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会展危机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会展危机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发布时间:

会展危机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中文的可以到知网检索,外文的可以到谷歌学术检索,也可以在百度文库里面进行检索,下不下来的找我,我下号之后发你邮箱

晕~我发现了,你真的是懒到一定程度了,还有这样写论文的?

参考文献 .当代风险管理与保险教程(M),第7版,齐瑞宗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22年风险管理外文参考文献包括:《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环境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投资机构》()、《风险分析与管理》()、《信息安全的风险分析与管理》()等。2022年风险管理外文参考文献包括:《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环境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投资机构》()、《风险分析与管理》()、《信息安全的风险分析与管理》()等。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列宁全集》(第1版)《列宁选集》(第1版)列宁著,《进一步,退一步:我们党内的危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述摘录和论点索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潘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杨耕著,《“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何新著,《危机与反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王庆瑜著,《危机理论、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五南,2001年。[美]乔治·索罗斯著,刘恩盼译,《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加]迈克尔·D·沃特金斯著,胡平、张磊译,《未雨绸缪——可预见的危机及其防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美]托马斯·潘恩著,柯岚编译,《美国危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Harvie著,《19世纪英国:危机与变革》,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关梦觉,《经济危机论初步》,生活书店,1940年。[英] J·温特尼兹等著,刘思慕等译,《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论》,上海:世界知识社,1950年。宋承先著,《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苏] A·门德尔逊著著,斯竹等译,《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三联书店,1977年。[美]J·科尔科著,陆力译,《美国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吴大琨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陈特安著,《资本主义的“大地震”——经济危机的历史、现状及新特点》,北京:长征出版社,1991年。[美]保罗·克鲁格曼著,朱文晖、王玉清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杨健生著,《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日]林直道著,江瑞平等译,《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对日、美及东亚经济衰退的剖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赵涛著,《罗斯福新政——积极的反危机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董崇山著,《困局与突破——人类能源总危机及其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齐高岱等编译,《中东局势与能源危机——欧佩克30年的发展和政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美]戴维·古德斯坦著,王乃粒译,《石油危机——人类文明的未来出路在哪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浩君编著,《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吕古贤、曾绍金等著,《我国主要金属矿产矿山资源危机程度评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吴连喜著,《家园的危机——土地资源与土壤污染》,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郑通汉著,《中国水危机:制度分析与对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杨树清著,《21世纪中国和世界水危机及对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高前兆、李小燕、苏德荣编著,《水资源危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2年。[英]朱莉·斯托弗著,张康生、韩建国译,《水危机——寻找解决淡水污染的方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马军著,《中国水危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美]威廉o恩道尔著,赵刚等译,《粮食危机——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霸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霍华德·T·奥德姆、伊丽莎白·C·奥德姆著,严茂超、毛志峰译,《繁荣地走向衰退——人类在能源危机笼罩下的行为选择》,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加]马克·德维利耶著,严维明译,《水: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苏]阿·艾捷里南特著,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资产阶级的货币、信用与财政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美]享利·赫兹里特著,段承璞译,《通货膨胀危机》,北京:时事出版社,1981年。周先平著,《共生危机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共生现象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郞晓龙著,《货币危机与资本管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陆前进著,《货币危机的理论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梅远谋著,张卫宁译,《中国的货币危机——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的货币改革》,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美]罗伯特·特里芬著,陈尚霖、雷达译,《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美]理查德德·邓肯著,王靖国等译,《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王凤京著,《俄罗斯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剖析与借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杨国庆著,《危机与霸权——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赵静梅著,《金融危机救济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美]戴维·德罗萨著,朱剑锋、谢士强译,《金融危机真相》,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朱隽、叶翔译,《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安佳著,《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多米尼克·巴顿、罗伯托·纽威尔、格雷戈里·威尔逊著,徐志宏等译,《险象环生的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帕德玛·德塞著,王远林、王立元、徐占东译,《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从亚洲到阿根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姚国庆著,《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陈江生著,《国际金融危机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美]查尔斯·R·莫里斯著,周晟译,《金钱贪婪欲望——金融危机的起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徐滇庆著,《危机意识与金融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刘力臻著,《国际金融危机四重分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王德祥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建军、田光宁著,《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杨玉清著,《国际政治之危机》,亚东图书馆,1934年。[日]田中仁着,赵永东等译校,《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政治史:中国共产党的危机与再生》,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澳]约翰·伯顿著,谭朝洁、马学印译,《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赵子聿、贤峰礼著,《国家安全危机决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韦正翔著,《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全球伦理的圆桌模式构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许蔓舒著,《国际危机预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陈东晓译,《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法]米歇尔·克罗齐、[美]塞缪尔·P·亨廷顿、[日]绵贯让治著,马殿军等译,《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美]克莱·G·瑞恩著,程农译,《道德自负的美国——民主的危机和霸权的图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李伯超著,《宪政危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美]克里斯·华莱士著,程克雄译,《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日本评论社编,《日本的军费膨胀与财政危机》,南京:日本评论社,1933年。吕福新等著,《危机与反危机——中国物价、财政实证分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张金岭著,《晚宋时期财政危机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贾康、刘尚希主编,《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符勇编著,《帝国危机》,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陈文德著,《北宋帝国危机生存》,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6年。李峰著,徐峰译,《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高鸿志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李经中编著,《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迈克尔·雷吉斯特、朱蒂·拉尔金著,谢新洲、王宇、鲁秋莲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茂涛著,《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肖鹏英编著,《危机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邹蓝著,《经济安全与公共危机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阎梁、翟昆主编,《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刘福森著,《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李程伟主编,瞿旭彤译,《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日]大前研一著,刘锦秀、江裕真译,《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庄希泉、余佩臬著,《南洋英属华侨教育之危机》,上海:南洋教育社,1925年。[美]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黄白兰编著,《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冉云飞著,《沉疴——中国传统教育的危机与批判》,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著,《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邬大光、林莉著,《危机与转机——WTO视野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李现平著,《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美]帕克·罗斯曼著,范怡红主译,《未来的研究——解决全球危机任重而道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永明主编,《教育危机管理》,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WTO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以TRIPs协议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余潇枫著,柯岚编译,《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胡秋原著,《西方文化危机与二十世纪思潮》,台北:学术出版社,1981年。牟宗三等著译,周阳山编,《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文化传统的重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李小兵著,《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危机——当代人本主义思潮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美]戴仁柱著,刘晓译,《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邓佑玲著,《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美]斯坦利·罗迈·霍珀著,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美]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秦越存著,《追寻美德之路——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李英明著,《文化意识型态的危机——苏联、东欧、中共的转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2年。房德邻著,《儒学的危机与嬗变——康有为与近代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周孝正著,《人口危机》,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丁文广、陈发虎、南忠仁著,《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美]詹姆斯·吉斯塔夫·史伯斯著,李燕姝、沈素芹、朱琳翻译,《朝霞似火——美国与全球环境危机-公民的行动议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近年来,国内外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应急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爆炸、知识倍增,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权威性和垄断性,人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学校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应急管理

