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长江流域综合协调和管理机构针对目前尤为突出的饮用水安全及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发展碎片化、同质化等问题,建议借鉴欧洲莱茵河流域、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国家层面建立长江流域的综合协调机构。(二)建立长江水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将长江流域水资源作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和重要资产加以积极保护与严格管理,通过立法重点确立几项具体制度。(三)建立长江断面水质责任追究制度(四)强化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力度通过立法授予流域综合管理机构行使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权,使执法管理更加公平、公正;同时,建议引入一些强有力的处罚措施。长江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什么?一是区域行政分割与职能交叉导致流域统一管理无法实施。在水资源保护规划与水污染防治规划、水功能区划与水环境区划、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的监测体系与标准、数据共享等方面,缺少有效协调,甚至还存在着明显冲突。二是现有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单一有限,无法有效承担综合协调与监督管理职责。长江流域现有长江水利委员会和太湖流域管理局两个流域性管理机构,但由于这两个机构都是水利部派出事业单位,主要实行水利单项管理,职能单一,不能根据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进行综合管理,也无法承担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协调任务,对各地区的监督职能有限 法律依据:《长江保护法》第三十四条国家加强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长江流域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其他饮用水水源地名录。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务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论文(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并相应译成英文,关键词3~8个。(2)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3)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书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只附必要的,图表题目请译成英文;插图请用绘图纸绘制,线条要匀称,图中文字、符号要标注清楚,文中出现处画方框表示插图的位置;图版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5)文后参考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当页脚注表示;参考文献的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编排,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注;书写格式如下: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为M,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多责任人者至少列出前3名).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C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d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首页脚注),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以及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请附有关证明材料。(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阵》、《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凡不同意论文在上面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最好投。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人都会往经济地理投稿,所以投稿量很大,而且影响因子也高,是很多经管学院的一级期刊,所以难度大的。资源科学在影响力上要大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所以也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难投一些
本刊设有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栏目。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办于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于2009年改为月刊。刊物立足于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恢复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报道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现有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3种不同的载体形式。编辑部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作为文献信息交流平台,自建有相关科学文献数据库和专题信息网站,免费向读者提供服务。此外,编辑部还承接相关学科软课题研究项目、受理读者的信息咨询、接受本领域研究的文献捐赠进而充实相关科学文献的收藏,以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2008年影响因子为,另外,据“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300名排行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排87名。目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如下: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 、英国动物学记录(ZR) 等。同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内5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此外,中国国土资源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等都收录了本刊。
1、从地形、气候、水量和流域概况分析。2、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等。(上游:水能、森林、矿产;中下游:水资源、矿产资源。)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务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论文(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并相应译成英文,关键词3~8个。(2)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3)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书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只附必要的,图表题目请译成英文;插图请用绘图纸绘制,线条要匀称,图中文字、符号要标注清楚,文中出现处画方框表示插图的位置;图版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5)文后参考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当页脚注表示;参考文献的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编排,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注;书写格式如下: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为M,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多责任人者至少列出前3名).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C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d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首页脚注),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以及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请附有关证明材料。(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阵》、《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凡不同意论文在上面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
