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哲学与人相关的论文

哲学与人相关的论文

发布时间:

哲学与人相关的论文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以下是我整理的人的全面发展哲学观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人指的便是所有人,包括一切作为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是“某方面”发展,而是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要赋予所有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同时又要重视人作为主体的所有需求实现,为人产生出更高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充分条件。

关键词:价值;价值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53-0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实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充分体现。这充分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尊重与重视。

一、人的主体性“围绕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强调的是人,即必然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人必然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人。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才能具有发展的可能。因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首先蕴含的就是对现实中的人的主体性肯定与认识。

只有作为主体的存在才具有发展的可能。从主体性的概念来讲,主体性内含着客体性,即作为主体存在的人首先受到来自于客观世界及自身所面临的客体的限制与约束。这样也就决定了要成为主体必须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那么,必然存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从而使主体的主体性被剥夺,即人不能作为主体而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不能称其为人,只是与牛马类同的会说话的动物而已,自身完全处在严重的不自由的状况。当然在更多的时候,主体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受限,一部分主体性被压制从而也没有能够使主体性得到很好发挥,甚至对于某一方面主体性的过度发挥还会使主体的主体性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当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时一定要保证人作为主体地位的存在,即要谈人的发展,必须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主体存在,要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使人得到与其社会历史条件相一致的主体性地位。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指的是人类的发展过程也是人追求并逐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具有现实性的。那么在现实中,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不断的给人提供其全面自由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使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在现实中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即我们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为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距离人作为主体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充分条件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满足作为主体的内在需求。

二、对于主体矛盾的认识“围绕一切人”

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与面对作为主体存在所具有的各种矛盾。人既是单一的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总是现实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更作为人类中的一分子而客观存在着。因此,不仅单个的人可以作为主体存在,不同群体以至于整个人类都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从而产生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以及类主体三种主体形态。“人本身是个体的人、类的人和社会化的人的三位一体的生存结构,个体、社会和类,其实都应当看成是人本质的三重属性,是人生存的三种主体”[1]。个体主体指的是人作为个体面向其他个体所具有的主体地位,群体主体指的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群体的一部分,面向的是其他的群体。类主体则把人放到了和自然客体并列存在的地位与位置,每个个体都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

这三种形态的关系密不可分,既存在根本的一致又存在诸多矛盾。一致性体现在不论作为那种主体存在,都指的是现实中的具体的个人,三种主体在现实中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具有客观需求的个体。但是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又有着三种层次与意义上的存在与交织,从而使主体之间存在着种种诸多又复杂的矛盾。个体与个体自身矛盾,不同个体之间的矛盾,群体与群体的矛盾以及个体、群体与人类的矛盾都使主体的存在面临严峻的问题。

马克思在《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阐述了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或阶段的理论。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这个时期的人处于对他人和群体的依赖、依附地位,人的能力低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这个阶段首次实现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解放,用物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和货币关系代替人的依赖关系。个人有了相对较多的自由,个人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前两个社会阶段中矛盾属于不可调和矛盾,矛盾双方处于敌我两端,整个社会的运作与他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对于少数个人利益的实现。由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时便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一种情况是某些人和群体得到很好发展,而一部分人和群体的发展没有得到实现,这最后产生出来的是作为少数个别的主体存在,而绝大多数的民众并没有获得主体地位,根本无所谓发展。另外一种情况是某一方面似乎得到实现,而其他方面却相差甚远,这最后所产生出来的可能是其已经发展的方面受到其他方面的限制,也很难促进主体自身的发展。这两种情况下,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无法得到真正实现的。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应该重视促进主体矛盾的相互融合。在现实中既重视作为个体的存在,又重视作为群体主体、类主体的存在。

但在现实中,当我们去谈及人的全面发展时遇到了难题。一种情况是某些人和群体得到很好发展,而一部分人和群体的发展没有得到实现。另外一种情况是某一方面似乎得到实现,而其他方面却相差甚远。这两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人自身都会存在巨大的甚至难以调和的矛盾,人的某些方面的发展受限,人的全面发展都无法得到真正实现的。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应该重视促进主体矛盾的相互融合。在现实中既重视作为个体的存在,又重视作为群体主体、类主体的存在,保障个人作为任何一种主体应该获得的利益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实现作为三种主体的良好的融合。 三、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围绕一切人的需求与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指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人作为主体的实现与发展在现实中通过人们的需求与要求展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求与要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个人实现其价值与意义的内在动力。作为个体与群体又存在着多种层次的需求与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人具有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层次的需要,至于在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更是复杂多样。和社会历史条件相结合,人需求处在不同的层次,人的需求对于解决人的矛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的需求层次越高,主体存在的矛盾越容易解决;人的需求越完善,他的全面发展越容易实现。但由于需求的形成与实现和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有限性都可能使人们的需求以及对自身需求的认识处在较低水平,甚至可能出现错误。如果需求较低,表面看来似乎是好事情,但却使人们作为主体的地位摇摇欲坠。如果需求大大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甚至严重违背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单纯从需求出发对社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而更应该从社会以及自然角度去审视人们的需求是否合理。如果需求本身是不合理的,那么实现人们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不会体现其意义与价值,相反可能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界定的是合理需求的标准,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社会具体历史条件、主体自身的实际能力。这是我们站在不同层次主体角度对需求标准的界定。从类主体的角度出发,人类整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我们面对的是自然,产生出来的需求也应该是符合自然对的人的要求。作为社会群体、人类应该遵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活生生的社会个体,我们应该从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以及自我的现实条件出发,来界定自身的需求与需要,否则所产生出来的需求很难得到实现,相反会造成自身处在严重的矛盾之中,身心不和谐引发多种心理与思想危机。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搞好现代化建设,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创造出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充分条件。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充分的物质基础与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而不断发展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即人民群众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又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是不断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改善,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就会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程度提高,生产劳动者的观念与思想得到不断更新,新观念、新思想不断产生;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的自由时间延长,物质生活内容丰富,精神生活需求与内容也会不断提升。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伴随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认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对法制与民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创造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但人亦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一系列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最终很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社会主义在现实中重视人的需要,又不断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人们的需求与需要,就意味着在现实层面上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的全面发展哲学观论文

