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论文发表,懂数学的人,对于这篇论文,在整个科学发展重大意义。 数学史上每一步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科学 ,伟大贡献价值和贡献。 数学家庞加莱说: 若想遇见数学的将来,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 注(庞加莱,法国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这篇论文,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 效应,陈氏定理,光辉的顶点,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他的信中说:你移动了群山! 美国数学家,阿维尔曾这样称赞他: 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顶上行走。陈景润,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数学家,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 这位数学巨星,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同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陈景润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大会作报告的邀请,这也是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通过徐迟的报告文学,人们认识了陈景润,通过这篇文章,有没有反思一下? 在文革的时候,即使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如何对待数学研究? 如何把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的发展,提高到行业,应有的相应的位置上了吗? 如何对待和发展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对于科学史的贡献呢?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意味深长地说: 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1000个就了不起的啦! 陈景润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 高斯曾经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中的皇冠。 法国大数学家费马,数论的创始人 。 比如:费尔马大定理,孪生素数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园内整点问题,完全数问题…等。 数论,就是数的理论,从研究整数开始,又叫整数论,确切一点的说,数论,就是一门研究整数性质的学科。 数论是一门高度抽象学科,处于纯理论研究状态。 自然数被叫做正整数,把它们的相反数叫做负整数,介于正整数和负整数中间叫做中性数为0。 整数的性质,特性,整数可分为两大类_奇数和偶数,通常被人们俗称为:单数,双数。 还有一种数,2,3,4,5,7,11,13,只能被一和它的本数整除,而不能被别的整数相处叫做素数。2,4,6,8,9,10,12等,叫做合数。一个整数如被一个素素所整除,这个素素就叫做这个整数的数因子,30就有2,3,5三个素因子。 数论就是最初从研究整数开始,比如:求最大公约数,勾股数组,关于质数,合数,约数,倍数。 数学家高斯在《算术探讨》一书中,把过去整数性质,所用的符号标准化,把当时现存的定理系统化,加以推广,把要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进行了分类,还引进了新的方法。 在各类数学竞赛中,数论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数论往往涉及到,数的整除,约数,倍数,余数,质数,合数,奇偶数,完全平方数,二进制数,各种有关数的概念。 在数论中,广泛采纳,枚举法,归纳法,反证法,构造法,配对法,估计法等,数论的常用解方法。 (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国剩余定理) 解析数论使用数学方法 ,作为工具来解决数论问题的分支 ,解析数论解决数论中艰深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比如:命题为,质数有无限多个,欧拉给出了解析方法的证明。 20世纪30年代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创造提出三角和方法。 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也是使用解析数论的方法解决。 代数数论是把整数的概念,推广到代数整数的一个分支。 集合数轮是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闵可夫斯基等人开创。 集合数论研究的基本对象是 什么是空间网格? 在给定的直角坐标下,坐标全是整数的点叫整点,全部整点构成的组 ,就叫做空间网格。 结合数论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空间网格对几何学和结晶学,有重大意义。 中国数学家周海中指出,要证明强孪生素数猜想,人们仍要面对许多巨大困难。 孪生素数猜想与歌德巴赫猜想,密切相关属于素论姐妹问题。 梅森数是指形如二等次方一1的数 ,记为Mn。 如果一个梅森数是素数,那么它被称为梅森素数。 梅森数,是根据17世纪法国数学家马兰,梅森的名字命名。 2019年6月24日,数论研究的又一进展,美国中央密苏里大学的数学家柯蒂斯,库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已知的最大素数。 即2的57885161次方减一,该素数是第48个梅森素数,美国数学学会发言人麦克,布林宣称,这是数论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 研究小组用了大约1000台大学里的计算机运行软件,每台计算机都不停顿,用了39天来证明。 该研究小组,一共发现了三个梅森素数。 梅森数48个数都这么难算哪!那么他以后的数怎么算呢? 看来真的是改改算法了。 美国新罕布什尔汉大学数学家,张益唐,经过多年努力,在不依赖未经证明推论的前提下,率先证明了若孪生素数猜想。 即: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素数对。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张益唐是中国又一现代版数论的陈景润。 美国数学家,审稿人之一,享里克,艾温尼科评价说:这是一流的数学工作。 b)时至今日,看一下中国,数学发展的现状,数学史的大科学家,寥寥无几。即使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数学史上, 刘微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 赵爽,《周髀算经》的注释者 祖冲之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家 僧一行,世界上第一个实测,地球子午线的人 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 现代数学史上的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 陈省生,世界级几何大师。 