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实用中医药研究论文集总结

实用中医药研究论文集总结

发布时间:

实用中医药研究论文集总结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1.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2.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2.1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2.2汇通中西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2.3旁搜博览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2.4慎思明辨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3.实施成效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参考文献:[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中医护理论文的写作要求 1.突出中医护理特色 前文已经提到中医护理具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和技能多样的特 色,因此,中医护理写作要依据这三大特色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并从中 捕捉论题,便有可能触发写作灵感,利于论文写作。 2.重视中医护理技术研究 中医护理技术多种多样,是中医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 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要医护配合,研究、探索、比较各种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对各种病证的疗 效及其优缺点,趋利除弊,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护理技术得到良好继承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 能撰写出有实用价值的中医护理论文。 3.广泛总结临床护理经验 中医护理内容丰富,技术操作多种多样,涉及面广,涉及基础 护理、临床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公关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和家 庭护理等等多个方面,能涵盖整个护理领域,可以说这是现代护理学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求 中医护理论文写作必须广泛总结中医护理临床经验,并能在护理界进行推广,这无疑有利于整 个护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4.努力发掘中医护理成果 自古以来,中国医学医护自成一体,尚未发现中医护理专著, 然而在各家名医医案、医古文、医语林以及中医药书籍中均散存着内容极其丰富的护理理论知 识和操作技能。因此,发掘、整理具有相当实用价值的中医药护理知识和操作,并撰写成论文 或专著,有利于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这也是当前中医护理论文写作的重点要求。 5.加速中医护理现代化进程 要加速中医护理现代化,就必须开发中医护理科学研究资 源,大力开展中西并重、中西并举、中西结合护理科研,撰写质量较高的中医护理科研沦文,整 个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所要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对一个医药批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来源和销售,每个医药企业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和一定的营销手段,药品的供应需要医药物流的支持,而销售呢,就需要医药销售的支持,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是随着医药物流和医药销售而走的。 然而,在进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的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个医药批发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好,就要运用网络,建立医药电子商务,这样医药批发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最后,我根据自己的个人看法,对医药批发企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几点归纳, 本次我要做的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是: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医药批发企业也孕育而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医药批发企业又是药厂与医院、药店的连接线,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再医药行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本次所做的课题,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使我对医药批发企业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实用中医药研究论文集

