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小学科学学科实践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科学学科实践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科学学科实践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实施实验教学的措施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实施实验教学的措施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每个人从小就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并且会受到生活的影响,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的教育课程,小学科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此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与科学意识,而这也是基于实验实践的科目。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逐渐了解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积极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将着重探究实验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小学教学;实验教学;科学教学;

科学是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小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方面,作为一门重在探索自然与科学现象的学科,科学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实践操作的过程。作为小学科学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始终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一门主要探索自然与科学现象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科学认识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的学习需要重视探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好好体会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的本质,进行科学探索。而科学实验则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有效发现科学客体的理解受到实验客体的影响,并在实验中学生与科学客体之间交换信息,从而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以及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在科学素养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小学生处于基础阶段,其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限,学生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方法培训。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促进学生对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解,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三)有利于小学科学教育目标的整合

小学科学的教育目标在于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情感,帮助其树立价值观,以及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尽管每个目标都是独立的,但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将其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良好的科学实验可以使学生体验精确性,在合作中加强沟通,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发展,科学知识得到积累。

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

由于小学科学不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学科,仅是一门辅助课程,加上实验课是比较不开放的,因而学生仅将科学实验视为兴趣活动,学生对小学科学学科的认识,尤其是对实验教学的想法,停留在兴趣乐趣的认知上。学生没有意识到科学实验是探究自然的有效手段,学生尽管对实验的兴趣很高,但是过于自由和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此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不高。多数实验操作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也是活动设计的主要形式,但有些学生在讨论实验时持有观望态度,或者只关心自己的实验操作,而忽略了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这影响了实验过程的发展。

(二)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待加强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学生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更加全面地理解。但由于小学生处于探究世界的初始阶段,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全面,加上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限,学生很难能够在实验教学操作过程中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实验步骤,甚至部分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逐步示范和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集体意识,但如果教师忽视了集体的想法,就很容易让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进而影响到学生实验的热情,使得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重视科学结论,轻视实验过程

对于大部分学科来说,都能认识到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加重要,而对于小学科学来说,有时候结果可能会比过程更加重要,尤其是在科学实验中,实验结果往往会受到科学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的影响,会导致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与教科书的结果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些方面。

例如,在自动笔芯的导电实验中,一些较为厚重的自动笔芯的导电现象会非常明显,而一些比较薄的自动笔芯会受到电阻的影响,不易导电。在简单的实验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现象,就需要教师进行实验引导。但是,面对这些相对容易解释的现象,部分教师认为结论是正确的,就没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实验一知半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科学实验的目的

众所周知,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而且科学实验也是经过前人的无数次实验才形成科学规划步骤的,所以科学实验不能随意进行,需要严格按照基本操作与步骤合理完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在正确实验过程的引导下,更加容易发现科学实验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及时发现科学实验中的规律,并能够有效掌握规律。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规划教学内容,特别是实验教学内容时,需要了解在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知识与教学规划,根据教学规划与实验目标,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地制订实验方案,做好科学预测,保障实验结果在预测范围内。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空气的实验,利用塑料针筒向装满水的塑料杯中注入空气,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验能明显发现水中存在很多气泡,说明了水中是存在空气的,而且在教师的实验教学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并观察实验,进一步发现科学实验的原理与规律,增强学生对实验探究和实验操作的兴趣。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科学知识,对科学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探索,同时,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最为有效的动力。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自由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产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科学课程开始时,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生动、有趣、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而良好的情境创设在于能够有效结合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简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灵活选择,使用和研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做好实验指导,规范实验步骤

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有必要放弃以成绩试论教学质量成败的教学理念,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增加实验成绩的比例,通过实验操作和考试结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做好指导示范,规范学生的实验步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操作是学生实验学习的基础,学生必然会在实验中加以模仿,因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按照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与流程进行科学实验,并保证实验操作与现象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观察思考。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够为学生在已经学习和尚未学习的知识之间搭建一座良好的桥梁,进行良好地实践,让学生加以观察和探索,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实践操作,并加以创新。

此外,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后,还要做好课后评价,以便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得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改善,调整教学办法,优化教学模式。对此,可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以便学生在课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其在充分交流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让学生从课堂进入到生活。教师还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然中蕴含着无限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会认真思考、探索身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探究的无尽兴趣,无数科学家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让其掌握科学知识的良好渠道,教师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掌握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进而根据学生优化教学办法。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规划与方案设计工作,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良好习惯。

五、参考文献

[1]颜红艳.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途径探讨[J].中华少年,2019(8):28.

[2]朱进杰.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科普童话,2019(2):14.

[3]刘达军.新课改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2):11.

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因为很多科学教师被传统的教学理念所响,在教学之中通常都只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也非常容易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教学情境,进而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科学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从小就能够接受专业的科学教学,并能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但是,因为条件等多种方面的限制,有些小学科学课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验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所以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学的启蒙课,就应该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时候满足启蒙的特征,并且也要满足学生的特征,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也可以在兴趣的引导下实现教学目的,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主要就是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较为落后的教学方式中已经产生的问题而提出的,是为了符合目前新课改的要求,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其内涵主要是指小学科学教师在遵守教学科学性与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投入较小的物力、人力等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系统的科学知识,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完成小学科学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科学教学的发展特点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效率最高的时期。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小学科学教师应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并且,要想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那么一定要把新课标作为基础,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和学习情况去开展更有效的教学。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理念正处在发展、改革的新时期,一定会针对新时期施展的教学活动提出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但是,不少小学科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教当作教学中的重点,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特点,还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创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科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把握好教学的难度,但目前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没有重视这一点。在教学之中,因为教师很难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进行创新,所以就会使得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更新时代发展上面有一定的偏差,这并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不完善

目前,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仍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教学之中,小学科学教师使用的模板、道具等都比较老旧,还需要补充一定的科学材料,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另外,教学评价不完善也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项主要问题,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只把考试结果当作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方式过于单一,也没有充分发挥出鼓励学生的作用。

三、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科目,通过课本能够发现,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很多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并且学生对和生活有关的知识也比较有兴趣的,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把学生的认知情况、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创设生活化的进行情境,让科学知识更加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天气》时,就可以用"燕子低飞,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等预示天气的谚语和在谚语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去创设进行情境。在讲解《溶解》一章时,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根据"把食盐放到水中,为什么会消失不见?下雪后为什么要在地上撒盐?夏天出汗后,衣服上为什么会出现白色花纹?"等和溶解有关的生活化问题去创设教学情境。生动、有效的生活化情境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爱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适当鼓励,增加学生的信心