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论文篇二 摘要: 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哲学讲述马克思主义,使人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对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 教育 期间,学校有义务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哲学对一个人的人生起着基础性作用。 Abstract: Philosoph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disciplines. It is about Marxism, making people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with the right perspective, so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 school education, schools have a duty to train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guide the students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for the future. Philosophy has basic influence on a person's life.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课程; 教学方法 Key words: philosophy and life;cours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4311(2014)14-0238-02 0 引言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的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素质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本文主要讲述了哲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什么要探索研究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方法及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方法。 1 探索研究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是学习或者做任何工作,主观能动性对结果具有重大影响,人从事某项活动如果是发自内心的追求,是个人的目标前进方向,他定会为之努力,才能从中挖掘自身潜能,而好的教学法就可以促使实现潜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学生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发展为方向,意识学习的重要性,使自己自主地投身学习,树立学生自我理念,时学生主动与教师的指引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对教学工作具有基础作用。 正确的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实践是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实际实践,才能慢慢增长对事物的认识,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探索研究正确的教学方式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原有的认识,再进行探索研究,达到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本质的认识。以学生为中心,在加强对学生教导知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现实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引和启发,发现新的问题,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开拓学生思维。 研究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老师的观念,使老师向专业方向发展。学习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学生应该主动吸取新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研究新的事物,知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人知识的丰富与否要看他与外界的沟通程度,理解程度和吸取程度。世界具有多样性,不同事物的知识结构层次不尽相同,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一个适于学校的良好环境,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老师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是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逐渐消除老师教课累,学生又被动痛苦的现象。 2 探索研究进行正确教学的方法 有效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思维。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拥有正确的 思维方式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深深掌握教材,把教材研究透彻,不仅要参照大纲的教学要求,同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可以在备课时翻阅各种文献和资料,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制定一套适于自己的教课方案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特点,不盲目追从。比如:在培养学生哲学时,引导他们从浅入深的分析现象,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因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引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摒弃错误的思想,寻找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老师需要注意培养多沟通的好习惯,多与老师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及早改正,树立正确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将哲学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哲学指引着人生的大方向,拥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也才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老师在哲学课堂讲课时,引导学生用自身来感受哲学,将哲学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贴近自身的现实生活,将学所的哲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哲学基础知识,分析哲学与人的紧密关系,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人生选择。分析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用哲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们分清善恶,区分真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师加强对专业方向的把握,结合课堂内外,改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媒体播放、故事典例、心理上的疏导以及积极向上 寓言故事 等方式进行探究,使课堂内容新颖并具有实践意义。以此来增加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第一,媒体播放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课件,使之生动形象,大部分学生对单纯的依靠老师讲解产生厌倦感,反之采用了这种将声音、影像或者动态图案的方式恰当的结合到一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的接受课程内容,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第二,故事典例式教学方法。筛选一些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人所周知的典例,有效的将典例引出的问题或人生的哲理进行融合,使学生对照自身情况,经常 总结 成长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去糟取精,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逐渐的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以及人生准确认识。第三,心理上的疏导式教学方法。该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心理测试,课间同学生聊聊天,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摒弃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心理,彻底走出心理误区。 形成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重心。步入了大学后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的不同,其性格特点也有所不同,根据专业的特性,老师深入分析他们的思想特征,引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教育他们自身的思想是主体,是指挥一切活动的中心。对遇到困难不能勇敢面对的,要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思想去面对,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正确分析这种自信的来源,对自己进行 反思 ,通过不断地发现,从中感悟,逐步取得进步。 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不断完善自己。许许多多的哲学老师不仅负责哲学的教学也分担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前提下,也应该自身拥有环境资源与周期的同时多进行沟通,交流教学的经验,相互交换意见,督促对方哲学素养提高,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老师参加哲学教育方面的培训活动,通过交流和培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教育方法,促进哲学教育工作的改进。 3 结束语 哲学是对人的思想精神进行正确指导,是对心灵的净化,哲学培养人拥有正确的人格,培养人形成良好的素养,做好哲学教学工作对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学校应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视哲学。老师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和挖掘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积极性。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结合现实社会的各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和哲学相关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为你推荐了十五个好写的哲学论文题目,供参考:1、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2、儒家宪政民生主义3、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4、《论语》的历史世界5、从德福关系看儒家的人文特质6、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7、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8、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9、传播模式论:《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与儒家传播思维10、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11、子论人性的真与美12、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13、纲常、礼仪、称呼与秩序建构--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14、论儒家的实践智慧15、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

哲学论文题目一:科学技术哲学

1.对科学的崇拜与批判:两种对峙的科学观

2.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未能诞生于中国——从科学自身的原因看

3.科学价值中立如何可能

4.试析科学发现中的机遇现象——从现代物理学中的实验发现看

5.从近代科学未能诞生于中国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以及此问题之现实意义

6.科学与技术关系的一种阐释

7.“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评析

8.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9.当代科技的价值论分析

10.论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

11.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

12.科学与政治的张力

13. 试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14.祁克果生存哲学研究

15.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论研究

16.尼采的“权利意志”研究

17.如何看待尼采的“超人”

18.尼采与叔本华哲学比较

19.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研究

20.柏格森眼中的道德与宗教

21.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研究

22.狄尔泰的释义学研究

23.何谓“现象学”?

24.胡塞尔眼中的“逻辑学”

25.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26.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

27.海德格尔是如何区分存在与存在者的?

28.海德格尔存在哲:内容与影响

29.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研究

30.海德格尔如何看待“艺术”?。

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

32.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33.哲学、科学与宗教

34.试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35.试论“人工生命”

36.自然科学的价值研究

37.技术与人关系的演变

38.“技术双刃剑”评析

39.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无可能?

