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毕业论文答辩的要点,当时为了论文看了她所有的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述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下面是我对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的 理解。 1. 善于营造氛围,凸现荒凉意识。 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而在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成为一个显著的主题。 荒凉意识是我论文的论述主题。在论文中,我从六个方面来论述:(1)小说荒凉意识成因。(2)张爱玲对荒凉的执着。(3)人物命运的荒凉。(4)情节反差的荒凉。(5)意象描写中的荒凉。(6)荒凉意识的延伸。论文从不同角度的荒凉出发,积点成面,构成荒凉意识的集合体。 张爱玲总是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她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的特色。越是这样,越是很自然地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 她的作品中,氛围营造给人的感觉是信手拈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找不到刻意为之的痕迹。在她自然的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也是不经意地。只要读者把自己带入作品的氛围中,就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那种荒凉感,不仅荒凉,而且无可拒绝。张爱玲给荒凉注入了灵魂,情到浓时,读者可能无处找寻荒凉的由来,却深感荒凉的冲击。 2. 意象丰富、典型,注入作者风格。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捕捉,精当的描写,是张爱玲作品突出的一个方面。张爱玲的小说意象描写有房屋、家具、服饰等的描写,丰富繁杂。她的视觉想象,有时可以达到华丽的程度。意象也涉及镜子、月亮之类,洁净典型。意象丰富使她的作品饱满、形象。典型意象又使作品富有个性。 在张爱玲的意象描写中,我觉得最典型的是月亮。月亮这个意象的运用贯穿作者的整个创作。张爱玲善于运用丰富意象,却也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的阴晴圆缺,对烘托气氛有画龙点睛的妙处,这大概是月亮受到她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 意象的选取是作者风格的一种体现,在意象的塑造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我们从中可以洞察作者的风格,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 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在心理刻画中,张爱玲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心理。 张爱玲的作品喜欢描写女性,同时身为传奇女子,有着特殊的经历,对女性的刻画自然入木三分。她善于从女性的细腻心理去把握作品中的女人,暴露她们人性的阴暗面和内心的痛苦。 《心经》中小寒深爱自己的父亲,到后来觉得愧对母亲却无法自我解脱。她的好朋友绫卿又和自己的父亲走在了一起。小寒陷入微妙而痛苦的心境。在临近文章结尾,小寒与母亲的对话使小寒内心处于温暖和荒凉交织的挣扎中。文章对小寒的心理刻画,不是直接描述,而是在人物举动、对话,背景的转换中显现。在小寒送绫卿回家的场景中还重点突出了昏暗的楼梯,这种光线的转换,也是对心理活动的一种侧面折射。张爱玲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成功地刻画出小寒的心理世界。 4. 注重语言审美性,善用修辞成就华美语句。 张爱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音节组合和句式搭配上,注重与文学形象的一致,体现出汉语言文学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如《金锁记》中,作者常常传神形象地运用象声词以增加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人物仿佛就在眼前,不见其人,却能如闻其声。 她的作品中多有华美的语句,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把生命比作爬满蚤子的华美的袍,想象奇特,语出惊人。 5.中西文化交汇。 张爱玲既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她的有些小说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主人公振保作为一个中西和壁的典型,他的身上既有西方人的那种进取心和求实精神,也有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虽然他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英雄,能吃苦,有责任感,能够凭自己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宁肯放弃自己深爱的王娇蕊,娶了他一个不爱的妻子。为了维持一个体面的家庭的外壳,他宁愿自己饱受情感与性欲的双重折磨。由于振保身上兼有中西文化的精华,而这些精华又以各自的形式存在着,彼此交缠、互不相让,将原本正常的他变了形,从一个传统的优秀青年差不多变成了为社会所唾弃的异类。小说显示出中西方文化交汇对人的思想、行为冲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爱玲与杜拉斯爱情观的比较.