吴文俊,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陈景润,一位老小妇孺,皆知的数学家。 丘成栋,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c)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代史,中国的数学,物理学家,太少,在科学的地位史上,整个文明的进程上,诺贝尔数学,物理奖上,中国人都太少,太少了。 不是中国人不聪明,科学智商的悟性,科学探索的精神,而是整个科学的地位的摆放。 第一流的人才,都干什么去了? 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哪? 没有进入到这些领域基础科学的领域,高校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数学,物理学科长久以来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纵观整个20世纪,21世纪的这20年 ,诺贝尔奖,数学 ,物理,美国的科学家有多少? 现代科学的文明整个基础,都是西方,以西方国家为首的创造的,近年来以诺贝尔奖角度上看,日本科学家连续摘得许多奖项。 时隔42年了,究竟还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科学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上,发表了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下面是文章的部分摘录 陈景瑞完全沉浸在数学王国里,而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统奉献在这道难题的解答上了。 他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悬崖升登,降下又升登! 餐霜饮雪,走上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时常感到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艰苦卓绝!多少次上去了又摔下来,就是铁鞋,也早该踏破了。 …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他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厚达两百多页的长篇论文。 陈景瑞的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发表了。 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任何一个大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任何一个大于二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1十2=3 任何一个大于五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一封信,6月30号,欧拉给哥德巴赫回信,表示猜想是对的,但是无法加以证明。 从此许多数学家,对一个个的偶数进行演算,一直算到3亿多,还是正确的。 但是证明是正确的,十分困难,两百多年以来,多少科学家企图给这个偶数和奇速猜想证明,但都没成功。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1956年23岁的陈景润,发表了一篇关于塔内的问题的数学文章,随后被调往中科院数学所工作。 短短几年间,他又在园内整点问题 ,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法,这是研究数论的一种方法 ,证明了每一个大偶数是两个素因子,都不超过九个数之和。 布朗证明了9+9。 1924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的7+7。 1932年,数学家爱斯斯尔曼,证明了(6+6)。 1938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十5)。 1940年他又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都不超过六的数之和。 他证明了(1十6)。 1956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 1955年和1957年,王元先后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和2+3。 1962年,山东大学的潘承洞与苏联科学家,巴尔巴恩分别独立证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又证明了1+4。 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人,证明了1+3 ,用的是大型高速计算机。 1966年5月,陈景润证明了1+2。 陈景润,证明1+2,独自一个人,用三麻袋多的草纸,用手工计算。 1+2的详细证明,终于在1973年3月15日,出版的《中国科学》上全文发表。 徐迟接着说: 大凡科学成就有这样两种,一种是经济价值明显,可以用多少万,多少亿人民币,来精确计算出价值,这叫做有价之宝。 另一种成就是在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宇宙天体,基本粒子,经济建设 ,国防科学,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当之中的那种作用,其经济价值,无从估计,无法估计,没有数字可能计算的叫做无价之宝。 这是为什么? 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做芯片光砸钱不行,企业更需要物理学家,数学家。 1999年华为,在俄罗斯建立的专门的算法研究所,打通算法后,在2G和3G算法层面,带来革命性突破。 最近几年,数学前沿和计算机结合 ,形成独特的数学语言算法。 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家的眼光,是一种科学思维,在重大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数学是导航的北斗星。 张景中说: 数学家的眼光是抽象的,…数学家的眼光是精确的,严密的,…数学家的眼光是透彻的,犀利的,…数学家的眼光是辩证的,变化的,变中不变的东西,不变中变的东西。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算法语言就是数学的独特语言,即使是百思不得而解的问题,遇到数学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是人类思维丰富的奥妙。 人的思考的魅力,就是因为有了物理,数学,包括哲学在内,这是人类思考的独特魅力。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解放生产力,创新在于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在于数学思考。
(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近些天来,暑热难耐,人人都渴望盼来一丝清凉。那么,在未来,气候有没有可能会变冷呢?