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转折期,也正处在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发频发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朱瑞博在《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 领导力 提升研究》一书中就提到“:准确认识和把握公共危机管理特征,提升领导者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科学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对各级政府而言,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执政能力大小的直接体现。”[1]因此,作为培养培训党员干部的党校、行政学院,如何开展应急管理课程教学助推干部学员能力素质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通过细致深入的调研分析,在系统 总结 公共突发事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助推应急管理课程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对应急管理课程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化、智能化、标准化、能够多领域融合且虚拟现实的一种高新技术手段,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这种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展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成都市委党校“处理突发事件专题班”认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真正使得学员成为了应急管理教学课堂的主体。主要体现在:一是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学员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学员处于行政生活终端,处置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难点以及若干棘手问题,他们有切身的体认。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应急管理中的各类书籍、信息、文献、录像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让学员自己提出问题。这样,不仅使学员引起了共鸣,而且还使大家的思路集中,进而把问题引向实际、引向具体。二是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学员的讨论推进教学过程。讨论过程中,播放一些典型案例的视频资料,以增强现场感。同时,围绕课程主题就各个案例的得失成败,分组讨论,交流分析,各抒己见,在不同观点的比较乃至于彼此之间的争锋中,将思考引向深入。三是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学员之间的互动来盘活日常积累的工作 经验 。由于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学员的观点能够即时地在教室屏幕中呈现出来,学员阐发不同观点的画面,也在教室的另一屏幕同步展示,学员的参与热情、角色意识较快地焕发出来,平时积存心底深处的智慧与潜能,在不同意见的对峙、诘问中得以激活。学员代表作交流发言,不同屏幕同时以文字展示各小组讨论的基本结论和视频播放发言人的发言。最后,对照各小组的结论性主张,对危机应急管理中各种焦点问题进行梳理,以期达到对《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基本法理的认知和把握。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应急管理课程教学水平提升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媒体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如电视是眼睛的延伸,话筒是嘴的延伸,音响是耳朵的延伸。因此多媒体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超越了一般的机器媒体。[2]那么,如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应急管理课程教学水平提升呢?

(一)优化应急管理课程教学硬件环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助推教学的成功开展,完备的“硬件环境”是重点“。硬件环境”即利用多媒体技术所需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营造,包括基本的技术手段,如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计算机及网络、投影、录音录像、跟踪监控与回放等。认知规律告诉我们,认知总是以感知为前提,只有切身感知,才能被人们更好地认知。基于此,校院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模拟、创设情景,图文声并茂,充分调动学员的多种感官,使其身临其境,寓教于乐,寓学于做,加快学员理解、吸收,切实提高其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应急管理课程教学软件环境

人是应急管理课程教学的主体,应急管理课程教学的成功开展,人的素质是关键。“软件环境”里的人主要包括主持教师、学员、教辅人员和一线专业人士。只有四者相互配合,才能在拥有较为完备的“硬件环境”下,真正发挥出应急管理课程教学的最大效益。主持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很大程度上而言,他们的知识水平、驾驭案例讨论的能力都极大地影响着课堂的最后效果。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和所讲授的知识具有完全的控制权。教师会按自己事先备好的课程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取知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较少,基本都在教师先前的课堂计划之中。而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应急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性大大减弱。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可能会围绕案例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还可能会出现争执,甚至偏离讨论的中心话题等,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驾驭案例讨论的能力,保证讨论能够实现既有教学目的。

(三)利用非线性编辑等多媒体技术自主开发应急管理课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助推应急管理课程教学,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立足时代前沿, 创新思维 ,以开放的视野全力打造生动形象的应急管理课程。当今世界是一个复合的视觉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蕴含高科技含量的产物越来越爆炸性的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科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作为培养干部学员的党校、行政学院,要结合实际,真正提高应急管理培训效益,就需要打造切合时代要求,符合干部学员需要的高质量多媒体应急管理课程。打造高质量多媒体应急管理课程是成都市委党校自主开发应急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充分利用PR、VEGAS、AE等非线性编辑软件,在系统梳理应急管理信息、文献、录像等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自主开发、打造视听、声画同步的视觉艺术产物——应急管理视频教程。这种方式利用多种感官交互或同时产生多重刺激来传递信息,一方面为学员创造了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模拟制造出了其他方式无法达到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学员的 想象力 ,使得学员的感官与想象力相互配合,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资源,更加利于教师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学员进行探索式的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员在应对突发状况时的灵活应变和处理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与应急管理课程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爆炸、知识倍增,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权威性和垄断性,人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学校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在未来的应急管理课程教学方面,教学的焦点就必须由“教”转向“学”,由“结果”转向“课程”,由“知识”转向“能力”,以学员获取信息、创造知识为衡量尺度。在未来的多媒体技术与应急管理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所能包容、整合的信息量和可提供的教学资源是任何教材、教师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未来,应急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必将更多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文字、声音、图形等信息,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 网络技术 ,仿真应急处置训练环境,在网络技术的配合下,使学员置身于身临其境的环境,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鼻等器官,锻炼学员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其记忆、思考和探讨,从而提高其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应急管理课程教学能否高效有力地开展就与多媒体技术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息息相关。鉴于这一情形,作为培养培训干部的党校、行政学院就必然要在培养学生认知、选择和理解信息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创造新思想和新知识的能力的基础上,更多运用先进技术,模拟、仿真现实环境,自主开发应急管理教学课程,在软、硬件基础设施完善的条件下,创新思维,开拓内容全面、思想深入,并且极具操作性和感染力的应急管理教学课程,真正做到创新学员思想,切实有效培养其在面临突发状况下的应急应变和灵活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薛澜,钟开斌中国行政管理2005-02-01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范维澄;中国科学基金2007-03-30

摘要:各种灾害都是突然发生的,对应急处置要求很急,对处置 措施 要求很高。因此,只有通过实战演练来熟悉预案的程序,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确保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

关键词:图书馆;应急管理

一、我国图书馆应急管理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关于图书馆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

(一)应急管理的教育意识淡薄

危机意识是应急管理的起点,也是建立危机预防培训机制的基本前提。在我国,不论是政府官员、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是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还很淡薄。根据网上初步调查,我国只有极少数图书馆制定了防灾应急预案。如首都师范大学于2004年11月制定的《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新疆 财经 学院图书馆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等。但这些预案的规定都过于简单化,缺乏可操作性,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难情况少有预见,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可见,这样的预案根本无法实施应急教育,应急教育普遍被淡化了。这样的预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然会使防灾救灾工作大打折扣,容易在危机出现时导致措施无力,从而造成很多机会丧失,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应急管理的教育常设机构缺乏

一直以来,图书馆应对危机的通常做法是当危机来临并造成一定的灾难后,决策机关紧急宣布成立一个临时性机构,选派得力干部依托有关职能部门组成救灾办公室、抗灾指挥部等,风风火火地紧抓一阵子,待危机过后就撤销解散,人员各自回归原单位,以后再遇到大的危机事件,就如法再次炮制一遍,循环往复,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常设的综合性公共危机管理组织。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缺失,造成图书馆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战略性和延续性,因而也往往无法为图书馆长期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经验指导[2]。

(三)应急处理的基本常识、技能缺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掌握必要的应对危机的技能是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财产损失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馆员应对危机的技能却十分有限,许多人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在危机状态下如何正确地实施自救和疏散读者,并及时抢救宝贵文献资料了。实施应急教育,必须要以科学的教材作为支撑。我国目前可供使用的公共危机教育教材十分稀少,而且内容大多过时、陈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如,防火教育,只告诉人们遇到浓烟时,要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以避免烟雾侵害。其实现代建筑大部分都使用了化学合成的建筑材料,如果遇火燃烧,会释放出有毒气体,仅靠湿毛巾是挡不住毒气的,最可行的办法是使用防毒口罩,并且提前确认安全出口[3]。此外,不论是在教育部门还是在行政机构,目前我国几乎没有专门负责应急教育的部门,专业的公共危机教育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图书馆馆员的应急教育显得更加棘手而又重要。