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课题研究 报告 范文 ,欢迎阅读。
大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1: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采风写生报告)
长途跋涉,绕开一座座山,宏村——千呼万唤始出来。
到达宏村,天色阴霾,伟岸的徽州群山,依偎在山下的小村,安静的,沉默的。层楼叠嶂,错落参差,高耸着的马头墙静静伫立,淳朴而美好。二十多天的写生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我开始期待接下来的异乡生活,迫切想深入了解这么美丽而婉约的古镇。
其实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为宏村,取宏广发达之意。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公顷,宏村始建于宏村建于南宁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 国画 里的乡村”。
驻足南湖,宏村一览无遗,展现在面前。由于宏村位于黄山西南麓,群山环绕,南湖一池碧水,波光粼粼,绿荷摇曳,鸭群戏水,倒影浮光,水天一色,再借着远峰近楼,都一起辉映在这一片色彩明艳的湖水中,犹如一幅幽深雅静、清新明丽的水墨画。
南湖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原来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像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湖面绿荷摇曳,鸭群戏水,另有一番景致。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清嘉庆甲戊年秋,吴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
漫步进入村子,途径羊肠小道,还有村中名唤月沼的池塘,老百姓也称月塘,就是所谓的“小牛肚”。宏村人认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月沼原址原有一天然水眼,一年四季地下水喷涌不息,于天然水眼处建池塘,以蓄“内阳水”,便可达到“锦绣蹁跹,峰倒池塘”之效。于是他们以“月盈则亏”之寓意,将池塘建成了半月形,故名月沼。在月沼的设计上,以四周群山为参照,远山近水互相假借,非常巧妙的以开阔水面营广场效果。虽然月沼四周并无太大的空地,但是并不感到空间的局促,又因为四周马头墙高低错落,与月沼和谐统一,使得这块水面门浮清波,云影婆娑,风生水起,如诗如画。
月沼是泉水和水圳的溶合,它将村中的泉眼和溪水混合使用,两股活水汇合后,池塘水便清澈流淌,常年不竭。而其应和了宏村人聚拢风水的意愿,活水长流,塘面如镜,水源景观与层楼叠院交相辉映;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聊天老人,浣纱少妇,戏耍顽童,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自此水流宏村曲折环绕中,疾徐有致,收放自如,月沼自然起到了一个调节的作用,这也是宏村人的智慧吧
月沼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嘻戏。实际上,月塘四围成了人们的共享空间,“风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发地聚会期间。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徽风柔波。这不正是一幅美丽的皖南民俗画图吗?所以有人称这是穿行在宏村的老屋内外,仰望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镂雕加工,漂亮的花纹、线脚,装饰繁复。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各种撑木构件被雕成各种非常生动的神仙人物、飞禽走兽、戏剧 故事 ,线条流畅,飘逸俊俏,令人眼花瞭乱,美不胜收,叹为观止。
承志堂,一个倍受游人称赞的古建筑,建于1855年前后,为清末盐商汪定贵住宅。砖木结构,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九个,七处楼层,大小60间,门60个,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全屋分外院、内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 麻将 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以及保镖房、女佣住室、慈厅、小书房等。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用出屋。前堂是回廊三间结构,分上下厅,雕梁画栋,天井四周为锡打水枧,上有南湖书院,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了六所私塾,称为“依湖六院”。清嘉庆年间(1814年),花了四年的时间,将六院合并重建为一所规模极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叫“南湖书院”。
书院是一座具有浓厚徽州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面积十余亩,外面与一湖碧水相邻,里面有玲珑的假山,场上有株百年圆柏松。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是先生讲学之场所;“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学子阅鉴四书五经;“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苑。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书院大厅巍峨壮观,门楼保存完好,原有“以文家塾”金色匾额,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大书法家梁同书93岁时所书。西侧有“望湖阁”,卷棚式屋顶,楼窗面临南湖,上挂“湖光山色”横匾一幅,登高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历史上这里也是官吏文人兴会讲学的场所,曾任清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时期驻英、日公使,代理国务汪大燮幼年曾经在这里读过书。
富丽堂皇的承志堂,精巧别致的平常民居,四季柔情的南湖月沼,宏村陪伴着历史已近千年,掩不住的数百年徽州商帮的鼎盛和儒雅,至今有如神韵悠长的乐音丝丝缕缕,依然在今天的羊栈岭下飘飘荡荡,轻轻回响。只是,昔人已去,水自东流,空留下一隅老屋让人们在日暮天光的晚霞里凭吊那一逝不回的古老时光。
大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2:
摘要
本研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通过构建生态足迹模型对西安市201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当前西安市存在较大生态赤字,生态环境处在过度开发利用之下,发展模式为不可持续状态,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有必要从城市控制人口规模,保证耕地和绿化面积,倡行低碳生活方式这些层面来制定应对之策。
关键词:生态足迹 西安市 可持续发展
目录
摘要…………………………………………………………………………………1 1问题的提出……………………………………………………………………….1 2研究目标………………………………………………………………………….2 3研究意义………………………………………………………………………….2 4研究框架………………………………………………………………………….2 5研究内容………………………………………………………………………….2 参考文献……………………………………………………………………………8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西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陕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决策,提出要力争早日把西安建成开放包容、产业高端、功能完备、宜居宜游、历史 文化 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要真正把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要求落到实处,提出到2020年西安市要建成为人口规模1000万国际化大都市,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不难预料,在未来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承载力问题会成为西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突破生态瓶颈,以相对脆弱的生态承载力容纳既定的人口数量目标,实现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目标