一般不会提特别难的问题来为难你的,基本是你论文你出现的问题的观点的延伸,还有就是对你论文格式的不规范的地方的纠正,答辩的时候不要太紧张,基本都能从容回答出来的
下面是我毕业论文答辩的要点,当时为了论文看了她所有的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论述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下面是我对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1. 善于营造氛围,凸现荒凉意识。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而在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成为一个显著的主题。荒凉意识是我论文的论述主题。在论文中,我从六个方面来论述:(1)小说荒凉意识成因。(2)张爱玲对荒凉的执着。(3)人物命运的荒凉。(4)情节反差的荒凉。(5)意象描写中的荒凉。(6)荒凉意识的延伸。论文从不同角度的荒凉出发,积点成面,构成荒凉意识的集合体。张爱玲总是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她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的特色。越是这样,越是很自然地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她的作品中,氛围营造给人的感觉是信手拈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找不到刻意为之的痕迹。在她自然的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也是不经意地。只要读者把自己带入作品的氛围中,就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那种荒凉感,不仅荒凉,而且无可拒绝。张爱玲给荒凉注入了灵魂,情到浓时,读者可能无处找寻荒凉的由来,却深感荒凉的冲击。2. 意象丰富、典型,注入作者风格。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捕捉,精当的描写,是张爱玲作品突出的一个方面。张爱玲的小说意象描写有房屋、家具、服饰等的描写,丰富繁杂。她的视觉想象,有时可以达到华丽的程度。意象也涉及镜子、月亮之类,洁净典型。意象丰富使她的作品饱满、形象。典型意象又使作品富有个性。在张爱玲的意象描写中,我觉得最典型的是月亮。月亮这个意象的运用贯穿作者的整个创作。张爱玲善于运用丰富意象,却也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的阴晴圆缺,对烘托气氛有画龙点睛的妙处,这大概是月亮受到她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意象的选取是作者风格的一种体现,在意象的塑造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我们从中可以洞察作者的风格,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 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在心理刻画中,张爱玲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心理。张爱玲的作品喜欢描写女性,同时身为传奇女子,有着特殊的经历,对女性的刻画自然入木三分。她善于从女性的细腻心理去把握作品中的女人,暴露她们人性的阴暗面和内心的痛苦。《心经》中小寒深爱自己的父亲,到后来觉得愧对母亲却无法自我解脱。她的好朋友绫卿又和自己的父亲走在了一起。小寒陷入微妙而痛苦的心境。在临近文章结尾,小寒与母亲的对话使小寒内心处于温暖和荒凉交织的挣扎中。文章对小寒的心理刻画,不是直接描述,而是在人物举动、对话,背景的转换中显现。在小寒送绫卿回家的场景中还重点突出了昏暗的楼梯,这种光线的转换,也是对心理活动的一种侧面折射。张爱玲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成功地刻画出小寒的心理世界。4. 注重语言审美性,善用修辞成就华美语句。张爱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音节组合和句式搭配上,注重与文学形象的一致,体现出汉语言文学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如《金锁记》中,作者常常传神形象地运用象声词以增加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人物仿佛就在眼前,不见其人,却能如闻其声。她的作品中多有华美的语句,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把生命比作爬满蚤子的华美的袍,想象奇特,语出惊人。5.中西文化交汇。张爱玲既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她的有些小说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红玫瑰和白玫瑰》中,主人公振保作为一个中西和壁的典型,他的身上既有西方人的那种进取心和求实精神,也有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虽然他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英雄,能吃苦,有责任感,能够凭自己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宁肯放弃自己深爱的王娇蕊,娶了他一个不爱的妻子。为了维持一个体面的家庭的外壳,他宁愿自己饱受情感与性欲的双重折磨。由于振保身上兼有中西文化的精华,而这些精华又以各自的形式存在着,彼此交缠、互不相让,将原本正常的他变了形,从一个传统的优秀青年差不多变成了为社会所唾弃的异类。小说显示出中西方文化交汇对人的思想、行为冲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桂花糕也蒸不6小悲秋倒似看出悲6