40.科学技术的发展需不需要受到约束?

41.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吗?

42.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

43.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

44.试论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

45.克隆人的哲学研究

哲学论文题目二:应用伦理学

1.西方应用伦理学兴起的思想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分析

2.通过应用伦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之关联性,分析论证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建构

3.环境伦理与社会伦理关系之辨析

4.人类基因研究面临的伦理问题

5.克隆人面临的伦理学问题

6.安乐死的伦理学之维

7.分析器官移植中的伦理学问题

8.如何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经济效率和分配正义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

9.分析说明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10.当代中国的企业伦理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11.分配公正

12.中国家族企业的伦理动因研究

13.国有企业改革的伦理分析

14.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15.效率:一种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16.节制伦理的当代重建

17.单位制度与单位的伦理困惑

18.价值货币化与当代人的伦理冲突

19.考试伦理研究

20.当代农村伦理道德变迁研究

哲学论文题目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2.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4.评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区分,

5.评“重返马克思”

6.哲学基本问题再释

7.基于实践的物质观研究

8.实践辩证法研究

9.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10.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11.马克思的“自然观”研究

12.自由与时间:马克思的回答

13.作为一种解释学的辩证法

14.刘斐伏尔与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比较

15.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6.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7.关于马克思历史定位的观点及其论证思路

18.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现状、方法和意义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症结与可能性的出路

20.自由与时间——马克思的考察

这2块地都被人挖的差不多了。不如结合你研究的心理学内容写写。比如,创造心理学看上去就很哲学,认知哲学、心智哲学都离不开心理学。尤其对创新的研究很热门。

1、希腊宗教与希腊哲学的关系2、爱奥尼亚自然哲学3、毕达哥拉斯数的哲学及其意义4、拉克利特的流变观念与“逻各斯”概念5、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思想6、芝诺悖论及其意义7、爱利亚派之后的各家自然哲学与爱利亚派哲学的关系8、论四根说、种子说和原子论各自的优劣得失9、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概念及其意义10、 “努斯”概念与“逻各斯”概念的关系11、智者派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12、比较智者派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与康德的命题:人为自然立法13、苏格拉底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14、苏格拉底“善”的理念的意义15、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它的意义及局限16、论苏格拉底的“美德是知识”17、柏拉图哲学对苏格拉底哲学的继承与超越18、柏拉图的理念论与辩证法19、柏拉图的“灵魂”不朽思想20、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神概念21、柏拉图的“回忆”说和先验认识论22、柏拉图论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23、柏拉图的二元论与巴门尼德二元论的关系和差异24、柏拉图的自然哲学及其历史意义和影响25、柏拉图的伦理学和国家哲学26、柏拉图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和意义27、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概念28、亚里士多德本体论对巴门尼德存在论思想的发展29、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30、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及与其本体论的关系31、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与逻辑学的关系32、亚里士多德第一本体思想的矛盾及其缘由33、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神概念34、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与神学的关系3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36、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概念37、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现实”概念38、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39、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局限40、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4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及其意义42、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43、亚里士多德论悲剧44、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成就及与其哲学的关45、希腊化时代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对希腊古典哲学的超越46、斯多亚派哲学、伊壁鸠鲁哲学与怀疑论精神的同一性及差异47、斯多亚派的道德哲学、其意义及局限48、斯多亚派哲学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49、斯多亚派自然哲学的本质及缺陷50、伊壁鸠鲁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差异及其缘由51、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本质52、希腊化时代的怀疑论与古典时期类似思想的本质差异及其缘由53、菲洛对希腊哲学和犹太教思想的综合54、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55、新柏拉图主义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继承与超越56、新柏拉图主义对斯多亚派哲学、伊壁鸠鲁哲学与怀疑论的超越57、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哲学的影响58、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与基督教创世说的差异及其缘由59、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与东方神秘主义的本质区别60、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及其对犹太教的超越61、保罗思想及其在基督教思想史上的意义62、基督教的世界历史意义63、奥利金的神学思想64、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65、教父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贡献及其局限66、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贡献及其局限67、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的本质差异68、希腊哲学的理性概念及其局限69、共相争论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哲学背景和根源70、实在论者和唯名论者对共相问题的认识及其各自的局限71、中世纪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72、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精神的本质差异73、中世纪思想家对希腊哲学的认识局限及其缘由74、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关系75、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76、基督教神秘主义与东方神秘主义的本质区别77、唯名论思想在中世纪后期的思想解放意义78、唯名论思想对希腊哲学的超越79、唯名论思想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意义80、罗吉尔·培根的哲学及其意义81、库萨的尼古拉哲学的神秘主义与泛神论82、库萨的尼古拉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83、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发现、其意义及局限84、路德“因信称义”思想的意义85、路德思想与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关系86、宗教改革运动的世界历史意义87、加尔文教对近代产业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意义88、新教与近代西方社会的“去魅”和世俗化的关系89、新教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对人的认识的比较90、新教与近代哲学的关系91、布鲁诺的哲学立场92、布鲁诺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因素及其来历93、布鲁诺哲学对近代哲学的影响94、蒙田的怀疑论95、波墨的通神学,其意义及影响96、弗兰西斯·培根的经验论哲学及其在科学思想史上的意义97、弗兰西斯·培根的科学观、其意义及局限98、霍布斯经验论中的唯理论因素、二者的矛盾及其产生缘由99、霍布斯的人性论、其产生根源及其局限100、霍布斯政治学的意义及其局限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哲学论文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通过学习了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之后,我对这方面也了解到了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在我们当今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必须学会的,可以说,人际关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我们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人际关系的成败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事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个社会群体中我们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沟通,而善于沟通的人他的生活圈子就会大一些,交到的朋友也就多一些,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