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将生态足迹理论与城市人口规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态足迹模型,测算西安市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人口——资源评估预警机制,为西安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这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运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区域适度人口规模这一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分别研究了南京市、杭州市、贵州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适度人口规模,而对作为西部重要省会城市的西安尚未有人用这一理论研究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适度人口规模,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程度。本课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理论空白。
2.实践意义:在西部大开发和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探讨其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评估预警机制,以实现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框架
1. 研究原理和研究 方法 2. 西安市概况
3. 西安市201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4. 西安市2013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分析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度量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和自然所能实际提供的生物物理量之间的差距,来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这些年来,由
于这一理论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的具体运用则是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模型来实现的。即:用生态足迹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用生态承载力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生物物理量的供给,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就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当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称为生态盈余,则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生态承载力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称为生态赤字,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说明区域发展在空间或时间上是不可持续的。
(2)生态足迹指标的计算: 生态足迹(生态资源需求)为:
EF=N×ef=N× ∑rjAi= N ∑(ci/pi)
式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公顷);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公顷/人);rj为均衡因子,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人均生态足迹); P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公斤/公顷), 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生态承载力(生态资源供给)为:
EC=N× (ec)=N×aj×rj×yj
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公顷);ec为人均生态资源供给(公顷/人);N为人口数;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如果ef>ec,即出现生态盈余,如果ef
2.西安市概况
(1)自然概况
西安市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度~度和北纬度~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依秦岭。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
积1066平方公里。全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9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
(2)社会概况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西安市基础设施优厚,交通条件发达,通讯便利,经济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底西安市户籍人口数万人,人均GDP56988元。 3.西安市201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运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依据2014年西安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西安市2013年的本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别建立2013年西安市生态足迹计算中生物资源账户和化石能源账户(表1、表2),再根据均衡因子、产量因子,按生态生产性面积类型进行汇总,求出人均本地生态足迹和本地生态承载力(表3)。其中世界平均生产力选用WWF组织1999年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由于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面积最新数据难以获得,而且考虑到这些数据近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因此生态承载力数据采用《2011-2020年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中2010年统计值。生态足迹的供给反映了西安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即资源的有效供给。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建议,应留出12%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在计算江苏省生态足迹的供给时扣除了这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表1 2013年西安市生物资源消费生态足迹
注:数据摘于《西安统计年鉴——2014》.①单位为m3/ hm2;②单位为m3
表2 2013年西安市工业和能源消费生态足迹
注:数据摘于《西安统计年鉴———2014》[8];计算中的折算系数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15]; ①单位为104m3 ,密度为 kg/m3; ;②单位为104kW·h,折算标准煤系数为 t/104kW·h.
表3 2013年西安市人均本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平衡状况
4.西安市2013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分析
2014年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 hm/人,生态承载力仅为 hm/人,存在人的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约为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倍。由此可见,西安市的发展模式目前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生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为缓解西安市当前的生态赤字,有必要采取如下相应的 措施 :
(1)适当控制西安市的人口规模,缓解市域整体性的生态赤字格局.