(中医学)里面的,你可以参考里面的论文,往针灸这方向入手

中药学是我国医学的一块瑰宝,中药学专业是中医药院校主要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一:《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目前中药学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缺陷 本校作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药物合理利用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培养模式雷同等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多数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指导教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性。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不能迅速融进社会,缺乏竞争力。 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和不断 总结 ,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指导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营造研究生 教育 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培养模式多样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发展目标和定位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以后高深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烈的实践品质必然要求学生研究与应用两者兼顾,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专业学位发展要求。新的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在研究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之上,学生需要参与两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应该更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化培养模式。 2.课程设置实用化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生产实际。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化课程向实用化、综合化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教学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在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有机结合,辅之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 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实验课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强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指导教师双轨化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上的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遴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时,强调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校外,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但他们对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熟悉;而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5.科研实践社会化 实际操作中,本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必须保证不少于18个月的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和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等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由校外培养基地提供并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研究生本人要提交实践 学习计划 ,并按期撰写实践 报告 。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报告及最后的实践总结上签名。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要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科研实践社会化的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与企业迅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交流国际化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专业硕士培养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占50%以上,美国占80%以上,我国仅占20%,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另外,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我国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必须考虑未来全球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积极投入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中药学硕士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必不可少,而活跃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国际化的交流和借鉴。为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切实可靠的 措施 保证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比如邀请全球知名企业的专家作高水平的报告,导师应该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请进来、走出去”中与国际同行交流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结构分层日趋合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中药学领域内这一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二:《循证医学中药带教学习分析》 1传统中药带教方式 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 自由跟带方式 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 集中讲解式 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 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 循证医学的 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 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 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3讨论 中医专业的临床中药学实习带教是实习学生与中药材实践亲密接触的很好机会,通过中药的实习,能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来了解中药,传统的中药实习方式注重于日常经验的师承,但对于中药日益发展的信息不大重视,如对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不同炮制品种、中药的用法、用量等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息在更新,如何吸收应用这些信息往往被忽略。通过循证医学思维带教,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查找文献,遴选总结资料,学生的实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对中药实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信心增加。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引入中药带教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带教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完善质量评价工具和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困难[3]。由于在收集和评价都没有统一目标,有时候找到的文献资料比较偏向于某一方面,内容较单一,在这过程中,需要加强注意干预,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笔者只是引入了循证医学的方法,未能严格执行其评价程序,在系统评价和分析方法上,还有许多技术和方法需要认真的学习。如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分析方法,倾向性评分等。虽然相于传统的粗放式带教,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提高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带教工作。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三:《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 典故 ,民间 传说 、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比式教学方法。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解决学习问题 学习方法 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直观教学方法。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 [4]朴光眷,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猜你喜欢: 1.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2.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3. 关于中药毕业论文 4.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5.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6. 2016中药类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江苏省启东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摘要:在目前的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往往会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对中医药服务的融入。通过中医药服务,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来说,不仅可以有效的借助中医药来服务百姓,最重要的是同刚果中医药服务,实现对社区百姓的更好关怀。本文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就江苏启东社区为例,分析了该社区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现状。关键词:江苏;启东;社区;中医药服务;调查研究引言在当前的社区发展进程中,社区的服务一直都是备受社区居民关注的核心问题。以江苏启东为例,启东地区在开展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中医药服务的开展。借助中医药服务的开展,推动了启东社区的满意度。事实上,从我国的社会发展来说,我国的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医疗结构的完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百姓社区中进行相关中医药服务结构的开设和完善,一方面是从社区日常福利的层面来说,进行社区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从社会发展水平的方面入手展开的探讨。所以我们认为在进行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过程中要重视服务的品质,同时还应该重视服务的整体成效。1 关于中医药服务的理解所谓中医药服务,指的是在中医药领域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按照目前我国社区发展的现状来说,所谓的中医药服务更多是针对老年人开展的服务内容。通过社区中医药服务,不仅可以为社区的居民提供日常必备的中医药理念、知识,同时也可以为老年人实现自身的完善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所以在进行中医药服务理解的层面,本文主要是从社区中老年人的服务角度出发进行探讨。2 我国社区中医药服务整体现状从我国来看,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社区中医药服务。说明中医药服务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过程中,强调对中医药服务的建设已经成为百姓的必需要求。为迎合百姓的需求,进一步推动社区服务的建设,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也纷纷开始了社区中医院的建设。通过社区中医院,不仅可以为百姓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服务,最关键的是通过服务的提供,能够为百姓提供更为全面、健康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所以社区中医院的建设势在必行。按照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工作会的数据显示,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实现配备中医药服务,其覆盖面已相当可观。如此庞大的基数也让社区中医一词成为百姓口中的常见词。但是虽然我国在社区中医药的布局方面实现了如此庞大的铺设,从社区中医药的职能设置,以及中医院的职责行使方面依然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3 江苏启东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从江苏省启东市来看,该地区在进行社区中医院的建设方面迈出的步伐相对较早。目前启东市也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社区都纷纷开设了社区中医院。这些中医院的开设,为百姓提供日常看病便捷确实也带来了不少有效的效果。但是从整体的中医院布局现状来说,由于目前我国社区中医药服务的水平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因此还有许多地方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2014年7月10日,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亿元资金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乡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分别比之前提高、、、。加大基层中医药服务的优势在于“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达到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的目的”。该会议的召开确实为更好的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提供了便捷。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中医药的服务虽然已经成功起步,但是社区中医药服务是否能够更好的惠及社区居民却仍然要划一个问号。此外在进行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推动居民中医药服务的合理开展也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课题。 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重视度不够为更好的了解江苏启东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开展情况,于去年8月开始,本文对启东地区的不同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调研。在启动区的几个社区内,分别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对前来看诊的病人进行观察。在启动区的某社区服务站,我站了将近一个小时,前来看诊的病人仅有10名。社区中医药的实际工作量并不大。在这10人中,有8位都是因为头疼发热的问题前来看诊,因此其选择的也都是西医,而仅有两位是来看中医。一位是因为睡眠脖子落枕,还有一位是来看中医开中药。通过这一个小时的观察,本文观察到在前来看诊的百姓中,只有仅仅两人是专门前来看中医。而其它则是直接咨询西医的相关问题。由此可见,在目前启动社区的中医药服务开展过程中,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环境。百姓对于中医药服务的理解和认知均存在需要提升的空间。中医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精髓,中医得以流传至今也源于其深刻的治病原理。虽然目前社会中有很多人在遇到生病时往往第一时间会选择西医,但是中医作为一种古老的医疗模式,其对病理的改善是深层次的,是可以治根的。所以作为社区的中医药服务来说,其本质上就是对中华传统中医文明的一种传承。在目前的中医药服务中,社区居民、百姓对中医药文化的看重程度不高,因此这也导致中医药服务在目前社区中不被百姓重视的关键要素。通过调查发展,不仅在启东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前来就诊的人数较少,在远离闹市的社区医院人数也并不多。在进行采调研的过程中,有前来就诊的患者表示,由于自己主要是头疼脑热,一般是感冒的症状,所以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目的并非是看病,而是希望医生来自己开点感冒药。由于感冒是日常常见的问题,所以也并不在乎到底是去社区医院还是去正规的大医院。该群众表示,到社区中医院就诊图的就是个方便和近。 社区中医药服务的科室设置有待提升通过在启动区社区医院的观察,我发现目前在该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几乎呈现了一种中西医结合的科室设置模式。通过观察,我发现在该地区的卫生服务站中,几乎涵盖了中西医不同的科室设置。具体来说,包含了有保健区、诊疗区以及检查区等,同时在中医药服务等方面还有许多中医科室。白喊了按摩推拿、针灸等。所以目前启动区在进行中医药服务的科室设置方面本身就有待改善。作为中医药服务来说,其本质在于进行中医药服务的提供。而目前的社区中医院,其在科室的设置方面几乎是涵盖东西,没有重点。虽然中医院的名称确定为社区中医院。但是在科室的设置方面却又是同时包含了西医的内容。作为社区的中医药服务来说,本质在于弘扬中医文化,同时从中医的角度为社区百姓的日常保健提供支持。但是由于社区百姓中并非所有人都对中医药文化持认同态度。因此这也就导致了一些社区中医院在进行医院具体架构的设置方面选择了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社区中医院的科室开设。随着中医药服务的不断发展,这种现象也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得到逐步的改善。虽然目前社区中医院的科室设置相对完善,但是从整体的科室的规划方面来说,其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社区中医院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为百姓提供中医药服务。因此其应该进一步扩大中医科室的比例,通过越来越多中医诊疗科目的融入,推动中医药服务建设的合理、稳步发展。 社区中医院名医少患者不愿前往在看病时,我们通常的心态是去找专家、找名医。而这种惯有的看病心态也被援引到社区中医院的日常诊疗过程中。由于启东地区目前在各大社区都有社区中医院的建设,而启东市知名的中医专家数量却是屈指可数。因此这就导致了许多社区中医院坐镇的中医医生可能并非知名的专家人士。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有百姓表示,既然要看中医,就要去找名医。目前社区中医院的名医太少,因此即便真的有看中医的需求,去社区医院看病总觉得不踏实。在调研的过程中,几乎有超过75%的百姓称如果是感觉有十分严重的亚健康问题,自己情愿去三甲医院,很少愿意去社区中医院看病。此外也有将近10%的百姓认为在进行是否选择去社区中医院看病的过程中,自己选择的标准在于该社区中医院的医生医术如何,是否有名气。也有百姓认为,需要身边的人介绍往往自己会去社区中医院看中医。一位男士表示,前几天有朋友介绍称启动区的一位中医师非常不错。于是自己特意开车前往拜访。通过调研发现,在进行社区中医院选择的过程中,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社区中医院的口碑,中医医生的口碑。往往是口碑较好的医生大家的信任度和支持率都相对较高。在启东市的不少中医院中,经过调研发现,基本上每天都会有资深的老中医坐诊。而资深老中医出诊的时间往往相对较短。可以说,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编的都是较为年轻的执业医师和主治医师,临床年限比较短,处理的也都是一般病症。社区医院资历深的临床大夫太少,往往供不应求,这也是很多人家附近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但是只有小病小灾时才会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站,而碰到生活条件更好、时间也宽裕的,往往就选择三甲医院或者有名的中医诊所了。 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定位不够明确 在目前启东的社区中医院建设过程中,其定位还有待考量。目前启东地区的许多社区中医院在定位方面的欠缺,也是目前其在进行社区中医药服务方面需要重视的课题。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1.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2.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2.1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2.2汇通中西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2.3旁搜博览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2.4慎思明辨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3.实施成效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参考文献:[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实用中医药杂志

