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与人民币汇率有关的论文题目

与人民币汇率有关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与人民币汇率有关的论文题目

一、人民币升值之利: (一) 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1)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一升值,老百姓手里的钱就更值钱了,中国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可以往前挪一挪。 2)中国外债压力的减轻和购买力的增强等等。 例如:谁在掏钱维持号称“全球老大”的美国政府的日常运转?想当然的回答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广大纳税人。这个回答并不全对。因为当前的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巨大,光*纳税人的贡献还不够开销,因而不得不大量举债。而最大的债主是谁?是日本和中国。中国3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买的是美国政府公债。 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帝国的最大债主之一。这个事实本身显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经济实力说话的人民币自然而然也就获得了更大国际事务话语权,这是好事。 3)有利于进口产业的发展:中国石化副董事邵金扬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人民币升值,海外资产对我们来说会较便宜。”如果人民币升值5%,中国石化2003年进口的石油,以目前的价格计算,成本将减少逾1亿美元。 (二)人民币升值的前景还是越来越清晰的。 这是因为,正如1994年以前人为高估人民币币值的政策被迫放弃一样,人为低估人民币币值也是难以持续的,因为在汇率的问题上,政策干预,虽能一时起作用,但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只要中国能够保持经济高增长,同时推动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那么,人民币升值,成为区域乃至世界货币将为时不远。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在不远的将来突然停步;中国的货币当局也一再表示,人民币将走向完全可自由兑换。 实际上,人民币的上升之旅已经开始,起点就是1994年1月1日的大幅贬值。这一年,人民币官方汇率向市场汇率并拢,由上一年的1美元兑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元人民币,贬值幅度为33%。从那时起到去年末,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情况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1999年以前为德国马克)和日元名义升值幅度分别为、和17%;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升值分别为、和。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结果也反映了同样的趋势。 虽然如此,但在当前,试图诱导人民币大幅升值,不具备现实条件。 二:人民币升值之弊: (一)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我国外贸和出口。人民币升值,就会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带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国内经济的不景气。 一国货币的升值,带来的是该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是有血的教训的。在1985年,为了遏制廉价日货出口狂潮,美、法、德、英的财政首脑就采取过相应的手段,迫使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从而逼迫日元升值30%。此后,从1985~1996年的10年间,日元兑美元比率由250:1升至87:1,升值近3倍。而“广场协议”被公认是引发日本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现在日本无非是想把这一悲剧转嫁到中国。 2) 还会影响到我国企业和许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因为尽管“中 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产品,但中国产品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主要依*中国产品价格的低廉,在竞争中并不处于主导地位,如果竞争力受到打击是很可怕的。 《中国企业家》这次调查的最大发现是: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对于正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活动着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就像空气和水一样。 例如: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这位中国彩电出口大户的老总面对升值的前景忧心忡忡,他认为,中国出口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高科技产品很少。人民币如果升值,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许提高了,但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将逐步丧失。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人民币升值10%,就等于出口价格提升了10%,而中国国内制造企业好一些的利润也只有5%左右,加上一些财政贴息,中国企业盈利水平平均也不到3%。平均3%的利润率怎么可能调节10%的升值压力?肯定会出现大面积亏损。 黄宏生以创维为例,勾划出中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最高心理底线:“现在我们在美国市场很难有大的提升,很大原因是其他世界工厂产品跟我们的价格一样低。比如来自墨西哥的彩电、欧洲土耳其的产品很便宜,我们提一美元都不可能。我们今年在美国市场希望能提高三千万美金销售,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了,那么这个计划就流产了。” 又如:与制造企业相比,那些在汇率风险最前沿的外贸企业,是变化的最强烈的感知者。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出口的量,相对进口,要大得多。因此,黄宏生才说,人民币升值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方宁,向记者讲了一个因为欧元升值——也就是人民币贬值,导致亏损的例子。2003年年初,他们有一笔交易,签约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还是1:,等到交货时,涨到了1:了,他们又没有采取锁定汇率的措施,于是赔了。“即使我们有10%、20%的中间利润,也都抵不上升值的损失。只能自己补上去了。” 再如:一些原来在中国进行生产的跨国企业,可能会将投资转移到墨西哥或马来西亚,20世纪80年代,台湾也曾经历过中国现在的压力,在台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40涨到1:25后,一些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纷纷转移到东莞。同样,有专家分析,如果人民币升值,这些传统产业又会从东莞转移到像中亚、越南等更不发达的地区。本来,中国还有很多地区,比如西部,可以容纳这些产业,但因为货币的调整是针对所有企业的,可能使得中国被迫提早经历产业空洞化的过程。 3) 还会破坏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使我国的金融距爆发危机的边 缘越来越近。升值业可能葬送我国多年辛苦造就的良好投资环境,新增的海外投资则会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将被大大消减,因为这种投资变得相对昂贵。另一方面,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可能增加,使我国的金融距爆发危机的边缘越来越近。 例如: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均是以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以吸纳国内资金,但其效果却适得其反,由于内部资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使资金流向出现偏差而形成资金结构上的矛盾,埋下了货币危机的隐患;同时又产生了外资流入推高了本币汇率的矛盾,触发了经济结构问题的暴露,或出现泡沫经济或出现经济滑坡,从而被迫实行本币贬值政策,直接导致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交易风险,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何为金融危机?这就好比是一户本来很穷的人家,来了一个巨富亲戚, 为他们带来了暂时的“富裕”生活,因而外人便因其阔而借给这家人巨资,不料这户人家的富亲戚突然消失,留给这户人家的只有高筑的债台,并因此导致了借其巨债的朋友。一时间危机四起。 可见,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导致:由于内部资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 的国际游资流入,使资金流向出现偏差而形成资金结构上的矛盾,埋下了货币危机的隐患 4) 还有,升值后导致投机不可避免地盛行:由于以美元表示的国 民财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产达到高潮,一些“泡沫”进一步膨胀或造就新的“泡沫”,两极分化继续扩大,导致投机不可避免地盛行。 例如:美国许多散户投资者纷纷在当地开立人民币储蓄帐户,希冀有朝一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化会让他们受益。当然,这些散户帐户并非是真正的人民币帐户,因为依照中国不可自由兑换的汇率体制,在海外开立人民币帐户是非法的。他们开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储蓄帐户,帐户内的存款是美元,但基于人民币的现货汇率,这些帐户将因人民币兑美元现货汇率的波动而升值或贬值。 Everbank首席执行长Frank Trotter称,公司此举在一些客户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自一年多以前人民币汇率开始显示失衡迹象以来,这些客户一直在要求开立人民币计价帐户。Everbank于7月1日推出了此类新帐户,并在随后的几周内将逾650万美元投入该类帐户。 (5)此外,人民币升值之不利多多: 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物价肯定会降下来,因为进口品的价格会下降。 人民币升值增大就业压力,恶化当前就业形势:外商投资企业对吸引国内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尤其是现在的情况更是如此,所以此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吸引外资,而且也会加剧当前就业形势的恶化。 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损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限制,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如此时人民币升值则会是使目前这种状况更加恶化所以此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吸引外资,而且也会加剧当前就业形势的恶化。 三:世人在全球通货紧缩压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币。 汇率的变动与各国国内的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国民收入水平以及物价水平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种货币到底是升值还是贬值应该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政治说了算。 然而:盐川正十郎的提案则更像一场政治阴谋。手拿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如果是一个小孩问:这值多少?那么,这个小孩一定还幼稚到没有学会用钱。如果是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问,这值多少?那么,这就会引发一场风波。而这场风波就是在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上的一项提案——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 最近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讨论成为国际上一个十分关注的话题。先有日本财相在七国财长会上提出要求,后有美国财长斯诺讲话和印尼召开的亚欧会议的声明,都呼吁人民币升值,近日,美国“健全美元联盟”又提出欲通过“301条款”促使人民币升值,格林斯潘的讲话,更是让世人在全球通货紧缩压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币。可谓是官民联合、齐心协力向人民币汇率问题发难。这场由日本挑起、美国担纲主演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全面上演,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其实,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考虑,盐川正十郎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没有道理。首先,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谷,凭什么你中国却一枝独秀?中国的一枝独秀我们日本也有贡献,你看,日本从你们那里进口了多少商品。其次,人民币只有升值,日元才能够贬值,这样日本的出口产品才有竞争力。 中国经济具有廉价劳动力、高技术水平和廉价的货币3大优势,而三大因素中日本可能干涉的,只有最后一点——人民币汇率。日本甚至想借人民币升值的“利空”阻止本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但因为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不了企业的行动,所以他们就要求人民币升值。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使他们在国内达不到的目的,通过对人民币施加压力来达到。 迫使人民币升值,是日本争夺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已越来越热,谁能成为未来亚元的主导,已变成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日本由于其经济十年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对华出现50亿美元顺差的背景下,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全球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目的就在于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 美欧方面的动机似乎更为明显,就是为了通过人民币升值消弱中国的经济实力,进而打击中国的国际影响。 人民币汇率之争本质上仍然是贸易问题之争。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美元贬值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升值的国际压力日大。尽管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但在没有形成中国真正的出口优势(品牌)之前,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宜进行大幅调整;即使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中国也应该按照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汇率进行控制,否则,就会像日本和德国那样,将自己大好的经济前景毁于一旦。

1,汇率上升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农业方面): 进口商品竞争力上升(美国的棉花for example), 对本国农业的打击。 经济泡沫,如楼价上升(日本做例子)2,根据费雪国际平价的公式来研究汇率变动导致的利率变动,而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如东南亚经济危机,泰国央行失去通过利率来控制宏观经济的作用