(2)应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对现存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推进植树和绿化、抑制水土流失,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生态农业。通过各种新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单位土地的生物产量,增进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3)全方位
社会消费结构的可持续性导向,例如通过控制家庭机动化交通的增长,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减少对食物和水资源的浪费等一系列举措,降低生态足迹。。 参考文献:
[1]童亿勤,基于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10)
[2]刘 峻,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青海适度人口研究, [J]青海社会科学2013 (5) [3]井梅秀,西安市土地利用格局预测及碳储量价值研究, [D]陕西师范大学,2014(5) [4]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5):13-17.
[5]索丽生.江苏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6]魏静,冯忠江,郑小刚,刘晓丽.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6):22-29.
[7]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等.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6):20-23.
[8]范晓秋,姜翠玲,章亦兵.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评价[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3):13-19.
大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拓展:高中生物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题目: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
由__ 老师申报的课题《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经__ 市 教育 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__ 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现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县教研室对课题立项开题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学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县中招录取中的批次状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学校应该当之无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在别的学校不起眼甚至说瞧不上的学生,换作在我们学校可能都要被当成宝了。
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有待培养, 学习方法 不够科学,学习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成就感不强,自我效能感意识不强,学习中的求助意识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 军训 期间,就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走进教室,跟学生介绍学科学习的情况,给学生鼓舞士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们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调适月,学校组织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以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做好适应高中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我们一贯强调,现在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坚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学习一定能上新台阶。正所谓:“今日事今日毕”,今天学习的问题今天处理完。不让学习问题无限积累和放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设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结果却是很现实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岂是一日之功。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越来越多,不断打压着学生的士气。再加上他们不能正确的归因,有些学生甚至就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把学习落下了。可这一落不得了,等什么时候悔悟过来了,再想赶上来,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喽。
这种消极的情绪会不断蔓延、传播,传染给周边的学生,甚至会传染给教师。时间一长,有的教师,就给学生磨的,没脾气了,也没斗志了。有一些老教师,凭着自己的 经验 ,就断定这个学生不行了没希望,也不管不问他了。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现象,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学生自己便更自暴自弃了,如此下去,就会走向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2.作业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结合县局开展了几届岗位业务大练兵活动,常抓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各教学环节的检查落实情况,成效显著,努力打造 高效课堂 的想法坚定不移。
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我们给学生使用的作业或者说练习,一直以统一订购的同步作业为主。经过多年的使用,我们一致认为,对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大适用,难度较大。教师讲解也没有针对性,容易的一点就过,把那些相对难一些的题反复讲,那些我们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强领会,大多数学生简直就在听天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知道练习作为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理科的学习更甚。练习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 思维训练 的重要方法。
我们曾经也鼓励学生自己去书店选购一些练习。尽管市面上的辅导资料十分丰富,但真正适合我们学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学生买了一本,却也很少看。
总之,普通高中教学课业繁重,学生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占据。而且很多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导致学生厌学怕做怕听,作业抄袭成为常态,学业成就低下,严重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甚可以说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渐渐地,受不了的辍学了。坚持坐下来的,还有一部分要为全县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垫底,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无法顺利学业达标。
(二)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实践研究,遵从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务求实效、从小处着手,认真研究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教师在实践中主动 反思 ,从局部入手,从当前入手,研究实际问题,提出课题。在困惑中学习,在迷茫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1.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研究,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加大备作业环节的份量,促进教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2.对作业布置从关注量、关注批改次数到关注作业目的、关注作业质量的转变,让学生有效的、及时的巩固知识。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自己能吃下的、爱吃的“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3.通过作业分层的实践研究,促成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畏难情绪减弱,学习进取心增强,学业成就提高,最终必将反映在学业考试达标情况上。