1、《芪苓蛇蝎丸》 【处方】 当归、黄芪、白晒参、红藤、桃仁、红花、土茯苓、泽泻、蕲蛇、乌梢蛇各60克,全蝎、牡丹皮、海马、白豆蔻、砂仁各40克薏苡仁100克黄柏50克蜈蚣8条炒白术、生甘草各20克;制成蜜丸,每次2丸每天3次。 【功效】益气养血,渗湿清热,活血通络。 【主治】痛风,证属气血亏虚而湿热瘀血胶着。 【来源】曾绍林、益气渗湿通络丸治痛风60例临床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 2、息痛汤 土茯苓30克赤芍15克川牛膝15克金钱草15克萆薢15克苍术10克汉防已10克 威灵仙10克山慈菇12克黄柏9克红花6克 发热口干喜冷饮者,加石膏、生地、丹皮; 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虎杖、海藻、两面针 关节剧痛难忍者,加蜂房、白芷、穿山甲、皂角刺 大便干结难解者,加大黄、瓜蒌仁 血沉偏高者,加豨莶草、鸡血藤、海桐皮 局部形成结节者,加莪术、海藻、琥珀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1周一疗程,用3个疗程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泻浊、通痹止痛。 【主治】痛风,症属湿热浊瘀痹阻;治疗38例,治愈35;好转3例 【来源】福建中医药1999:邱玉珍,自拟痛风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8例。 3、五土五金汤 金钱草30克土茯苓20克金银花20克金刚刺20克土牛膝20克土大黄20克 海金沙15克土黄连10克土鳖虫10克金莲花10克 伴全身发热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 湿重而关节肿甚者,加萆薢15克,防已10克 关节色深而瘀重显著者,加穿山甲10克、赤芍10克 关节灼热明显者,加蒲公英20克、七叶一枝花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7天一疗程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化瘀通络 【主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属湿热蕴毒、阻滞经络;治疗28例,治愈21例,好转6例,无效1例,有效。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2000:刘书诊,五土五金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8例 4、萆薢星膝汤 黄柏10克胆南星10克白芥子10克露蜂房10克苍术12克薏苡仁30克 虎杖30克忍冬藤20克萆薢20克土茯苓15克川牛膝15克甲珠粉(吞服)5克 三七(吞服)5克 病程3年以上或肝肾功能差,加黄芪、杜仲、枸杞; 肿痛重者加蜈蚣、制乳香、制没药 关节僵硬变形者,加僵蚕、乌梢蛇、威灵仙、豨莶草; 痰热重加川贝、浙贝 伴肾结石,加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 痛风缓解期,加枸杞、杜仲、首乌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30天一疗程 【功效】泄浊、豁痰、散瘀 【主治】痛风,症属痰浊留滞、闭阻经络;治疗86例,治愈49例,好转3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游绍勤,泄浊豁痰散瘀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86例。 5、泄浊逐瘀汤 土茯苓30g 萆薢30g 薏苡仁30g 威灵仙30g 泽兰15g 泽泻15g秦艽15g地龙15g 桃仁12g 随症加减: 蕴遏化热者加豨莶草、虎杖各15g 三妙丸 痛甚者加全蝎、五灵脂各10g 蜈蚣2条炒元胡15g 漫肿较甚者加僵蚕、陈胆南星各15g 白芥子10g 热重者加生地寒水石各15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4周一疗程 【功效】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泄浊化瘀。 【主治】痛风,证属湿热内阻、浊瘀结滞;治疗组75例:痊愈13例、好转5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 【来源】孟庆良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05例疗效观察。 中医正骨,2006;18(4)14~15 6、益肾化浊饮 【处方】 黄芪15g 山药15g 生地15g白术12g 枸杞子12g防已12g 薏苡仁30g 土茯苓30g 车前子30g瞿麦30g 扁蓄30g 山茱萸10g牛膝10g 随证加减: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加知母、黄柏、苍术各10g忍冬藤30g 慢性期关节皮下结石者,加莪术15g 鸡血藤30g当归10g 伴肾石者,加石韦鸡内金各15g 金钱草、海金沙各3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20天一疗程 【功效】调脾益肾化湿泄浊通痹和络 【主治】痛风,证属脾肾虚弱、痰湿浊毒;共治疗38例,一般治疗3个疗程;治愈12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 【来源】黄萌高调脾益肾化湿泄浊法治疗痛风3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5): 7、通络祛风方 【处方】 方一:生地、连翘、山慈菇各12g 知母、丹皮、炒白芥子、车前子各10g苍术、金银花、虎杖、土茯苓、独活各15g薏苡仁30g 甘草梢6g,鲜鸭蛋(带皮煎) 方二:羚羊角粉6g 玳瑁、血竭、淡全蝎、炒僵蚕、炒地龙各12g 蜈蚣10条壁虎7条 熟大黄10g 【用法】方一:每日一剂,以绿豆汤加童尿适量煎药,取汁500ml,每日3 次,于空腹时先食用鸭蛋然后服用;连服2天,停服一天,再续服用,共服6剂。 方二:诸药共研细粉,装空心胶囊,分成10份;每日一份,每份分3次,于饭后1~2小时服用;上述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功效】滋阴清热、解毒化瘀、祛风除湿、涤痰通络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证属风湿痰热瘀毒互结 【效验】治97例,全部经过3个疗程;停药3月回访:显效61例,好转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 【来源】张爱国等。清络祛风汤和五虫祛风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97例临床观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1)22~24 8、痛风速效汤 黄柏10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牛膝15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 山慈菇15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0克秦艽10克威灵仙15克 全蝎10克浙贝母15克僵蚕15克蒲公英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2周一疗程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化痰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治疗40例,治愈29例,好转11例。 【心得】治痛风急性发作应从湿热蕴结、瘀热阻滞进行辨证。 【来源】中医药导报2005、11:宋锦华,痛风速效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9、鸡鸭鹿仙汤 【处方】 黄柏、苍术、防已、木瓜各12g 鸭跖草、威灵仙、秦艽、伸筋草、豨莶草各10g 杜仲、鹿衔草、牛膝各15g 鸡血藤、山楂各2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主治】痛风,证属风湿热邪郁滞脉络 【效验】治42例.