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香港天文台科学顾问、《气象学报》主编、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全球变暖现状
(随着全球变暖,冻土层的命运也值得关注)
目前主流的气象学(气候学)观点认为,全球气候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变暖。包括中国的科学家在内,全世界的气候学专家都参与了对气候未来趋势的预测。
现在看来,未来地球的增温幅度,取决于现在人们节能减排的努力。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温到2100年也可能不会有大幅增加。
如果在100年的时间尺度里,气温只是略微上升一点点,那么人可以(凭借现代科技手段)适应。但如果我们不减排,那么气温仍将急剧上升,对全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中国西北荒漠地区,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列生产无污染的电能)
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会继续上升。如果未来仍然保持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海平面有可能上升100厘米,很多沿海城市可能就要被淹没;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得好,海平面可能只会上升10~20厘米,那么用防波堤坝来防御或许还有希望。虽然高温导致的热浪,也仍然会是一个令人不适的大问题。
现在,全世界主要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已不断地召开气候变化高峰会议,以商讨如何减排二氧化碳,以及各个国家的减排责任。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承诺,所以现在就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以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履行对地球的责任。
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言,减少温室气体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和维系可持续发展。
现在看来,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5℃左右,地球就将不再宜居,因为全球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可以说,从现在做起,发力节能减排,是为子孙后代储备未来。
未来,气候有可能变冷吗?
现在有一部分天文学家,尤其是俄罗斯的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测得到的数据认为,太阳活动辐射到地球上来的能量将会减少。他们认为,2030—2050年,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可能会减少到最低值,那么气候就会变冷。
但“2030—2050年处在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这样的结论,是根据过去的太阳活动演变来推出未来的演变规律,基本上是个推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过去的演变规律不等于未来的演变,所以这样想,可能还有很多因子没考虑在内。
另一方面,在历史上,1675年前后有过一个太阳活动很低的“蒙德极小期”,此时地球上很冷。但那是人类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的中世纪,今天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比那时候大得多,平均温度也高,所以不能用现在的地球环境和当年的来类比。
即使将来进入微小冰期,地球也顶多只是发生10~20年的温度脉动而已,而不是真正进入冰河期。
这本书是高尔基在回忆我的大学,他非常的珍惜上学的机会,这本书里面的很多语言都很热烈。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4日11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奖2016看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斯科德里茨三位美国科学家,他们因在物质拓扑相变和拓扑阶段理论发现中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得此奖。3位科学家将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其中大卫·索利斯获得400万瑞典克朗,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共同分享400万瑞典克朗。
大卫·索利斯1943年生于英国贝尔斯登,英国康奈尔大学博士,伯明翰大学数理物理学教授;邓肯·霍尔丹1951年生于伦敦,剑桥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迈克尔·科斯德利茨1942年生于阿伯丁郡,牛津大学博士,茨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
在这三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相同,但稍有区别。索利斯和科斯德里茨研究的是二维的物质表面或内部极薄层现象,而霍尔丹研究的是薄到可以认为是一维的物质。
物质常见的状态是气体、液体和固体,在极端条件下,如极端高温和低温下,物质会呈现出特殊的物相。物质的相变指的就是物质从一种相转化成另一种相的过程,例如水在高温下从液体转换成气体状体。
而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集合图形或者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拓扑学是三位得奖者能做出这一成就的关键,它解释了为什么薄层物质的电导率会以整数倍发生变化。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三位科学家利用高等数学方法研究物质的不寻常阶段或状态,如超导体、超流体或薄磁膜,他们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未知世界的领域”。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是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知多少
1. 6个年度获奖人从缺
1901年以来,诺贝尔委员会共颁发出110个物理学奖,其中6年获奖人从缺,它们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根据《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如果评奖当年未能评选出获奖作品,则奖金将保留至下一年颁发,而若第二年仍未评选出获奖作品,奖金则将被收回基金会。
2. 204个获奖人