下面是我毕业论文答辩的要点,当时为了论文看了她所有的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论述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下面是我对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1. 善于营造氛围,凸现荒凉意识。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而在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成为一个显著的主题。荒凉意识是我论文的论述主题。在论文中,我从六个方面来论述:(1)小说荒凉意识成因。(2)张爱玲对荒凉的执着。(3)人物命运的荒凉。(4)情节反差的荒凉。(5)意象描写中的荒凉。(6)荒凉意识的延伸。论文从不同角度的荒凉出发,积点成面,构成荒凉意识的集合体。张爱玲总是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她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的特色。越是这样,越是很自然地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她的作品中,氛围营造给人的感觉是信手拈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找不到刻意为之的痕迹。在她自然的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也是不经意地。只要读者把自己带入作品的氛围中,就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那种荒凉感,不仅荒凉,而且无可拒绝。张爱玲给荒凉注入了灵魂,情到浓时,读者可能无处找寻荒凉的由来,却深感荒凉的冲击。2. 意象丰富、典型,注入作者风格。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捕捉,精当的描写,是张爱玲作品突出的一个方面。张爱玲的小说意象描写有房屋、家具、服饰等的描写,丰富繁杂。她的视觉想象,有时可以达到华丽的程度。意象也涉及镜子、月亮之类,洁净典型。意象丰富使她的作品饱满、形象。典型意象又使作品富有个性。在张爱玲的意象描写中,我觉得最典型的是月亮。月亮这个意象的运用贯穿作者的整个创作。张爱玲善于运用丰富意象,却也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的阴晴圆缺,对烘托气氛有画龙点睛的妙处,这大概是月亮受到她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意象的选取是作者风格的一种体现,在意象的塑造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我们从中可以洞察作者的风格,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 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在心理刻画中,张爱玲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心理。张爱玲的作品喜欢描写女性,同时身为传奇女子,有着特殊的经历,对女性的刻画自然入木三分。她善于从女性的细腻心理去把握作品中的女人,暴露她们人性的阴暗面和内心的痛苦。《心经》中小寒深爱自己的父亲,到后来觉得愧对母亲却无法自我解脱。她的好朋友绫卿又和自己的父亲走在了一起。小寒陷入微妙而痛苦的心境。在临近文章结尾,小寒与母亲的对话使小寒内心处于温暖和荒凉交织的挣扎中。文章对小寒的心理刻画,不是直接描述,而是在人物举动、对话,背景的转换中显现。在小寒送绫卿回家的场景中还重点突出了昏暗的楼梯,这种光线的转换,也是对心理活动的一种侧面折射。张爱玲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成功地刻画出小寒的心理世界。4. 注重语言审美性,善用修辞成就华美语句。张爱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音节组合和句式搭配上,注重与文学形象的一致,体现出汉语言文学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如《金锁记》中,作者常常传神形象地运用象声词以增加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人物仿佛就在眼前,不见其人,却能如闻其声。她的作品中多有华美的语句,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把生命比作爬满蚤子的华美的袍,想象奇特,语出惊人。5.中西文化交汇。张爱玲既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她的有些小说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红玫瑰和白玫瑰》中,主人公振保作为一个中西和壁的典型,他的身上既有西方人的那种进取心和求实精神,也有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虽然他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英雄,能吃苦,有责任感,能够凭自己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宁肯放弃自己深爱的王娇蕊,娶了他一个不爱的妻子。为了维持一个体面的家庭的外壳,他宁愿自己饱受情感与性欲的双重折磨。由于振保身上兼有中西文化的精华,而这些精华又以各自的形式存在着,彼此交缠、互不相让,将原本正常的他变了形,从一个传统的优秀青年差不多变成了为社会所唾弃的异类。小说显示出中西方文化交汇对人的思想、行为冲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桂花蒸 阿小悲秋》(以下简称《阿小悲秋》)写于1944年9月,1960年代初,张爱玲应聂华苓之邀,把《阿小悲秋》翻译成英文,收入台北THE HERITAGE PRESS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EIGHT STORIES BY CHINESE WOMEN一书中。