以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元增值来说吧。若人民币增值,则相当于人民币购买力增加。而在中国市场上,1.从进口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增值,同等产品的人民币价格就会下降,由此就降低了进口货物的价格,对物价上涨有抑制的作用。然而,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取决于进口产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2.从出口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增值,同等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就会提高,因此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就低了。必定影响出口企业创汇。同时由于外单减少,国内此类产品供应就相对增多,价格就会降低。当然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也取决于此类产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汇率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最后受波及的就不只是进出口,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这只是一个理论猜想。具体建议你截取一段时间的数据分析。相关数据应该包括。在这段时间内的汇率变化,进出口总额变化及物价水平变化。只有数据能说明问题。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会更具有说服力。

货币金融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前我们都需要写论文提纲。一般来说,我们只要写出简单大纲就可以。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货币金融论文提纲,和大家一起分享。

论文题目: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

汇率传递效应指的是汇率变化对本国价格水平的影响。本文对2005年7月汇率改革之后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的考察,二是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原因分析。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的考察选取了居民消费价格,企业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作为汇率向价格水平传递的指标,并采用符号识别SVAR模型对汇率传递效应水平进行了估计。人民币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原因分析,主要研究了非均衡汇率——汇率存在低(高)估时对汇率传递效应的影响,将其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或高估的争论相联系;汇率波动对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的影响,将其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联系。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低,具有滞后性,不同价格水平指标的传递效应差别较大等特点;汇率低(高)估对汇率向进口商品价格传递效应较低的原因作出一定程度解释;汇率弹性增大将有利于提高汇率传递效应水平;影响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主要有价格粘性和货币政策因素。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六个部分内容,第一章引言。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基本思路,创新之处和主要观点。第二章汇率传递效应理论与文献综述。包括了汇率传递效应涵义和传导机制,汇率传递理论与文献综述,汇率传递效应研究新进展四个部分。第三章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估计。研究旨在对2005年7月汇率改革之后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作出整体估算,对我国汇率传递效应水平有一个整体认识。选取了居民消费价格、企业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三个指标,并采用符号识别冲击SVAR模型,以消除早期学者脉冲响应值偏离经济理论导致汇率传递效应水平降低现象的出现,估算出更真实地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研究结论指出人民币汇率传递存在不完全性,且传递水平较低,不同价格指标的汇率传递效应存在较大差别。第四章人民币非均衡汇率与汇率传递效应分析。本部分借鉴Ghosh和Rajan(2006)汇率传递效应模型,从理论角度证明了汇率存在低估或高估时,汇率向价格水平的传递具有天然的不完全性。并将理论用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分析,首先利用行为均衡汇率方法(BEER)估算了2005年到2012年4月间人民币汇率的低(高)估水平;其次借鉴Campa和Goldberg(2005)研究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的模型,实证检验了汇率存在低(高)估时对人民币汇率向居民消费价格、企业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传递效应的影响。研究结论指出,人民币汇率低估或高估可以对汇率向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作出一定程度解释。第五章人民币汇率波动、价格粘性与汇率传递效应分析。本章研究借鉴了 Devereux,Yetman(2010)粘性价格下的`小国开放宏观经济的汇率传递效应模型,并加入了汇率波动风险变量,对模型进行了扩展,求解出外国利率冲击,货币政策冲击,技术冲击和汇率波动冲击下的汇率传递效应表达式。并以人民币汇率为例,估计了汇率传递效应决定模型中相关变量的取值,计算了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最后放松了模型中不同冲击的相关变量取值,以研究影响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

研究结论指出,价格粘性和货币政策是影响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的主要原因,汇率弹性增大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提高,但由于汇率弹性增大也意味着企业经营过程中汇率风险增大,会影响到汇率传递效应水平。第六章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摘要4-6

ABSTRACT6-8

目录8-10

第一章 引言10-15

一、 选题背景10-12

二、 研究意义12-13

三、 基本思路13-14

四、 创新之处及主要观点14-15

第二章 汇率传递效应理论与文献综述15-39

第一节 汇率传递效应涵义及传导机制15-17

一、 汇率传递效应涵义15-16

二、 汇率传导机制16-17

第二节 汇率传递效应理论综述17-28

一、 完全汇率传递效应理论17-19

二、 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的传统分析方法19-24

三、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与汇率传递理论24-28

第三节 文献综述28-37

一、 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原因分析28-31

二、 汇率传递效应系数大小的考察31-33

三、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33-37

第四节 汇率传递效应研究新进展37-39

一、 DSGE 模型与汇率传递效应37

二、 不完全金融市场与汇率传递效应37-39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估计39-56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与价格水平变化状况分析39-42

一、 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39-41

二、 价格水平变化分析41-42

第二节 符号识别 SVAR 模型介绍及数据处理42-45

一、 符号识别 SVAR 模型42-43

二、 数据处理43-45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对不同价格指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45-56

一、 汇率冲击符号识别判定条件45-46

二、 符号识别 SVAR 模型构建46

三、 汇率冲击对不同价格指标的影响分析46-56

第四章 人民币非均衡汇率与汇率传递效应分析56-71

第一节 非均衡汇率与传递效应理论分析56-58

一、 均衡汇率与汇率传递效应56-57

二、 非均衡汇率与汇率传递效应57-58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低(高)估水平测算58-64

一、 行为均衡汇率方法介绍58-60

二、 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估计60-63

三、 汇率低(高)估水平的测算63-64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低(高)估对传递效应的影响分析64-71

一、 实证模型64-65

二、 数据选取及单位根检验65-67

三、 汇率低(高)估对汇率传递效应影响分析67-71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价格粘性与传递效应分析71-89

第一节 理论模型71-77

一、 交错价格定价71-73

二、 汇率决定73-76

三、 汇率传递效应的决定76-77

第二节 相关变量值的估计77-84

一、 外国利率冲击77-78

二、 国内货币政策冲击78-80

三、 技术冲击80-83

四、 汇率波动冲击83-84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系数大小估计84-89

一、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估计84-85

二、 放松条件的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水平测算85-89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89-94

一、 主要结论89-90

二、 政策建议90-94

参考文献94-102

后记102-103

人民币汇率波动论文题目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无论你站在何种角度,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成了,这就是金融,赚到钱才是真的,如果你觉得题目太大,在缩小点可以是。。。。银行业的影响、证券业的影响、保险业的影响、西经学的好的话还可以写写进出口、在不成可以写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于人民币境外结算的影响。先找资料 新闻(新闻=国家政策),第二挑选论点(不可有违政策,要有清晰),第三在从书中找理论支持你的论点。关键字等等所需要的就OK了。毕业论文是任务,是为了通过后拿学位,重结果。不是用来作学问的。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最新的国贸论文题目,供大家选择:1、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2、反倾销战中的政府作用分析3、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化解途径4、两岸经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5、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6、美国贸易政策问题7、美国贸易保护的机制和途径8、美国经济问题9、美国利益集团机制10、中国的贸易政策目标研究11、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1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13、汇率变动与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研究14、中韩贸易(或投资)关系分析15、新时期中日经贸关系分析(可具体到某一行业)

汇率上升会造成国内进口货物更加便宜,汇率下降则会造成进口货物更加贵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所组成,因此也被称之为进出口贸易。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国际贸易论文选题,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

2) 国际贸易格局分化及秩序研究

3) 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以浙江八达集团为例

4) 基于超边际分析框架展开的流通效率对国际贸易影响实证研究

5) 对标韩国,促进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发展

6) 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

7) 关于国际贸易业务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

8) 欢迎订阅国际贸易问题

9) 国际贸易框架下出口产品品质的测度方法:研究述评

10) 国际贸易与全球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1)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12) 基于全球化视域下的国际贸易隐含能源的探索

13) 探究物流产业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14) 浅谈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

15) 数字产品、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规则

16) 用区块链破解国际贸易信用难题

17)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下的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探究

18)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对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19) 物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0) 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贸易”课程改革

21) 江苏省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关系研究

22)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23) 构建《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群的思路探讨

24) 国际贸易与我国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问题探讨

25) 国际贸易问题

26) 论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27) 跨境电商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研究

28) 浅析近年来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新模式

29)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风险控制探究

30)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摩擦分析及应对措施

31) 产业分工、国际贸易摩擦及我国的对策--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研究

32) 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的经济学研究

33)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研究述评与展望

34) 制造业国际贸易对服务化就业结构变迁影响的实证研究

35) 国际贸易新规则与我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发展方向

36)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兼评《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37) 不完全契约与国际贸易:一个评述

38) 国际贸易体系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9) 基于复杂网络的国际铜矿石贸易格局

40) 中美国际贸易制度之争--基于国际公共产品提供的视角

41)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质量研究:一个综述

42) 2015年国外国际贸易研究前沿

43) 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实务发展研究

44) “全球-国家-地方”尺度下的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45) 外资研发嵌入的内外因辨析:市场化进程还是国际贸易竞争力

46) 制度质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4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展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

48) 基于“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49) 罗伯特·芬斯特拉对国际贸易学的贡献

50) 国际贸易中出口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基于国家空间的社会网络分析

51) 国际贸易反脱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范围经济视角

52) 国际物流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演进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54) 国际贸易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55) 品牌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我国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

56) 深化推进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57) 互联网与国际贸易--基于双边双向网址链接数据的经验分析

58) OFDI、市场竞争强度与国际贸易

59)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变化趋势、典型风险点及防范

60) 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61) 基于流通经济视角谈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创新和发展

62)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63) 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64)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疆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分析

65)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标准演进效果分析--基于广义比较优势公式的解析

66) 基于生长曲线算法的中日国际物流规模增长对中日国际贸易推动作用规律研究

67) 国际贸易合同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68)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探析

69) 国际贸易结构性特征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

70) 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

71) 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72) 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与启示