每一名学生都希望被教师肯定,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中畏惧困难的心理,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善意、巧妙的方式去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让学生可以改正缺点,让他们的潜能在鼓励教学中得到最好的发挥。小学科学教师也应该使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豪感,对他们进行赏识教学,这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教学更好地开展。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对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说"大胆做吧,我相信你".先对学生进行肯定,再委婉地提出一些意见,最后再提出更高的目标,这样能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进而更好地学习。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坚持。另外,因为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都还不是很稳定,经常会由于一时的失败而失落,甚至还会自我否定,所以教师的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鼓励时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

(三)完善课程设计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就应该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使用科学的方式完善课程设计,并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指导,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沟通,能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进而让学生发现科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原理。在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也应该认识到演示的重要性,并在演示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得到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组织好科学实验教学纪律

科学是一门重视实验操作的实用型科目,实验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实验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因为学生的控制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弱,很容易导致实验教学课堂秩序差、教学混乱等,进而使得教学效率比较低。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组织好科学实验的教学纪律,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实验的规则,让学生可以知道在什么样的实验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进而逐渐强化学生的行为,增加学生的自觉性,保证课堂的教学纪律与制度,让教学可以顺利进行。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简单的电路》时,就能够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研究,因为这次的.实验是和电路有关的,并且实验设备和流程都应该要有严格的操作,因此在实验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证实验室的秩序。为了保证实验室的良好秩序,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自己制订一些制度,如禁止在实验室中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不能随意触摸实验室中的设备,不能带走实验室的任何设备等。这样,更有助于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组织好教学纪律,保证了实验的有序进行。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要想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教师不但要进行课前准备,课上引导,还应该要重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价。

比如,给学生布置种植植物的任务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本《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进行。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该家庭实验观察的结果,留出更多时间用于研讨交流环节。教师上课时将书本的照片换成学生自己上传的照片,这也可以作为上课的教学资源,当自己的照片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会有成就感和亲切感,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教师可以选择几位动手能力强、责任心强、热爱科学实验的学生当"小老师",及时帮助有疑问的同学,并对其他同学的实验进行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想争当"小老师",如此一来,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且能更深刻地理解实验操作。

在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进行评价交流之后,可以让课代表汇总出得到好评多的、点赞多的学生,设立适当奖励措施。比如,根据学生展示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过程,记录的好评以及点赞数,每月评选一次"小实验家".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酌情评选出"最佳努力奖""最佳创意奖"等单项奖,给学生更多机会,更有效地激励学生。

综上所述,在小学时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科学应用能力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是新时期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与目标,也是当代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社会、学校、家长、教师等都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并能够用科学的观念与精神对待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学型的人才是培养人才的趋势,也是展现国家竞争力的途径,不管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发展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参考文献

[1]王明礼.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学,2020(20):83-84.

[2]王桂平.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苑教学,2020(16):20-21.

科学幼小衔接策略的实践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小学科学实践论文

小学科学问题探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科学问题探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

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信息量极大、知识面极宽的基础性课程。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课本是以单元编排为特征的教材,系统性、针对性较强,那么如何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何提供网络资源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活课堂,使科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呢?

一、依据教学内容,丰富网站材料,营造学习环境

通常的专题站一般由“教材知识”、“拓展资源”、“讨论协作”和“评价检测”四个模块组成。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科“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教材为基础线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网站建设中突出内容的丰富性和有序性,以达到资源、平台、工具的优化合理组合。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搭建自主互动学习的平台。

1、选择材料,丰富内容,创设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使科学教材信息与学生之间产生作用,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提供的教材信息更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针对性地寻找选择丰富网站内容的资源。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在网站中除了提供动植物繁殖后代过程性资料之外还针对学生平时能接近菊花培植的特点,单独增加了繁殖后代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并指导其实践操作。同时,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的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者在网站中增加了一位医生的介说并配上图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有兴趣又比较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我是怎样出生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应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优化结构,丰富内容,营造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如果将搜集到的信息和科学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堆砌在文本上,自主学习时随时点击,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比较乱,其认知过程就缺少一个有序的进程。那么,就会影响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者认为必须对其内容依据问题进行排序,突出资源的主题性、序列性。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教者设计了“导读台”提供学习问题序列,以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制作成导航图,指点学生阅读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在整体浏览中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在部分品读中围绕重点问题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中围绕解答问题阅读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围绕解决问题处理信息提高发展。

二、依据学生需求,丰富网站形式,细化学习流程

科学教材编排单元性比较强,因而就为网络环境下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主题性明显的特点,教者如何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再根据教材特点,编排呈现网站形式非常重要。总体上其网站内容形式的呈现上可归纳为三种形式:学前浏览、学中导航和学后延伸。

1、学前浏览,拓展概念,激发兴趣。

科学课导入新课时,由于学生学前概念比较肤浅,对新的学习内容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好奇心,因此,教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整体学前浏览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已有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教者提供了的主题的内容,以丰富的地球信息与呈现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再让学生提出更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问题,为本单元或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中导航,提供信息,培养能力。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形态,适当提供有助于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探索学习信息,解答学习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中心问题,这实际上为本单元的教学建构了一个知识体系,形成了知识网络,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引路。

3、学后延伸,丰富概念,陶冶情操。

学生通过学前浏览和学中导航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其知识更加丰富、兴趣更加浓厚,但脑海中所产生的问题可能也更多,这就更需教者在此时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去搜寻,以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探索未来的精神。例如《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学习后,教者认为,可依据学生的所提出的问题再次提供一些网站信息让学生再去浏览学习,也可编排一些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永远做学习的主人,研究的主人。

三、依据学科特点,丰富网站途径,优化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着问题设置、资源提供、内容设计、任务提出以及组织协调等学习导航的工作,而学生作为探究者,则进行着明确任务、围绕问题、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等实践的任务。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途径与方法。教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别于常规性的课堂,特别是科学课也有别于其它学科。因而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将网络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归纳为“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及“主题探究”教学方式两种。

1、问题探究,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根据科学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教材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实验活动,那么这样的课型就可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折形状》一课的教学,教者在网站中提供了关于形状方面的模型、建筑以动植物的外形等,让学生点击浏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各种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后组织讨论,再次点击进入网络,说一说,网络中的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中心,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而教师则是课前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捕捉动态信息,调控教学进程。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探究的成果。