张爱玲在她当时身处美国的特定语境中,改变整个故事的叙述基调和价值取向,也改变了阿小的婚姻状态,以符合美国东方主义的殖民话语。
这个译本对于理解1960年代的张爱玲生存状态颇有帮助,也某种意义上凸显了原作的不很强烈却明确存在的消解殖民话语的特征,但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不大。
《阿小悲秋》的象征性意旨是:通过一个处于现代性进程中的上海洋场世界却来自宗法乡村的下层娘姨丁阿小的琐事、感受、体验、品性及其与主人、丈夫、儿子、同伴关系的细致叙写,消解殖民话语、宗法伦理的权威,也展示在沉重的现代都市生活压力下女性生存的卑微与琐屑,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
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
扩展资料
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详细记叙了女佣丁阿小一天的生活琐事,包括早上挤电车,爬楼上公寓,给主人做早餐与晚餐,买菜,洗衣,熨衣服,铺床,跟几个朋友拉家常,与丈夫见面,接不同女人的电话并帮主人搪塞,照顾孩子,冒雨回家,夜宿公寓、听楼上夫妻吵架等等。
小说就这样拉拉杂杂下来,间或有些关于阿小心绪的淡淡描写,也穿插记录了她的主人周旋于不同女人之间的糜烂日子。总之,小说缺乏连贯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读起来甚至很乏味,但细细一品,别有况味。
拿《阿小悲秋》来说,阿小是给外国人做家务的女佣。外国人是殖民者、上等人了。我们有机会透过她的不卑不亢的眼光,看到了另外一种光鲜生活状态背后的败絮。难怪有人解读说,这部小说实现了对殖民话语及其高贵性的解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桂花蒸阿小悲秋
下面是我毕业论文答辩的要点,当时为了论文看了她所有的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述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下面是我对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的 理解。 1. 善于营造氛围,凸现荒凉意识。 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而在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成为一个显著的主题。 荒凉意识是我论文的论述主题。在论文中,我从六个方面来论述:(1)小说荒凉意识成因。(2)张爱玲对荒凉的执着。(3)人物命运的荒凉。(4)情节反差的荒凉。(5)意象描写中的荒凉。(6)荒凉意识的延伸。论文从不同角度的荒凉出发,积点成面,构成荒凉意识的集合体。 张爱玲总是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她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的特色。越是这样,越是很自然地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 她的作品中,氛围营造给人的感觉是信手拈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找不到刻意为之的痕迹。在她自然的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也是不经意地。只要读者把自己带入作品的氛围中,就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那种荒凉感,不仅荒凉,而且无可拒绝。张爱玲给荒凉注入了灵魂,情到浓时,读者可能无处找寻荒凉的由来,却深感荒凉的冲击。 2. 意象丰富、典型,注入作者风格。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捕捉,精当的描写,是张爱玲作品突出的一个方面。张爱玲的小说意象描写有房屋、家具、服饰等的描写,丰富繁杂。她的视觉想象,有时可以达到华丽的程度。意象也涉及镜子、月亮之类,洁净典型。意象丰富使她的作品饱满、形象。典型意象又使作品富有个性。 在张爱玲的意象描写中,我觉得最典型的是月亮。月亮这个意象的运用贯穿作者的整个创作。张爱玲善于运用丰富意象,却也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的阴晴圆缺,对烘托气氛有画龙点睛的妙处,这大概是月亮受到她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 意象的选取是作者风格的一种体现,在意象的塑造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我们从中可以洞察作者的风格,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 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在心理刻画中,张爱玲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心理。 张爱玲的作品喜欢描写女性,同时身为传奇女子,有着特殊的经历,对女性的刻画自然入木三分。她善于从女性的细腻心理去把握作品中的女人,暴露她们人性的阴暗面和内心的痛苦。 《心经》中小寒深爱自己的父亲,到后来觉得愧对母亲却无法自我解脱。她的好朋友绫卿又和自己的父亲走在了一起。小寒陷入微妙而痛苦的心境。在临近文章结尾,小寒与母亲的对话使小寒内心处于温暖和荒凉交织的挣扎中。文章对小寒的心理刻画,不是直接描述,而是在人物举动、对话,背景的转换中显现。在小寒送绫卿回家的场景中还重点突出了昏暗的楼梯,这种光线的转换,也是对心理活动的一种侧面折射。张爱玲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成功地刻画出小寒的心理世界。 4. 注重语言审美性,善用修辞成就华美语句。 