1901年以来,一共有204个个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47个得主为一人,32个是由两位获奖者分享,31个则是由三名获奖者共享。不过因为约翰·巴丁在1956年和1972年都获颁该奖,因此实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数为203人。而在1903年获得过该奖的居里夫人,也在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3. 年龄最大的和最小的获奖者
截至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5岁。1915年,时年25岁的英国科学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就和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一起因“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而获得该奖,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生于1890年3月31日,卒于1971年7月1日,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25岁。
2002年,已经88岁高龄的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因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特别是探测宇宙中微子种作出的先驱贡献获得该奖,成为最年长的获奖者。
雷蒙德·戴维斯,生于1914年10月14日,卒于2006年3月31日,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已经高龄88岁。
女性获奖者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名单中,仅有2位女性获此殊荣,其中一位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居里夫人。1903年,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因与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一起发现“天然放射性”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位女科学家名叫玛丽亚·格佩特·梅耶,来自美国,因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获颁该奖。
居里夫人,本名玛丽·居里,生于1867年11月7日,卒于1934年7月4日,在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华人获奖最多的领域
我们会发现诺贝尔物理学奖中获奖的华人最多。例如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共同获得该奖。在这一名单上的还有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家族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名单中,有一个现象特别有趣,不少获奖者是来自同一家庭的,例如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此外名单上还出现了4对父子,比如在1915年获奖的巴丁父子等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至2015年获奖名单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
2014年,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带来的新型节能光源。
2013年,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其预测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通过实验发现。
2012年,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戴维·维因兰的研究成果为量子理论研究提供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1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而获得该奖。
2010年,俄罗斯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践”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驻外记者蕾欧娜(欧洲))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知识就是力量”(ID:knowledge-power)
时代变幻间,由中国科协主管,科学普及出版社主办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已经悄然走过了60个年头。60年的变化,60年的成长,60年的感恩。11月20日,在中国科技馆一层报告厅(新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举办杂志创刊60周年主题纪念活动及专场科普讲座,以此感谢这么多年来社会各界读者们的鼎力支持与厚爱。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委会主任徐延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李建臣司长等嘉宾出席。在会上,徐延豪书记指出,60年来,作为科普杂志的一个优秀代表,《知识就是力量》也始终注意与时代同行,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爱好者的支持和关注下,不懈探索、开拓进取,在传播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我国科普的时代先锋、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的一面旗帜。他希望,《知识就是力量》要牢牢抓住变革之时代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勇于自我革新,继续发挥专业权威的优势,将《知识就是力量》深度打造为孕育青少年科学梦想的摇篮,弘扬科学精神的殿堂,滋养科技创新的沃土,在引导青少年乃至社会大众认识科学、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征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建臣司长也发表讲话:“非常高兴的是,在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优秀案例100佳’中,我们看到《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路演成功,这是此全媒体平台面向全社会公众和面向同行的一次公开集中亮相,我们能够看到杂志改版这三年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不仅在纸质科普期刊的内容策划、发行销售上得到更多读者和渠道的认可,更在全媒体平台的搭建上不断