二、完善图书馆应急教育培训的建议

突发事件的显著特点是事发突然、破坏力极强。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极易对图书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增强防范意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已引起很多图书馆的重视,但仅靠应急预案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反应迅速、指挥得力、全馆一盘棋,需要加强应急教育培训作后盾和保障。

(一)设立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应急管理在现代图书馆是一项长期而急迫的工作,应从制度上成立对突发性事件进行预测、监控和训练的机构。该部门的职责在于: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突发事件管理指挥系统,对图书馆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资、救援行动及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作出具体安排,变被动性应付危机为主动性反危机;二是编制图书馆应急预案。针对有可能对图书馆造成威胁的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应急方案;三是建立应急管理教育和训练系统,对广大图书馆馆员和读者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和危机应对模拟训练,增强应对危机和自我保护能力;四是修订绩效考评体系,在制度上为工作人员有效的应急管理业绩和处理危机的培训成绩提供正向激励。

(二)树立科学的危机教育培训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危机教育培训理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领导高度重视。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工作,除国家立法,有关主管部门规定之外,领导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应急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从行动上进行落实。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事实证明,只有领导层真正重视了这项工作,才能促使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发生突发事件时才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第二,积极开展危机教育。通过危机意识教育、危机防范教育、危机处理教育、危机案例教育等多种 方法 来帮助馆员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技能,使馆员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培训

从大量的突发事件案例来看,由于我国图书馆馆员及广大读者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以至于一些原本可以避免或减少的伤害反而扩大,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实证明,如果每位馆员及读者本身拥有自救和施救能力,就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我们要大力培养求助、求生、自救以及施救技能,为从容应对各种危机创造条件。

1•学习应急预案

编制完善、适用的图书馆防灾应急预案公布后,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图书馆员工认真学习,要让应急预案从文件柜中走出来,不仅要走进大家的文件夹,更要走进全体工作人员的头脑中、意识里。要利用各种形式和宣传手段,普及防灾知识和应急预案。例如在馆内醒目位置悬挂警示指示标牌,张贴清晰简单的馆内平面图;在图书馆网站的首页醒目位置公布图书馆应急预案,让读者可随时查看。这都是简单可行、收效显著的方法。

2•开展案例教育

为了使大家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可选择一些公共场所的突发事例和历史事件进行案例教育。对于图书馆来说,公共场所以及图书馆领域曾经发生过的每一次事件,都是前车之鉴,一定要深刻 反思 并引以为戒。比如2007年7月,云南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自动灭火设备发生异常,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突然喷发,十多名读者和二十多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出现中毒症状[4]。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突发事件的发生,而一旦出现此类事件如何进行妥当的处置,不仅要进行讨论学习,还要请专业人员辅导,从而寻找最佳处理方案,为此类事故的处理提供解决的依据。

3•应急手段培训

要开展各种应急措施和应对能力的学习与培训,使大家掌握一些处理应急事件的常识和方法。每个馆员都要熟悉馆舍布局,电源控制地点,安全疏散的设施、 渠道 、顺序、方法等;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及时报警,及时疏散读者;还要掌握一些逃生自救的原则和手段,如电器电路的切断、外伤急救的包扎止血、人工急救、消毒隔离和消防器材、化学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等。仅在馆内进行学习还是不够的,还要走出去,到专业的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如2000年11月,全国第一家消防防灾教育馆———湖南消防防灾教育馆正式开馆。整个教育馆通过实物展览、现场演示、亲身体验等参观模拟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实,使消防宣传教育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5]。到这类专业的教育机构学习,会学习到更加全面的防灾知识,弥补馆内学习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4•应急素质教育

要在馆内开展应急素质教育。面对突发事件,惊慌失措或盲目指挥,只能导致局面更加混乱,后果更加严重。训练有素、有预案可循的员工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措施得当,从而降低损失、减少伤亡。要教育党团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教育全体员工发扬团队精神,同舟共济,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5•开展应急演练

各种灾害都是突然发生的,对应急处置要求很急,对处置措施要求很高。因此,只有通过实战演练来熟悉预案的程序,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确保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应急处置靠的是指挥员的临场指挥和应急工作人员的战斗力。只有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实战演练,才能使各级指挥员和应急工作人员熟知应急预案的规定和要求,熟知应急处置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不断提高指挥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更加扎实地做好应急工作。最重要的是,对已经成型的预案进行模拟演练,可以检查预案的正确性、程序的科学性,最后根据演习结果分析预案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进和完善。尽管有许多突发的灾害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但如果我们能够防患于未然,加强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工作,培养馆员和读者在紧急情况下沉着应对、自救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有可能减少或避免危害。各级图书馆应当始终把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摆在安全防范的重要位置,为读者构筑一道坚固的生命之墙。