73)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对反倾销会计的影响

74)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75)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6)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77) 国际贸易网络的拓扑演化与聚类结构分析

78)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

79) 国际贸易方式演进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以义乌市为例

80) 对国际贸易中的蓝色贸易壁垒问题的分析

81) 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82)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要素分析及其应用价值思考

83)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的预见及管理措施

84) 综合改革试点下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85) 我国十大城市群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研究--基于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的视角

86) 国际贸易中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研究综述

87) 文化认同与国际贸易

88)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汇率风险研究

89)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文献比较研究

90) 海南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91) HS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研究

92) 益阳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研究

93) 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影响研究

94) A银行云南省分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研究

95) 基于复杂网络和能值理论的化石能源国际贸易格局研究

96) 国际贸易体制区域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国际立法新动向

97) 国际贸易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工资差距

98) 兰石能源装备国际工程公司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研究

99)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分析

人民币汇率方面有关论文范文

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连续五年维持10%以上的高增长,如此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尤其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使中国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可以说,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同时,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 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对美国来说,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1/3,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然而,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 亿美元,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1 亿美元,中美巨额贸易顺差屡创新高,使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深深感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于是,美国便以中国工人抢去了美国工人的饭碗,巨额贸易顺差造成其损失为理由,对中国进行经济“敲诈”,妄图使人民币升值。实际上造成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比如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以及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垂涎等等,还有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美国的公司把厂开到中国,再向美国输出成品,表面上是美国吃了亏,但实际上真正赚走大部分利润的还是美国的公司。不难看出,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更是附和美国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当然他们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他们认为人民币汇率过低,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确定在1美元兑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加入WTO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指责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中国应使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担负相应责任。 近年来,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已越来越热,谁能成为未来亚元的主导,已变成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日本由于其经济十年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对华出现50亿美元顺差的背景下,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全球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目的就在于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 为了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缓解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的局面,营造和谐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升值的步伐逐步加快。 (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 2005年7月21日,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也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政府终于做出了人民币升值的决定。1美元兑人民币从先后突破了、、关口,2005年升值幅度达3%。 进入2006年,人民币更是一路“高歌猛进”。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起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按照12月29日的汇率中间价计算,人民币在这一年中升值了2 615个基点。2006年1月4日的报价与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完全相同。从这一天开始,询价交易这一国际主流交易机制被引进中国,揭示了外汇交易方式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也被赋予了更为市场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币汇率注定在这一年里以更富弹性的方式运行。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1美元对8元人民币。在此后的2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始终围绕着这个重要关口上下波动。7月2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次“破8”后一路向下,从此告别了这个关键的位置。8月30日破,9月28日破,10月30日人民币汇率突破。此后的一个月间,人民币汇率相继突破、、,11月29日突破关口,12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破关口,以再创汇改以来新高。12月14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举行的当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了关口。第二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以再创汇改后的新高。按照当日的数据计算,汇改之后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超过。12月29日,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并首次突破关口达到。而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人民币的月平均汇率已从1月份的升值至11月份的。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引擎明显减速,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增强,令国际汇市美元全面走软,从而引发了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高。另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10月份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而前10个月的贸易顺差累计已达到1 336亿美元,这些都成为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推动因素。 2007年伊始,市场比较一致的预期是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5%左右。实际上,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到。从1月4日年初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的,到上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9日的,半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7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关口,次日整数关口告破。11月22日至27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连续4个交易日创出汇改以来新高。12月11日至13日,受美联储降息和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突破、和关口,升值速度明显加快。经济专家们认为,2007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贸易顺差持续加大和外商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为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创出新高。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计算,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也就是说,同样兑换1美元,如今可以少花元人民币。 未来的趋势怎么样,谁都不敢说,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内还是有一定的升值空间的。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进口成本的降低 人民币升值,国外的能源、原料与生产资料价格都相对便宜了,这就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很多重要战略物资的购买成本,增强了购买力。在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航空、电力设备等,人民币升值将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增强相关行业部门的盈利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工贸易总额超过一般贸易额,加工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外贸顺差的最重要来源。加工贸易中产品复出口成本中其进口成本比例一般都在50% ~100%之间,在短期内对进口商品的价格比较敏感。如果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降低,这样导致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降低,自然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因此,这部分依赖进口原料的复出口商品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可见,人民币升值会促进进口的增加,并以进口带动出口,其关联性得到加强。 2.有利于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以“重出口,轻进口”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出口的依存度过高,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而且也产生了企业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出口,单方面的贸易顺差引起其他国家反倾销诉讼频繁;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低成本、低市场准入引起的投资过度供给所导致的企业低价恶性竞争;以及只重视价格,不重视国际市场需求而引起的出口贸易和就业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可见,这种长期依赖于出口单一增长的对外贸易结构很不合理。而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这样就能够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局面。 在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主要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要从国外进口,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而不是低价竞销占领市场。人民币升值将使一部分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被挤出市场。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这会带来出口结构的改善,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可见,人民币升值对于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激发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 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 亿美元增长了,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则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达到21 738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其中出口为12 18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进口9 55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已连续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对外贸易总值比2001年总值增长了倍。然而,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速远远超过了贸易总值的增速,2007年的贸易顺差额比2001年增长了倍。外贸顺差增长过快,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及美国的贸易摩擦。欧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态希望中国加快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以减少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美国国会则在2007年提出了50多项对华贸易保护议案,尽管这些议案大都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而未能变为法律,但仍增加了两国贸易关系的紧张气氛。 人民币升值可增加我国的进口总额,从而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的数值。通过人民币升值,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有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低价倾销诉讼。低价竞销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进口,有利于减弱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势头,减少一些贸易伙伴对我国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攻击的借口。人民币的适当升值,有助于缓和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促进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和谐发展,创造和保持更加平稳的贸易环境。 4.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国际经济学中,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同等数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我国虽然每年的贸易顺差很大,但由于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降而导致贸易条件持续恶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才能换回少量的国外高科技产品或稀缺资源。人民币升值以后,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就可以用较少的出口产品换回本国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出口利润不断增加,就可以改善我国目前的贸易条件。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将会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的价格。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同时,由于进口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复出口,故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5.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相对来说比以前下降,这使得他们能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投资设厂,从事跨国经营。根据投资地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建立全球性的生产、营销网络。所以说,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那些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其全球发展的战略,造就出中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1.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增长 人民币升值将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的利润,必须提高商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价格,而这样做的后果势必会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持续扩大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尤其是我国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一旦提高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将造成这些低端产品低价格优势的丧失,极易被一些东南亚国家所取代,从而影响到出口规模的扩大。然而,假如保持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不变,则势必要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出口利润的减少又将严重打击国内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出口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冲击。但是,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它还受到一些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约,如国内外经济形势、出口商品结构以及贸易方式等。 2.严重冲击科技含量较低、以低价格取胜的出口行业 显然,对出口贸易依存过大、出口价格弹性较低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出口行业,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甚至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我国的纺织、服装、家电、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主要出口型行业都属于这一类型,其中纺织服装业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高达50%,附加值和出口价格弹性都很小,因此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最大。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和。以服装行业为例,目前绝大多数外贸服装订单的毛利在元人民币,即出口1美元的产品,毛利在元人民币。如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2%,则意味着外贸企业每出口1美元的产品,毛利将损失元人民币。可见,加速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3.国外商品的进口增加,竞争加剧,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将降低,国内消费者用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这将严重影响到国内相关生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那些在质量、品牌、技术含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企业,甚至有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短期内不利于国内企业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但从长期看竞争对国内企业的长足发展不无裨益。 4.加大我国国内就业压力 目前,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致可以吸纳众多劳动力的加工型出口企业利润下降,这些企业投资转向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必然会使许多素质较低的就业者面临失业危机。并且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是由出口和外贸企业提供的,人民币升值影响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进而对当前就业环境的改善带来一定的冲击。在目前的中国,劳动力资源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源, 具有优势的仅仅是熟练工人。所以,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依靠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仍将是我国长期的经济内容。 三、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及措施 鉴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强化和扩大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发展的积极影响,缓解和减少其消极影响。 (一)要有步骤地推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在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国内外商品价格的扭曲,出口商品价格低廉,进口商品价格高昂,致使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出口额不断攀升,贸易赢余不断增加,连年持续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引起了与贸易伙伴之间的频频贸易摩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利大于弊。我们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逐步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使人民币汇率浮动更具弹性,汇率波动能够更加显著地反映出市场供求的变动,并要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充分发挥汇率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总之,人民币汇率改革应该从我国的经济需求面出发,考虑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往来与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双赢。 (二)积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外贸出口依赖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由于人民币汇率的相对低估,导致出口强劲增长,我国外贸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很多企业对出口贸易趋之若鹜,致使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大量涌入出口部门,社会资源不能根据市场实现优化配置,从而造成我国经济内需不足却过分依赖外贸出口的局面,这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国有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背后隐藏的是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要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外贸出口的依赖,尽快实现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以内需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同时,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各种配套改革,积极培育、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三)优化升级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长期以来,在我国出口产品中,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大多从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工人亦多从事重复、熟练劳动,盈利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口企业很难再以单纯依靠低廉劳动力和国家制定的低汇率政策开拓海外市场。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必须调整对外贸易结构,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有资料显示,许多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技术创新和研发融入其企业发展战略,并且有自己完备的研发中心,且投入大量研发资金。而在中国很多企业甚至连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意识还没有。他们所谓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 可以说,汇率机制的改革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有一些压力, 作为出口企业,应该积极调整经营理念和出口战略,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应以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进行产品概念创新、产品功能创新、产品形态创新、产品包装创新、产品运用创新等,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出口产品档次, 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 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从而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人民币的升值,在对外贸易中赢得主动。同时,出口企业应重视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进口新设备,加快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的步伐,减少高科技新产品,如光学、医疗、精密仪器和设备等对国外的依赖,通过在进出口两方面的努力来调整我国贸易结构,减轻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四)政府应加强对我国进出口企业在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应该在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遏制对外贸易顺差过快增长,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有所作为。主要体现在政策上对进出口企业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扶持。例如,政府在2007年采取的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加征出口关税及降低出口退税,降低暂定进口关税税率、取消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等方式鼓励进口等;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定的出口补贴,主要包括鼓励研发的补贴、支持落后地区的补贴和环保项目的补贴;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比如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出口的公共支持;还可设立专门机构为国内出口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服务,包括国际市场行情、市场调查、潜在贸易对象及投资环境等,帮助国内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运用, 防止外国高污染、低质量产品进入国内冲击我国同类产品。