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更加可喜的是,就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60周年之际,成功完成了体制改革,为品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主题纪念活动,以穿越舞台剧的形式呈现杂志60年的发展历程,由杂志社的编辑们带来的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示了创刊阶段、复刊阶段、改刊阶段的杂志风采,旨在发扬传承历代科普工作者的知力精神,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者、《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作者代表高士其之子、高士其基金委员会秘书长、著名辞赋家高志其老师也上台回忆了家父高士其先生与杂志的深厚缘源,他表示,其父高士其先生在1979年为《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创作的复刊词,登在《知识就是力量》复刊后的第一期上,就是1979年1月刊,杂志编辑部用心地请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把这首词谱成了歌曲。“最近我听到《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带着青少年重新演唱了这首歌曲,感谢杂志社赋予这首歌新的生命力。相信我父亲衷爱的这本科普期刊,将在引领青少年和社会大众走上科学探索之路上贡献更多的力量,也希望青少年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用你们的所知所学,用你们的青春和梦想,为中国科技创新不懈努力。”在现场,活动主办方还颁发了知识传承奖和杰出贡献奖。获得杰出贡献奖的专家分别是王麦林、王天一、高士其、茅以升、路甬祥、金涛、陈芳烈;获得知识传承奖的专家分别是王潜、王谷岩、王益平、文有仁、尹传红、邓俊峰、甘本祓、叶永烈、田如森、付万成、白丽娟、冯昭奎、曲建翘、朱志尧、朱毅麟、刘夕庆、刘仁庆、刘嘉麒、齐仲、许健民、杜爱军、李青、李敏、李佑华、李荫浓、李家春、史军、杨先碧、肖枕石、位梦华、余海若、张劲硕、陈会忠、欧阳自远、金维克、庞之浩、郑永春、赵璞、赵震东、郝应其、星河、秦利中、袁同辰、莫功敏、顾瑞金高广元、曹嘉晶、戚发轫、董素民、董新生、蒋志刚、鲍云樵 、缪印堂。不仅如此,该活动还举办了专场科普讲座,邀请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代表,如欧阳自远的《火星生命探寻》、傅前哨的《从珠海航展看中国航空装备的发展》、张劲硕的《蹄兔非兔,象鼱非鼱》,分别以青少年最感兴趣的自然科学领域为主题,为近300名中小学生和教师代表展开一场科学前沿盛宴。在场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踊跃举手发言,现场气氛一度达到高潮。 文/纪阿黎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 投稿请联系
是正规的出版社出版的杂志,在邮寄都能查询到杂志期刊。希望能有帮助....
是正规杂志,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综合图文科普月刊。
《知识就是力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凝聚了众多科普工作者的心血,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高士其、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周光召、白春礼等都为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科普文章。目前活跃在中国科学界的不少专家,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是《知识就是力量》的读者,许多科技人才也是从小看着《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喜欢上科学,最终走进科学殿堂的。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向国内各界青年介绍国外最新科技成就和现代科技知识,力求成为各界青年了望世界科技的窗口,献身四化建设的助手,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参谋。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栏目设置:《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主要栏目:特辑、好评连载、大视野、电脑通、军事天地、健康热线、生物漫谈、科幻世界。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投稿信息(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辑部征稿基本信息:主管单位:中国科协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编辑单位: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黄素民主编:白丽娟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6号邮政编码:100081邮发代号:2-280电话百度不让上传,否则违反百度规则,回答就无法提交。
时代变幻间,中国科协主管,科学普及出版社主办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已经悄然走过了60个年头。60年的变化,60年的成长,60年的感恩。11月20日,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一层报告厅,举办了《知识就是力量》创刊60周年主题纪念活动及专场科普讲座,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相关领导、院士、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编辑代表、读者代表和中小学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数百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知识就是力量》60载风雨历程,向陪伴《知识就是力量》成长的编者、作者和读者致敬。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出席活动并致辞,首先,徐延豪书记代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知识就是力量》的领导、专家和作者读者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指出, 《知识就是力量》是孕育科学梦想的摇篮,是弘扬科学精神的殿堂,也是滋养科技创新的沃土。希望《知识就是力量》牢牢抓住变革之时代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勇于自我革新,继续发挥专业权威的优势,在引导青少年乃至社会大众认识科学、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征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在致辞中对《知识就是力量》为培养科普作家、建立作者与读者互动平台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李建臣司长代表总局充分肯定了《知识就是力量》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60周年主题纪念活动,以穿越舞台剧的形式呈现了杂志60年创刊、复刊和改刊发展历程。创刊阶段编者代表、1958-1962年任《知识就是力量》编辑室主任的王麦林老师和著名天文学家、年逾九旬高龄的王绶绾老师虽然不能亲自参会,但都专门录制了视频祝贺杂志六十周年。读者代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环境所)副主任技师曲建翘在发言中说自己也从中学时代阅读《知识就是力量》,如今也从读者成长为了作者。