融洽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成长,在初中和高中我都有玩的很好的几个姐妹和哥们,我觉得这就是缘分吧,和他们相处就是很真诚很温馨的感觉,无论有什么开心的事或时烦恼的事都可以向他们倾诉,而他们则会在你失意的时候给你安慰和鼓励,在你成功的时候为你开心和祝福,这种友谊会让我觉得人生很有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所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不要用同样的交往方式去和所有人交往,要学会随机应变,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谐的相处。

在高中的时候我曾在学校报社担任社长一职,刚开始接任的时候我也不是很会处理一些人际方面的事,但是和学姐她们多交流了几次,和社团成员们多相处了几次后,才发现只要你用心与他们沟通,大家真诚对待,尊重彼此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人活着,免不了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人比较。虽然说只有相互比较,才能发现差异,才可能进步。但现实中比较带给我们的多是压力和烦恼,而非动力和愉悦,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陷入了比较的怪圈。总是拿自己的不足或不幸和别人相比,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比别人倒霉;总是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相比,感到自卑、灰心;总是拿现状和不切实际的遐想相比,老是充满了不满。因此有了“人比人,气死人”这一无奈之言,也造成了有的人干脆“圈内比,自来美”,坐井观天洋洋得意,有的人则专钻牛角尖,到头来作茧自缚。有位哲学家说过“你永远可以找到比你能干的人,你也永远可以找到没你能干的人。”如果我们只看到前者,与之相比可能会失落,而如果我们只看到后者,与之相比可能又会骄傲,这告诉我们比较是相对而言的,人处于自己的位置,前后左右上下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就算与自己作比较,时间的流逝也会带来不同的景象。这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中,五岳之于普通的山和五岳之于黄山的差异。因此,只有跳出狭小、片面的比较圈子,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又看到自己的劣势,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比较当作能触动我们“向上的力量”。 当然,比较的前提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看这样一个场景,花园里牡丹、芍药、玫瑰个个娇艳妩媚,尤其是有着“花中之王”之称的牡丹雍容而华贵,百合自觉与它们有着云泥之别而退居到角落,但最后人们的焦点却大都给了百合,原来他人的争芳夺妍反倒陪衬了百合的清新淡雅,让“云霓仙子”脱颖而出。所以,我们既不能因自卑而不敢与别人比较,或者比较时处处显得卑微,而埋没自己独特的优势;也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地做些无谓的比较,而徒增烦恼;同时还不能因自大而故意抬高姿态,认为别人比不上自己而孤芳自赏,殊不知自己停滞不前,别人早已迎头赶上。当我们拿捏好自己的位置,开始全面、客观地对待比较时,我们就能从比较中获得动力和快乐,以及生存的智慧。在繁华的大街上,总会有着那么的一两个身影。他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拿着一个小碗,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他们就是乞丐。乞丐没有家、没有亲人、就连社会上最基本的劳动能力都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却有着不同的命运,面对着这些三“没”人物,我们能做些什么?题记、文/东邪西毒今天难得有空,就和朋友去街上走走。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让我看到角落不起眼处,有一个乞丐,穿着破烂的衣服,拿着一个小碗。看着看着心里有种心酸的感觉!向乞丐走去,拿出十元零用钱放在小碗里,乞丐说了声:谢谢。朋友看见了我的一举一动,也都从身上拿些零用钱放在碗里。有一个朋友没有零钱,就跑去面包店买几个面包、买点水拿回来给乞丐!而我就多嘴,问了一句乞丐说:“叔叔你没有家和亲人吗?”。而那乞丐用很重的语气回答我说:“家都没有,那里会有亲人?”。朋友拉了一下我的衣服,意思是叫我不要问了,看看乞丐眼里有点湿了,而我就不多问了。再细心看看乞丐,那黑黑的肌肤,白白的头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旁边有个年轻人说了一句很气人的话:“我都没钱用,不见你们给点我?”而我的朋友回了一句:“你能和他比吗?”。那年轻人早已红着脸,消失在人群中了。眼看天快要下雨了,朋友说:“走啦”。我把伞给乞丐,好让下雨的时候能用,而乞丐说:“好心人,我要你的伞没用,你拿回去吧!”。想想说得也对,乞丐要的是钱,只要有钱,他就能买吃的,只要有吃的,他才能活着。回到宿舍,马上把刚刚的事发到日志上来,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帮帮乞丐。五角、一元对于你们来说只是一杯雪糕的钱,但对于乞丐来说是一天的饭钱。五元、十元对于我们这些抽烟的人来说,只是一包烟的钱,但对于乞丐来说是好几天的伙食,我们可以几天不抽烟,但乞丐不能几天不吃饭。有些人简直就是不要脸,就象刚才那年轻人那样。明明自己有钱不施舍就算了,还说什么“我都没钱用,不见你给点我”这些话。但我想问问你,你能和乞丐比吗?乞丐没有亲人、没有文化、年纪又大了、就连最基本的劳动能力都没有。但你呢?如果说你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文化,我都信了。但你明明七尺男儿,有手有脚的,你敢说你没有劳动能力吗?我们应该帮助真正的乞丐,有些乞丐明明三四十岁,有手有脚的,而不去劳动,在街边乞讨的,我看也不会看一眼。乞丐是社会上最低级的人,他们就是连最基本的劳动能力都没有,没有劳动能力,那里会有经济来源?所以他才出来乞讨,只要有好心人,他就能活着!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有些人他们把厉害的捧得更利害,把渺小的看得更渺小。面对着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能做些什么?家,本来是我们避风栖息的港湾。家,是我们心灵交流的好地方。乞丐叔叔你有家吗?没有,你没有幸福的小家。如果你有的话,那么你不会流浪街头。乞丐叔叔你不用怕,虽然你没有幸福的小家,但你有一个大家庭。那就是社会!只要社会上有好心人在,就会有你落脚的地方! 面对着乞丐我们能做些什么?给点小钱,给点吃的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乞丐叔叔我们能帮你的只有一点点,真正能帮你的只有国家,希望国家能在不久的将来能出台些政策帮帮这些流浪者!前两天在美文榜上看到一遍文章是写乞丐为了几毛钱而不要尊严向别人下跪的。但写那文章的人有没想过?在乞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死路那就是饿死。另一条就是活路,那就是向别人下跪讨钱。如果说一个人为了尊严而不要命的那会有谁?尊严重要还是活命重要?一个人连命都没有了留尊严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但有命就不同,至少可以看到人间的悲欢离合。面对着乞丐我们应该能帮的就帮,不能帮的也不要踩扁他。因为乞丐也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是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如果说在最繁华的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乞丐的身影,那才证明国家真的进入了小康社会,人人安居乐业。