治愈3例,显效21例,无效6,总有效率 【来源】廖乘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中国医师杂志1999;1(8): 5051 10、慈茯萆苡汤 【处方】 山慈菇20g 土茯苓、萆薢各30g 薏苡仁20g 威灵仙、秦艽、牛膝各15克全蝎3g 蜈蚣2条甘草5g 随症加减:湿热盛加黄柏15g 忍冬藤30g 瘀血痛重者加乳香、没药各10g 痰浊重者加半夏15g 白芥子10g 肝肾虚者加杜仲、桑寄生各15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一个月为一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证属风湿浊热阻滞经络 【效验】治52例,一个疗程评定疗效:治愈31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来源】林永慈茯萆苡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2例光明中医2007;22(1) 11、龙胆芍蝎汤 【处方】 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制乳香、川牛膝、赤芍各10g 柴胡、当归、全蝎(研末冲服)生甘草6g 丹参15g 忍冬藤30g 随症加减:发热加剧、血象升高明显者加生石膏30g 青蒿12g 胃拿较差者或素有胃病者龙胆草减到6克。另加木香10g 鸡内金15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7天为一疗程。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解痉 【效验】共治100例:显效82例、好转18例,全部有效。服药最短5天,最长9天。 【来源】张勇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100例。中国中医急症2006 ; 12、四妙三藤饮 【处方】 苍术黄柏各10g 牛膝薏苡仁鸡血藤络石藤宽根藤滑石各15g土茯苓30g 甘草6g 随证加减:红肿较重者加银花15g 石膏50g 痛甚者加全蝎、地龙各10g 蜈蚣3条 夹瘀者加赤芍丹参各15g 三七10g 尿酸结石加金钱草30g 生鸡内金10g 石韦15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15天一疗程 【功效】清热除湿祛风通络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证属风湿热邪阻滞经络。 【效验】治96例,共治2~4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52例,显效26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来源】王贵四妙三藤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96例。中国民间疗法,2006;14(2)33~34 13、泄浊通络汤 【处方】 方1:虎杖、忍冬藤、土茯苓各30g 牛膝、山慈菇、制大黄、野木瓜、蚕沙、茯苓各15g 白术、知母、黄柏、露蜂房、地鳖虫各12g 方2:生黄芪、山慈菇、木瓜、土茯苓、鸡血藤、川芎各30g,补骨脂、牛膝、茯苓、野木瓜各15g 生白术、杜仲各12g 【用法】方一用于急性期,方二用于恢复期;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7~14天一疗程 【功效】方一清热泄浊、活血通络;方二健脾益肾、活血通络 【主治】痛风。方一证属湿热结聚、瘀阻经络;方二证属脾肾亏虚、瘀阻经络。 【效验】共治34例,治疗2~3个疗程,临床治愈23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来源】王政。泄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 14、痛风康方 鹿角霜、牛膝各15g续断、赤芍、毛冬青、威灵仙、豨莶草、黄柏、土茯苓、苍术、山慈菇各1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10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肾壮骨、活血化瘀、清热祛湿 【主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证属肾气亏虚、湿热痹阻 【效验】治疗20例,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 【来源】马剑颖痛风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 488~490 15、痛风宁汤 【处方】 苍术、川牛膝、全虫、制乳香、制没药各10g,黄柏、松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15g 薏苡仁30g 生甘草5g 蜈蚣2条 随症加减:局部肿甚皮肤发亮者加猪苓、泽泻各15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痛风,证属湿热内生、壅阻筋脉 【效验】治100例:痊愈80例,显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 【来源】刘青痛风宁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00例。四川中医,1999;17(9):22 16、海桐姑藤汤 [组成] 秦艽10g 海桐皮10g 姜黄10g 山慈姑10g 威灵仙10g 防己10g 车前子(包煎)10g 海风藤30g 忍冬藤30g 生甘草3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每日3次。2周为一疗程。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痛风,证属风湿淤阻。 [效验]治疗组33例,治愈11例,好转22例。 [方源]葛亚文,化湿通络法治疗痛风33例。江西中医药,2002;33(1):37. 17、鹿牛茅薏汤 【组成】鹿角霜(先煎)、豨莶草、地骨皮、宽筋藤、鸡血藤、白茅根各30克,怀牛膝18克,续断、杜仲各12克,黄芪、生薏苡仁各15克,砂仁(后下)6克 随症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肉苁蓉各30克,兼有风寒湿邪者,加独活、防风、木瓜各12克;湿热明显,关节红肿热痛,口干口苦者,加黄柏;关节疼痛较甚者,加救必应15克,黑老虎30克;伴有肾结石者,加郁金、枳壳各12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5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肾活血,清热除湿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证属肾虚血瘀、兼有湿热 【效验】共治35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关节活动自如、血尿酸降至正常)9例;显效(临床症状好转、关节活动灵活、血尿酸较前降低10%以上)24例;无效(症状缓解不明显,血尿酸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2例 【来源】马剑颖,补肾活血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5例,湖北中医杂志,2002;24(5): 40~41 18、《血竭四妙丸》 苍术、黄柏、蜂房各12克薏苡仁、牛膝、忍冬藤、伸筋草、土茯苓、鸡血藤、萆薢各30克,苏木、刘寄奴、山慈菇各15克、血竭(研末冲服)6克车前子20克; 疼痛剧烈加制制南星10克青艽12克; 关节红肿较甚加水牛角石膏30克 大便秘结加酒大黄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10天为一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证属湿热蕴毒、热灼血瘀。 【效验】治疗24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尿酸恢复正常,1年以上无复发)9例;显效(临床症状缓解,血尿酸水平下降,1年内偶有复发)13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2例,总有效率 【来源】何刚等,四妙丸加味治急性痛风关节炎24例;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9、祝氏湿淤痰消汤 [方剂来源]祝明星;祝氏湿淤痰消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86例。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0) [药物组成]金雀根15克,珍珠草10克豨莶草10克胆南星8克臭梧桐根18克黄精(生用) 20克,虎杖15克 [随证加减]急性期症见关节猝然红肿热痛,口渴,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香,加蚕沙15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 恢复期上述症状均不明显加制首乌15克,杜仲15克,党参10克。