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实践与研究,有针对性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作业,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有效的学习参与度,进而促成学困生顺利学业达标的同时,亦不至挫伤优等生的进取心,给予我们的
大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 大学生课题研究报告范文(2)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精选5篇
★ 大学生的调研报告范文
★ 大学生毛概课题报告范文
★ 大学生调研报告格式模板范文
★ 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精选5篇
★ 大学生个人总结报告范文精选5篇
★ 大学生调研方案范文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7.可持续发展词语释义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 .1995.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摆万奇 .2000.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5 (2): 112 ~116
摆万奇,赵士洞 .1997.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模型综述 [J] .自然资源学报,12 (2): 169 ~175
毕晓丽,洪伟 .2001.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7 (5): 122 ~125
卞建民,林年丰,汤洁 .2002.土地盐碱荒漠化预警理论及实证研究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2 (2): 207 ~209
蔡运龙 .200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J] .地理研究,20 (6): 645 ~652
常庆瑞,蒋平安,周勇等 .2004.遥感技术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畅军庆,张荣南 .1997.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J] .环境科学与技术,(2): 1 ~4
陈百明 .1997.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J] .自然资源,(2): 31 ~36
陈国阶 .1996.对环境预警的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18 (5): 1 ~4
陈国阶 .2002.论生态安全 [J] .重庆环境科学,24 (3): 1 ~4
陈国阶,何锦峰 .1999.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21 (4): 8 ~11
陈美兰,吴延熊,周国模等 .1999.预测、监测和预警关系的初步探讨 [J] .浙江林学院学报,16 (1): 10 ~13
陈佑启,.中国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地理科学,20 (3): 197 ~65
陈治谏,陈国阶 .1992.环境影响评价的预警系统研究 [J] .环境科学,13 (4): 20 ~26
丁一汇,王守荣主编 .2001.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窦明,左其亭,胡彩虹 .2005.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J]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26 (2): 63~ 66
方创琳,张小雷 .2001.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21 (7): 1163 ~1170
傅伯杰 .1991.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原理与方法 [J] .资源开发与保护,7 (3): 138 ~141
傅伯杰,陈利顶 .1996.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 [J] .地理学报,51 (5): 454 ~461
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 .1999.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 [J] .生态学报,19 (5): 591 ~595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 .2001.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高更和 .200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南阳市汉水流域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3): 65 ~68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 .1999.基于遥感和 GIS 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J] .遥感学报,3 (2): 134~ 139
顾朝林 .1999.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07 ~312
关文彬,谢春华,李春平等 .2003.荒漠化危害预警原理与评价方法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5 (3): 79 ~83
关文彬,谢春华,孙保平等 .2001.荒漠化危害预警预景指标体系研究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3 (1): 44 ~47
郭中伟 .2001.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 [J] .科技导报,(1): 54 ~56
胡安焱,郭生练,刘燕等 .2006.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7 (2):69 ~ 73
黄秉维 .1996.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 [J] .地理学,51 (4): 289 ~294
惠映河,蒋晓辉 .2001.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21 (1): 30 ~34
蒋国富,白耕勤 .200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3(9): 72 ~ 76
金岚主编 .1992.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靳英华,赵东升,杨青山等 .2004.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 [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6 (2): 68 ~74
康慕谊,江源,石瑞香 . 样带 1984 ~1996 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J] .地理科学,20 (2): 115 ~120
李红鹰 .2000.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监测与环境,(7): 30 ~31
李峻,董立克,慕金波等 .2000.区域环境质量预警研究 [J] .山东环境,(3): 19 ~20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 .2001.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 .地理研究,20 (2): 129 ~138
李如忠 .2001.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步研究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4 (5): 987 ~990
李崧,邱微,赵庆良等 .2006.层次分析法应用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J] .环境科学,27 (5): 454 ~461
李晓兵 .1999.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J] .地球科学进展,14 (4): 395 ~399
李晓秀 .1997.北京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J] .自然资源,(5): 31 ~35
李秀彬 .1996.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J] .地理学报,51 (6): 553 ~556
李祚泳,邓兴民 .1995.综合环境质量的 B-P 网络二级评价 [J] .环境科学研究,8 (3): 32 ~35
李祚泳,彭荔红 .199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业病虫害预测模型及其效果检验 [J] .生态学报,19 (5): 759 ~762