汇率制度的选择研究 [2009-03-28 06:03] 摘; 要: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发展、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具体而言,从盯住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从盯住汇率制度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发生。对被迫脱离而言,在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前经常会出现如下经济迹象:真实汇率表现的货币升值、出口形势恶化、高通货膨胀率、资本流入逆转、国际储备减少、货币供给膨胀、财政巨额赤字、经常项目赤字、银行体系负债增加、利率迅速上升、TOT恶化等。由此将导致外汇市场形成贬值压力,使得一国被迫放弃盯住汇率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东亚国家就是这种被迫脱离的典型。而因升值压力所导致被迫脱离前的经济迹象正好相反:如出现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出口增长的强劲,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经常项目顺差等等。另外,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汇率制度转变的显著决定因素。时间越长,越会趋于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时间越长表明这种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对经济影响越有效,所以有继续维持盯住汇率制度的趋向。但由于市场压力也会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将有可能导致危机而被迫脱离。二、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已经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有了广泛的分析与论述,但不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很难达到共识。当前现有的理论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对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的分析上,讨论侧重在经济规模、开放程度等不易随时间变化的长期经济变量上。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的理论有很多。上世纪60年代,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经济规模巨大而开放程度低的国家更易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从70年代开始,经济冲击的本质与影响力开始被认为是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潜在因素。有些学者认为,TOT剧烈的波动可能导致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因为这可以帮助缓解真实的外部冲击。到目前为止,对这一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有争论;今后,针对日益提高的国际资本流动性,有些学者提出要维持盯住汇率所需的政策要求更迫切、苛刻了。由此产生了“汇率体制中空”的假说(hollowingofthemiddlehypothesis),即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提高将促使一国的汇率制度向汇率体系的两极——硬汇率盯住(如货币联盟或货币局),和完全自由浮动转变。对汇率制度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假说。汇率制度的选择同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因素也有关。制度不规范、不稳定将更难维持盯住汇率,但适合采用货币局体制。一些转轨国家、后危机时代国家或历史上经历了高通货膨胀的国家的经验说明了这一点。大多数相关研究所考虑的变量分为以下四类:最优货币区因素、资本开放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和历史与制度因素。介绍如下:最优货币区因素:贸易开放程度、对外贸易的分散化程度、经济规模、人均GNP,TOT波动率、石油出口等;资本开放因素:资本控制、实际资本流动的开放程度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因素:通货膨胀和官方储备;历史与制度因素:1945年以后的独立性、政治局势和转轨经济国家。Juhn和Mauro(2003)利用1999年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大、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较低、高通货膨胀、政治稳定、转轨经济的国家更易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资本控制程度较低的国家更易采用硬汇率盯住的汇率制度;资本开放和资本控制都不是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浮动或盯住汇率制度的强有利因素,反而决定了对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资本控制越强的国家更易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三、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间汇率制度”(intermediateregime)在大多数的货币危机中成为主要被鞭挞的目标,危机过后,世界各国的汇率体制出现了“两极化”(bipolarview)的趋势,采用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都在向更为灵活或更为固定的汇率制度转变,特别是那些同国际金融市场融合更为紧密的国家。但目前众多实证研究的结果却是复杂的。所谓“两极化”趋势,即采用硬汇率盯住(包括同另一种货币结为货币联盟和货币局体制)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这两种制度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唯一的两种适合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融合的汇率制度。具有高资本流动的国家正在或者将要摒弃中间汇率制度而选择其中之一。这种观点认为,盯住汇率制度在资本流动下是不可行的,除非一国采取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来维持盯住汇率并绝对支持它,而唯一可行的替代政策就是将汇率浮动,促使经济处于连续的市场机制之下。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官方公布汇率制度的统计来看,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极化趋势似乎得到了证实:IMF成员国中采取官方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已经减少了一半,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增加了一倍。而且,由于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货币局制度、加入货币联盟或美元化,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中实行硬汇率盯住的国家的比重在过去10年中也增加了。但是,一个国家实际所执行的汇率制度可能不同于其官方所公布的。在过去的10年中,一些宣称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实际上意图通过政府干预以稳定汇率。 鉴于这种官方公布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从1999年1月开始,IMF依据实际的汇率政策,开始执行一种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新的系统区分了各种盯住汇率制度以反映各国货币当局在汇率上的自主性和责任权限。主要包括以下八种:(1)美元化和货币联盟制度; (2)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盯住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4)水平盯住汇率带制度;(5)爬行盯住汇率制度;(6)爬行汇率带制度;(7)未事先安排的有的浮动汇率制度;(8)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在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下重新分析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到,“两极化”趋势并没有真正出现。各个国家实际上更趋向于选择更为灵活的中间汇率制度,并由此新产生出一些更易被接受的灵活的中间汇率制度,而中间汇率制度也重新成为学者和各国政府关注的对象。四、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的都是某一种中间汇率制度,因为这种选择使得一个国家可以在通常情况下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但又保留了在极端情况下(出现基本失衡时)干预汇率的权利。有些学者为了弥补中间汇率制度在日益增加的国际资本流动下存在的本质缺陷(例如,WiUiamson,1965)就开始设计新的中间汇率体制,这样既能体现足够的汇率灵活性以避免产生经济失衡,又能保证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不为提供投机机会。以上种种考虑使得在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爬行盯住和宽带浮动汇率制度,随后又出现了爬行带汇率制度,Dombusch和Park(1999)将其命名为“BBC”准则(basket,bandandcrawl)。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一般而言,对外贸易多样化的国家更愿意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由此可以稳定有效汇率而不是仅仅针对单一货币的汇率。这样可以使国家免受贸易竞争力、产出以及由于其它货币汇率反复无常的变动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偏差所造成的冲击。一般所选取的货币为美元、欧元和日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在对智利、哥伦比亚和以色列的汇率制度研究中(Williamson, 1996),智利和以色列都选择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而哥伦比亚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是由其贸易模式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哥伦比亚的贸易是由美国和其它盯住美元的国家所主导,而智利和以色列是对外贸易多样化的国家。宽带浮动汇率制度:设定汇率在中心平价上下10%甚至15%的带状范围内自由浮动。选择宽带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实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宽带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在无法精确估计均衡汇率时不至于陷入只能维持不均衡汇率的境地;二是允许中心平价可调节,使其可以同经济基本因素相一致,而不必采用不连续的人为汇率调节造成市场不稳定;三是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当一国面临同世界经济周期不协调时可以起到反周期的作用;四是帮助一国应对暂时突然出现的大量资本流入,只要设定的宽带具有可信性,即使是一定程度上的可信性,对汇率的预期也将发生逆转,投机者就会对本币资产和外币资产的收益进行调整。而且,对贸易品产业的者在进行时,一般趋向于看重汇率的平价而不是其市场水平,所以,所设定的对平价的浮动偏差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投资决策。爬行汇率制度:经常被用来调节通货膨胀的偏差,但如果应用太武断,将带来破坏对外竞争力的风险(如俄罗斯的教训)。发展中国家还可以调节爬行汇率制度以反映出B—S(布拉萨、萨缪尔森)生产力偏差并顺利完成真实升值,由此可以维持经济均衡。最后,政府还可以在正常的平价上做微小变动以调节经济的真实偏差。相对完全固定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而言,中间汇率制度可以控制经济失衡,这是两种极端的汇率体制所不能做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完全固定汇率制度在高通货膨胀时将导致本币高估,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货币汇率脱离了经济基本因素而通常会导致更明显的经济失衡,比如1981年的英国先令、1985年的美元、1995年的日元和现在的欧元。在经济失衡将导致严重后果的形势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均衡汇率平价维持在一个同经济基本因素相一致的水平是汇率体制选择上的重要一环,而中间汇率制度正是可以实现该目标的最合理选择。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转变的经验和教训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提出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任何新的汇率制度的实行必须事先实行有效的政策措施以避免为将来损害汇率制度可信度负责任;二是有必要在公开汇率制度的选择结果以充分获取中间汇率制度的好处之前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建立该汇率制度的可信度。究竟怎样的中间汇率制度能够提供一种机制最终将汇率预期稳定下来,同时又可以避免金融脆弱性可能导致的?在BBC准则所提到的三种汇率制度中,汇率带制度下的有效汇率可以使得经济免受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反复无常波动产生的影响,而盯住一篮子货币和爬行汇率制度却没有这种作用。所以,更为合适的中间汇率制度的调整是在汇率带制度中对汇率浮动带边缘的调整,有以下三种可行的方法:参考汇率、软汇率带和监测汇率带。参考汇率(referencerateproposal):Ethier和Bloomfield(1975)提出,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政府应当承诺不推动其汇率偏离一个协议的均衡汇率水平。该均衡汇率水平被称为参考汇率,同Williamson(1985)提出的“基础均衡汇率”很相似。在这种汇率制度下,政府没有义务维持参考汇率,只需要不进行干预或采取其它政策影响汇率。参考汇率使得政府不会为维持某一个汇率水平而导致金融危机,它只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约束汇率干预的一种方法,同中间汇率制度并不相同,因为后者需要政府确定出均衡汇率水平并加以公布。软汇率带制度(softbandorsoftmargin):在此制度安排下,政府不承诺绝对维持汇率带的宽度。在强烈投资压力存在的情况下,政府有权利宣布汇率波动超出汇率带的规定,但同时也警告市场将在可能的情况下随时采取政策措施将汇率波动拉回到汇率带限制的范围内。 Bartolini和Prati(1997,1998)正式提出“软汇率目标区”(softtargetzone)的概念,是对软汇率带制度研究的理论贡献。他们提出,一国政府可以采用将过去和现在的汇率制度的移动平均值或者几何平均值维持在一个设定的波动范围内而不是仅仅维持当前的市场汇率水平。这样,汇率的波动可能在短期会脱离汇率波动带,但维持了在长期处于汇率波动带内的稳定。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效应是指,在经济过热时,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或抑制经济运行,效果较为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货币政策扩张或刺激经济运行,效果则不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货币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的论文 范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摘要:

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改革

正文: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而我国货币形势与国际货币形势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一 总体:我国货币政策现状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万亿元,同比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 措施 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 背景:目前我国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中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总体稳定,但仍需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报告》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

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相应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所以,金融系统受外部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以来,金融系统大量地承担了企业改制的成本,在企业重组、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如果银行债权不能得到保障,就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另外,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不讲信用及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金融稳定,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三 最终目标: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国内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

四 人民银行的工具:当前人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2.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并适时增加7 天期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对冲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

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视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二、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

从2011 年9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 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这是对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常规性调整和制度完善。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7 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稳定通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2011 年8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10 月13 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七、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对“热钱”流入检查和打击力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推进货物贸易等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五 传导作用:当前货币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高位略有回落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分别占各自总量的和,占比同比分别下降 个和 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 万亿元,同比增长。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

三、票据融资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震荡上行

票据融资余额小幅增长,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前三个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

票 万亿元,同比增长;累计贴现 万亿元,同比下降。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万亿元,同比增长;贴现余额为 万亿元,同比下降。第三季度,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票据融资增长。票据融资期末余额比上个季度末增加1363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2 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票据市场利率继续震荡上行,总体处于历史高位。

四、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

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和。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 倍下降到9 月末的 倍;深市从 倍回落到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

五、 保险 总资产继续较快增长

前三个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2873 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远期和“外币对”交易规模继续快速扩张。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27667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316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67 亿美元,同比增长。前三个季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734 亿美元,同比增长。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增加。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国内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黄金市场保持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第三季度,伦敦下午定盘价最高达1895 美元每盎司,最低为1598美元每盎司,国内黄金(AU9995)最高价为每克395 元,最低价为每克322 元。9 月末,国内黄金收盘价为每克 元,比6 月末上涨了。

六 不足之处: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1、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总量的目标的选择越来越困难,或者选择空间越来越少。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变。在现在宏观经济复杂情况下,跟过去是不一样了。现在是紧缩紧不得,扩张扩不得。我们总量目标是很难选择的。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同方向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是在扩张,国债没有任何的减少,比前几年是成倍的扩张。我们财政支出政策不惜扩大赤字,是扩张需求,是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收入。货币当局的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上产生了差别,一个在扩张,一个在紧缩,但这一种松紧搭配是是被动和无奈的需要调整。

3、从政策实施行为主体政府的行为来说产生了周期性差别。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公司,公司是盈利最大化,我们地方政府越来越是财政收入越大化。这就会形成一个关系,支持它发展的经济动力,第一不是财政,第二不是银行,各个地方发展速度和储蓄水平等等高度不相关。一个地方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投资的快慢取决储蓄的多少储蓄的投资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所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周期和反周期的博弈。

4、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在递减。递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货币流动性陷阱,我们连续降息,我们的储蓄在提高。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或者是显现之后,尤其对是中国老百姓其他的投资 渠道 不畅通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在需求方面使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来也不错,但是人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没有降低。中国货币政策需求的效应是有了新的限制。

七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1(11).

[2]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 教育 导刊,2010(4).

[3] 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8(3).

[4]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N].中国信息报,2010-12-8.

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二:货币政策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进行

分析,细致分析了该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时怎对这些影响,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明确指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总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应进行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整,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审慎的政策,通过加息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有效控制国内通胀,以有效化解美国该项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量化宽松、抑制通胀、资金、金融风险、汇率

1、 引言

2009年3月美国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分批购买了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为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月3日,美国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在美国实际利率接近为零的情况下,美联储的决定无异于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现金。该项政策将对中国带来较大影响,我们应谨慎应对。

2、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背

景及作用

政策出台背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企业缺乏信心,无较大投资意愿,而且美国的银行业由于背上了沉重的呆帐、烂帐包袱,不敢投资,不敢贷款,导致其失业率攀升。如果美国国内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有可能步入一个比较长期的低速增长,甚至于负增长的阶段,出于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政策目的

美国这次推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意图是通过扩大投资与生产,预防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复苏。

政策作用

该政策释放的资金虽然可以使短期内美国的资产价格上升,具体表现在股价上升,但由于美国金融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这项政策最终发挥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目前美国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或是有毒资产,其行为高度谨慎。尽管目前货币条件很宽松,大量资金在境内存在,但其仍认为贷款风险过高而无贷款意愿。于是发行的货币被各类基金以各种形式投资到外国。因此这笔资金在美国国内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3、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导致外汇储备贬值

中国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后,客观上导致美元的贬值,稀释了我国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资产。对于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为该项政策极有可能会带来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导致我国大量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缩水,从而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导致热钱涌入

由于资金过剩,美国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各类游资会携大量热钱涌入,引发各类经济问题:一是冲击产品市场,带来物价上涨,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二是热钱可能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会带来短期内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如不能被资产的回报或潜在回报所支撑,则一定会带来价格的迅速下降,导致资产泡沫的破裂。三是如果管理不善,热钱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出镜,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冲击。

引发原材料价格上涨

如果美国的金融改革受制于政治因素裹足不前,仅靠发行货币解决经济问题,由此带来的货币过剩将会引起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形成重大打击,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原材料的需求比新兴国家小,而新兴国家更加依赖原材料,因此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

衍生问题

如该项政策未达到理想效果,美国政府将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如处理不当,会对两国经济产生双重冲击。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规模升值,将导致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出现亏损。但短期内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已经投资,无法撤回,必须坚持生产。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进口国则在短期内无法找出替代中国供应商的生产商或无法形成生产力,所以短期内的巨幅升值只能通过出口商把出口商品价格抬高,将升值的压力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反而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失业率攀高,消费中国中低端产品的普通美国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对中美两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4、 我国的应对措施

适当出售美国国债

我国所储备的美国国债券大部分与通胀不挂钩,利息率为固定值,如美国通胀达到4%以上,将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产生负回报。因此我国应在美国国债价格短期内上升的时间点适当售出部分美元储备资产,避免过多损失。

息以应对通胀预期

从2010年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已企稳上升,因此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两难选择里,控制通胀预期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经济现在急需解决的任务,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使其能够高过所公布的通胀数字,以改变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稳定物价预期,使经济避免过高通胀。201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加息,上调金融机构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一系列动作的连续出台已经在传递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可以稳定资金,抑制通胀。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好金融监管工作

从调整我国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着手,减缓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做好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降低资金进出的波动幅度,尤其防范资金的大规模流出。通过发展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市的方式,有序的将银行存款等资金逐步向外引导。

引导资金 出国 投资

应有序、逐步的引导资金出国投资,以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可通过对矿山等资源型的投资减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

还应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通过全面、彻底、系统的 财税 改革使得房地产市场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妥善处理汇率争端问题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大大降低,因此在汇率问题上应坚持原则,坚决不允许人民币过快地升值。而应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情况,以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目标进行渐进式的、可控的调整、升值。

5、 总结

总之,我国应重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强研究,谨慎应对,有效化解由此带来的各方面冲击,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较快的增长。