1.肛门栓塞法治疗肛肠疾病的进展. 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肛瘘括约肌保留手术对肛门功能的保护评价.北京中医学院学报..脊髓截瘫者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译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治疗常见肛肠论坛99例.中国肛肠病杂志..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 中国肛肠病杂志..我国肛肠病研究新进展. 福建中医药..清燥救肺汤治疗慢性喉痹73例.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喉科学..肛瘘手术前后括约肌肌电图的研究. 中国肛肠病杂志..小儿后天性直肠前庭瘘的治疗体会. 中肛肠病杂志..消炎痛栓致过敏性休克的报告. 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医肛门直肠给药法治疗肛肠疾病的进展.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2. 4:5012.中西医结合肛瘘括约肌保留手术治疗肛瘘36例. 四川中医..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45例分析. 实用中医药杂志..便秘的中医治疗. 现代中医..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对肛门功能的保护---临床与测压研究.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的临床研究. 冶金医学..肛门直肠内给药法治疗痔科疾病的现状(上). 中医临床与保健..肛门直肠内给药法治疗痔科疾病的现状(中).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4. 1:2219.国内外肛瘘治疗现状.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清燥救肺汤治疗慢性喉痹73例.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消肿止痛汤治疗肛肠病术后肛门水肿61例. 陕西中医..切缝法治疗前庭大腺炎继发肛瘘的体会. 实用中医药杂志..罕见肛周多间隙脓肿合并股后深间隙脓肿的治疗. 实用中医药杂志. .肛瘘中医治法原流与现状简述. 重庆中医药杂志..国外肛瘘治疗简述. 中医药信息报..曹吉勋痔瘘学术思想及成就探讨.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前侧复杂性肛门会阴瘘的直肠内移动瓣修补术( 译文).实用医学杂志..国外肛瘘括约肌保留手术的现状. 中医研究生..药捻脱管法治肛瘘探源述今. 中医文献在志..曹吉勋的肛肠外科学术成就. 中医文献杂志..论傅山对痔瘘的学术见解.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治肛瘘----液体感觉与节制研究. 张燕生主编:肛肠病研究新进展.北京.华夏出版社..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治疗肛瘘的研究总结报告. 成都医药..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法对肛门功能的保护----液体感觉与节制研究. 成都医药..四季青过敏1例. 四川中医..中医发展急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中医教育..硫磺苦参煎治酒糟鼻. 四川中医..清燥救肺汤加减治喉痹. 新疆中医药..从自然观看中医学的局限性. 中医研究生..高位肛瘘挂线疗法的新评价. 中医药信息报..我国大肠肛门病研究显示较强实力. 中医药信息报..肛瘘国外治疗简述. 中医研究生..中医病历建设的里程碑. 中医药信息报..全国中医专科病历座谈会在青岛召开. 中医药动态..青燥救肺汤致过敏的报告. 新疆中医..肛瘘治疗新法----内口闭锁药捻脱管. 中医药信息报..肛瘘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术后直肠感觉与肛门节制功能的研究. 中国肛肠病杂志..经阴道直肠前突修补并直肠粘膜折叠注射术结合中药治疗直肠前突与内脱垂性便秘的观察. 中国肛肠病杂志..苦清汤治疗肛门尖锐湿差疣45例临床观察. 中国肛肠病杂志..国内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研究.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国肛肠病杂志..大肠息肉的诊断与恶变研究进展. 中国肛肠病杂志..熊冰痔疮胶囊治疗痔疮肛裂的临床研究. 中国肛肠病杂志..直肠粘膜纵行缝叠基底硬化注射术治疗直肠内套叠和内脱垂性便秘64例. 中国肛肠病杂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例. 中国肛肠病杂志..肉片嵌顿致空肠多发性瘜室炎1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357.口服甘露醇清洁肠道致麻痹性肠梗阻1例.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4258.选择性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P47.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上海59.肛门直肠瘘的诊断与治疗.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P211.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上海60.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P277.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复方薄荷脑腰俞穴麻醉法用于肛肠论坛45例疗效观察.P402.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上海62.支撑吻合管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评价.中医杂志..腰俞穴麻醉法用于PPH手术的临床观察.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增3864.直肠栓剂的进展. 中国肛肠病杂志.:3265.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767.结肠造口的选择与护理.中国肛肠病杂志..直肠前突所致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中国肛肠病杂志》.:1969.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中国肛肠病杂志.:3670.支撑吻合管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评价.中医杂志2003,44:120-12271.经肛门环扎式吻合法治疗低位直肠癌258例分析.中国实用新医学2006,2(6)72.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并发症的回顾性调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239-24073.结肠瘫痪症结肠切断旷置术后综合征的报道.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26174.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Ⅱ、Ⅲ度直肠前突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术后吻合口分离伴感染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高温水灌肠治疗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144-14577.晚期直肠癌会阴部复发局部姑息性超范围切除配合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158-15978.成人直肠阴道瘘手术治疗失败原因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218-21979.结肠瘫痪症行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后旷置结肠综合征的防治.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270-27180.中药治疗直肠癌的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319-32281.抑肝培土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四川中医2002,20(6):治疗痔病的远期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5):37-3883.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6):22-2384.晚期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复发的综合治疗.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10):技术的优势与缺陷.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3):52-5486.泄泻从心肺论治的初探.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7):48-4987.成人直肠阴道瘘2例手术治疗失败原因分析.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10):5888.旷置结肠综合征的临床报告.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4):技术治疗直肠广基息肉的体会.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387-38890.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的临床研究.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366-36991.高温水灌肠治疗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临床观察.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372-37392.缝线反应导致肠外瘘1例报告.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398-39993.早期结直肠癌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400-40294.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手术护理配合体会.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4):278-28095.慢性顽固性便秘与情感障碍的相互关系及中医治疗对策.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1):53-5496.高温水灌肠治疗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临床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1):21-2297.痔术后的功能锻炼方法.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3):5398.影响直肠顺应性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6):54-5599.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型先天性巨结肠1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6):11100.中西医结合治疗孕妇嵌顿痔1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7):22101.骶尾部藏毛窦1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8):16102.影响肛管直肠动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4):281-28310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4):291-294104.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次全切治疗.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4):297-300105.迟发型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型先天性巨结肠1例.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106.慢性顽固性便秘与情感障碍的相互关系及中医治疗对策.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75-76107.先天性无肛畸形的治疗.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1-103108.结肠瘫痪症的理论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6-108109.大肠癌肝转移的中医药防治.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3-125110.顽固性便秘从肾论治.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77-178111.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人工肛门技术动物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35-237112.先天性无肛畸形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60-262113.肛裂的手术治疗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65-266114.痔PPH术常见并发症防治的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68-272115.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非药物治疗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74-275116.直肠前突症的手术治疗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76-280117.影响直肠顺应性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81-282118.肛直角重建结-皮吻合型可控性人工肛门重建术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点位切开隧道引流治疗肛周马蹄形脓肿120例的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98-299120.结肠瘫痪症行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后旷置结肠综合征的报告.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00-302121.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22例临床分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03122.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II III度直肠前突的临床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35-337123.矾藤痔注射液治疗痔病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47-348124.玄参汤加减治疗肛门直肠神经症58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125.十全大补汤减轻大肠癌化疗副作用的临床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年2月,第29卷第2期126.结肠瘫痪症的神经病因学探讨.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年2月,第15卷第1期127.便秘导致精神心理障碍的探讨.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年7月,第29卷第7期128.幻肛痛的理论探讨.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2010年4月,16卷2期129.外痔切剥辅助PPH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2010年6月,16卷3期130.利用网络媒体优势推进肛肠专业网站建设.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2010年8月,16卷2期131.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结直肠肛门外科,2011年6月,17(3)194-197132.慢传输型便秘机理的研究近况.结直肠肛门外科,2011年8月,17(4),264-267133.结直肠管型吻合器的应用方法与技巧.结直肠肛门外科,2011年12月,17(6),394-396134.玄参汤加减治疗肛肠直肠神经症58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年1月,29(1),52135.一代宗师黄济川肛肠学术思想的传承.中国肛肠病杂志,2010年12月,46-48136.外痔切剥辅助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2011年3月