友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真正的友情没有距离。 当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相隔天涯的时候,并不会因此而彼此疏远,忘记对方,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说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两个好朋友相隔得有多么远,她们的心,始终是彼此挨着彼此的,始终是彼此牵挂着彼此的。她们也会为自己在遥远的另一方有一位知心的朋友而感到骄傲和欣慰。 真正的友情应该真诚。 真诚,是待人处世的最好方法;真诚,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真正的朋友之间更加需要真诚,敞开心扉,与朋友坦诚相待,就不会有隔膜,心与心,也就因此而靠得更近,连得更紧。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它需要我们用真心精心去慢慢地培养,经常用水轻轻地浇灌,给它充足的阳光,让它渐渐地成长为一颗成熟的植物。 在你遭遇不幸的时候,友情就是你避风的港弯,它会帮助你走出不幸,给予你最贴心,最真切的关怀,使你不再悲伤,不再忧郁,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在你获得了荣誉,取得了成功的时候,友情就是鞭策你的绳索,让你不要骄傲,朝着更新的目标前进。 把自己的快乐分给自己的朋友,就会变成两份快乐,当自己的痛苦跟朋友一起承担,它就变成了半个痛苦。 友情,是点缀青春的乐章,它是我们的人生中最美妙、最动听、最能打动人心弦的乐章,它每一个音符无时无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跳动着;友情,是我们生活中的阳光,它使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变得更加温暖,使人与人之间更近了。 只有真正懂得友情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生活。让我们珍惜身边的友情,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一下“友情”这个美妙的词语吧!你会感觉到,它,就在你心灵的最深处缓缓地流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人之常情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他是一个苦孩子,父亲早逝,母亲多病,住在一个至今仍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外面的小山庄里。

他很聪明,似乎是老天爷为了补偿他一样,给了他很高的智商,他刻苦学习,立志要考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在哪个动乱的年代,他的梦被无情的打破了,高考被取消了,他失去了唯一一条通往天堂的阶梯。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很机灵,一个同学学习成绩很差,可父亲确实大队书记,于是他想尽办法和这位同学搞好关系,终于搭上了大队书记这条线,于是,他从自己本来就不多的生活费中拿出大部分来孝敬书记,隔三岔五就去一趟,书记很满意,经常对他说,大队一定会推荐他去大学。

终于,上大学的指标下来了,大队里只有一个名额,“人之常情”,书记把他忽略了,让儿子上了大学。他很伤心,也很难过,一连哭了几天,但却无济于事,只得接受这个事实

后来,他和本村的一个姑娘相爱了,两人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是,一个从城里来的女知青也看上了他,并且还承诺可以带他回城读书,上大学。“人之常情”,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上了来接他的车。几天之后,他听知青说,那个女孩跳河自杀了。

因为岳父的提拔,再加上他本身的才华,他的官位也越来越高。有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条烟,他回家打开一看,烟丝是用百元大钞裹着的。那晚,他失眠了,他很想收下,却又怕风险。最后,他还是说服了自己,“人之常情”嘛,这是礼尚往来,不算。可是几天后,一件大工程的承包计划就落在了那人的身上。

一次一次,一次又一次,他的胆子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人之常情”已经成为他唯一的遮羞布,除此之外,他找不到任何理由来说服自己。“人之常情”,只有“人之常情”还伴着他。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纪检部门找上他时,他知道,”人之常情“再也救不了他啦,”人之常情“可以说服自己,却说服不了别人。在纪检人员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他无言以对,只是缄口不言。但有些事情不是沉默就可以掩盖的,他所做的一件件丑事全被挖了出来。面对铁证,他,只得认罪。

纪检人员曾痛惜地说,你是多么年轻啊,怎能做出这种事来!他低头,无语。

法院的判决下来了,他被判十三年。家人来看他时,把他最喜欢的那幅字也带来了。这是他花重金从名家手中求得的。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四个大字,“人之常情“。他看到这幅字,若有所思,顿了一下,然后抓过来,把它狠狠地撕成了碎片。。。。。。

碎片从空中落下,牢房里,他呆呆地坐着。。。。。。

人之常情这四个字经常被人挂在嘴边。所以,人之常情是什么呢?我想,是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忧乐情,同情之心,趋利之心,护短之心,向亲之心等等都是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见词思意,就是说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感情,人与动物的很大一个不同之处就是,人拥有更多复杂的感情。不过也因为如此,人类更需要控制自己的感情,要多抒发好的情感,抑制自己不好的情感,这样才能让整个人类世家美好和平、繁荣昌盛。

我想,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情感,我们都知道它们的重要性,会好好珍惜和利用。所以,我想谈谈同情之心之和趋利之心。