参考文献

1、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行政管理2005-01-01

2、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邹逸江;灾害学2008-03-20

论现代企业的危机管理 关键词]危机;危机管理 [摘要]现代企业内外部环境面临的危机越来越多,危机管理是企业控制危机 的最有效方法,企业通过危机管理可以及时控制危机的恶化,缓解危机期间的各种 关系,化危为安。现代企业应该从危机的预防、危机的化解、危机后的总结这三个方 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危机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危机造成的损失。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美国公共关系协会(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将危机定义为对组织正常运营产生重大影 响的破坏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能够引起媒体注意, 而且能从政治、法律、金融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公 司业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里的危机不仅仅指 企业面向公众或顾客发生的重大事故,而是指包括 客观和主观因素以及不可抗力所引发的能够导致企 业处于危险状态的一切因素。从分类上,包括人力资 源危机、产品服务危机、客户危机、行业危机、财务危 机、媒体危机、计算机技术危机、工作事故、诉讼危 机、侵权危机、合同危机、政策法规变更、天灾人祸、 破产危机、并购危机、保卫工作危机、企业战略危机、 供应链危机、文化冲突、多元化危机、权力交接危机 等21种危机模式。在通常的情况下,企业危机具有 四个特点:突发性、严重危害性、难以预测性和舆论 关注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危机管理十分重 要。 危机管理指的是组织为应付这些危机情境所进 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 制定、化解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 过程。危机管理正如奥斯本(Osborne)和盖布勒 (Gabler)所说的:“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 治疗。”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变危机为机遇,使企业越 过陷阱进入新的发展期。 二、国外主要的危机管理理论 1、公共关系理论 主要从行政管理和公共关系的角度研究政府和 决策者管理危机的方法。著名公共关系学教授詹姆 士·格鲁宁(Jams E·Grunig)将公共关系定义为:具 备管理、沟通、组织、面对公众、全球化运作等功能, 主动影响公众,为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协助 组织更有效运作。如1981年美国联邦政府印刷局 出版了众议院能源与商务委员会的报告《未来战略: 预测明天的危机》,研究了能源政策与经济稳定、社 会安定、环境政策以及政府危机管理等问题。同年, 美国储蓄机构营销学会的传媒关系专家小组出版 了《危机状态下的传媒关系管理》,研究了储蓄与贷 款、家庭危机管理、危机公共关系、广告在化解危机 中的作用等问题。公共关系理论主要侧重在危机发 生后维持良好的组织与公众关系,树立企业的积极 形象,有效化解组织与公众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 等。与危机管理相关的职能有环境监测、危机公关 和关系管理,即与相关利益集团保持长期的、平等 的、互利的双边关系、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舆论 环境。 2、危机处理理论 危机处理主要指事件发生后的一些技术性的 决策和措施,例如管理者选择正确的决策,人员的 调配,善后的处理等等。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将危机处理看成是决策论的一个分支, 在《决策的实质》中提到了危机与决策的关系以及 决策的模式。杰弗里·史密斯( Smith)借助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压力下的危机处理》中提出 紧张情境下个人的心理危机处理。危机处理的作用 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以适当的成本解决危机,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与消费者和公众及其他相关群 体进行有效沟通,控制事态的恶性发展势态,保护企 业自身的合法利益。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迈克尔·查尔斯(Michael )在《危机管理:案例研究》中将危机管理分 为四个阶段,即事件爆发前的舒缓期(Mitigation Phase)、事件爆发前的准备期(Preparedness Phase) 、事件爆发中的反应期(Response Phase)、事件爆发 后的恢复期(Recovery Phase),并以案例研究的方法 探讨了如何进行危机管理的问题。 3、危机管理理论 现在,危机理论发展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危机管 理阶段。西蒙·布思(Simon )在《危机管理战 略:现代企业的竞争与变化》中提出新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企业要有效应对来自企业内 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威胁,就要建立一个危机决策 体系,从企业组织结构到内控制度以及企业的组织 文化都要做出相应改变。因而,全面的危机管理从 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以 及事后的恢复。 4、业务持续管理(BCM)理论 是当今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业务 持续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Management,以下简称 BCM)与传统的危机应对策略不同,作为欧美国家企 业经营管理的一环,主要关注在企业日益依赖于信 息技术的背景下,如何使现代企业在灾难事故发生 时依然保障业务的持续运行,其目的是最终实现政 府部门和企业事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9·11”事 件发生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加快了 对BCM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步伐,出台了一系列有关 BCM的国家标准规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 业务持续协会于2002年制定的《业务持续管理:行 为规范》;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出台的《灾害事故/应 急管理及业务持续计划标准2004年版》;2005年, 新加坡政府贸易产业省“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颁 布的《技术参考(TR19)》等。 三、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危机管理离不开危 机管理理论的指导。即使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西 方先进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相继被介绍到中国的大 背景下,依然有不少企业对危机管理的理论指导重 视不够。《职业》杂志联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青 在线、中华企管网共同进行“2005企业危机管理调 查”结果表明,四成人不懂危机管理,四成人没有危 机概念。对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 面表示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另一方面 却又轻视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愿学习 西方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过分相信企业家个人的 经验和直觉,这种危机理论指导的欠缺,直接导致 了企业危机管理观念和方法的落伍,一再步入企业 危机管理误区。 2、没有建立系统化的危机管理运作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它不再仅 仅局限于处理突发性事件,而注重挖掘企业管理的 深层次原因日渐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 分。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呢?法国管理学 家费尧曾说过,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 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 作,绝不可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 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3、缺乏专业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 当前,我国的危机管理特别是危机信息管理尚 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经过严格教育、培训的专业危 机信息管理人才,普遍存在信息人员不懂管理,管 理人员不懂技术的状况。危机管理还是依靠在实践 中摸索出经验的非专业人士来执行,容易造成危机 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非专业性。没有形成一个结构 优化、高效能干的危机管理团队,管理人员的信息 管理理念不深入,信息方法匮乏,信息管理手段不 够成熟、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4、社会责任感不强,公关理念空白 责任是处理危机的第一要义。很多危机在开始 的时候并不严重,但由于公司对待公关危机的态度 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使得危机越陷越深。企业对于与 媒体的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当企业处于公关危机 状态时,要么消极被动地应对媒体的报道,要么就是 对于媒体不利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反应,导致与媒 体关系紧张等问题,最终使得公司付出惨重的代价。 四、危机管理的基本思路 1、危机预防 企业危机事前预防胜于事后处理。危机管理的 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大量事实证明,相当 多数的企业都曾遇过危机的困扰,而对危机作了预 防的企业所遭受的损失相对要小,因此,预防危机十 分必要。 (1)树立危机忧患意识。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 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 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然而危机 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企业进行危机 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 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 争,充满危机感,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用危 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 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微软总 裁比尔.盖次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 永远只差十二个月。 (2)健全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就是通 过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间断地监测,对企 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 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向组 织发出警报,提醒组织对危机采取行动,在危机之前 就缩小其损失范围和爆发规模的一套系统。完善的 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使 企业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险,甚至避免风险的发 生。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危机监测、危机信息的 甄别和风险评估、危机预控三方面的内容。 (3)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包括信息系统、 决策系统和运作系统三部分。信息系统主要负责收 集信息、整合信息、对外信息的传递。通过对所收集 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危机给企业和社会、大众造成 的影响,为控制危机恶化减少企业损失和应对公众、 媒体提出建议,汇总信息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以供 决策者做出正确、客观的决策。决策系统由拥有足够 的权威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 一般由公司的经营决策层担任,也可由中级或基层 管理者担任,但是这时必须被授予较大的权限。运作 系统是企业内部的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 的联系纽带,主要负责受危机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 响的部门之间的指令和信息传达。及时将危机管理 者的决策和计划演变成实战的反应策略和计划,并 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这种危机管理体系 将每一部门的工作和目标清楚地限定出来,不论应 对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危机,都将组织内部的信 息沟通和提供给外部团体的信息分开,减少了误解 和对抗,降低了对企业信誉所造成的恶劣后果。 2、危机化解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应对系统。从危机事 件本身特点来看,危机事件爆发的突发性和极强的 扩散性决定了危机应对必须要迅速、果断。在危机发 生时,企业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设立危机处理机构,分 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调集训练有素的 专业人员,配备必要的危机处理设备或工具,同时 通过媒体把危机的真相公诸于众,防止事态恶化。 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稳固根本,以免 顾此失彼。 (2)勇于承担责任,坚持公众利益至上。无论面 对的是何种性质、类型及起因的危机事件,企业都 应当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处理。危机事件发生后,企 业如果以真诚负责的态度面对公众与媒体,及时与 公众和媒体沟通,这样大众对事件的看法会友好得 多,更愿意从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事件和企业。 (3)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注重危机公关。 当社会的信息渠道复杂多样,对于同一危机事件的 传播可能在内容上产生很大的差异,危机消息一旦 出现,伴随着大众媒体的介入,会立即引起社会公 众的广泛关注。 3、危机后的总结 危机总结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 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 值,所以,应对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企 业危机过后,在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 深刻的教训。在这一阶段,调查危机产生的原因,评 估危机后果,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针对性地 完善企业危机应对策略,对消除危机后果,恢复企 业的正常运营、重塑企业形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在危机总结中,企业还会发现一些未能发现的长 处,或是未能发现的资源。这样的发现将有利于企业 将这部分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或进一步强化。因此, 企业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危机处理来积累各 种经验,要善于从危机管理中找到走向成功的通道。 [参考文献] [1]Graham T Allison,Philip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Brown,1971. [2]R Jeffrey Management under , 1984;(8). [3]Simon A Management Strategy:Competition and Change in Mod2 ern Ltd, 1993. [4]Robert with the Complete Crisis———The Crisis Management Shell Science,1998. [5]章钢,谢阳群.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情报杂志.2006,(8). [6]赵浩,陈景峰.论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企业技术开发. 2004,(11).记得采纳啊