垃圾杂志,随意加塞关系文章,随意更改刊期,千万别投!

新中医的影响因子比实用中医药杂志的更高些 性价比 当然是新中医更高些新中医 主办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ISSN:0256-7415 CN:44-1231/R 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 (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实用中医药杂志 ISSN:1004-2814CN:50-1056/R评价信息(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中药研究论文集

一、 中药图书文献简介1.《中药志》 2.《全国中草药汇编》 15.《常用中药鉴定大全》 3.《中药大辞典》 16.《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 典》 4.《中药辞海》 17.《现代中药炮制手册》 5.《现代本草钢目》 18.《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6.《中华药海》 19.《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 7.《中国本草图录》 20.《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8.《中国民族药志》 21.《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 9.《中国药物大辞典》 册》 10.《中国基本中成药》 11.《有毒中草药大辞典》 22.《中药制剂汇编》 12.《全国中草药名鉴》 23.《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 与方法》 13.《中药别名辞典》 24.《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 14.《中国药材学》 25.《中药研究论文集》

中华本草》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全面总结中中华民族二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全书共34卷,其中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共收载药物味,插8534幅,篇幅约2200万字,引用古今文献1万余种,内容丰实翔实,项目设置全面,旧识新知兼贯博通,充分揭示了本草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客观地体现了中药学术的完整体系。本书不仅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庆、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而且对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药大辞典(第2版)(附篇)》介绍中文名称索引,药用植、动物拉丁学名及药用矿物英文名索引,植物拉丁学名索引,动物拉丁学名索引,矿物英文名索引,化学成分汉英名称对照,化学成分英汉名称对照,化学成分结构式检索,成分、药理、临床报道参考文献,药理缩略语,药理作用索引,药物主治索引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是1991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薛清录主编。[1]

中药学是我国医学的一块瑰宝,中药学专业是中医药院校主要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一:《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目前中药学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缺陷 本校作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药物合理利用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培养模式雷同等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多数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指导教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性。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不能迅速融进社会,缺乏竞争力。 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和不断 总结 ,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指导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营造研究生 教育 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培养模式多样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发展目标和定位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以后高深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烈的实践品质必然要求学生研究与应用两者兼顾,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专业学位发展要求。新的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在研究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之上,学生需要参与两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应该更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化培养模式。 2.课程设置实用化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生产实际。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化课程向实用化、综合化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教学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在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 经验 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有机结合,辅之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 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实验课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强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指导教师双轨化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上的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遴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时,强调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校外,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但他们对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熟悉;而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5.科研实践社会化 实际操作中,本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必须保证不少于18个月的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和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等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由校外培养基地提供并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研究生本人要提交实践 学习计划 ,并按期撰写实践 报告 。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报告及最后的实践总结上签名。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要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科研实践社会化的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与企业迅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交流国际化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专业硕士培养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占50%以上,美国占80%以上,我国仅占20%,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另外,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我国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必须考虑未来全球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积极投入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中药学硕士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必不可少,而活跃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国际化的交流和借鉴。为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切实可靠的 措施 保证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比如邀请全球知名企业的专家作高水平的报告,导师应该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请进来、走出去”中与国际同行交流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结构分层日趋合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中药学领域内这一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二:《循证医学中药带教学习分析》 1传统中药带教方式 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 自由跟带方式 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 集中讲解式 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 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 循证医学的 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 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 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3讨论 中医专业的临床中药学实习带教是实习学生与中药材实践亲密接触的很好机会,通过中药的实习,能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来了解中药,传统的中药实习方式注重于日常经验的师承,但对于中药日益发展的信息不大重视,如对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不同炮制品种、中药的用法、用量等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息在更新,如何吸收应用这些信息往往被忽略。通过循证医学思维带教,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查找文献,遴选总结资料,学生的实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对中药实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信心增加。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引入中药带教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带教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完善质量评价工具和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困难[3]。由于在收集和评价都没有统一目标,有时候找到的文献资料比较偏向于某一方面,内容较单一,在这过程中,需要加强注意干预,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笔者只是引入了循证医学的方法,未能严格执行其评价程序,在系统评价和分析方法上,还有许多技术和方法需要认真的学习。如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分析方法,倾向性评分等。虽然相于传统的粗放式带教,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提高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带教工作。 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三:《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 典故 ,民间 传说 、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比式教学方法。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解决学习问题 学习方法 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直观教学方法。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 [4]朴光眷,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猜你喜欢: 1.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2.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3. 关于中药毕业论文 4.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5.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 6. 2016中药类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中国实用医药医学论文格式

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写作方法

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写作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标题(title)

标题要求:

1.阐述具体、用语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文题相称、确切鲜明:标题体现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3.重点突出、主题明确:突出论文主题,高度概括,一目了然。不足以概括论文内容时,可加副标题(破折号、括号或加序码)。

(二)作者署名(author)

1.作者署名的意义

(1)明确论文责任:文责自负

(2)获得应有的荣誉:载入科技发展的史册

(3)文献检索的需要:著者检索

(4)明确著作权:人身权和财产权

2.作者署名的原则

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对内容负责的人。(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3.作者署名的要求

(1)分为集体署名和个人署名。

(2)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的创意者、设计者、执行者,是论文的执笔者。

(3)多人合写时,主在前,次在后;多单位合写时,用脚注标明。

(4)作者人数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6人。

(5)指导、协作、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

(三)摘要(abstract)

1.摘要内容和格式

一般格式:

(1)目的'(objective):说明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

(2)方法(methods):说明研究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3)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包括数据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4)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

其它格式

(1)目的(objective, purpose, aim, background):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研究背景。

(2)设计(design):论文基本研究设计。

(3)地点(setting):研究地点、单位、等级。

(4)对象(subjects, patients):论文研究的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5)处理(intervention):论文的临床治疗和其它处理方法。