2、主题探究,拓展知识,增强意识。

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而只要进行主题式学习与讨论,就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者建议这一类型的课堂教学可选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中《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一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矿物资源对人类有何作用,你对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有何思考,并出示开采、提炼、运用的相关图片,确定本节的学习主题是:矿物资源日益减少,人类怎么办?围绕这一主题组织的探究活动。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前还可以上学生对资源开发与保护,新能源研发等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课后进一步打开网站,搜集相关信息。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而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尝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个人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它的地位显然已经越发重要了。小学科学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与其他分科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篇1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 【摘 要】科学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跟老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给人以全新的体验。以往的自然科学教学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今天的小学科学课堂,应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走近生活激发兴趣、贴近生活理解材料和结合生活实践操作,并在回归生活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小学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 科学课堂 回归生活 作为小学以往这门课的教学,是在教自然科学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科学知识的学习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新的科学课程加入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更多的让学生回归生活,亲近自然,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内容,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感知知识的乐趣和无穷的奥妙。因此,科学课堂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理念,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 经验 和他们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生活情境,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在这里对这个问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也作了些思考。 一、走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前苏联 教育 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情境的新课引入能使学生头脑清醒,兴趣盎然。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从兴趣中产生,它可以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求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讲述应用性科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如,在教学《热传导》一课中,有老师提出:“有一个婴儿肚子饿了,哇、哇地哭着,老奶奶想冲一杯牛奶来喂小宝宝,但牛奶太热不能马上喂;你们能不能帮老奶奶想一个好办法,让小宝宝快一点喝到这杯牛奶啊?”生活中学生也有泡过牛奶、咖啡的经历,情境的感染下同学们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前来献谋献策:“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牛奶快一点溶解,快一点冷却。” “倒放在大不锈钢盘子中,吹风扇。” “用两个杯子把牛奶倒来倒去……”从生活情景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就会感到科学不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接近,对实验设计也就会感兴趣了。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材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要提高科学探究效率,有效选用探究材料是基础和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 儿童 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试验室的仪器却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 蛋糕 的泡沫盒等等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好材料。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除了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以外,更多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材料,例如塑料直尺、橡皮筋、纸张等,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并请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身边常见的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三、结合生活,让学生实践操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老师课前让学生准备4根木棍(两根a长、两根b长)。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小组活动,在活动前,首先让学生明确,长方形周长就是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然后让学生活动,学生们个个动脑动手,拼拼摆摆,结果推出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 方法 。第一种,形象直观,即长+宽+长+宽;第二种概括直观,即长×2+宽×2;第三种变感性为理性(长+宽)×2。学生兴趣浓厚,在自己动手摆弄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同时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自主的活动空间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操作活动之后,学生对类似几何图形的特征、计算的理解更加透彻,在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时,也显得有条有理,灵活多变。 四、回归生活,让科学知识拓展延伸 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应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发展积极的情感,学习必要的技能。生活需要通过行动去感知和探究,没有多感官的参与,没有学生深入的探究,就无法真正感受生活。如在超市购物一例,就要明白:如何购物,熟悉购物的流程,超市环境的创设给人审美的愉悦,商品的分类摆放,到处出现的文字和数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如何合理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不盲目消费;体验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等等。我们可以给幼儿学生提出任务,在超市中购物,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宏云. 浅谈小学科学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践的研究. [3]汪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点滴体会. 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篇2 浅谈小学科学学习材料的有效制作 摘要:材料运用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自制学具,不仅保证了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而且升华了科学探究的理论素养。充分利用身边资源,根据材料的适用性、直观性、廉价性、简易性等特点,自制科学学具,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丰富科学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科学素养,还将课堂还原本色,彰显生本理念,凸显生命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材料;有效制作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哦!原来是这样 !”“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的构架,难以完成科学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小学科学又多以实验为主,因此材料被认为是小学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关键。 一、巧用生活材料、有效自制学具的策略 1.以适用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自制学具首先要适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要从科学课程和学习需要的实际出发。在三上《磁铁的两极》研究中,需要有一个支架放磁铁,如果用手拿不稳,学生自控力也不好;如果绑凳子上没有那么多木凳,吊在铁架台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以上考虑,利用一次性杯子,在中间挖个洞,可以在中间、两边同时挂,为了避免两极的磁力较大产生回形针滑动的现象,在磁铁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各绑一根橡皮筋,取材方便,廉价,且学具可重复使用。于学生,操作方便,结果喜人,没有因为是学具问题,使得实验数据有误差或是错误,且数据都较为理想。 2.以直观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使用学具是教学的辅助,要以直观性为特性,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自制学具要遵循直观性特性,要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如做拱桥时,利用西瓜皮搭建,效果明显,从生活材料中的一般现象,延伸到拱形的概念,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3.以廉价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自制学具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的材料,辅助学生科学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教”与“学”双边活动能顺利进行,所以必须考虑经济性,且很多时候,自制学具是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所需的经费也没有列入学校的专项资金中,购买材料时只能是制作者自掏腰包。