复刊阶段作者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寄语青少年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青春和力量,并能从这份杂志以其他媒体吸取更多前沿科技知识和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著名辞赋家高志其讲述其父高士其先生在1979年为《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复刊创作主题曲的故事感人至深。读者代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在发言中说《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他的第一位导师,小学时代看着《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的动物知识,逐渐走上了动物科学研究之路。
改刊阶段作者代表、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表示,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能够借助《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平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唤起青少年对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青少年的科技梦想,鼓励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帮助广大青少年插上科学的翅膀,去践行梦想;编者代表、《知识就是力量》社长兼主编郭晶代表杂志社向前辈们的心血付出致敬,展示了《知识就是力量》全媒体平台的创新融合,表示团队会握好前辈们的接力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读者代表、全国科学星榜样获奖代表表演了科普剧《PM家族的狂欢》。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郭曰芳专门为《知识就是力量》60周年创作的诗歌《知识与梦想》,庆典活动现场,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殷之光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了深情朗诵。
与此同时,《知识就是力量》60周年“杰出贡献奖”和“知识传承奖”代表欢聚一堂,以王麦林、路甬祥为代表的编创者荣获“杰出贡献奖”,以刘嘉麒院士、欧阳自远院士、许健民院士、李家春院士、戚发轫院士等为代表的53位编者、作者和读者代表获得“知识传承奖”。
编辑:纪阿黎
新媒体编辑:姚迪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 投稿请联系
是正规杂志,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综合图文科普月刊。
《知识就是力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凝聚了众多科普工作者的心血,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高士其、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周光召、白春礼等都为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科普文章。目前活跃在中国科学界的不少专家,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是《知识就是力量》的读者,许多科技人才也是从小看着《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喜欢上科学,最终走进科学殿堂的。
以掌握自然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人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培根的这一观点被后人表达为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所说的人的知识是指自然知识,他指出科学技术的一切发明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对人类事业的影响都不能比拟的”,因为“发明的利益可以扩及于全人类,而政治的利益只限于特殊的地带.后者经不了几代,前者则永垂无穷。”
培根说的啊我认为文凭代替不了知识水平,文凭只是一纸空文,何用之有,而知识水平是掌握在自己的大脑中的,它不仅是知识,还意味才技术,财富!所谓,有一技之长,何愁无立足之地!虽然有些人对文凭看的很重,都认为文凭是某某单位的门槛,是加薪的证明!但是,现在社会对知识水平的要求看的更为重要!现在对于面临大学毕业的人都会知道,现在实行的都是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原则(所谓双向选择我想不说大家也都不言而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优胜劣汰的竞争,知识水平显德尤为重要!假如只拥有一纸文凭,而没有真正的知识水平,那岂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嘛!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都会被残酷的竞争所淘汰!综上所述,文凭与知识水平之间永远不能画等号,知识的重要性要比文凭大的多!只有掌握了真正的知识,才能真金不怕火炼。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年龄相等的情况下,有文凭的人学习的时间比没有文凭的人多(因为没有拿文凭的人不是在工作就是在玩),也就是有文凭的人对知识学习的 努力程度 比较大,如果 知识-->成功 成功=99%汗水+1%天才 有文凭努力程度 > 没文凭的努力程度,可得 有文凭的人知识水平>没文凭的人知识水平