林年丰,汤洁 . 与环境模拟在环境地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J] .土壤与环境,9 (4): 259 ~262
刘昌明 .2002.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海河水利,(1): 1 ~5
刘昌明,沈大军 .1997.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J] .大自然探索,16 (2): 1 ~6
刘彦随 .2001.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 [J] .地理学报,56 (4): 426 ~436
陆登櫆 .1997.遥感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 [M] .北京: 科技出版社
罗先香,邓伟 .2000.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渍化动态敏感性分析与预测 [J] .水土保持学报,14 (3): 36 ~40
马乃喜 .1998.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J]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8 (4): 330 ~334
毛汉英 .1996.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J] .地理研究,15 (4): 16 ~23
梅宝玲,陈舜华 .2003.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6 (3): 384 ~393
苗鸿,王效科,欧阳志云 .2001.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 [J] .生态学报,21 (1): 7 ~13
牛文元 .1994.持续发展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3 ~16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 .2000.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初步研究 [J] .生态学报,20 (1): 9 ~12
冉圣宏,金建君,薛纪渝 .2002.生态脆弱区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J] .自然资源学报,17 (1): 117 ~122
任志远,张艳芳 .2003.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邵东国,李元红,王忠静等 .1996.基于神经网络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预警方法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6): 10 ~ 12
盛连喜,冯江,王娓 .2005.环境生态学导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史德明,梁音 .2002.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 [J] .水土保持学报,16 (1): 6 ~10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 .2000.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J] .地理学报,55 (2): 151 ~160
史培军,宫鹏,李小兵等著 .2000.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法与实践 [M] .科学出版社
史培军,江源,王静爱等 .2004.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苏维词,李久林 .1997.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预警评价初探 [J] .贵州科学,15 (3): 207 ~214
孙希华 .1999.山东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发展策略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4 (2): 161 ~165
汤洁,林年丰,卞建民 .1999.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吉林省乾安县为例 [J] .世界地质,18 (2):89 ~ 94
汤丽妮,张礼清,王卓 .2003.人工神经网络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2 (3): 69 ~72
唐剑武,叶文虎 .1998.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18 (3): 227 ~230
陶骏昌主编 .1994.农业预警概论 [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 ~10
王根绪,钱鞠,程国栋 .200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REA)的方法与应用 [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7(2): 131 ~ 140
王立群 .1991.关于建立我国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的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5): 16 ~19
王良健,刘伟,包浩生 .1999.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J] .经济地理,19 (4): 74 ~79
王龙 .1995.山西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预警初探 (J).生态经济,(5):
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等 .2005.环境遥感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王让会,樊自立 .1998.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J] .干旱环境监测,12 (4): 218 ~323
王思敬,戴福初 .1997.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8 (1): 27 ~34
王秀兰 .1999.基于遥感的呼伦贝尔盟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影响 [J] .地理科学进展,18(4): 322 ~ 330
文传甲 .1997.三峡库区大农业的自然环境现状与预警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6 (4): 340 ~345
文传甲 .1998.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预警分析 [J] .山地研究,16 (1): 13 ~20
伍黎芝 .2000.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J] .中国土地科学,14 (2): 13 ~16
武永峰,任志远 .2002.陕西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6 (2): 10 ~14
夏军 .1999.区域水环境及生态质量评价 [M] .武汉: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谢志仁,刘庄 .2001.江苏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1 (3): 85 ~88
徐福留 .2001.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4 (2): 13 ~15
徐正春 .1993.森林资源预警系统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1): 58 ~62
许学工 .1996.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评估和预警研究: (J).生态学报,16 (5): 461 ~468
阎积惠,康慧,陈怀亮 . 图像地质应用原理与方法 [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颜卫忠 .2002.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7 (3): 87 ~90
杨桂山 .2001.长江三角洲近 50 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6 (2): 121 ~127
杨天柱 .2005.丹江口库区生态林现状与建设对策 [J] .河南林业科学,25 (2): 38 ~40
杨伟光,付怡 .1999.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 .监测与评价,(2): 42 ~43
杨志峰,徐俏等 .2002.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J] .中国环境科学,22 (4): 360 ~364
姚建 . 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重庆环境科学,20 (2): 11 ~14
姚建,王燕,雷蕾等 .2006.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模糊评价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3 (2): 90 ~92
叶文虎,栾胜基 .1994.环境质量评价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亚平,刘鲁君 .2000.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环境科学研究,13 (3): 33 ~36