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眼勤、手勤,时刻留意在生活和工作中身边那些自制学具所需的废旧材料,如矿泉水瓶、可乐瓶、酸奶盒、废报纸等及时收集整理。在制作学具时,可以不买的材料尽量不买,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少花钱、多办事。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废旧物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又能 变废为宝 ,可谓一举多得。如雪碧瓶可以用来做水火箭,大小不一的塑料水瓶可以用来建高塔等等。 4.以简易且具创造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学具要不断要有创意,可以说它是自制学具的灵魂,且考虑到小学阶段这个局限性,应以简易的学具为主,最好学生也可以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的课外拓展。三下《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中,用悬挂法来认识磁铁的指向性。对于三年级学生,用这样的细线绑、打结、挂,还要求平衡,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可以简易操作,实验效果又好,为此,制作了磁铁指向性研究悬挂器。改进后的学具使用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达到了让学生能简易操作,节省了时间,磁铁静止了,学生们统观了全班各组的实验结果,整齐划一,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直观地发现磁铁的南北指向性,此情此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学具制作所用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结构简单,外形美观,易于操作,实验效果好,并可反复使用。 二、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的思考 1.巧妙解决材料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 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解决了教学中很多材料不够,材料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教学材料有限,是制约小学科学课堂的因素之一,比较多的学校材料紧张,经常出现好几个人拼用一架学具,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技能操练时间,学生的科学技能练习的密度不够。学生若能从生活材料中取材,就能顺利的解决此类或者部分器材短缺问题。一些教学公司提供的教具,价格昂贵,并且常常出现在展示某个现象或是技能练习时,不能完全准确的表达某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经过改制的或自制的教学器具,经过从头到尾的剖析原理,剖析过程,在运用时,在教学讲解,示范,练习时,能够简炼明了的凸显教学内容。 2.源于生活的学具培养了学生的利用能力 部分学具从生活中来,拓展学生的信息,资源收集,巧制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利用各种教室以外的资源。做中学,生活中学一直是教学的真谛,特别是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室以后的世界才是真正孩子学习科学,利用科学的大舞台,大战场。利用生活材料,自制一些学具,才能更好的让孩子发现科学的奇妙,引导孩子去探索科学,走进科学。 3. 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丰富了课程资源 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方式与手段。通过师生共同自制学具的过程,实质是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自制学具主要是学生对器材的原理、结构要有科学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践来自制出比较实用的器材,同时在教师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方式下,通过平时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积极地进行器材的自制,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师运用更简练的语言,更开放的姿态驾驭课堂,做到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孩子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知识准备相匹配,与孩子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享受科学课堂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徐红波.材料―小学科学课堂的支架[J].学园,2010,10(4) [2]徐明荣.小学科学课材料管理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2 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篇3 试谈实验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实验课对小学科学的影响 提起中国教育,想到的就是“考试”,这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常见方式,通过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并不能全面涵盖学习能力,这样的测试形式过于单一。科考制度深入人心,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看来,拿到最高分孩子就是获得了成功,其实不然,在很多学科中分数只是数字而已。小学科学课程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和学习知识的方式,所以考试并不是最适合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将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向探索性的教学模式上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将“分数定天下”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标准的教学模式。实验课引进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1)实验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实验课注重过程,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通过完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3)实验课检测知识掌握能力,同时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4)实验课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实验课在科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实验课对于小学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各个学校都进行实验课学习,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实验课学习的效率低下 小学科学引进实验课后,学生的多数注意力被各式的实验仪器所吸引,老师在讲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根本不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的小错误不断出现,不能掌握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解决办法:老师先明确实验课在小学科学中的地位,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还有待加强,所以在考虑学生兴趣时,也需要对课程流程有良好把控,既不能完全将时间交给学生,还需要保证实验课的效果。在实验课程中,要抓住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将环节做细,让学生在环节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杠杆科学中,进行杠杆实验,老师首先明确支点、用力点以及阻力点之间的关系,介绍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现场示范挂钩码的方式,学生凭借观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挂,然后老师指出其中的不对之处,再对挂钩码的三种方式进行深化,让学生明白钩码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2.学生对实验课的创新能力差 在小学科学实验时,学生由于不了解实验课程,所以在上课时无法产生好奇心,在进行实验时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无法启发创新意识。解决办法:兴趣是第一发展力,实验课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前对下一堂实验课的内容进行预热,或布置相关实验性家庭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对结果产生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诱导,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在进行花、果实、种子的学习时,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寻身边的花、果实、种子各一种,并带到实验课堂上。首先对每个人带来的试验品进行点评,明确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准备容易混淆的PPT进行课堂展示,深化三者概念,然后向学生抛出疑问“身边的种子和果实还有哪些?”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花结构的观察。 3.实验课中团队意识不强 小学生的分组实验,由于对实验形式的不了解,导致有些学生害怕、羞于实验。即便是进行了分组还是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参与。解决办法:分组是实验的前提,为了避免学生不参与,可以组织团队讨论,并且每个组都需要针对实验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挑选学生进行陈述,锻炼平日不敢于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在团队的帮助下更加茁壮成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应该是肯定和鼓励态度。像是种子萌芽实验中,如果有小组种子没有定期萌芽,那老师首先要肯定小组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努力,并通过教案的方式,告诉他们哪些操作有缺陷,再鼓励他们重新进行种子萌芽实验,直到真正的种子萌芽。 三、 总结 实验课让小学科学课程更加多样化,注重操作能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团队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实验课程进行提高,这其中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通过注重课程细节、激发学生好奇心、肯定团队成果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实验成果,建立学习信心。实验课对小学科学来讲意义重大,老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特色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2. 小学科学论文600字 3. 小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4. 小学五年级科学论文800字范文 5.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6. 小学生科学论文600字范文