作者:王江山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提到黄金分割,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个奇妙的数学理论总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贝类动物身上的神秘螺线,到金字塔的边线角度,从人体的和谐线条,到无机物质的原子排列,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个神秘的比例。那么,当黄金分割理论被应用于音乐中,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斐波那契是意大利数学家,他曾提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有一对小兔,两个月后就能开始生产,从此每月产下一对小兔,产下来的小兔也是如此,如果所有的兔子都不死,那么一年以后能繁殖多少对兔子呢?”稍加计算,你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非常奇妙:1,1,2,3,5,8,13,21,34,55,89……如此你就得到了斐波那契数列。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个数列有个显著的特点:任何相邻两个数,其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的比值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的数值。斐波那契数列又称黄金分割数列,如果我们将其用于分类及音乐曲式结构中,会不会使音乐更加和谐、优美呢?斐波那契螺旋线又称黄金螺旋,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画出来的螺旋曲线,指在矩形中按照黄金比率旋进渐进无限分割,切点的连线形成对数螺旋线。许多作曲家有意或无意地把黄金分割引用到音乐中,这反而成为了他们作品历久弥新的法宝。许多曲子都是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或五段回旋曲式。而且黄金分割比例与音乐中高潮的位置有密切关系。如在《梦幻曲》中,全曲共分6句,24小节。按照黄金分割率计算的话,高潮将在第14小节(24×≈)出现,而这与实际情况是完全符合的。更典型的例子是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它的第一乐章全长160小节,若用小节数乘以黄金分割比值,即160×,曲子的再现部位恰恰位于第99小节,正好在黄金分割点上。也许是有意为之,也许是天赋的自然流淌,莫扎特的大部分钢琴曲中都应用了这个方法,以至于有人评价他:“我们应当知道,创作这些不朽作品的莫扎特,也是一位喜欢数字游戏的天才。莫扎特是懂得黄金分割,并有意识地运用它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优秀歌曲的高潮部分一般也会出现在黄金分割点上。这一点不仅在古典音乐中得到充分展示,在流行歌曲中也可以找到痕迹,许多歌曲的主歌和高潮部分,都落在这个神秘的点上。热爱音乐的小伙伴们,这回你们该知道如何才能创作出最美的音乐了吧!也跟黄金分割有关哦~藏文科普专区更多内容在“知识就是力量”微博“藏文小科普”话题建立专区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移步关注哦《知识就是力量(汉藏文)》简介:本刊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藏族群众科学素质服务,特别是向广大藏族青少年播种科学种子,启迪科学智慧,点燃科学梦想。
是正规杂志,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综合图文科普月刊。
《知识就是力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凝聚了众多科普工作者的心血,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高士其、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周光召、白春礼等都为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科普文章。目前活跃在中国科学界的不少专家,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是《知识就是力量》的读者,许多科技人才也是从小看着《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喜欢上科学,最终走进科学殿堂的。
都不错,知道少年看。《知识就是力量》大量译介国外优秀科普作品,也发表过不少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如高士其、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周光召、白春礼等撰写的科普文章,深刻影响了几代青年学子,为繁荣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源自英国的《万物》杂志,是国内最具知名度的青少年科普杂志之一,是世界顶级少儿科普杂志《How it works》的中文版。由 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团队倾力打造。内容横跨七大学科,涵盖环境生态、工程机械、太空探索、物理化学、历史人文、生物医学等方面。
知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能够让人更聪明。我们获得知识,通过思考,就能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问题,这时候,知识就是力量的一种。
“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经典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经典名言最早是培根说的。
外文名:Knowledge is power。
出处: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刊:《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2014年1月,《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以新的面貌改版上市。
1956年3月,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科普高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劳动部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三家决定联合主办一本科普刊物,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周恩来总理亲笔为她题写了刊名。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一批出版的科普杂志,到现在依旧受到很多读者的信赖和喜爱。许多的科学家都是读着《知识就是力量》长大的。
知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它是心与心的交流,知识充沛了人的精神,使人聆听人生的真谛,从而不断地探索,因此人们的生活也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地丰富多彩,回首过去,人们也有对知识的探索,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等.知识的存在是对人类进步的讴歌,是人类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