张爱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音节组合和句式搭配上,注重与文学形象的一致,体现出汉语言文学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如《金锁记》中,作者常常传神形象地运用象声词以增加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人物仿佛就在眼前,不见其人,却能如闻其声。 她的作品中多有华美的语句,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把生命比作爬满蚤子的华美的袍,想象奇特,语出惊人。 5.中西文化交汇。 张爱玲既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她的有些小说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主人公振保作为一个中西和壁的典型,他的身上既有西方人的那种进取心和求实精神,也有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虽然他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英雄,能吃苦,有责任感,能够凭自己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宁肯放弃自己深爱的王娇蕊,娶了他一个不爱的妻子。为了维持一个体面的家庭的外壳,他宁愿自己饱受情感与性欲的双重折磨。由于振保身上兼有中西文化的精华,而这些精华又以各自的形式存在着,彼此交缠、互不相让,将原本正常的他变了形,从一个传统的优秀青年差不多变成了为社会所唾弃的异类。小说显示出中西方文化交汇对人的思想、行为冲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爱玲与杜拉斯爱情观的比较.
下面是我毕业论文答辩的要点,当时为了论文看了她所有的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述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下面是我对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的 理解。 1. 善于营造氛围,凸现荒凉意识。 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而在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成为一个显著的主题。 荒凉意识是我论文的论述主题。在论文中,我从六个方面来论述:(1)小说荒凉意识成因。(2)张爱玲对荒凉的执着。(3)人物命运的荒凉。(4)情节反差的荒凉。(5)意象描写中的荒凉。(6)荒凉意识的延伸。论文从不同角度的荒凉出发,积点成面,构成荒凉意识的集合体。 张爱玲总是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她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的特色。越是这样,越是很自然地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 她的作品中,氛围营造给人的感觉是信手拈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找不到刻意为之的痕迹。在她自然的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也是不经意地。只要读者把自己带入作品的氛围中,就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那种荒凉感,不仅荒凉,而且无可拒绝。张爱玲给荒凉注入了灵魂,情到浓时,读者可能无处找寻荒凉的由来,却深感荒凉的冲击。 2. 意象丰富、典型,注入作者风格。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捕捉,精当的描写,是张爱玲作品突出的一个方面。张爱玲的小说意象描写有房屋、家具、服饰等的描写,丰富繁杂。她的视觉想象,有时可以达到华丽的程度。意象也涉及镜子、月亮之类,洁净典型。意象丰富使她的作品饱满、形象。典型意象又使作品富有个性。 在张爱玲的意象描写中,我觉得最典型的是月亮。月亮这个意象的运用贯穿作者的整个创作。张爱玲善于运用丰富意象,却也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的阴晴圆缺,对烘托气氛有画龙点睛的妙处,这大概是月亮受到她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 意象的选取是作者风格的一种体现,在意象的塑造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我们从中可以洞察作者的风格,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 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在心理刻画中,张爱玲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心理。 张爱玲的作品喜欢描写女性,同时身为传奇女子,有着特殊的经历,对女性的刻画自然入木三分。她善于从女性的细腻心理去把握作品中的女人,暴露她们人性的阴暗面和内心的痛苦。 《心经》中小寒深爱自己的父亲,到后来觉得愧对母亲却无法自我解脱。她的好朋友绫卿又和自己的父亲走在了一起。小寒陷入微妙而痛苦的心境。在临近文章结尾,小寒与母亲的对话使小寒内心处于温暖和荒凉交织的挣扎中。文章对小寒的心理刻画,不是直接描述,而是在人物举动、对话,背景的转换中显现。在小寒送绫卿回家的场景中还重点突出了昏暗的楼梯,这种光线的转换,也是对心理活动的一种侧面折射。张爱玲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成功地刻画出小寒的心理世界。 4. 注重语言审美性,善用修辞成就华美语句。 