小学科学拓展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个人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它的地位显然已经越发重要了。小学科学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与其他分科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篇1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 【摘 要】科学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跟老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给人以全新的体验。以往的自然科学教学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今天的小学科学课堂,应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走近生活激发兴趣、贴近生活理解材料和结合生活实践操作,并在回归生活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小学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 科学课堂 回归生活 作为小学以往这门课的教学,是在教自然科学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科学知识的学习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新的科学课程加入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更多的让学生回归生活,亲近自然,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内容,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感知知识的乐趣和无穷的奥妙。因此,科学课堂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理念,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 经验 和他们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生活情境,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在这里对这个问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也作了些思考。 一、走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前苏联 教育 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情境的新课引入能使学生头脑清醒,兴趣盎然。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从兴趣中产生,它可以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求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讲述应用性科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如,在教学《热传导》一课中,有老师提出:“有一个婴儿肚子饿了,哇、哇地哭着,老奶奶想冲一杯牛奶来喂小宝宝,但牛奶太热不能马上喂;你们能不能帮老奶奶想一个好办法,让小宝宝快一点喝到这杯牛奶啊?”生活中学生也有泡过牛奶、咖啡的经历,情境的感染下同学们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前来献谋献策:“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牛奶快一点溶解,快一点冷却。” “倒放在大不锈钢盘子中,吹风扇。” “用两个杯子把牛奶倒来倒去……”从生活情景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就会感到科学不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接近,对实验设计也就会感兴趣了。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材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要提高科学探究效率,有效选用探究材料是基础和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 儿童 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试验室的仪器却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 蛋糕 的泡沫盒等等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好材料。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除了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以外,更多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材料,例如塑料直尺、橡皮筋、纸张等,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并请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身边常见的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三、结合生活,让学生实践操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老师课前让学生准备4根木棍(两根a长、两根b长)。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小组活动,在活动前,首先让学生明确,长方形周长就是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然后让学生活动,学生们个个动脑动手,拼拼摆摆,结果推出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 方法 。第一种,形象直观,即长+宽+长+宽;第二种概括直观,即长×2+宽×2;第三种变感性为理性(长+宽)×2。学生兴趣浓厚,在自己动手摆弄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同时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自主的活动空间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操作活动之后,学生对类似几何图形的特征、计算的理解更加透彻,在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时,也显得有条有理,灵活多变。 四、回归生活,让科学知识拓展延伸 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应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发展积极的情感,学习必要的技能。生活需要通过行动去感知和探究,没有多感官的参与,没有学生深入的探究,就无法真正感受生活。如在超市购物一例,就要明白:如何购物,熟悉购物的流程,超市环境的创设给人审美的愉悦,商品的分类摆放,到处出现的文字和数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如何合理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不盲目消费;体验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等等。我们可以给幼儿学生提出任务,在超市中购物,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宏云. 浅谈小学科学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践的研究. [3]汪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点滴体会. 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篇2 浅谈小学科学学习材料的有效制作 摘要:材料运用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自制学具,不仅保证了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而且升华了科学探究的理论素养。充分利用身边资源,根据材料的适用性、直观性、廉价性、简易性等特点,自制科学学具,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丰富科学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科学素养,还将课堂还原本色,彰显生本理念,凸显生命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材料;有效制作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哦!原来是这样 !”“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的构架,难以完成科学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小学科学又多以实验为主,因此材料被认为是小学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关键。 一、巧用生活材料、有效自制学具的策略 1.以适用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自制学具首先要适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要从科学课程和学习需要的实际出发。在三上《磁铁的两极》研究中,需要有一个支架放磁铁,如果用手拿不稳,学生自控力也不好;如果绑凳子上没有那么多木凳,吊在铁架台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以上考虑,利用一次性杯子,在中间挖个洞,可以在中间、两边同时挂,为了避免两极的磁力较大产生回形针滑动的现象,在磁铁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各绑一根橡皮筋,取材方便,廉价,且学具可重复使用。于学生,操作方便,结果喜人,没有因为是学具问题,使得实验数据有误差或是错误,且数据都较为理想。 2.以直观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使用学具是教学的辅助,要以直观性为特性,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自制学具要遵循直观性特性,要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如做拱桥时,利用西瓜皮搭建,效果明显,从生活材料中的一般现象,延伸到拱形的概念,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3.以廉价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自制学具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的材料,辅助学生科学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教”与“学”双边活动能顺利进行,所以必须考虑经济性,且很多时候,自制学具是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所需的经费也没有列入学校的专项资金中,购买材料时只能是制作者自掏腰包。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眼勤、手勤,时刻留意在生活和工作中身边那些自制学具所需的废旧材料,如矿泉水瓶、可乐瓶、酸奶盒、废报纸等及时收集整理。在制作学具时,可以不买的材料尽量不买,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少花钱、多办事。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废旧物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又能 变废为宝 ,可谓一举多得。如雪碧瓶可以用来做水火箭,大小不一的塑料水瓶可以用来建高塔等等。 4.以简易且具创造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学具要不断要有创意,可以说它是自制学具的灵魂,且考虑到小学阶段这个局限性,应以简易的学具为主,最好学生也可以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的课外拓展。三下《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中,用悬挂法来认识磁铁的指向性。对于三年级学生,用这样的细线绑、打结、挂,还要求平衡,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可以简易操作,实验效果又好,为此,制作了磁铁指向性研究悬挂器。改进后的学具使用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达到了让学生能简易操作,节省了时间,磁铁静止了,学生们统观了全班各组的实验结果,整齐划一,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直观地发现磁铁的南北指向性,此情此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学具制作所用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结构简单,外形美观,易于操作,实验效果好,并可反复使用。 二、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的思考 1.巧妙解决材料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 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解决了教学中很多材料不够,材料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教学材料有限,是制约小学科学课堂的因素之一,比较多的学校材料紧张,经常出现好几个人拼用一架学具,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技能操练时间,学生的科学技能练习的密度不够。学生若能从生活材料中取材,就能顺利的解决此类或者部分器材短缺问题。一些教学公司提供的教具,价格昂贵,并且常常出现在展示某个现象或是技能练习时,不能完全准确的表达某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经过改制的或自制的教学器具,经过从头到尾的剖析原理,剖析过程,在运用时,在教学讲解,示范,练习时,能够简炼明了的凸显教学内容。 2.源于生活的学具培养了学生的利用能力 部分学具从生活中来,拓展学生的信息,资源收集,巧制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利用各种教室以外的资源。做中学,生活中学一直是教学的真谛,特别是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室以后的世界才是真正孩子学习科学,利用科学的大舞台,大战场。利用生活材料,自制一些学具,才能更好的让孩子发现科学的奇妙,引导孩子去探索科学,走进科学。 3. 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丰富了课程资源 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方式与手段。通过师生共同自制学具的过程,实质是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自制学具主要是学生对器材的原理、结构要有科学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践来自制出比较实用的器材,同时在教师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方式下,通过平时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积极地进行器材的自制,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师运用更简练的语言,更开放的姿态驾驭课堂,做到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孩子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知识准备相匹配,与孩子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享受科学课堂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徐红波.材料―小学科学课堂的支架[J].学园,2010,10(4) [2]徐明荣.小学科学课材料管理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2 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篇3 试谈实验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实验课对小学科学的影响 提起中国教育,想到的就是“考试”,这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常见方式,通过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并不能全面涵盖学习能力,这样的测试形式过于单一。科考制度深入人心,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看来,拿到最高分孩子就是获得了成功,其实不然,在很多学科中分数只是数字而已。小学科学课程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和学习知识的方式,所以考试并不是最适合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将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向探索性的教学模式上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将“分数定天下”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标准的教学模式。实验课引进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1)实验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实验课注重过程,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通过完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3)实验课检测知识掌握能力,同时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4)实验课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实验课在科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实验课对于小学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各个学校都进行实验课学习,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实验课学习的效率低下 小学科学引进实验课后,学生的多数注意力被各式的实验仪器所吸引,老师在讲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根本不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的小错误不断出现,不能掌握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解决办法:老师先明确实验课在小学科学中的地位,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还有待加强,所以在考虑学生兴趣时,也需要对课程流程有良好把控,既不能完全将时间交给学生,还需要保证实验课的效果。在实验课程中,要抓住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将环节做细,让学生在环节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杠杆科学中,进行杠杆实验,老师首先明确支点、用力点以及阻力点之间的关系,介绍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现场示范挂钩码的方式,学生凭借观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挂,然后老师指出其中的不对之处,再对挂钩码的三种方式进行深化,让学生明白钩码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2.学生对实验课的创新能力差 在小学科学实验时,学生由于不了解实验课程,所以在上课时无法产生好奇心,在进行实验时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无法启发创新意识。解决办法:兴趣是第一发展力,实验课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前对下一堂实验课的内容进行预热,或布置相关实验性家庭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对结果产生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诱导,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在进行花、果实、种子的学习时,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寻身边的花、果实、种子各一种,并带到实验课堂上。首先对每个人带来的试验品进行点评,明确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准备容易混淆的PPT进行课堂展示,深化三者概念,然后向学生抛出疑问“身边的种子和果实还有哪些?”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花结构的观察。 3.实验课中团队意识不强 小学生的分组实验,由于对实验形式的不了解,导致有些学生害怕、羞于实验。即便是进行了分组还是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参与。解决办法:分组是实验的前提,为了避免学生不参与,可以组织团队讨论,并且每个组都需要针对实验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挑选学生进行陈述,锻炼平日不敢于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在团队的帮助下更加茁壮成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应该是肯定和鼓励态度。像是种子萌芽实验中,如果有小组种子没有定期萌芽,那老师首先要肯定小组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努力,并通过教案的方式,告诉他们哪些操作有缺陷,再鼓励他们重新进行种子萌芽实验,直到真正的种子萌芽。 三、 总结 实验课让小学科学课程更加多样化,注重操作能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团队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实验课程进行提高,这其中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通过注重课程细节、激发学生好奇心、肯定团队成果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实验成果,建立学习信心。实验课对小学科学来讲意义重大,老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特色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2. 小学科学论文600字 3. 小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4. 小学五年级科学论文800字范文 5.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6. 小学生科学论文600字范文