中国汇率问题研究 摘要: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事关我国进出口形势、国内优势产业的生死存亡等,中国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国际法要求的范围内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应争取遵循国际法途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争端机制内解决问题。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原因 国际法 解决途径 “人民币升值论”最早由日本政府提出,随后,以美国为首的其他西方国家不断对人民币汇率提出指控。2009 年来,西方国家压迫人民币升值的陈年旧调再次喧嚣尘上。西方国家不厌其烦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何在? 一、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美国。长期以来,美国以美中间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力促人民币升值,尽管美国明知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明显改善其国际贸易状况,但仍然不遗余力地促压人民币升值,原因在于:一是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自己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千方百计打击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削弱中国同美国的议价能力;二是通过促压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全球热钱引入中国,吹大中国国内资产泡沫,并在泡沫顶峰时反手做空,使中国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日本。 2.欧盟。相对于美国而言,欧盟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直持相对温和的态度。但自2007 年初开始,欧盟的态度一度超越美国变得异常强硬。欧盟之所以突然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于人民币虽然兑美元升值,但相对于美元兑欧元的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欧元同样是贬值的。这一方面增加了欧盟成员国对华出口的难度,另一方面却使得中国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比进入美国更容易,其结果是欧中之间贸易逆差的迅速扩大。为减少贸易逆差,欧盟选择联手美国共同压迫人民币升值。 3.日本。与美国、欧盟不同,日本在中日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以2008 年商务部统计为例,截至2008 年10 月,日本一直居于中国前10 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第3 名,仅次于我国台湾和韩国。因此日本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不在于贸易差额问题,而是争夺亚洲领导权以及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 可见,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合力压迫人民币升值并乐此不彼,归根结底就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人民币大幅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西方国家给了我们巨大的升值压力,但如果我们贸然屈服、匆忙大幅度调整人民币汇率,必将给我国经济各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第一,人民币大幅升值会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增加出口企业成本,在世界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出口一度萎缩,此时提高人民币汇率无疑是对出口的又一沉重打击。 第二,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损害。在目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开发(R&D)和服务业为主来讲,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优势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 第三,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目前,世界经济整体环境依然并不乐观,这对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的国际游资而言,具有升值预期以及进入相对安全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四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国际游资由于具有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的特点,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潜的在冲击。况且,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直接产生影响。三、人民币汇率自主性的国际法依据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国家主权具有国内最高和对外独立与平等的特性,而国家货币主权就是国家主权在处理国内外一切与货币事务相关领域的体现。传统上,主权国家可独立自主地应用本国的货币主权,原则上他国不得干涉与反对。但随着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逐渐加深,各国之间在行使本国货币主权时不仅要综合考虑本国的各种因素,还要考虑到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货币基金组织(IMF)应运而生。 IMF作为限制和协调各国对外行使货币主权的专业国际组织,它规定:凡是加入IMF 的成员国就意味着该国同意授权IMF 行使原只属于各国的部分货币主权,从而使各国原有的货币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即要接受IMF 宗旨和章程的约束,承担IMF协定中相应的义务,比如在外汇安排、汇兑措施、国际收支和划拨等方面的义务。表面上看,这种让渡会使国家的货币主权遭到一定的削弱,但同时,国家在让渡自身部分货币主权的同时却又能对等地享有、获得来自他国相应的货币主权的补充。也就是说,只要这种让渡是以平等互利为前提和基础,就意味着国家不会丧失本国货币主权的自主性。对我国而言,由于我国的承诺是保证履行IMF 协定第8 条款项下的义务,即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而这一早已完全兑现。因此,当前我国所实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是在已经履行了IMF 协定义务的基础上,遵照其要求进行的,西方国家根本没有理由对之加以指责和干涉。这也从根本上赋予了我国自主运用汇率制度的权利。 四、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法律化解决途径 针对西方国家无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明确IMF 为人民币汇率争端解决的主要机制。近年来,西方国家因为IMF 执行措施的力度没有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强硬,试图舍弃IMF 而寻求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但是,汇率义务本该由IMF 来衡量,不能因IMF 执行规则的力度不够,就该另起炉灶。因此,西方国家的这种打算是避轻就重,试图滥用WTO 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对此,我国政府应该表明西方国家援用WTO 的有关协议来挑战我国汇率政策的做法,是置IMF协定的规定及其管辖权于不顾,既有违于IMF 和WTO 在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下的分工,也不符合WTO 本身的规定。 第二,详细研究IMF 有关货币汇率的争端解决机制。IMF 成员国关于汇率争端的磋商程序一般包括:争议成员国将投诉或争议提交IMF 理事会或IMF 执行董事会审议;成员国对IMF 或成员国之间对《IMF》条文解释产生争议,则提交IMF 执行董事会裁决;如果执行董事会所审议或裁决的投诉和争议与某一无权单独指派执行董事的成员国有关,该成员国可以派代表列席会议,执行董事会也可以对该成员国提出此种要求;与《IMF 协定》解释争议有关的成员国对于执行董事会的裁决如有不服的,可以在该裁决作出后的3 个月内要求将该争议再提交IMF 理事会作最后裁决。这些磋商程序看似简单,然而应用起来却无比复杂,因此,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把握人民币汇率争端的主动权,增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温建东.从IMF 和WTO 规定看人民币汇率[J]. 金融研究,2004, (6) . [3] 陈斌彬. 从国际法的视角看我国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合法性[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5). [4]方蕾.对西方关于人民币汇率指控的国际法解读[J],经济研究导刊,2006(6). [5]郑玲丽.人民币汇率的国际法思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4).

人民币汇率论文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大学教育将学生分散的理论知识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最后一站。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金融市场化的深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基于此,主要对金融市场化的内涵进行概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情况,讨论金融市场化和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影响 经过对金融市场化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通常是市场经济。要使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着市场化经济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市场化起著较为重要的作用。经济市场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市场化的要求,从理论上讲,经济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的前提。 1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概述 我国金融市场化的内涵 金融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物,也是货币资金融通的总称。商品经济的发展将我国带入市场经济,使金融执行渠道逐渐得到拓展。不仅提高了我国资金配置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金融机构,满足了金融活动在各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的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围绕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也开始逐渐改革。金融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的转变,所以,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是由计划金融向着市场金融转变的过程。我国金融市场化内涵丰富,不同角度的金融市场化有着不同的内涵,金融执行方式不同,其市场化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根据执行方式可以得到金融市场化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信用活动的计划运转局面进行改善,按照市场机制建立相关的执行制度;第二方面是利用发展直接金融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第三方面是恢复利率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利率的市场化。根据金融体质可以得到金融市场化的内容有五个方面:根据市场金融发展的情况对金融体系进行重塑;通过商业化的改造将国有银行变成真正的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体系进行逐步完善;对金融直接调控局面进行改善,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通过对外汇管理体系的改善进而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范围。 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程序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主要以放松管制为重点,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市场化金融体系。对于准入管理的放松,既有对金融业内部的放松,也有对外部的放松。对内放松主要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增资扩股改革中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此外,还支援民间资本参与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业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了民间资本的参与力度,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 金融业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也鼓励金融创新,使用各种方式绕开行政管制,不断响应市场的各种需求。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还对利率和汇率进行改革,建设市场基准化利率体系,扩大市场化产品的应用,推动利率的市场化。在推进利率改革的过程中,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对利率传导渠道进行疏通,建立利率定价机制。在汇率改革中,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对浮动汇率进行管理,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金融市场化改革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支援金融机构使用多种方式开展境内外活动。 2 金融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市场化改革对民营经济的影响 金融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通过金融市场化改革形成了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使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著促进作用。主要在于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合理引导社会资源,将更多的资源使用到生产领域中,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我国经济就会越发达,尤其是民营经济会迅速发展。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动力和源泉。也是实现就业机会增长,促进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式。在民营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的经济发展背景之下,其信贷融资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利。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在银行利率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使得国有商业股份制的产权更加明晰,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也开始转变,对于一些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支援,解决了民营部门资金匮乏问题,促进了地方民营企业的发展。 利率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实际利率的改革对经济发展起著促进作用。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国有银行占据垄断地位,导致银行之间的竞争力不够强烈,银行贷款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一些非国有企业的贷款只是占据很少的份额。说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率机制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作用。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对银行利率进行调整,降低了国有银行的利率使用比重,不仅提高了银行业内部的竞争力,也提高了资本的运作效率和使用效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市场化改革中提高了货币化程度,使我国金融深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强化了金融中介效率,使工业发展过程中实际收入和产出的比例逐步扩大。直接对经济发展起著促进作用,也扩大了经济发展范围。 3 结 语 金融市场化改革扩大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范围,解决了对外贸易问题。此外,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建立了市场基准利率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定价机制。汇率的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弹性逐渐增强,有效的调节了市场供求。这一系列的体制变动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金融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促进了经济市场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雷潇雨.金融市场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1999-2007年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4***28***:57-58. [2]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序及其对巨集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投资和农民收入的实证[D].重庆:重庆大学,2010. 篇2 浅谈国际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然而在国际金融的范围中不断的出现一些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的基础上逐步演变为内部和外部的平衡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国际金融理论分为萌芽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失衡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金融理论;货币;外部均衡;经济危机; 国际金融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在国际金融领域,国际社会中也引来了一些非常多的关注,国际金融因此成为经济的前沿。可实现外部均衡的政策和市场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解释“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研究各种条件下的动力。”外部平衡的意义,被定义为“构成其国际义务的威胁,不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债务路径。综合现有的研究,是基于开放的巨集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外部平衡的内部制衡措施的约束下,从国际金融货币和金融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并,外部平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反映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逐步演变为内部和外部的平衡问题在不同的历史的条件下,国际金融理论主要分为花芽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国际金融理论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每个国家主要的经济就跟贸易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时期的外部平衡体现在通过外部平衡的贸易平衡黄金标准“的价格,现金流机制的存在。自15世纪到17世纪晚期重商主义的货币作为财富的唯一形式,有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国民财富的货币。重商主义的原则举行的代表托马斯Mengsuo建是扩大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输入,货币产生贸易,增加贸易货币,货币在不断的运动中不断增长。 二、国际金融时期形成的理论 在这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贯彻落实。大多数国家都尽可能的外部均衡目标美国的外部平衡目标其实得到的美元储备控制美元的输出,以确保黄金和美元稳定。此功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目标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的时间,以促进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关系的研究米德在他的代表作“国际收支”一书,第一次直接,更完整的系统,内部和外部均衡关系的理论探讨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内部和外部的平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国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的目标,在国际金融学的历史中也提到,诺贝尔和平奖也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的。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外部平衡的视角扩大到整个国际收支款项,包括资本流动,包括贸易平衡,但他的分析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关系没有一致的详细分析资本流动的影响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关系,也没有明确表示这是在他的政策措施,和他的主要目标是在固定汇率制度的情况下。事实上,在浮动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条件下,内部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是更深刻的,这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在现代条件下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后代,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赞臣初步分析的问题,因此,国际金融该理论更丰富,更完整的系统。 2.在实现目标的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机制与以前相比,重点研究实施机制,政策调控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分析这一时期的重点已明确提出,这一时期,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有关 *** 的积极干预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反映各种政策工具的组合,在固定汇率制度,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平衡。 三,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的崩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资本流动,快速发展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取代固定汇率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国家的经济问题更复杂的,深刻的,吸引了国际金融理论为主要研究物件,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同时实现快速发展的基本内容丰富,系统的完整性,逻辑性,特色鲜明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后期。早在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有相当多的人,可以自发地调节平衡国际收支,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变动引起的冲突和政策上的内部和外部的平衡,重点分析这一时期的汇率,汇率的资产市场分析的主流。结果发现,仅仅依靠汇率调整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是不可能的,在国际资本流动,外部的平衡,更严重的冲突,大大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的历史条件下,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研究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阶段。 四、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 现如今国际金融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并已广泛应用于政策实践。 1.跨期均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叉均衡分析方法的发展,分析国际金融问题上,更融入微观基础。 2.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的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很少见到它的传播范围,影响和冲击强度。在这方面,在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学家和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已经开始做一些解释,简单的训练强度***2009***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解析。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我国这样一个上升,其发展的世界金融形势将充满许多未知的因素。***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杨长江.论国际金融学科体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67—76. [2] 姜波克.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J].金融研究。2002,***9***:7一17. [3] 奥伯斯菲尔德,罗戈夫.高阶国际金融学教程:国际巨集观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MacmlillanPress,1992. [5] 多恩布什,费希尔.巨集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