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小孩子看见一只蝴蝶意外死亡,会同情心爆发,甚至可能会哭,那是因为他们稚嫩的内心里面充满了同情心,他们可能会将心比心的把自己当做那只蝴蝶,也会想到蝴蝶会不会痛,会不会有爸爸妈妈等着它回家可是,一样的情景,大人们看见了,大多数的人可能就只有心里的一丝不忍一闪而过。是大人们不再善良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们长大了,他们见识过了很多东西,经历了很多事情,学习了很多知识,所以对于有些小时候会激发同情心的东西,已经找不到那时的初心了。那长大了就没有同情之心了吗?答案也肯定是否定的,我认为某种角度来说,大人们的同情之心是更实际的',他们知道哪些同情之心是自己可以付诸实践的,哪些同情之心是可以忽略的,因此他们的同情之心一般都可以以实际行动表达出来。我觉得这并不是说明了成人世界的冷酷,而是恰恰提现了在更复杂的人之常情中同情之心的另一种更有效的表达方式。人类无论是少是长,心里面那块同情之心的分量,永远都不会减少,这就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长情。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就说出了人的趋利之心。有趋利之心是好的,大多数人都是有了想要的东西,看见了一件事对自己的利益之大,才会尽心竭力的去得到这些东西,去完成这些事情。所以,趋利之心也是人们追求上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原料,有了它就有了不断的自然而然的向上的动力。可是,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也说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有趋利之心是没有错的,可是这种趋利之心,要把握好尺度。当你的趋利之心开始损害他人利益时,你就该停下来思考思考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不是吗?孟子告诉我们,即使一件事情对我们很有利,可是当我们知道这件事我们的良心不允许我们去做的时候,那我们就该放弃他,而不是一味的在一个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在拥有趋利之心的追求自己的目标的同时,守着自己的良心,这也是我们的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是美好的,是我们作为人类独有的情感,这是不只包含了一种感情的情感,而是由千千万万种感情相互组合且又相互牵制而组成的复杂情感,它会让我们一起美好这个世界,美好这个人类大家园。

生活在这世界的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不同的事情,遇见不同的朋友和人,每时每刻被温暖和关心所包围。我们每一个人都随着我们的不断长大也理解了这世界充满悲欢离合,也知道了人心的温暖和丑陋。

人之常情,什么是人之常情?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人之常情是指人与人之间各种情感比如说;朋友和朋友之间的友情。这个世界生活的我们也包括你,我,他都向往人之常情,都向往这世界永久的存在人之常情,存在永远的友谊人之常情还指做好事不留名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这世界充满温暖,充满关心,充满和谐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这样可是我们嘴上说可是实际行动上不表现不行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彼此关心,彼此帮助这世界才充满温暖,充满关心,充满和谐。

我们永远不知道在我们面前还有多少个下一次,还有多少个温暖等着我们同样我们也不知道人之常情的最初的本意,我们也不清楚人之常情是什么可是我相信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用真心思考,用真心相处每一个人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知道人之常情的最初的本意。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世间万物,皆有情。同学之间存在着纯洁的友情,亲人之间有温暖,彼此关心的亲情,师生之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人之常情,无处不在。我们做人应该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人之常情让我们一起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人之常情吧。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的持续扩招,冲击了原先固有的中职教学模式和生源。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较差,再加上重学历的传统用人观念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等消极因素对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德育教育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设定,是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一、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原则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陈庭照.浅谈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

前 言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後,便开始尝试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然而由於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研究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於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於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较於这种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麼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麼?什麼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於人自身的东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运思些什麼?人应当在什麼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麼?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终止於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施密茨,1997,页IX)。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学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为人类谋划未来,应当如何行事的参考,更是有关人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学科。有关探索生命的课题相当多,无法一一陈述,在此仅尝试就哲学的立场择要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问题。对其他生命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则可进一步阅读有关生命哲学的相关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义」在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也不是在问「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麼的询问;而「生命」的意义是什麼是在追问「生命」本身有什麼意义。本文所要探讨则是「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从人类受胎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现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觉之後才开始自己构画赋与的。诚如诺齐克(Nozick)所说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根据某种总体计画来构画他的生命,就是赋与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有能力这样构画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义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2001,页596)「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自我所赋与的,是在人们根据某个总体计画,或者说是依照某个总体的生命蓝图来构画自己的生命方向时才赋加上去的,也就是说随著每个人所选择总鲁生命蓝图的不同,所构画出的「生命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在这层理解之下,当我们面对生命,或许不必先急著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而要先问:「人应该如何赋与生命意义」,或者说:「人应该如何去构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人们开创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後才能去追问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麼,去对人所建构出来的生命意义进行肯认。因此不必惋叹生命没有意义,毕竟「生命的意义」是在每一个人如何去构画自己「生命」的活动中赋与的,责任在每一个赋与生命意义的人,只有人们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并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义。

1500,而且是原创的论文,有点难为人。一篇优秀的论文,价值是非常高的。顶多可以提供一个框架。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不学哲学,人不会死。从人类的低级需求来说,这是完全成立的。2、学了哲学,人类会死的更快。从人类的高级需求来说,哲学令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也缩短了地球可以供持续使用的寿命。这两句话都有些离经叛典。却代表了一个新的思路。只要你能够反复论证,不管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你想要的结果。

哲学与人生的论文800字

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人生呢?其实这是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哲学与人生 作文 500字,希望对你有用!

时间,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珍惜的。时间,会像尘埃一般,如果不在你的手中捏紧,便会被一点一点地,被人生的风给吹走,直到消失。记得,书上曾这样描述写道,时间像烛火,懂得珍惜的人,必会体现人生价值。

世上有些人用有限的时间,做了许多事。但有些人,做了很多事,却浪费了不知多少的时间。但他们都不知道,时光,易流逝。

虽说童年是美好的,但在儿时,是最不知时光是最容易浪费的。疯疯地玩上一天,到处游走耍耍。黄昏时,才知时光飞逝,一天就怎么过去了。想来可笑,自己竟会那么傻,竟可以玩上一天,却一点不知疲惫。却不曾想要利用些时间,试试看做做父母做过的家务,体验做家务的辛苦;或是做些让自己有所学成的事情,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黄昏日落西山,我的时光已流逝。此时的我已是一名初中生,奋斗在人生路上。但是我却不再那么喜欢玩了吧,时间让人叹息,同时也让人成长。我的心智已不是童年的三岁纯真小孩子了,成长了,也得懂事了。但时间却不能让我失去那颗童真之心,看看自己走过的人生路,你会露出成长的微笑吗?你会的,因为时间只会改变你的生活,却改变不了你的心。心里记着一句话,不知是谁告诉我的了,但是这句话深深印在我心了:“今日多几分的努力,明日少几分愤烦恼。”至今,我还一直深信不疑。