危机传播管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辉煌的30年 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事项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我国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四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我们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的时候,生活非常困难,吃饭用粮票,买布用布票, 很多商品都凭票供应,有时为买生活用品需排很长时间的队,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裳。对此,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衣食无忧,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过节一样,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学习查找资料,可以在计算机上玩游戏,享受网络世界带给我们的快乐,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卫星,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宇行员出舱,而且顺利返回;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而今年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的体育健儿更是一举夺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将来用我们的双手建设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看看吧!!!!怎么样????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易中天.《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版[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版2版《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周祖谟.《方言校笺》[M]中华书局2003年最新版[4]张益民.《浦江方言内涵探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3版版[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版[6]蒋婕.优秀电视方言节目--《听我韶韶》个案分析[J] 《今传媒》2012年第3期

推荐三本书都和经济危机有关,第一本我正在看,其它两本没看过但是看介绍也是不错的。 LZ,我推荐的几本还是可以的都是学者的著作,索罗斯更是学知和一的人物。货币战争我不想说什么,完全是哗众取宠的书。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 978年本书出了第一版,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对较早前危机的更多研究,至少对我来说,表明有必要对第一版进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经济的崩溃促使本书第三版的诞生。第三版至今又有一些日子了。 第四版对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它的问世可能只是出于作者的职业需要。推动力部分是来源于1994~1995年间的墨西哥危机,但更多的是由于1997~1998年的东亚危机,殷鉴不远。此外,与过去一样,其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已填补了历史中的一些空白,本书也加以吸收,以充实前后发展的讨论。 作者简介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资深教授,国际货币问题专家,擅长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第二次世办大战后马歇计划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书名: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原名: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The Credit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 著者:乔治·索罗斯 出版时间:2008-11 ISBN:978-7-111-25438-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元 新书内容介绍: 本书是索罗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自从写作以来第一本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他从美国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入手,继续阐述自己的金融理论——反射论。一开篇,索罗斯就来了一个下马威:“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书中,索罗斯对近来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过于依赖自由市场的陈旧模式累积出了大量的泡沫,如今将世界经济拖入困境。但是,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强劲增长,将使全球市场避免崩溃,政府必须在市场中有所作为。他的看法先后引起了美国白宫、全球金融界的重视。 《终结次贷危机 》 次贷危机已经对数百万人的生活造成了破坏,现在,它又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威胁。毫无疑问,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正在逐渐显现。这场危机是从哪里起源的?它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怎样才能度过这场危机?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蜚声国际的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在他的新著中详细解释了过去一年来美国次级按揭风暴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数以万计美元的次按债券如何变成废纸。希勒认为,次贷危机源于非理性繁荣,正是这种羊群效应的心理导致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泡沫和2000-2007年的房地产泡沫。书中以对美国金融制度历史背景的深入观察,描述了这些泡沫如何导致信贷的危险扩张,并最终演变成全球信贷危机的过程。 对美国来说,有解决这次危机的最佳方案吗?希勒结合自己的分析,提出了短期和长期的解决措施,从政府救市的短期方案到重建美国金融制度的深入探讨,相信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对于解决次贷危机,甚至目前的金融危机都会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列宁全集》(第1版)《列宁选集》(第1版)列宁著,《进一步,退一步:我们党内的危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述摘录和论点索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潘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杨耕著,《“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何新著,《危机与反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王庆瑜著,《危机理论、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五南,2001年。[美]乔治·索罗斯著,刘恩盼译,《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加]迈克尔·D·沃特金斯著,胡平、张磊译,《未雨绸缪——可预见的危机及其防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美]托马斯·潘恩著,柯岚编译,《美国危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Harvie著,《19世纪英国:危机与变革》,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关梦觉,《经济危机论初步》,生活书店,1940年。[英] J·温特尼兹等著,刘思慕等译,《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论》,上海:世界知识社,1950年。宋承先著,《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苏] A·门德尔逊著著,斯竹等译,《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三联书店,1977年。[美]J·科尔科著,陆力译,《美国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吴大琨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陈特安著,《资本主义的“大地震”——经济危机的历史、现状及新特点》,北京:长征出版社,1991年。[美]保罗·克鲁格曼著,朱文晖、王玉清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杨健生著,《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日]林直道著,江瑞平等译,《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对日、美及东亚经济衰退的剖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赵涛著,《罗斯福新政——积极的反危机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董崇山著,《困局与突破——人类能源总危机及其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齐高岱等编译,《中东局势与能源危机——欧佩克30年的发展和政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美]戴维·古德斯坦著,王乃粒译,《石油危机——人类文明的未来出路在哪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浩君编著,《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吕古贤、曾绍金等著,《我国主要金属矿产矿山资源危机程度评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吴连喜著,《家园的危机——土地资源与土壤污染》,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郑通汉著,《中国水危机:制度分析与对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杨树清著,《21世纪中国和世界水危机及对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高前兆、李小燕、苏德荣编著,《水资源危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2年。[英]朱莉·斯托弗著,张康生、韩建国译,《水危机——寻找解决淡水污染的方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马军著,《中国水危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美]威廉o恩道尔著,赵刚等译,《粮食危机——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霸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霍华德·T·奥德姆、伊丽莎白·C·奥德姆著,严茂超、毛志峰译,《繁荣地走向衰退——人类在能源危机笼罩下的行为选择》,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加]马克·德维利耶著,严维明译,《水: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苏]阿·艾捷里南特著,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资产阶级的货币、信用与财政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美]享利·赫兹里特著,段承璞译,《通货膨胀危机》,北京:时事出版社,1981年。周先平著,《共生危机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共生现象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郞晓龙著,《货币危机与资本管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陆前进著,《货币危机的理论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梅远谋著,张卫宁译,《中国的货币危机——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的货币改革》,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美]罗伯特·特里芬著,陈尚霖、雷达译,《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美]理查德德·邓肯著,王靖国等译,《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王凤京著,《俄罗斯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剖析与借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杨国庆著,《危机与霸权——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赵静梅著,《金融危机救济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美]戴维·德罗萨著,朱剑锋、谢士强译,《金融危机真相》,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朱隽、叶翔译,《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安佳著,《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多米尼克·巴顿、罗伯托·纽威尔、格雷戈里·威尔逊著,徐志宏等译,《险象环生的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帕德玛·德塞著,王远林、王立元、徐占东译,《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从亚洲到阿根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姚国庆著,《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陈江生著,《国际金融危机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美]查尔斯·R·莫里斯著,周晟译,《金钱贪婪欲望——金融危机的起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徐滇庆著,《危机意识与金融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刘力臻著,《国际金融危机四重分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王德祥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建军、田光宁著,《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杨玉清著,《国际政治之危机》,亚东图书馆,1934年。[日]田中仁着,赵永东等译校,《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政治史:中国共产党的危机与再生》,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澳]约翰·伯顿著,谭朝洁、马学印译,《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赵子聿、贤峰礼著,《国家安全危机决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韦正翔著,《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全球伦理的圆桌模式构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许蔓舒著,《国际危机预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陈东晓译,《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法]米歇尔·克罗齐、[美]塞缪尔·P·亨廷顿、[日]绵贯让治著,马殿军等译,《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美]克莱·G·瑞恩著,程农译,《道德自负的美国——民主的危机和霸权的图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李伯超著,《宪政危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美]克里斯·华莱士著,程克雄译,《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日本评论社编,《日本的军费膨胀与财政危机》,南京:日本评论社,1933年。吕福新等著,《危机与反危机——中国物价、财政实证分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张金岭著,《晚宋时期财政危机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贾康、刘尚希主编,《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符勇编著,《帝国危机》,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陈文德著,《北宋帝国危机生存》,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6年。李峰著,徐峰译,《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高鸿志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李经中编著,《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迈克尔·雷吉斯特、朱蒂·拉尔金著,谢新洲、王宇、鲁秋莲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茂涛著,《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肖鹏英编著,《危机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邹蓝著,《经济安全与公共危机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阎梁、翟昆主编,《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刘福森著,《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李程伟主编,瞿旭彤译,《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日]大前研一著,刘锦秀、江裕真译,《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庄希泉、余佩臬著,《南洋英属华侨教育之危机》,上海:南洋教育社,1925年。[美]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黄白兰编著,《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冉云飞著,《沉疴——中国传统教育的危机与批判》,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著,《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邬大光、林莉著,《危机与转机——WTO视野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李现平著,《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美]帕克·罗斯曼著,范怡红主译,《未来的研究——解决全球危机任重而道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永明主编,《教育危机管理》,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WTO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以TRIPs协议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余潇枫著,柯岚编译,《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胡秋原著,《西方文化危机与二十世纪思潮》,台北:学术出版社,1981年。牟宗三等著译,周阳山编,《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文化传统的重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李小兵著,《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危机——当代人本主义思潮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美]戴仁柱著,刘晓译,《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邓佑玲著,《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美]斯坦利·罗迈·霍珀著,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美]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秦越存著,《追寻美德之路——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李英明著,《文化意识型态的危机——苏联、东欧、中共的转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2年。房德邻著,《儒学的危机与嬗变——康有为与近代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周孝正著,《人口危机》,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丁文广、陈发虎、南忠仁著,《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美]詹姆斯·吉斯塔夫·史伯斯著,李燕姝、沈素芹、朱琳翻译,《朝霞似火——美国与全球环境危机-公民的行动议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大型展会危机管理研究本科论文