张爱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音节组合和句式搭配上,注重与文学形象的一致,体现出汉语言文学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如《金锁记》中,作者常常传神形象地运用象声词以增加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人物仿佛就在眼前,不见其人,却能如闻其声。 她的作品中多有华美的语句,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把生命比作爬满蚤子的华美的袍,想象奇特,语出惊人。 5.中西文化交汇。 张爱玲既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她的有些小说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主人公振保作为一个中西和壁的典型,他的身上既有西方人的那种进取心和求实精神,也有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虽然他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英雄,能吃苦,有责任感,能够凭自己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宁肯放弃自己深爱的王娇蕊,娶了他一个不爱的妻子。为了维持一个体面的家庭的外壳,他宁愿自己饱受情感与性欲的双重折磨。由于振保身上兼有中西文化的精华,而这些精华又以各自的形式存在着,彼此交缠、互不相让,将原本正常的他变了形,从一个传统的优秀青年差不多变成了为社会所唾弃的异类。小说显示出中西方文化交汇对人的思想、行为冲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桂花蒸 阿小悲秋》(以下简称《阿小悲秋》)写于1944年9月,1960年代初,张爱玲应聂华苓之邀,把《阿小悲秋》翻译成英文,收入台北THE HERITAGE PRESS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EIGHT STORIES BY CHINESE WOMEN一书中。
张爱玲在她当时身处美国的特定语境中,改变整个故事的叙述基调和价值取向,也改变了阿小的婚姻状态,以符合美国东方主义的殖民话语。
这个译本对于理解1960年代的张爱玲生存状态颇有帮助,也某种意义上凸显了原作的不很强烈却明确存在的消解殖民话语的特征,但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不大。
《阿小悲秋》的象征性意旨是:通过一个处于现代性进程中的上海洋场世界却来自宗法乡村的下层娘姨丁阿小的琐事、感受、体验、品性及其与主人、丈夫、儿子、同伴关系的细致叙写,消解殖民话语、宗法伦理的权威,也展示在沉重的现代都市生活压力下女性生存的卑微与琐屑,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
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
扩展资料
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详细记叙了女佣丁阿小一天的生活琐事,包括早上挤电车,爬楼上公寓,给主人做早餐与晚餐,买菜,洗衣,熨衣服,铺床,跟几个朋友拉家常,与丈夫见面,接不同女人的电话并帮主人搪塞,照顾孩子,冒雨回家,夜宿公寓、听楼上夫妻吵架等等。
小说就这样拉拉杂杂下来,间或有些关于阿小心绪的淡淡描写,也穿插记录了她的主人周旋于不同女人之间的糜烂日子。总之,小说缺乏连贯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读起来甚至很乏味,但细细一品,别有况味。
拿《阿小悲秋》来说,阿小是给外国人做家务的女佣。外国人是殖民者、上等人了。我们有机会透过她的不卑不亢的眼光,看到了另外一种光鲜生活状态背后的败絮。难怪有人解读说,这部小说实现了对殖民话语及其高贵性的解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桂花蒸阿小悲秋
这些男人的共同点哦
桂花糕也蒸不6小悲秋倒似看出悲6
分为好几部分,如教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每部分题目不一,大约在交论文前一个月,他们会给你寄一本书,当然题目并不一定必须从这里面选。题目太多,不方便一一输入,转发几个相关题目吧~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5、悲剧理论研究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喜剧性研究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14、审美时尚研究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17、美的民族性研究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二)、文学理论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2、文艺政策研究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4、文学语言研究5、文学风格研究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艺术灵感研究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2、古希腊戏剧研究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影响研究4、但丁研究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8、弥尔顿诗歌研究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10、歌德研究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2、拜伦研究13、雨果研究14、普希金研究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6、《红与黑》研究17、《人间喜剧》研究18、狄更斯研究19、果理研究