(6)检测(measures):论文为评定结果而进行的主要测试项目。

(7)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和数据。

(8)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

2.摘要的写作要求

(1)连续写出,不分段落,不加小标题,不举例证。

(2)格式规范化。

(3)简短、完整,一般占全文文字的10%左右。

(4)文字性资料,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

(5)内容基本一致的英文摘要。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是表达科技文献的要素特征,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或词组。

主题词是规范化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自由语言。现阶段关键词和主题词都作为检索语言使用。由于关键词是自然语言,同义词、近义词、多意词未统一,造成检索误差,故目前多采用从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择。

1.关键词格式

3-8个词或词组,之间空一格书写,不加标点符号。外文字符之间可加逗号,除专有名词的字首外,余均小写。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1)可从标题、摘要和全文内容中选择,以从标题中选择最常用。

(2)要严格筛选,充分、准确、全面地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

(3)查阅医学主题词表确认。

(五)引言(introduction)

1.引言的基本内容

(1)简要叙述研究此项工作的起因和目的

(2)研究此项工作的历史背景

(3)国内外对研究此项工作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4)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5)适当说明研究此项工作的时间、材料和方法

2.引言的写作要求

(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般为200-500字,约占全文的1/8-1/10。

(2)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不能蓄意贬低前人,切忌妄下断言。

(3)少用套话:水平如何,自有共论。

(4)勿与摘要相同,避免与正文重复:不涉及结果或结论。

(5)一般不写“引言”字样标题。

(六)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材料与方法的主要内容

(1)实验对象:

①动物:名称、品种、数量、来源、年龄、性别、分组标准与方法。

②微生物或细胞:种、型、株、系、培养条件和实验室条件。

③临床病例:来源、数量、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病理诊断、分型标准、选择标准。

(2)实验仪器:仪器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型号、操作方法、改进之点。

(3)实验材料:药品和试剂的名称、成份、规格、纯度、来源、出厂时间、批号、浓度、剂量、给药方法、途径、用药总量。

(4)实验方法与条件:

①临床病例:观察方法、指标、治疗方法、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疗程。

②手术与标本: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标本制备过程。

③实验室:实验与记录手段、观察步骤、指标、注意事项、方法改进及依据。

(5)统计学方法:

(七)结果(results)

结果是论文价值所在,是研究成果的结晶。全文的结论由此得出,讨论由此引发,判断推理和建议由此导出。

1.结果的内容

(1)数据:不用原始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

(2)图表:用于显示规律性和对比性。

(3)照片:能形象客观地表达研究结果。

(4)文字:对数据、图表、照片加以说明。

2.结果的写作要求

(1)按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安排,可分段、分节,可加小标题。

(2)解释客观结果,不要外加作者的评价、分析和推理。

(3)结果要真实性,不可将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或其它结果随意删除。

(4)因图表和照片所占篇幅较大,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图表或照片。

(八)讨论(discussion)

讨论是论文的重要主体部分,是作者对所进行的研究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评价其意义。

1.讨论的内容

(1)对实验观察过程中各种数据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解释。

(2)评估自己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与他人结果比较异同,并解释其原因。

(3)实验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4)作用机制或变化规律的探讨。

(5)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与本文的关系。

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不能胡乱编写、捏造。医学论文是比较难的一种,写好之后可以在手机当中去查重,用迅捷论文查重之后就可以根据要求修改了。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

一。 题目 题目是文章最重要和最先看到的部分, 应能吸引读者, 并给人以最简明的提示。

1.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并紧扣文章的主题,要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使之起到画龙点睛, 启迪读者兴趣的作用。

2.字数不应太多, 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3.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或不太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题目中尽量不要用标点符号。

4.必要时可用副标题来做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在正题下加括号或破折号另行书写。

5.若文章属于“资助课题”项目, 可在题目的右上角加注释角号(如 ※、#等), 并在脚注处(该文左下角以横线分隔开)书写此角号及其加注内容。

6.为了便于对外交流, 应附有英文题名, 所有字母均用大写,放在中文摘要与关键词的下面。

二。 作者 署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要能反映实际情况。

1.作者应是论文的撰写者, 是指直接参与了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 对该项研究作出实质性贡献, 并能对论文的内容和学术问题负责者。

2.研究工作主要由个别人设计完成的, 署以个别人的姓名; 合写论文的署名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 学生的毕业论文应注明指导老师的姓名和职称。作者的姓名应给出全名。

3.作者的下一行要写明所在的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注上邮政编码。

4.为了便于了解与交流, 论文的最后应附有通迅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电子信箱地址。

三。 摘要 摘要是科研论文主要内容的简短、扼要而连贯的重述,必须将论文本身新的、最具特色的内容表达出来(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1.具体写法有“结构式摘要” 和“非结构式摘要”两种,前者一般分成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栏目,规定250字左右;后者不分栏目, 规定不超过150个字,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医学、药学期刊都采用“结构式摘要”。

2.摘要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结果要求列出主要数据及统计学显著性。

3.一般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写,避免用“本文”、“我们”、“本研究”等作为文摘的开头。

四。关键词 关键词也叫索引词, 主要为了图书情报工作者编写索引, 也为了读者通过关键词查阅需要的论文。

1.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要求尽量使用《医学主题词表》(MeSH) 中所列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

2.关键词一般选取3~8个词, 并标注与中文一一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每个词之间应留有空格以区别之。

3.关键词通常位于摘要之后,引言之前。

五。引言 引言(导言、序言)作为论文的开端, 起纲领的作用,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1.引言的内容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范围, 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前人的主张和学术观点, 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作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范围和技术方案等。

2.引言应言简意赅, 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时, 最好先在引言中定义说明。

3.字数一般在300字以内。

六。 正文 正文是科研论文的主体, 包括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内容, 其中某些部分(特别是方法和结果)还需列出小标题, 以使层次更加清晰。

1.材料 材料是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 需要详细说明研究的对象、药品试剂、仪器设备等。

(1)如属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中需说明实验动物的名称、种类、品系、分级、数量、性别、年(月)龄、体重、健康状态、分组方法、每组的例数等;如属用药的临床观察, 应说明观察对象的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例种类、症状体征、诊断标准、分组方法、治疗措施、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如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标准)等。

(2)说明受试药的来源、批号、配制方法等,中药应注明学名、来源,粗提物应标明有效部位或成分的含量和初步的质量标准,若是作者本实验室自行提取的应简述提取过程。

(3)标明主要仪器设备的生产单位、名称、型号、主要参数与精密度等。

(4)标明主要药品、试剂的名称(尽量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名, 不用商品名)、成分、批号、纯度、用量、生产单位、出厂日期及配制方法等。