小学科学问题探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科学问题探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

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信息量极大、知识面极宽的基础性课程。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课本是以单元编排为特征的教材,系统性、针对性较强,那么如何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何提供网络资源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活课堂,使科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呢?

一、依据教学内容,丰富网站材料,营造学习环境

通常的专题站一般由“教材知识”、“拓展资源”、“讨论协作”和“评价检测”四个模块组成。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科“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教材为基础线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网站建设中突出内容的丰富性和有序性,以达到资源、平台、工具的优化合理组合。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搭建自主互动学习的平台。

1、选择材料,丰富内容,创设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使科学教材信息与学生之间产生作用,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提供的教材信息更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针对性地寻找选择丰富网站内容的资源。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在网站中除了提供动植物繁殖后代过程性资料之外还针对学生平时能接近菊花培植的特点,单独增加了繁殖后代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并指导其实践操作。同时,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的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者在网站中增加了一位医生的介说并配上图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有兴趣又比较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我是怎样出生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应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优化结构,丰富内容,营造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如果将搜集到的信息和科学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堆砌在文本上,自主学习时随时点击,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比较乱,其认知过程就缺少一个有序的进程。那么,就会影响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者认为必须对其内容依据问题进行排序,突出资源的主题性、序列性。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教者设计了“导读台”提供学习问题序列,以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制作成导航图,指点学生阅读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在整体浏览中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在部分品读中围绕重点问题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中围绕解答问题阅读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围绕解决问题处理信息提高发展。

二、依据学生需求,丰富网站形式,细化学习流程

科学教材编排单元性比较强,因而就为网络环境下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主题性明显的特点,教者如何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再根据教材特点,编排呈现网站形式非常重要。总体上其网站内容形式的呈现上可归纳为三种形式:学前浏览、学中导航和学后延伸。

1、学前浏览,拓展概念,激发兴趣。

科学课导入新课时,由于学生学前概念比较肤浅,对新的学习内容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好奇心,因此,教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整体学前浏览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已有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教者提供了的主题的内容,以丰富的地球信息与呈现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再让学生提出更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问题,为本单元或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中导航,提供信息,培养能力。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形态,适当提供有助于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探索学习信息,解答学习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中心问题,这实际上为本单元的教学建构了一个知识体系,形成了知识网络,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引路。

3、学后延伸,丰富概念,陶冶情操。

学生通过学前浏览和学中导航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其知识更加丰富、兴趣更加浓厚,但脑海中所产生的问题可能也更多,这就更需教者在此时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去搜寻,以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探索未来的精神。例如《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学习后,教者认为,可依据学生的所提出的问题再次提供一些网站信息让学生再去浏览学习,也可编排一些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永远做学习的主人,研究的主人。

三、依据学科特点,丰富网站途径,优化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着问题设置、资源提供、内容设计、任务提出以及组织协调等学习导航的工作,而学生作为探究者,则进行着明确任务、围绕问题、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等实践的任务。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途径与方法。教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别于常规性的课堂,特别是科学课也有别于其它学科。因而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将网络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归纳为“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及“主题探究”教学方式两种。

1、问题探究,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根据科学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教材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实验活动,那么这样的课型就可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折形状》一课的教学,教者在网站中提供了关于形状方面的模型、建筑以动植物的外形等,让学生点击浏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各种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后组织讨论,再次点击进入网络,说一说,网络中的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中心,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而教师则是课前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捕捉动态信息,调控教学进程。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探究的成果。