范文如下: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出其不意地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汇率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实现汇改以来已一年整,人民币汇率弹性循序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2006年7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创新高,达人民币元兑1美元。与2005年7月汇改前相比,人民币升值了约。金融市场这一新的变化,无疑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压力的原因是一个与国际间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相糅合的问题。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主要依据在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巨额外汇储备等。2003年,中国经济在扩大内需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带动下,经济保持年增的强劲势头。一般来说,若一国能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则会支持本国的货币稳定升值。另一方面,我国近10年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顺差,目前已成为排在日本之后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的国家,这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主权国家都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以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的绝对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持续攀高,至 2005年9月底,己达到769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汇储备国。 虽然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国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在长期内影响着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使得人民币面临着长期持续的升值压力。(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根据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情况,我国曾多次调整人民币汇率。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和整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国外要价合理让步和对我发展整体有利为前提,我国政府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包括美国、日本、香港、欧盟、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并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人民币升值是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标志,这是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采取的改革措施,其宏观意义不言而喻。这种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将产生多种影响。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调节机制传导的,而影响这一机制传递效果的因素很多。在我国,由于加工贸易多是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后在我国进行生产然后再出口,因此进口的原材料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也是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导致的。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基础产业的迅速发展,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将更多地由国内厂家生产,汇率的调整也将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扩展效果。 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表现为:当生产出口商品使用本国原材料时,本币国内价值贬值的情况下,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仍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商品的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是否上涨及上涨幅度的大小,由本币国内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币价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币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的幅度共同决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于后者,则不影响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只会较少地减少商品出口。而当生产原材料来自海外时,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与进口原材料在出口商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高低成反比,比重越大,则汇率升值减少出口的作用效果越小;反之,效果就越大。(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第一,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伴随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贸易条件近年来正在不断恶化。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2003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贸易条件指数为,低于上年的。这就是说,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在下降,即我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换回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国民福利向外流失。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学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等制成品进口比重大幅攀升。近年来,大部分初级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美元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993—2000年,中国进口价格总指数上升了19%,其中制成品上升20%,初级产品上升16%。同时,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进口需求的上升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原材料、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进一步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价格的降低,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同时由于进口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复出口。故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最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这样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源,增加国民福利,总体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第二,人民币升值可以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很不合理,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出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暂,增值不高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且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要从国外进口,加工收益近80%属于外国产值的转移。一方面是企业加工作业深度差,企业深加工链条短,进口原抖和部件大最侵占增加值的份额;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出现无自主产权和技术空心化局面。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制造业中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管理不善地挤出去,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增强竞争力。让那些富于创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强者变得更强,并且能减少无效率的企业在海外的相互恶性竞争,另外还能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国际品牌都是在本国货币升值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因为本国货币的持续升值让它们面临“优胜劣汰”的压力,从而不断激励企业创新、再创新。最终走向世界知名品牌之路。可见,人民币升值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贸易结构调整并激发其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我国出口产品所遭受的反倾销诉讼。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凭着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根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61、62和63类)亿美元,占同类商品总进口额的;鞋类制品(64类)金额为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箱包制品(42类)金额为亿美元,占同类总进口额的;家具制品(94类)金额为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玩具和游戏用品(95类)金额为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在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也是大致如此。HS编码 商品类别 金额(单位:亿美元) 占同类进口商品比率%42 皮革制品;旅行箱包;动物肠线制品 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 家具;寝具等;灯具;活动房 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 表1 2005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及构成(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面对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必然会加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近几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受到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通过人民币升值,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缓解国外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压力,同时适当削减外汇留成、出口补贴、贸易信贷等方面的出口扶持政策也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另外,人民币升值也可以提高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消除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扭曲,有利于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效应是指,在经济过热时,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或抑制经济运行,效果较为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货币政策扩张或刺激经济运行,效果则不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货币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的论文 范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摘要:

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改革

正文: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而我国货币形势与国际货币形势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一 总体:我国货币政策现状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万亿元,同比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 措施 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 背景:目前我国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中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总体稳定,但仍需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报告》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

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相应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所以,金融系统受外部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以来,金融系统大量地承担了企业改制的成本,在企业重组、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如果银行债权不能得到保障,就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另外,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不讲信用及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金融稳定,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三 最终目标: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国内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

四 人民银行的工具:当前人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2.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并适时增加7 天期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对冲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

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视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二、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

从2011 年9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 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这是对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常规性调整和制度完善。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7 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稳定通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2011 年8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10 月13 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七、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对“热钱”流入检查和打击力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推进货物贸易等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五 传导作用:当前货币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高位略有回落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分别占各自总量的和,占比同比分别下降 个和 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 万亿元,同比增长。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

三、票据融资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震荡上行

票据融资余额小幅增长,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前三个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

票 万亿元,同比增长;累计贴现 万亿元,同比下降。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万亿元,同比增长;贴现余额为 万亿元,同比下降。第三季度,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票据融资增长。票据融资期末余额比上个季度末增加1363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2 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票据市场利率继续震荡上行,总体处于历史高位。

四、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

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和。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 倍下降到9 月末的 倍;深市从 倍回落到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

五、 保险 总资产继续较快增长

前三个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2873 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远期和“外币对”交易规模继续快速扩张。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27667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316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67 亿美元,同比增长。前三个季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734 亿美元,同比增长。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增加。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国内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黄金市场保持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第三季度,伦敦下午定盘价最高达1895 美元每盎司,最低为1598美元每盎司,国内黄金(AU9995)最高价为每克395 元,最低价为每克322 元。9 月末,国内黄金收盘价为每克 元,比6 月末上涨了。

六 不足之处: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1、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总量的目标的选择越来越困难,或者选择空间越来越少。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变。在现在宏观经济复杂情况下,跟过去是不一样了。现在是紧缩紧不得,扩张扩不得。我们总量目标是很难选择的。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同方向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是在扩张,国债没有任何的减少,比前几年是成倍的扩张。我们财政支出政策不惜扩大赤字,是扩张需求,是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收入。货币当局的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上产生了差别,一个在扩张,一个在紧缩,但这一种松紧搭配是是被动和无奈的需要调整。

3、从政策实施行为主体政府的行为来说产生了周期性差别。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公司,公司是盈利最大化,我们地方政府越来越是财政收入越大化。这就会形成一个关系,支持它发展的经济动力,第一不是财政,第二不是银行,各个地方发展速度和储蓄水平等等高度不相关。一个地方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投资的快慢取决储蓄的多少储蓄的投资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所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周期和反周期的博弈。

4、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在递减。递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货币流动性陷阱,我们连续降息,我们的储蓄在提高。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或者是显现之后,尤其对是中国老百姓其他的投资 渠道 不畅通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在需求方面使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来也不错,但是人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没有降低。中国货币政策需求的效应是有了新的限制。

七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1(11).

[2]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 教育 导刊,2010(4).

[3] 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8(3).

[4]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N].中国信息报,2010-12-8.