企业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论文主要是研究一个企业在危机中采取的公关活动,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企业危机公关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采取的公关策略的总和,它不单单是危机的媒体宣传,而是应对危机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制定危机应对计划,组织危机公关团队,开展危机公关宣传,制定危机应对报告,等等。案例分析论文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企业危机,来收集公关实例,研究危机公关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够缓解危机影响。有效的企业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论文,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有效控制危机后果,保护企业声誉。

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会展一般指的是大型会议或者是大型活动,有很多大学里面都是有这个专业的,这个专业的毕业论文却是不知道怎么写,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摘要] 本文对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进行了仔细的 研究 ,认为对于开放式会展系统如果采取传统的业务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提出了面向管理的 应用 模式,其主要思想是构建会展系统的阶段性控制,通过局部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管理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将会展的管理工作转换成为对会展的项目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 会展管理会展信息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一、前言

会展是信息密集型的活动,具有前期准备时间长,实施时间短的特点,在整个会展期间,尤其是在临近开始的短暂时间内,将会涌现出大量的、高密度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我们把它们又可以分成财务信息、接待信息、会议进程信息、人员信息、场馆信息、物流信息、住宿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流贯穿整个会展期间。

会展本身是很大概念的集合,按形式包括会议、展览会、节庆等活动;按它们涉及和辐射的地域范围,可分为本地的、全国的、国际性的;按组织规模和参观人数分类,有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和特大型的。按会展的规格,可分成普通的、行业的、政府的和国际性的。小的会展则可以是本地的一个行业、组织或 企业 的活动,甚至是个人举办的类似于婚宴等。大型展览会的参观者可达数万人以上,小型的会议仅仅几十人。由于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重要程度不同、主办方等级、与会人数的多少,所有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在会展的组织管理上、运作上有多种模式,这样不能用一个会展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所有类型的会展活动,所以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系统的信息处理的 内容 和流程也不尽相同。

会展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对于会议系统系来讲,可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议期间、结束阶段、休会期间;而对于展会系统,又可以分成展前、展中和展后三个阶段。两者在前期工作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每个阶段的信息流程进行剖析,研究它们在不同环节的特点,不仅是设计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组织工作的基础。

二、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

由于会展形式的多样性,为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系统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因为会展本身的特点,如果采用一般性的业务处理的模式,很难采用较为一致的框架来设计具有通用意义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从业务处理层面来看,能够处理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仅仅限于客户关系管理、会员管理、登记参会情况、场馆展位预订和租用等业务层面的信息;从信息处理流程来看,由于会展活动是一次性 发展 进程,从策划到结束基本上属于线性的过程,因此可以将会展信息系统看作一个开放式系统,不具有明显的反馈和系统状态控制的环节。这种面向业务层面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是不强的。

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会展信息系统应突破以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模式,即一开始就应当设计一个为会展项目管理为目的,以会展项目管理、会务管理服务为主要研究内容,提供会展的项目策划、进程管理上需要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讲,虽然会展系统总的看来是一个仍然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但是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方式上可以加强阶段性、局部性的控制和管理,使会展系统和会展过程得到良好的控制,能够达到系统预定的目标,因此这样的会展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开放式,而是若干个良好控制的闭环子系统的在时间进程上有机地结合。

面向管理应用的会展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一般性和特殊性的 问题 。虽然会展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和多变性,但是从会展的管理和进程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划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展阶段、结束阶段、休会阶段,完全可以忽略每次活动形式的差异,把各个阶段的工作抽象成策划、组织、落实和检查的研究内容,因此信息处理工作就转换成把会展各个阶段的项目的管理工作。

系统的使用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制订所要完成的工作列表(项目),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监督和控制。在会展活动期间的所有业务处理工作都融会在系统管理中来,即在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业务数据的处理,提升业务数据处理内涵、意义和针对性。

这种以项目管理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在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并不常见,可以认为是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独特之处。

三、以阶段控制为主要 研究 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对 企业 状态进行控制,而开放式会展系统缺乏反馈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我们研究的会展系统是在会展的各个阶段实施控制手段,在各个局部上进行阶段环节上的控制,即对整个阶段达到控制的目的。

所谓控制在信息系统中可以有多种方式,在运用于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包括如下环节:策划、落实、监督、检查、确认。会展项目之间具有比较强的时间和空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是指项目的准备和执行过程在时间轴上具有先后顺序依存的关系,如果一个项目延误了时间,其他项目又不能超越它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整个活动的向后推移。在会展整个期间很多 工作又是并行运行的,各个部分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 影响 其他工作完成的好坏,当某个项目的物理属性尚未建立或建立不完整、不完善的势必影响其他项目的存在,这是空间上的依赖性。

XX会议的接待项目策划一览表

会展活动的周期可能很长,但是真正举行活动,仅仅是很短的几天时间,其他时间都在筹划和准备,它们的.工作直接影响会展活动的顺利举办和观众的满意度,如果出现差错和失误,很难有机会弥补并挽回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举办的前期,将所有可能发生的 问题 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真考虑,防患于未然,做到万无一失。

因此在会展信息管理上按阶段对本阶段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就体现在会展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管理上的周期,用于对会展项目工作的策划,组织人员对各个项目分别落实,在会展项目完成情况监督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管理和控制。例如,会议的接待工作可用下表所示。

四、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策划功能研究

会展包括会议和展会两种形态,它们的信息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控制的实体在形式上的不同,将其工作流程抽象成信息流之后,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我们把它们归类在基本功能之中。这里仅讨论它们共同的、相似的处理功能。