无论是谁吧,回头一看,想想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是不是用了多余的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多多少少会浪费些许时间,日积月累,成了你的累赘呢?那当时又有没有想过,用些许时间去看看书,日积月累,同样的,会对你产生好的效果。

我想,上帝可不是会怜悯人的,没有太多的如果了,也就不会为你的虔诚而给你悔过的机会的。

写到这,你是不是想要做一个不被上帝厌恶的人呢?所以,努力吧,时光可是不会等你的,唯有不断前进,才是你该做的。

冬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踏入人间,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

冬天,万物沉睡,百花凋谢,树叶凋零。却有那“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傲然挺立。“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它没有玫瑰般艳丽,却能在风雪中傲立;它没有茉莉般芬芳,却能在严寒中开放。一团团,一簇簇地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还有那素有“凌波仙子”之美名的水仙花,在争奇斗艳的百花都凋谢时,迎着寒冬开放,那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犹如那亭亭玉立的少女,十分惹人喜爱。

冬天不仅有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和在严寒中竞相开放的水仙,还有那洁白无瑕的小天使——雪花。

冬天的早晨是那么的安静,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那洁白无瑕、千姿百态的雪花犹如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到处乱窜;又好似一只只晶莹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宛如一个个精巧别致的图形。真是巧夺天工、无与伦比呀!

一夜之间,大地被银装素裹。瞧,一座座大大小小的房屋像被施了魔法,屋顶全变白了。树枝上的雪花千奇百怪。瞧,有的好似白色的棉球;有的宛如绽放的花朵,还有的形似蝴蝶。

雪停后,我们像刚出笼的小鸟奔进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惠。男孩们把雪揉成一团,扔向对方。瞧,那个人的头上绽开一朵银色的花。这就是好玩又刺激的打雪仗小游戏。女孩则在一旁乐不可支地堆雪人。不一会儿,雪人堆好了,她们围着雪人又蹦又跳,高兴极了。校园里,不时从教室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课间,安静的操场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有的打雪仗;有的做游戏;有的互相嬉戏打闹……

有人喜欢那百花盛开的春天;有人喜欢那炎热的夏天;也有人喜欢那硕果累累的秋天;然而我却喜欢这银装素裹的冬天,更喜欢那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和水仙,还有那洁白无瑕的雪花!

荡一叶扁舟,驶入充满科幻的未来……

—题记

外面刮着风,呼呼作响。树叶被风无情的厮打着,雨点啪啪地打在玻璃墙上。这时,我的思绪不禁又飞到那一派祥和的未来,便踏上了未来随想之旅……

海水淡化危机

开发新水源,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咸苦浩瀚的大海,人们在望洋兴叹之余,肯定不止一次地幻想过:有没有一种可以淡化海水的机器?的确如此,在未来便发明一种名叫“海水淡化机”的机器。只要把海水放进去,便可以过滤成清甜可口的淡水了。至于那句“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警句将化成泡影,水波消逝。

难道,未来的世界不令人向往吗?

瞬间转移法

想必,你在看名着《西游记》时,不禁为孙悟空的变幻莫测而惊叹。是的,朋友你不必羡慕,在未来,有专门授法大师,教予我们这项本领,在那时,随心所欲,心有所想,路亦同趋。你想要去哪就去哪,也不会为时间的关系而头疼。更不会发生可怕的交通事故,对环境也是一种极大的保护。

猜你喜欢:

1. 哲学与人生600字作文

2. 读大学有感500字

3. 哲学和人生心得600字

4. 哲学与人生作文500字

5. 有关哲学的作文1000字

6. 哲学与人生的作文

哲学 人生

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人所处的现实,实际上是由人的心念而来,其实你的心和念头在被现实所吸引住,那你就会进入这个现实当中。如果你的心念在正能量的照耀下,你的心念会处于正能量的状态;否则,你就会处于负能量的状态。

为什么有人会得忧郁症?因为他恐惧,他恐 慌,他觉得世界上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陷阱,所以,慢慢地他就会待在家里不出去了,他害怕,他甚至害怕阳光。人家说阳光是正能量,他说阳光下有罪恶。

要懂得,有时候人的心念和事实上的吸引力,是在一种没有办法觉察的情况下下意识地进行的。也就是说,我有时候想一件事情,是在我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我没有感觉,我就做了这件事情,那到底对不对啊?有时候得罪人也是下意识的,讲一句粗话,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骂人、在讽刺别人,这都是心念所造。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和丑恶的;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和善良的。这就是我们佛法所说的,种瓜得瓜,种善得善,种恶得恶啊。

如果一个人能够控 制自己的心,就是自身思维,专注于有利于自己的积极、善良的人和事情上,那么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和事物吸收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所以,控  制好你的思想、心念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你一个人的好和坏完全是受于你自己的控 制之下,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 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有一位老居士问一位心灵法 门的佛友:“你们的师父好在哪里啊?”这位佛友回答道:“我们的师父讲的佛法我听得懂,而有些师父讲佛法我听不懂,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为我没有比较,所以我就是找那些听得懂的佛法听。如果我听不懂,我怎么能够学习佛法呢?”事实就是这样的,佛法要让人听得懂啊,师父跟你们讲话,你们要明白啊,如果不明白,师父跟你们讲什么?