2、主题探究,拓展知识,增强意识。

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而只要进行主题式学习与讨论,就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者建议这一类型的课堂教学可选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中《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一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矿物资源对人类有何作用,你对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有何思考,并出示开采、提炼、运用的相关图片,确定本节的学习主题是:矿物资源日益减少,人类怎么办?围绕这一主题组织的探究活动。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前还可以上学生对资源开发与保护,新能源研发等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课后进一步打开网站,搜集相关信息。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而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尝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效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1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新的课堂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科学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支持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师 课堂角色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上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课堂角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在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新的课堂角色呢? 一、小学科学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教师与学生都充满激情,教师教的态度和学生学的态度端正明确,能够使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井然有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为着同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探讨,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享受精神的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来营造这样的氛围呢?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不时地带给学生轻松和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思维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环境也就是科学实验室进行积极的布置,富有科学气息的环境氛围也可以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增色不少。相信,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二、小学科学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科学课程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讲解,学生只需听,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即可。然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已经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单一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生科学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标中对三维具体目标的分析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成长的经历、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等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主体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教, 学生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课程是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开始,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特别是当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未知者的位置时,教师必须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都是发现者、探究者, 师生更应共同协作,广泛地利用课程资源,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小学科学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应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只需简单地提出需要探究问题,指出探究的方向,却不提供具体的步骤和过程,更不会自问自答,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五、小学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获取广泛的课程资源, 而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周边环境特点,重点收集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从中找出有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重组,从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应善于开发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并掌握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多媒体课程资源包括网络、图片、视频等等,还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一起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多媒体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发展科学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扮演的课堂角色是复杂多样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扮演一种课堂角色,往往是几种角色同时扮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也是我们探讨小学科学教师课堂角色的根本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扮演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敏,周建国.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理想角色扮演[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2]郭爱鸽,刘水河.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谈新课改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 [3]张继伟.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扮演小议[J].新课程学习,2014,(7). [4]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5]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06.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2 浅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当下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自己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基础资源短缺、教育发展理念滞后、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观念及课程体系的局限,使我国的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是: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难以胜任;教师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这些就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只有对这些存在的现状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①科学教育观念薄弱。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②科学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③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④教育科研及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较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所面临的科学素养问题是比较严峻的,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教师都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把教学单纯地当作知识来传授,这种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的体现。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当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形成科学态度意识和科学精神品质。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2.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应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精深,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博,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让自己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加强各种科学能力培养。科学能力一般指的是进行科学探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提高科学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思想上创新,在教学中创新,在科研中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自身的科学能力才能够提高。 4.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应当首先重视起来,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应当重视起来,给予足够的支持。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3. 浅析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4.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5.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

一、当前小学科学论文,大家最关注什么1.从关注的内容看,分为六大类: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其中:课堂教学22篇(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11、教学评价2、环境创设 2 、课型研究1 );课外活动2篇(自编1、教材延伸1);学生学习与评价 8 (后进生1、学习方法1、价值观1、证据意识2、观察能力1、质疑能力1、前概念1、评价1);教师专业发展2篇(兼职教师学习1、学习途径1);课程资源1;教材3(德育渗透、概念、学科整合)。课堂教学研究最为集中,特别是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究有11篇(交流、教学意外各2、记录、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现象、纪律、教师指导各1;教学环节或全过程2)。课堂教学研究对老师来说最为熟悉也最能写出文章来。对教学的“有效性”探讨是焦点,在题目中出现“有效“两个字的就有7篇,占。 2.从论文的形式看,分为理论探讨型、实证研究型、经验总结型三大类。(1)理论探讨型主要从思辨的角度对某一现象或教学概念进行理性探讨,可以包括什么是该教学现象(概念)?为什么会产生这一教学现象(概念)?这一教学现象(概念)的类型、价值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对教师来说,按照为什么研究?它是什么(内涵与外延)?我们该怎么做?的思路撰写教学论文,尤其应深入思考前两个问题。40篇文章中,一等奖《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非逻辑性对答剖析》属于该类型。(2)实证研究型论文是指研究者通过观察、访谈、调查或实验基础上写就的研究报告,具体包括调查报告、教学诊断和实验报告三类。教学调查报告如:《建立科学探究差异研究共同体,改善后三分之一孩子的认知结构》;《蜡烛燃烧的条件—— 关注小学生对“燃烧概念”的相异构想》;《谈学生养蚕上簇率不高的成因及对策》教学诊断如:《基于课堂后测的评课范式》;《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课型探讨》;《小学生实验数据作假现象探因及教学策略》等;这40篇文章严格地说,没有实验报告。(3)经验总结型可分为:经验总结型的论文包括教学策略、实践反思、教学随笔、个案分析等形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自身的某些教学行为有成功感,以大量的例证说明事理。例如:《让“概念”为“探究”掌舵 ——对“科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科学课中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小学生家庭实验室项目实施问题与对策》、《小学科学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再实践与反思》;实践反思是指教师从各种教学实践中观察或体验到困惑,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刍议小学科学课的有效记录》;教学随笔的文章一般比较短小、观点鲜明、内容单一,往往根据某一具体事情引发出来的议论。(做个“无事生非”的老师);个案分析是指选择某一典型教学对象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其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教学对策。如:《在推测与验证的思维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也谈农村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当前,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的基本情况来看,涉及的研究主题范围比较广,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科学课堂教学的深化研究成为亮点。但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规律研究的兴趣仍显薄弱。论文的类型比较丰富,然而占主体的仍是经验总结类文章。 二、优秀教学论文的基本特点1.论文的选题针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热点问题,源于教学实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实。《小学生家庭实验室项目实施问题与对策》——课外活动,做到人无我有。《让科学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在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尝试》——德育渗透,人无我有;《建立科学探究差异研究共同体,改善后三分之一孩子的认知结构》——关注差生,做到人有我新。《《小学科学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再实践与反思》——学生评价,做到人新我实;2.论文的主要论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发,少有“正确的废话”。如《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非逻辑性对答剖析》;《让“概念”为“探究”掌舵 ——对“科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在推测与验证的思维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一文,如果能从个例的研究提升为一类,则能增加文章的分量,因为概括的水平越高,推广就越有价值。3、论文的例证新颖,引证有说服力,论证有深度,研究成果或教学对策能指导实践大多数优秀的论文具备这一点,特别是《基于后测的评课范式》值得大家一读。三、论文撰写的问题与建议:(一)选题与标题1.问题:(1)选题过大过宽,例如《科学教育需要均衡发展》,《农村科学教育之我见》;(2)选题追风,如《把握总舵 和谐构建科学课堂》。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可见选题是至关重要的。2.建议:角度要小而新,小题大做。很多老师为选题犯愁,建议从以下几个视角试试:从行动中选题: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经历;对教学改进的策略:基于前概念的教学;最烦恼的问题:农村小学科学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调控;最感兴趣的问题,获得成功的方法,你警觉的现象,震动你的新理念;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选题:例如材料设计、情境创设、评价研究从其他学科的研究选题中嫁接。翻阅年度获奖论文的标题,各门学科的论文,凡是能获奖的,都有某一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研究,如果这个领域其他学科研究成熟,而本学科还刚刚开始乃至空白,不凡就此研究展开。要定期查阅教学刊物,获得理论和实践的补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选没有自己的实践而东拼西凑的话题;不选自己不认同又不知所云的话题、不选题太平常而一说就完的题;不选自己似懂非懂的题、不选理论性太强的题。3.标题:第一,在内容上,标题应准确反映研究的主题与范围,《科学教育需要均衡发展——对新课程实施中兼职科学教师培训的一些思考》,这样的主标题显得很蹩脚。第二、在语言上,标题应注意准确、简洁、完整。《“与思维同行”:小学科学有效探究的原点追寻——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秀”的反思与纠正》这样的副标题有点画蛇添足;第三、在表达形式上,标题应注意新颖性、生动性。但不要弄巧成拙。如《让“概念”为“探究”掌舵 ——对“科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这样的主标题就显得生动而准确。(二)行文1.问题表征:(1)概念界定不清,与标题不符 (2)分类标准不统一,面面俱到(3)引用不严谨,实践性不够(4)提出问题不做归因分析,建议没有针对性(5)有文学化倾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撰写论文是予以矫正。写论文与一般文学文章不同,学术的严谨,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需要实证精神,不要简单用枚举思维,仅罗列教学现象而无分析和归因,文章就会显得随意、主观臆断。不要简单地引用某某人的话,要有参考文献,这样会使文章看上去有深度。建议养成“五常”习惯:常阅读、常收集资料、常反思、常整理与分析资料、常修改。