在会展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包括:策划功能、管理功能、营销功能、信息发布、 网络 注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邀请函管理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是策划功能,由于篇幅关系仅讨论策划的功能需求,对其他功能不做讨论。

会展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是为会议和展览会的项目的起始阶段的策划服务的。在策划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会展管理的经验,根据会展项目的要求,如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会展的规格和性质,与会人员的级别和人数、会展覆盖的地域范围、最后要达成的效果,这些显性和隐性的问题在会展策划中是着重考虑的因素。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非常明显区别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任务、工作重心也不同,因此策划也应配合这样情况,针对会展不同阶段做相应的策划。由于会展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在策划时,必须认真对待工作出现的一些细节和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并备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在策划中制定的项目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首先是确定项目内容,制定项目的基本内容,如项目名称、达到的目标、完成或考核的指标,项目在准备过程中、必须安排具体的负责人落实该项目,并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照考核指标进行检查;第二是项目之间流程关系,即项目之间的在时空方面存在某种耦合关系,确定项目的任务链和完成的时间链。

我们把会展的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按照会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以阶段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按筹备阶段、准备阶段、会前阶段、期中阶段、结束阶段和休会阶段的顺序进行,然后在针对每个具体的阶段作详尽的策划,逐步分解到具体的功能。对于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系统的所有功能需求都围绕着策划的功能需求展开进行的。

五、结语

通过对会展信息管理的` 分析 和研究,此类信息变化和跨度等很大的信息系统,开放式是其主要特点,采用面向业务数据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笔者采用项目管理的研究 方法 ,以面向项目管理的模式对其各个发生阶段进行局部控制,以项目的策划、落实、监督、检查和确认的工作环节的形式实现局部上的反馈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项目进行控制的目的,以这种方式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形式的会展信息管理的需求。

浅谈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在人、财、物、时间、信息这五种管理的要素中,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会展企业能否把人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能否把人看成是自身最宝贵的财富至关重要。

关键词:会展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在现代会展企业的发展中,由于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再生性,其越来越成为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无法估量的资本。会展企业只有取得有用的人才、合理使用这些人才、科学管理得到的人才并对人才进行有效开发,才能实现组织目标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一、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会展企业为了创造企业价值,确保本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使用、培训、绩效考核、激励、调整等等一系列过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的管理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即根据会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的需要,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性质、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会展企业员工需求量和标准,做好相应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预测。

2、员工的招募与选拔

即根据会展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制定相应的用人标准、政策、选拔方法等,招募到企业需要的合格人员。

3、培训与开发

主要是为了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而进行的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培训和提高。

4、绩效管理

是会展企业通过科学的考核和奖惩体系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

5、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会展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工资形式,对员工给予相应的报偿。除了合理的工资外,会展企业还应建立科学的奖励和津贴制度,并给员工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最大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会展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会展企业的业务活动离不开人、财、物这些基本管理要素,而人是这些要素的中心,是决定性因素,如何实现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是非常关键的。员工的劳动并不能孤立存在,必须建立在分工合作的社会劳动基础之上,因此,要保证会展企业的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必须招募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员工,并对与会展相关的工作中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管理,使工作中的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相互适应,有机结合,而这些正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活力的前提

现代经济环境中,会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的活力。而会展企业的素质,归根到底就是员工的素质;而会展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正是员工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一种活的资源,所以会展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不能使人消极被动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而是应该根据个人能力的特点,把人安置在最能充分施展其才华的最佳工作岗位上,事得其人,人尽其才。另外根据人力资源才智和能力的提高,对其工作岗位进行及时调整,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应该是消极的静态的管理,而应是积极的动态的管理,这种动态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进而增强会展企业活力的关键所在。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会展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

会展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掌握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会展企业中的人,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否顺利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而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又取决于完成任务和目标的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展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都是受到特定条件限制的,如何用发挥人力资源低投入、高产出的特征,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会展企业应该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目前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展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欠缺

目前很多会展企业没能为管理人员制定规范的培训计划,所以大多数管理人员只是凭直觉和经验进行管理,由于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不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缺乏长久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会展企业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会展策划、设计、现场服务与管理等各不同岗位的共同点和差异,没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行。

3、会展企业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会展企业有很明显的淡旺季,展会集中时需要大量的人手,展会较少时人力需求量较低,因此,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合理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并采取相关规划措施保证在合适的时间得到合适的人才,既能降低会展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又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很多会展企业经常保留少数员工,工作需要时再临时聘任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缺乏必要的规划,这势必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甚至会营销到会展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海英.会展人力资源管理刍议[J].经营管理者.2010(02)

[2]周建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2(03)

作者简介:陈荣荣(1977―),女,河北省唐山人,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论文

摘要 :互联网为海量的大数据提供媒介,大数据使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悄然改变。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价值管理已是重中之重。本文在梳理归纳管理会计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向预测会计、价值创造及多元化战略三个方向的转变,以期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 :大数据;管理会计;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管理会计才获得重大发展。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主要形式,管理会计自然为其成本中心,企业成本核算及绩效考核是该时期的焦点。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注重效率,管理会计开始侧重企业内部的管理核算工作。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而大数据的运用恰好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决策依据,以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故本文对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发展与变化的阐述也具有重要意义。

1文献回顾

战略成本管理方面

Kennethsimmonds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提出战略成本管理,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地位的视角出发对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需要对自己和对手进行全面分析来决策提供信息。后来各国的学者不断将其研究深化,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Ingram等(2004)认为全球化的竞争使商业模式对管理会计产生影响,指出传统固定成本法容易导致不良营销和运营决策不精确信息,完全变动法也会因短视思维而影响公司长期发展。韦恩.J.莫尔斯等(2005)认为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而非一种单纯的会计方法,要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需要企业从价值链的视角促进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把成本管理重点放在流程管理而不是部门预算和成本上。郭晓梅(2005)也提到传统的管理会计只重视生产过程忽视价值链,只重视成本降低而不考虑企业战略目标,只重视成本发生结果而不进行动因分析,从而无法适应战略管理需要。

管理会计运用方面

RRFullerton等(2013)通过案例研究制定了精益制造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和控制措施的理论框架。后来他们对美国244个公司调查数据显示,精益生产实施程度和简化战略报告系统正相关,而与库存跟踪则是负相关且依赖于高管支持程度。JJermias等(2013)描述印度尼西亚管理会计的实施程度及管理会计人员未来五年将发生的变化,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公司规模、存续时间以及绩效等有关,其创新水平可通过层次结构和组织设计预测,其使用面向过程比面向功能更加有效。VenkatNarayanan(2014)通过对东南亚公司案例研究,介绍了环境管理会计及实施方法,并指出环境管理会计不仅要进行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和信息决策,同时考虑环境因素对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做出评价。

大数据与管理会计联系方面

李思志等(2006)认为建立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财务报表分析模型有助于广大投资者决策。涂锟斌(2009)指出银行在实施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时要对客户全面分析,管理会计系统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为银行发展和转型提供支持。邓国清(2013)认为大数据对传统决策分析、风险管理、信用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强烈冲击,同时阐述基于结果分析向过程分析的转变、单类型结构化数据向多类型转变以及阶段性月度报告向实时报告转变等方面的管理会计变革。汤炀(2013)针对医院传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偏重业务操作的局限性及积累的海量数据现状,提出基于大数据思想的财务管理和决策系统。其他学者也表明大数据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对企业供应链和会计工作带来革新(AMcAfee,EBrynjolfsson,2012;MAWaller,SEFawcett,2013)。