喻良,伊武军 .2002.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1 (4): 38 ~40
张大任 .1991.洞庭湖生态环境预警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7 (2): 42 ~44
张合平,刘云国 .2002.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张明 .1999.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81 ~384
张天义,张兴辽,张克伟等 .2003.遥感 .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张峥,张建文,李寅年等 .1999.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J] .农业环境保护,18 (6): 283 ~285
赵跃龙 .1999.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治理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赵跃龙,刘燕华 .1994.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划分及其范围确定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6 (2): 34 ~44
赵跃龙,刘燕华 .1996.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 [J] .地球科学进展,11 (3): 245 ~251
赵跃龙,张玲娟 .1998.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J] .地理科学,18 (1): 73 ~79
郑新奇,王爱萍 .2000.基于 RS 与 GIS 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 .环境科学学报,20(4): 489 ~ 493
朱东红,上官铁梁,苏志珠等 .2000.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64 ~67
朱发 .1999.层次分析法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 66 ~68
朱晓华,杨秀春 .2002.层次分析法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8 (5): 43 ~46
庄锁法 .2000.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3 (4): 582 ~590
左伟,王桥,王文杰等 .2002.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8 (1): 67 ~71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the LUCC Science Plan in Europe [M] .LUCC new sletter,(1): 7 ~ 10
Barnthouse role of models in ecological risk Toxicol Chem,(11): 1751 ~ 1760
Blaszczynski J Characterization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Remote (2): 183 ~ 191
Boughton DA,Smith ER and O'Neill vulnerability: A conceptual Health,(5): 312 ~322
Edwards G, Uncertainty in Photointerpreted and Remote (4): 377 ~ 3
Farina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 .London: Chapman & Hall,1 ~ 130
Lambin E F,Baulies X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 .IGBP Report & IHDP Report [C] .Stochkholm: IGBP,11 ~ 16
TurnerⅡBL,Skole D,Sanderson S et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 / research plan [M] .IGBP Report and HDP Report : IGBP
Turner I BL,David Skole, Steven,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 Science / Research Plan[R] .IGBP Reports,
Turner II type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definitional and spatial scale issues in their human dimens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and Policy Dimension,1 (1): 14 ~ 22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务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论文(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并相应译成英文,关键词3~8个。(2)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3)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书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只附必要的,图表题目请译成英文;插图请用绘图纸绘制,线条要匀称,图中文字、符号要标注清楚,文中出现处画方框表示插图的位置;图版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5)文后参考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当页脚注表示;参考文献的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编排,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注;书写格式如下: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为M,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多责任人者至少列出前3名).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C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d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首页脚注),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以及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请附有关证明材料。(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阵》、《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凡不同意论文在上面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
外审结束后还有二个流程,一个是定稿会讨论,然后是主编签发。这个过程一般在1-3个月之间。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录用后多久能见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办于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于2009年改为月刊。刊物立足于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恢复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报道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现有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3种不同的载体形式。编辑部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作为文献信息交流平台,自建有相关科学文献数据库和专题信息网站,免费向读者提供服务。此外,编辑部还承接相关学科软课题研究项目、受理读者的信息咨询、接受本领域研究的文献捐赠进而充实相关科学文献的收藏,以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2008年影响因子为,另外,据“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300名排行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排87名。目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如下: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 、英国动物学记录(ZR) 等。同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内5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此外,中国国土资源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等都收录了本刊。