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21、易卜生研究22、托尔斯泰研究23、海明威研究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5、卡夫卡研究26、圣经文学研究27、《沙慕达罗》研究28、《一千零一夜》研究29、《源氏物语》研究30、泰戈尔研究31、川端康成研究32、大江健三郎研究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2、《论语》句法研究3、《孟子》中的“之”字4、《孟子》中的“其”字5、《左传》被动句研究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9、“被”字的词义演变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12、《苟子》副词研究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14、《战国策》中的“是”字15、《国语》中的判断句16、《国语》中的被动句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五、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题目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0、宗玉赋试论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5、论蔡邕的碑体文16、曹植诗风的衍变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23、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29、论《子夜歌》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2、王维诗中的禅趣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37、岑参边塞诗初探38、论李白的梦诗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5、苏轼黄州诗试论46、论陆游的爱国诗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2、论诚斋体53、宋末逸民诗初探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59、《水浒传》的忠义观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61、猪八戒形象分析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69、宋江形象分析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74、论《西游记》的谐趣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81、《长生殿》的爱情观82、狐鬼花妖尽世情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85、论林黛玉86、论桐城义法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94、江西诗派宗杜论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100、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桂花蒸 阿小悲秋》里描写女佣阿小在上海的三等电车上,“被挤得站立不牢,脸贴着一高个子人的蓝布衣衫,那深蓝布以为肮脏到极点,有一种奇异的柔软,简直没有布的劲道,从那蓝布的深处一篷一篷慢慢发出它内在的热气
《桂花蒸 阿小悲秋》(以下简称《阿小悲秋》)写于1944年9月,1960年代初,张爱玲应聂华苓之邀,把《阿小悲秋》翻译成英文,收入台北THE HERITAGE PRESS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EIGHT STORIES BY CHINESE WOMEN一书中。
张爱玲在她当时身处美国的特定语境中,改变整个故事的叙述基调和价值取向,也改变了阿小的婚姻状态,以符合美国东方主义的殖民话语。
这个译本对于理解1960年代的张爱玲生存状态颇有帮助,也某种意义上凸显了原作的不很强烈却明确存在的消解殖民话语的特征,但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不大。
《阿小悲秋》的象征性意旨是:通过一个处于现代性进程中的上海洋场世界却来自宗法乡村的下层娘姨丁阿小的琐事、感受、体验、品性及其与主人、丈夫、儿子、同伴关系的细致叙写,消解殖民话语、宗法伦理的权威,也展示在沉重的现代都市生活压力下女性生存的卑微与琐屑,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
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
扩展资料
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详细记叙了女佣丁阿小一天的生活琐事,包括早上挤电车,爬楼上公寓,给主人做早餐与晚餐,买菜,洗衣,熨衣服,铺床,跟几个朋友拉家常,与丈夫见面,接不同女人的电话并帮主人搪塞,照顾孩子,冒雨回家,夜宿公寓、听楼上夫妻吵架等等。
小说就这样拉拉杂杂下来,间或有些关于阿小心绪的淡淡描写,也穿插记录了她的主人周旋于不同女人之间的糜烂日子。总之,小说缺乏连贯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读起来甚至很乏味,但细细一品,别有况味。
拿《阿小悲秋》来说,阿小是给外国人做家务的女佣。外国人是殖民者、上等人了。我们有机会透过她的不卑不亢的眼光,看到了另外一种光鲜生活状态背后的败絮。难怪有人解读说,这部小说实现了对殖民话语及其高贵性的解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桂花蒸阿小悲秋
张爱玲与杜拉斯爱情观的比较.