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因为很多科学教师被传统的教学理念所响,在教学之中通常都只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也非常容易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教学情境,进而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科学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从小就能够接受专业的科学教学,并能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但是,因为条件等多种方面的限制,有些小学科学课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验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所以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学的启蒙课,就应该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时候满足启蒙的特征,并且也要满足学生的特征,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也可以在兴趣的引导下实现教学目的,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主要就是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较为落后的教学方式中已经产生的问题而提出的,是为了符合目前新课改的要求,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其内涵主要是指小学科学教师在遵守教学科学性与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投入较小的物力、人力等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系统的科学知识,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完成小学科学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科学教学的发展特点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效率最高的时期。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小学科学教师应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并且,要想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那么一定要把新课标作为基础,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和学习情况去开展更有效的教学。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理念正处在发展、改革的新时期,一定会针对新时期施展的教学活动提出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但是,不少小学科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教当作教学中的重点,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特点,还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创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科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把握好教学的难度,但目前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没有重视这一点。在教学之中,因为教师很难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进行创新,所以就会使得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更新时代发展上面有一定的偏差,这并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不完善

目前,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仍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教学之中,小学科学教师使用的模板、道具等都比较老旧,还需要补充一定的科学材料,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另外,教学评价不完善也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项主要问题,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只把考试结果当作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方式过于单一,也没有充分发挥出鼓励学生的作用。

三、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科目,通过课本能够发现,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很多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并且学生对和生活有关的知识也比较有兴趣的,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把学生的认知情况、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创设生活化的进行情境,让科学知识更加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天气》时,就可以用"燕子低飞,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等预示天气的谚语和在谚语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去创设进行情境。在讲解《溶解》一章时,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根据"把食盐放到水中,为什么会消失不见?下雪后为什么要在地上撒盐?夏天出汗后,衣服上为什么会出现白色花纹?"等和溶解有关的生活化问题去创设教学情境。生动、有效的生活化情境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爱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适当鼓励,增加学生的信心

每一名学生都希望被教师肯定,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中畏惧困难的心理,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善意、巧妙的方式去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让学生可以改正缺点,让他们的潜能在鼓励教学中得到最好的发挥。小学科学教师也应该使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豪感,对他们进行赏识教学,这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教学更好地开展。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对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说"大胆做吧,我相信你".先对学生进行肯定,再委婉地提出一些意见,最后再提出更高的目标,这样能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进而更好地学习。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坚持。另外,因为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都还不是很稳定,经常会由于一时的失败而失落,甚至还会自我否定,所以教师的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鼓励时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

(三)完善课程设计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就应该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使用科学的方式完善课程设计,并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指导,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沟通,能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进而让学生发现科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原理。在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也应该认识到演示的重要性,并在演示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得到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组织好科学实验教学纪律

科学是一门重视实验操作的实用型科目,实验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实验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因为学生的控制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弱,很容易导致实验教学课堂秩序差、教学混乱等,进而使得教学效率比较低。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组织好科学实验的教学纪律,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实验的规则,让学生可以知道在什么样的实验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进而逐渐强化学生的行为,增加学生的自觉性,保证课堂的教学纪律与制度,让教学可以顺利进行。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简单的电路》时,就能够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研究,因为这次的.实验是和电路有关的,并且实验设备和流程都应该要有严格的操作,因此在实验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证实验室的秩序。为了保证实验室的良好秩序,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自己制订一些制度,如禁止在实验室中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不能随意触摸实验室中的设备,不能带走实验室的任何设备等。这样,更有助于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组织好教学纪律,保证了实验的有序进行。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要想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教师不但要进行课前准备,课上引导,还应该要重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价。

比如,给学生布置种植植物的任务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本《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进行。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该家庭实验观察的结果,留出更多时间用于研讨交流环节。教师上课时将书本的照片换成学生自己上传的照片,这也可以作为上课的教学资源,当自己的照片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会有成就感和亲切感,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教师可以选择几位动手能力强、责任心强、热爱科学实验的学生当"小老师",及时帮助有疑问的同学,并对其他同学的实验进行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想争当"小老师",如此一来,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且能更深刻地理解实验操作。

在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进行评价交流之后,可以让课代表汇总出得到好评多的、点赞多的学生,设立适当奖励措施。比如,根据学生展示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过程,记录的好评以及点赞数,每月评选一次"小实验家".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酌情评选出"最佳努力奖""最佳创意奖"等单项奖,给学生更多机会,更有效地激励学生。

综上所述,在小学时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科学应用能力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是新时期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与目标,也是当代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社会、学校、家长、教师等都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并能够用科学的观念与精神对待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学型的人才是培养人才的趋势,也是展现国家竞争力的途径,不管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发展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参考文献

[1]王明礼.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学,2020(20):83-84.

[2]王桂平.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苑教学,2020(16):20-21.

  • 索引序列
  • 小学科学学科实践策略研究论文
  • 科学幼小衔接策略的实践研究论文
  • 小学科学实践论文
  • 小学科学拓展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