公后幼儿保教费为485元/人/月,公办园编外教职工工资标准统一按照《广州市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工资标准<97号文)》执行,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学历较低、未评职称的教师的工资并没有达到大幅上升的个人期望值。因此,教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干劲不足。

2.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钻研精神缺乏。目前园内教师分为三类:一为学期教育专业本科(学士)毕业的年轻教师,二为幼师中专毕业的年轻教师,三为原民办园留任教师。“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后两类教师身上,这两类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性不强,对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认识不足,普遍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追求,在课题研究中始终处于被“推着走”的状态。比如:有些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只充担倾听者的角色,不愿或不敢发表;有些老师的教学笔记、观察记录大量引用网络参考文献,缺乏真实性;有些老师不认为外出培训是福利,不珍惜外出学习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专业化成长缺乏追求的表现,势必影响和制约教师队伍的成长。

(二)缺乏课题研究的相关经验

1.缺乏课题申报的经验。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凭个人经验或个人兴趣,自目确定课题,导致影响立项或未能如期解决研究内容。例如:在申报《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教师未能深入学习和领会《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的通知精神,未能深入解读《指南》精神,仅仅凭教研组管理人员的个人兴趣和经验,自目申报一个注重幼儿美术技能培养的课题,最终导致申报“流产”。此课题既脱离了我园发展实际,更忽略了《指南》中艺术领域注重艺术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注重幼儿艺术情感培养的发展目标。

2.缺乏课题实施的经验。消极经验集中表现为:缺乏实实在在搞教研和开展课题研究的作风,研究脱离实际,没有将研究落到实处。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幼儿行为的成因分析不够深入,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和调整欠缺,研究材料的积累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导致课题研究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教科研质量,制约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3.缺乏总结课题成果的经验。我园教师在幼儿园民转公之前毫无课题研究经验,三位管理人员也仅仅是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过部队、省级或市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资料的收集,还需具备整理、总结研究经验的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缺少对理论的关注,缺乏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经验。

三、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任务,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才能使幼儿园课题研究深入、扎实地开展。因此,应高度重视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及时肯定教师的劳动价值,建立多种奖惩机制,全方位地促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之中,有效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今后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尊重教师专业性的个体差异,拒绝横向比较。实行“赏识”培师机制,对认真研究、扎实教研的教师给予肯定,对于专业提升、专业性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2.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创造条件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从“要我去研究”转变为“我要去研究”,从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他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金点子奖励制度”,等等。

3.课题研究与文明班评选、月绩效、期末绩效考评挂钩,是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园领导将每位教师在教科研工作评比中的得分情况与每周文明班评选、每月月绩效考评和期末绩效考评挂钩,进一步促进幼儿园科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体现“科教兴园”。

4.加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随时提醒、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教师课题实施情况,提醒督促教师按计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要求教师做好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学期末组织教师进行全园性的课题研究检查汇报活动,了解课题进展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对个别教师的课题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她们对实施计划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

(二)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培训,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持 教研组管理人员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园本教研,其专业性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课题研究的质量。我园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有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但在课题研究方面经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升。根据目前幼儿园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现状,及教师队伍在课题研究中反映的问题,我园借助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条理性,提高管理人员对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书、结题报告书等的撰写能力,提高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能力和课题引领能力,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聘请专家指导,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素养

1.专家指导课题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推动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我园借助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专家团队,引领园内教师开展《幸福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的课题研究,以每月一次现场指导、专家讲座和不定期网络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领教师开展园本课程建构的课题研究。

2.园长、专家型园长的专题讲座,能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的科学引领和专业指导下,我园拟于2016年申报广州市一级幼儿园评估,为此,我园先后聘请了刚刚通过市级园等级评估幼儿园的园长和评审专家来园视导,开展评估动员大会和迎评专题讲座,受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普遍欢迎。

  • 索引序列
  • 幼儿园课程聚焦的问题研究论文
  • 幼儿园小课题论文研究问题
  • 幼儿园研究课程论文题目
  •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研究论文
  • 幼儿园论文课题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