下面是我毕业论文答辩的要点,当时为了论文看了她所有的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论述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下面是我对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1. 善于营造氛围,凸现荒凉意识。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而在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成为一个显著的主题。荒凉意识是我论文的论述主题。在论文中,我从六个方面来论述:(1)小说荒凉意识成因。(2)张爱玲对荒凉的执着。(3)人物命运的荒凉。(4)情节反差的荒凉。(5)意象描写中的荒凉。(6)荒凉意识的延伸。论文从不同角度的荒凉出发,积点成面,构成荒凉意识的集合体。张爱玲总是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她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的特色。越是这样,越是很自然地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她的作品中,氛围营造给人的感觉是信手拈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找不到刻意为之的痕迹。在她自然的氛围营造中,荒凉意识也是不经意地。只要读者把自己带入作品的氛围中,就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那种荒凉感,不仅荒凉,而且无可拒绝。张爱玲给荒凉注入了灵魂,情到浓时,读者可能无处找寻荒凉的由来,却深感荒凉的冲击。2. 意象丰富、典型,注入作者风格。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捕捉,精当的描写,是张爱玲作品突出的一个方面。张爱玲的小说意象描写有房屋、家具、服饰等的描写,丰富繁杂。她的视觉想象,有时可以达到华丽的程度。意象也涉及镜子、月亮之类,洁净典型。意象丰富使她的作品饱满、形象。典型意象又使作品富有个性。在张爱玲的意象描写中,我觉得最典型的是月亮。月亮这个意象的运用贯穿作者的整个创作。张爱玲善于运用丰富意象,却也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的阴晴圆缺,对烘托气氛有画龙点睛的妙处,这大概是月亮受到她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意象的选取是作者风格的一种体现,在意象的塑造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我们从中可以洞察作者的风格,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 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在心理刻画中,张爱玲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心理。张爱玲的作品喜欢描写女性,同时身为传奇女子,有着特殊的经历,对女性的刻画自然入木三分。她善于从女性的细腻心理去把握作品中的女人,暴露她们人性的阴暗面和内心的痛苦。《心经》中小寒深爱自己的父亲,到后来觉得愧对母亲却无法自我解脱。她的好朋友绫卿又和自己的父亲走在了一起。小寒陷入微妙而痛苦的心境。在临近文章结尾,小寒与母亲的对话使小寒内心处于温暖和荒凉交织的挣扎中。文章对小寒的心理刻画,不是直接描述,而是在人物举动、对话,背景的转换中显现。在小寒送绫卿回家的场景中还重点突出了昏暗的楼梯,这种光线的转换,也是对心理活动的一种侧面折射。张爱玲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成功地刻画出小寒的心理世界。4. 注重语言审美性,善用修辞成就华美语句。张爱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音节组合和句式搭配上,注重与文学形象的一致,体现出汉语言文学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如《金锁记》中,作者常常传神形象地运用象声词以增加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人物仿佛就在眼前,不见其人,却能如闻其声。她的作品中多有华美的语句,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把生命比作爬满蚤子的华美的袍,想象奇特,语出惊人。5.中西文化交汇。张爱玲既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她的有些小说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红玫瑰和白玫瑰》中,主人公振保作为一个中西和壁的典型,他的身上既有西方人的那种进取心和求实精神,也有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虽然他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英雄,能吃苦,有责任感,能够凭自己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宁肯放弃自己深爱的王娇蕊,娶了他一个不爱的妻子。为了维持一个体面的家庭的外壳,他宁愿自己饱受情感与性欲的双重折磨。由于振保身上兼有中西文化的精华,而这些精华又以各自的形式存在着,彼此交缠、互不相让,将原本正常的他变了形,从一个传统的优秀青年差不多变成了为社会所唾弃的异类。小说显示出中西方文化交汇对人的思想、行为冲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般不会提特别难的问题来为难你的,基本是你论文你出现的问题的观点的延伸,还有就是对你论文格式的不规范的地方的纠正,答辩的时候不要太紧张,基本都能从容回答出来的
《桂花蒸 阿小悲秋》里描写女佣阿小在上海的三等电车上,“被挤得站立不牢,脸贴着一高个子人的蓝布衣衫,那深蓝布以为肮脏到极点,有一种奇异的柔软,简直没有布的劲道,从那蓝布的深处一篷一篷慢慢发出它内在的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