师父最后跟你们讲,要深信因果定律。如果你们深信,我坚信某一件事情会发生,你不管这件事情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所以不要去相信不好的,要相信好的。我相信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救我的,这件事情一定会有善果发生在你身上;如果你今天相信警

察会来抓你,你想着想着,总有一天警 察真的会来抓你。人的心念很重要,一个人深信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好事就会发生;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要结束,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

其实师父平常也跟你们讲了这些,师父为什么叫你们不要准备寿衣啊?不要准备 棺 材啊?不要去刻墓碑啊?因为人一看这些不好的东西,心态就不一样了。师父告诉你们,人的心是很怪的,回到家里看到一盆花,心情就好起来;看到家里地方很大、环境好,心情会好起来;回到家看到老婆开心,你的心情会好起来……这些全部都是受控于你的心。

那么很多人会把一些不好的事情看成是好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修的人,而一般的人只能看到现实所给他的反馈,让他从心中再反射 出一种爱和恨,高兴和悲伤。你们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人的心态完全靠自己调节,今天你说你不开心,你完全有可能让你自己变得开心,问题是你们有没有本事去扭转乾坤啊。

用好的心念去取代不好的心念,这就是修心。你们有好的心念在脑子里,这就是福气,这就是一种福。没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不好的事情;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好的事情。

要记住,人要在心态很放松的情况之下,才能取得好的修心效果,要放松,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为什么师父讲佛法人家爱听?几万 人的法 会现场,那么多人激动欢呼,因为他们是从心里感恩,为什么?因为师父讲到人家心里去了。有些人弘 法讲得再好,他讲不到人家心里去啊, 师父现在是讲到人家心里去了, 你们听得懂吗?放松学佛,任何心态、任何环境的变化,你都不能懈怠,就是说,如果你的心态不好,你马上就要调整。我今天不开心了,要有感觉,如果控 制不住,我会急躁,我会闯祸的,要马上调整心态,让自己开心,那么你会带来善的果。

师父问你们,什么样的心态是最佳心态呢?师父把佛 学和人生的哲学放在一起讲给你们听。师父告诉你们,最佳的心态就是清净无念,我很安静,我没有念头,把目光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的人格和境界上。你到底想 做什么样的人?你肯定说,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修心的人。那你就像好人那么去做,那你就像修心人那么去做,去瞄准你的目标,去争取你 的 人格。然后,你用自己的人格和这种境界去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要惦记着去做。这句话很有哲理啊。

很多人问师父:“师父,这件事情我能做吗?”师父说:“不能做。”过一会儿,他绕着问:“师父,这件事情我可以做吗?”他连续问三次。这种人就是不听人家的,没有用的。很多人看医生时就是这样的:“医生,我这个药一定要吃吗?”医生说:“当然要吃的。”过一会儿又问医生:“我能不能只吃一点点?”医生说:“不行。”病人待会儿又问:“医生,这种药我能不吃吗?”医生被问烦了:“随便你了,你爱吃就吃,你的病不好,不要来找我了。”师父经常也是这样的。要懂得,不要老惦记着不该做的事情。已经不做了,就不要再去做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你还惦记着要去做,那你等到这些果来的时候,你会吃惊的,明白了吗?

你在想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对结果非常的急躁:哎呀,我今天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还不来啊?我今天已经投入进去了,为什么还不回报啊?我今天已经讲了这句话,为什么他对我还没有好感啊?你等啊,你越是着急,你就越是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不能着急,要放掉它,有时候你一着急,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师父跟你们举个例子,大热天的时候,晚上停电了,你躺在床

上汗流浃背。这个时候,你已经很难过了,你受够了,热得不得了,可是没有办法,不想想也会想,所以无所谓了,最后你就自然而然地清净了,清净之后,你反倒觉得凉快了。这就是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的,一个人越是急躁,越是做不成事情。一个人掉到水里了,不会游泳,双手双脚乱踢乱 蹬,身 体会沉得很快,等到他快沉下去了,感觉要死了,反而无所谓了,双手双脚没力气动了,他的身 体反倒慢慢地浮起来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着急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

师父最后告诉你们,要懂得念《准 提神 咒》。《准 提神 咒》 为什么有的人念了灵验, 有的人念了不灵验呢?很简单,念《准 提神 咒》要念到无念的地步,就是嘴巴里念,心里在念,念到后来我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念经,就是无念,你就成功了。无念,就是没有念头,没有说“我在求某一件事情,我要成功”,你就成功了,这就是无念。

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是念头没有住在心中。想想看,你在念《准提神咒》的时候,你肯定是有目的的啊,但是念了之后,就不要再去想了,你就一直坚持念,你的功 力就增强了。你不能念一遍,想想你要达到什么目的,念一遍,想想自己的痛苦快点解决,这样你就住念了。

师父跟你们讲,要念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没有什么事情住扎在心中,我哪生得“其心”啊,那才是真正的心啊。

前 言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後,便开始尝试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然而由於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研究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於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於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较於这种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麼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麼?什麼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於人自身的东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运思些什麼?人应当在什麼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麼?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终止於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施密茨,1997,页IX)。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学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为人类谋划未来,应当如何行事的参考,更是有关人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学科。有关探索生命的课题相当多,无法一一陈述,在此仅尝试就哲学的立场择要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问题。对其他生命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则可进一步阅读有关生命哲学的相关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义」在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也不是在问「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麼的询问;而「生命」的意义是什麼是在追问「生命」本身有什麼意义。本文所要探讨则是「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从人类受胎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现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觉之後才开始自己构画赋与的。诚如诺齐克(Nozick)所说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根据某种总体计画来构画他的生命,就是赋与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有能力这样构画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义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2001,页596)「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自我所赋与的,是在人们根据某个总体计画,或者说是依照某个总体的生命蓝图来构画自己的生命方向时才赋加上去的,也就是说随著每个人所选择总鲁生命蓝图的不同,所构画出的「生命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在这层理解之下,当我们面对生命,或许不必先急著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而要先问:「人应该如何赋与生命意义」,或者说:「人应该如何去构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人们开创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後才能去追问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麼,去对人所建构出来的生命意义进行肯认。因此不必惋叹生命没有意义,毕竟「生命的意义」是在每一个人如何去构画自己「生命」的活动中赋与的,责任在每一个赋与生命意义的人,只有人们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并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义。

  • 索引序列
  • 哲学与人相关的论文
  • 和哲学相关的论文题目
  •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哲学论文
  •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参考文献
  • 哲学与人生的论文800字
  • 返回顶部