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二:货币政策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进行

分析,细致分析了该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时怎对这些影响,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明确指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总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应进行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整,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审慎的政策,通过加息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有效控制国内通胀,以有效化解美国该项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量化宽松、抑制通胀、资金、金融风险、汇率

1、 引言

2009年3月美国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分批购买了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为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月3日,美国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在美国实际利率接近为零的情况下,美联储的决定无异于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现金。该项政策将对中国带来较大影响,我们应谨慎应对。

2、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背

景及作用

政策出台背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企业缺乏信心,无较大投资意愿,而且美国的银行业由于背上了沉重的呆帐、烂帐包袱,不敢投资,不敢贷款,导致其失业率攀升。如果美国国内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有可能步入一个比较长期的低速增长,甚至于负增长的阶段,出于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政策目的

美国这次推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意图是通过扩大投资与生产,预防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复苏。

政策作用

该政策释放的资金虽然可以使短期内美国的资产价格上升,具体表现在股价上升,但由于美国金融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这项政策最终发挥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目前美国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或是有毒资产,其行为高度谨慎。尽管目前货币条件很宽松,大量资金在境内存在,但其仍认为贷款风险过高而无贷款意愿。于是发行的货币被各类基金以各种形式投资到外国。因此这笔资金在美国国内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3、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导致外汇储备贬值

中国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后,客观上导致美元的贬值,稀释了我国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资产。对于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为该项政策极有可能会带来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导致我国大量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缩水,从而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导致热钱涌入

由于资金过剩,美国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各类游资会携大量热钱涌入,引发各类经济问题:一是冲击产品市场,带来物价上涨,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二是热钱可能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会带来短期内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如不能被资产的回报或潜在回报所支撑,则一定会带来价格的迅速下降,导致资产泡沫的破裂。三是如果管理不善,热钱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出镜,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冲击。

引发原材料价格上涨

如果美国的金融改革受制于政治因素裹足不前,仅靠发行货币解决经济问题,由此带来的货币过剩将会引起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形成重大打击,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原材料的需求比新兴国家小,而新兴国家更加依赖原材料,因此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

衍生问题

如该项政策未达到理想效果,美国政府将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如处理不当,会对两国经济产生双重冲击。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规模升值,将导致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出现亏损。但短期内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已经投资,无法撤回,必须坚持生产。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进口国则在短期内无法找出替代中国供应商的生产商或无法形成生产力,所以短期内的巨幅升值只能通过出口商把出口商品价格抬高,将升值的压力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反而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失业率攀高,消费中国中低端产品的普通美国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对中美两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4、 我国的应对措施

适当出售美国国债

我国所储备的美国国债券大部分与通胀不挂钩,利息率为固定值,如美国通胀达到4%以上,将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产生负回报。因此我国应在美国国债价格短期内上升的时间点适当售出部分美元储备资产,避免过多损失。

息以应对通胀预期

从2010年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已企稳上升,因此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两难选择里,控制通胀预期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经济现在急需解决的任务,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使其能够高过所公布的通胀数字,以改变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稳定物价预期,使经济避免过高通胀。201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加息,上调金融机构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一系列动作的连续出台已经在传递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可以稳定资金,抑制通胀。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好金融监管工作

从调整我国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着手,减缓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做好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降低资金进出的波动幅度,尤其防范资金的大规模流出。通过发展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市的方式,有序的将银行存款等资金逐步向外引导。

引导资金 出国 投资

应有序、逐步的引导资金出国投资,以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可通过对矿山等资源型的投资减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

还应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通过全面、彻底、系统的 财税 改革使得房地产市场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妥善处理汇率争端问题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大大降低,因此在汇率问题上应坚持原则,坚决不允许人民币过快地升值。而应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情况,以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目标进行渐进式的、可控的调整、升值。

5、 总结

总之,我国应重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强研究,谨慎应对,有效化解由此带来的各方面冲击,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较快的增长。

人民币汇率走势研究的论文

摘 要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进行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改革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盯住美元,给我国经济发展各方面带来了影响。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因素入手,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一篮子货币 浮动汇率2005年7月21日,我国公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地浮动汇率制度,不再单一盯住美元,人民币对美元即升值2%。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能引人瞩目,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长的深层次背景密不可分。从1979~2004年的26年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11 548亿美元。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 110亿美元,我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各项金融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企业承受力也有了一定的加强,世界经济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这些因素促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启动了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1 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的因素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影响一国汇率的最直接或最具体的因素是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它是决定汇率走势的长期因素。一般而言,国际收支顺差,本币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从贸易收支上来看,中长期贸易收支状况在整个国际收支中具有决定的意义。从资本收支上来看,当一国资本大量流入时,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上升。 相对通货膨胀率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是对内价值。如果货币的对内价值降低,其对外价值(汇率)必然随之下降,货币的对内价值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一般来说,相对通货膨胀率持续较高的国家,表示其货币的国内价值的持续下降速度相对较快,其汇率也将随之下降。 相对利率一般来说,一国利率水平提高——本国货币资金的成本上升——外汇市场上的本国货币的供应相对减少;同时,利率较高——将吸收外资内流——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应相对增加。综合这两方面,利率的上升将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 国际储备较多的国际储备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汇率的能力较强,因此,储备增加能加强外汇市场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有助于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反之,储备下降则会引诱本国货币汇率下降。2 对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思考从本质上讲,过去我国采取的盯住汇率制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制度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它相对成功地保持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增强了外部经济对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信心,促进了中国的涉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但是它的缺陷也在我国逐步放宽资本管制,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步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和不断多元化的贸易和投资结构,不利于名义有效汇率的稳定,并进一步造成贸易顺差的波动。在中国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特定的交易格局下,贸易顺差影响到央行的外汇占款的波动。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4~1997年外汇占款比重一直上升,1998~2003年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下,外汇占款比重的上升,则汇率水平得不到灵活调整,对中国货币当局维护金融稳定、推动金融改革造成不利影响。(2)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等于把主要国外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引入到中国的货币供给当中,不利于实现稳定的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对参考一篮子货币制度的思考一般认为,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能较充分地反映中国对外贸易多样化的特点,可避免在盯住美元情况下,因美元大幅波动引起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影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此外,在当期形势下,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更为重要的优点,是增加了汇率弹性,人民币的双边汇率随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而变化,不易出现在单一盯住美元而又扩大波幅时人民币汇率的一路爬升。应认识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制度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其主要表现为:(1)升值预期强化带来的大规模资本流入。较低的升值不仅更加坚定了那些曾经认为该货币会升值的人的预期,而且使得保持该货币汇率稳定的承诺已经不具有可信度,打击了那些认为该货币会继续保持稳定的人的预期,并会使这一部分人迅速加入到货币具有升值预期的人的行列。其结果是导致大规模的外汇对货币的兑换。(2)短期操作中可能面临投机冲击。参考货币篮子调整货币汇率,与最高浮动波幅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两者有时是不相容的。浮动区间有时不能消化货币篮子的价值变动,因此,一旦美元和欧元、日元之间的汇率发生急剧变动,市场就完全有可能预期货币汇率的收盘价即使处于浮动区间的端点,也不足以反映货币篮子的价值变动,货币当局完全可能在未来“参考货币篮子”调整中间价。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对货币进行短期的投机冲击较大可能性。(3)无法使中国获得最优货币区的好处。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美国的实力加上国际交易长期使用美元的惯性,使得在相当长时期内,美元都将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盯住美元也成为世界上相当普遍的汇率安排。在周边经济体货币大多盯住美元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长期参考一篮子货币,就很难获得最优货币区的好处。理论上,各经济体都盯住同样的一篮子货币,也可以形成某种最优货币区。但它要求各经济体篮子货币的权重、汇率调控的方式完全相同。这显然很难做到。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的认识 来自: 免费论文网(4)长期参考一篮子货币将大大削弱汇率的名义锚(nominal anchor)作用,可能影响中国的物价稳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调控能力较弱,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往往将本币汇率盯住物价平稳国家的货币,以稳定国内物价和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如果实行一篮子货币爬行区间(basket, band, and crawling)等较复杂的汇率体制,尤其汇率调控区间较大、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手法不明确等情况下,汇率的计算非常复杂,市场参与者很难准确地判断货币当局的汇率政策和汇率走势。综上考虑,笔者认为,从中国目前的国情出发,参考一篮子货币可作为汇率机制改革的起步和过渡,而不宜长期实行。在汇率机制改革顺利启动后,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市场较为平稳,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转向爬行美元区间,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3 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分析当前对人民币仍有升值预期主要原因是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持续增长,以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判断人民币汇率的高低,要以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为基础,均衡汇率是中长期内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相一致的汇率,内部均衡以充分就业为代表,外部均衡为国际收支为代表。图1横轴和纵轴分别是国内实际需求和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人民币实际汇率,IB代表在充分就业下国内实际需求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组合;EB代表在国际收支平衡时国内实际需求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组合。IB和EB把平面划分了四个区域,其交点对应的E是人民币的均衡汇率。有学者研究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币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低估和一次明显的高估,两次明显的低估出现在1986~1988和1991~1995年,一次明显的高估出现在1983~1985年。另外1989年人民币略有高估,但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1996~1998年人民币再次出现高估,1999年后高估幅度有所下降,后来几年一直处于均衡水平。近几年,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这次汇率改革后,对人民币仍有升值预期,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仍然过低,这些对我国人民币长期汇改走势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从长期来看,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固然重要,但如何保持中国这个不断开放的经济体的内外部平衡更为迫切,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其不断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之际,维护国际金融市场均衡的责任将会越来越大。另外,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客观上也需要一个相对和谐的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汇率水平将会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央行的汇率政策目标仍将会以相对稳定为主,特别是在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之后,央行在汇率政策方面的操控空间不是缩小了,而是更加扩大了(比如,央行可利用篮子货币的组成、比重的变化作为汇率调整的政策借口)。在短期内,央行既有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主观意愿,也有相当大的政策操作空间,因此可以相信,在未来1~2年内,特别是在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强大压力到来之前,我国人民币的汇率水平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参考文献 1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韩复龄.一篮子货币[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刘刚.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过渡[J].现代管理科学,2005(1)4 邓凯成,仲闫立.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4)5 王湘东.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及改革取向[J].上海经济研究,2004(10)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的认识 来自: 免费论文网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研究的论文,这个简单的很,

写论文,找专家,阳光传媒网

1、国家管制性调控2、市场份额需求3、购买力4、货币地位5、发展性其实我国作为一个外汇管制国家、目前的人民币的走势更多的需要和美元进行一个参照、那么美联储的相关政策也必须考虑在内、同时人民币离岸化交易也是一个重点、还有金砖五国的发展银行、它对于人民币的引导性作用、也需要考虑在内,与其穷思不落笔、不如你先写、然后可以挨个来挑刺、先把东西拿出来、再找问题修改好

  • 索引序列
  • 与人民币汇率有关的论文题目
  • 人民币汇率波动论文题目
  • 人民币汇率方面有关论文范文
  • 人民币汇率论文范文
  • 人民币汇率走势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