期刊概况 据2016年1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该中心总馆主办《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文献情报(英文版)》《化学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观察》《高科技与产业化》《电子政务》《中国数学文摘》等9种期刊。兰州中心成立《地球科学进展》杂志社,由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类基础和应用性刊物《地球科学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天然气地球科学》和《黄金科学技术》4个特色学科期刊编辑部组成,这些刊物主要报道本学科前沿领域和相关技术。成都中心以情报研究为依托,主办《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和《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种期刊。武汉中心依托以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和工程技术为重点的文献收藏,主办核心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其中:《中国文献情报(英文版)》是中国第一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是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唯一一份技术性刊物,入选北大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被多次授予“中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荣誉。《图书情报工作》是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核心期刊,多次荣获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的各种奖项。《图书情报工作动态》是主要报道业界发展动态、反映图书情报工作最新发展动向。《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为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全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等。《化学进展》是以刊登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性文章为主的学术评论性期刊。从2001年起,《化学进展》被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的SCI-E(SCI扩展版)收录。《中国数学文摘》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央级科技检索类期刊,受到国家自然科学数学天元基金资助。收录范围涵盖了中国中国国内外出版的数学专业类核心期刊以及中国主要高等院校学报(共计380种)、数学类专著和会议录等文献的文摘。《科学观察》是反映世界科学发展态势的学术期刊。与美国Thomson Scientific 公司版权合作,推出Science Watch中文版。《电子政务》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国首家大型电子政务专业杂志。《地球科学进展》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评述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主题的研究态势,介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信息;同时通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意向,公布地球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交流国家攀登计划、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地球科学基金项目内容和研究成果。《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为综合性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库(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库 (CSTP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收录,发表的科技论文涉及自然科学各领域,50%以上的论文获重大基金资助。2005年影响因子为,列中国国内综合类期刊前20名。《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主要刊载具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及药用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性成果,内容涵盖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等国际检索刊物。《天然气地球科学》主要刊登天然气地质学、天然气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和中国中国国内外典型气田实例分析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同时报道中国国内外有关天然气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非常规气资源(如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深盆气、未熟—低熟烃等)的研究论文在刊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遥感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中国中国国内外有关遥感技术与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数据的使用,全球遥感技术研究发展趋势等,主要推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流国家攀登计划、攻关计划工作等科研成果及其他科学重大项目具体内容和研究成果。 期刊研究项目 该中心科技期刊承担的国家和部委科技期刊研究项目有: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出版与管理指南》研究编制”项目(2007-2008);“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国际合作策略研究”项目(2007-2008);“《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9)》”研究项目(2008-2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2008-2010)。主要研究成果有:《国外科技社团期刊运行机制与发展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国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 --- 美国
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 美国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 --- 英国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办于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于2009年改为月刊。刊物立足于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恢复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报道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现有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3种不同的载体形式。编辑部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作为文献信息交流平台,自建有相关科学文献数据库和专题信息网站,免费向读者提供服务。此外,编辑部还承接相关学科软课题研究项目、受理读者的信息咨询、接受本领域研究的文献捐赠进而充实相关科学文献的收藏,以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2008年影响因子为,另外,据“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300名排行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排87名。目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如下: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 、英国动物学记录(ZR) 等。同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内5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此外,中国国土资源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等都收录了本刊。
你好 你的文章要是很好很好的话 最权威得nature和science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