2.方法

(1)采用已有报道的方法只要注明文献的出处即可,不必详述其过程;若为有创意的方法, 要详细介绍创新之处,便于读者依此重复验证;若是对常规方法作出改进的, 应具体描述改进部分及改进的理由, 同时也要注明原法的文献出处。

(2)对于实验条件可变因素的控制方法(如放射免疫法的质量控制)要加以详细说明, 以显示本文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实验研究论文要设立阴性对照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前者一般采用溶剂作为对照,后者选用被公认的、确有疗效的药物,以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4)在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时,通常要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以体现出药物的量-效关系。

(5)实验设计时应考虑到每组有足够的样本数以满足统计学处理的需要,一般地说,小动物(如大、小鼠)每组至少8~10只,大动物(如狗)每组至少4~6只。同时应说明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结果一般用P>、P<、P<三档表示。

3.结果 试验结果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这一部分要求将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归纳, 并将经统计学处理后的结果用文字或图表的形式予以表达。

(1)表格

①表格设计要清晰、简练、规范。每个表格除有栏头、表身外,还要有表序(如表1、表2、表3……)和表题, 表题与表序居中写, 中间空一格将两者分开。在正文中要明确提及见表×。

②表随文放, 一般应列在“见表×”文字的自然段落的下面。

③表格一般采用三线表。

④表题应有自明性。若表中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则在表题的后面注上( ±S);若表中各组的例数相等,则在表题后面统一注上(n=X),若例数不等应另加一列,分别注上各组的例数;表中计量单位若一致, 可写在表题的后面,若不一致应分别写在每个栏头之下, 不加括号。

⑤表内阿拉伯数字上下各行的个位数对齐, 未发现的数据用“-”表示, 未测或无此项用空白表示, 实测结果为零用“0”表示。

(2)插图

①图包括示意图、曲线图、照片图等。

②图要求大小比例适中, 粗细均匀, 数字清晰, 照片黑白对比分明。与表一样图也要随文字放, 先见文字, 后见图。

③每幅图都要有图序和图题, 通常写在图的下方。图题要有自明性。

(3)结果处理时要尊重事实, 要求结果中的数据精确完整、可靠无误,同时要注意不应忽视偶然发生的现象和数据。

(4)药物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要注意交待与药物有关的全部信息, 如疗效、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4.讨论 讨论是结果的逻辑延伸,是全文的综合、判断、推理, 从感性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也是作者充分运用自已对该领域所掌握的.知识, 联系本课题的实践, 提出新见解、阐明新观点之处。

(1)讨论应从结果出发, 紧扣题目, 不宜离题发挥。具体地说应对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结果, 分析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能否证实有关假说的正确性, 找出结果中的内在规律, 与自己过去的或其他作者的结果及其理论解释进行比较, 分析异同及其可能原因, 根据自己的或参考别人的材料提出新见解。

(2)讨论中应该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教训, 例如本研究所用方法是否有局限性等; 提出今后研究方向及本结果可能的推广应用的设想, 这往往对读者的思路有所启发。

(3)篇幅较长的讨论, 应分项目编写, 每个项目应集中论述一个中心内容,并冠以序码。讨论的中心内容应与正文各部分, 特别是结果部分相呼应。讨论中不应过细重复以上各部分的数据。

(4)为体现讨论的客观性, 写作时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语气。

(5)讨论切忌写成文献综述,更不应简单地重复实验结果,而是从理论上有选择地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推理, 对主要问题, 特别是本研究创新、独到之处加以充分发挥,提出新的假说, 揭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七。致谢 凡不具备前述作者资格, 但对本研究作过指导、帮助的人或机构,均应加以感谢,但必须得到被致谢人的同意后才能署其姓名。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正文的后面。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求引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文献, 包括公开发表的出版物、专利及其他有关档案资料, 内部讲义及未发表的著作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

1.论文所列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10条, 综述不超过30条。

2.文内标注法: 著录时按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直接引用作者全文的, 文献序号置于作者姓氏右上角方括号内。

3.文献序号作正文叙述的直接补语时, 应与正文同号的数字并排, 不用上角码标注。如: 实验方法见文献〔2〕或据文献〔2〕报道。

常用文体的写作格式目前医学论文基本上都按温哥华格式撰写,其正文部分的基本结构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式,但是这种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写作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性质、体裁或类型作适当调整和变通,使其结构更趋合理,使编者或被读者更乐于接受。常用文体的格式有:①实验研究类: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等组成;②临床研究类: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临床资料、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组成;③病例(理)报告类:由标题、作者、关键词、引言、病例摘要、病例(理)分析或讨论、病理报告、总结、参考文献等组成;④专科护理类:由标题、作者、引言、临床资料、观察与结果、讨论(体会)等组成;⑤个案护理类:由标题、作者、引言、病例介绍、护理问题和措施、讨论(体会)组成;⑥文献综述类:主要有叙述性综述和评述性综述等两大类,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或总结、参考文献的组成。

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及要求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文题

字左右,文字简洁。

2.不用客套话,如“浅谈、浅析、浅

3.尽量不用英文缩写

4.基金项目用*标注。

二、作者名

1.第一作者

2.通讯作者

3.尽量不罗列无关人员。

三、单位

1.写明仝称,不简写如“重医附一院 “大足县医院”,应写“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大足县人民医院”。

2.注明6位数的邮编,甚至详细地址,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高滩岩”。

四、摘要

字左右,要简洁。

2.以填空方式“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3.不用第一人称(我、我们),和引用参考文献

扩展资料:

医学论文的命题

医学论文题目应是文章内容的集中概括。作者写论文,一是传播科技经验,二是为晋升需要,因此,论文好坏与标题有很大关系。

由于论文题目首先映入读(编)者的眼帘,读(编)者浏览文章,多先看题目,然后才决是是否阅读(取舍)全文。所以,要求命题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和引用,做到恰当、确切、简短、鲜明,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起读(编)者的注意与兴趣。

一般先定题目再写论文,但亦可先写论文再定题,也可将要写的内容列出提纲,根据提纲再定标题,文题贵新,切忌老生常谈。别人用过的题目不要再用。从来稿情况看,多为回顾性与前瞻性两大类。

  • 索引序列
  • 实用中医药研究论文集总结
  • 实用中医药研究论文集
  • 实用中医药杂志
  • 中药研究论文集
  • 中国实用医药医学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