2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变化

从成本核算会计向预测会计转变

多数企业生产活动一般按照产品耗费形式划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该分配方法是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加速易导致制造费用增加和直接人工费用减少,最终使分配率不准确而产品成本模糊化。目前企业逐步推进的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成本对象进行成本追踪来明晰成本动因,从而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管理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开始向战略管理会计发展,已经不再是追求成本结果而不知成本动因的情况,更适合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及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发现机会和识别风险非常重要。计算机系统已能够进行会计核算,管理者需要的是会计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并发现背后价值。管理会计也就需要利用趋势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来分析数据间的相关性,建立对销售、成本和投融资预测,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会计从核算功能向预测方向转变将成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从增值作业向价值链价值创造转变

决策者在业务分析中往往考虑资源取得成本及产品或劳务销售价格,使增值分析时聚焦内部价值链和产品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时代,波特战略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企业要开辟出竞争边界外的“蓝海”并进行价值链分析,充分考虑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以前,大多运营商没有发现已经积累的大量数据的潜在价值,只有部分企业利用这些数据发送垃圾短信使顾客感到个人隐私泄露的愤慨。而苹果公司与运营商签订的合约中要求提供大量有用数据,并对其处理分析得到了用户体验的相关数据。苹果公司应用程序AppStore在2013年的销售额就超过100亿美元,可想而知首创用户体验模式销售带来的.高额利益,且大多数价值凝聚于苹果的品牌形象而非固定资产等。从苹果的成功可以看出,价值链中注重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企业真正发现创造价值的秘密。所以,企业要从传统会计的增值作业分析向价值链创造价值转变,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单一战略向多元化战略转变

存货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存货的同时必然发生的采购成本、储存成本和短缺成本等会降低利润。传统管理会计要求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假设并综合考虑存货成本,计算出企业存货经济订货量来实现最佳存货量和其他费用的降低。在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按照经济批量订货对某些企业来说仍然不合理,因为那样没有减少企业费用支出且会增加存货成本,例如存货仓库费用、保管费、损失费等。沃尔玛作为零售业巨头,它的成功不仅与强大的市场势力有关,还和网络带来的巨大数据库是分不开的。沃尔玛注重信息化建设,拥有专门的卫星和遍布全球的大型服务器,通过把零售环节的商品记录为数据而彻底改变了零售行业。沃尔玛让供应商监控产品销售速率、数量以及存货情况,迫使供应商照顾自己的物流系统及供货事项,沃尔玛也因此避免存货风险并降低成本费用。此外,沃尔玛实验室也曾试用Facebook好友喜好来实现销售。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该从传统的成本降低及差异化战略向利用信息数据分析发现事物间的相关关系转变,从企业单一战略向多元化战略的转变,从而使有效有利信息资源促进销售增长。

3结论

互联网信息化把人类带入大数据时代,这些大数据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经过存储、整理、分类、挖掘正在悄无声息的实现这背后隐藏的巨大价值。大数据正改变着人类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企业作为社会活动重要参与者,其商业模式等也发生改变,现代会计也因此再次走上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韦恩.J.莫尔斯,詹姆斯.R.戴维斯,阿尔.L.哈特格雷夫斯.管理会计:侧重于战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1] 李秀柱.  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J]. 华章. 2013(18)[2] 葛家澍,叶凡,冯星,高军.  财务会计定义的经济学解读[J]. 会计研究. 2013(06)[3] 刘英辉.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与模型构建[J]. 中国商贸. 2013(05)[4] 秦高翔.  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01)[5] 汤伟.  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市场研究. 2012(07)[6] 杨月娟,黄迈.  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问题探讨[J]. 企业导报. 2012(13)[7] 李玉丰,王爱群.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J]. 长春大学学报. 2012(05)[8] 曾雪云.  会计管理活动论的理论涵义——回顾、重述与展望[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11(06)[9] 佟成生,潘飞,吴俊.  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 会计研究. 2011(05)[10] 王扬.  财务会计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02)[11] 程艳.  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 财会研究. 2011(02)[12] 董必荣.  企业对外智力资本报告研究[J]. 会计研究. 2009(11)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13] 张琼.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性研究[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9(10)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资讯科技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日益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的运用

摘要: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历史还不算长,但其对企业管理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论文分析了目前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缺陷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为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实践提供了保障,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管理;应用;策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会计财务管理。为了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许多企业开始积极探索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1]。

一、目前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对管理会计重视度不够,难以发挥管理会计的时效性。

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计划经济,使得企业对内部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当低,深受内部环境与外部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完全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时效性。尽管管理会计的概念已经引入我国30余年,但是由于企业领导者的不重视,并没有将管理会计应用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中,使得企业的预测、规划、决策、控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影响,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

2.管理会计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与实际不相符。

[2]从管理会计自身出发可以看出,其缺乏健全完善的理论体系,难以在企业管理中进行完善、可操作性强的会计管理指导。同时,由于常常将其与财务会计相混淆,缺少强有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整个企业结果趋于复杂化,也对管理会计提出了巨大挑战,理论落后实际,不利于企业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让管理会计的大范围引入应用陷入困境。

3.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不健全。

管理会计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引入我国后却屡屡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缺乏健全的应用环境就是一大问题。管理会计要想发挥自身巨大功效,离不开企业完善的会计资讯,专业性强的管理会计人员以及极高的电算化水平,同时还需要市场、法律等相应的外部环境支援。然而就我国企业目前的状况看,这些应用环境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企业缺少专业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才;企业电算化水平不够高;外部环境不良好,极大程度制约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也不利于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关于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管理会计兼顾了“管理”和“会计”两方面,都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效用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形成,为企业管理提供科学的资料资料依据,在企业成本管理及抵御风险方面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1.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树立管理会计理念。

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对经营决策的预测分析,诸如销售、经营、利润、资金预测等,能有效的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有效的抵抗企业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管理会计还能进一步明确企业各部门岗位的权利职责,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可以由国家 *** 等权威部门出面,组建管理会计管理机构,对当地企业进行管理会计相关工作指导,并制定相应的准则,让企业管理会计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当然,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带头转变自己的观念,积极引入管理会计,将其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由上至下的树立管理会计思想,全面高效发挥管理会计的功效。

2.坚持理论联络实际,建立健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引入管理会计理论后,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完善,才能让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实际联络更加密切。同时还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特点,把握企业管控会计物件、原则、目标等,完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并将管理理论概念进行明确界定,让企业能更好的理解认识管理会计。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进一步确保管理会计的计算准则,让其更加完整,具有层次性,为企业管理提供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加强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为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可行性。

3.优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环境。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会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需要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来执行,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鼓励管理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丰富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并定期组织相关培训,以专家讲座、行业交流、宣传教育、留学深造等手段,来强化管理会计意识,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积累更多的知识,将其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为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提高企业电算化水平。在“网际网路+”的时代,让网际网路和管理会计强强联手,不仅能提高电算化水平,还能让管理会计发挥最大的功效,一举两得。最后,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紧跟市场经济发展脚步,将企业管理逐渐精细化,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保驾护航,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于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百利而无一害,值得企业积极探索,以求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强建国.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22:91.

[2]马云平,张洪彦.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5:54.

>>>下页带来更多的

  • 索引序列
  • 会展危机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危机传播管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 大型展会危机管理研究本科论文
  • 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